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2 10:00

第三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

不与取学处第二

尔时薄伽梵。在王舍城迦兰铎迦池竹园中。广说法要。乃至世尊未为诸声闻尼制诸学处。有但尼迦苾刍尼犯盗与但尼迦苾刍所犯事。同时诸苾刍尼知是有主物。所有草木牛粪之类不与而取。时诸俗旅婆罗门等。共讥嫌言。此秃沙门尼。知是他物不与而取自充己用。与俗何异。谁能辍己持食施此秃尼。尼闻以事白诸苾刍。苾刍白佛。世尊以此因缘集诸尼众。见有利益知而故问诸苾刍尼曰。汝等实尔知是他物不与而取。白言是实。佛即诃责。此非沙门尼。非释迦女所应为事。我为十利制其学处。广说乃至我今为诸声闻苾刍尼。于毗奈耶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若在聚落若空闲处。他不与物以盗心取。如是盗时。若王若大臣。若捉若杀若缚驱摈若呵责言。咄女子汝是贼。痴无所知作如是盗。如是盗者。此苾刍尼亦得波罗市迦不应共住。

若复苾刍尼者。释义如上。若聚落者。谓墙栅内。空闲处谓墙栅外。他者。谓女男黄门半择迦。不与取者。谓无人授与。物谓金等。以盗心取者。谓他不与物贼心而取。如是盗时者。若五磨洒。或过五磨洒。若王。谓刹帝利若婆罗门若薜舍。若戍达罗。受刹帝利灌顶位者皆名为王。若有女人受灌顶位亦名为王。若大臣者。谓王辅相。为王筹议政事以自存活。捉者。谓执将来。杀者。谓断其命。缚者有三种缚。谓铁木绳。驱摈者。谓逐令出国。作如是诃责。咄女子汝是贼。汝痴无所知者。是轻毁言。若此者。指行盗人。苾刍尼。谓得苾刍尼性。云何苾刍尼性。谓受近圆。广说如上。波罗市迦者。是盗重罪极可厌恶。是可嫌贱不可爱乐。若人犯此罪时。亦才犯已。即非沙门女。非释迦女失苾刍尼性乖涅槃性。堕落崩倒被他所胜不可救济。如截多罗树头不能郁茂增长广大。名波罗市迦。不应共住者。此人不得与余苾刍尼而作共住。若褒洒陀。若随意事。单白白二白四羯磨。若十二种人羯磨。并不应差。由此故名不应共住。此中犯相其事云何。

总摄颂曰。

自取于地上或在空中堕

毡乘及营田输税并无足

旃荼罗世罗总收于十事

内摄颂曰。

自取不与取盗心他掌物

及作他物想有三五不同

复有四四殊并二五差别

斯皆据重物随处事应知

有三种相。若苾刍尼于他重物不与而取。得波罗市迦。云何为三。谓自取。或看取。或遣使取。云何自取谓自盗取。或自引取举离本处。云何看取。谓自看盗取。或自看引取举离本处。云何遣使取。谓自遣使取。或遣使引取举离本处。若苾刍尼以此三缘于他重物不与而取。得波罗市迦。

复有三缘。苾刍尼于他重物不与而取。得波罗市迦。云何为三。谓他不与体是重物。举离本处。云何不与取。曾无男女黄门授与其物。是谓不与取。云何体是重物。若满五磨洒。若过五磨洒。云何离本处。谓从此处移向余处。苾刍尼以此三缘。于他重物不与而取。得波罗市迦。

复有三缘。苾刍尼于他重物不与而取。得波罗市迦。云何为三。谓起盗心。兴方便。离本处。云何起盗心。谓有贼心欲盗他物。云何兴方便。若手若足而兴进趣离处等如前应知。

复有三缘。苾刍尼于他重物不与而取。得波罗市迦。云何为三。谓他所掌物体是重物。离本处。云何他所掌物。谓是重物若女男黄门摄为己有。是名他所掌物。重物离处如前应知。

复有三缘。苾刍尼于他重物不与而取。得波罗市迦。云何为三。他掌物想体是重物。离本处。云何他掌物想。若苾刍尼作如是念。此物是他女男等所掌作他物想。余如上说。

复有四缘。苾刍尼于他重物不与而取。得波罗市迦。云何为四。谓他所掌物。作他物想。是重物。离本处。不与而取得波罗市迦。

复有四缘。苾刍尼于他重物不与而取。得波罗市迦。云何为四。谓有盗心。起方便。是重物。离本处余如上说。

复有四缘。苾刍尼于他重物不与而取。得波罗市迦。云何为四。是他所护作属己想。是重物举离处。何谓他所护。如人有重物安在器中。若自守护或令四兵而共防护。云何属己想。人有重物置箱器等。作属己想。此是我物。余如上说。

复有四缘。苾刍尼于他重物不与而取。得波罗市迦。谓有守护无属己想。或无守护有属己想。重物离处。何谓有守护无属己想。如有盗贼破诸城邑逃窜林野。时守路人夺得彼物聚在一处。而守护之不执属己。何谓无守护有属己想。如有重物安箱器等。无人马等兵而为守护。有属己想不与而取。重物离处得罪同前。

复有五缘。苾刍尼于他重物不与而取。得波罗市迦。云何为五。非己物想。非亲友想。非暂用想。取时不语。他有盗心。得波罗市迦。

复有五缘。苾刍尼无犯。云何为五。作己有想。亲友想。暂用想。取时语他。无盗心者无犯。

摄颂曰。

若在于地上或时在器中

或复在场篅田处诸根药

若苾刍尼。知他重物安在地上。所谓颈珠臂钏真珠璎珞诸庄严具。苾刍尼盗心起方便。从床座整衣而去。乃至未触着来。得恶作罪。若触未移处。得窣吐罗底也。若举离处。是谓为盗。随时准价。若满五磨洒。得波罗市迦。不满五磨洒。得窣吐罗底也。若其地平一叚细滑。是谓一处。若地皮起。或复破裂。或为大缝。或时书字种种彩画。是谓异处。若槃器等一叚细滑。是谓一处。若有破。乃至彩画。是谓异处。若人重物安在场中。所谓颈珠乃至璎珞。苾刍尼盗心起方便。乃至未触着来得恶作罪。若触未移处。得窣吐罗底也。若举离处。是谓为盗。随时准价。若满五者得波罗市迦。若不满者得窣吐罗底也。若场上谷麦等平总为一色者。是谓一处。若谷麦等高下不平作种种色。是谓异处。若他重物安篅窖中。谓诸宝物璎珞之具。若苾刍尼起盗心兴方便。乃至未触着来。得恶作罪。若触未移处。得窣吐罗底也。若举离处满五。得根本罪。若不满者得窣吐罗底也。若人重物安在篅窖内。若篅窖中谷麦等。与口平满总为一色。是谓一处。若谷麦等不与口齐。高下不平作种种色。或复有木及席荐等为障隔者。是谓异处。若人田有诸根药。谓香附子黄姜白姜。及诸根药乌头等类。苾刍尼兴方便起盗心。乃至未触已来。得恶作罪。若触未移处。得窣吐罗底也。若离本处满五得本罪。不满得窣吐罗底也。

摄颂曰。

屋等处有三鸟物复三种

禁咒取伏藏此有三不同

若是人物杂色之衣安在屋上。若苾刍尼起盗心兴方便。安梯蹬以物钩斸而升其上。乃至未触已来。得恶作罪。若触着衣而未离处。得窣吐罗底也。若举离处。是名为盗。应准其价得罪同前。若浣衣人屋上晒衣。被风吹去堕在苾刍尼经行之处。或落门傍。若苾刍尼起盗心兴方便。乃至未触已来。得恶作罪。若触着时。得窣吐罗底也。若举离处得罪同前。若人重物安在楼上。谓诸宝物璎珞之具。若苾刍尼起盗心兴方便。安梯蹬以物钩斸而升其上。乃至未触已来。得恶作罪。若触未离本处。得窣吐罗底也。若举离处得罪同前。若人于舍宅内或园池边种花果树。于节会日以上妙物而严饰之。所谓诸宝璎珞之具及杂缯彩。时有飞鸟谓珠是肉。衔取而去。若苾刍尼起盗心兴方便。而捉彼鸟。乃至未触璎珞已来。得恶作罪。若触未离本处作鸟物想。得恶作罪。若举离处是名为盗。应准其价。若满五者得窣吐罗底也。若不满者得恶作罪。若苾刍尼作如是念。此是人物。宁容禽鸟得有璎珞。若虽触着未举离处。得窣吐罗底也。举离处时若满五者。得根本罪。若不满者得窣吐罗底也。

若人以诸宝物及璎珞具。置箱器中安在屋上。时有飞鸟持物将去。若苾刍尼起盗心兴方便。而捉彼鸟。乃至未触璎珞已来。得恶作罪。若触彼物未离本处作鸟物想。得恶作罪。若举离处是名为盗。应准其价。若满五者窣吐罗底也。若不满者得恶作罪。若苾刍尼作如是念。此是人物。宁容禽鸟得有璎珞。虽触着物未举离处。得窣吐罗底也。举离处时若满五者。得根本罪。若不满者得窣吐罗底也。若人舍中或在池内为戏乐故养畜诸鸟。谓鹦鹉舍利鸟俱抧罗鸟命命鸟等。便以种种诸璎珞具而庄饰之。苾刍尼见已。起盗心兴方便。遂捉彼鸟。乃至未触庄严具来。得恶作罪。若触彼物时未离本处作鸟物想。亦得恶作罪。若举离处是名为盗。应准其价。若满五者得窣吐罗底也。若不满者得恶作罪。若于此物作人物想非鸟物想。虽触着未离本处。得窣吐罗底也。若举离处满五者。得根本罪。不满五者得粗罪。若有苾刍尼。于二伏藏。一是有主。一是无主。苾刍尼意欲取彼有主伏藏。从床而起整带衣服作曼荼罗。于彼四方钉朅地罗木。以五色线而围系之。于火炉内然诸杂木。口诵禁咒作如是言。有主伏藏来。无主伏藏勿来。若于彼时有主伏藏随言来者。乃至未见已来。得窣吐罗底也。若眼见时是名为盗。应准其价。若满五者得根本罪。若不满者得粗罪。若作是言。无主伏藏应来。有主伏藏勿来。若于彼时无主伏藏随言来者。乃至未见已来。得恶作罪。若眼见时是名为盗。应准其价。若满五者得窣吐罗底也。若不满者得恶作罪。若于有主无主伏藏。各于异时别别作法而盗取者。随事重轻如上。得罪。

摄颂曰。

若物在氎席或于石板等

华果奇妙树随处事应知

若人重物。安在氎席及地敷上。所谓诸宝及璎珞具。若苾刍尼起盗心兴方便。乃至未触已来。得恶作罪。若触彼物未离本处。得窣吐罗底也。若举离处是名为盗。随时准价得罪同前。若彼草敷同一色者。是名一处。若种种色别异不同。是名异处。若人重物安在石上。乃至不满得窣吐罗底也。若石细滑总为一段者。是名一处。若剥裂缝开。或时书字。或种种彩画。是谓异处。石上既尔。乃至板木墙壁荐席盖覆衣襆衣柜衣笐象牙杙床座处。若四足经架。若门阃安物之时。事并同前。若三种树。谓花树果树奇妙树。苾刍尼斩截盗花树等。价满不满得罪同前。

摄颂曰。

若物在鞍鞯及象马车舆

肥瘦与随处偷船事差别

如人重物置在鞍处。所谓诸宝众璎珞具。苾刍尼起盗心兴方便。乃至未升未触已来。得恶作罪。若触着物未移本处。得窣吐罗底也。若移处时价若满五。得罪同前。若于鞍上以一色物而盖覆者。是谓一处。若杂色物而盖覆者。是谓别处。若人重物安在象上。所谓诸宝众璎珞具。若苾刍尼起盗心兴方便。乃至未升未触已来。得恶作罪。若触着物未移处。得窣吐罗底也。若移处时价若满五。得罪同前。若其此象皮肉血脉皆充满者。是谓一处。若其身羸瘦。若牙耳鼻及腹肋脊腰据一一处。是谓别处。移离处时皆得本罪。若不移处得窣吐罗底也。若于象上庄饰幰帐。于此帐上安诸宝物众璎珞具。若苾刍尼起盗心兴方便。乃至未升未触已来。得恶作罪。若触着物未离处。得窣吐罗底也。若移处价若满五。得罪同前。若此帐上以一色物而盖覆者。是谓一处。若异色物盖是谓别处。如象既尔。马车步车牛车乃至诸舆亦并同前。若苾刍尼见船以缆系在于橛。有心盗去。摇动之时得恶作罪。若解随流。乃至眼见已来。得窣吐罗底也。至不见处。价若满五得根本罪。若不满者得窣吐罗底也。若逆水而上。准与河阔分齐相似者。得根本罪。未及其处窣吐罗底也。若从此岸盗向彼岸。眼见分齐与前无异。若牵船上岸盗而去者。亦准眼见分齐。若沈在泥中后时将去。泥掩之时此即成盗。得罪同前。若苾刍尼于盗物时。或藏泥中。若烧若穿若破。作如是念。勿令此物属汝属我者。得窣吐罗底也。

摄颂曰。

营田有三种船有三种殊

鹅雁及池花猎鱼并盗水

弟子教贼处三种事不同

若人秋时营作田业。所谓稻蔗蓝田。苾刍尼见自田中恐水乏少。遂于共有渠内。塞他水口决己田畦。作如是念。令我田好彼勿成熟。若自成他损。准价满五得根本罪。不满者得窣吐罗底也。若见水多。于共渠内泄他水口塞己田畦。作如是念。令我田好勿彼成熟。若自成他损。若满五者得根本罪。若不满者得窣吐罗底也。

物有四种不同。一体重价重。二体轻价重。三体重价轻。四体轻价轻。云何体重价重。谓末尼真珠吠琉璃珂贝壁玉珊瑚金银马瑙车磲真珠右旋是。云何体轻价重。谓缯彩及丝郁金香苏泣迷罗是。云何体重价轻。谓铁锡是。云何体轻价轻。谓毛麻木绵劫贝絮是。若以上诸物置三种船中。谓瓮船木船皮船。若以体重价重体轻价轻。随置一船。若船破时物主告曰。水上浮者任取若沉没者属我。若苾刍尼起盗心兴方便入水沉没。乃至未触物来。得恶作罪。若触著者。得窣吐罗底也。若举离处。价满五者得根本罪。若不满者得窣吐罗底也。若沉泥中复拟取者准前得罪。若作非自他心。沈之于泥。不使其物属彼属我者。准前得罪。以下诸戒准此应知。若以体轻价重体重价轻物。随置一船。若船破时物主告曰。水内沈者任取。水上浮者属我。若苾刍尼起盗心兴方便浮水而取。乃至未触物来。得恶作罪。若触著者。得窣吐罗底也。若举离处。应准其价得罪同前。若沉泥中复拟取者准前得罪。若人于家中或泉池所。为戏玩故安置种种杂类诸鸟。鹅雁鸳鸯等。以众璎珞而庄饰之。苾刍尼起盗心兴方便。入水中捉彼诸鸟。乃至未触璎珞以来。得恶作罪。若触着时作如是念。我取鸟物亦恶作罪。若离本处应准其价。若满五者得窣吐罗底也。若不满者得恶作罪。若作是念。我取人物。宁容禽鸟得有璎珞。若触物时窣吐罗底也。若离本处应准其价。满五得根本。不满得窣吐罗底也。若于池中有水生花。所谓青莲花。嗢钵罗花。白莲花。拘牟头分陀利迦香花。时花。众人所爱。苾刍尼起盗心兴方便。入池盗花。乃至未触以来。得恶作罪。若触其花采折持去结以为束。乃至未离处来。得窣吐罗底也。若举离处同前得罪。于池四边种陆生花树。所谓阿地木多迦花。占博迦花。波吒罗花。婆利师迦花。摩利迦花。如是等种种花树。苾刍尼起方便兴盗心。欲盗彼花。乃至未触已来。得恶作罪。若升树采折其花置衣裾内。乃至未离处及离处来。准前得罪。若有猎师及彼徒党。于林野处安诸猎具。诸罥索等。为捕诸兽为杀害业。苾刍尼盗心取猎具。准价得罪。若起悲心毁其猎具。作如是念。勿由此故害多生命。复令猎徒获无量罪者。得恶作罪。以下诸戒同此应知。苾刍尼盗心见在弶鹿。而解放者。价若满五得根本罪。若不满者得窣吐罗底也。若捕鱼人及彼徒党。于河陂处截其要口。安置梁筌杀诸鱼类。苾刍尼盗心取彼筌时。同前得罪。若作悲心同前得罪。若于筌中盗彼鱼者。应准其价同前得罪。若多商旅持众货物过彼险途。其水难得。以众器具持水而行。若瓮若瓨若瓶若皮囊。然于人畜水有分齐。苾刍尼起盗心兴方便。若取人水分。未触及触准前得罪。若傍生分。满五得窣吐罗底也。不满得恶作罪。如赡部洲人共结商旅持众货物升舶。入海欲求珍宝。为无水故以种种器藏贮其水。所谓瓮瓨瓶囊。然其水分。人与傍生请受有别。苾刍尼起盗心兴方便。盗人分时准前得罪。取傍生分亦准前得罪。时有弟子。与其二师随路行去。师有衣物持付弟子。于时弟子有盗心故徐行不进。乃至眼见处来。得窣吐罗底也至不见处。若满五者得根本罪。若不满者得窣吐罗底也。若弟子弃师在前急去。齐眼见不见处来准前得罪。若弟子有盗心欲取师衣。从房中趣阁上。若从阁上往房中。或从上阁下至门檐阶下。或于寺三层棚上向下而出。斯等乃至眼见不见处来。同前得罪。若有苾刍尼在阿兰若处住。有破村贼到苾刍尼所。作如是问。圣者颇知某村家处不。苾刍尼答言。我知其处。贼复问言。彼家多女人少男子。无恶犬无多丛棘。易入易出。于我无害取得物不。若得称意。我当与圣者共分其物。若彼苾刍尼答言。仁者我知某甲舍。多女人少男子。无恶狗丛棘易入易出。于汝无伤能得其物。苾刍尼作是教已。贼还与物。乃至未取分已来。得窣吐罗底也。若取贼分得罪轻重同前。若其苾刍尼共彼盗贼。作是语已。于贼去后遂生追悔。就彼贼处作如是语。仁等知不。我意造次不审思量便作是语。如愚小痴昧不善其事妄为詶对。然彼家内少女人多男子。多恶狗丛棘。难入难出。不令汝等无伤取物。随彼贼徒去与不去。苾刍尼得窣吐罗底也。若此苾刍尼见其贼党欲劫村邑。往到彼家作如是语。仁等警觉好自谨慎。今夜必有盗贼来入。勿令财物皆被贼将。或容身命亦遭伤杀。随彼盗贼来与不来。苾刍尼亦得窣吐罗底也。若苾刍尼如前所作偷盗方便有三种事。何谓为三。谓田事宅事店事。田事有二种取。一言讼取。二围绕取。何谓言讼取。若苾刍尼为共俗人争地诣断官所。若苾刍尼不如俗人胜者。得窣吐罗底也。若苾刍尼得胜。乃至俗人心未息来。苾刍尼得窣吐罗底也。若彼俗人心息者。应准其价同前得罪。是谓言讼取。何谓围绕取。若苾刍尼于他田处。若以树枝若以席障若作堑坑若以墙壁围绕。乃至围未合来。得窣吐罗底也。若其围合得罪同前。是围绕盗田事既尔。宅事店事如上应知。

摄颂曰。

无足及二足四足并多足

若盗如是类轻重准应知

言无足者。谓蛇蛭鳝。此之三种是弄蛇人王家。医人及山野人之所贮畜。弄蛇人者。谓取其蛇弄以活命。王家医人者。谓诸医人以蛭疗病而为活命。何谓山野人。如山中人取无足虫与药令吐瓦中熟爆以供饮酒。若苾刍尼盗此等虫时。应准其价。满五得根本罪。不满得方便罪。

言二足者。谓人及鸟。若盗人时有三方便。期处定时现相。云何期处。报彼人云。汝若见我在某园中。或众人集处。或在天祠。当尔见时知事成就。是谓期处。云何定时。汝若晨朝或午时或晡时。遥见我者知事成就。是谓定时。云何现相。汝若见我新剃须发着赤色衣。持钵执锡盛满苏油沙糖石蜜。见此相时知事成就。是谓现相。如是盗时。应准其价得罪同前。若盗鸟时有二方便。谓从地擎举。若空中堕落。云何擎举。鸟在地上擎举偷去。满不满如上说。云何空中堕。如捕鸟人火燎原泽为欲取鸟。被火逼时堕在苾刍尼经行之处。或门屋前。若苾刍尼盗心取时。满不满如上说。云何四足。谓象马驼驴牛羊獐鹿猪兔等。若欲盗时有二方便。谓从群处或于系处。苾刍尼于象群中。盗象去时齐眼见处来。得窣吐罗底也。至不见处。得根本罪。云何系处。若象系柱。若树若墙栅内。苾刍尼解放得罪如上。盗象既尔。自余马等。苾刍尼盗时如前应知。云何多足。所谓蛴螬蝗蛾诸蜂蚁蝎等。此中所须者。谓于三处。谓断事官守城者海商客。何谓断事官。谓断事人畜养多足。谓蜂蝎等贮在瓮内。见被罚人不臣伏时。令以手足内彼瓮中。彼蜇痛时疾臣其事。或多出钱物何谓守城者。谓掌城者。于坏瓮内多贮诸蜂。若怨敌来与之共战。若不退者。即于城头放其蜂瓮。贼被蜂蜇四散逃走。何谓海商客。谓人入海为求珍货。坏瓦器中多养诸蜂以防急难。贼来共战若胜者善。若不如者便持蜂瓮遥掷贼船。不能复战四散而去。

缘处同前。时有阿罗汉苾刍尼。名曰世罗。断诸烦恼。时有卖香童子。见世罗尼深生敬重。往就其所殷勤致礼。白言圣者。若有所须之物。于我家中皆随意取。所有言教我皆顶受。时苾刍尼告曰。贤首善哉愿汝无病。后于异时。世罗苾刍尼身婴重病不能乞食。有余苾刍尼巡行乞食。时卖香童子见而致礼。问言圣者。世罗苾刍尼何因不见。报言贤首。彼身染患。童子告曰。圣者。我先白言。若有所须随意取用。曾不见来从我求觅。彼有所须愿尊为取。彼便报曰。如是贤首愿汝无病即便舍去。如是乃至三返殷勤请与。时少年苾刍尼便生是念。我屡闻此童子所言。我宜试之为虚为实。便持小钵授与童子。告言贤首。圣者世罗今须少油。时彼童子有新压油。盛满小钵授与彼尼。告言圣者。若更所须随意来取。时苾刍尼受已而去。即以此油涂世罗身。遍及手足油并罄尽。世罗病愈便行乞食。时彼童子见便礼足。白言圣者。久不相见。尼便报曰。我比婴患。白言圣者。先已言请。若有所须于我家中皆随意取。曾不遣信从我求觅。唯见一尼。云圣者患从我取油。我以新油盛满小钵持付彼尼。世罗报曰。善哉童子愿汝无病。言毕而去。次第乞已还本住处。告诸少尼曰。是谁就彼卖香童子持油钵来。有尼报言。圣者。我行乞食见彼童子。再三告我。圣者世罗我已言请。若有所须皆随意取。曾不见来从我求索。若彼世罗有所须者愿为持去。我便生念应可试之验其虚实。即持小钵授与童子。告曰。圣者世罗今患须油。时彼童子盛满新油而授与我。我得油已将至房中。便为圣者涂身手足寻皆用尽。时世罗尼告少尼曰。我曾令汝就彼童子取觅油不。少尼答曰。不曾使我。时有余苾刍尼。与此少尼先有嫌隙。闻此语已告世罗曰。圣者今此少尼缘仁疾苦。岂但一处擅取于油。室罗伐城遍皆求乞。他胜之罪其数难知。得少尼闻此语已生追悔心。岂我实犯他胜罪耶。以缘白诸苾刍尼。乃至白佛。佛问彼少尼曰。汝以何心从彼乞油。白佛言。我于童子而起试心。佛告苾刍。若作试心此苾刍尼无犯。然诸苾刍尼不问病者不应为乞。若乞取时问病者曰。为向众僧养病堂处而求药耶。为诣信心及亲族处。若亲族多者于谁处求。随所指示应为求觅。若不问病人而为乞求者。得越法罪。

摄颂曰。

税物持寄他持他物前去

不受便强着为父母持行

又为三宝故与直后均分

衣主为持将令他染不染

将税入小门总夺商人物

此颂摄缘起如苾刍律明

End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内容提要:所缘景物都有起本因,而见性没有本因。世间众生无始以来,误认见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迁,为物所转。如果不为物转,心能转物,便同于如来原文阿难承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卷第三第五章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内容提要:阿难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世尊为破除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这种迷惑,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卷

卷第三: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白话】接着,更有欲界第一天四天王中东方的天王大众。如:持国天天王主乾闼婆王,证得了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这是能知晓佛陀的清净空性,帮助众生从正道中解脱的解脱法门。树光乾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黄檗(希运)断际禅师宛陵录丞相裴公问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败是化童蒙耳。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旁出三人一道育禅师。二道副禅师。三尼总持。无机缘语句不录。古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旁出七世共一十七人三人见缘。斋僧那禅师。向居士。相州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三卷

五灯会元 第三卷○六祖大鉴禅师法嗣△南岳怀让禅师南岳怀让禅师者,姓杜氏,金州人也。于唐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是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三卷

碧岩录 第三卷⊙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垂示云:建法幢立宗旨,锦上铺花。脱笼头卸角驮,太平时节。或若辨得格外句,举一明三,其或未然,依旧伏听处分。举,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僧云:出水后如何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三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三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三请首座上堂。合千差包万有。齐往来印今古。混有无一生死。举不犯之令。行不言之教。齐不齐平不平。于此建立于此辨明。于此纪纲于此表帅。何法不容何事不成。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上堂举。僧问睦州。以一重去一重即不问。不以一重去一重时如何。州云。昨日栽茄子。今朝种冬瓜。师云。高高处观之不足。低低处平之有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三卷

祖堂集 第三卷祖堂卷三牛头牛头和尚嗣四祖,师讳法融,润州延陵人也,姓文。四祖在双峰山告众曰:吾来至此山时,于武德七年秋,于庐山顶上东北而望见此蕲州双峰山顶上有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四祖问五祖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

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汝州风穴沼禅师师讳延沼。以伪唐乾宁三年十二月、生於馀杭刘氏。少魁礧、有英气。於书无所不观。然无经世意。父兄强之仕、一至京师。即东归、从开元寺智恭律师。剃发受具、游讲肆。玩法华玄义、修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往生居士第四之二清 裴永度裴永度。江苏泰州人。家族世代居住于曲塘镇,从事种田的工作。生性恬静淡泊,无所嗜好,而见善事必定努力去做。从小就深信佛法,持长斋课诵佛名没有间断。后来归依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二唐 承远(莲宗三祖)承远。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学法于四川成都的唐公,稍后又追随资川(今四川资阳县)的诜公。然后到荆州,奉事学习于湖北玉泉寺的真公。真公指示他居住在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