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卷 摩诃僧祇律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1 11:56

第三卷 摩诃僧祇律

复次佛住王舍城。广说如上。瓶沙王先祖时治罪人法。有作贼者。以手拍头以为严教。贼大惭愧与死无异。后更不作至祖王时治罪人法。有作贼者。以灰围之须臾放去。贼大惭愧与死无异。后更不作。至父王时治罪人法。有作贼者。驱令出城。贼自惭愧与死无异。后更不作。瓶沙王法。有作贼者。驱令出国。以是为教。时有一贼七反驱出。犹故来还劫杀村城。尔时有人捉得此贼缚送与王。白王言。此贼七反驱出。犹故来还劫杀村城。愿王苦治。王告大臣。将是贼去以罪治之。大臣白言。止止大王。王自治罪莫付臣下。何有舍王臣下专辄。大王教令时所尊重。正出于王治法久存。王言。将去截其小指。尔时有司速将罪人急截其指恐王有悔。时王即自试咬指看痛殊难忍。即便遣信敕语大臣。莫截彼指臣答王言。已截其指。王甚愁悔即自念言。我今便为法王之末。非法王始。夫为王者忧念民物。何有人王伤截人指。尔时瓶沙王。疾敕严驾往诣世尊。顶礼佛足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曾祖先王治罪人法。唯以手拍头。次第诸王及至我身。恶法日滋正化渐薄。谬得为王伤截人体。自惟无道愧惧实深。佛告大王。治国盗齐几钱罪应至死。盗齐几钱应驱出国。盗齐几钱应用刑罚。尔时瓶沙王白佛言。世尊。以十九钱为一罽利沙槃。分一罽利沙槃为四分。若盗一分若一分直罪应至死。尔时世尊为瓶沙王。随顺说法示教利喜。示教利喜已。忧愦即除。礼佛而退。王去不久。尔时世尊往众多比丘所。敷座而坐告诸比丘。向瓶沙王来至我所。为我作礼于一面坐。而白我言。世尊。我先曾祖治罪人法以手拍头。正化相承乃至我身。我即问言。大王。盗至几钱罪应至死。乃至应罚。王言。十九钱为一罽利沙槃。分一罽利沙槃以为四分。若盗一分若一分直罪应至死。我为瓶沙王随顺说法。欢喜而去。佛告诸比丘。从今当知十九故钱名一罽利沙槃。分一罽利沙槃为四分。若盗一分若一分直。犯波罗夷。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云何是瓶沙王畏罪乃尔。佛告诸比丘。是瓶沙王。不但今世如是畏罪。过去世时亦曾畏罪。诸比丘白佛言。世尊。已曾尔耶。佛言如是。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奈。国名迦尸。尔时有王。号曰名称。时国人民皆工巧技术以自生活。所谓伎乐歌颂。或作金银宝器花鬘璎珞严饰之具。或调象马及诸道术。种种工巧无不备悉。以是生活。若无工巧技术者。谓之愚痴。若有作贼者。亦名愚痴。时有一人作贼。国人缚送与王。白言。大王。此人作愚痴事。愿王治之。王言。止止。世人失财世人作贼。我复何用共作恶为。王便思惟当作何方便我治王事。令群臣不知恶法不起。复更思惟自昔以来始有一愚痴人。是愚痴人不能满千。我便命终即将愚人付一大臣。我须千愚痴人用作大会。若当数满白我令知。臣即执持愚人系在一处王寻念言。是愚痴者。将无饥死。便告大臣将愚人来。重告臣曰好看此人莫令羸瘦。着我无忧园中。五欲娱乐伎乐供给。大臣受教。即将愚人如王所敕。尔时复有愚人。闻王捕得愚人。乃至安置无忧园中伎乐供给。便自送身诣大臣所。白言。我是愚痴人。大臣欲取王意。来便送着无忧园中。如是不久其数满千。臣白王言。愚人者数已满千。更须何等当速办之。王闻此言甚大愁忧。昔来久远始有一愚痴人。如何今者未经几时已有千数。将是末世恶法增长。王敕群臣于无忧园中。洒扫烧香悬缯幡盖。备办种种肴膳饮食。臣即如教备王所敕。时王出游。与诸群臣十八部众诣无忧园中。王既坐已问诸群臣。愚人今在何处可唤将来。愚人尽至。王见愚人久在园中。衣被垢腻爪长发乱。即敕群臣。将愚人去。沐浴新衣剪发截甲。然后将来。来已与种种饮食。赐以财宝恣其所须。即敕愚人。汝等还家供养父母。勤修家业莫复作贼。尔时愚人闻王告敕。欢喜奉行。时彼国王即以王位授与太子。出家入山学仙人法。是时国王而说偈言。

本求千愚人作会谓难得

如何未几时千数忽已满

恶法日夜增大会于是止

欲离世恶人宜时当出家

佛告诸比丘。尔时国王名称者岂异人乎。即瓶沙王是。瓶沙王先世以来常畏罪报。今既为王续亦畏罪。诸比丘白佛言。世尊。云何是瓶沙王。教令行已寻复还悔。佛告诸比丘。是瓶沙王。不但今日教令行已寻复还悔。过去世时。亦曾还悔。诸比丘白佛言已曾尔耶。佛言如是。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婆罗门。无有钱财以乞自活。是婆罗门有妇不生儿子。家有那俱罗虫便生一子。时婆罗门以无子故。念彼那俱罗子如其儿想。那俱罗子于婆罗门亦如父想。时婆罗门于他舍会。或得乳酪及得饼肉。持还归家与那俱罗。又于后时婆罗门妇忽便有娠。月满生子便作是念。是那俱罗生吉祥子能使我有儿。时婆罗门欲出行乞食。时便敕妇言汝若出行。当将儿去慎莫留后。婆罗门妇与儿食已。便至比舍借碓舂谷。是时小儿有酥酪香。时有毒蛇乘香来至。张口吐毒欲杀小儿。那俱罗虫便作是念。我父出行母亦不在。云何毒蛇欲杀我弟。如所说。

毒蛇那俱罗飞乌及兔枭

沙门婆罗门系母及前子

常共相憎嫉怀毒欲相害

时那俱罗便杀毒蛇。段为七分。复作是念。我今杀蛇令弟得活。父母知者必当赏我。以血涂口当门而住。欲令父母见之欢喜。时婆罗门始从外来。遥见其妇在于舍外。便嗔恚言我教行时。当将儿去何以独行。父欲入门。见那俱罗口中有血。便作是念。我夫妇不在。是那俱罗于后将无杀食我儿。嗔恚而言徒养此虫为其所害。即前以杖打杀那俱罗。既入门内自见其儿。坐于庭中[口*束]指而戏。又见毒蛇七分在地。见是事已即大忧悔。时婆罗门深自苦责。是那俱罗善有人情救我子命。我不善观察卒便杀之。可痛可怜。即便迷闷躄地。时空中有天。即说偈言。

宜审谛观察勿行卒威怒

善友恩爱离枉害伤良善

喻如婆罗门杀彼那俱罗

佛告诸比丘。尔时婆罗门者岂异人乎。即瓶沙王是。彼于昔时。以曾轻躁作事寻悔今复如是。佛告诸比丘。依止王舍城比丘皆悉令集。乃至已闻者当重闻。若比丘于聚落空地。不与取随盗物。王或捉或杀或缚或摈出言。咄男子汝贼耶汝痴耶。比丘如是不与取者。波罗夷不应共住(第二戒缘竟)

比丘者。比丘名受具足善受具足。一白三羯磨无遮法和合十众。十众已上年满二十。此名比丘。聚落者。聚落名若都墙围绕。若水渠沟堑篱栅围绕。又复聚落者。放牧聚落。伎儿聚落。营车聚落。牛眠聚落。四家及一积薪亦名聚落。空地者。空地名垣墙院外。除聚落界余者尽名空地。聚落界者。去篱不远。多人所行踪迹到处。是名聚落界。如是水渠沟堑篱栅外。除聚落界余者尽名空地。放牧聚落者。最边巷舍外。除聚落界余者尽名空地。伎儿聚落者。最边车外。除聚落界余者尽名空地。营车聚落者。最边车外。除聚落界余者尽名空地。牛眠聚落者。最边家外。除聚落界余者尽名空地。四家及一积薪聚落者。最边家外。除聚落界余者尽名空地。不与者。若男若女若黄门二形在家出家。无有与者盗心取。随盗物者。物有八种。一者时药。二者夜分药。三者七日药。四者尽寿药。五者随物。六者重物。七者不净物。八者净不净物。是名为八。取者。取名捉物移离本处。是名为取。随其所盗者。不如十六督监。盗取王家一枚小钱。买瓜食之为王所杀。王无定法自随其意。或小盗便杀。或盗多不死。当如世尊问瓶沙王法。大王治国。盗齐几钱至死。几钱驱出几钱刑罚。瓶沙王答佛。十九钱为一罽利沙槃。一罽利沙槃分为四分。若取一分若取一分直。罪应至死。今随所盗义以此为准。王者。王名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受职为王。王捉者。王使人执或捉其手及余身分。是名捉。杀者。夺其命是名为杀。缚者。或以屋缚。或以城缚。或以材缚。或着锁绊。或着杻械。是名为缚。摈出者。驱出聚落驱出城驱出国。是名摈出。咄男子。汝贼汝痴汝愚痴者。呵责之辞。比丘如是者。犯波罗夷不应共住。波罗夷者。谓于法智退没堕落无道果分。是名波罗夷。如是乃至尽智无生智。于彼诸智退没堕落无道果分。是名波罗夷。又复波罗夷者。于涅槃退没堕落无证果分。是名波罗夷。又复波罗夷者。离于不盗法退没堕落。是名波罗夷。又复波罗夷者。所可犯罪不可发露悔过故。名波罗夷。

时药者。一切根一切谷一切肉。根者。治毒草根藕根[竺-二 兒]楼根芋根萝葡根葱根。是名根。谷者。有十七种。一稻二赤稻。三小麦四[麩-夫 廣]麦。五小豆六胡豆。七大豆八豌豆。九粟十黍。十一麻子十二姜句。十三阇致。十四波萨陀。十五莠子。十六脂那句。十七俱陀婆。是名十七种谷。肉者。水陆虫肉。云何水虫。水虫者。鱼龟提弥只罗修罗修修罗修修磨罗。如是等水中诸虫可食者。是名水虫。云何陆虫。陆虫者。两足四足无足多足。如是等名陆虫。如是根食谷食肉食。皆名时食。何以故。时得食。非时不得食。是名时食。若比丘盗心触时药。犯越比尼罪。动彼物得偷兰罪。离本处满者波罗夷。夜分药者。十四种浆。一庵罗浆。二拘梨浆。三安石榴浆。四巅哆梨浆。五蒲桃浆。六波楼沙浆。七揵揵浆。八芭蕉浆。九罽伽提浆。十劫颇罗浆。十一婆笼渠浆。十二甘蔗浆。十三呵梨陀浆。十四呿波梨浆。此诸浆。初夜受初夜饮。中夜受中夜饮。后夜受后夜饮。食前受至初夜饮。是故名夜分药。若比丘盗心触夜分药。犯越比尼罪。动彼物偷兰遮罪。离本处满者波罗夷。

七日药者。酥油蜜石蜜脂生酥。酥者。牛水牛酥羖羊羺羊酥骆驼酥。油者。胡麻油芜菁油。黄蓝油阿陀斯油。菎麻油。比楼油。比周缦陀油迦兰遮油。差罗油阿提目多油。缦头油大麻油。及余种种油。是名为油。蜜者。军荼蜜布底蜜黄蜂蜜黑蜂蜜。是名为蜜。石蜜者。槃拖蜜那罗蜜缦阇蜜摩诃毗梨蜜是名石蜜。脂者。鱼脂熊脂罴脂修修罗脂猪脂。此诸脂无骨无肉无血无臭香无食气。顿受听七日病比丘食。是名脂。生酥者。牛羊等诸生酥。净漉洗无食气。顿受听七日病比丘食。此诸药清净无食气。一时顿受得七日服。故名七日药。若比丘盗心触七日药。越比尼罪。动彼物偷兰罪。离本处满者波罗夷。

尽寿药者。呵梨勒毗醯勒阿摩勒。荜茇胡椒姜。长寿果仙人果。乳果豆色果。波罗悉多果槃那果。小五根大五根一切盐。除八种灰余一切灰。除石蜜滓地余一切地。此诸药无食气。顿受病比丘终身服。是名终身药。若比丘盗心触终身药。越比尼罪。动彼物偷兰罪。离本处满者波罗夷。

随物者。三衣尼师檀覆疮衣雨浴衣。钵大揵镃小揵镃钵囊。络囊漉水囊二种腰带。刀子铜匙钵支针筒。军持澡罐盛油支瓶。锡杖革屣伞盖扇。及余种种所应畜物。是名随物。复有俗人随物。军器刀杖衣服。及余种种白衣所畜众物。亦名随物。若比丘盗心触随物。得越比尼罪。动彼物偷兰罪。离本处满者波罗夷。重物者。床卧具及余重物。床卧具者。卧床坐床小褥大褥拘氎枕。及余重物者。一切铜器一切木器竹器一切瓦器。铜器名者。铜瓶铜釜铜镬铜杓。及余种种铜器。是名铜器。木器竹器者。木臼木瓶木盆木碗木杓。竹筐竹席乃至竹筥。及余种种一切木器竹器。是名竹器木器。瓦器者。从大瓮乃至灯盏。是名瓦器。床卧具及种种余物。是名重物。若比丘盗心触此重物等。得越比尼罪。动彼物偷兰罪。离本处满者波罗夷。

不净物者。钱金银。比丘不得触故名不净物。若比丘盗心触不净物。得越比尼罪。若动彼物偷兰罪。若离本处满者波罗夷。净不净物者。真珠琉璃珂贝珊瑚颇梨车磲马瑙璧玉。是诸宝物得触不得着故。名净不净物。若比丘盗心触此净不净物。得越比尼罪。若动彼物偷兰罪。若离本处满者波罗夷。复有十六种物。地地中物。水水中物。船船中物。乘乘中物。四足四足上物。两足两足上物。无足无足上物。虚空虚空中物。云何地。金矿银矿赤铜矿铅锡矿白镴矿。空青雌黄石胆盐石灰赤土白墡。乃至瓦师取土地。是名地。若比丘盗心触此诸地者。得越比尼罪。若动彼物偷兰罪。若离本处满者波罗夷。地中物者。若人藏物着地中。所谓钱金银颇梨珂贝真珠车磲马瑙。酥瓶油瓶石蜜瓶。根茎枝叶果等诸药。乃至八种物藏着地中。是名地中物。若比丘盗心触此地中物者。得越比尼罪。若动彼物偷兰罪。若离本处满者波罗夷。水者。水有十种。河水池水。井水龙渊水。清水温泉水。不病水雨涝水。空中水长流水。有处水贵有处水贱。或一钱得四五瓶。或一切所有物得一瓶。如近村城邑而有好水。一钱得五六瓶。有估客远行路由旷远。或五由旬或十乃至五百由旬。道路无水。彼诸估客皆各负水去。或有自供或有卖者。时有一估客水少不足。为热渴所逼。便作是念。若我存者自能得钱。若我渴死钱复何用。尽以钱物买一瓶水。时有比丘随估客行。估客常供给比丘水。未至所在水便欲尽。时估客语比丘言。道路犹远水复欲尽。尔许水以供尊者。尔许水我自当饮。如估客所施。比丘应当如其量饮若盗心多饮。满者波罗夷。不满者偷兰罪。

估客复言。今供给尊者水饮。愿莫与他。时有老病人。为热渴所逼。来从比丘乞水饮。比丘慈心给彼病者。作是思惟。主人虽作是言彼病可愍。我今以水施之。主人故当不见怪责。以同意故不犯。有人乘船载水。比丘为渴所逼。盗心触彼船上水者。得越比尼罪。若以钵若揵镃盛彼水。未离船者偷兰罪。若持水去身衣尽离船。满者波罗夷。穿彼水器得越比尼罪。若以筒就穿孔饮水。满者波罗夷。若稍稍饮数数止者。口口偷兰罪。若水器先有塞孔。以盗心拔塞。得越比尼罪。水注器中得偷兰罪。若水注断满者波罗夷。若水连注未断。即起悔心畏犯重罪。还以水倒本器中者偷兰罪。若欲合船盗者。顺牵船尾过船头处波罗夷。若倒牵船者。船头过船尾处。若右边傍牵左过右者。波罗夷。若左边傍牵亦如是。若小船易动。比丘盗心触者。得越比尼罪。若动彼小船偷兰罪。若离本处满者波罗夷。若人有溉灌渠流水。或一宿直一钱。乃至二三四五钱。若比丘若为佛法僧自为有盗心坏彼渠者。得越比尼罪。水流入田偷兰罪。满者波罗夷。若比丘不欲直坏渠。方便假牵塼木令水决出。牵时得越比尼罪。水流入田偷兰罪。满者波罗夷。若作方便驱牛羊骆驼坏渠者亦如是。若比丘嫉妒心坏渠弃水者。得越比尼罪。若比丘共估客行旷野中。有人言明后日当至水。时有估客大担水行。比丘甚渴乞水不得。便嗔恚言。弊恶人汝何乃悭贪。多持水行亦不能自饮。亦不与畜生。亦不与沙门婆罗门。不久当弃。何用水为。比丘便坏彼水器。以恶心故得越比尼罪。若人家中以器储水。若比丘亲里知识被烧。比丘以盗心取水救火。若触得越比尼罪。动彼水器得偷兰罪。以水浇火满者波罗夷。若忆念言当还水。若与直取用。不犯。若彼家被烧。即以彼水助浇火者。不犯。若时世遭旱十年二十年。有人守护池水若井水。比丘以盗心持器取水。触彼水者越比尼罪。盛水时偷兰罪。若担水离池。满者波罗夷。若池有院闭门。比丘以盗心持筒遥饮水。水连续不断。满者波罗夷。口口饮息者。口口偷兰罪。若井水比丘以盗心下罐时。得越比尼罪。若水入器时得偷兰罪。持水离井。满者波罗夷。有诸外道家以器储水。其家被烧外道荒惧。比丘尔时便作是念。如是如是子恶邪外道。常妒佛法毁呰沙门释子。今当中汝。便前以杖打水器破。以恶心坏他物故。得越比尼罪。有诸名水。所谓瞻波国有恒水。王舍城有温泉水。巴连弗邑有恕奴河水。波罗奈国有佛游行池水。沙只国有玄注水。舍卫城有蒲多梨水。摩偷罗国有摇蒲那水。僧伽舍国有石蜜水。有诸贵人。遣使取此诸水在道止息。有比丘为渴所逼。以盗心触彼水者。得越比尼罪。水入器中偷兰罪。若水注断满者波罗夷。若水注未断。中起悔心畏犯重罪。以水还倒本器者。得偷兰罪。有诸贵人。游戏园中作香池水。有比丘以盗心取彼水。而水不直钱。计其香价随时犯罪。是谓水。水中物者。有物在水中生。所谓优钵罗钵昙摩拘物头分陀利须健提藕根等。及余种种水生物。若比丘以盗心触此诸水中生物者。得越比尼罪。若动彼物得偷兰罪。若离本处满者波罗夷。若一花直满者波罗夷。不满者一一偷兰罪。但取花着地。未波罗夷。花束大重不能胜曳去虽远。未波罗夷。举离地波罗夷。乃至一切水生物亦复如是。若诸贵人于游戏浴池中。作金银花及诸戏船凫雁鸳鸯异类之鸟。若比丘以盗心触彼物时。得越比尼罪。若动彼物得偷兰罪。若离本处满者波罗夷。若复持金银琉璃车渠。马瑙珊瑚琥珀珂贝赤宝及余八种。若人持此众物。藏着水中。比丘以盗心。触彼物者。得越比尼罪。若动彼物偷兰罪。若离本处满者波罗夷。是名水中物。船物者。毗俱罗船俱呵吒船。拔瞿梨船毗尸伽船。马面船象面船。鱼面船羊面船。或一重乃至七重。或有壁或无壁者。若载象船载马船。载财物船载瓦器船。载皮船载铁器船乃至[竺-二 稗]筏。若是船筏系着一处。若比丘盗心触彼船。得越比尼罪。若动彼船偷兰罪。离本处波罗夷。虽复断绳船。未离本处者偷兰罪。虽复离处未断绳者。亦偷兰罪。若断绳离本处者波罗夷。若本欲盗船不盗物。畏人觉故合物乘去。虽离本处未波罗夷。若舍物已船离本处波罗夷。若本欲盗物不盗船。畏人觉故合船乘去。未波罗夷。舍船已持物去者波罗夷。若欲船物合盗者。船离本处波罗夷。若欲水底持去者。没时波罗夷。若有人系船岸边于屏处坐。有比丘欲盗船。时有余人语船主言。有出家人欲盗汝船。时船主问言。何道出家。答言。沙门释子。船主言无苦。沙门释子不与不取。是时比丘身以触船时。异人复语船主言。是比丘已取汝船。船主便疑。是比丘将无欲盗我船耶。即起问言。尊者欲作何等。时比丘默然不应。便以篙擿船而去。船主追唤言尊者莫乘船去是船是王若大臣若婆罗门长者居士许。是作福船是渡人船。又复恐怖比丘言。弊恶人汝若乘我船去者。我后当苦治汝。是比丘虽乘船去远。而船主不作失想。比丘亦不作得想。未波罗夷。船主若作失想。比丘作得想者。波罗夷。若船主系船着岸边。有客比丘来语船主言。长寿。借我船渡。船主答言。我独一人那得相渡。比丘复言。长寿。我食时欲至莫令我失食。汝今渡我者。便为与我食便为施我乐。我今与汝今世后世更互相渡。船主复言。汝亦无雇直。云何而欲虚渡。汝脚如饿乌东西不住。谁当渡汝。比丘又复卑辞苦求。船主复言。自可度。尊者今正一人何办相渡。比丘答言。长寿。汝但捉柁我自作力。船主即许便唤大德上船。彼至河中。比丘捉杖便打彼船主骂言。弊恶人敢毁辱沙门释子。骂讫伤打船主手臂脚。腨伤破劳熟。已便排着水中。得偷兰罪。船主若死。比丘先有杀心者波罗夷。若先无杀心偷兰罪。尔时比丘若盗彼船。若盗行具满者波罗夷。不满偷兰罪。若比丘恶心沈彼船。若破彼船。若放随流去。以坏失他物故。得越比尼罪。有人为福故。常以船渡人。比丘若渡。应系着岸边令后人得渡。若比丘盗彼船。若行具满者波罗夷。若没着水中。若破若放令随流去。得越比尼罪。比丘若乘筏渡至彼岸。当牵筏着岸上现处令后人得渡莫着屏猥处。是名船物船上物者。船上所有诸物谓金银真珠钱财虎珀琉璃珂具珊瑚车磲赤宝缕劫贝。乃至一切衣服谷食及八种物。若覆藏若不覆藏。比丘以盗心触彼船上诸物。得越比尼罪。若动彼物者偷兰罪。若离本处满者波罗夷。乘者。若车乘若舆若辇若步挽车乃至小儿戏车。是名为乘。若盗两轮车顺牵后过前。满者波罗夷。若逆推前过。后满者波罗夷。若傍牵左轮过右轮。右轮过左轮。满者波罗夷。若比丘坏彼乘稍稍取若盗一一木。满者波罗夷。不满者偷兰罪。若小乘可全檐去者。若触得越比尼罪。动彼乘偷兰罪。若离本处满者波罗夷。是名乘物。乘上物者。若师子皮覆虎皮覆黄钦婆罗覆。及诸种种覆物。一切敷具一切庄严乘物。乘上一切物者。所谓金银琉璃车磲马瑙真珠珂贝珊瑚琥珀及赤宝等。衣被饮食及八种物。若覆藏若不覆藏。比丘以盗心触彼物者。越比尼罪。若动彼物偷兰罪。若离本处满者波罗夷。是名乘上物。四足物者。所谓象马驼牛驴骡羊乃至鼠狼。若比丘欲盗象。若牵若驱举一足乃至三脚。偷兰罪。四足离本处满者波罗夷。如是马驼乃至羊亦如是。若小可全担者。若触得越比尼罪。若动者偷兰罪。若离本处满者波罗夷。是名四足物。四足上物者。庄严象具乃至庄严鼠狼具及八种物。若覆藏若不覆藏。若比丘以盗心触此诸物。越比尼罪。若动彼物得偷兰罪。若离本处满者波罗夷。是名四足上物。两足物者。所谓人及鸟等。若比丘盗彼人。及诱去若刀杖驱。举一足偷兰罪。举两足波罗夷。若小可担负者。若触越比尼罪。若动偷兰罪。若离本处满者波罗夷。乃至鸟亦如是。是为两足物。两足上物者。所谓女人庄严具。男子庄严具。乃至鹦鹉鸟庄严具。女人庄严具者。钗钏衣服等。男子庄严具者。衣冠璎珞等。乃至鹦鹉鸟庄严具者。种种珠铃等系其颈脚。及余八种物。若覆藏若不覆藏。比丘以盗心触彼两足上物者。得越比尼罪。若动彼物偷兰罪。若离本处满者波罗夷。是名两足上物。无足物者所谓蛇蟒食花食果食肉吸气等。蛇若着瓶中若着箧中。有一比丘。本是弄蛇师后出家。此比丘欲盗彼蛇。即欲取蛇。恐其主觉。举箧持去。未波罗夷。若出蛇离箧。满者波罗夷。若本欲盗箧不盗蛇。畏主觉故合蛇持去。未波罗夷。若弃蛇持箧去。满者波罗夷。若欲蛇箧合盗者。担去离本处满者波罗夷。若盗瓶中蛇。蛇尾未离瓶口者。未波罗夷。若头尾都离满者波罗夷。若嗔嫌彼便骂言。恶人何以笼系众生。即开瓶令蛇得出者。得越比尼罪。比丘盗心触无足物者。越比尼罪。若动彼物偷兰罪。若离本处满者波罗夷。是名无足物。无足上物者。所谓金银真珠车磲琥珀珊瑚珂贝琉璃赤宝。乃至八种物。若覆藏若不覆藏。人畏是无足物故无敢取者。比丘以盗心触此无足上物者。得越比尼罪。若动彼物偷兰罪。若离本处满者波罗夷。是名无足上物。虚空物者。所谓庵罗树薝卜树。阎浮树椰子树。只波罗树龙花树吉祥果树乃至一切诸花果树。若比丘。以盗心盗此诸树。若一树满者波罗夷。不满者随其拔树栽偷兰罪。若拔树栽积在一处。未波罗夷。举离地满者波罗夷。若重不能胜。曳去不离地。虽远未波罗夷。若举离地波罗夷。若比丘盗心触此虚空物。得越比尼罪。若动偷兰罪。若离本处满者波罗夷。是名虚空物。虚空中物者。所谓庵罗果乃至吉祥果。若比丘盗心食此诸果。若食一果满者波罗夷。若不满者口口偷兰罪。比丘动树落果在地。未波罗夷。若取果持去满者波罗夷。二人偷果。一人上树落果一人在下拾果。未波罗夷。若树上人下树。持果去满者波罗夷。取一切诸果亦如是。若佛生处。若得道处。转法轮处。尊者阿难大会处。罗睺罗大会处。般阇于瑟大会处。是诸处皆种行树。树上各各以众宝庄严其树。及八种物。若覆藏若不覆藏。若比丘以盗心触彼众宝者。得越比尼罪。动彼物偷兰罪。若离本处满者波罗夷。是名虚空中物。是谓十六种物。若比丘以盗心触彼物。越比尼罪。若动彼物偷兰罪。若离本处满者波罗夷。

End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内容提要:所缘景物都有起本因,而见性没有本因。世间众生无始以来,误认见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迁,为物所转。如果不为物转,心能转物,便同于如来原文阿难承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卷第三第五章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内容提要:阿难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世尊为破除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这种迷惑,

耕云:摩诃般若的要义与入门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卷

卷第三: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白话】接着,更有欲界第一天四天王中东方的天王大众。如:持国天天王主乾闼婆王,证得了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这是能知晓佛陀的清净空性,帮助众生从正道中解脱的解脱法门。树光乾

王雷泉:《摩诃止观》片论

《摩诃止观》,原题名《圆顿止观》,十卷(因每卷各分上下,又作二十卷),为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538597)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在荆州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县)结夏安居期间所说,由门人灌顶笔录成

吕澄:摩诃衍宝严经讲要

摩诃衍宝严经讲要今讲《宝积》,用晋译《摩诃衍宝严经》,此经一卷,为后来大部《宝积》之源泉(要义如宝,聚集为积,故名为宝积也)。自龙树着述(《智论》、《菩提资粮论》)至于寂天之书,莫不引据(龙树至寂天相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黄檗(希运)断际禅师宛陵录丞相裴公问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败是化童蒙耳。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旁出三人一道育禅师。二道副禅师。三尼总持。无机缘语句不录。古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旁出七世共一十七人三人见缘。斋僧那禅师。向居士。相州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三卷

五灯会元 第三卷○六祖大鉴禅师法嗣△南岳怀让禅师南岳怀让禅师者,姓杜氏,金州人也。于唐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是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三卷

碧岩录 第三卷⊙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垂示云:建法幢立宗旨,锦上铺花。脱笼头卸角驮,太平时节。或若辨得格外句,举一明三,其或未然,依旧伏听处分。举,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僧云:出水后如何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三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三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三请首座上堂。合千差包万有。齐往来印今古。混有无一生死。举不犯之令。行不言之教。齐不齐平不平。于此建立于此辨明。于此纪纲于此表帅。何法不容何事不成。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上堂举。僧问睦州。以一重去一重即不问。不以一重去一重时如何。州云。昨日栽茄子。今朝种冬瓜。师云。高高处观之不足。低低处平之有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三卷

祖堂集 第三卷祖堂卷三牛头牛头和尚嗣四祖,师讳法融,润州延陵人也,姓文。四祖在双峰山告众曰:吾来至此山时,于武德七年秋,于庐山顶上东北而望见此蕲州双峰山顶上有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四祖问五祖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

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汝州风穴沼禅师师讳延沼。以伪唐乾宁三年十二月、生於馀杭刘氏。少魁礧、有英气。於书无所不观。然无经世意。父兄强之仕、一至京师。即东归、从开元寺智恭律师。剃发受具、游讲肆。玩法华玄义、修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往生居士第四之二清 裴永度裴永度。江苏泰州人。家族世代居住于曲塘镇,从事种田的工作。生性恬静淡泊,无所嗜好,而见善事必定努力去做。从小就深信佛法,持长斋课诵佛名没有间断。后来归依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二唐 承远(莲宗三祖)承远。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学法于四川成都的唐公,稍后又追随资川(今四川资阳县)的诜公。然后到荆州,奉事学习于湖北玉泉寺的真公。真公指示他居住在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七)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说诸法无作无相第一寂灭。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如是谛了斯义。如闻如说。为诸如来之所赞叹。不违法相是即佛说。亦是炽然般若波罗蜜相。亦名炽燃具足佛法。通达实相不可思议。佛告文殊师利。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

文殊师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罗蜜。于诸善根无增无减。于一切法亦无增无减。是般若波罗蜜性相亦无增无减。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则不舍凡夫法。亦不取贤圣法。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可取可舍。如是修般若波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

佛言。文殊师利。汝得无碍智乎。文殊师利言。我即无碍。云何以无碍而得无阂。佛言。汝坐道场乎。文殊师利言。一切如来不坐道场。我今云何独坐道场。何以故。现见诸法住实际故。佛言。云何名实际。文殊师利言。身见等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

梁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满足千人。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以大庄严而自庄严。皆悉已住不退转地。其名曰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无碍辩菩萨。不舍担菩萨。与如是等大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五)

佛告文殊师利。汝谓恒沙诸佛入涅槃耶。文殊师利言。诸佛一相不可思议。佛语文殊师利。如是如是。佛是一相不思议相。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今住世耶。佛语文殊师利。如是如是。文殊师利言。若佛住世。恒沙诸佛亦应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

舍利弗言。我者但有名字。名字相空。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如我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无言无说。何以故。言说菩提二俱空故。复次舍利弗。汝问云何名佛。云何观佛者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

梁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译尔时阿难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如是大地六种震动。佛告阿难。我说福田无差别相。故现斯瑞。往昔诸佛亦于此处。作如是说福田之相。利益众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