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卷 四念处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8 10:15

第三卷 四念处

开章为三。一大意。二五停。三念处。大意者。四句虽略。网罗罄尽若绝若说。若世出世已如上辩。今依不生生而明别也。中论名假名即此句也。别家四门且指大。经云佛。性如闇室瓶盆井中七宝有门也。众生佛性犹如虚空。毕竟清净无门也。譬如乳中亦有酪性。亦无酪性亦有亦无门也。佛性非空非有第四门也。虽列四门若说若行。多用亦有亦无门也。问有门可明佛性。空门云何有性复滥通家。答别教是不但空。所以得见佛性。通家但空局不但空广广局。云何相滥众经诸门。列位位数增减。华严初无十信。后无等觉。于十住中多明圆义。于登。地中多明别义。若住若地皆说界外行位不语界内(云云)。方等前分对缘。散说得道而已。未论地位。至璎珞总结阶级。明五十二地。前后数整界内。亦分明诸般若前分。亦对缘散说亦未有阶次。胜天王但明十地。前无三十心。后无等觉。新金光明无前无后但明十地。仁王般若。明五十一位。无等觉。推诸经意如军师荡寇竟。方叙勋劳。定其爵禄。所以前散后结。问法华是后经那不明位。答前明一部之前后。法华是一期之后。良以。璎珞结诸方等仁王结般若竟。法华在后不明次位。但决了诸权而入于实。涅槃亦不明次位。同开佛性入秘密藏。但地义深微非圣证不了凡下莫知。对缘增减随机广略出没宜尔。但顺佛语依修多罗。不得执此诃彼。各兴诤竞非法毁人诬佛谤典(云云)。南岳师。释大品三处明位。初四十二字门初阿后茶。皆具一切法。判属圆教四十二位也。次明初地修治地业。乃至第十修治地业。判属别教位。后明干慧地乃至佛地。判属通教位。此深得经意文义朗然。然佛一期诸大经。门门不同位位数异。行人采用各异。若论数整须依璎珞。若扶三观次第。须依大品。若凡夫得。预须依涅槃数整可解。扶三观者。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当学般若。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当学般若。初五方便伏见思从假入空观。十住是道慧断见思。从空入假学道种慧断尘沙。若从假入空破遍假。从空入假破偏空。至十回向中。学不假不空一切智伏无明。登地得一切种智。若至等觉一时断烦恼及习。若不明等觉。只十地断烦恼习也。是以三观相扶(云云)若璎珞明十信十住为习种性。十行为道种性。十回向为性种性。十地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略则七位广说五十二位也。依涅槃五行十功五味。半满次第。相扶始自凡夫得预修学。具有别圆界内界外。四四谛意。菩萨住堪忍地。铁轮位中修生灭四谛。十住中修无生四谛。十行中修无量四谛。十回向中修相似。无作四谛。登地见中。得一切种智。五行十功。间藏通云何得入涅槃中修学耶。答涅槃扶律而说故名赎命。若别圆有法身慧命。何须赎命赎命。意在藏通灰断之命。令得法身常住也。问三藏生灭慧。云何赎成常住慧。答今涅槃引藏通中昔日灰断不明佛性。今俱引见佛性。当知三慧被决不同。先曰若论戒则五支诸戒小乘所无也。若论定从八背舍。十信中伏通惑住堪忍地。教化众生岂同二乘。问何以得知答。一以义推可见二。以声闻相异问。别教登地犹用界内通。名名四依义何。意不用界内方便耶。答即得用既以通名名断道。何意不得用方便伏道暖等位耶。又复佛法名教。通用小乘名教在方便中尚用大乘。方便道见谛断道何意不用耶。所言别教其义有八。谓理教智断行位因果(云云)。理别者。三谛之理。理隔不融信而修之。从浅至深历别有异。从浅与后别。深与前别。当体间隔。是名理别。教别者。佛日先照菩萨。二乘聋哑。岂况凡夫璎珞仁王。地论。摄论不明界内故凡圣异闻。大论明一与声闻共说。二不共说。不共说即教别也。大经五行不融。大品三慧属三人。释论释之实是一法。为向人说令易解故。三慧为三。如一时说三相此即教别也。智别者。圆意难显。要假方便然后可见。如因作入无作因。无常以入常外人难因无常果云何常。佛答汝因是常而果无常。何故不听我法中因无常而果是常(云云)。别菩萨欲学常住佛性。先修无量四圣谛。后观诸法实相中道。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次第梯蹬先观空。次学恒沙佛法。后开如来藏。次第修三眼三智。是名智别断惑别者。如无量义云。众生欲性无量。欲性无量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药病无量。药病无量故通塞无量。分别校计生灭无生灭。无量无作苦集灭道皆无量。覆如来藏藏闇故造作二十五有业。受诸生死。愍此长夜发菩提心。兴四弘誓自脱无量系缚。亦脱众生无量系缚。是名断惑别行位因果等别可知也。问无作既胜。何不缘无作发菩提心。答别家以无作是果。果不通因故。非发心正意。意者缘无量发心。至果方成无作耳。问若尔初地已得无作。何意不缘发心耶。答初地分得妙觉时乃究竟。例如三藏初生灭果方无生。通则不尔。发心即观无生。别人初缘无量后乃无作。圆人发心初则无作大意竟(云云)。二停心者。前三藏数息不净等。停心疏远事伪。通以观息不生不灭。停心即事而理近密真。今别教以持戒之根本。若我住世无异此也。即佛依此而住即僧虽尔。望于三藏是密是真。望于实相非近非密非真非理。与前别后别。居季孟之间。此义可知(云云)。大经云。菩萨作是思惟。出家间旷犹若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在家逼迫犹如牢狱。一切恶法因之而生。往诣僧坊闻佛有无上道。无上正法。大众正行即求出家。佛是非果之果人也。无上道是慧。圣行正法是定。圣行大众是戒。圣行此是非因之因也。菩萨受持时如秉浮囊度于大海。尔时爱见罗刹来乞浮囊。若全若半若手若指若尘。令汝安隐得入涅槃。谓称情畅乐名涅槃。钝使造恶多堕三涂。利使执见破戒亦堕三涂。或执见修善多牵天上。久后还堕。若不随爱见能生五支诸戒。一根本业清净戒。谓四重也。二前后眷属余清净戒。前后是方便偷兰遮等。余是诸四篇等也。非诸恶觉觉清净戒。定共戒也。护持正念念清净戒。道共戒也。回向菩提大乘戒也。后有九种与释论十种相似。一清净戒谓受得清净也。二善法戒。谓动不动皆毗尼也。若护持不犯生止行两善谓法也。三不缺戒。谓五篇不破也。四不析戒。析假入空体假入空皆道共戒也。五大乘戒。即菩萨初信心。经云。汝等但发菩提心。则出家禁戒具足也。六不退戒。即十住不退也。七随顺戒。对十行随道戒也。八究竟戒。九回向戒。断界内正习也。十具足诸波罗蜜戒者。登初地乃至等觉也。于一戒中具足尔许法门。即是别家停心如前数息。身命之要。今戒为法本道之根源。故以戒为停心也。菩萨虽信佛法。常住之理内解分明。犹自觉观不住是直而非善。尔时更学定圣行停心。即共念处也。依经即是随息停心。此知阿那出息入息。绳长知长绳短知短。元治觉观发根本净。特胜通明等。净如开仓见谷粟。经云。复有梵行。谓见身中三十六物是修念处实观也。次不净观治贪欲。经云。复有圣行。谓除却皮肉。谛观白骨一一节间有我不耶。作此观时即见骨中青黄赤鸽。色是背舍欲界定相四色转明。心与色青合。故一切皆青。余亦尔。是未到地相。尔时不坏内色不坏外色。内外俱不灭色相。以是不净心观内外色。即见额上骨中八色。光明煜煜而出照天下。即初禅觉支相。声闻但有光不见。佛菩萨多修念佛见佛。或为说法。即初背舍。初禅摄内无色相。以是不净心观外色者。内灭却骨人以不净心观外色。外色有二。一身外之色即是死尸等。二骨人所放八色光明。是界外之色。所以须观者。去欲界近用以防过。故界内色外色皆不净。故言以不净心观外色。若作修家方便。自有观法灭却骨人。今但言证法见骨人。自然消磨不见。但有八色及外不净。故言内无色外观色。此骨人灭时即有未到地相。亦是初禅谢。二禅内净起。起时八色一陪更明。青黄赤鸽非复前比。亦有内净喜乐一心。四支不同根本。特胜通明中是为二背舍二禅摄也(云云)。三净背舍身作证时是三禅相。旧云。三禅无胜处。四禅无背舍。释论明净背舍身作证。三禅遍身乐得为证。四禅无乐。何所为身作证。成论人以三禅共为一净背舍。今用三四两禅。从容共为一净背舍无嫌。三禅身证为净背初门。成就在第四禅。第四禅具足胜处也。何故言净。大论云。缘净故净。八色是净。法未被练不得净。今三禅四禅法。起来触此八色为作净缘。三四禅等此是色界极净之色。用此为缘故言缘净触。八色更净故言缘净是乐。遍身受故知是三禅中净有四义。三如前两背舍即是缘净故净此意也。四空四背舍无色更无别法但以空无相心修。若凡夫人自地地爱染。圣人深心智慧利直去不回。故名背舍。问旧云。此无别法但以无漏修此可然。前何意无别法。不可指旧禅为别法。不可指邪禅鬼定外道。事为别法(云云)。今次四禅得修若不得禅。作观不成设修。虽不发无漏亦名修背舍。而不名解脱。若有宿习发此何嫌。但灭受一背舍不得无漏修则不成。故不论发宿习也。九次第师子超越等。三藏中无有凡夫修得此定。大乘或有(云云)。次大不净。亦名大背舍。良以。假想厌力小。若假想厌背大。皆由缘处广狭。若观骨人不净除却皮肉。或观一尸一两城邑聚落等所有正报。故言小不净小背舍。若大不净。绞且辣ü?痢G?乒炔?酱?衷啊=?映卣哟蟮匾磺猩?ㄏそ圆痪弧3媾Я鞒龀粜攘骼!I饺缇叟А:雍;嘧恰R路?绯羰?ぁR?辰猿嬷?4缶?啤9酆妹栏?骰嘀?搿7谷绯婢邸U?缵D埂4蟮匚蘅砂?ΑH艋檬踮咳私裆裢ǖ梅ǖ览怼9仕掷?鹛?雠?蛄鳌S隼浔?帷7卜蛴鼍辉党删弧S霾痪辉当悴痪弧4锎说览淼闷渥?洹A家浴N粼?薜媒穹⑺尴啊9蚀蟮匾勒?な遣痪弧3跹дв行朔稀J?俺尚匀卧瞬痪弧F┤缱昊鸱⒉辉裥健D酥两?痈山摺4斯垡喽?3踔挂皇???涣骄勐洹H舫纱笫埔磺幸勒?薹遣痪弧9恃源蟛痪还垡病S指H烁猩?弧S秩诵淖啪恢赜诨嗲帷F拼舜笾?晕?痪弧2豢啥ㄖ础I胶庸?炼?晕?弧H缟?ぜ?赜?R话俣??逅?K??蟮厥巧砦????=谢娇嗄铡J敲?锏赜?S旨?硎鞘髦诳嗑杭?M鹱?暨迦羯饺粑荨R律言∈曳糠ㄊ碌认そ允芸唷:握呶舸ゾ成?牌鸢?=翊ゾ郴喽袷芸唷=裎??税?拘薮蟛痪还邸F凭坏叩挂嗝?蟛痪淮蟊成帷H舴卜蛩?薨遂?5??碌夭荒艹?缘亍7鸬茏铀?弈艹?碌匾喑?缘亍N词俏蘼┎荒艹?稀5厝粑蘼┰低ㄔ蜃缘叵律辖阅艹?病H裟诠酃侨送夤凵??醣成帷3蹯?闳簟D谖奚?夤凵?狻0松??澜圆痪皇泵??成帷6??恪4肆奖吃家勒?写笮 H羧??刖槐成嵩虿宦邸:握吒?臼切∷?谩2痪怀尚”成帷H舾?臼谴蟪纱蟊成帷D酥了目彰鹗芾?绱

End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主席!各位来宾!各位道友:圆瑛今日叨承开会欢迎,实不敢当。回忆十年前,曾来此地为筹集经费,救济祖国伤难同胞,以尽国民天职。返国后,日人指为抗日分子,遂被逮捕,饱尝铁窗风味,二十八天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处观

◎ 圣 严修五停心得成就便入定,然后出定而观四念处,那是次第禅观。由修定得有漏慧,再以有漏慧观四念处,由观四念处发无漏慧而出三界,证解脱果,这是相当花时间的修行方法,对于一般人而言,的确难得有此因缘修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内容提要:所缘景物都有起本因,而见性没有本因。世间众生无始以来,误认见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迁,为物所转。如果不为物转,心能转物,便同于如来原文阿难承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卷第三第五章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内容提要:阿难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世尊为破除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这种迷惑,

黄国达: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

什么是佛教中的四念处

四念处是用智慧观察身、受、心、法四念处,破除常、乐、我、净四颠倒。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念处的内容主要以五蕴为主: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从而走上涅槃成佛之路。四

四念处有什么含义

四念处是佛教的人生观,即时时刻刻要保持的四种正念: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作为学佛的人,如果没有这个观点,信仰就建立不起来,道心不够稳定。“观身不净”,要经常观察自己的五蕴身是不干净的

四念处的修行步骤

“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

四念处可以同时修吗

四念处在修行的时候是不可以分割的。因为你想你的身念处是需要心来观照的,同时它也能够觉察到种种的感受。所以觉察感受的时候,身心的种种现象都是属于什么?属于法,所以实际上你修身念处的时候同时也一定要修受念

四念处简介

在佛教中,一般解脱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在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有四念处与八正道。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为什么把它称为四念处观呢?因为它并不纯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用四种法

怎样修四念处

在任何环境,任何事情来的时候你要有一个超越的状态,超越的心灵,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你不沉迷、不执著,不会僵化、不会很死板,很圆融、很灵活、很生动。就知道同一件事情可能会有很多很多不同的观点,然而

四念处的修习方法有哪些

四念处的修习要具备是好人,能亲近具有正见的师友、常听闻佛法、具有正信、能正思维、有正念正智、能守护眼等六根、身口意三业清净等八项条件。一、身念处六根遇缘之时,则随境飘转,为善为恶,轮转不休。心念纷扰,

如何修行四念处

「四念处」又称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

四念处的修行方法有哪些

“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

什么是四念处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是指身、受、心、法四种观想。身,就是我们的身体;受,是我们的身体对外界种种接触刺激的感受;心是对于受所产生的反应、执着;法是身、受、心所产生的一切。就个人来说,身受心本身就是法,身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卷

卷第三: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白话】接着,更有欲界第一天四天王中东方的天王大众。如:持国天天王主乾闼婆王,证得了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这是能知晓佛陀的清净空性,帮助众生从正道中解脱的解脱法门。树光乾

无漏法之八圣道 | 四念处内观禅

正见、正思惟、正精进称为慧的部分;正语、正业、正命是戒的部分;正念、正定是定的部分。正见:如实知见(圣知见),如实知苦;如实知苦集;如实知苦与苦的止息,这是圣知见,建立圣知见称为正见。正思惟:被解脱所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黄檗(希运)断际禅师宛陵录丞相裴公问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败是化童蒙耳。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旁出三人一道育禅师。二道副禅师。三尼总持。无机缘语句不录。古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旁出七世共一十七人三人见缘。斋僧那禅师。向居士。相州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三卷

五灯会元 第三卷○六祖大鉴禅师法嗣△南岳怀让禅师南岳怀让禅师者,姓杜氏,金州人也。于唐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是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三卷

碧岩录 第三卷⊙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垂示云:建法幢立宗旨,锦上铺花。脱笼头卸角驮,太平时节。或若辨得格外句,举一明三,其或未然,依旧伏听处分。举,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僧云:出水后如何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三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三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三请首座上堂。合千差包万有。齐往来印今古。混有无一生死。举不犯之令。行不言之教。齐不齐平不平。于此建立于此辨明。于此纪纲于此表帅。何法不容何事不成。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上堂举。僧问睦州。以一重去一重即不问。不以一重去一重时如何。州云。昨日栽茄子。今朝种冬瓜。师云。高高处观之不足。低低处平之有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三卷

祖堂集 第三卷祖堂卷三牛头牛头和尚嗣四祖,师讳法融,润州延陵人也,姓文。四祖在双峰山告众曰:吾来至此山时,于武德七年秋,于庐山顶上东北而望见此蕲州双峰山顶上有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四祖问五祖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

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汝州风穴沼禅师师讳延沼。以伪唐乾宁三年十二月、生於馀杭刘氏。少魁礧、有英气。於书无所不观。然无经世意。父兄强之仕、一至京师。即东归、从开元寺智恭律师。剃发受具、游讲肆。玩法华玄义、修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往生居士第四之二清 裴永度裴永度。江苏泰州人。家族世代居住于曲塘镇,从事种田的工作。生性恬静淡泊,无所嗜好,而见善事必定努力去做。从小就深信佛法,持长斋课诵佛名没有间断。后来归依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二唐 承远(莲宗三祖)承远。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学法于四川成都的唐公,稍后又追随资川(今四川资阳县)的诜公。然后到荆州,奉事学习于湖北玉泉寺的真公。真公指示他居住在

佛教居士:林武瑞:四念处法门

四念处法门林武瑞 主讲李慧娟 整理各位同修,我今天要报告的是《四念处法门》,等我报告完之后,如有未尽之处,或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请大家不吝指教。修学四念处的理由我们为什么要修学四念处法门呢?(1)人类的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