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卷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14 08:39

第三卷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叹等品第四

于是,贤者舍利弗、摩诃目揵连、大迦葉此等,及余无数圣通明达比丘,及菩萨摩诃萨、清信士、清信女,悉白佛言:“唯然,世尊!如是行者,为是菩萨摩诃萨大度无极微妙波罗蜜无能胜者,最超波罗蜜无能越者,甚尊波罗蜜则而有持势名波罗蜜无能及者,无上波罗蜜无能过者,无量波罗蜜无能过者。是诸菩萨摩诃萨无伦波罗蜜所度无极,无双波罗蜜空度无限。唯然,世尊!是菩萨摩诃萨已相为空而度无极,无相波罗蜜所度无念,无愿波罗蜜所度无著。一切诸法空,悉自然无所有故,空波罗蜜自然空故,一切德具足波罗蜜所度无极。唯然,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一切德备般若波罗蜜无能当者,无所行波罗蜜,谓菩萨摩诃萨波罗蜜也。于是菩萨摩诃萨能等无等,其所施与假能具足等无等,波罗蜜则能到已还等已,能获到等无等,至于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尸波罗蜜能还致等无等,羼、惟逮、禅、般若波罗蜜,譬如菩萨行檀波罗蜜应所当为。天中天,不但有般若波罗蜜便能获致等于无等,则于真法、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若转法轮等无所等,过去佛天中天、当来、现在诸佛悉行是般若波罗蜜,转等于无等之法轮者。是故,世尊,菩萨摩诃萨欲度一切诸法之表,当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当为作礼,诸天、人民、阿须伦悉为行般若波罗蜜者稽首作礼。”

佛即告是于无央数诸声闻、菩萨摩诃萨:“如是,如是。善男子,当为菩萨摩诃萨作礼,诸天、人民、阿须伦,若有行般若波罗蜜者,皆来归命。”

佛语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来现于世化现人间,若在天上,现君子、族姓、梵志、长者,若现在转轮圣王、四王天上、忉利天、盐天、兜率天、尼摩罗天、波罗尼蜜天,上阿迦腻吒天,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现出世间,辟支佛、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现在世间。”

佛言:“以是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而来现耳,若能致获饮食、衣服、床卧具、屋宅、灯火、明月、珠宝、水精、琉璃、璧玉、金银、珊瑚、琥珀、砗磲、码瑙,以给众生。”

佛语舍利弗:“不以是故出现世间,以持斯语救护世间使得安隐。诸天人民所会妓乐,皆是菩萨摩诃萨怀来致现。所以者何?菩萨摩诃萨设有所行修六波罗蜜者,住六波罗蜜欲劝众生布施之故,便自施与,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亦复如是,以劝群盲修般若波罗蜜。是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安一切众生之类。”

授决品第五

于是,世尊即出舌本,覆三千大千世界,从其舌本出无央数光明之耀,照于东方诸佛世界。应时东方江河沙等诸佛国土,而无央数不可计会诸菩萨摩诃萨,睹光明各各在其佛土,自往咨启诸佛世尊而问斯义:“唯天中天,是何威神而令此土光明普照?”

于时其国诸如来众,各各告菩萨摩诃萨:“善男子,欲知此变,西方去此江河沙等诸佛世界,有佛土名曰忍界,其佛号释迦文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出舌本光明,照于东方江河沙等世尊世界,普令照曜周及十方。所以然者?为诸菩萨摩诃萨讲般若波罗蜜。”

于时彼土菩萨摩诃萨各自启佛:“唯然,大圣!我等欲往稽首归命释迦文如来及诸菩萨摩诃萨,并欲听省般若波罗蜜。”

其佛告曰:“往善男子,从仁择时,如尔所欲。”

时,诸菩萨启佛见听,各各自取众盖、幢幡、香华、敷饰、杂香、捣香、金花、银花,往诣释迦文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稽首佛足,各以所赍众盖、幢幡、香华、敷饰、杂香、捣香、金华、银华,用散佛上及诸菩萨、诸声闻上。

八方上下亦无央数不可计会诸菩萨摩诃萨,各各自于其国启白世尊:“此之威曜何所从来?”

诸佛告曰:“有佛号名释迦文尼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出舌本光明之德,各照十方江河沙等诸佛国土,是其威曜。”

时,诸菩萨各启其佛:“欲往稽首释迦文见诸菩萨。”

诸佛告曰:“往族姓子,从仁择时,如志所欲。”

诸菩萨众各赍供养,往诣释迦文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稽首作礼,进上所赍,却坐一面,听佛所说。

于时,四大王天上诸天人,忉利天、盐天、兜率天、尼摩罗天、波罗尼蜜天上至阿迦腻吒天,各赍天花、天香、天捣香、天杂香、青莲华、红莲花、黄莲华、白莲华,皆以天上微妙香华,各各执持往诣佛所。

于时,诸天上及诸菩萨,各各赍持香花、杂香、捣香,各各供养奉散如来至真等正觉上。于时所散华香,上在虚空化为宫殿,在于四方而于虚空中,向于四面微妙分明,皆以众宝人所悦乐。

于众会亿百千垓,皆共叉手,自归命佛,而问世尊:“唯天中天,我等之身,当来之世,愿得法利亦复如是,如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诸声闻众亦当如是,为诸会者讲说经法如今所演。”

尔时,世尊知善男子心之所念,睹一切法永无所起,亦无所行,一切诸法无所逮得,见心所忍。佛应时笑。

贤者阿难前白佛言:“佛何因笑?笑当有意。”

佛告阿难:“今此众会亿百千垓人,皆悉逮得不起法忍,过于当来六十八亿劫,当得作佛,号曰觉华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劫名华事,世界曰严华。”

分别空品第六

尔时,佛告贤者须菩提:“岂能堪任为诸菩萨摩诃萨?缘发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因此得生。”

于是诸菩萨摩诃萨、众声闻及天人各心念言:“今须菩提自以辩才,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乎?乘佛圣旨说耶?”

又须菩提知诸菩萨摩诃萨、众大声闻、诸天人心之所念,谓贤者舍利弗:“敢佛弟子有所说者,分别光曜,一切皆乘如来威德。怛萨阿竭所可说法,彼一切法于本无诤。诸善男子当学斯法,则证其法学者,皆顺如来慧证境界。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非声闻、辟支佛之境界。所以者何?说法得时莫不喜悦。”

舍利弗谓须菩提:“斯谓菩萨?”

时,须菩提白世尊曰:“所谓菩萨者,天中天,何谓菩萨?于此法中何因有菩萨之言?我亦不见菩萨之法,何谓菩萨?唯天中天,我永不见般若波罗蜜及于菩萨,当云何说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当以何义为诸菩萨讲般若波罗蜜而开导乎?”

佛告贤者须菩提:“所谓般若波罗蜜及菩萨者,但假号耳,其名无名,其名不在于内,不在于外,不处两间。

“譬如,须菩提,所见人者,但假托号,彼亦无名,其法不起不灭,因缘和合,随俗所名,但音声言及我、人、寿命;蚑行、喘息、蜎飞、蠕动、众生之类,所作所造,所兴劝助,所见所睹,所知所观,一切皆为假号之法,一切不起不灭,诸天人民所可言诲亦复如是。如此,须菩提,计般若波罗蜜及菩萨名,悉为假号,皆不起不灭,至于天中天,所可言名等无有异。

“譬如,须菩提,于内所有所与我色斯亦假名法,为假托作斯字也,其假号法不起不灭,欲得了此因缘之合,有言声耳;痛痒、思想、生死、识法为假号,其法所名不起不灭,若以因缘假托之现而有言声。如是,须菩提,所谓般若波罗蜜,有言菩萨及菩萨名但所托者,其法不起不灭。所谓菩萨般若波罗蜜及菩萨名,悉无他倚因缘,倚号而有斯言。眼则恍惚虚寂,至于假名法为托字,亦皆不起不灭,因缘假号而有言声。所谓眼空,其眼无内,无外,不处两间,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法为假托,其法不起不灭,因缘合名而有言声。其号心者,心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处两间。所谓色者,须菩提,法所假号不起不灭,亦不内外,不处两间。其眼界者,亦为假号,因法托名。其曰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细滑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法为借号而有言声,其法无内,无外,不处两间。如是,须菩提,所谓菩萨及般若波罗蜜因法假号,其号不起不灭,倚托为名而有言声。般若波罗蜜、菩萨字,其名无内,无外,不处两间。

“譬如,须菩提,所谓其内是我身,因字头首,其名但言声,又复名颈项、五阴、两臂、背、脐、胁、两膑、两脚,但假号耳,托首声言因缘法为号,计其法者不起不灭,计此所有悉为假托而立言声,计其名者不起不灭,无内,无外,不处两间。如是,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菩萨名者,皆为假号,其法不起不灭,尽为假托而有言声,其名亦不起不灭,无内,无外,不处两间。

“譬如,须菩提,于此外有草木、枝叶、华实,计此一切,悉为假号而有言声,其名无名,其名不起不灭,假托为名而有言声,计其名者,无内,无外,不处两间。如是,须菩提,般若波罗蜜及菩萨字,一切皆因法假号,其法不起不灭,其名无内,无外,不处两间。譬如,须菩提,过去诸佛世尊,皆共假传其号,当来、现在亦复如是。

“譬如,须菩提,呼声之响,又如镜像、幻、化、野马,如来解说一切诸法,皆犹如化,但假有号,其号不起不灭,倚托为名而有言声,其名无内,无外,不处两间。如是,须菩提,所谓菩萨、般若波罗蜜,但假号耳,其号不起不灭,无内,无外,不处两间。

“如是,须菩提,所谓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因缘合会而假虚号,所号善权、所号法皆假托耳。当作是学行般若波罗蜜,不住名色,亦无所见,不住痛痒、思想、生死、识,不住于名,不睹名色不常,不见名色安乐,不见名色苦恼,不见名色而有内者,不见名色而有外者,不见名色而有空者,不见名色无想之变,不见名色无愿之事,不见名色而寂寞,不见名色而慌惚者,不见名色而有欲尘,不见名色而诤讼者,不见名色而有起者,不见名色而有灭者,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复如是。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细滑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一切皆尔,因缘合成而为假号,有是五阴。所以者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及菩萨行,并于名号不有不无,不处有为界,不处无为界,亦无所见。所以者何?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无所想念,无应不应,亦不想念行般若波罗蜜,处无想法行诸意止修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不见般若波罗蜜名,亦不见菩萨号,亦不见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名,亦不见菩萨,亦不见菩萨名。谁见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晓了分别诸法之本、诸法相者,计诸法本、诸法相者,亦无所著,亦无诤讼。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因倚名,为法造号,其于佛道亦缘号不为假托,悉晓了之不倚于色,不倚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倚于眼、耳、鼻、舌、身、意,亦不倚眼色识,不倚耳声识,不倚鼻香识,不倚舌味识,不倚身细滑识,不倚意法识,不倚眼习五阴之事,而无所倚不起痛痒,无苦,无乐,无不苦乐,乃至意识所习因缘则有痛痒及与苦、乐、不苦、不乐行者,于彼都无所倚,亦不倚著于有为界,亦不倚著于无为界,亦不倚著檀波罗蜜,亦不倚著尸波罗蜜,亦不倚著羼提波罗蜜,亦不倚著惟逮波罗蜜,亦不倚著禅波罗蜜,亦不倚著般若波罗蜜,亦不倚著相,亦不倚著菩萨之身,亦不倚著于肉眼,亦不倚著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亦不倚著慧度无极,亦不倚著神通之意所度无极,亦不倚著内外,亦不倚著处于两间,亦不倚著于内之空,亦不倚著于外之空,亦不倚著无形之缘,亦不倚著自然之空,亦不倚著开化众生,亦不倚著佛土严净,亦不倚著沤和拘舍罗。所以者何?用一切法悉无所有故。当所著者亦无所著,亦无所有当可持者。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而无所著,为行般若波罗蜜,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便得长益,入于寂然得菩萨道,入于阿惟越致神通具足,神通以具则游佛国教化众生,已化众生则便供养诸佛世尊,则能严净诸佛国土,已能严净诸佛国土,诸佛世尊皆睹见。于时菩萨亦复遥见诸佛大圣,亦欲逮得功德善本,便当供养诸佛世尊,稽首归命,则逮自然无量之德,亲近诸佛便得从闻所说经典,已逮闻法未曾断绝,逮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阿惟三佛、诸总持门、诸三昧门。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行,分别晓了一切诸法因缘假号。于须菩提意云何?色为菩萨乎?痛痒、思想、生死、识为菩萨乎?”

须菩提答曰:“不也,天中天。”

“云何,须菩提,眼为菩萨乎?耳、鼻、舌、身、意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色、声、香、味、细滑、法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又问:“于须菩提意云何?眼色识为菩萨乎?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意法识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于须菩提意云何?地种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水种、火种、风种、空种、识种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于须菩提意云何?无明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识、名色、六入、所习、爱、痛、受、有、生、老病死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于须菩提意云何?宁有异色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宁有异痛痒、思想、生死、识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宁有异眼、耳、鼻、舌、身、意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宁有异色、声、香、味、细滑、法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宁有异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意法识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宁有异十二因缘从无明至病老死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于须菩提意云何?色无本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五阴、六衰、十八种、四大、十二因缘无本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于须菩提意云何?宁有异无本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佛告须菩提:“于须菩提意解,何等谊?以何等观察而答?”

佛言:“色非菩萨,痛痒、思想、生死、识非菩萨,六衰、十八种、四大、十二因缘从无明至生老病死非菩萨,其无本者谓非菩萨,若异无本亦非菩萨。”

须菩提白佛言:“唯天中天,吾我人寿亦不可得,云何当名为菩萨者?云何名五阴、六衰、十八种、四大、十二因缘终始之患为菩萨耶?云何名异色、异痛痒、思想、生死、识为菩萨耶?云何名异六衰、十八种、四大、十二因缘为菩萨耶?云何名无本之事为菩萨耶?云何名异无本为菩萨耶?斯无处所。”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当观众生、人、物无所有不可得,般若波罗蜜亦无所有不可得,菩萨当作是学。于须菩提意云何?口言色者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口言痛痒、思想、生死、识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计色常,计痛痒、思想、生死、识常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于须菩提意云何?计色无常,计痛痒、思想、生死、识无常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于须菩提意云何?口言色乐,痛痒、思想、生死、识乐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于须菩提意云何?口言色苦,痛痒、思想、生死、识苦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于须菩提意云何?口言色是我所,痛痒、思想、生死、识是我所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于须菩提意云何?口言色非我所,痛痒、思想、生死、识非我所为菩萨耶?”

答曰:“不也,天中天。”

“于须菩提意云何?口言色空,痛痒、思想、生死、识空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于须菩提意云何?口言色无想,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想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于须菩提意云何?口言色无愿,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愿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于须菩提意云何?口言色不空、不无想、不无愿,痛痒、思想、生死、识不空、不无想、不无愿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于须菩提意云何?五阴、六衰、十八种、四大、十二因缘无所有为菩萨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佛告须菩提:“仁见何谊而反云口所说,言五阴、六衰、十八种、四大、十二因缘终始之患,苦乐、善恶、空、无相、无愿有与无悉非菩萨。”

须菩提白佛言:“唯天中天,究竟求色了不可得,何况甫复口言色者为菩萨乎?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尔。究竟求常而不可得,何况无常而可得当为菩萨乎?究竟苦乐而不可得,何况口言苦乐为菩萨乎?究竟索是我所不可得,何况口言我非我为菩萨乎?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复然。究竟所有色不可得,何况口言色空为菩萨乎?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复然。究竟求想不可得,何况口言色无想为菩萨乎?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复如是。究竟求愿不可得,何况口言色无愿为菩萨乎?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复如是。”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学般若波罗蜜,当作是学。口所言色不可得者,痛痒、思想、生死、识者,空、无相、无愿不得者,则为学般若波罗蜜。

“向者,须菩提,所言我于法中永不睹见为菩萨者。须菩提,欲知法不可见法,法不可见法界,法界不见法,色界、痛痒、思想、生死、识亦然;色界不见法界,法界不见色界,眼界不见法界,法界不见眼界,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意界不见法界,法界不见意界,十八种界不见法界,法界不见十八种界,有为界不见无为界,无为界不见有为界,有为界者亦不可两,无为界者亦不可名,无为者不可两,有为者亦不可名。如是,须菩提,行般若波罗蜜能如此者,于一切法永无所见,已无所见不恐不畏,不难不惧,心不怯弱,亦无所恨。

“所以者何?须菩提,已不见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见眼、耳、鼻、舌、身、意,不见色、声、香、味、细滑、法,不见色欲,至于法欲亦无所见,不见贪怒痴,不见无明,至于行、识、名色、六入、所更、痛、爱、受、有、生、老病死亦无所见,不见吾我,不见人寿命,不见欲界,不见色界,不见无色界,不见声闻、辟支佛,不见菩萨法,亦不见佛,亦不见法,不见菩萨众,已不见一切法,不恐不畏,不难不惧,心不怯弱。”

须菩提白佛言:“唯然,世尊!何因菩萨摩诃萨心不怯弱而无所著?”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不得心所念法,亦无所见,是故菩萨摩诃萨心不怯弱,亦无所著。”

须菩提白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而不恐怖?”

佛告须菩提:“菩萨不得心畏,亦无所见,是故菩萨摩诃萨而不恐怖。”

须菩提白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而无所得?行般若波罗蜜乎?”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一切所行般若波罗蜜,彼亦不得般若波罗蜜,亦复不得菩萨之心,其是为今设菩萨之为敕命。”

End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 朱 棣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

明心见性 成就般若

般若经典,总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典中最大的一部典籍,共六百卷之巨。《般若经》的主题乃成就般若,指引众生依般若打破无明、执著、烦恼,从而超越生死,抵达涅槃彼岸。作为般若系典籍,《坛经》重视般若

赞般若波罗蜜偈

◎ 龙 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中)

┌诸法无性,缘生有相┐┌万法真如┼真如有不变性├无性真空,缘生幻色││└故万法即真如色即是空 ├体相不离,空色不二│ │空即是色┤├─中道一义,照了分别├幻外无真,故曰真空│ │├真外无幻,故曰幻色│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下)

纲丙无证果相┌智慧本具非可增节一 自性涅槃┤└非从外来何云得无智亦无得。(表解)┌成所作智┐┌一切智├妙观察智│┌智┼道种智┌┼平等性智├繁至七十余名智得┤└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玄奘传译般若经典

我们通过两部经典来分析玄奘与般若经典之关系:一、玄奘与《维摩诘经》玄奘在国内研习《维摩诘经》情况在众传记中唯有《续高僧传》有一句简短的记录: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因为众传均无记载,通常也就不把研习《维摩

大般若经纲要序

◎ 通 门西方圣人所说修多罗,浩汗洋溢,自非摩诃衍上士,具闻持海,不足以受。盖非世间寻常文字,乃出世第一义天也。像法中有龙树大士,以智辩威猛力,直诣大龙宫中,穷所结集法藏,见《华严经》三本,上本之品

禅乃般若之异名

禅乃般若之异名◎ 宗 杲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众生界中顺生死底事,如麻如粟。拨整了一番,又一番到来。若不把生死两字贴在鼻尖儿上作对治,则直待腊月三十日,手忙脚乱,如落汤螃蟹时,方始知悔则迟也。若要直截,

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

仁德法师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水能灭火,火能做饭,能起妙用,水也有水的作用。所以说,对于一位真正明理的菩萨来讲,无论是有心或者无心,各有各的用途。该有心的时候不会用心,就会死在当下;不该用心时

般若智慧

经典上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般若智慧而圆成佛道。不是靠神通,不是靠功夫,不是靠定力,不是靠神变,更不是靠什么样的道理,是靠般若智慧。什么叫般若智慧呢?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既不住有,更不住空,空有

修行必以般若为本

◎ 憨 山 佛祖出世,说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为本。般若梵语,华言智慧,以此智慧,乃吾人本有之佛性。又云自心,又云自性,此体本来无染,故曰清净。本来不昧,故曰光明。本来广大包容,故曰虚空。本来无

何等人应学般若

何等人应学般若◎ 能 海 姑以下士、中士、上士、外相,四种说明之。(1)、下士。颂云:为了知苦乐,悉究竟皈依,明黑白业道,趣吉而避险。了知苦乐,谓世间之苦乐,与佛法所谓之苦乐不同。世间以受用满足为乐,

入般若法门

◎ 能 海法门,即最小范围的菩提道次第。分说则般若说二十二年,实则四十九年惟说般若,以一切法无不从般若流出,亦无不还归般若。大般若如与人同高的大像片,由初分以次遞至第八分。渐渐缩小,乃至《心经》如二寸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宣化上人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四句是《心经》的精华要理。略释如下:观自在:是教你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自己若

庄严般若

◎ 紫 柏原夫无事生事,薄福所致。薄福所从,从于般若不明。故曰愚痴者,招畜生报,畜生则去饿鬼不远,饿鬼去地狱不远,此从高而下也。若从下而高,则由地狱升至饿鬼,由饿鬼升至畜生,由畜生升至贫贱人,由贫贱人

般若显净土之妙净土成般若之行

般若显净土之妙净土成般若之行江味农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转换一个念头。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念佛则是净念,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之念。并令一心念之,又是以纯一之念,治向来

任杰:心经略释_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释-任杰

心经略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任杰

心经 广释〔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 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体 恒六度中的第一是布施。很多人对布施一词耳熟能详,但对它的真实意义却并没有多少了解,对于如何在现实中来修学布施法门更是所知甚少,甚至有些人为行布施误入歧途,所以要对布施进行

王骧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述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 述义王骧陆居士著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

王骧陆: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

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王骧陆居士讲述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四句为全经总持,首一句又为四句之总持,言修行成佛,须至大自在为止。自己自在,更度他人至自在者为菩萨,而其妙

王骧陆居士全集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兹逢佛天欢喜之节,正回都复国之时,寰宇腾欢,得未曾有。本会同人佥谋有以庆祝胜利,谨请王骧陆居士略说仁王护国般若经旨,以明护国因缘之胜。回忆民国十八年秋,大愚师尊曾传授仁王护国

虚云老和尚:念佛一法 具足六波罗蜜

文:虚云老和尚盖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昔世尊住世四十九年说法,皆因时而化,对机而教,亦不离六种波罗蜜门。故而见贪心众生,教之以布施;见恶心众生,教之以持戒;见嗔心众生者,教之忍辱;见懈怠众生,教之精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