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卷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8-17 08:49

第三卷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问曰。何故名他。答曰。非自命故。问曰。以何义故自断命者不得罪报。答曰。以无可杀杀者故。此明何义。若有他人是可杀者。能杀生人得杀生罪。以自杀者无可杀境即更无杀者。以无杀者故。自断命不得恶报。又过去阴不续杀生等阴。是故自杀不得杀罪。问曰。自杀身者。起于杀心断人命根。破坏五阴舍离人趣杀业成就。何故不得杀生罪报。答曰。若尔阿罗汉人应得杀罪。此明何义。以死相罗汉自害其身断己命故。彼阿罗汉亦应获得断命之罪。而彼无罪。何以故。以离嗔心等故。是故自杀不得杀罪。

又定不定众生相者。定众生相不定众生相。彼众生相名为定不定众生相。又定众生相者。有百千人作心于中定杀某人。是名为定。若杀彼人得成杀罪。若杀余人不得杀罪。不定者。以舍一切故随杀得罪。以彼处不离众生相故。疑者。疑心杀生亦得杀罪。以彼是众生既舍众生。其心虽疑以舍慈悲心杀众生故得杀生罪。起舍命方便者。此明何义。若杀者于彼事中起不善心。必欲断彼众生命根。非慈悲心无护罪心。舍众生心作杀方便是名为起。

又作不作相无作相者。作者所作事。不作者所不作事。彼作事共起。虽作业灭而善无记法相续不断。问曰。云何不作而名为业。答曰。以能与作事作因与作果事作因。此明何义。处处亦有因中。说果果中说因。如如来经中说。可见可触名无作色。以作不可见不可触而作名为可见可触。以彼不作说名可见可触。如是彼处若身所依身事刀杖等杀生。名为作不作。得名身业。又如自在人口敕令杀仙人。嗔心欲杀众生。受敕使者。依自在人口敕而杀信仙夜叉。依仙嗔心而杀众生。彼自在人及仙人等作杀生因。使人夜叉身业成时。彼自在人及以仙人。俱得成就不作身业。又如受戒人。临受戒时身动口说。及受戒时默然而住。身口不动。师羯磨已。彼人成就无作身业。此亦如是又如口业事。而口不言但动头眴目奋眉举手如是等相表前事者。亦得成就不作口业。又应身作业。而身不动口说种种身业方便。彼事成时亦得成就不作身业。有人言。口意亦得成就杀生。此杀生业是口意业非是身业。虽有此言是义不然。何以故。若即口说心念之时成杀生者。可是口业可是意业。此明何义。若口与意是杀业体。自在人敕杀某众生。仙人心念杀某众生。即敕念时彼命应断。而此事不然。以彼使人信仙夜叉身业成时成杀生事。若不如是。彼自在人口言杀时。及彼仙人起嗔心时。应即成杀而实不成。又复有过。彼自在人口敕杀生使人未杀。彼自在人得证见道。受敕使者后方杀生。若口敕杀已成杀者。证见道已然后杀生。而此义不然。以得远离彼杀生因破戒等恶心。是故不以口意二业为杀生体。何以故。以业无差别故。此明何义。以善不善无记等业相各异故。以无差别相。如是身口意业则无差别。而远近方便身口意等成杀生业。此则不遮。

问曰。口言杀者。为毕竟成为不成耶。答曰。不成。何以故。以过时等故。此明何义。以何等时以何等方便以何等处。彼人杀时过自在人说时处等。杀者得罪教者无罪。身业者依身作业名为身业。此明何义。依身作业随身所作名为身业。

问曰。无命可杀。云何断命得杀生罪。答曰。虽无实命断和合体名为杀生。如断树林灭灯炷等。若有神我神我是常无杀生义。问曰。害何等阴名之为杀。为害过去为害未来为害现在。若害过去过去已灭。若害未来未来未到。若害现在刹那不住。答曰。有人说言。住现在世坏未来世和合阴体。复有人言。坏未来现在。此明何义。以现在阴中刀杖能到能作害事。复有人言。五阴自灭非因缘灭。复有人言。现在阴中唯坏色阴。以刀杖等能割能触。余四阴者不可割触故。复有人言。杀害五阴。自余四阴虽不可触而依色阴住。色阴坏故彼亦随坏。如破瓶故水乳亦失。复有人言。唯害无记阴。以无记阴中刀杖能触。以无触阴有其二种一切业有三种。如向所说应知。问曰。如来修多罗中说有二种业。一者起业。二者作业。此二种业广说有三。谓身口意业。此三种业云何差别。为从依说。为从体说。为从起说。若从依说即是一业。以一切业依止身故。若从体说即是一业。以一切业唯口业故。若从起说即是一业。以一切业从心起故。答曰。依三次第有三种业。此明何义。由心思惟即是心业。依彼心业起身口业。以依心故起身口业。如是次第应知。彼作无作应知。彼身口业差别应知。又身业作者依身威仪。依止身作彼彼形相。是名身作业。

问曰。以身去来动转名为身业。不去不来不名为业。答曰。若言去来是身业者。此事不然。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刹那不住故。刹那不住者随何处灭。不去不来云何而言去来动转。名为身业。问曰。此义不然。何以故。若一切法刹那不住。可如是说。亦见有法刹那间住非是不住。云何而言无去无来。答曰。此义不然。何以故。以有为法毕竟不住。此明何义。以彼一切有为诸法。无因无缘自然而灭故。此复何义。以可作法是有因缘而灭。法者即是无物。若无物者彼法不作。以有为法无因无缘自然灭故。若法即生时不灭后亦不应灭。若不灭者应是定实。若是定实不应变异。若如是者。不应从彼灭因缘灭。问曰。我见有法从因缘灭。如薪等法从彼火等因缘而灭。一切量中现见量胜。以是义故。一切法灭从于因缘。答曰。云何知薪等法依于火等因缘而灭。我言无因自然而灭。此义应思。为因火等薪等法灭故不见耶。为无因缘自然而灭故不见耶。此义云何。本相续因缘灭余更不生。是故不见。非因缘灭。如风灭灯手灭铃声。如是等知是比智知。答曰。已说非可作事故。此明何义。若有一法从因缘灭。应一切法皆因缘灭。不应有法非因缘灭。犹如生法一切皆悉从因缘生。无有法生不从因缘。如心声焰非因缘灭。以彼不待因缘灭故。问曰。此义不然。何以故。以后心生前心灭。后声生前声灭。以彼先法待后法故。是故得知从因缘灭。答曰。此义不然。何以故。以彼心声不相待故。此明何义。以有疑知决定知故。二法不俱苦乐贪恚等皆亦如是。又以前心声疾后心声迟。云何不疾心声而能害彼疾心疾声。是故法灭不从因缘。问曰。虽灯与焰念念不住。以无因住而有灭法及灭非法。依彼灭法灭于灯焰。是故应依因缘而灭。答曰。此义不然。何以故。以无物法云何能作灭因。又生因灭法非法刹那不住。刹那心刹那心中终不能作生因灭因。如是一切有为诸法不从因灭应知。又。答若依火等能作薪等灭因。如是生因即是灭因。此明何义。依何等火焰生何等色。即彼火焰能作熟胜熟胜灭因。以是故即生因是灭因。更无异因。而此义不如是。云何此一法能令法生能令法灭。又异异火焰中如是因差别虚妄分别。如因灰汁苦酒雪日地水谷米能生熟异熟异等色彼处云何分别。问曰。不然。何以故。以火煎水水由火尽火为灭因。答曰。如向解释。云何得知水因火灭非自然灭。问曰。若尔火何所作。答曰。火界增上依彼火力水力渐微。乃至后时水相续体断绝不起。是火所作非火所灭。是故一切有为之法自然而灭。无因缘灭。以彼灭法刹那不住是故即灭。如是成就诸法刹那不住刹那不住。是故此法不彼处去。问曰。我于余处犹见此法。若法不去。云何而得于余处见于余处识。答曰。如草火焰是故不去。是故身威仪名身作法。此义已成非谓异身别有实法。如一方生色名为长色。依彼长色更见余色名为短色。依四方故见四方色。依圆物故名为圆色。如是长短方圆高下诸色。譬如挑火。一厢直去不断不绝。相续而见名为长火。周匝四厢不断不绝名为圆火。随种种转见种种火。如是离火更无别有实形相法。若离火外有形相法。应为二根所伺。眼根见长身根触短。以一色入非二根见。如触法长短等。如是色中应知。触法唯心非是现根可捉可知。如见火色触中生念知。如嗅华香色中生念。此法应如是。依余法念余法而无一触法。于威仪中实有依触法得余法。是故无实身威仪法。问曰。此义不然。何以故。若于闇夜远见土墙等色。或长或短此应是实。答曰。但见色不了虚妄分别长短等色。如不异蚁子等见行见围。此亦如是。异身威仪更无实法。唯身威仪名为作法。不离身外别有作法。向说心思惟者。心中分别我如是如是作。能生身口业名为心业。若身所作名为身业。若口所作名为口业。不异三业别有实法。

问曰。异身口业实有别法。何以故。以有三种无垢色。增长不作业道等故。此明何义。以如来修多罗中说色摄三种。何者为三。一者有色可见可碍。二者有色不可见可碍。三者有色不可见不可碍。无垢色者。谓无漏色。何者无漏色。无漏色者。谓无漏法。何者无漏法。谓于过去未来现在色中不生嗔爱。乃至识中不生嗔爱。以是义故名无漏法。若如是者。离无作法何处有色不可见不可碍。是无漏故。知应有无作法离身口意业增长者。如来修多罗中说。有信者。善男子善女人修行七种功德。行住睡寤等日夜常生功德增长功德。若离身口业更无无作。云何异心法而得增长。是故当知。离身口业有无作法。又自不作业使他作业。若无无作此云何成。又复非但使人作业即得名为成就业道。以彼业未成。复更有过。虽作业未有实体成就。以如来经中说。诸比丘外入十一入不摄不可见不可碍。而不说非色。此为何义故如是说。以如来见法入中摄无作色故如是说。又复作难。若无无作法亦应无八圣道。以定中无正语正业及以正命。当知决定有无作法。又复有难。若无无作法。离波罗提木叉亦应无无作戒。以受戒竟后即无故。以在睡眠及颠狂等诸失心者。亦名比丘比丘尼故。当知决定有无作法。复有修多罗中如来说言离破戒桥梁。若无无作法。云何说言离破戒桥梁。是故当知有无作法。

答曰。此难极繁。虽有种种众多言说而义皆不然。何以故。汝向虽引如来修多罗中说色三种。而汝不解如来经意。此义云何。一切圣人禅定力。见三昧境界色。依三昧力而生彼色。彼色非是眼根境界故不可见。余一切物所不能障故不可碍。问曰。若言非是眼根境界不可障碍。云何名色。答曰。汝离心意有无作色。云何得名为无作色。又答。此色乃是无漏境界圣智三昧色。不同世间有漏之色。又言无漏色者。即是依彼三昧禅定力色名为无垢。圣人于无漏三昧中说无漏法。又有人言。阿罗汉色及以外色名为无漏。以离有漏法故。我不受此义。又增长功德者。此义云何。法如是故。如是如是施主施物数数受用。如是如是数数受用者。依受用人功德力故。虽施主异心而依本心念。修相续体细细转胜。以转胜故。于未来世而得成就多福德果。依此义故。如来说言多生功德增长功德。非离心离色有无作法。问曰。云何异身心依异身心。异身心中相续转细增长福德。答曰。云何异身心依异身心。异身心中有无作法。又答。而此义不然。我依于心身业口业有善恶功德。依本心作不失本心有相续体癫狂睡等。常得增长不作者已自不作使他人作。云何而得成于业道。此明何义。以依使者于他众生起于害法。是故使者细相续体转转生粗。以是义故未来世中能生多过。亦复不但使人作恶。自作恶者作恶事竟。未来世中亦生多过。是故于彼未来身体相续转生名为业道。以于因中明果义故。离破戒桥梁者。汝今为有狂癫病耶。而作是说。若狂癫者速觅陈酥服令除愈。不应种种非法言说。

问曰。何故增我有无作法。而汝自立从心起于细相续体有增长法。答曰。我不增汝有无作法。而汝所说法无如是义。此明何义。以依心故身口行事。行事讫竟成就业道。汝所有法离心身口。于佛法中无如是义。是尼干子微尘世性时方等法离心而有。无心善恶如是等法智者不受。是故不立离于色心。身心之外有无作法。

远离偷盗者。偷盗有九种。一者他护。二者彼想。三者疑心四者知不随。五者欲夺。六者知他物起我心。七者作。八者不作相。九者无作相。是等名为偷盗身业。他护者。此明取他护物。彼想者。若不生自想。不言是我物。名为彼想。疑心者。若心有疑。为是我物为是他物。而彼物他物。知不随者。知他物生心他随我想。欲夺者。起损害心。知他物起我心者。若不异见若闇地取。若疾疾取若取余物。若取他物取自物想。作不作相无作相者。如前杀生中说。成业道不成业道。随义相应解释应知。远离邪淫者。邪淫有八种。一者护女人。二者彼想。三者疑心。四者道非道。五者不护。六者非时。七者作。八者无作相。是等名为邪淫身业。护女人者。所谓父护母护如是等。彼想者。若知彼女是父母等所护女想。非不护想。疑心者。若生疑心为自女为他女。为父母护为不护为我女为他女。而彼女人为父母护。于彼父母所护等女一一邪淫。道非道者。道者所有道。非道者谓非道。彼护女非道非时者亦名邪淫。又非护者。自护女不护女彼非道邪淫。又非护女者。一切不护女等邪淫。作无作相者。如前杀生中说应知。不作相者。邪淫中无如是不作法。以要自作成故。如病人服药。因服药故远离于病生于无病。病者得差。药师病不差。远离妄语者。妄语有七种。一者见等事。二者颠倒非颠倒事。三者疑心。四者起覆藏想。五者作。六者不作相。七者无作相。是等名为妄语口业。见等事者。谓见闻觉知于颠倒非颠倒事中。又颠倒事者。如闻如彼事。非颠倒者。谓如彼事。疑心者生疑。为如是为不如是。为一向如是为一向不如是。起覆藏想者。覆藏实事。异相事中住异相说。作不作相无作相者。如前杀生中说。有人言。身相及布萨中默然而住。皆有妄语不作相。成身意业以为妄语。虽有此言而义不如是。何以故。以业异相故。异相者以身口意业异相故。是故口业非身意业体。而依本口业世间用事。而口业事身业示现。名为不作口业而口业得名。若布萨中比丘不说而成口业。何以故。以依口业立制故。以先受是语。我于佛法中不作如是法作如是法。而彼人先有要心而后时不说。默然而住。彼人退本要心所受。是故得成妄语口业。

远离两舌者。两舌有七种。一者起不善意。二者实虚妄。三者破坏心。四者先破不和合意。五者作。六者不作相。七者无作相。是等名为两舌口业。不善意者。不善业烦恼心相应。实虚妄者。知他他心坏若实若妄语坏他心破他心。以先破者无和合心。以起恶意起自身不善法。是名两舌。作不作相无作相者。如前杀生中说。有一人言。破坏无作业两舌中。无如为破僧两舌。而说于如来边不能破坏。是则不成破僧恶业。如是不破坏不两舌业远离恶口者。恶口有七种。一者依不善意。二者起恼乱心。三者依乱心。四者恶言说他。五者作。六者不作相。七者无作相。是等名为恶口口业。依不善意者。口说恶言令他闻者能生苦恼。起恼乱心者。但起恼乱心不起安隐心。若为安隐心。虽恶口说无恼乱罪。依乱心者。起如是心随他闻时乱。以不乱作恶心说。作不作相无作相者。如前杀生中说。

远离绮语者。绮语有七种。一者依不善意。二者无义。三者非时。四者恶法相应。五者作。六者不作相。七者无作相。遍一切恶口。是等名为绮语口业。依不善意者。依欲界修道烦恼心相应。说名为绮语。无义者。离实义故。非时者。语虽有义而非时说。亦成绮语。又有时说。于大众中为自在人说亦成绮语。恶法相应者。谓一切戏话非法歌舞等。一切不与善法相应者皆是绮语。作不作相无作相者。如前杀生中说。

贪者为爱心所缠。欲得他人钱财。为爱心贪心之所坚缚求他人自在。是名贪相应知。嗔者于他众生起于恶心。欲打害等。大慈悲心相违是名为嗔。众生者离非众生事故。他者离自身事故。言他众生嗔者。于他众生起于恶心。害者无慈心。打者无悲心。以欲断命故。又打者。以鞭杖土石等能生苦恼皆名为打。慈悲相违者。欲断他命慈心相违。打者悲心相违。如是等是名嗔相。应知。

邪见者。于施等中见无施等。此明何义。于施中见无施。于与中见无与。于舍中见无舍。如是等见名为邪见。问曰。云何如是名为邪见。又施与舍三句有何差别。答曰。施者正心施与福田非福田。与者亦正心施与福田非福田。舍者但正心施与福田。又言。见无施者。见所施不清净故。又言见无与者。谤无施主功德故。又言见无舍者。谤无受者功德故。如是不正见皆悭人相。以见富人悭惜贫者能舍。此人起如是心。若实有施者。悭人不应富。何以故。以其先世习悭来久故。复生疑心。此能施主不应贫穷。何以故。以其先世习施来久故。彼人虽生如是邪见。而义不如是。问曰。若尔此义云何。答曰。彼人过去虽久习悭。而忽值遇清净福田。于彼田中少行布施。是故获得今身富报。以习成性悭犹不舍。贫能施者。此复云何。彼人过去于非福田无信心故。不至心故。为名称故。为求事故。求尊重故。彼人能施。以是义故不得富报。习施来故今犹能舍。无善行恶行者。此依自身见常无常起于过相。无善恶行业果报者。彼人见有行善者受苦。行恶者受乐。是故彼人生如是心。苦乐果报自然而有非从因缘。无此世他世者。彼人心见即此世灭。以不见更生故。此人起心言无后世。彼人复生是心。实无有我。若有我者。世间则无化生众生。以不观察十二因缘故。复生疑心。一切男女为自乐故而行淫欲。不为生我。我依自业于此中生。如湿生众生依湿地生。湿地非是众生父母我亦如是。又见罗汉求冷求热求饮食等。便谓世间无阿罗汉。何以故。以阿罗汉有爱心故。彼人自无修行等力。是故不能断诸烦恼。便谓世间无阿罗汉。

问曰。应说离杀生义。以何义故得名为离。为有可杀事故得名为离。为无可杀事故而名为离。若有可杀事故名为离者。离义不成。何以故。以作习果成故。云何而言离于杀生。若无可杀事故名为离者。则无离杀生福。如无兔角可以割截。则亦无有离割截义。又言离杀生者。名为不杀生事。不舍摄众生事。答曰。以受不杀生法。依本受心有力故。不作彼杀生恶事。以受离杀生法。以起善法是故离杀生。不离摄取众生。

问曰。为于可杀众生边离杀生。为于不可杀众生边离杀生。为于可杀不可杀众生边离杀生。答曰。于可杀不可杀众生边离杀生。何以故。以起恶心不休息故。是故名为离于杀生。此明何义。若于可杀众生边离杀生。不可杀众生边不离杀生者。离义不成。此复何义。以离可杀众生边罪。成不可杀众生边福。以是义故。于可杀众生边于不可杀众生边成离杀生福。若不如是不得言离杀生事。不成舍杀生事。不受杀生事。应得离杀生事。若不如是。不受应是离。受应是不离。问曰。要依现在阴界入边得离杀生。非过去未来。答曰。若如向问答者。不成离杀生义。

问曰。应说离杀生等有几种离。答曰。有三种离。一者成二者依三者起。依者成者。杀生恶口依众生以嗔心成。偷盗邪淫依资生以贪心成。妄语两舌绮语依名字以贪心成。邪见依色以痴心成。

起者十不善业道一切皆从贪嗔痴起。依贪心故起杀生者。贪心杀生或为皮肉筋骨齿角钱财等故。断众生命。或为自身为所爱者。一一具足三事。依嗔心故起杀生者。以嗔心故杀害怨家及杀怨所爱人。是名依嗔心故起于杀生。依痴心故起杀生者。如有人言杀蛇蝎等虽杀无罪。何以故。以生众生诸苦恼故。又有人言。若杀獐鹿水牛羊等。无有罪报。何以故。以是众生业所感故。又波罗斯等言。杀老父母及重病者则无罪报。如是等名依痴心故起于杀生。依贪心故起偷盗者。以须如是如是物故。取如是如是物。或为自身或为他身或为饮食。是名依贪心故起于偷盗。依嗔心故起偷盗者。于嗔人边及嗔人所爱偷盗彼物。是名依嗔心故起于偷盗。依痴心故起偷盗者。如婆罗门言。一切大地诸所有物唯是我有。何以故。以彼国王先施我故。以我无力故为余姓夺我受用。是故我取即是自物不名偷盗。而彼痴人生是心故有是偷盗。是名依痴心故起于偷盗。依贪心故起邪淫者。谓于众生起贪染心不如实修行。是名依贪心故起于邪淫。依嗔心故起邪淫者。于他守护若自护若他护资生。依嗔心故起不如实修行。如怨家妻边及怨所爱人妻边。是名依嗔心故起于邪淫。依痴心故起邪淫者。如有人言。譬如碓臼熟华熟果饮食河水及道路等女人。如是邪淫无罪。又如波罗斯等邪淫母等。是名依痴心故起于邪淫。妄语贪心生者。依贪心起嗔心生者。依嗔心起痴心生者。依痴心起如是两舌恶口绮语皆亦如是。应知贪依贪心起者。依贪结生次第二心。现前。如是名为依贪心起。依嗔结生名为依嗔心起。依痴结生名为依痴心起。如贪嗔与邪见。皆亦如是应知。

End

梁武帝所礼敬的肉身菩萨

◎ 大 安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在这率从里面,其中大有功德,而且取得显著成就的在北魏年间就有昙鸾。北魏政

观自在菩萨的“自在”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并

真正的佛菩萨

他是无限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内在的安静。仿佛静静的大山,静到极致,却像通天彻地的声音,有着某种难以表述的震慑力。这就是三法印所说的涅槃寂静,它来自所有躁动平息后的内心,来自宇宙人生的最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文殊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神通力,及所说妙法。此时,大迦叶尊者也跟舍利弗说,自己亦曾见过文殊师利的希有神通,接着详说整个过程。昔时,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师利童子从宝王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李炳南:做菩萨要接受众生的考验

文:苏爱雪公在台中慈光图书馆,讲了将近二十年的华严经,华严经上讲到菩萨的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二阶位,当时便去问 雪公老师:‘老师啊!为什么做菩萨,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和阶位,才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刘素云:冥冥中必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老和尚加持

二0一四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之所以说不寻常,是因为有几件大事同时出现,其意义的深远,远不是用我们的思惟所能想出来的,这叫做不可思,也远不是我们用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这叫做不可议,不可思、不可议就是不可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月光菩萨的传说

月光菩萨的传说◎ 张 明在当阳玉泉寺天上天,有一石殿叫月光菩萨,殿内主尊是面如满月的月光菩萨摩。月光菩萨在佛教中是无上尊佛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右胁侍,有关月光菩萨的出处众说不一,普遍有三种释义:传说一:

哪头牛不是菩萨?

有一天,师徒一起去放牛。师父指一指牛群,问:这里面有菩萨吗?徒弟说:有。我们常说,因为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徒弟的回答有。有,就是肯定。我们经常会自问:生命有意义吗?生活里有快乐吗?我能够有幸福

文殊菩萨劝化男子

摩竭国有个观园,那里面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这一天,有一男一女正在园内一块空旷的地方撒花烧香拜佛。那个男子是城中一个长者的儿子,名叫畏间,那女子是个漂亮的闲游之人,名叫上金光首。两个人虽说在拜佛,可却有

文殊菩萨龙宫借石,五台山上一界清凉

北岳山脉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形成一块方圆五百余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在这个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妙江法师弥勒菩萨也叫慈氏菩萨,当时在那个地方叫布袋和尚,就是走到哪儿都笑嘻嘻的,他的慈悲、他的胸怀、心量是无限的。哪儿打板就去哪,哪里有饭就去哪吃饭,所以别人就讨厌他,有些

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序

◎ 智 旭大法久湮,人多谬解。执大谤小,举世皆然。然地狱众苦已随其后,喑哑余报复更难穷。故地藏慈尊,大集会中,现声闻相。世尊广叹胜德。且较云:假于弥勒、妙吉祥、观自在、普贤、殑伽沙等大菩萨所,百劫至心

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别人的人

怨--它是恨的累积,它跟嗔不同。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马上发脾气;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积在心中。不过现在的医学已经证实,从一个身心灵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经常累积负面的能量,对你身体是很不好的。你不

行菩萨道的方法

佛教的菩萨,也是一种圣人。并且菩萨有它超过圣人的一面,所以做菩萨是很难的。然而,为了成佛,非得做菩萨、行菩萨道不可。菩萨道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然后再加上四摄--布施、爱语、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海涛法师唐朝法云法师,是雁门赵氏之子,他天性淳朴、老实善良,对于他人加给他的讥毁或者赞誉都看得很淡。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却呆头呆脑的,好像很迟钝的样子,记性也不太好,在他十

四大菩萨的精神

中国佛教徒以四大菩萨的精神作为修行的理念,作为修行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为修行所要完成的最理想的人格。四大菩萨是整个大乘佛法理论的化身,代表了十方一切菩萨。--净慧长老禅修的实修活动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

菩萨不现今时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已,何不分身示现,化诱群迷。且昔佛法东流,自汉魏以迄宋元,善知识出世,若鳞次然。元季国初,犹见一二,近胡寥寥无闻。如地藏愿度尽众生,观音称无刹不现,岂其忍遗未度

观自在菩萨的十种“自在”

◎ 明 华 《心经》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民间俗称观音菩萨顾名思义,无论观世音菩萨还是观自在菩萨,都有其特殊之蕴意。那么,观自在菩萨究竟有哪些自在?观自在菩

肩负重任的地藏菩萨

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昔于忉利天宫,受释迦世尊嘱咐,于释迦寂灭以后,未来的佛弥勒未生之前,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娑婆世界众生由谁来负责度化?释迦佛把这一重担,交给地藏菩萨。并殷勤嘱咐他,对那些尚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常福法师阿弥陀佛今现在就在我的生命中安排了三尊化佛,六尊菩萨,率领无量清净大海众菩萨一路时刻无微不至的善护念我,帮助我,加持我,指导我,一直到我究竟圆满成佛。第一尊就是父母佛,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觉醒法师常去汉地寺院的信众发现,大多寺院在进了山门入天王殿后,正中映入眼帘的第一尊菩萨像都是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菩萨,却并不是正襟危坐说法或禅定的法像。他那笑口常开

文殊菩萨大愿真实不虚

◎常 灯李华老师倾心对我讲述了她拜台的亲身经历。老师是山东人,从事教育工作,是一名中学教师,兢兢业业十几年,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一天,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突然昏倒在讲台上。学生把她送到医疗室,后又转

礼拜佛菩萨的功德

◎ 宣 化礼拜佛菩萨的功德有五种:(一)端正圆满。相貌生得端正圆满,人人见了都生一种爱敬心,对你有一种好感。(二)得妙音声。声音清朗宏亮,好像铜钟。(三)多财富。能礼拜瞻礼佛菩萨的形像,等到将来,会有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智 证 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妙 理序 论诸善知识,凡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之行者,无不为常不轻菩萨之精神感叹。经云: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

菩萨永不退休

菩萨永不退休◎ 灵 山如果你去问佛陀,你应该成为一个菩萨还是应该成为一个阿罗汉,佛陀会根据你的的根器给予你所需要的答案。不过很显然,佛陀更赞成大家都去作菩萨,只是有些人目前还没准备好要成为一个菩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