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卷 显扬圣教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7-17 08:17

第三卷 显扬圣教论

摄事品第一之三

通达者。谓七种通达。广说如经。一字通达。谓于三十二字无分别故。所行相义如实觉了。先已于心增上法行善修治故。二字相通达。谓于师子之形诸字相等有分别故。所行相义如实觉了。余如前说。三能取通达。谓于所缘相应心法。唯了别相如实觉了。余如前说。四所取通达。谓于一切诸识境界。唯识影相如实觉了。余如前说。五系缚通达。谓于相缚及粗重缚如实觉了。余如前说。六解脱通达。谓于相缚解脱及粗重缚解脱如实觉了。余如前说。七法性通达。谓于系缚解脱无始世来诸行缘起。及彼寂灭真如法性。如实觉了。先已于心增上法行善修治故。

地者。谓菩萨十地。广说如经。一极喜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已于心增上法行善修治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现观。得诸菩萨现观。由正证得无上现观故。诸大菩萨于此地中住增上喜。是故此地名为极喜。二离垢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初地行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妙尸罗蕴。对治一切微犯戒垢。是故此地名为离垢。三发光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二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三摩地蕴。大智光明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为发光。四焰慧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三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缘诸觉分。能取法境微妙慧蕴。能现前烧一切烦恼。是故此地名为焰慧。五极难胜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四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缘谛所知诸法微妙慧蕴。成极难成不住流转寂灭圣道。是故此地名极难胜。六现前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五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缘智非智二种所作诸行流转止息法境微妙慧蕴。多分有相任运相续妙智现前。是故此地名为现前。七远行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六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微妙解脱解脱智见蕴。由已远入一切现行诸相解脱。是故此地名为远行。八不动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七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微妙解脱解脱智见蕴。解脱一切相自在障故。得无功用任运相续道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为不动。九善慧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八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微妙解脱解脱智见蕴。解脱一切无碍辩障。无过广慧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为善慧。十法云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九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微妙解脱解脱智见蕴。解脱发起大神通智障。如云法身圆满所依。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波罗蜜多者。谓十波罗蜜多。广说如经。一施波罗蜜多。谓依菩提心悲为导首。十种法行助善修治。七种通达为坚固根。或因资财或因正法或因无畏。五种功德大我所摄性。一无著故舍。二不观故舍。三无失故舍。四无分别故舍。五回向故舍。由此行故。而诸菩萨以资生具摄诸有情。及由亲近多修习故。令彼资粮圆满当成无上正遍知果。如施波罗蜜多。如是戒乃至慧应知。此中差别者。第二戒波罗蜜多。谓或因息离不善。或因摄受善法。或因利益有情律仪戒所摄身语意业性。由此行故。诸菩萨以不恚不恼摄诸有情。第三忍波罗蜜多。谓或因忍受他不饶益不恚性。或因安受诸苦不乱性。或因审察诸法正慧性。由此行故。诸菩萨以忍受一切不饶益事及损害事摄诸有情。第四勤波罗蜜多。谓或因被发心铠。或因方便加行。或因利益有情相续纯熟心勇猛性。为欲引生一切善根。由此行故。而诸菩萨虽未伏惑而能一向专修诸善。第五静虑波罗蜜多。谓或因对治烦恼。或因发起功德。或因利益有情心住一缘性。由此行故。而诸菩萨伏诸烦恼令住不现行法。第六慧波罗蜜多。谓或因对治烦恼。或因发起功德。或因利益有情简择诸法性。由此行故。而诸菩萨永断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种子。第七善巧方便波罗蜜多。谓诸菩萨以此方便。或由随顺。或由违逆。或由不同意乐。或由作恩报恩。或由威逼。或由清净。以三种利益摄诸有情。于种种善处令受令调令安住令成立。第八愿波罗蜜多。谓诸菩萨中随有其一为性。懈怠烦恼多故。遂发正愿而修诸善。令我未来获得自性勇猛正勤烦恼微薄。由此因故。于余生中如所发求咸果其愿。于修善法得强盛力。第九力波罗蜜多。谓诸菩萨由于所修善法得强盛力。依此力故速疾发起静虑波罗蜜多。第十智波罗蜜多。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静虑波罗蜜多所摄法则智所引世间慧。依此慧故。而诸菩萨速能发起出世无分别不住流转寂灭道所摄慧波罗蜜多。

如是十波罗蜜多。于一切地中皆具修习。若增上者。施波罗蜜多唯在初地。如其次第乃至智波罗蜜多在第十地应知。复次颂曰。

菩萨行摄事及彼陀罗尼

三摩地等门诸无量作意

论曰。菩萨行者。谓四种菩萨行。广说如经。一到彼岸行。谓十波罗蜜多总摄说为到彼岸行。皆是大乘出离义故。二遍觉分行。谓三十七菩提分法总摄说为遍觉分行。如实觉了一切所知义故。三神通行。谓六神通总摄说为神通行。皆为引摄所化有情界。令生恭敬入圣教义故。四成熟有情行。谓四摄事总摄说为成熟有情行。若已入圣教所化有情界。以财法二种摄受义故。此中财摄者。谓助摄受。方便令成熟故。法摄者。谓正摄受。转及随转方便令成熟故。如是四摄事依五种摄行说为摄事。五摄行者。一令附已摄。二令受善摄。三令起善正勤摄。四令善成熟摄。五令善解脱摄。摄事者。谓四摄事广说如经。若安立彼如安立成熟有情行。应知。

陀罗尼门者。谓诸菩萨无量陀罗尼门。广说如经。若欲略说陀罗尼相者。谓诸菩萨成就字类通达于名句文身如意自在。得如是种类念持之力。由念力故随一字中而能显示。分别开演一切种染净之义。是故说名陀罗尼门。

三摩地门者。谓诸菩萨无量三摩地门。广说如经。若欲略说复有八种。谓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诸菩萨摩诃萨依此一一三摩地门出生无量三摩地。诸声闻独觉不达其名。此诸三摩地悉能建立十方世界一切三摩地所作之事。是故说名三摩地门。无量作意者。谓五无量作意。广说如经。一有情无量作意。谓诸菩萨以增上法行所善修治微妙作意。思惟十方无量世界所摄一切有情世间不可言说种种业报差别之相。或一足二足四足多足。或有色无色。或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或欲界色界无色界。或那洛迦傍生鬼趣人天。或卵生湿生胎生化生。既思惟已如实了知。如是有情转。如是有情还。如是染污。如是清净。如是邪行。如是正行。如是如是行差别故。如是如是诸异熟生。二世界无量作意。谓诸菩萨乃至思惟十方无量世界器世间相。既思惟已如实了知。此世界染此世界净。如实了知。皆如幻化。唯是虚妄分别影像。虚伪不实随相流转。或成或坏种种形貌差别建立。或胜或劣。或粗或细。或远或近。或复分析至于极微。或于广略。或于现化。或于变异。或于远近。或于隐显。如是等事而得自在如实了知。三法界无量作意。谓诸菩萨乃至思惟十方无量世界一切诸法自相共相。既思惟已如实了知。此法是色。此法非色如色非色。如是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善不善无记。有过失无过失。欲系色系无色系。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见断修断无断。转法还法染法净法。流转法寂灭法异生法贤圣法声闻法独觉法如来法。如是等法如实了知。四所调伏无量作意。谓诸菩萨乃至思惟十方无量世界所化有情种种行种种性。或声闻种性。或独觉种性。或如来种性。诸如是等所调种性。既思惟已如实了知。所调伏者。此软根此中根此利根。此下劣胜解此广大胜解。此贪行贪阿世耶。此嗔行嗔阿世耶。此痴行痴阿世耶。此等分行等分阿世耶。此升进阿世耶。此不升进阿世耶。此微薄尘垢贤善阿世耶。此增盛随眠此微薄随眠此极细随眠。此羸损随眠此不羸损随眠。此全随眠此不全随眠。此广说方解此略闻即解。此摈遣所调伏此摄受所调伏。此软所调伏此粗所调伏此粗软俱调伏。此应舍置方乃调伏。如是等处如实了知。五调伏方便无量作意。谓诸菩萨乃至思惟十方无量世界所化有情调伏方便。既思惟已如实了知。此因说秘密之法方能调伏。此因说显了之法方能调伏。此因摄受方便此因折伏方便。此转方便此随转方便。此应随顺此应违逆。此因不同分阿世耶。此应作恩报恩。此应示威奋威。此因清净。此因示现奇特神变。此因示现奇特记别。此因示现奇特教诫。此因示现种种威势。此因善诱种种教授。此因粗相。此因软相。此因粗软俱相。此因舍置。此因略说法要能令调伏。此因广演法要方令谓伏。如是等方便如实了知。复次颂曰。

真如作意相信解不思议

广大阿世耶应知诸自数

论曰。真如作意相者。谓缘七种遍满真如作意。广说如经。一流转真如作意。谓已见谛诸菩萨以增上法行善修治。作意于染净法时思惟诸行无始世来流转实性。既思惟已。离无因见及不平等因见。二实相真如作意。谓如前说。乃至于染净法因思惟诸法。众生无我性及法无我性。既思惟已。一切身见及思惟分别众相作意不复现行。三唯识真如作意。谓如前说。乃至于染净法所依。思惟诸法唯识之性。既思惟已如实了知。唯心染故众生染。唯心净故众生净。四安立真如作意。谓如前说。乃至于染污法体思惟苦谛。既思惟已。欲令知故为有情说。五邪行真如作意。谓如前说。乃至于染污法因思惟集谛。既思惟已。欲令断故为有情说。六清净真如作意。谓如前说。乃至于清净法体思惟灭谛。既思惟已。欲令证故为有情说。七正行真如作意。谓如前说。乃至于清净行思惟道谛。既思惟已。欲令修故为有情说。

信解不思议者。谓诸菩萨于难思处已得信解。广说如经。若欲略说此信解相。谓于最极甚深所知之义。已入地诸菩萨及诸如来所行境界。及于诸佛菩萨最极广大威德。起淳直信此难思议非拟度境界。既了达已而生信解。

广大阿世耶者。谓大我阿世耶及广普阿世耶。大我阿世耶者。谓诸菩萨由得自他平等解故。为诸有情皆得解脱。清净信欲。广普阿世耶者。谓诸菩萨于流转寂灭得无分别平等解故。为利有情二俱不住。清净信欲。

应知。诸自数者。谓应知种种觉分自数。如是已说。觉分补特伽罗今当说。颂曰。

随信行等七复八种应知

及极七返等退法等有六

论曰。补特伽罗当知多种。今最初释七种贤圣。谓随信行等七广说如经。一随信行。谓如有一性。是软根纯熟相续。自昔已来恒信解行。由此因缘今于诸谛随信解行趣向谛观。二随法行。谓如有一性是利根纯熟相续。自昔已来恒择法行。由此因缘今于诸谛随择法行趣向谛观。三信解。即随信行已见圣谛。四见至。即随法行已见圣谛。五身证。谓于八解脱身证具足住。未得诸漏无余尽灭。六慧解脱。谓已得诸漏无余尽灭。未得八解脱身证具足住。七俱解脱。谓已得诸漏无余尽灭。及于八解脱身证具足住。八种者谓预流果向等八。广说如经。一预流向。谓如有一纯熟相续。超过一切外异生地。入正性离生。若未证得初预流果终无中夭。二预流果。若随胜摄永断三结。若全摄者永断一切见所断惑。由此圣者已见谛故。最初证得逆流行果。三一来向。谓如有一或世间道。倍离欲界贪已。趣入正性离生。或预流果。为断欲界上中品惑。修对治行。四一来果。或倍离欲已。入正性离生。然后证得。或预流果。进断欲界上中品惑故得。即依此断。说名微薄欲贪嗔痴。此云何知。谓以筹虑作意观察境时。心生于舍无习向心无习趣心无习着心。应知是人三毒微薄。五不还向。谓如有一或世间道。先离欲界贪已。趣入正性离生。或一来果。进断欲界余烦恼故。修对治行。六不还果。或先离欲入正性离生。然后证得。或一来果。尽断欲界余烦恼故得。七阿罗汉向。谓如有一学。已见迹为断非想非非想地烦恼故。修对治行。八阿罗汉果。谓永断一切非想非非想地烦恼故得。

极七返等者。谓极七返等。八依生建立。广说如经。一极七返。谓即预流果。由善修圣道故。或于天上或于人间。或天上人间受七有生已得尽苦际。二家家。谓即预流果。由善修圣道故。或生天上或生人间。从家至家得尽苦际。三一间。谓即一来果。由善修圣道故。或生天上。即于彼处定证寂灭。或生人间。即于此处定证寂灭。四中间证寂灭。谓即不还果。已断根本生结。未断趣向生结。上品修习圣道力故。生中有中即证寂灭。或有不进向生处而证寂灭。或有进向生处未至本生而证寂灭。五生证寂灭。谓即不还果。中品修习圣道故。未断二种生结。随生一处意生天中。初生之时即证寂灭。六无行证寂灭。即此圣者行少行已。及少精进而证寂灭。余悉如前。七有行证寂灭。谓即不还果。下品修习圣道故。未断二结。随生一处意。生天中。行多行已。及多精进而证寂灭。八上流。谓即不还果。随生一处意生天中。于彼不能得诸漏尽。复进生上于余身中方证寂灭。

退法等有六者。谓退法等六无学果。广说如经。一退法。谓成就如是软根。若思自害不思自害。若放逸若不放逸。俱可退失现法乐住及世间功德。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二思法。谓成就如是软根。若思自害即能不退。不思害时即可退失。此人作是思惟。宁使我胜诸魔。不令诸魔胜我。如是思已而思自害。此亦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三护法。谓成就如是软根。虽不思自害。不放逸故能不退失。若心放逸即可退失。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四住不动。谓成就如是软根。虽不思自害及行放逸。然皆不退。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五堪能通达。谓成就如是软根堪能不退。能练诸根及能发起胜品功德。六不动法。谓从先来自性成就利根。此人于诸善根不为已得退法之所摇动。亦不为发胜功德及上练根之所动摇。是故说名为不动法。复次颂曰。

软根等七种在俗及出家

声闻乘等三可救不可救

软根等七种者。一软根谓成就信等五根。或自性软或未增长。求胜进时加行迟钝。第二利根。应知反此。三贪行。谓于前世久习贪欲。及不修习贪欲对治。是因缘故。于此生中虽逢下劣可爱境界。亦起猛利相续贪爱。难离难厌。于修善法加行迟钝如贪行。第四嗔行第五痴行亦尔。此中差别者。虽逢微小可嗔境界。亦起猛利相续嗔恚。虽逢粗浅可痴境界。亦起猛利相续愚痴。六等分行。谓于前世不习上品贪欲嗔痴。设有习者复已修习彼对治法。是因缘故。于此生中逢可爱等三种境界。随境品类起贪嗔痴三种缠惑。非难离非易离。非难厌非易厌。于修善法不迟不速。七薄尘行。谓如有一于过去生不久数习贪欲嗔痴。然已修习彼对治法。是因缘故。于此世中虽逢胜上可爱等境。而能不起猛利相续贪恚痴缠。虽或时起下品中品。然易离易厌。于修善法加行速疾。

在俗者。谓处家白衣。受用五欲营构俗业。以自活命。

出家者。谓持出家威仪相貌。弃舍俗境受持禁戒。如法乞求清净自活。

声闻乘等。三者一声闻乘。谓住声闻法性。为令自身证寂灭故。发正愿已修方便行。二独觉乘。谓住独觉法性。为令自身证寂灭故。不由师教。发正愿已修方便行。三大乘。谓住大乘法性。为令自他证寂灭故。不由师教。发正愿已修方便行。

可救者。谓有三乘寂灭法性。

不可救者。谓无三乘寂灭法性。复次颂曰。

入方便等九生差别故二

复由诸界别应知十三种

论曰。入方便等九者。一已入方便。谓于如来自觉自说法毗奈耶得坚净信。已受尸罗已闻正法。已增长舍已直正见。第二未入方便。应知反此。三有障。谓有三障。一烦恼障。二业障。三报障。由能障碍修习善法。第四无障。应知反此。五未成熟。谓未得善根资心相续不能现法证见谛理。不得现法下中上乘所证寂灭。第六已成熟。应知反此。七具缚。所谓异生。八不具缚。谓彼六种有学圣者。从预流果乃至第六阿罗汉向。九无缚。谓彼无学阿罗汉果。生差别故二者。一人趣。谓生人趣。得人种类。二非人趣。谓生余趣那洛迦傍生及与鬼趣天龙药叉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牟呼洛伽等生类差别。

复由诸界别应知十三种者。一欲界异生。谓生欲界未见谛者。二欲界有学。谓生欲界已见圣谛六种有学。谓从预流果乃至第六阿罗汉向。三欲界无学。谓生欲界阿罗汉果。四色界异生。谓生色界未见谛者。五色界有学。谓生色界已见圣谛二种有学。一不还果。二阿罗汉向。六色界无学。谓生色界阿罗汉果。七无色异生。谓生无色未见谛者。八无色有学。谓生无色已见圣谛二种有学。一不还果。二阿罗汉向。九无色无学。谓生无色阿罗汉果。十欲界独觉。谓住独觉法性。于前生中或未见谛或已见谛。今生欲界。不由师教依先因力。修觉分法证得。一切诸结永尽。此复二种。一如朅伽独一而行。二独胜部众而行。十一欲界菩萨。谓生欲界住菩萨法性。为令自他证寂灭故。已发正愿修习一切无上菩提诸方便行。十二色界菩萨。谓生色界中住菩萨法性。远离无色修诸静虑。为令自他证寂灭故。已发正愿修习一切无上菩提诸方便行。十三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谓依修习不住流转。及与寂灭无分别道。证得诸佛共有解脱法身所摄无上转依遍行。十方一切世界作一切有情一切利益事无有断尽。如是已说。补特伽罗果今当说。颂曰。

果断有五种遍知及清净

净果界菩提无学由自数

论曰。果断有五种者。谓诸果中断有五种。一诸缠断。谓由四种对治故。远离现行诸烦恼缠。四对治者。一散乱对治。二显了对治。三羸劣对治。四摧伏对治。散乱对治者。谓于前八妙法行中方便修习。或复于余定地善法方便修习。显了对治者谓于第九法行方便修习。羸劣对治者。谓由先善根资助心故烦恼羸弱。摧伏对治者。谓由世间道随力制伏烦恼种子。二随眠断。谓由出世间道随力永断烦恼种子。三永尽贪断。谓由永断随眠惑故。贪烦恼断。如永尽贪断。如是第四永尽嗔断第五永尽痴断。应知由极净善通达见力。诸事烦恼毕竟断故。名永尽断。

遍知者。谓九遍知。诸果所摄依断遍知。说一欲系见苦集所断烦恼断遍知。由此二谛有漏摄故。二色无色系见苦及集所断烦恼断遍知。由此二界定地摄故。三欲系见灭所断烦恼断遍知。由此无漏无为摄故。四色无色系见灭所断烦恼断遍知。由此定地增上摄故。五欲系见道所断烦恼断遍知。由此无漏有为摄故。六色无色系见道所断烦恼断遍知。由此定地增上摄故七五顺下分结断遍知。由出过下界故。八色贪尽遍知由出过中界故。九无色贪尽遍知由出过妙界故。

清净者。谓九种清净。广说如经。一尸罗清净。谓如有一善住尸罗及善守护别解脱戒。如法威仪行处具足。于小罪中见大怖畏受学学处。二心清净。谓如有一依戒清净远离欲恶不善法。如前所说。初静虑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具足住。三见清净。谓如有一具心清净鲜白无秽。离诸烦恼得住不动。为欲证得漏尽智故。观察诸谛如实了知。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趣苦灭行道圣谛。四度疑清净。谓如有一依见清净。于佛法僧无惑无疑。五道非道智见清净。谓如有一依度疑清净得妙智见。唯佛所说僧所行道。能得出离。此复云何。谓能尽苦及证苦边。若诸外道所说之道。不能尽苦及证苦边。六行智见清净。谓如有一依道非道智见清净。得妙智见。知出离道有下中上。下者。苦迟通行所摄。中者。苦速通行乐迟通行所摄。上者。乐速通行所摄。七行断智见清净。谓如有一依行智见清净得妙智见。谓我应断下中之行。及为发起上妙圣行。八无缘寂灭清净。谓如有一依行断智见清净。证得无余诸漏永尽。九国土清净。谓诸佛共有无上功能果能示现不可思议国土庄严极净佛思及极净菩萨思及思眷属法。

净者。谓四证净广说如经。一佛证净。谓已见谛者。于如来所善住出世间信。及后所得善住世间信。如佛证净。如是第二法证净第三僧证净应知。四圣所爱戒证净。谓已见谛者。于已得决定不作律仪圣所爱戒所善住出世间信。及后所得善住世间信。

果者谓四沙门果。广说如经。一预流沙门果。若随胜摄三结永断。谓身见戒禁取及疑。若全分摄。一切见道所断烦恼永断。由彼断故。得预流果不堕落法。或极七返或复家家。二一来沙门果。若随胜摄三结永断。薄贪嗔痴。若全分摄。一切见道所断烦恼永断。及欲界系修道所断上品中品烦恼永断。由彼断故得一来果。或复一间。三不还沙门果。若随胜摄五顺下分结永断。所谓身见戒禁取疑贪欲嗔恚。若全分摄。一切见道所断烦恼永断。及欲界系修道所断烦恼永断。或色界系烦恼永断。或无色界一分烦恼永断。由彼断故得不还果。或中间寂灭。或生寂灭。或无行寂灭。或有行寂灭。或复上流。四阿罗汉沙门果。若随胜摄贪欲嗔痴无余永断。若全分摄。见修所断一切烦恼永断无余。由彼断故得阿罗汉诸漏永尽。乃至广说。阿罗汉。六恒住法界者。谓三种界。广说如经。一断界。谓断见道所断诸行二离界。谓离修道所断诸行三灭界。谓灭所依所摄诸行。

菩提者。谓三种菩提。如经广说。一声闻菩提。谓声闻乘转依所得寂灭及趣寂灭道。二独觉菩提。谓独觉乘转依所得寂灭及趣寂灭道。三无上正等菩提。所谓大乘转依所得寂灭趣寂灭道。及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道。无学者。谓十无学法。广说如经。一无学正见。谓阿罗汉于苦思惟苦乃至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择法极简择等。如前广说。如无学正见。如是乃至第八正三摩地。如前应知。九无学正解脱。谓离一切烦恼粗重。无学心上离烦恼障调堪任法。十无学正智。谓阿罗汉尽智及无生智。

由自数者。前所说果各由自数差别应知。复次颂曰。

断多因故断建立断所从

由作意依修及得断次第

论曰。断多因故断者。断果多因故烦恼断。谓四种因诸烦恼断。一所依灭故。二所依转故。三知所缘故。四乐所缘故。复有五因断诸烦恼。一知彼体故。二知彼事故。三知彼过故。四避彼缘故。五修彼对治作意法故。复有四因烦恼已断。一依无余灭故。二依无余转故。三对治无余修故。四心无余解脱故。

建立断所从者。谓从所缘境断诸烦恼。于所缘境断烦恼已无系缚故。诸相应法亦复随断。未来现在烦恼可断永害粗重说烦恼断。由作意者。谓由总缘谛修作意故断诸烦恼。由依者。谓由依止七依定故断诸烦恼。谓初静虑乃至第七无所有处。

由修者。谓修四念住及四正断乃至修习八圣道支故。断烦恼。

及得断。次第者。有五种次第诸烦恼断。一先断见道所断烦恼。二后断修道所断烦恼三先渐调伏诸现烦恼。四然后永断一切烦恼。五最后超过一切烦恼。复次颂曰。

断差别应知及断相利益

如是如所说复应知多种

论曰。断差别应知。多种者。诸烦恼断多种差别。谓有诸缠断。有随眠断。有由世间道。有由出世间道。有由声闻乘作意。有由独觉乘作意。有由菩萨乘作意。有暂时断。有毕竟断。诸如是等烦恼断灭差别应知。

断相利益复应知。多种者。诸烦恼断有多种相利益应知。如经广说。谓不坠堕法定趣菩提。已至正法临至正法。证解正法。得证源底得遍证源底。圣智见成就。不复能计苦乐等法。自作他作及自他作。及非自他二种共作。亦不复计诸苦及乐。无因而生不复故。断傍生等命不复故。越诸所学处不复能起五无间业。不复求请诸外道师。亦不以彼为真福田。不复瞻仰观察余沙门婆罗门等邪众颜面。不复于彼三世法中生疑生惑。不复受彼第八有报。如是证得阿罗汉果永尽诸漏。已作所作。所作已办得阿罗汉。六恒住法。广说如经。谓成就六种相续住法。若眼见色心不忧喜舍念正知。如是耳鼻舌身若意识法心不忧喜舍念正知。诸所行行为自利益。为利益他。为利众生。为乐众生。为愍世间。为诸天人得义利乐。诸如是等烦恼永断。有多种相利益应知。

End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内容提要:所缘景物都有起本因,而见性没有本因。世间众生无始以来,误认见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迁,为物所转。如果不为物转,心能转物,便同于如来原文阿难承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卷第三第五章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内容提要:阿难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世尊为破除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这种迷惑,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卷

卷第三: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白话】接着,更有欲界第一天四天王中东方的天王大众。如:持国天天王主乾闼婆王,证得了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这是能知晓佛陀的清净空性,帮助众生从正道中解脱的解脱法门。树光乾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黄檗(希运)断际禅师宛陵录丞相裴公问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败是化童蒙耳。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旁出三人一道育禅师。二道副禅师。三尼总持。无机缘语句不录。古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旁出七世共一十七人三人见缘。斋僧那禅师。向居士。相州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三卷

五灯会元 第三卷○六祖大鉴禅师法嗣△南岳怀让禅师南岳怀让禅师者,姓杜氏,金州人也。于唐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是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三卷

碧岩录 第三卷⊙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垂示云:建法幢立宗旨,锦上铺花。脱笼头卸角驮,太平时节。或若辨得格外句,举一明三,其或未然,依旧伏听处分。举,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僧云:出水后如何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三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三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三请首座上堂。合千差包万有。齐往来印今古。混有无一生死。举不犯之令。行不言之教。齐不齐平不平。于此建立于此辨明。于此纪纲于此表帅。何法不容何事不成。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上堂举。僧问睦州。以一重去一重即不问。不以一重去一重时如何。州云。昨日栽茄子。今朝种冬瓜。师云。高高处观之不足。低低处平之有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三卷

祖堂集 第三卷祖堂卷三牛头牛头和尚嗣四祖,师讳法融,润州延陵人也,姓文。四祖在双峰山告众曰:吾来至此山时,于武德七年秋,于庐山顶上东北而望见此蕲州双峰山顶上有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四祖问五祖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

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汝州风穴沼禅师师讳延沼。以伪唐乾宁三年十二月、生於馀杭刘氏。少魁礧、有英气。於书无所不观。然无经世意。父兄强之仕、一至京师。即东归、从开元寺智恭律师。剃发受具、游讲肆。玩法华玄义、修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往生居士第四之二清 裴永度裴永度。江苏泰州人。家族世代居住于曲塘镇,从事种田的工作。生性恬静淡泊,无所嗜好,而见善事必定努力去做。从小就深信佛法,持长斋课诵佛名没有间断。后来归依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二唐 承远(莲宗三祖)承远。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学法于四川成都的唐公,稍后又追随资川(今四川资阳县)的诜公。然后到荆州,奉事学习于湖北玉泉寺的真公。真公指示他居住在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