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卷 菩提行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16 07:14

第三卷 菩提行经

菩提心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品第六

佛喜精进增安住禅定意

愍彼散心人烦恼芽间住

我今知身心不生于散乱

是故远世间亦远离疑惑

利益行可爱爱不离世间

智者乃思惟是故此皆舍

依于奢摩他尾钵奢曩等

如是而起行破坏于烦恼

先求奢摩他不藉世间行

无常而恒有于爱何得要

若见于千生不复起爱着

不乐尾钵舍亦不住等持

见已不止足是患过去渴

如实而不见安得尽烦恼

意缘于爱集被烦恼烧然

思惟彼下堕短命须臾住

善友不长久坚固法不成

行与愚迷同决定堕恶趣

何得同愚迷以毒分牵故

而于自眷属刹那获怨恨

凡夫性异生喜怒而无定

多嗔承事难远离于善利

下劣心自赞缚着憎爱罪

彼不舍于嗔当堕于恶趣

迷愚不摄心为此无功德

自赞毁谤他轮回乐自得

愚迷之所持住是等不善

不善不和合彼事皆获得

一身我所乐而意无所贪

远离于愚迷当得爱承事

不为于赞叹住于何善事

略如蜂造蜜寂静得成就

我行一切处如未曾有者

恒得于多人赞叹而敬爱

若迷于处处得意乐快乐

以此于世间得生死怖畏

是故彼智者怖畏于生死

知千种苦恼住之决定受

若于刹那顷自修于精进

获得好名称亦复多利养

以彼同利人毁我非功德

若此加毁谤我谓赞欢喜

虽毁谤不嗔称赞亦不喜

谓佛及有情种种皆如是

称赞得功德毁谤招苦报

世间不思惟是谓愚痴故

自性苦同住彼生何所乐

愚迷非朋友此乃如来说

若在于愚迷自利无不爱

若入利他门如是为自爱

不毁于有情不一心承奉

损于利物行如烦恼坏善

如彼天宫殿及于树根舍

随彼爱乐心从意得为上

自性之广大斯为无碍处

彼所未曾见亦不能观察

富贵喻坯器虽成不坚牢

受用然自由苦恼而速至

如盗他人衣分之着身上

行住不自在苦恼当求离

称量于自身彼实苦恼法

我此如是身是身必当坏

观察于此身性与身相离

性然无所坏身当为豺食

一生定一死有情界如是

彼复见何事诸大各分去

如人远路行欲及于住舍

忧苦彼别无唯求无障碍

喻轮回亦然咸受于生住

直至于四人彼方获远离

如是之一身冤家所不赞

直至如是成不厌患世间

过去世间时生死无悔恨

所行行不近能离世间苦

念佛心口同无有人嫌毁

是故身意调寂静无烦扰

如是我恒行灭尽诸烦恼

解脱于自心复解脱一切

得此心平等于今世后世

断彼苦恼缚乃至地狱等

若有男女等合掌多恭敬

善利非算数无罪可称说

有善用自金远离弃掷怖

此行若能行得最上寂静

彼人有此获我自得无异

明了如是行何不趣寂静

一心住贪爱此为下趣牵

业感焰魔门前见见可怖

彼门是汝冤烦恼今不同

分明住贪爱今见何能脱

过咎自藏护一一他眼见

彼今所食啖妒忌何不护

飞鹫常所贪唯爱此肥肉

复以血庄严此食偏所重

喻见鬼形容枯瘦及行动

相貌既如是睹之堪可怖

口吻及牙涎皆从不净生

不净非所堪食饮彼何爱

睹罗绵藏触细滑乐嬉戏

臭秽岂不漏欲者心自迷

此贪谓若盖迷者坚乐着

无著即无事云何而不离

衰老相随生肉泥加饰染

不识彼空幻而复乐歍吻

如袋不净满迷人不思惟

不净如是多彼汝何喜行

身肉非净成愚智而皆见

自性元无心云何妄爱肉

若彼无爱心是得分明见

若能无彼此自不见歍吻

别有非不净而自不希有

如是不自净彼汝非希有

愚迷不净心体喻于莲花

慧日照开敷非净身何爱

不净今无常染爱今不正

欲出正净身云何由染爱

云何歍吻他由贪彼不净

于彼不净地种子生增长

汝受不净身此身唯虫聚

是身既非净非净不可爱

不净而不一而汝自不嫌

无别不净器此器孰多爱

龙脑香米等食饮而适悦

入口味最上是地合清净

若此甚分明彼不净不离

秽恶弃尸林是身同若此

皮剥肉溃烂见之得大怖

既能知彼已复何生爱乐

白檀香复洁身无如是妙

云何殊胜香用心而别爱

自性臭若贪不乐于寂静

亦于法诸香一切皆染污

若复发甲长牙齿兼垢黑

垢腻之所持恶性身裸露

狂乱自痴迷欲用行大地

复持诸器仗一心待自杀

寒林枯骨形见乃发恶声

聚落枯骨动迷人返爱乐

不净乃如是此苦为彼爱

如彼那落中无苦痛不受

少年贪受乐不求胜善力

少年如不求老至欲何作

如彼日将落为作困不就

复如鹿兽群至夜空还去

锡杖钵随行在路而困苦

如犊随母行无所畏亦尔

若自为欲迷自卖为仆从

彼不得自在亦复随业牵

如女产林野如战命难保

迷者为欲诳恃我感奴仆

断欲者心净于苦能审察

见彼欲火烧复若毒枪刺

迷人求欲境喜获妄守护

无利事无边清净皆破坏

世间虚幻财愚人忙忙贪

轮回往来苦解脱于何时

如是贪欲味欲者受不少

喻牛牵重车至彼口无草

欲味与无草见者人难得

见已破知非刹那觉希有

而身为作此一切时疲倦

胜定业不修必当堕地狱

彼百俱胝劫分受困不觉

彼行大苦苦不为求菩提

无器仗毒火无山崖冤等

离欲者若此说离地狱苦

远离如是欲生爱乐分别

爱乐非空处而诤善林地

善财月光明白檀凉香洁

广宝楼阁间行住甚适悦

善林声不闹清净风长扇

彼处而寂静思惟心爽利

若处何可亲空舍岩树下

舍爱离烦恼自在护根识

是处主宰无自在随行住

欢喜爱快乐何推帝释天

观功德智慧如是等诸法

复正菩提心消除于疑惑

先当如是观重自他不二

我自一切行苦乐亦平等

手作多种事守护如一身

世坏不坏法苦乐等亦尔

如己之别苦一一皆消尽

如是我受持为于有情等

我若爱于他令得平等乐

彼得快乐已于自胜何夺

我若不爱他彼得诸苦怖

彼苦怖不脱于自当何胜

苦害令若得而由不爱护

未来苦害身云何而可护

我若住邪见复起于我慢

如是别得生如是别得死

作罪不作罪如彼手与足

手足苦不同云何同说护

以此知不合心住于我慢

是合当尽断彼自宜随力

种子集次第排行若军伍

若此而无苦彼不知何得

苦本非主宰世一切不胜

若住于尸罗是苦不能立

若住戒清净能障一切苦

一切苦无因诸苦而无有

悲苦云何多何力而能生

思惟于世间是故悲苦多

一苦而非多见有情获得

悲苦如是生于自他平等

自苦不消除欲消除他苦

是故妙人月说彼有情句

善者如是观他苦平等护

设在无间中如鹅游莲池

为解脱有情彼若欢喜海

如是恒不足如彼解脱味

作是利他日无我无有疑

利他无所求果报谁云爱

是故我如此无德而自谓

悲心与护心为他如是起

智者细微知输羯罗血等

智者得了此观察物不实

是身非别作何以自不知

以自知他身如是故不难

自知己有过不知他功德

自性不乐舍徒观察他施

此身之和合因缘如拍手

此是世间缘有情何不知

云何学无生如学而自知

自身而非身以自如他身

如是而利他作已不疑虑

果熟而自受当获彼无生

是故世间学悲心与护心

此爱心自蔽深重如烦恼

知有情怖畏为师而示学

若能如是学虽难而不退

沙门见怖畏彼无得护者

若自及与他急速而当救

嗔如冤怖多无爱怖获少

以最上秘密自他转行利

水陆与飞空勿令人住杀

由若于今时救度于饥渴

若人为财利杀父毁三宝

见世恶庄严死得阿鼻财

何有于智者见爱而供养

见冤不欲睹供养云何说

斯鬼而自利舍之而何受

利他而不生云何舍受用

以自利害他地狱而别生

自害而利他诸功德具足

作意善逝见如是行别处

下劣不自爱愚痴投恶趣

自利知微细今当堕奴仆

利他微细知当为自在主

世有诸苦者昔自迷贪爱

世诸快乐者于他昔利乐

何要多种说此中间已见

愚迷乐自为牟尼利他作

不求佛菩提轮回何得乐

自苦欲与他回转无由得

观察于后世善利不成就

于奴仆起业主者而返受

互相之利乐迷者见而离

而返互相苦当受恶苦报

若得世间灾乃至惊怖苦

彼一切自作云何而此作

不能舍自身于苦不能离

如不离于火不能远烧害

自苦若能除能消除他苦

以彼自他受是故而取喻

汝今无别思利益诸有情

汝决定作意因业有分别

眼以见为能所观不为眼

手以执为用所持宁为手

但为诸有情亦不住身见

离见乃善逝常行如是利

见彼下品人而起自他见

虽观彼憎爱我心不疑惑

作此善无我获得无我我

大毁及赞叹无苦亦无乐

我所作业因获彼善安住

谦下世最上无德乃有德

以彼德不称一切德自有

谦下而若此胜我由斯得

离戒见烦恼由得无我力

如医诸病人随药力痊差

我如是救疗自见而云何

然自有功德彼德我无住

地狱之恶门于彼愁不生

以有功德故斯乃为智者

若自平等观利益自增长

自利分尊卑斗诤而成就

此一切世间谁得见功德

若此功德名不闻此人得

罪盖覆心宝是不自供养

于自利益分而总不获得

有见而暂喜久久必不喜

如是一切人哂笑而毁訾

下劣心我慢自胜嫌人同

夸智慧颜容种族财富等

以此为自德常欲闻称赞

闻赞生胜心欢喜而得乐

以此为得利自谓功德力

宿造纤毫因得此不正业

尽此少报已永在于轮回

如是轮回中受彼百千苦

过于无边劫不知其出离

被苦常大困罪心而不觉

如是不知觉久久发善种

后见如来言真实得功德

汝若见过去不受彼恶业

菩提正快乐此乐不得离

是故而取喻彼输揭罗等

汝云何更作我慢及不善

诸行及己身观之而不见

获得如是离利他汝常行

自乐而苦他此行乃下劣

汝自之一心于他作憎爱

中间忽思惟何时何此作

乃自舍快乐他苦亦不行

宁自落其头更不造别过

乃至于小过此大牟尼说

以别胜善等于他暗称赞

喻仆人事主当事于有情

彼住于过失无定无功德

自如不知人作此功德意

汝若紧迅作自为及为他

彼紧迅若此必苦恼自退

此修乃第一而未得其力

喻新住威仪以财而惊怖

如此受持身降心不散乱

汝当如是住汝此何不作

以是常观察妄心令不起

如此调伏我息一切过失

见我去何处无明一切坏

同彼过去时如汝之坏我

自利我今有此远离不远

如人卖于他苦多不自在

汝有情不与虽名不散乱

是故如以人付狱卒不殊

狱中种种事被害亦长久

此得为自利怨念彼不生

不作于自爱而自爱得有

若见自护持护持不实故

此身乃如如而作于守护

得上品柔软到此亦复然

若此而得到如地一切受

若不能圆满何人求用意

爱心之烦恼而不能破得

如彼久富贵不能求一切

若贪于他物不受于贤名

是故求增胜身心不放逸

彼爱终灭尽此动此不觉

诸恶不净身此我云何执

我此身云何虽活而必死

与土而无异我见何不破

为此不实身虚受于苦恼

何更于无情复起于嗔怒

我今徒育养终为豺鹫食

至此无爱嗔彼爱何能立

若彼住嗔怒当欢喜供养

彼如是不知何为作辛苦

我今爱此身乃为我所亲

一切爱自身云何我不爱

是故我舍身为舍于世间

观此多过咎喻如持业器

彼业世间行我去而随身

静念不散乱当断于无明

是故破烦恼我处于禅定

邪道不牵心自名最上住

End

心静,便是菩提

心静,便是菩提。静心,便是清喜。能心静的静心者,便是思想最饱满、心境最怡然、气质最韵致的快乐之人。静里才能听见咚咚心跳的声音,才能听到幽幽心音的淙淙;静里方可看见灵魂袅娜的娉姿,方可看到情丝万丈的旖旎

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

每当我们面对佛陀,反观其心, 佛是圆满的慈悲心, 清净心, 觉悟心, 平等心, 愿力心, 念念不舍众生的心, 而我们是有求的心, 执著的心,分别的心, 贪心、嫉妒心、嗔恚心、种种自私自利的心, 而虚度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深心与菩提心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什么是深心呢?深心是菩萨净土,一切功德,万善庄严,没有哪一点不修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今天叫你做件小事,马上就想为什么找我,为什么不找别人?这样子怎么成就功德?什么是

大乘佛教的灵魂是发菩提心

大乘佛教不管是烧香拜佛、诵经磕头,还是闻思修行,任何一个善事都离不开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去做,这样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灵魂

佛说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万人,其名曰智幢菩萨、法幢菩萨、月幢菩萨、日幢菩萨、无量幢菩萨、跋陀波罗等,十六正士,文殊师利等。六十同意、弥勒菩萨等,贤劫一切菩提萨埵

为什么要孝顺父母?怎样将菩提心落实在孝道?

一、为什么要孝顺父母?知母: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一不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大至老虎、狮子,小至蚊虫、蚂蚁,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当过自己的父母。只是由于不断投生流转,现在认不出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而已。实际上,每

菩提心

经上说:修行若不发菩提心,终成魔业。古德说: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由这两段经论看来,可知发菩提心,为修行上最起码和最重要之条件。那么,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含些什么意义呢?按菩提二个字是梵音,东

菩提树

◎ 吴冠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已经不新鲜。全靠这公园养我们这方的老人和儿童。一位邻居指着我们楼群中的小公园感慨地说。我们这个公园长约数百米,宽约百米,布满高大的垂柳、雪松、槐树、泡桐及各种形态和色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智 敏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药的话,这就是无上的密。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可以包涵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都摄在一句佛号里面,即是密法的陀罗尼总持法门

慎因果种菩提

慎因果种菩提◎ 土登相切桑布一谈到因果,学佛的人都头头是道,用来劝诫那些还在迷惑的人们.然而口上说得容易, 实际上真正畏因不行恶法的人少之又少, 这个不良现象让我们痛心不已!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造下恶因

菩提心影

律航法师大觉之由何所有,一念无明万象峙。大师久证无生理,来来生生空中迹。大愿无边尽虚空,不择六道作导师。万年一念本寻常,何争来早与来迟。上来八句偈颂,是律航为纪念慈老恩师示寂三周年而作的。此次永久纪念

菩提的训练

菩提的训练希阿荣博堪布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依赖各种因缘,念念生灭,没有什么是完全孤立、自给自足的。了解无我,可以帮助我们淡化分别念,认识到倾尽全力去搭建自我的堡垒、坚守人我的区别和界限,不仅是痛苦

菩提心的尊贵殊胜及其功德

首先来讲一讲发菩提心的尊贵:讲到菩提心的尊贵,要从比较上或举喻来说明,始能显示出来。佛陀在大乘经典中特别指出发菩提心的尊贵明文,可说是很多很多的,现我简单的举出几则来谈谈。经中举喻说:如有一大龙王,在

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虚 云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

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此标题是出自《华严经》里的偈子,全偈应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在日常的修学生活中,我独自思惟,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与佛陀教导的法相应。想起这首偈子,便想深入了解菩萨的心和众

青色菩提

青 色 菩 提◎ 证 严天堂和地狱都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与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地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摘自《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济 群如何区分大乘与小乘?很多人都以为,修学大乘经典便是大乘行者,修学小乘经典便是小乘行者,却极少从自身的发心进行考量。汉传佛教为大乘佛教,因而,中国像教徒多以大乘行者自居,似乎

发本心而成菩提

◎ 夏坝降央克珠何谓发心?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简言之,发心即是发菩提之心。由其本初之心,加以助缘,而成就纯善之心,以助成大乘之行,此即为发起菩提之心。在佛法中,发菩提心者,崇

烦恼菩提

◎ 慧 明 诸同学!何谓烦恼菩提?盖烦恼与菩提,不出一心。烦恼之事,确是修行人证悟菩提必有的过程,今略说之。烦恼菩提,含有二义:一则火中生莲义,二则转识成智义。 云何火中生莲义?火喻烦恼,莲喻菩提。烦

陈兵: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

问: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答:《发菩提心经论》里面讲,有五种观察发起菩提心。但是发起以后是不是非常真实呢?也未必。有一个大乘经里讲,发菩提心有七种,只有前面三种发了以后不退转,后面四

王骧陆:菩提法用 性灵

性灵宇宙间一切一切,由人类以至万物,无不各有其性,即无不各有其灵,灵是灵用。如铁有坚性,有坚的妙用,这是铁的灵;棉花有柔性,即有柔的灵用,这是棉的灵。但棉和铁,不能自启其用,而人为万物之灵,其灵特异,

王骧陆:菩提法用 人才

人才一所大房子的建设,必需要坚固合度的材料,一个国家的建设,也必需厚重干练的人才。但才不才,各有地位和立场,亦如器之厚薄,经用不经用。所以,才以德为体。譬如一把刀,锋利是用,坚刚是体,真正纯刚利剑,虽

王骧陆:菩提法用 父亲节

父亲节做父亲的居然也有了节,真是奇事。大概是原子炸弹的感应力吧,否则这两个字早已没人顾问。想不到也有登报的命运,并且年年八月八日做纪念,定为父亲节。世上许多做父亲的不知有何感想,这一天仅仅是父亲受儿女

雪漠: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

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烦恼与菩提,二者亦无别。放下不执著,住此本元心。有朋友问我什么叫“成就”,我用《西夏咒》里的一句话回答了他:“何为成就?大贪大嗔大痴也。欲由凡入圣,大贪;连我执也斩,大嗔;明知不可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克智: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

少林名刹远承祖灯。卓立道风,龙象辈出,已历1500个春秋。随着国家昌盛繁荣,法运回升,少林文化也由衰而兴。为更好地体现寺院特色与弘扬禅宗祖庭及其禅法,特撰此文。一、菩提达摩行略菩提达摩(?-536,一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9:魔障即菩提

49:魔障即菩提魔有外魔、心魔之别。外魔不过是另类较为高级的生命,也是有情众生修行不成功不圆满才会报得的一些生命样式,因为他们同我们人类不大一样,所以被我们统称为魔。当我们修行层次较高,或特定机缘下他

林克智: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

心是一切善恶法的根源,是万法的根本。我们日常思虑之心,可为善、亦可为恶,十法界不离此心,成菩提亦即此心,唯菩提心是真心,其余皆妄。我们修学佛法是要学佛的觉,非单靠那些仪式、仪轨可成。因而我们学佛必须具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内容提要:所缘景物都有起本因,而见性没有本因。世间众生无始以来,误认见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迁,为物所转。如果不为物转,心能转物,便同于如来原文阿难承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卷第三第五章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内容提要:阿难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世尊为破除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这种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