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卷 广释菩提心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7-11 09:42

第三卷 广释菩提心论

复次此中次第应修彼诸禅定。谓若得离欲爱所有喜乐。内心清净住正相应。有寻有伺是初禅定。又复此中无寻唯伺。名中间禅。初禅地爱若得离已。所有喜乐内心清净住正相应。是二禅定。二禅地爱若得离已。乐舍正知住正相应。是三禅定。三禅地爱若得离已。舍念相应。是四禅定。所有无色定等行相应知。是中诸所缘相如应分别。于所缘中令心坚固。如理所作以慧观察。智光明生破无明种。毕竟得断即正相应。异此皆是外道所修。非正三摩地。不能断烦恼。

如诸经说。所有正修三摩地时。若我想生。是即还复发起烦恼。尔时住心当如止水。入三摩地相应观行。

如楞伽经说。总略而言。正慧观行唯心静住外无分别。若住真如所缘是心应过。心若过已彼无对碍而亦应过。无对碍中若相应住是大乘观。彼无发悟最胜寂静。即胜无我智无对碍观。

此中意者。如实观察心外必无色法分别。是即最上相应胜行。若尔识之与色云何有异。或不异者识亦应有对碍义耶不然如梦分位所见不实。是故识外如实伺察。极微量色取不可得。以不可得故如是成唯识。无复一切外义可有。唯心静住外无分别。于伺察中以离色法故有所得相。而为得者毕竟无所得。是故于诸色法应观无色。彼若唯心无实能取亦无所取。是二取性实不可得。离取舍故即心无二。如是伺察亦无二相。于真如所缘中是心亦过。彼所取相亦复过已。二无对碍。于是无二智中住如实义。所言唯心过已二无对碍。是智于中而亦应离。是故自性他性中诸有生性而不可得。如应伺察诸众生性亦不和合。若取若舍二不实性悉应远离。当知一切物性诸有取着。于无二智中皆应舍离。于无对碍无二智中若如是住。即于一切法如实觉了无有自性。彼即能入最上实性。入无分别三摩地门。又若于是无对碍无二智中相应住者。是即最上实性中住。是大乘见。如是亦见最上实性。以见最上实性故。即于一切法慧眼观空。智光明中皆如实见。

如诸经说。云何见胜义谛。谓一切法无见。此中如是。所言无见者。是胜意乐真实无见。非如世间诸生盲者及瞑目人。缘阙故或不作意故而皆不见。彼等有性颠倒种子悉不能断。此即不然。又如入无想定。后或出时还复生起有性取着。贪等根本诸烦恼聚而不解脱。所言有性取着贪等根本烦恼行相。如圣二谛等经说。若复有言入无分别总持法门。无分别法中离色等相。以决定慧于无色中。观无所得亦无作意。是胜义乐。非如无想定等。于诸色等取着法中作意而离。是故当知如前所说。诸色等中作意离相。若无正慧即不能断疑惑种子。譬如世间火若存时诸物烧然。云何能离思之一法。若不调止所有邪。

由此当知。所有奢摩他诸所缘中。心住坚固如理所作。以慧伺察智光明生。明现暗除智生障灭。如人二目随量无差。于诸分位照明无异。智光明出亦复如是。非光明中有冥暗性。明暗二法互相违故。当知三摩地中离冥暗性亦复如是。若不尔者。云何能住心一境相。是故若于三摩呬多中如实了知。即能一向随顺正慧。此中所说悉不相违。

复次三摩呬多中。应以慧观都无色相。于一切法悉无所得。彼诸相应分位相中。无所进趣无所发悟。若自若他悉见无性。有性分别戏论相等一切息灭。如是即于正慧所观无相性中而得相应。有心分别悉不能立。即彼无性亦不可得。若于是中或谓有性而可见者。是见应止。如是止已。若于无性分别转者。此亦不然。设使有性三时相应。以慧眼观无相无得。又何止邪。如实义者。有性无性不应分别。一性异性亦不可分别。是中若离性与无性二分别者。悉能照达诸分别空。即彼能照及所照性亦无所有。如是乃得最上最胜无分别相应。此中若住如是相应。即一切分别悉能断灭。所有烦恼障智障而亦能断。于彼烦恼障不生不灭性中。而性等颠倒根本悉除。

如圣二谛等经说。如是相应行中。一切性等分别断已。普尽性等颠倒无明自性烦恼障根本即断。彼根本断已诸烦恼障而悉能断。

又如圣二谛经中。问妙吉祥菩萨言。云何能得烦恼调伏。云何而能了知烦恼。妙吉祥言。胜义谛中毕竟不生。彼一切法无生性中。世俗皆是不实颠倒。应当止息一切性等所起颠倒思惟分别。若彼思惟分别不止息者即有我共相。既有我共相即起立诸见。若见起立即烦恼转。天子若能了知胜义谛中一切法毕竟无生。即胜义谛具十种无颠倒。若胜义谛中无颠倒即无分别。若无分别得灭相应。若灭相应彼我共相即不能得。若我共相既不能得。而彼诸见不能起立。乃至胜义谛中涅槃之见亦复不起。由如是故即于无生行中一切烦恼毕竟调伏。天子当知。诸烦恼于胜义谛无碍智中。毕竟空毕竟无相毕竟无性。如是知者是为了知烦恼。天子譬如毒蛇为咒所害。彼烦恼种亦复如是。天子又问云何为烦恼种。妙吉祥言天子彼胜义谛毕竟无生性中若于一切法起分别时。此即是为诸烦恼种。由是起诸性等颠倒。于颠倒中不能照达。是故若于所断法中一切颠倒悉能断者。所有智障能正决定而悉除遣。智障断已无相续性。譬如日光出时离诸云翳。于一切处照明无碍。而彼智光清净照明。若色若心一切自性亦复如是。诸物实性决定常住。于无相续性中。真实了如一切物性如实义者。此中物性。云何能以言词宣说。是故于彼胜义世俗谛中。如如所说如实了知一切色相及诸物性已。即得一切智。如是所说断障等义。是证一切智最上胜道。非彼声闻等道。彼诸颠倒不能尽除。亦复不能正断二障。

如楞伽经说。大慧。彼声闻人起别异因有所住着。彼见法已取为涅槃自谓得佛。而不能见法无我理。大慧。此非解脱。如是声闻人自智所证未真出离。谓得出离。异见转故而彼所作非此相应。彼所行道非真解脱。世尊但说一乘之法。不说声闻等道。彼声闻人但于蕴中观察无我。而彼所得谓人无我。此中不然。应观三界一切唯识。若说识外有义得无我者。如是即于无二智无我中。而不得入。以他性得入故。若他性得入者。彼即非入唯识性故。

又如此经圣出世品中说。复次佛子当知。三界唯心所现是心。亦无中边可得。若言有边即有所生。若言有中即有所住。一切皆是分别相故。若心无中边。是故能入彼无二智。如是入者是真实入。

此中有问。若如是者诸相应分位当云何生。答由彼清净胜愿力故。菩萨发起大悲。普为众生作利益事。从彼愿力。出生胜上诸布施等明白善行。彼即真实清净所生。又复菩萨大悲。若一切众生未能尽入诸法无性清净智中。菩萨乃至随入轮回。亦复不染轮回过失。而岂住于彼无发悟寂静法中。如经颂云。

无对碍中见最胜无我智

是故若于无二相中说无二语。是为最胜。即胜义谛中真胜意乐。于无二无对碍智中。毕竟无我无有自性。即得所见相应。彼所有见无别异见。一切无分别及无发悟。一切寂静。又问若尔云何能起诸相应行。答不然若或有见彼实。不能随顺胜义。何以故。是中无有主宰自在相应相故。而何有见。但以世俗法中随顺色等境界相故。若智生起。识亦随顺世间所行。是故应知此彼智者。智中冥会说有所见。且非实有主宰等相。若无二无对碍智生起时如实开晓。乃能于是智中得如实见。非谓一切法于胜义谛中无有自性。而世俗谛决定相应。若异此说。是诸异生狭劣之智。

如圣二谛经说。胜义谛中毕竟无性。世俗道中随亦应观。若异此者。彼愚夫异生声闻缘觉菩萨及佛等诸分位。当云何立。谓世俗无因故。世俗无生故。今此不然。世俗道中随应观故。于胜义谛实无所生。胜义谛中若有所得如兔角等。诸世俗法如幻如影及如响等。由如是故。世俗缘生与胜义谛。是中物性非不和合。彼审思察无改转性。此中如是。当知世间一切如幻。诸烦恼业即是幻因。诸众生生即是幻转。所有相应福智诸行亦是幻因。如是相应智即于幻中转。

如般若波罗蜜多经说。须菩提所有声闻如化缘觉如化。菩萨如化如来如化。烦恼如化业如化。须菩提以是缘故。一切法如化。此如是等差别诸行及异生等。皆如幻相。于彼幻中如所了知。皆是不实取着。若能如是知。是即相应者。若执实取着即愚夫异生。如是所说实不相违。

如圣法集经颂云。

如幻所作事从化起解脱

此如前了知非化中有着

说三有如化佛菩萨悉知

知已被胜铠作世间利益

如是等诸所行中。应观实性。如前所说奢摩他中。若沉下高举心等起时。应观一切法皆无自性。尔时应离高下作意智得成就。彼奢摩他毗钵舍那相应行者所行之道。即得具足。乃至能起信解力等。住解行地。观后欲起时还复思惟。胜义谛中无有自性。彼世俗谛亦如是住。

如宝云经说。菩萨云何得无我理。善男子。菩萨应以正智观察色受想行识。彼观察时是色生不可得。集不可得。灭不可得。如是受想行识若生若集若灭皆不可得。彼胜义谛中了知无生行已。起慧观察。不复所行而有取着。由是愚无智者。于如是等无自性中。执为有性。颠倒取着。是故生死循环无尽。现受众苦无有休息。菩萨大悲如是常起。无间思念现前为作。悲愍利益发胜愿行。如我所行随得一切智已。于是法性如实觉了。然后于一切佛菩萨等供养称赞。成所作已。从空悲藏。发生一切施等福行。

如圣法集经说。若诸菩萨如实显示者。谓于一切众生中以大悲转。我此三摩地乐。一切法中如实显示。一切众生为作所成。由是大悲所开发时。即得增上戒定慧等。诸学圆满。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中应知。慧及方便是诸菩萨所行相应胜道。不断世俗谛。显示胜义谛。若不断世俗即能以大悲而为先导。善为众生作利益事。远离颠倒。彼即名为善能建立出世间慧。由此乃为顺行方便。于诸方便所行时中。了如幻相亦不颠倒。以出世智。如如善修最胜方便。能于真实句义之中。发勇悍意出生胜慧。菩萨得是慧方便已。乃住相应所行胜道。

如无尽意经说。禅定无尽而能出生慧及方便。其所出生应知即是相应行者。所行胜道。

广释菩提心论卷第三。

妄分别刺等。何能拔除。复次此中云何能离疑惑种子。谓于相应定中。以慧眼观彼种子空。如先所说。于色等中若以其所得相而为得者。毕竟无得。如人迷绳谓蛇。智了无异。色中离疑其义亦然。以慧眼观诸境不实邪妄计执。如人处于暗室复还掩闭。总一暗冥都无所见。又如瓶等器中盛满诸物。以盖覆故亦无所见。此中意者。是暗室等虽无所见。然色等有性疑惑取着亦不能离。以不离故彼虽无见不断过失。如是等人诸取着心毕竟云何而能除断。是故应以三摩地。手执极微妙快利慧刀。断彼思色等。邪妄分别种子。如是真实断故。譬如拔树连根悉除。地既无根不复生长。邪思种子既得断已。一切过失悉不复生。此中如是。断障等义是奢摩他毗钵舍那相应法门。即修行者所行之道。如世尊言。此相应门是无分别正智因性。故经颂云。

先安住戒次得定得彼定已慧当修

清净圆明智慧成智净先由戒具足

End

心静,便是菩提

心静,便是菩提。静心,便是清喜。能心静的静心者,便是思想最饱满、心境最怡然、气质最韵致的快乐之人。静里才能听见咚咚心跳的声音,才能听到幽幽心音的淙淙;静里方可看见灵魂袅娜的娉姿,方可看到情丝万丈的旖旎

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

每当我们面对佛陀,反观其心, 佛是圆满的慈悲心, 清净心, 觉悟心, 平等心, 愿力心, 念念不舍众生的心, 而我们是有求的心, 执著的心,分别的心, 贪心、嫉妒心、嗔恚心、种种自私自利的心, 而虚度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深心与菩提心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什么是深心呢?深心是菩萨净土,一切功德,万善庄严,没有哪一点不修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今天叫你做件小事,马上就想为什么找我,为什么不找别人?这样子怎么成就功德?什么是

大乘佛教的灵魂是发菩提心

大乘佛教不管是烧香拜佛、诵经磕头,还是闻思修行,任何一个善事都离不开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去做,这样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灵魂

佛说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万人,其名曰智幢菩萨、法幢菩萨、月幢菩萨、日幢菩萨、无量幢菩萨、跋陀波罗等,十六正士,文殊师利等。六十同意、弥勒菩萨等,贤劫一切菩提萨埵

为什么要孝顺父母?怎样将菩提心落实在孝道?

一、为什么要孝顺父母?知母: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一不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大至老虎、狮子,小至蚊虫、蚂蚁,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当过自己的父母。只是由于不断投生流转,现在认不出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而已。实际上,每

菩提心

经上说:修行若不发菩提心,终成魔业。古德说: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由这两段经论看来,可知发菩提心,为修行上最起码和最重要之条件。那么,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含些什么意义呢?按菩提二个字是梵音,东

菩提树

◎ 吴冠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已经不新鲜。全靠这公园养我们这方的老人和儿童。一位邻居指着我们楼群中的小公园感慨地说。我们这个公园长约数百米,宽约百米,布满高大的垂柳、雪松、槐树、泡桐及各种形态和色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智 敏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药的话,这就是无上的密。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可以包涵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都摄在一句佛号里面,即是密法的陀罗尼总持法门

慎因果种菩提

慎因果种菩提◎ 土登相切桑布一谈到因果,学佛的人都头头是道,用来劝诫那些还在迷惑的人们.然而口上说得容易, 实际上真正畏因不行恶法的人少之又少, 这个不良现象让我们痛心不已!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造下恶因

菩提心影

律航法师大觉之由何所有,一念无明万象峙。大师久证无生理,来来生生空中迹。大愿无边尽虚空,不择六道作导师。万年一念本寻常,何争来早与来迟。上来八句偈颂,是律航为纪念慈老恩师示寂三周年而作的。此次永久纪念

菩提的训练

菩提的训练希阿荣博堪布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依赖各种因缘,念念生灭,没有什么是完全孤立、自给自足的。了解无我,可以帮助我们淡化分别念,认识到倾尽全力去搭建自我的堡垒、坚守人我的区别和界限,不仅是痛苦

菩提心的尊贵殊胜及其功德

首先来讲一讲发菩提心的尊贵:讲到菩提心的尊贵,要从比较上或举喻来说明,始能显示出来。佛陀在大乘经典中特别指出发菩提心的尊贵明文,可说是很多很多的,现我简单的举出几则来谈谈。经中举喻说:如有一大龙王,在

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虚 云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

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此标题是出自《华严经》里的偈子,全偈应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在日常的修学生活中,我独自思惟,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与佛陀教导的法相应。想起这首偈子,便想深入了解菩萨的心和众

青色菩提

青 色 菩 提◎ 证 严天堂和地狱都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与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地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摘自《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济 群如何区分大乘与小乘?很多人都以为,修学大乘经典便是大乘行者,修学小乘经典便是小乘行者,却极少从自身的发心进行考量。汉传佛教为大乘佛教,因而,中国像教徒多以大乘行者自居,似乎

发本心而成菩提

◎ 夏坝降央克珠何谓发心?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简言之,发心即是发菩提之心。由其本初之心,加以助缘,而成就纯善之心,以助成大乘之行,此即为发起菩提之心。在佛法中,发菩提心者,崇

烦恼菩提

◎ 慧 明 诸同学!何谓烦恼菩提?盖烦恼与菩提,不出一心。烦恼之事,确是修行人证悟菩提必有的过程,今略说之。烦恼菩提,含有二义:一则火中生莲义,二则转识成智义。 云何火中生莲义?火喻烦恼,莲喻菩提。烦

陈兵: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

问: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答:《发菩提心经论》里面讲,有五种观察发起菩提心。但是发起以后是不是非常真实呢?也未必。有一个大乘经里讲,发菩提心有七种,只有前面三种发了以后不退转,后面四

王骧陆:菩提法用 性灵

性灵宇宙间一切一切,由人类以至万物,无不各有其性,即无不各有其灵,灵是灵用。如铁有坚性,有坚的妙用,这是铁的灵;棉花有柔性,即有柔的灵用,这是棉的灵。但棉和铁,不能自启其用,而人为万物之灵,其灵特异,

王骧陆:菩提法用 人才

人才一所大房子的建设,必需要坚固合度的材料,一个国家的建设,也必需厚重干练的人才。但才不才,各有地位和立场,亦如器之厚薄,经用不经用。所以,才以德为体。譬如一把刀,锋利是用,坚刚是体,真正纯刚利剑,虽

王骧陆:菩提法用 父亲节

父亲节做父亲的居然也有了节,真是奇事。大概是原子炸弹的感应力吧,否则这两个字早已没人顾问。想不到也有登报的命运,并且年年八月八日做纪念,定为父亲节。世上许多做父亲的不知有何感想,这一天仅仅是父亲受儿女

雪漠: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

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烦恼与菩提,二者亦无别。放下不执著,住此本元心。有朋友问我什么叫“成就”,我用《西夏咒》里的一句话回答了他:“何为成就?大贪大嗔大痴也。欲由凡入圣,大贪;连我执也斩,大嗔;明知不可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克智: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

少林名刹远承祖灯。卓立道风,龙象辈出,已历1500个春秋。随着国家昌盛繁荣,法运回升,少林文化也由衰而兴。为更好地体现寺院特色与弘扬禅宗祖庭及其禅法,特撰此文。一、菩提达摩行略菩提达摩(?-536,一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9:魔障即菩提

49:魔障即菩提魔有外魔、心魔之别。外魔不过是另类较为高级的生命,也是有情众生修行不成功不圆满才会报得的一些生命样式,因为他们同我们人类不大一样,所以被我们统称为魔。当我们修行层次较高,或特定机缘下他

林克智: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

心是一切善恶法的根源,是万法的根本。我们日常思虑之心,可为善、亦可为恶,十法界不离此心,成菩提亦即此心,唯菩提心是真心,其余皆妄。我们修学佛法是要学佛的觉,非单靠那些仪式、仪轨可成。因而我们学佛必须具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内容提要:所缘景物都有起本因,而见性没有本因。世间众生无始以来,误认见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迁,为物所转。如果不为物转,心能转物,便同于如来原文阿难承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卷第三第五章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内容提要:阿难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世尊为破除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这种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