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卷 菩萨本生鬘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8-16 08:17

第三卷 菩萨本生鬘论

慈心龙王消伏怨害缘起第七

菩萨往昔以嗔因缘堕于龙中有三种毒。所谓气毒眼毒触毒。又由别报福业力故。身具众色如七宝聚。不假日月光明所照。常与无量百千诸龙。周匝围绕以为眷属。变现人身容色端正。住毗陀山幽邃之处。多诸林木华果茂盛。清净池沼甚可爱乐。与诸龙女作众歌舞共相娱乐。止住其中经于无量百千万岁。是时有一金翅鸟王。飞腾翔集从空而下。欲取诸龙以为所食。当其来时抟风鼓翼摧山碎石。江河川源悉皆干竭。时彼诸龙及龙女等。见是事已心大惊怖。所著璎珞严身之具。颤掉不安悉坠于地。咸作是言。今此大怨。喙如金刚。所触皆碎。将来啖我。其当奈何。是时龙王初闻此说极生忧恼。由宿善力复更思惟。心乃无畏。然此金翅具大威力。唯我一身可能御彼。谓诸龙曰。汝等但当从吾之后。必无所害。若我不能与其朋属作守护者。何用如是大身之为。尔时龙王诣金翅所。心无怯弱。而白彼言。幸少留神共议此事。汝于我身常生怨害。我于仁者都无此念。以宿恶业招此大身。虽具三种气眼触毒。未尝于他暂兴损害。度己之能可相抗敌。亦能远去令汝不见。我今所以不委去者。多有诸龙依附于我。由此不欲两相交战。是故于汝不起怨心。金翅复言。汝诚于我无怨心耶。龙曰。我虽兽身善达业报。审知小恶感果尤重。如影随形不相离也。我及汝身今堕恶道。皆由先世造作罪因。汝当忆念如来所说。非以怨心能解怨结。唯起慈忍可使销除。譬如火聚投之干薪。转增炽然无有穷已。以嗔报嗔理亦如此。是时金翅闻是说已。怨心即息善心生焉。复向龙王作如是说。汝今能以慈忍之力息我嗔恚。如汲流泉灭其炎火。使我心地顿得清凉。龙王复言。我昔与汝无量世时。先于佛所曾受戒法。心非清净复不坚持。为求名闻而相憎嫉。以是因缘堕于恶道。我曾发露故能忆持。汝由覆藏今皆忘失。汝今应当忆本正念。发慈忍心净修梵行。金翅复言。我从今日普施诸龙安隐无畏。即离龙宫还归本处。龙王乃慰诸龙眷属。复问之曰。汝见金翅生恐怖不。各作是言。极大怖惧。龙曰。世间众生若见汝者。恐大恐怖亦如此也。尔等诸龙爱惜身命。与诸众生等无有异。当观自身以况他身。是故应起大慈之心。由我修习慈心因缘。使其怨对还归本处。一切有情流转生死。所可依怙无越慈心。大慈心者犹如良药。能愈众生烦恼重病。大慈心者犹如明灯。能破众生三毒黑暗。大慈心者犹如船筏。能渡众生三有苦海。大慈心者犹如伴侣。能越生死险难恶道。大慈心者如摩尼珠。能满众生所求善愿。我由往昔失慈心故。堕此龙中不得解脱。若诸众生建立慈门。则能出生无量善法。闭塞一切愚痴昏暗。诸烦恼缘而不能入。常生人天解脱安乐。诸龙眷属闻是说已。悉除嗔恚皆起慈心。是时龙王见诸同类从己所化。而自庆言。善哉。我今所作已办。令汝已除无量恶毒。以善净法补置其处。复为汝等建立清净八戒斋法当奉持之。阎浮众生以八戒水洗浣身心令得清净。断除无量贪嗔痴垢。于人天路而作资粮。若能持是八戒斋法。当知是人虽无妙服。则为已具惭愧之衣。当知是人虽无垣墙。则能御捍六根怨贼。当知是人虽非上族。则为已住圣种姓中。当知是人虽无璎珞。则具众善庄严其身。当知是人虽无珍宝。则集人天七种法财。不依桥梁超越险道。受八戒者功德如此。时彼诸龙各作是言。我今愿闻八戒名字。我当顶受勤而行之。龙王告曰。其八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者不得过日中食。七者不坐高广大床。八者不得歌舞作乐香油涂身。是名八戒清净斋法。要离愦闹。寂静之处如理作意专注奉持。诸龙白言。如我之徒离王少时心不宁处。依王威神得免衰恼。一切时中安隐而住。佛法功力无处不可。何必须求寂静之所。时彼龙王答诸龙曰。不观所欲则念不起。惯习攀缘对境复发。譬如湿地而易成泥。若在空闲染心无动。尔时龙王将诸朋属。至于山林幽旷之处。远离贪欲嗔恚之心。常起慈忍以修其身。受持斋法经于多日。节食身羸加复疲困。有诸恶人至彼住处。龙闻人声寻即惺悟。此恶人辈见是事已咸生惊骇。而作是言。此何宝聚从地涌出。龙自思念。若令彼人见我本状即时怖死。则坏我今修持戒法。是诸人等今来至此。必贪我身及断我命。时诸恶人复相谓曰。我等入山经历多载。未曾见此如是形相。众彩交灿光耀人目。若得此皮当贡王者。必获重赏不亦快乎。即持利刀剥裂欲取。尔时龙王以慈忍力。不生怨恨亦亡痛恼。即于是人生摄受想三毒即灭。自慰其心不应吝惜。怨对卒至不可得脱。此诸人等今于我身。贪其赏货而行杀戮。我宁自死无返害彼。不令是人现身受苦。时诸恶人奋力勇锐。执持利刀[利-禾 (黎-(暴-(日/共)) 小)]剖而去。是时龙王复自思惟。若人无罪为他支解。忍受不报不生怨恨。当知此人是为正士。若于父母兄弟妻子能默忍者。此不足贵。若于怨害心不加报。默忍受者此乃为难。然我今者为利他故。应当默然而忍受之。我从无始生死已来。枉弃身命不知其几。未尝特然施于一人。愿未来世当与是人无量法财令满所愿。是时龙王既被剥已。遍体出血痛苦难堪。举身颤动不能自持。复有无量百千小虫。闻其身血悉来唼食。龙王乃曰。此小虫等食我食者。愿当来世施汝法食。尔时龙王身受楚痛。诸龙睹已皆生悲恼。王即誓言。若我当来得成佛者。令我身皮顷得如故。作是愿已自然平复。彼诸龙属生大欢喜。是为菩萨于恶道中住慈忍力坚持净戒为若此也。

慈力王刺身血施五夜叉缘起第八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洹精舍坐夏安居。时阿难陀于日中分食毕收钵。与诸比丘共诣林间。经行往来宴坐消息。乃相议曰。今佛世尊出兴于世。甚为奇特。第一希有。于诸众生多所饶益。今此上首憍陈如等五大比丘。最初遇佛成等正觉。趣鹿野苑说四谛法。先得悟解。种何善本有何因缘。初转法轮便能悟入。始击法鼓而先得闻。地神涌出报虚空神。已至诸天皆为作证。谓憍陈如已得了解。作是念已即从座起。具以上事而白世尊。是时如来语阿难曰。汝所问者非无因缘。我于往昔怜愍彼故。曾刺身血济活其命。使除饥渴令得安乐。以是因缘于此生中从我闻法先得悟解。尊者阿难复白佛言。愿以其事开示未闻。令彼众会心得泰然。佛告阿难。乃往古世经于无量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国王。其名慈力。有大名称福智深广。相貌端严威神罕匹。统领八万四千小国。后妃眷属其数十千。二万臣佐共治政事。彼慈力王久遇先佛植众善本。乐修慈行仁恕和平。于诸众生施之快乐。复起悲心矜恤贫窭。有苦众生皆蒙拯拔。复生喜心崇重贤者。常以爱语普令忻悦。复起舍心不生喜愠。于内外财而无悭吝。等视众生如一子想。如是修作四平等行。于多劫中未尝懈废。复以十善诱掖臣庶。各各遵承严持清洁。国土安泰靡不相庆。有诸疫鬼及五夜叉。常啖血气触恼于人。由彼皆修十善之行。净身语意众殃消殄。诸天善神常为守护。设有邪魅诸恶鬼神。虽怀损害而不得便。时五夜叉来诣王所。咸作是言。我等徒属仰人血气得全躯命。由王教导一切人民皆修十善。我辈从此不得所食。饥渴顿乏求活无路。大王慈德救诸苦恼。独于我曹不施恩惠。王闻是说。极伤悯之。即自思惟。夜叉之徒唯饮人血。作何方计满其所求。当破我身可能济彼。乃刺五处血即迸流。时五夜叉各持器至取之而饮。既饱且喜。王乃语曰。我以身血救汝之命。若充足者吾无所希。唯修十善则为报恩。愿未来世我成佛时。最初说法先度汝等。以甘露味除汝三毒。诸欲饥渴令得清净。佛告阿难。欲知往昔慈力王者。岂异人乎。我身是也。五夜叉者。今此会中憍陈如等五比丘是。由我宿昔本愿力故。今得成佛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最先悟解。得尽苦际成阿罗汉。是时始有佛法僧宝差别名字出现世间。时诸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作礼而退。

开示少施正因功能缘起第九

佛在舍卫国只陀林给孤独精舍。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是时国中有一商主。与五百人欲泛巨舶入于大海采诸珍宝。时彼商主发净信心。欲饭佛僧祈福保祐。前诸佛所致诚勤请。如来知已默然许之。于其住处明旦设食。尽其甘美虔伸供养。食毕敷座。佛为说法赞布施行。所感如意心田俱胜因少果多。商主闻法心开悟解。作礼右旋住立一面。尔时世尊谓商主曰。欲入大海彼多险难。必须归依缘念三宝。受持五戒作优婆塞。可遂所愿安隐而还。时彼商主闻佛说法。勤恳顶奉求受五戒。佛令谛听善思念之。其五者何。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欲。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是名五戒。汝当奉持尽其形寿。不得毁犯名优婆塞。由彼商主宿植德本。聪慧明达。能察风波善恶之候。众商劝请以作导师。尊尚其人称为贤者。乃择吉日聚粮积薪。集诸商人共入大海。行将数日风涛亘起。海神变身为一夜叉。其状丑恶形色青黑。口出利牙牙端火现。从波涌出挽船不行。问贾客曰。汝叵曾见世间可畏有过于我。是时贤者睹其怪状。但唯一心缘念三宝。由佛加持即除恐怖。厉声对曰。我亦曾见。更有极恶过汝数倍。神问谁耶。贤者对曰。世有愚人常行不善。造作十恶没在邪见。后堕地狱受苦万端。狱卒罗刹取诸罪人种种治罚。或斲或斫或捣或磨。分析其身作百千分。刀山剑林火车煻煨寒冰沸屎一切备受。如此苦楚经千万劫。此之可畏剧甚于汝。神乃默然隐身而去。渐次前进复经数日。海神复变作一人身极甚羸瘦。皮骨相连气息喘迫。俯近于船问商人曰。汝叵曾见世间有人瘦类于我。贤者对曰。更有枯瘁复过于汝。神曰谁耶。贤者对曰。有愚痴人心性弊恶。悭贪嫉妒不知布施。后堕饿鬼头如太山其咽如针。头发髼乱形容燋黑。长劫不闻饮食之名。如是臞瘦极更过汝。海神放船隐身而去。渐次前进复经数日。海神复变作一丈夫。形容年少极甚端正。涌出挽船问商人曰。汝曾见有年少色力类我已不。贤者对曰。如汝形质乃有胜过百千万倍。神问谁耶。贤者对曰。世有智人奉行十善。身口意业常令清净。笃信三宝随时供养。其人命终得生天上。颜貌端正世无伦匹。以汝形仪方于彼者。若瞎猕猴比其仙女。时彼海神闻是说已默尔自愧。而作是念。今此商主识智博达。善谈报应其辩若斯。以一近事试验问彼。即以右手取水一掬。乃问之曰。掬中水多海水多耶。贤者对曰。掬中水多海水为少。神复诘曰。目击可见。汝今所说诚难为信。贤者对曰。斯言真实决定不谬。此非世智之所了知。何以明之。海水虽多必有枯涸。劫欲尽时大千俱坏。须弥巨海磨灭无余。以此证知海水必竭。若复有人以净信心。持一掬水供养于佛。或施众生或奉父母。或乞丐者乃至禽畜之类。此之少善正因功能。经于尘劫不能穷尽。是故当知。海水为少掬水为多。时彼海神心大欢喜。即以种种奇异珍宝以赠贤者。寄诸珍玩施佛及僧。时诸贾客各得还国。咸诣佛所稽首作礼。持彼海神所寄之物及己所施。长跪合掌白言。世尊。幸蒙如来遥垂慈护。入海免难获宝还家。咸荷佛恩。愿为弟子。佛言善来。具苾刍相。尽诸有结成阿罗汉。

End

梁武帝所礼敬的肉身菩萨

◎ 大 安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在这率从里面,其中大有功德,而且取得显著成就的在北魏年间就有昙鸾。北魏政

观自在菩萨的“自在”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并

真正的佛菩萨

他是无限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内在的安静。仿佛静静的大山,静到极致,却像通天彻地的声音,有着某种难以表述的震慑力。这就是三法印所说的涅槃寂静,它来自所有躁动平息后的内心,来自宇宙人生的最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文殊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神通力,及所说妙法。此时,大迦叶尊者也跟舍利弗说,自己亦曾见过文殊师利的希有神通,接着详说整个过程。昔时,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师利童子从宝王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李炳南:做菩萨要接受众生的考验

文:苏爱雪公在台中慈光图书馆,讲了将近二十年的华严经,华严经上讲到菩萨的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二阶位,当时便去问 雪公老师:‘老师啊!为什么做菩萨,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和阶位,才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刘素云:冥冥中必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老和尚加持

二0一四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之所以说不寻常,是因为有几件大事同时出现,其意义的深远,远不是用我们的思惟所能想出来的,这叫做不可思,也远不是我们用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这叫做不可议,不可思、不可议就是不可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月光菩萨的传说

月光菩萨的传说◎ 张 明在当阳玉泉寺天上天,有一石殿叫月光菩萨,殿内主尊是面如满月的月光菩萨摩。月光菩萨在佛教中是无上尊佛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右胁侍,有关月光菩萨的出处众说不一,普遍有三种释义:传说一:

哪头牛不是菩萨?

有一天,师徒一起去放牛。师父指一指牛群,问:这里面有菩萨吗?徒弟说:有。我们常说,因为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徒弟的回答有。有,就是肯定。我们经常会自问:生命有意义吗?生活里有快乐吗?我能够有幸福

文殊菩萨劝化男子

摩竭国有个观园,那里面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这一天,有一男一女正在园内一块空旷的地方撒花烧香拜佛。那个男子是城中一个长者的儿子,名叫畏间,那女子是个漂亮的闲游之人,名叫上金光首。两个人虽说在拜佛,可却有

佛本生故事:守信不死

从前,有个名叫须陀须摩的国王,他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平日遵守佛门教诫,做人老实诚恳,从不说谎言或无意义的话。有一天早晨,国王乘车与宫女们一起到御花园里赏花。走出城门不久,看见迎面走来一个修行人,停在国王

文殊菩萨龙宫借石,五台山上一界清凉

北岳山脉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形成一块方圆五百余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在这个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妙江法师弥勒菩萨也叫慈氏菩萨,当时在那个地方叫布袋和尚,就是走到哪儿都笑嘻嘻的,他的慈悲、他的胸怀、心量是无限的。哪儿打板就去哪,哪里有饭就去哪吃饭,所以别人就讨厌他,有些

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序

◎ 智 旭大法久湮,人多谬解。执大谤小,举世皆然。然地狱众苦已随其后,喑哑余报复更难穷。故地藏慈尊,大集会中,现声闻相。世尊广叹胜德。且较云:假于弥勒、妙吉祥、观自在、普贤、殑伽沙等大菩萨所,百劫至心

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别人的人

怨--它是恨的累积,它跟嗔不同。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马上发脾气;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积在心中。不过现在的医学已经证实,从一个身心灵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经常累积负面的能量,对你身体是很不好的。你不

行菩萨道的方法

佛教的菩萨,也是一种圣人。并且菩萨有它超过圣人的一面,所以做菩萨是很难的。然而,为了成佛,非得做菩萨、行菩萨道不可。菩萨道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然后再加上四摄--布施、爱语、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海涛法师唐朝法云法师,是雁门赵氏之子,他天性淳朴、老实善良,对于他人加给他的讥毁或者赞誉都看得很淡。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却呆头呆脑的,好像很迟钝的样子,记性也不太好,在他十

四大菩萨的精神

中国佛教徒以四大菩萨的精神作为修行的理念,作为修行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为修行所要完成的最理想的人格。四大菩萨是整个大乘佛法理论的化身,代表了十方一切菩萨。--净慧长老禅修的实修活动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

菩萨不现今时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已,何不分身示现,化诱群迷。且昔佛法东流,自汉魏以迄宋元,善知识出世,若鳞次然。元季国初,犹见一二,近胡寥寥无闻。如地藏愿度尽众生,观音称无刹不现,岂其忍遗未度

观自在菩萨的十种“自在”

◎ 明 华 《心经》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民间俗称观音菩萨顾名思义,无论观世音菩萨还是观自在菩萨,都有其特殊之蕴意。那么,观自在菩萨究竟有哪些自在?观自在菩

肩负重任的地藏菩萨

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昔于忉利天宫,受释迦世尊嘱咐,于释迦寂灭以后,未来的佛弥勒未生之前,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娑婆世界众生由谁来负责度化?释迦佛把这一重担,交给地藏菩萨。并殷勤嘱咐他,对那些尚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常福法师阿弥陀佛今现在就在我的生命中安排了三尊化佛,六尊菩萨,率领无量清净大海众菩萨一路时刻无微不至的善护念我,帮助我,加持我,指导我,一直到我究竟圆满成佛。第一尊就是父母佛,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觉醒法师常去汉地寺院的信众发现,大多寺院在进了山门入天王殿后,正中映入眼帘的第一尊菩萨像都是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菩萨,却并不是正襟危坐说法或禅定的法像。他那笑口常开

文殊菩萨大愿真实不虚

◎常 灯李华老师倾心对我讲述了她拜台的亲身经历。老师是山东人,从事教育工作,是一名中学教师,兢兢业业十几年,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一天,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突然昏倒在讲台上。学生把她送到医疗室,后又转

礼拜佛菩萨的功德

◎ 宣 化礼拜佛菩萨的功德有五种:(一)端正圆满。相貌生得端正圆满,人人见了都生一种爱敬心,对你有一种好感。(二)得妙音声。声音清朗宏亮,好像铜钟。(三)多财富。能礼拜瞻礼佛菩萨的形像,等到将来,会有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智 证 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妙 理序 论诸善知识,凡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之行者,无不为常不轻菩萨之精神感叹。经云: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