学佛笔记

第三卷 佛地经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7-19 11:37

第三卷 佛地经论

经曰。尔时世尊告妙生菩萨。妙生当知。有五种法摄大觉地。何等为五。所谓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论曰。如是已说教起因缘分。次当显示圣教所说分。唯告妙生一菩萨者。由是最胜教所被故。何故不告声闻众耶。以诸菩萨专意悕求一切智故。闻如是法生胜解故。生胜解已能趣入故。既趣入已能正行故。正修行已速成办故。声闻不能求一切智。虽有能求闻如是法不生胜解。虽生胜解不能正行。虽能正行不速成办。故不告彼。若尔何故。说此经时预在众会。为显时众最高大故。化作此类。为令回向菩提声闻发趣大故。引令入众。或诸菩萨现作此名故不相违。

略由四相安立佛地。一由数故。二由摄故。三由名故。四由决择差别义故。今于此中且说数摄及名差别。

一由数者。谓有五种法。后说自相。其数自显。何故说数。为决定故。唯有五法不增不减。法者即是持自相义。非与可爱果异熟义。二由摄者。谓摄大觉地。大觉是佛。具三种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变化。后当广说。地谓大觉所依所摄所行境界。安立自相所缘差别。以一切法为境界故。安立所缘言摄一切。安立自相唯摄自体合为一故。大觉地中无边功德。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无为功德净法界摄。净法界者。即是真如无为功德。皆是真如体相差别。有为功德。四智所摄。无漏位中智用强故。以智名显。一切种心心所有法。及彼品类。若就实义。一一智品具摄一切功德法门。若就粗相。妙观察智摄四念住。观察一切身等法故。平等性智摄四正断及四无量。以四正断虽用精进为其自性。而由如来平等性智所摄受故。无高下相。四无量者。平等行故。此智所摄。四如意足。以三摩地为自性故。观察智摄。任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下经说故。如是其余静虑解脱等持等至。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诤愿智通无碍解。如来十八不共佛法力无畏等。多分摄在妙观察智。神境智通多分摄在成所作智。漏尽智通漏尽智力。若说漏尽相续中有四智所摄。若说彼缘漏尽涅槃。多分摄在大圆镜智平等性智。第七遍行行智力者。四智所摄。慧等诸根慧等诸力。多分摄在大圆镜智平等性智。觉支道支多分摄在平等性智。苦等十智真无漏者。多分摄在大圆镜智平等性智。无忘失法。多分摄在大圆镜智。永断一切习气相续。多分摄在清净法界大圆镜智。波罗蜜多。若是无漏若似有漏。多分摄在后二智中。诸相随好。多分摄在成所作智。其余佛法。如其所应随相应摄。如是四智具摄一切佛地。无漏心及心法。若俱有法。若所变现品类差别。清净法界摄真如上诸相功德。是故五法具摄一切佛地功德。

三由名者。谓清净法界。广说乃至成所作智。清净法界者。谓离一切烦恼所知客尘障垢。一切有为无为等法无倒实性。一切圣法生长依因。一切如来真实自体。无始时来自性清净。具足种种过十方界极微尘数性相功德。无生无灭犹如虚空。遍一切法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非有非无。离一切相一切分别一切名言。皆不能得。唯是清净圣智所证。二空无我所显真如。为其自性。诸圣分证诸佛圆证。如是名为清净法界。大圆镜智者。谓离一切我我所执一切所取能取分别。所缘行相不可了知。不愚不忘。一切境界不分别知。境相差别一切时方无间无断。永离一切烦恼障垢有漏种子。一切清净无漏功德种子圆满。能现能生一切境界诸智影像。一切身土影像所依。任持一切佛地功德。穷未来际无有断尽。如是名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者。谓观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应。常无间断。建立佛地无住涅槃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种种影像。妙观察智不共所依。如是名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者。谓于一切境界差别。常观无碍摄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诸妙定等。于大众会能现一切自在作用。断一切疑雨大法雨。如是名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者。谓能遍于一切世界。随所应化应熟有情。示现种种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佛变化事。方便利乐一切有情常无间断。如是名为成所作智。

复次建立如是五法。因故果故。果差别故。因者即是清净法界。是能生长圣法因故。果谓圣智缘彼生故。依止彼故。此圣智果差别有四。随起建立。谓缘法界任持一切。随闻法故。于诸有情证得自他平等性故。开示正法胜方便故。利他因故。

复次建立如是五法。佛自体故。因故果故。佛自体者。清净真如为体相故。及缘此境无分别智为体相故。因谓无量常无间断。于诸有情平等性智。果谓饶益一切有情。二殊胜智观察可化不可化故。随其所宜成所作故。复次建立如是五法。谓于佛地果位差别。即智断果为佛地体。断果即是清净法界。于中一切障永断故。智有四种。大圆镜等。于佛果地诸心心法分位所现。诸功德中智最殊胜。以智为名。总摄一切有为德故。

复次如是所说法门建立五法。总摄佛地一切佛法。总摄无为诸功德故。闻熏成熟任持一切佛地所摄诸功德故。于诸有情常现起佛利益安乐平等事故。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边无量福智庄严所随逐故。能成一切利乐有情变化事故。

复次如是所说四智。转何法得。摄大乘说。转识蕴得。何故转心而得心法。非得心法。四无漏心智相应故。假说名智故。论说言问正智。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当言俱有。此中智是实有。若智眷属诸心心法亦名为智。说之为假。故有二种。此中无漏心心法等智为主故。皆说名智。转识蕴依得四无漏智相应心。谓大圆镜心。广说乃至成所作心。转第八识得大圆镜智相应心。能持一切功德种子。能现能生一切身土智影像故。转第七识得平等性智相应心。远离二执自他差别。证得一切平等性故。转第六识得妙观察智相应心。能观一切皆无碍故。转五现识得成所作智相应心。能现成办外所作故。复有义者。转第六识得成所作。转五现识得妙观察。此不应尔。非次第故。说法除疑周遍观察非五用故。如是转去生死位中。四相应品心及心法。转得佛果四相应品心及心法。皆说名智。

复次如是所说四智相应心品。为何所缘。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若一相说。唯缘真如无分别智。非后得智。所缘行相不可知故。若具相说。缘一切法。庄严论说。大圆镜智普于一切所知境界。不愚迷故。此经中说。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言诸处者。谓内六处。言诸境者。谓外六境。言诸识者。谓六种识。如是智上有十八界众像影现。故知此智缘一切法。由此镜智于一切时缘一切法。故说如来具一切智。若不尔者。余智不定知一切法。如来不应名一切智。如是镜智。内缘自体功德种子。外缘一切。若真若俗所知境界。现身土等一切影像。缘真义边名无分别智。缘俗义边名后得智。虽缘一切行相微细不可了知。如阿赖耶。虽缘三境。以微细故。亦言缘境。不可了知故。不应以不可了知证此镜智。唯缘真如无分别智。非后得智。诸心心法。体虽是一义用有多。随用差别。分为二智。亦无有过。要达真理方了事俗。故虽一心义说先后。或似后得名后得智。余亦如是。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有义。唯缘大圆镜智。如染污意。缘阿赖耶为境界故。有义。唯缘真如实际。缘平等性为境界故。如实义者。此智亦缘一切为境。普缘一切平等性故。庄严论说。平等性智缘一切有情。自他平等故。随诸有情胜解。示现佛影像故。此经中说。证得十相平等性故。此平等性通真及俗。故缘一切亦无过失。若不缘俗即不能随一切有情胜解示现诸佛影像。亦不应以染污末那类平等智。唯缘镜智。凡圣异故。违圣教故。余不类故。妙观察智相应心品。普观一切自相共相。皆无障碍故。缘一切所知境界。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唯缘五种现境。庄严论说。如来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转故。如实义者。成所作智亦缘一切于一切境皆无障故。庄严论说。成所作智于一切界起种种化。无有数量不可思议。作诸有情一切义利。此经中说。成所作智起作三业诸变化事。决择众生八万四千心行差别。宣说对治作四记论。受领去来现在等义。若不普缘一切境界。无此功能。又说。佛心无障自在。一一皆能照一切境。但作意力。或缘一法。或缘一切。且说五根于五境转。不言唯尔故不成证。集量论说。诸心心法皆证自体。名为现量。若不尔者。如不曾见不应忆念。是故四智相应心品。一一亦能照知自体。云何不与世法相违。刀不自割指端不能触指端故。不见灯等能自照耶。云何得知灯等自照。现见无闇分明显现。若不自照应有闇障。应不现见。由此故知灯等自照。灯等非闇何须照耶。如瓶衣等。体虽非闇无灯等照边有闇障。不得现见。灯等照时除彼边闇。令得现见。说名为照。灯等亦尔。自体生时边闇障除。令现得见故名自照。诸心心法虽有胜劣皆能外缘。内证自体。犹如光明既能照他亦能自照。非如刀等诸法。法尔不可一类此就粗相诸心心法。各有相见二分而说。集量论中辩心心法皆有三分。一所取分。二能取分。三自证分。如是三分不一不异。第一所量。第二能量。第三量果。若细分别。要有四分。其义方成。三分如前。更有第四证自证分。初二是外。后二是内。初唯所知。余通二种。谓第二分唯知第一。或量非量或现或比。第三自证能证第二。及证第四。第四自证能证第三。第三第四皆现量摄。由此道理。虽是一体。多分合成。不即不离。内外并知无无穷过。是故经言。

众生心二性内外一切分

所取能取缠见种种差别

此颂意言。众生心性二分合成。若内若外皆有所取能取缠绕。见有种种或量非量。或现或比多分差别。四智心品虽有多分。然皆无漏现量所摄。此义广如余处分别。义用分多非体有异。如一法上苦无常等。种种义别而体是一。

复次如是所说四智相应心品。为有相分见分等耶。定有见分照所照境。有自证分通照见分证自证分。证自证分照自证分故。亦定有若无如是三分差别。应无所缘。应不名智。相分不定。有义。真实无漏心品无障碍故。亲照前境无逐心变似前境相。以无漏心说名无相无分别故。又说缘境不思议故。有义。真实无漏心品。亦有相分。诸心心法法尔似境显现名缘。非如钳等动作取物。非如灯等舒光照物。如明镜等现影照物。由似境现分明照了名无障碍。不执不计说名无相。亦无分别妙用难测名不思议。非不现影。若言无相则无相分。言无分别应无见分。都无相见应如虚空。或兔角等应不名智。无执计故。言无能取所取等相。非无似境缘照义用。若无漏心全无相分。诸佛不应现身土等种种影像。如是则违处处经论。转色蕴依不得色者。转四蕴依应无识等。则成大过。有义。无漏无分别智相应心品。无分别故。所缘真如不离体故。如照自体无别相分。若后得智相应心品有分别故。所缘境界。或离体故。如有漏心似境相现分明缘照。若无漏心缘离体境。无似彼相而得缘者。观所缘论不应说言五识上无似极微相故非所缘。如是境相同无漏心无漏种起虽有相似有漏法者然非有漏。如有漏心似无漏相非无漏故。且止广论。如是分别但就世俗言说道理。非就胜义。若就胜义离言绝虑。既无相见。不可言心及心法等。离诸戏论不可思议。

复次如是所说四智相应心品。有几心法共相应耶。有二十一。谓五遍行五各别境。十一唯善。于一切处常遍行故。如来恒乐了所知境欲无减故。印境胜解常无减故。了曾受境念无减故。如来无有不定心故。恒决择故。极净信等常相应故。无染污故。无睡眠故。无恶作故。现证一切无寻伺故。有漏心品胜劣不定。所缘拘碍心法相应或多或少。无漏心品自在无碍。心法平等互不相障。

复次如是所说四智相应心品。何位初得。何位现行无漏种性无始本有依异熟识生灭相续。发心已去由外熏习渐渐增长。大圆镜智相应心品。金刚喻定现在前时。转灭一切有漏种子异熟识等。尔时方得最初现行一切佛果无漏种子。圆满依附。尽未来际常无间断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初地初现观时最初现行。从此已去后后地中。修令增长清净圆满。无漏观等现在前时恒常现行。若有漏心现在前时。则便间断。如是展转乃至十地。最后心时自此已后尽未来际。常无间断。如有漏位阿赖耶识。恒与末那一识俱起。无漏位中大圆镜智。亦应常与平等性智一时而起故。平等智亦无间断。妙观察智相应心品亦在初地。初现观时最初现行。从此已后渐修增长。若有漏心正现前时。或无心时。则便间断。如是展转乃至佛果。若入灭定亦不现行。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初地已上诸位皆得现行。堕法流故。如实义者。佛果方起。以十地中有异熟识所变五根非无漏故。能依五识亦非无漏。有漏五根发无漏识曾未见故。于佛果上此智亦不恒现在前。作意起故。数数间断。

如是四智相应心品种子。本有无始法尔不从熏生。名本性住种性。发心已后外缘熏发渐渐增长。名习所成种性。初地已上随其所应乃得现起。数复熏习转增转胜。乃至证得金刚喻定。从此已后虽数现行不复熏习。更令增长功德圆满不可增故。持种净识既非无记不可熏故。前佛后佛功德多少成过失故。如是四智相应心品。一向是善。一向无漏道谛所摄。诸佛无有一切有漏种子法故。虽复现化作生死身业烦恼等似苦集谛。实是无漏道谛所摄。随世俗相名五十二十八蕴等。而实非是蕴处界摄。离戏论故。离诸相故。如是五法皆通假实。不待名言。此余根境皆实有故。若待名言。此余根境皆假有故。又净法界真如为体。是实有故。依真建立择灭等相。是假有故。诸心智等青黄色等。是实有故。不放逸等长短色等。是假有故。且止广论应释本文。

四由决择差别义中。略有三分。一者决择五法差别。二者决择受用和合一味事智。三者总颂净法界相具诸功德。三身差别五法别中。如其次第一一决择。

经曰。妙生当知。清净法界者。譬如虚空。虽遍诸色种种相中。而不可说有种种相。体唯一味。如是如来清净法界。虽复遍至种种相类所知境界。而不可说有种种相。体唯一味。

论曰。次当显示净法界相。释难决择法界差别。谓有难言。若诸如来法界为性。法界则用。真如为体。真如即是诸法共相。诸法既有种种差别。法界随彼。云何无有种种差别。法界若有种种差别。云何清净。非颇胝迦种种依止共相应故无种种相。为释此难故说最初太虚空喻。譬如虚空虽遍诸色种种相中者。如世虚空虽遍一切有形碍色等不等类差别相中。品类差别故名种种。自体集在觉慧等上分明显现。故名为相。即是行相而不可说有种种相者。而此虚空不可宣说有诸形碍种种色相。由此虚空其性自尔不应说故名不可说。或不能说名不可说。谓此虚空其性如是。不可宣说有其种种能表色相。亦不可说有其种种所表色相。而见虚空有种种相。及可说有种种相者。此见空中种种色相。非见虚空。及假说有种种色相。如青黄等。或长短等。非实是有。非假说有则有实事。云何遍在一切色中。无种种相体唯一味者。非此虚空由与种种色相应故成种种相。不舍自性体唯有一无障碍味。无异相故。如是如来清净法界等者。如世虚空有体无体。虽遍一切形碍色中。而不随成形碍差别。亦不可说有诸色相。虽亦说有唯假非实。由此虚空不舍自相取他相故。如虽假说虚空虚空而虚空性实不可说。清净法界亦复如是。虽假说言真空真空。而真空性实不可说。由此虚空先所说因种种依止共相应故。如颇胝迦。法界应有种种别者。有不定过。现见虚空。虽与种种色相相应。而无诸色种种相故。如烟雾等共相应故。有时见空有种种相。由自虚妄分别力故。但见烟等有种种相。非见虚空。以虚空性不可见故。如是由自虚妄分别增益力故。但见色等有种种相。非净法界。净法界中虽无真实种种境界言说法教。而有种种境界法教差别相转。非由彼有种种相故。亦令法界有种种相。以净法界离名言故。一切名言皆用分别所起为境。然诸法教亦不唐捐。是证法界展转因故。如见字书解所说义。由此法教是诸如来大悲所流。能展转说离言说义。如以众彩彩画虚空甚为希有。若以言说说离言义。复过于彼。如说。海慧。譬如有人以种种色彩画无色无见无对无表虚空。如墙壁等。甚为希有。诸佛世尊证得甚深离言说法。能以言说为诸有情补特伽罗。宣说开示复难于彼。如是广说。又颇胝迦法界为性亦清净故。非同法喻。所立因义。随一不成或俱不成。

经曰。又如虚空虽遍诸色不相舍离。而不为彼过所染污。如是如来清净法界。虽遍一切众生心性。由真实故不相舍离。而不为彼过所染污。

论曰。复有难言。若净法界遍在一切所知境界。亦与贪等诸烦恼垢共相应故。云何不如所余有漏心心法品成不清净。为释此难故。说第二太虚空喻。又如虚空。虽遍诸色不相舍离者。无有别处。故名不相舍离。遍在内行不见出外故。既在内行不见出外。不可定言是一是异。若有别处。是则虚空应有形碍。应是无常。而不为色过所染污者。如太虚空虽遍一切形碍色内。而不为色过失所染。色过失者。谓是生长贪嗔等因。非青黄等种种异相。又于空中所有云雾黑影色等。能令太虚舍净相故。及能障碍净见生故。名色过失。又于心上所增境相名色过失。为顺他意故作前说。非太虚空为彼诸色过失所染。自性净故。如是如来清净法界虽遍一切众生心性由真实故不相舍离者。如佛自心真实清净。本性光洁本性净故。一切众生心性亦尔。本性真实本性清净。心本性者。即是真如。一切众生心平等性。如说由何说心平等。由空性故说心平等。如是广说。心本性者。即心法性遍在一切众生心性。是故说名心平等性。为辩如是心法性故。说由真实不相舍离。由是有情本净心性。虽本性净复由今时客尘障垢新远离故。安立如来其心清净。又诸有情心平等性。即是真实是圆成实自性摄故。由诸有情心平等性真实相故。表不舍离。诸众生心又是心性真实相故。表不舍离。一切有情心性而转。此意说言。由遍转故不相舍离。而不为彼过所染污者。本性清净故。过谓贪等。能令心相成过失故。成垢染故。虽为客尘分别所转。非彼体故。不可全舍。可令清净。依此密意说如是言。此心本性清净光洁心之法性。说名为心。非离心法性有异性净心。云何有情心有贪等。自分别力所任持故。心之颠倒未永断故。此由无明力所起故。此义意言。譬如虚空本性虽净。而为眩翳损肉眼故。颠倒相现似不清净。如是法界本性虽净。由自分别所起贪等众因缘力。无明眩翳损慧眼故。颠倒相现似不清净。若一切种清净慧眼恒不见秽。又净法界若无差别。一切种净则名一切如来法身。亦名如来真实体性。于一切时常无变故。由此法界一切有情心相续中平等有故。说如是言。一切有情是如来藏。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为引不定种性有情。令心决定趣大乘故。就有如来种性有情。说如是言。一切有情皆当作佛。如有说言。一切无常一切皆苦。如是皆说少分一切非全一切若不尔者。便违所说。五种种性诸佛功德。应当有尽。无所度故。则违所说。如来功德常无断尽。不应无益。常住世间本期度生求佛果故。此净法界虽遍一切平等皆有。而由自障力所持故。如世生盲不见日月。如有颂言。

众生罪不现如月于破器

遍满诸世间由法光如日

由此道理。如先所说。亦与贪等诸烦恼垢共相应故。如余有漏心心法品。清净法界成不净者。有不定过。虚空虽与色垢相应。非不净故。心心法品虽与贪等烦恼相应。而用清净法界为性。非不净故。非同法喻。如说意乐不清净者。见心不净随彼亦说法界不净。由清净相不显现故。意乐净者。见与贪等垢相应心本性清净无垢秽故。法界常净。彼所立因如前不成。由是法界遍一切故。譬如虚空。非诸有情过所染污。此说法界遍一切者。所执法空普皆有故。不待成立。

经曰。又如虚空含容一切身语意业。而此虚空无有起作。如是如来清净法界。含容一切智所变化利众生事。清净法界无有起作。

论曰。复有难言。若诸如来清净法界真如为体。则无戏论亦无起作。云何得容利有情事因缘智生。若容智生则有起作。云何如来真如为相。为释此难故。说第三太虚空喻。又如虚空含容一切身语意业者。如太虚空。虽无作意而能容受有情三业。身语二业有形碍故。可须容受。意业云何。非无形质。有对碍故。须他容受。即以此事名为容受。谓彼生时不为障碍。有对碍物亦以生时无障碍故。说言虚空之所容受。此法亦尔。生时无障而得生故。亦得说言虚空容受。又有对物无对碍时。容受余物得往来故。依此法上假立虚空。意业亦尔。将欲灭时容受余物。令得生起。何为不得。依此法上假立虚空。若异此者实有虚空遍一切处。云何容受。若体实有不障碍故余法得生名容受者。一切无色实有体法皆无障碍。并能容受应名虚空。余处说言。唯色无故名虚空者。就世共知粗相而说。是故虚空容受三业亦无过失。而此虚空无有起作者。非此虚空如是分别。我容受此不容受彼。虽无作意而能容受。日月灯等所有光明亦复如是。虽无作意此彼分别。法尔生时能照诸色。如意宝珠亦复如是。虽无作意而能满足众生意愿。所余亦尔。且举虚空类显一切。如是如来清净法界含容一切智所变化利众生事者。谓诸如来清净法界任性而住。无有作意。安立一切利众生事。一切智者。圆镜智等。一切所变化者。身语意化。一切利众生事者。谓能成办一切有情胜利乐事。清净法界皆能含容。彼法生时为助因故。清净法界无有起作者。作意名起。能令其心舍余境界趣余缘故。心动名作。心虑动摇有所作故。谓净法界虽无作意。心虑动摇而能容受诸智变化利有情事。复次含容一切智所变化。利众生事者。谓净法界含容一切受用变化二身。所作利有情因无穷尽故。极广大故。无对碍故。虽无分别而增上力能生彼故。此总义言如虚空等容色生等作用转时。虽无有我我所作意戏论分别。而法尔力广作一切差别作用。如是如来住无漏界。虽无一切我我所等作意戏论种种分别。而先所修大愿力故。能起一切智所变化利众生事。如是如来第一难思安住法身。由先愿力所任持故。一切相好功德庄严。穷生死际劫量相续。虽无分别。而作一切智所变化利众生事。如来虽无如是分别。我于如是如是事业。当作不作。而本愿力一切能作。如先发愿。或入睡眠或入灭定。虽无作意随所要期觉悟出定。如海慧经作如是说。如诸苾刍要期钟声而入灭定。不闻钟声亦无分别。由要期力应时出定。如是广说。

End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徐恒志:关于佛教经论的研究方法

一、端正学习教理的态度(一)佛弟子应该研究佛教教理我们知道,世间任何学问都有它一定的理论基础,佛教是宇宙间的伟大真理,也是一种伟大的学术,三藏十二部多至八千余卷,所说的义理广大无边,凡世间出世间的一切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内容提要:所缘景物都有起本因,而见性没有本因。世间众生无始以来,误认见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迁,为物所转。如果不为物转,心能转物,便同于如来原文阿难承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卷第三第五章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内容提要:阿难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世尊为破除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这种迷惑,

林崇安:北传阿含经论中的止与观

北传阿含经论中的止与观林崇安一般的人都生活在「外观」的世界中,眼光只看着别人,别人满我的意,就高兴;不顺我的心,就生气。结果,自己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外境的奴隶都不知道,因为自己已经「心随境转」,不断生起

俱舍宗的经论

一、《俱舍论》俱舍宗主要的论典是世亲菩萨依"诸法无我印"所造的《俱舍论》,今略陈其梗概如下:(一)名义《俱舍论》,全称为《阿毘达磨俱舍论》( Abhidharmakosa-sastra)。阿毘是对;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卷

卷第三: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白话】接着,更有欲界第一天四天王中东方的天王大众。如:持国天天王主乾闼婆王,证得了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这是能知晓佛陀的清净空性,帮助众生从正道中解脱的解脱法门。树光乾

宋智明: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

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面对天台法门,首先是浩瀚的经论,学者往往望洋兴叹,以为难穷其源,庶不知经论虽多,悟心则一,故了悟大旨,直趋根本,摄归真源,则透过文字,全体现前。天台宗所依的经论,如湛然大师在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黄檗(希运)断际禅师宛陵录丞相裴公问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败是化童蒙耳。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旁出三人一道育禅师。二道副禅师。三尼总持。无机缘语句不录。古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旁出七世共一十七人三人见缘。斋僧那禅师。向居士。相州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三卷

五灯会元 第三卷○六祖大鉴禅师法嗣△南岳怀让禅师南岳怀让禅师者,姓杜氏,金州人也。于唐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是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三卷

碧岩录 第三卷⊙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垂示云:建法幢立宗旨,锦上铺花。脱笼头卸角驮,太平时节。或若辨得格外句,举一明三,其或未然,依旧伏听处分。举,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僧云:出水后如何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三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三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三请首座上堂。合千差包万有。齐往来印今古。混有无一生死。举不犯之令。行不言之教。齐不齐平不平。于此建立于此辨明。于此纪纲于此表帅。何法不容何事不成。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上堂举。僧问睦州。以一重去一重即不问。不以一重去一重时如何。州云。昨日栽茄子。今朝种冬瓜。师云。高高处观之不足。低低处平之有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三卷

祖堂集 第三卷祖堂卷三牛头牛头和尚嗣四祖,师讳法融,润州延陵人也,姓文。四祖在双峰山告众曰:吾来至此山时,于武德七年秋,于庐山顶上东北而望见此蕲州双峰山顶上有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四祖问五祖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

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汝州风穴沼禅师师讳延沼。以伪唐乾宁三年十二月、生於馀杭刘氏。少魁礧、有英气。於书无所不观。然无经世意。父兄强之仕、一至京师。即东归、从开元寺智恭律师。剃发受具、游讲肆。玩法华玄义、修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往生居士第四之二清 裴永度裴永度。江苏泰州人。家族世代居住于曲塘镇,从事种田的工作。生性恬静淡泊,无所嗜好,而见善事必定努力去做。从小就深信佛法,持长斋课诵佛名没有间断。后来归依

净土因果启示:诸经论中放生集要

辑一 以慈心故,行放生业● 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放诸生命病得除愈,众难解脱。」「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 契经「戒杀放生,得长寿报,又戒杀放生,可解怨释结,长养悲心,润菩提种。」● 华严经普

净土经论:往生论注

往生论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婆薮槃头菩萨 造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

净土经论: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观经四帖疏观经玄义分卷第一沙门善导集记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道俗时众等 各发无上心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共发金刚志 横超断四流愿入弥陀界 归依合掌礼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法性真如海 报化等诸佛一一菩萨身 眷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发愿经全文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身口意清净除灭诸垢秽一心恭敬礼十方三世佛普贤愿力故悉睹见诸佛一一如来所一切刹尘礼于一微尘中见一切诸佛菩萨众围绕法界尘亦然以众妙音声宣扬诸最胜无量功德海不可得穷尽以普贤行力无上众

净土经论: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下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下尔时。(一)释迦牟尼佛因信相菩萨。为一切众生及自己身。问诸佛名。佛说十方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大菩萨僧已。复欲大师子吼。师子吼者。名决定说。决定说者。明知如来。常住不灭。并说众

净土经论:佛说人仙经全文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那提迦城昆左迦精舍中。与大众俱。尔时尊者阿难独止一处。起如是念。我佛世尊。先说所有诸方诸国。及诸城隍。所谓盎誐国。摩迦陀国。迦尸国。

净土经论:念佛的捷径--福慧双修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次第,一步深

净土经论:呼吸念佛的修行方法

下面谈谈呼吸念佛的方法。现在有的同修已掌握了呼吸念佛方法,怕往下修出危险。可能是我上次讲的不好,责任在我。有的同修说这是学禅定念佛方法,我在此强调一下,不是禅定念佛方法,写的明明白白,叫净坐念佛方法。

净土经论:念诵佛经的窍诀方法

凡是学佛的人都知道诵经,大部分都会诵一些经典。可是没有几个人懂诵经的窍诀,他们认为诵经就是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其实,诵经并非如此简单,若是懂得诵经窍诀的人,他在一次诵经中就可以获得一座殊胜修法圆满的功德

净土经论:念佛法门 不可思议

蕅益大师示王心葵法华一经,殷勤称叹方便;须知有世间方便:布施、爱语,孝、悌、忠、信等,是也。有出世间方便:苦、空、无常、无我、不净、数息、因缘、远离、知足等法门是也。有出世上上方便:十波罗密、四摄、四

净土经论:《回向文》白话解释

印光法师鉴定 皈依弟子黄智海演述回向,实在也就是发愿。修行人的发愿,譬如走路的人,定走路的方向。走路人定了方向,走路才不会走错。修行人发了愿,修起来才有一个结果。所以发愿是最要紧的。回向发愿的话头,多

净土经论:怎样念佛容易成就

我们学佛是以佛的心愿、佛的行为、佛的慈悲心来开发我们的心,以佛心佛愿佛行来转变我们的身,转变我们的心,转变我们的家庭,转变我们的单位,转变我们这个shehui,转变我们这个国家,转变我们这个世界,把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