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卷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释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7-11 10:01

第三卷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释论

所言四种清净者。一自性清净。二离垢清净。三所缘清净。四平等清净。初自性清净者。即是无差别无二之智。行相云何自性者。谓本性不虚假。即真我性。于自性中有如是相。如摩尼宝映现和合。如佛所言一切众生即如来藏。彼一切法与善逝等而无自性。此如是说即自性清净。二离垢清净者离垢者。即离诸垢染。清净之义。已如前释。行相云何。谓所行对治诸有。观力随生相应无二之智。此所作已所有世尊增上意乐事等。即彼实际真如法界。此如是说。即离垢清净。三所缘清净者。所缘者。谓即所有普尽般若波罗蜜多义等一切所缘境界作用。又彼所得性或所成性。亦是所缘。于是所缘中而得清净。清净之义已如前释。此如是说。即所缘清净。四平等清净者。平等者。齐等无差义。即是平等微妙清净法界大法光明。彼平等性乃名平等。于是平等中而得清净。清净之义已如前释。此如是说。即平等清净。如是总说四种清净。即圆成自性。是故说此般若波罗蜜多诸有行相。如是言义此如是等和合作已。离虚假法。所以颂言。般若波罗蜜。此中云何。谓即所有般若波罗蜜多诸有所说言义。自性谓佛世尊一切如是。当知皆依三种相说。非离依他等自性别有所成义。此中所说行相云何。谓若幻喻等见边说已。即是说彼依他起性。而无别异。若依他起性说者。即是幻喻等见边。何以故。无复有法故。如是余处亦然应知。复次此中若说止门所有行相。即是说彼遍计之性而无别异。若遍计性说者。即是所说止门。何以故。此法无故。间圆成实性中。云何可有彼言说门。以彼法中无有性故。如是随其所生分位。即彼如是所说分位而亦无实。所以颂言。

十分别散乱对治如次说

此三种知已若即若离说

此言十分别散乱对治如次说等者。谓即所有十种分别散乱。今此次第说彼对治。即相违对治及能所对治。所言三种者。谓遍计依他圆成实性。如是三种如其次第知已者。谓了知已所言。若即若离说者。谓般若波罗蜜多教中。有即有离故。此中总意。若如是了知已。彼遍计依他等所有诸事相。或即或离。彼一一相如其所说。显明开示。问此中云何若即若离说遍计等。所以颂言。

如初语圆成依他及遍计

无相分别色彼散乱止遣

此言如初语等者。如者指法。谓此如是八千颂般若教中最初语言。如彼经云。须菩提。随汝乐说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应当发起如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出生等。此如是语。即最初语。此语依彼圆成依他遍计三性而说。如所说相即圆成性等自色相非无。若于如是自色相中。起色无相分别散乱者。世尊于此皆悉止遣。问复次此义云何了知。答如彼最初语中依三种义说。所有彼语今于此中略指其义。如彼经云。如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出生等。出者即出离义。又出生义。或得无上道义。以要言之。或为种种义界。此如是说。由此出生一切义故。此中复能出生称赞等事。谓佛菩萨等所有称赞。彼称赞相如前已说。又如经言。须菩提。随汝乐说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应当发起诸境界事。所言乐说者。谓得乐说慧及得乐说光明。故名乐说。此如是等一段经文。即依他起性所说事相。若如彼经从须菩提乃至出生等全段经文。其中若有说彼实义。即是依彼遍计性说。又如经言。如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出生等。此一段经文。即圆成实性所说事相。此中总意由此因故。依三种义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是故所说有即有离。复次颂言。

彼佛亦菩提不见说者等

至了毕此知止遣遍计性

此言彼者。谓即彼因。此中云何。谓诸愚者于般若波罗蜜多教中。取着句义执实。能知所知起诸遍计故此止遣。问何法能止邪。答止法应知。问何人是说者。颂自答言。彼佛亦菩提不见说者等。此中云何。谓如所应安立句义。能觉了者即是佛故。菩提者。谓离烦恼所知二障之智。等即等摄菩萨声闻。所言说者。即是佛等。谓若有于蕴等自性中。颠倒遍计者。佛为说彼止遣法故。此中如是即有彼说者。颂言不见者。如理应知。问而彼所说何等是其分限。颂自答言至了毕。谓此般若波罗蜜多教中。自初至末而悉周毕。是为分限。颂言止遣遍计性者。谓此所说佛及菩提不见等义。皆是止遣有相分别遍计性故。问云何此中但止遍计性。不止圆成邪。颂自通言。

自性空彼色俱相何所有

此别异语中了知已彼止

此言自性等者。自性者。即本性义。空彼色者。谓色自性空。若彼智相见有色故。即有所取。如是一切计色有实彼为对碍。于俱相中而有增相。还成分别。所分别相其云何有所以。颂言。俱相何所有。俱相者。即二俱相。谓色自性于胜义谛中无所取分位。譬如人角。其义应知。是故但止遍计不止圆成。何以故。胜义谛中非有性故。颂言。此别异语中了知已彼止者。此者。因义。了知者。解了义。谓由于彼别异语中。善了知已。即能远离。所言彼止者。止谓止遣。谓即止彼所有遍计。此如是等当知。皆是止遣俱相分别散乱后。当止遣毁谤分别散乱。如彼颂言。

此不空故空如是语所说

诸毁谤分别一切说皆止

所言此不空故空等者。谓佛世尊于般若波罗蜜多本母中。宣说如是不空故空。所言如是语所说者。谓即说此如是语故。所说云何。所谓不空故空。空性离故。所言诸毁谤分别者。若有于此不空故空中。取空自性者。是即毁谤分别。今悉止遣。所言一切说皆止者。一切者。谓一切处一切种类。说谓言说。谓佛世尊不但此中止遣遍计分别。于一切处执空之言。皆悉止遣。复次颂言。

如幻亦然佛彼如梦亦然

如是如次知智语边决定

此言如幻亦然佛彼如梦亦然等者。当知此说亦是止遣毁谤分别。如幻者。以幻喻法故。名如幻何者如幻。谓即佛故。亦然者。相续说义。如梦亦然者。谓即彼佛亦复如梦。此中若有说佛之言。当知皆是说无二智。而彼自性与异生等相续有故。但为无明幻等之所覆故。而诸愚者乃于自相隐而不现。颂言如是如次知智语边决定者。谓如是所说如其次第如理而知。知谓了知。问何人能知。颂答言智。智即智者。问何等是语边决定。答所谓一切法如幻。问此中止遣毁谤分别。如是知已。后复云何有所开示。所以颂言。

诸同等所作此说佛如幻

幻喻等言等此说依他性

此言诸同等所作此说佛如幻等者。同所作者。谓同其幻。此中意者。若一切处无二智中无所生者。彼诸同等所作说不相应。何所以邪。以诸幻等皆有性故。此中如是佛亦有性。是故颂言。说佛如幻。颂言。幻喻等言等此说依他性者。上言等者等摄梦等。复言等者。即是因义。说谓言说。若说幻喻等言即是说彼依他起性。此依他性佛所说故。依他者谓依属于他故。名依他。此依他者。即无明自体。此等分位有所依止。即此如幻说。佛亦然。是故应知非一切种一切无性。以自性清净故。彼等幻喻佛等所说。一切皆然。如是等说若有毁谤分别者。彼非如来藏一切众生非无二智。何以故。于一切有中毁谤分别故。由如是故。于所成义而悉不成。亦不和合。问若胜义谛中无二之智。即是如来者。云何此中说异生智邪。为破此疑。所以颂言。

若诸异生智彼自性清净

故说彼佛言菩萨亦如佛

此言若诸异生智彼自性清净者。即诸异生本性清净体即自性清净之智。所云说彼佛言者。谓说彼佛如实无二智故。此说异生智。亦复同等。问若以所行相中如是说者。其复何如。颂自答言。菩萨亦如佛以无二智所生如是义故。是故菩萨亦即如佛。由此因故。佛及菩萨说无别异。问若异生若诸佛于如实智中有所生者。云何前言无所得邪。颂自通言。

自性自色覆彼无明因作

如幻别异现果如梦弃舍

此言自性自色覆彼无明因作者。谓诸异生和合自识自性无二。由彼无明为因所作起我我所。我谓自性。我所谓自色。以自色覆故。别异所现故。起二相。是相无二亦无有实。此复何如。颂言。如幻。于是如幻无自性中。取实物性。而彼所取与无二智而为对碍。问若此无二智自性与异生智。自性平等说者。何故异生识中无所出现。答以能取所取颠倒之性所隐覆故。然如来识中于一切时。常所出现以清净性故。问若诸异生清净性中而无有果。真实出现者。即一切时无明坚着。其复云何。是故颂文破此疑言。果如梦弃舍。弃舍者。即不取着义。此中意者。所有自性清净智中非无果性。但为无明所隐覆故。如闻思等慧和合所作。其所得果而无实义。此中亦然。如梦中果觉无实义。无相可表。虽和合而作。似有所得得已弃舍。此说决定是为正理。复次颂言。

无二别异说果等定毁谤

毁谤诸分别彼毁谤此说

此言无二别异说等者。谓诸愚夫于无二智中。别异所现起颠倒见。着于二种境界之相。颂言果等定毁谤者。果等者。谓于果等境界真如相中。决定毁谤。今此止遣。颂言毁谤诸分别等者。谓毁谤故起诸分别。而彼毁谤诸分别等今悉止遣。颂言此说者。为止遣故。今此说言不空故空为令弃舍彼虚假说。应知此中色即是空。复次此中一性分别有所起现。此复云何。谓般若波罗蜜多本母中说。若色空即非色。作此如是和合所说。为令止遣。一性分别决定语义。所以颂言。

色空非和合彼互相违碍

无色无空名色相自和合

此言色空非和合者。谓色与空不和合故。不和合者。不相应义。问何故不和合。颂自答言。彼互相违碍。谓色空二互相害故。相违行相此中云何。颂言无色无空名。谓若无色即无空。以无自性故。譬如虚空莲华。其义应知。颂言名者。即印可义。印可此说无自性故。颂言色相自和合者。谓青黄赤白众色之相。而自和合。此中总意彼有自性及无自性。应知二种决定相违。复次颂言。

此一性分别对治种种性

空不异彼色彼空何所有

所言此一性分别等者。此者。因义。由是因故。谓即表示对治止遣一性分别。是故此般若波罗蜜多教中所说。若色空即非色。此中如是为令止遣一性分别故。所以颂言。空不异彼色彼空何所有。如上颂言。对治种种性者。谓即止遣种种性中有所分别。是故此般若波罗蜜多本母中。作如是说。所谓空不异色。此如是语云何所作。以空碍色故。问何所止邪。答止遣种种性分别。此复何因。所谓彼空不异色蕴之相。色何所有。是故此说色即是空。离空无有少色可得。以无所有故。如是所说悉为止遣种种性分别散乱。问此复何因离空无色。所以颂言。

此无实所现彼无明所起

此无实能表彼说无明故

所言此无实所现等者。无实者。谓无所有。此所出现而为对碍。颂言彼无明所起者。谓所有色彼色自性有所执着。无明所起。执著者。盖障义。若于如是不实所现中。取著有性者。是为盖障。是故此中增上意说。空不异色。问所有诸异生自性清净智。云何彼中说无明言。是故颂文破此疑言。此无实能表彼说无明故。无实者。谓不实句义。表即表了。能谓力能。为无实故。非所能表。此中总意说无明故非胜义谛。复次颂言。

此如是说色般若波罗蜜

无二二如是二分别对治

所言此如是说色般若波罗蜜等者。谓此般若波罗蜜多所说色义。即自性清净智。而能遣除能取所取隐覆性故。般若中所说者。即慧力故。问若无明相分别起现。彼以何对治。颂自答言。无二二如是二分别对治。此中意者。若彼如是二有所现。即以胜义相中无二自性清净之智。而为对治。即对治彼有性无性二分别相。复由闻思修慧和合对治。如是对治彼二相已。此如是义是即真实如理对治。如旷野中见其阳焰妄生水想。其义应知。此中如是如来最上真实了知故。于般若波罗蜜多本母中。如实而说。复次当知。此般若波罗蜜多中所说十种分别散乱。皆以无分别智而为对治。问若如是者。何故总摄但说二种分别对治。岂非过失邪答此亦无过。谓即如是于此二中。而能隐摄。亦能止遣余诸分别。是故此意总摄二种。又问。若此二种已能隐摄余分别者。何故世尊复说多种分别散乱邪。答此中意者。但为众生意差别故。义自和合。且止斯论。

End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 朱 棣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

赞般若波罗蜜偈

◎ 龙 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中)

┌诸法无性,缘生有相┐┌万法真如┼真如有不变性├无性真空,缘生幻色││└故万法即真如色即是空 ├体相不离,空色不二│ │空即是色┤├─中道一义,照了分别├幻外无真,故曰真空│ │├真外无幻,故曰幻色│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下)

纲丙无证果相┌智慧本具非可增节一 自性涅槃┤└非从外来何云得无智亦无得。(表解)┌成所作智┐┌一切智├妙观察智│┌智┼道种智┌┼平等性智├繁至七十余名智得┤└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李炳南: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录自慈光半月刊岁己酉,台湾光复节日,师应台中莲社青莲谦益两念佛班之启请,为讲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曰:学佛须知行解,由解而行,方能入道,解而不行,是为说食数宝。楞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百丈怀海坐禅要义

◎ 怀 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坐禅要义

◎ 百丈怀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宣化上人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四句是《心经》的精华要理。略释如下:观自在:是教你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自己若

任杰:心经略释_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释-任杰

心经略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任杰

心经 广释〔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四)

已二、释为成办彼誓愿显示方便之教授分二:庚一、正释教授;庚二、修教授义。庚一、正释教授分二:辛一、结合;辛二、释义。辛一、结合论身建立:发心与教授。问:发心之后说教授是何因由?答:其因由者,谓已生起大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一)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现观庄严论》圣慈氏菩萨造颂法尊法师由藏译汉《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著任杰由藏节要译释《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序言一、此论之名义二、学习《现观庄严论》者,首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六)

顶加行八法之六修道顶加行第六、释修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辛一、修道顶加行;辛二、所断分别;辛三、断除所断之胜利。辛一、修道顶加行三、释修道顶加行分三:一、所依修道;二、所断分别;三、能依功德。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八)

果法身品第八丁三、广释法身分二:戊一、身建立;戊二、事业。戊一、身建立分四:已一、自性身;已二、智法身;已三、受用身;已四、胜应身。已一、自性身释果法身四法第三、广释果法身支分二:一安立系属结合;二广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 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三)

丁二、随标广释分三:戊一、广释三智体;戊二、广释四加行体;戊三、广释法身体。戊一、广释三智体分三: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已二、明道相智十一法;已三、明一切智九法。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颂曰:发心与教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九)

庚二、差别颂曰:声闻无诤定,离见者烦恼,佛无诤永断,聚落等烦恼。佛所有愿智,任运无碍着,无障碍常住,普答一切问。如来无诤三摩地,胜出声闻等之无诤三摩地。以声闻之无诤三摩地,唯断自身为众生作生烦恼之所缘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体 恒六度中的第一是布施。很多人对布施一词耳熟能详,但对它的真实意义却并没有多少了解,对于如何在现实中来修学布施法门更是所知甚少,甚至有些人为行布施误入歧途,所以要对布施进行

王骧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述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 述义王骧陆居士著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四句为全经总持,首一句又为四句之总持,言修行成佛,须至大自在为止。自己自在,更度他人至自在者为菩萨,而其妙

王骧陆居士全集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兹逢佛天欢喜之节,正回都复国之时,寰宇腾欢,得未曾有。本会同人佥谋有以庆祝胜利,谨请王骧陆居士略说仁王护国般若经旨,以明护国因缘之胜。回忆民国十八年秋,大愚师尊曾传授仁王护国

虚云老和尚:念佛一法 具足六波罗蜜

文:虚云老和尚盖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昔世尊住世四十九年说法,皆因时而化,对机而教,亦不离六种波罗蜜门。故而见贪心众生,教之以布施;见恶心众生,教之以持戒;见嗔心众生者,教之忍辱;见懈怠众生,教之精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前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白话解前言[题解]金刚坚无不摧,能摧碎一切邪魔外道。般若超常智慧,修习菩萨行进入甚深波罗蜜境界中获得的正确观察现前事景物的智慧。波罗蜜到彼岸,从有生灭的此岸,度到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内容提要:所缘景物都有起本因,而见性没有本因。世间众生无始以来,误认见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迁,为物所转。如果不为物转,心能转物,便同于如来原文阿难承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卷第三第五章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