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卷 菩提资粮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7-18 06:31

第三卷 菩提资粮论

复有余师意诸觉资粮者

实舍及寂智四处之所摄

又一论师作是念。一切菩提资粮皆实处舍处寂处智处所摄。实者不虚诳相。实即是戒。是故实为尸罗波罗蜜。舍即布施。是故舍处为陀那波罗蜜。寂者即心不浊。若心不浊。爱不爱事所不能动是故寂处为羼提波罗蜜及禅那波罗蜜。智处还为般若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遍入诸处以无精进。则于诸处无所成就。是故毗梨耶波罗蜜成就诸事。是故一切资粮皆入四处。问如经说。以慈资粮得无碍心。以舍资粮得断憎爱。于中慈悲有何差别。答。

大悲彻骨髓为诸众生依

如父于一子慈则遍一切

若入生死崄道。堕地狱畜生饿鬼诸趣。在恶邪见网。覆愚痴稠林。行邪径非道。犹如盲闇。非出离中见为出离。为老病死忧悲苦恼诸贼执持。入魔意稠林。去佛意远者。菩萨大悲。穿于自身皮肉及筋。彻至骨髓。为诸众生而作依处。令此众生得度如是生死旷野险难恶路。置于一切智城无畏之宫。譬如长者唯一福子而遭病苦。爱彻皮肉入于骨髓。但念何时得其病愈。悲亦如是。唯于苦众生中起。慈者遍于一切众生中起。又复慈故于诸众生得无碍心。悲故于生死中无有疲厌。又慈于善人中生。悲于不善人中生。又菩萨慈增长故不着己乐。则生大慈。悲增长故舍诸支节及命。则生大悲。

若念佛功德及闻佛神变

爱喜而受净此名为大喜

若念佛功德者。于中何者是佛功德。谓诸佛世尊无量百千俱致劫中。聚集善根故。不护身口意业故。五种应知中断疑故。四种答难中无失故。三十七助菩提法教授故。十二分缘生中因缘觉故。教九教故。四种住持具足故。得四无量故。满足六波罗蜜故。说菩萨十地故。出世五众成满故。四无畏十力十八不共佛法具足故。无边境界故。自心自在转故。无厌足法故。得如金刚三摩地故。不虚说法故。无能坏法故。世间导师故。无能见顶故。无与等故。无能胜故。不可思法故。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故。百福相故。无量善根故。无边功德故。无量功德故。无数功德故。不可分别功德故。希有功德故。不共功德故。如是等名。念佛诸功德。

化诸众生故。起神通变现。随所应度众生。随众生身。随其形量长短宽狭。随其色类种种差殊。随其音声清净分别。诸佛世尊以种种希有神通。如其所行如其信欲。以彼彼方便差别神变。而教化之。闻此事已爱喜受净。名为大喜。于中心勇名爱。爱心遍身名喜。喜心觉乐名受。于受乐时念正觉者大神通德。其心不浊名净。彼心净时喜意充满名为大喜。彼登少分乘者。虽亦有喜。以不共故得大喜名。问菩萨应舍众生。为不应舍。答。

菩萨于众生不应得舍弃

当随力所堪一切时摄受

菩萨摩诃萨常念利乐诸众生等。若为贪嗔痴所恼。登于悭吝破戒恚恨懈怠乱心恶智之道。入于异路。此等众生所不应舍。于一切时说施戒修。随力所能应当摄受。不应舍弃。

菩萨从初时应随堪能力

方便化众生令入于大乘

此登大乘菩萨于众生中。随所堪能从初应作。如前方便波罗蜜中所说方便。应当精勤以诸方便教化众生置此大乘。问何故菩萨但以大乘教化众生。不以声闻独觉乘也。答。

化恒沙众生令得罗汉果

化一入大乘此福德为上

若教化恒河沙等众生。得阿罗汉果。此大乘福。胜过彼声闻等乘教化福。以种子无尽故。此所有种子。能为余众生等。作菩提心方便。亦以出生声闻独觉故。此福胜彼。此福胜者。大乘于声闻独觉乘为上故。又菩提心。有无量无数福德故。又由大乘。三宝种不断故。是故欲求大福。应以大乘教化众生。不以余乘。问诸摩诃萨岂唯以大乘教化众生。不以声闻独觉乘耶。答。

教以声闻乘及独觉乘者

以彼少力故不堪大乘化

若中下意众生。舍利他事阙于大悲。不堪以大乘化者。乃以声闻独觉乘。而化度之。问若有众生。不可以三乘化者。于彼应舍为不舍也。答。

声闻独觉乘及以大乘中

不堪受化者应置于福处

若有众生。喜乐生死憎恶解脱。不堪以声闻独觉及大乘化者。应当教化置于梵乘四梵行中。若复不堪梵乘化者。应当教化置于天乘十善业道。及施等福事中。不应舍弃。问若有众生喜乐世乐。于三福事无力能行。于彼人所当何所作。答。

若人不堪受天及解脱化

便以现世利如力应当摄

若有众生。专求欲乐不观他世。趣向地狱饿鬼畜生。不可教化令生天解脱者。亦当愍彼智如小儿。如其所应现世摄受。随己力能以施等摄之。愍而不舍。问若菩萨于此似小儿相诸众生所。无有方便可得摄化。当于彼人应何所作。答。

菩萨于众生无缘能教化

当起大慈悲不应便弃舍

若菩萨于喜乐罪恶可愍众生中。无有方便能行摄化。菩萨于彼当起子想兴大慈悲。无有道理而得舍弃。问已说于众生中应须摄受。未知摄受方便云何。答。

施摄及说法复听闻说法

亦行利他事此为摄方便

诸菩萨为摄受众生故。或以布施为摄方便。或受他所施。或为他说法。或听他说法。或行利他。或以爱语。或以同事。或说诸明处。或教以工巧。或示现作业。或令病者得愈。或救拔险难。如是等名为摄受众生方便。当以此诸方便摄受众生。不应弃舍。问以如是等摄受方便。摄众生已成就何利。答。

所作益众生不倦不放逸

起愿为菩提利世即自利

此中菩萨作愿利益世间者。发如是意。凡利世间事我皆应作。立此誓已。于诸众生所作事中。不应疲倦不应放逸。又当作念。若利世间即是自利。是故菩萨于利乐众生因缘。不应弃舍。问已说菩萨常应利乐众生。不应行舍。于诸法中为舍不舍。答。

入甚深法界灭离于分别

悉无有功用诸处自然舍

法界者。即是缘生。是故先说。如来若出不出。此法界法性常住。所谓缘生。又如先说。阿难陀。缘生甚深证亦甚深。是故入此甚深法界菩萨。灭一切有无等二边。摄取方便智已。即断诸动念戏论分别。离诸取相。诸心意识行处皆不复行。乃至行佛行菩提行菩萨行涅槃处皆亦不行。则于诸法无复功用。于诸法中。得寂静复寂静心无分别心。是名第一义舍。此即菩萨无分别也。已说出世间舍。我今当说世间舍。

利名赞乐等四处皆不着

反上亦无碍此等名为舍

于利养名闻赞叹安乐等中无所系着。与此相反无利无名毁苦等中亦不退碍。舍离爱憎处中而住无复分别。此名第二说世间舍。问若菩萨于诸法中。作第一义舍者。为菩提故如然头衣。如是勤行云何可得。答。

菩萨为菩提乃至未不退

譬如燃头衣应作是勤行

虽于诸法应如是舍。而菩萨决定修行如然头衣。乃至未得不退转菩提菩萨。为菩提故应当勤行。于中菩萨有五种不退菩提因缘应知。何者为五。如华聚等经中说。若闻具足大愿诸菩萨及佛世尊名号故。若愿生彼佛世尊国土故。是为二种因缘。受持及说般若波罗蜜等深经故。是为第三因缘。修习现前住等三摩提及随喜得者故。是为第四因缘。此四因缘说未得忍菩萨不退转。若此菩萨住菩萨不动地已得无生忍。说为究竟决定不退转。问若此四种因缘中。随以一因缘。菩萨得不退转者。先说如然头衣应当勤行。彼云何成。答。

然彼诸菩萨为求菩提时

精进不应息以荷重担故

虽复四因缘中随一因缘菩萨皆得不退。而精进不应休息。由先作是言。我当令诸众生皆得涅槃。以荷如是重担故。于其中间精进不息。问何故于其中间精进不得休息。答。

未生大悲忍虽得不退转

菩萨犹有死以起放逸故

于四因缘中随何因缘。得不退转菩萨。彼未生大悲乃至未得无生忍。中间受业力死生者。由入放逸故。是以菩萨应当勤行如然头衣。为得无生忍故。于其中间精进不息。

问菩萨复有何死。答。

声闻独觉地若入便为死

以断于菩萨诸所解知根

如前所说四种因缘。随何因缘得不退转。此菩萨未有大悲未得忍。未过声闻独觉地。或以恶友力怖生死苦故。或受生中间故。或劫坏时间嗔嫌菩萨毁谤正法故。失菩提心。起声闻独觉地心已。或于声闻解脱。若独觉解脱作证。彼断菩萨根。所谓大悲。是以诸菩萨及佛世尊。名为说解知死。问此应思量菩萨。为畏住泥犁。为畏堕声闻独觉地。答。

假使堕泥犁菩萨不生怖

声闻独觉地便为大恐怖

菩萨设住泥犁。与无数百千苦俱。不比堕声闻独觉地怖畏。问何故如此。答。

非堕泥犁中毕竟障菩提

声闻独觉地则为毕竟障

设入泥犁。于正觉道。不能作毕竟障碍。住泥犁时。乃至恶业尽边。于菩提道暂为障碍。菩萨若堕声闻独觉地。则毕竟不生故。声闻独觉地。于正觉道乃为障碍。由是义故。菩萨入于泥犁。不比堕声闻独觉地怖畏。问其怖如何。答。

如说爱寿人怖畏于斩首

声闻独觉地应作如是怖

经中佛世尊作如是说。如爱寿人怖畏斩首。菩萨欲求无上菩提。怖畏声闻独觉地。亦应如此。是故菩萨虽入泥犁。不比堕声闻独觉地怖畏。问已说未得无生忍诸菩萨障碍法。此菩萨云何得无生忍。答。

不生亦不灭非不生不灭

非俱不俱说空不空亦尔

此中菩萨观缘生时作是念。有缘生法但施设。如无生中有生。是故生者自体不成。自体不成故生则非有。如生自体非有。彼灭为二。二俱无体如生灭。彼不生不灭为二。亦二俱无体。彼生灭二种中。生不生灭不灭亦不有互相违故。空亦如是。如有者无自体故。彼不空及空不空亦尔。问若作是念。以缘生故诸法无自体者。何故复作是念。亦无有缘生法。答。

随何所有法于中观不动

彼是无生忍断诸分别故

如是菩萨如实观缘生时。得离诸法自体见。离自体见故。即断取法自体。得断法自体时作是念。非无内外法。而无法自体。虽有缘生法。但如苇束幻梦。若法从缘生。彼自体不生。作是观已。若沙门若波罗门。所不能动而不取证。彼以乐观无生法。断诸分别故。说名无生忍。此菩萨即住菩萨不动地。偈言。

既获此忍已即时得授记

汝必当作佛便得不退转

得此无生忍故。即于得时非前非后。诸佛现前授记作佛。汝于来世。于尔所时某世界某劫中。当为某如来应正遍知。此名菩萨不退转。问从住初地乃至七地诸菩萨。皆决定向三菩提。何故不说为不退转。唯说住不动地菩萨。为不退转。答。

已住不动诸菩萨得于法尔不退智

彼智二乘不能转是故独得不退名

此谓所有信等出世间善根。诸声闻独觉乃至住第七地菩萨。不能障碍令其退转。故名不退转。非余十种菩萨为三菩提于诸法中不退转也。已说不退转因缘。此中又得殊胜授记。大乘中说四种授记。谓未发菩提心授记共发菩提心授记。隐覆授记。现前授记。是为四种授记。于中未发菩提心授记者。其人利根具增上信。诸佛世尊以无碍佛眼观已。而为授记。共发菩提心授记者。成熟善根种菩提种先已修习。其根猛利得增上行。但欲解脱诸众生故。即发心时入不退转。无堕落法离八不闲(谓八难也)。此人或闻自授记。于六波罗蜜不发精进。如其不闻更发精进为令不闻。欲使他人闻其授记。断疑心故。佛以威神隐覆授记。若菩萨成熟出世五根。得无生忍。住菩萨不动地。彼即现前授记。是为四种授记。彼得无生忍菩萨已决定故。诸佛世尊现前授记。又别有密意授记。以为第五。如法华经说。

我等皆随喜大仙密意语

如授记圣者无畏舍利弗

我等亦当得成佛世无上

复以密意语说无上正觉

以何义故。说此别语授记。有论师说。为令未入决定声闻乘者发菩提心故。又已发菩提心初业菩萨等。畏流转苦。欲于声闻涅槃取灭度者。为令牢固菩提心故。又有异佛土菩萨。于此聚集。授记时到。以相似名。为彼授记故。诸师如是分别别语授记。于中实义唯佛世尊。乃能知之。

菩萨乃至得诸佛现前住

牢固三摩提不应起放逸

诸佛现前三摩提得已而住者。谓现在诸佛现其前住三摩提也。三摩提者。平等住故。菩萨乃至未得此三摩提。其间不应放逸。以未得三摩提。菩萨犹堕恶趣。未离不闲故。是故为得此三摩提。不应放逸。若得三摩提。彼诸怖畏皆得解脱。此三摩提有三种。谓色攀缘。法攀缘。无攀缘。于中若攀缘如来形色相好庄严身。而念佛者。是色攀缘三摩提。若复攀缘十名号身十力无畏不共佛法等无量色类佛之功德。而念佛者。是法攀缘三摩提。若复不攀缘色。不攀缘法。亦不作意念佛。亦无所得。远离诸相空三摩提。此名无攀缘三摩提。于中初发心菩萨。得色攀缘三摩提。已入行者法攀缘。得无生忍者无攀缘。此等名得决定。自在故。

诸佛现前住牢固三摩提

此为菩萨父大悲忍为母

此所说三种现。在佛现前住三摩提。摄诸菩萨功德及诸佛功德故。说名诸菩萨父。大悲者。于生死流转中。不生疲倦故。又于声闻独觉地险岸。护令不堕故。说名为母。忍者。得忍菩萨。于诸流转苦及诸恶众生中。不厌流转。不舍众生及菩提。以不生厌。是故此忍又为诸菩萨母。更有别偈说。

智度以为母方便为父者

以生及持故说菩萨父母

以般若波罗蜜生诸菩萨法故。佛说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诸菩萨法从般若波罗蜜生已。为巧方便所持。不令趣向声闻独觉地险岸。以是持菩提故。说巧方便为菩萨父。问菩萨以几许福能得菩提。答。

少少积聚福不能得菩提

百须弥量福聚胜乃能得

菩提者。谓一切智智。彼智与无应知等。应知与虚空等。虚空无边故应知亦无边。以有边福不能得无边智。是故少少积聚福。不能得菩提。云何得百须弥量福。聚集乃能得。

End

心静,便是菩提

心静,便是菩提。静心,便是清喜。能心静的静心者,便是思想最饱满、心境最怡然、气质最韵致的快乐之人。静里才能听见咚咚心跳的声音,才能听到幽幽心音的淙淙;静里方可看见灵魂袅娜的娉姿,方可看到情丝万丈的旖旎

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

每当我们面对佛陀,反观其心, 佛是圆满的慈悲心, 清净心, 觉悟心, 平等心, 愿力心, 念念不舍众生的心, 而我们是有求的心, 执著的心,分别的心, 贪心、嫉妒心、嗔恚心、种种自私自利的心, 而虚度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深心与菩提心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什么是深心呢?深心是菩萨净土,一切功德,万善庄严,没有哪一点不修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今天叫你做件小事,马上就想为什么找我,为什么不找别人?这样子怎么成就功德?什么是

大乘佛教的灵魂是发菩提心

大乘佛教不管是烧香拜佛、诵经磕头,还是闻思修行,任何一个善事都离不开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去做,这样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灵魂

佛说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万人,其名曰智幢菩萨、法幢菩萨、月幢菩萨、日幢菩萨、无量幢菩萨、跋陀波罗等,十六正士,文殊师利等。六十同意、弥勒菩萨等,贤劫一切菩提萨埵

为什么要孝顺父母?怎样将菩提心落实在孝道?

一、为什么要孝顺父母?知母: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一不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大至老虎、狮子,小至蚊虫、蚂蚁,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当过自己的父母。只是由于不断投生流转,现在认不出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而已。实际上,每

菩提心

经上说:修行若不发菩提心,终成魔业。古德说: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由这两段经论看来,可知发菩提心,为修行上最起码和最重要之条件。那么,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含些什么意义呢?按菩提二个字是梵音,东

菩提树

◎ 吴冠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已经不新鲜。全靠这公园养我们这方的老人和儿童。一位邻居指着我们楼群中的小公园感慨地说。我们这个公园长约数百米,宽约百米,布满高大的垂柳、雪松、槐树、泡桐及各种形态和色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智 敏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药的话,这就是无上的密。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可以包涵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都摄在一句佛号里面,即是密法的陀罗尼总持法门

慎因果种菩提

慎因果种菩提◎ 土登相切桑布一谈到因果,学佛的人都头头是道,用来劝诫那些还在迷惑的人们.然而口上说得容易, 实际上真正畏因不行恶法的人少之又少, 这个不良现象让我们痛心不已!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造下恶因

菩提心影

律航法师大觉之由何所有,一念无明万象峙。大师久证无生理,来来生生空中迹。大愿无边尽虚空,不择六道作导师。万年一念本寻常,何争来早与来迟。上来八句偈颂,是律航为纪念慈老恩师示寂三周年而作的。此次永久纪念

菩提的训练

菩提的训练希阿荣博堪布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依赖各种因缘,念念生灭,没有什么是完全孤立、自给自足的。了解无我,可以帮助我们淡化分别念,认识到倾尽全力去搭建自我的堡垒、坚守人我的区别和界限,不仅是痛苦

菩提心的尊贵殊胜及其功德

首先来讲一讲发菩提心的尊贵:讲到菩提心的尊贵,要从比较上或举喻来说明,始能显示出来。佛陀在大乘经典中特别指出发菩提心的尊贵明文,可说是很多很多的,现我简单的举出几则来谈谈。经中举喻说:如有一大龙王,在

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虚 云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

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此标题是出自《华严经》里的偈子,全偈应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在日常的修学生活中,我独自思惟,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与佛陀教导的法相应。想起这首偈子,便想深入了解菩萨的心和众

青色菩提

青 色 菩 提◎ 证 严天堂和地狱都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与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地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摘自《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济 群如何区分大乘与小乘?很多人都以为,修学大乘经典便是大乘行者,修学小乘经典便是小乘行者,却极少从自身的发心进行考量。汉传佛教为大乘佛教,因而,中国像教徒多以大乘行者自居,似乎

发本心而成菩提

◎ 夏坝降央克珠何谓发心?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简言之,发心即是发菩提之心。由其本初之心,加以助缘,而成就纯善之心,以助成大乘之行,此即为发起菩提之心。在佛法中,发菩提心者,崇

烦恼菩提

◎ 慧 明 诸同学!何谓烦恼菩提?盖烦恼与菩提,不出一心。烦恼之事,确是修行人证悟菩提必有的过程,今略说之。烦恼菩提,含有二义:一则火中生莲义,二则转识成智义。 云何火中生莲义?火喻烦恼,莲喻菩提。烦

陈兵: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

问: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答:《发菩提心经论》里面讲,有五种观察发起菩提心。但是发起以后是不是非常真实呢?也未必。有一个大乘经里讲,发菩提心有七种,只有前面三种发了以后不退转,后面四

王骧陆:菩提法用 性灵

性灵宇宙间一切一切,由人类以至万物,无不各有其性,即无不各有其灵,灵是灵用。如铁有坚性,有坚的妙用,这是铁的灵;棉花有柔性,即有柔的灵用,这是棉的灵。但棉和铁,不能自启其用,而人为万物之灵,其灵特异,

王骧陆:菩提法用 人才

人才一所大房子的建设,必需要坚固合度的材料,一个国家的建设,也必需厚重干练的人才。但才不才,各有地位和立场,亦如器之厚薄,经用不经用。所以,才以德为体。譬如一把刀,锋利是用,坚刚是体,真正纯刚利剑,虽

王骧陆:菩提法用 父亲节

父亲节做父亲的居然也有了节,真是奇事。大概是原子炸弹的感应力吧,否则这两个字早已没人顾问。想不到也有登报的命运,并且年年八月八日做纪念,定为父亲节。世上许多做父亲的不知有何感想,这一天仅仅是父亲受儿女

雪漠: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

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烦恼与菩提,二者亦无别。放下不执著,住此本元心。有朋友问我什么叫“成就”,我用《西夏咒》里的一句话回答了他:“何为成就?大贪大嗔大痴也。欲由凡入圣,大贪;连我执也斩,大嗔;明知不可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克智: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

少林名刹远承祖灯。卓立道风,龙象辈出,已历1500个春秋。随着国家昌盛繁荣,法运回升,少林文化也由衰而兴。为更好地体现寺院特色与弘扬禅宗祖庭及其禅法,特撰此文。一、菩提达摩行略菩提达摩(?-536,一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9:魔障即菩提

49:魔障即菩提魔有外魔、心魔之别。外魔不过是另类较为高级的生命,也是有情众生修行不成功不圆满才会报得的一些生命样式,因为他们同我们人类不大一样,所以被我们统称为魔。当我们修行层次较高,或特定机缘下他

林克智: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

心是一切善恶法的根源,是万法的根本。我们日常思虑之心,可为善、亦可为恶,十法界不离此心,成菩提亦即此心,唯菩提心是真心,其余皆妄。我们修学佛法是要学佛的觉,非单靠那些仪式、仪轨可成。因而我们学佛必须具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内容提要:所缘景物都有起本因,而见性没有本因。世间众生无始以来,误认见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迁,为物所转。如果不为物转,心能转物,便同于如来原文阿难承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卷第三第五章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内容提要:阿难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世尊为破除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这种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