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卷 信力入印法门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06 08:00

第三卷 信力入印法门经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布施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布施故。起安慰心。有言布施者。谓如所闻法如是说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爱语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爱语故。起安慰心。有言爱语者。谓心不为饮食说法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利益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利益故。起安慰心。有言利益者。所谓教他一切众生为令众生受持读诵不疲惓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同事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同事故。起安慰心。有言同事者。谓布施令诸众生住大乘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菩提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菩提心故。起安慰心。有言菩提心者。谓令诸法恒常住故为不灭故生于欲心发精进心摄取之心正修行心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义无碍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义无碍故。起安慰心。有言义无碍者。谓入如实法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无碍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法无碍故。起安慰心。有言法无碍者。谓入一切佛法智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辞无碍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辞无碍故。起安慰心。有言辞无碍者。谓入一切诸字名声智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乐说无碍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乐说无碍故。起安慰心。有言乐说无碍者。谓入一切法文句差别方便智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障碍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障碍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无障碍智者。所谓说一切佛法不休息智故。取一句法于无边劫住持演说而不起心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教化一切诸众生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教化一切诸众生故。起安慰心。有言教化一切诸众生者。谓能忍受一切众生烦恼染故。烦恼染者。所谓身心俱逼恼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诸失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诸失故。起安慰心。有言无诸失者。所谓不失诸善根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心不相触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心不相触故起安慰心。有言心不相触者。所谓不失诸善根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精进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精进故。起安慰心。有言精进者。所谓满足诸善法故远离一切不善法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慈心观察诸众生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慈心观察诸众生故。起安慰心。有言慈心观察诸众生者。谓于一切诸众生中平等心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害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害心故。起安慰心。有言不害心者。谓护一切诸众生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远离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远离心故。起安慰心。有言远离心者。谓入三世一切诸法悉平等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念慈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法念慈心故。起安慰心。有言法念慈心者。所谓不见一切法故而不执着不见法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初功德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初功德故。起安慰心。有言初功德者。所谓不舍菩提心故。随顺一切菩萨行故。有随顺一切菩萨行者。谓大慈心平等摄受一切众生故。降伏一切嫉妒心故远离一切诸破戒故。远离一切嗔恨心故。远离一切懈怠心故。不行一切散乱心故。远离一切愚痴心故。有四摄法。摄取教化诸众生故。于诸众生心皆平等如大地故。不念小乘狭劣心故。随顺一切众生所作诸善行故。大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满足故。摄受诸佛胜妙法故。学诸善业般若根本故。恒常修行功德智慧二庄严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希有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希有相故。起安慰心。有言希有相者。谓一切法不二相故。于一切行生自行相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慰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忍辱柔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忍辱柔和故。起安慰心。有言忍辱柔和者。所谓为他恶口骂辱诸不善语毁谤说时不生嗔恨心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颜色怡悦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颜色怡悦故。起安慰心。有言颜色怡悦者。谓不说他诸过失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无事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一切法无事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无事者。所谓唯是谓名字故。何以故。以无事体不异事体。事体不异无事体故。以即事体是无事故。依彼事体无事智一切法无事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住持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法住持故。起安慰心。有言法住持者。谓一切法不动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法故。起安慰心。有言法者。谓无差别不依住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入非智慧断烦恼非不智慧断烦恼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入非智慧断烦恼非不智慧断烦恼故。起安慰心。有言入非智慧断烦恼非不智慧断烦恼者。所谓智慧体即烦恼体。何以故。以智慧体不异烦恼体烦恼体不异智慧体。即智慧体是烦恼体。即烦恼体是智慧体。以是义故。非即智慧能断烦恼。譬如指端不能自触。此亦如是。非即智慧能断烦恼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入如来非常非不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入如来非常非不常故。起安慰心。有言入如来非常非不常者。谓不取体相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入不思议如来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入不思议如来智故。起安慰心。有言入不思议如来智者。谓随可化诸众生心如是说法不过彼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入无色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入无色相故。起安慰心。何以故。无色相体不异色相体。色相体不异无色相体。即色相体无色相故。依彼色相体无色相智一切法无色相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方便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方便故。起安慰心。有言方便者。所谓摄取一切法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尽功德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尽功德故。起安慰心。有言无尽功德者。所谓回诸善根向菩提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智功德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智功德故。起安慰心。有言智功德者。谓信一切诸法空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善业根本般若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善业根本般若法故。起安慰心。有言善业根本般若法者。所谓自身住白法故。有善业根本般若法者。谓令他住般若法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三昧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三昧故。起安慰心。有言三昧者。谓寂灭定三昧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满足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满足心故。起安慰心。有言满足心者。谓入一切诸事作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中道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中道智故。起安慰心。有言中道智者。所谓究竟清净智故。何以故。以中道体不异边体。边体不异中道体故。以即边体是中道体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无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一切法无常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无常者。所谓诸法有中有边。是故诸法有中有边。何以故。以有为体无异体故。有中有边体不异有为体。有为体不异有中有边体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一切法常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常者。所谓诸法无中无边。是故诸法无中无边。何以故。以无为体无异体故。无中无边体不异无为体。无为体不异无中无边体故。无中无边者所谓常恒净不变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胜供养佛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胜供养佛故。起安慰心。有言胜供养佛者。所谓供养现在佛故。谓信大乘诸菩萨善供养恭敬咨请闻法饮食卧具等奉施给与如分如力令住大乘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无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一切法无为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无为者。谓有为句故。何以故。以无为体不异有为体。有为体不异无为体。即有为体是无为故。依彼有为体无为智一切法无为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难见一切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难见一切法故。起安慰心。有言难见一切法者。谓一切法因缘体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难知一切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难知一切法故。起安慰心。有言难知一切法者。谓观心念无实体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难觉一切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难觉一切法故。起安慰心。有言难觉一切法者。谓一切法觉所觉平等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浊一切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浊一切法故。起安慰心。有言不浊一切法者。谓常清净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不尽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一切法不尽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不尽者。谓无譬喻体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慰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不坏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一切法不坏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不坏者。谓入三世诸法平等故。以一切法不离法故。不差别法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四圣谛无差别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四圣谛无差别故。起安慰心。有言四圣谛无差别者。谓四圣谛无差别故。有言四圣谛无差别者。常清净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明缘行无差别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明缘行无差别故。起安慰心。有言无明缘行无差别者。所谓无明即是缘行。何以故。不异无明因有缘行故。若异无明因有缘行者。则应无因而有诸行。以是义故。不异无明因而有诸行果。如是因果义成以本来清净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一切法常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常者。所谓无常体即是常体故。何以故。常体不异无常体。无常体不异常体。即无常体是常体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如来不生不灭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如来不生不灭故。起安慰心。有言如来不生不灭者。所谓以无对治法故。譬如虚空不生不灭以虚空无边无中际故。而依因观察见下中上。此是针孔虚空。此是瓶孔虚空。此是无量孔虚空。而虚空无下中上。以不生不灭故。而虚空不分别无分别。而虚空自然无分别。如是等事现前见以不共法相应故。文殊师利。如是如来应正遍知。不生不灭无中无边。而依一切众生见下中上。依无中无边心见如是等事。此是声闻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一切众生能受能用。而如来无分别离分别。而自然无分别。如是等事作故。以不共法相应故。文殊师利。譬如日光依住处观见种种影。而日光明不分别离分别。以不共法相应故。文殊师利。如是如来应正遍知。依众生心观智差别种种见。而如来不分别离分别。而自然无分别。如是等诸事现见。以不共法相应故。而无诸乘及以大乘。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为一切众生离诸烦恼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为一切众生离诸烦恼故。起安慰心。有言为一切众生离诸烦恼者。谓遍身心法门明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般若门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般若门故。起安慰心。有言般若门者。有四种法得名。何等为四。谓信。不放逸。直心。增上心。是名四种法。诸菩萨等得法明门般若成就。依法明门般若。诸菩萨摩诃萨。离诸恶道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智明门般若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智明门般若故。起安慰心。有言智明门般若者。有四种法得名。何等为四。谓功德。信空。解脱。令诸众生住菩提心。是名四种法。诸菩萨等。得智明门般若成就。依彼智明门般若。诸菩萨摩诃萨。断诸魔业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施心无尽修行般若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施心无尽修行般若故。起安慰心。有言施心无尽修行般若者。谓能教化悭嫉众生令成就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戒心无尽修行般若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戒心无尽修行般若故。起安慰心。有言戒心无尽修行般若者。谓能教化破戒众生令清净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行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寂静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寂静故。起安慰心。有言寂静者。谓离身心故。发起一切善根不怯弱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有为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有为法故。起安慰心。有言有为法者。谓一切法非空非不空。非颠倒非不颠倒。非增上非不增上。非事非不事。非有为非无为。非相非不相。非依非不依。非二非不二。非减非不减。非取非不取。如是入者。是则名为有为法体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为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为法故。起安慰心。有言无为法者。谓即此诸法无差别不生心非颠倒不分别离分别。是则名为无为法体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正见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正见故。起安慰心。有言正见者。谓入二不二相故。何以故。以不二体不异二体。二体不异不二体故。以即二体是不二故。若能如是入二不二。是名正见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嗔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嗔心故。起安慰心。有言无嗔心者。谓安隐事故。一切众生得入业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入波罗蜜道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入波罗蜜道故。起安慰心。有言入波罗蜜道者。所谓方便摄取般若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生诸佛家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生诸佛家故。起安慰心。有言生诸佛家者。谓功德庄严智慧庄严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发菩提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发菩提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发菩提心者。谓住大慈大悲心故。何以故。以得入于一切法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般若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般若故。起安慰心。有言般若者。所谓有为无为之法无差别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方便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方便故。起安慰心。有言方便者。所谓摄取一切法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有障碍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有障碍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有障碍行者。谓五波罗蜜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障碍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障碍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无障碍行者。谓般若波罗蜜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有漏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有漏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有漏行者。谓见诸法行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漏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漏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无漏行者。所谓不见诸法行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有量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有量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有量行者。所谓有诸心相住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量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量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无量行者。所谓无诸心相行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有量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有量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有量智者。所谓观察阴界入因缘集是处非处观察方便相智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量作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量作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无量作智者。谓无作心行处所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有边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有边故。起安慰心。有言有边者。谓五波罗蜜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边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边故。起安慰心。有言无边者。所谓般若波罗蜜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自身能寂静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自身能寂静故。起安慰心。有言自身能寂静者。所谓观察无我法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身心寂静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身心寂静故。起安慰心。有言身心寂静者。所谓教化一切众生无疲惓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直心清净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直心清净故。起安慰心。有言直心清净者。所谓观察一切众生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观察一切诸众生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观察一切诸众生故。起安慰心。有言观察一切诸众生者。所谓观察一切众生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众生平等功德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一切众生平等功德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众生平等功德者。谓五功德波罗蜜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降伏悭嫉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降伏悭嫉心故。起安慰心。有言降伏悭嫉心者。谓能舍一切内外物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谄曲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谄曲故。起安慰心。有言不谄曲者。谓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供养佛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供养佛故。起安慰心。有言供养佛者。所谓依止供养住持能生诸佛出世法故。复能成就说法法故。为供养彼佛菩萨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供养如来智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供养如来智行故。起安慰心。有言供养如来智行者。谓为众生一切令住不退法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心口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心口行故。起安慰心。有言心口行者。谓令众生离口心过得清净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见魔业住佛业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见魔业住佛业故。起安慰心。有言不见魔业住佛业者。谓不见魔业教化众生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于诸佛如来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信于诸佛如来常故。起安慰心。有言信于诸佛如来常者。谓诸佛常以无差别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于诸佛如来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信于诸佛如来恒故。起安慰心。有言信于诸佛如来恒者。谓信诸佛如来恒作一切佛行不休息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于诸佛如来净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信于诸佛如来净故。起安慰心。有言信于诸佛如来净者。所谓不空见闻念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于诸佛如来我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信于诸佛如来我故。起安慰心。有言信于诸佛如来我者。谓诸如来身无边故。身无边者。谓说如来无边身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安隐事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安隐事故。起安慰心。有言安隐事者。所谓为令一切众生护自身心逼恼事故。无有少法能生苦者而不受故。无有少法能生乐者而不舍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无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一切法无相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无相者。谓无相体。何以故。谓以不取无相体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归依佛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归依佛故。起安慰心。有言归依佛者。所谓不作一切恶行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归依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归依法故。起安慰心。有言归依法者。谓归依法因缘集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归依僧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归依僧故。起安慰心。有言归依僧者。所谓远离爱憎心故。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菩提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菩提心故。起安慰心。有言菩提心者。谓起不可思议智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身无差别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身无差别故。起安慰心。有言身无差别者。谓过一切诸法相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无差别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信无差别故。起安慰心。有言信无差别者。谓信诸业及果报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三摩跋提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三摩跋提智故。起安慰心。有言三摩跋提智者。所谓观察入体智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无差别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法无差别故。起安慰心。有言法无差别者。谓法修行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善知识无差别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善知识无差别故。起安慰心。有言善知识无差别者。所谓不诳诸善知识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随顺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随顺法故。起安慰心。有言随顺法者。谓于诸法如实修行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惭愧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惭愧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惭愧行者。谓身口意业修善行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离爱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离爱心故。起安慰心。有言离爱心者。所谓能生未生善法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离嗔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离嗔心故。起安慰心。有言离嗔心者。所谓不失已生善法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防护自身他身善根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防护自身他身善根故。起安慰心。有言防护自身善根者。谓护令入业所作故。有言防护他身善根者。谓护令住大慈大悲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障碍解脱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障碍解脱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无障碍解脱智者。谓非二清净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于因缘诸法生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信于因缘诸法生故。起安慰心。有言信于因缘诸法生者。谓见诸因缘法体不生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诸法无住处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诸法无住处故。起安隐心。有言诸法无住处者。谓一切法无十方界差别处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诸佛如来如虚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诸佛如来如虚空故。起安慰心。有言诸佛如来如虚空者。谓佛无差别无依止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诸佛如来离心意意识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诸佛如来离心意意识故。起安慰心。有言诸佛如来离心意意识者。谓诸佛得至自然智。以得无障碍智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End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刘素云:舍八万四千法门,持一句弥陀名号

我想借这个机会,再把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跟大家叨咕叨咕。第一个问题是:大家问的最多的,我认为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很多同修问,刘老师,你看我应该怎样修行?就这个问题,这几年来是不停地有人在问。这次我用很简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念佛配以‘忏悔回向’法门,则成就易矣!

然佛法无边,各有方便,蕅益祖师予愚人一法曰忏悔回向\。身、口、意所作一切,善则回向西方,恶则当下忏悔,以此忏悔之善亦回向西方。痴者不能分善恶,则一概忏悔、一概回向。肯心如此,则念念在西方,其力甚大。其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教育孩子是父母最好、最真实的修行法门

父母不是缺少爱心而是缺少觉醒,亲子冲突,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自己不觉醒。所以你要知道,用禅的智慧来看亲子教育,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学的方法,而是什么?而是提高到你修行的高度,提高到让父母首先要生

药师法门的七种修持方法

对佛教文化有一定了解之人,都知道西方三圣、东方三圣、华严三圣等说法。其中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即药师如来与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药师如来即药师佛,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则是其胁侍菩

抄写佛经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

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 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 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 。传统书法抄写佛 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 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抄写佛经,可以熏习佛法现在网

净土法门缘于《华严》

◎印 光 溯此法之缘起,实在《华严》一经。以未详示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故致人多忽之,不肯提倡。昔如来初成正觉,与华藏世界海诸大菩萨,互相酬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

修行是调整心态,而不是挑选法门

达真堪布修行,就是在生活中、工作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态。现在我们这些人学佛修行就像到了超市似的,挑这个,选那个。今天觉得这个好,学一学,过几天又不行了,又扔了,又选一个。学佛修行哪有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 弘 一己卯四月在永春普济寺讲 王世英记今天所讲,就是深契时机的药师如来法门。我近年来,与人谈及药师法门时,所偏注重的有几样意思,今且举出,略说一下。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今所举出的几样,殊不足以包括药

信心是净土法门最大的难处

信心是净土法门最大的难处◎ 道 安 净土宗很难的就是信心,信心一定要具足。真信一定要用教理来判。小乘要见道证初果,大乘的根性初住,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才能算真信。见道就是修真性啊,可是,哪几个见道

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法门

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法门,所以现在一般人普遍都相信念佛法门。你不要看轻这念佛法门,永明寿禅师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口里就有一尊化佛出来,这是当时有五眼六通的人都看得见的,所以这念佛的功德是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