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卷 中阿含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6 08:49

第三卷 中阿含经

业相应品第二(有十经)(初一日诵)

盐喻、惒破、度,罗云、思、伽蓝,

伽弥尼、师子,尼乾、波罗牢。

业相应品盐喻经第一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不行梵行不得尽苦。若作是说,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修行梵行便得尽苦。所以者何?若使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少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于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少水咸叵饮耶?”

答曰:“如是,世尊。”

“所以者何?盐多水少,是故能令咸不可饮。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复次,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恒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于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恒水咸叵饮耶?”

答曰:“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恒水甚多,一两盐少,是故不能令咸叵饮。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复次,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夺取他羊。云何有人夺取他羊?谓夺羊者,或王、王臣,极有威势;彼羊主者,贫贱无力,彼以无力故便种种承望,叉手求索而作是说:尊者,可见还羊,若见与值!是谓有人夺取他羊。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复次,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犹如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云何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谓窃羊者贫贱无势,彼羊主者或王、王臣,极有威力,以有力故收缚窃者,还夺取羊,是谓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复次,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负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云何有人负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谓负债人贫无力势,彼贫无力故,负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是谓有人负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一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复次,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犹如有人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云何有人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谓负债人产业无量,极有势力,彼以是故,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是谓有人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彼于现法设受善恶业报而轻微也。”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业相应品和破经第二(和乎遏切)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释羇瘦迦维罗卫,在尼拘类园。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与比丘众俱,于中食后有所为故,集坐讲堂。是时,尼乾有弟子,释种,名曰惒破,中后彷徉至尊者大目揵连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于是,尊者大目揵连问如此事:“于惒破意云何?若有比丘身、口、意护,汝颇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耶?”

惒破答曰:“大目揵连,若有比丘身、口、意护,我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大目揵连,若有前世行不善行,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

后时,世尊静处宴坐,以净天耳出过于人,闻尊者大目揵连与尼乾弟子释惒破共论如是。世尊闻已,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诣讲堂比丘众前,敷座而坐。

世尊坐已,问曰:“目揵连,向与尼乾弟子释惒破共论何事?复以何事集坐讲堂?”

尊者大目揵连白曰:“世尊,我今日与比丘众俱,于中食后有所为故,集坐讲堂。此尼乾弟子释惒破中后彷徉来至我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我问如是:于惒破意云何?若有比丘身、口、意护,汝颇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耶?尼乾弟子释惒破即答我言:若有比丘身、口、意护,我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大目揵连,若有前世行不善行,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世尊,向与尼乾弟子释惒破共论如是,以此事故,集坐讲堂。”

于是,世尊语尼乾弟子释惒破曰:“若我所说是者,汝当言是;若不是者,当言不是。汝有所疑,便可问我:沙门瞿昙,此有何事?此有何义?随我所说,汝若能受者,我可与汝共论此事。”

惒破答曰:“沙门瞿昙,若所说是,我当言是;若不是者,当言不是。我若有疑,当问瞿昙:瞿昙,此有何事?此有何义?随沙门瞿昙所说,我则受持,沙门瞿昙但当与我共论此事。”

世尊问曰:“于惒破意云何?若有比丘生不善身行、漏、烦热、忧戚,彼于后时不善身行灭,不更造新业,弃舍故业,即于现世便得究竟而无烦热,常住不变,谓圣慧所见、圣慧所知也。身生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无明行、漏、烦热、忧戚,彼于后时不善无明行灭,不更造新业,弃舍故业,即于现世便得究竟而无烦热,常住不变,谓圣慧所见、圣慧所知。云何,惒破,如是比丘身、口、意护,汝颇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耶?”

惒破答曰:“瞿昙,若有比丘如是身、口、意护,我不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

世尊叹曰:“善哉!惒破。云何,惒破?若有比丘无明已尽,明已生;彼无明已尽,明已生,生后身觉便知生后身觉,生后命觉便知生后命觉,身坏命终,寿已毕讫,即于现世一切所觉便尽止息,当知至竟冷。犹如,惒破,因树有影,若使有人持利斧来斫彼树根,段段斩截,破为十分,或为百分,火烧成灰,或大风吹,或著水中。于惒破意云何?影因树有,彼影从是已绝其因,灭不生耶?”

惒破答曰:“如是,瞿昙。”

“惒破,当知比丘亦复如是,无明已尽,明已生;彼无明已尽,明已生,生后身觉便知生后身觉,生后命觉便知生后命觉,身坏命终,寿已毕讫,即于现世一切所觉便尽止息,当知至竟冷。惒破,比丘如是正心解脱,便得六善住处。云何为六?惒破,比丘眼见色,不喜不忧,舍求无为,正念正智。惒破,比丘如是正心解脱,是谓得第一善住处。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不喜不忧,舍求无为,正念正智。惒破,比丘如是正心解脱,是谓得第六善住处。惒破,比丘如是正心解脱,得此六善住处。”

惒破白曰:“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如是正心解脱,得六善住处。云何为六?瞿昙,多闻圣弟子眼见色,不喜不忧,舍求无为,正念正智。瞿昙,多闻圣弟子如是正心解脱,是谓得第一善住处。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不喜不忧,舍求无为,正念正智。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如是正心解脱,是谓得第六善住处。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如是正心解脱,得此六善住处。”

于是,惒破白世尊曰:“瞿昙,我已知。善逝,我已解。瞿昙,犹明目人,覆者仰之,覆者发之;迷者示道,暗中施明,若有眼者便见于色。沙门瞿昙亦复如是,为我无量方便说法现义,随其诸道。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惟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世尊,犹如有人养不良马,望得其利,徒自疲劳而不获利。世尊,我亦如是,彼愚痴尼乾不善晓了,不能解知,不识良田而不自审,长夜奉敬供养礼事,望得其利,唐苦无益。世尊,我今再自归佛、法及比丘众,惟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世尊,我本无知,于愚痴尼乾有信有敬,从今日断。所以者何?欺诳我故。世尊,我今三自归佛、法及比丘众,惟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佛说如是,释惒破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业相应品度经第三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度处异姓、异名、异宗、异说,谓有慧者善受、极持而为他说,然不获利。云何为三?或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宿命造。复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尊佑造。复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无因无缘。

“于中若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宿命造者,我便往彼,到已即问:诸贤,实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宿命造耶?彼答言:尔。我复语彼:若如是者,诸贤等皆是杀生。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宿命造故。如是,诸贤皆是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宿命造故。诸贤,若一切皆因宿命造,见如真者,于内因内,作以不作,都无欲、无方便。诸贤,若于作以不作,不知如真者,便失正念,无正智,则无可以教。如沙门法如是说者,乃可以理伏彼沙门、梵志。

“于中若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尊佑造者,我便往彼,到已即问:诸贤,实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尊佑造耶?彼答言:尔。我复语彼:若如是者,诸贤等皆是杀生。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尊佑造故。如是,诸贤皆是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尊佑造故。诸贤,若一切皆因尊佑造,见如真者,于内因内,作以不作,都无欲、无方便。诸贤,若于作以不作,不知如真者,便失正念,无正智,则无可以教。如沙门法如是说者,乃可以理伏彼沙门、梵志。

“于中若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无因无缘者,我便往彼,到已即问:诸贤,实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无因无缘耶?彼答言:尔。我复语彼:若如是者,诸贤等皆是杀生。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无因无缘故。如是,诸贤皆是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无因无缘故。诸贤,若一切皆无因无缘,见如真者,于内因内,作以不作,都无欲、无方便。诸贤,若于作以不作,不知如真者,便失正念,无正智,则无可以教。如沙门法如是说者,乃可以理伏彼沙门、梵志。

“我所自知、自觉法,为汝说者,若沙门、梵志,若天、魔、梵及余世间皆无能伏,皆无能秽,皆无能制。云何我所自知、自觉法为汝说,非为沙门、梵志,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能伏、所能秽、所能制?谓有六处法,我所自知、自觉为汝说,非为沙门、梵志,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能伏、所能秽、所能制。复有六界法,我所自知、自觉为汝说,非为沙门、梵志,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能伏、所能秽、所能制。

“云何六处法,我所自知、自觉为汝说?谓眼处,耳、鼻、舌、身、意处,是谓六处法,我所自知、自觉为汝说也。云何六界法,我所自知、自觉为汝说?谓地界,水、火、风、空、识界,是谓六界法,我所自知、自觉为汝说也。

“以六界合故,便生母胎,因六界便有六处,因六处便有更乐,因更乐便有觉。比丘,若有觉者便知苦如真,知苦集、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云何知苦如真?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是谓知苦如真。云何知苦习如真?谓此爱受当来有乐欲,共俱求彼彼有,是谓知苦集如真。云何知苦灭如真?谓此爱受当来有乐欲,共俱求彼彼有断无余,舍、吐尽、无欲、灭、止、没,是谓知苦灭如真。云何知苦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为八,是谓知苦灭道如真。比丘,当知苦如真,当断苦集,当苦灭作证,当修苦灭道。若比丘知苦如真,断苦集,苦灭作证,修苦灭道者,是谓比丘一切漏尽,诸结已解,能以正智而得苦际。”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业相应品罗云经第四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

尔时,尊者罗云亦游王舍城温泉林中。于是,世尊过夜平旦,著衣持钵,入王舍城而行乞食;乞食已竟,至温泉林罗云住处。尊者罗云遥见佛来,即便往迎,取佛衣钵,为敷坐具,汲水洗足。佛洗足已,坐罗云座。

于是,世尊即取水器,泻留少水已,问曰:“罗云,汝今见我取此水器,泻留少水耶?”

罗云答曰:“见也,世尊。”

佛告罗云:“我说彼道少,亦复如是,谓知已妄言,不羞不悔,无惭无愧。罗云,彼亦无恶不作。是故,罗云,当作是学,不得戏笑妄言。”

世尊复取此水器,尽泻弃已,问曰:“罗云,汝复见我取少水器,尽泻弃耶?”

罗云答曰:“见也,世尊。”

佛告罗云:“我说彼道尽弃,亦复如是,谓知已妄言,不羞不悔,无惭无愧。罗云,彼亦无恶不作。是故,罗云,当作是学,不得戏笑妄言。”

世尊复取此空水器,覆著地已,问曰:“罗云,汝复见我取空水器,覆著地耶?”

罗云答曰:“见也,世尊。”

佛告罗云:“我说彼道覆,亦复如是,谓知已妄言,不羞不悔,无渐无愧。罗云,彼亦无恶不作。是故,罗云,当作是学,不得戏笑妄言。”

世尊复取此覆水器,发令仰已,问曰:“罗云,汝复见我取覆水器,发令仰耶?”

罗云答曰:“见也,世尊。”

佛告罗云:“我说彼道仰,亦复如是,谓知已妄言,不羞不悔,不惭不愧。罗云,彼亦无恶不作。是故,罗云,当作是学,不得戏笑妄言。

“罗云,犹如王有大象,入阵斗时,用前脚、后脚、尾、骼、脊、胁、项、额、耳、牙,一切皆用,唯护于鼻。象师见已,便作是念:此王大象犹故惜命。所以者何?此王大象入阵斗时,用前脚、后脚、尾、骼、脊、胁、项、额、耳、牙,一切皆用,唯护于鼻。罗云,若王大象入阵斗时,用前脚、后脚、尾、骼、脊、胁、项、额、耳、牙、鼻,一切尽用。象师见已,便作是念:此王大象不复惜命。所以者何?此王大象入阵斗时,用前脚、后脚、尾、骼、脊、胁、项、额、耳、牙、鼻,一切尽用。罗云,若王大象入阵斗时,用前脚、后脚、尾、骼、脊、胁、项、额、耳、牙、鼻,一切尽用。罗云,我说此王大象入阵斗时,无恶不作。如是,罗云,谓知已妄言,不羞不悔,无惭无愧。罗云,我说彼亦无恶不作。是故,罗云,当作是学,不得戏笑妄言。”

于是,世尊即说颂曰:

“人犯一法,谓妄言是,

不畏后世,无恶不作。

宁啖铁丸,其热如火,

不以犯戒,受世信施。

若畏于苦,不爱念者,

于隐显处,莫作恶业。

若不善业,已作今作,

终不得脱,亦无避处。”

佛说颂已,复问罗云:“于意云何?人用镜为?”

尊者罗云答曰:“世尊,欲观其面,见净不净。”

“如是,罗云,若汝将作身业,即观彼身业:我将作身业,彼身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我将作身业,彼身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舍彼将作身业。罗云,若观时则知:我将作身业,彼身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罗云,汝当受彼将作身业。

“罗云,若汝现作身业,即观此身业:若我现作身业,此身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我现作身业,此身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舍此现作身业。罗云,若观时则知:我现作身业,此身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罗云,汝当受此现作身业。

“罗云,若汝已作身业,即观彼身业:若我已作身业,彼身业已过去灭尽变易,为净?为不净?为自?或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我已作身业,彼身业已过去灭尽变易,彼身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诣善知识、梵行人所,彼已作身业,至心发露,应悔过说,慎莫覆藏,更善持护。罗云,若观时则知:我已作身业,彼身业已过去灭尽变易,彼身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罗云,汝当昼夜欢喜,住正念正智,口业亦复如是。

“罗云,因过去行故,已生意业,即观彼意业:若因过去行故,已生意业,彼意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因过去行故,已生意业,彼意业已过去灭尽变易,彼意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舍彼过去意业。罗云,若观时则知:因过去行故,已生意业,已过去灭尽变易,彼意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罗云,汝当受彼过去意业。

“罗云,因未来行故,当生意业,即观彼意业:若因未来行故,当生意业,彼意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因未来行故,当生意业,彼意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舍彼未来意业。罗云,若观时则知:因未来行故,当生意业,彼意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罗云,汝当受彼未来意业。

“罗云,因现在行故,现生意业,即观此意业:若因现在行故,现生意业,此意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因现在行故,现生意业,此意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舍此现在意业。罗云,若观时则知:因现在行故,现生意业,此意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罗云,汝当受此现在意业。

“罗云,若有过去沙门、梵志,身、口、意业,已观而观,已净而净;彼一切即此身、口、意业,已观而观,已净而净。罗云,若有未来沙门、梵志、身、口、意业,当观而观,当净而净;彼一切即此身、口、意业,当观而观,当净而净。罗云,若有现在沙门、梵志,身、口、意业,现观而观,现净而净;彼一切即此身、口、意业,现观而观,现净而净。罗云,汝当如是学:我亦即此身、口、意业,现观而观,现净而净。”

于是,世尊复说颂曰:

“身业、口业、意业,罗云,

善、不善法,汝应常观。

知已妄言,罗云莫说,

秃从他活,何可妄言?

覆沙门法,空无真实,

谓说妄言,不护其口。

故不妄言,正觉之子,

是沙门法,罗云当学。

方方丰乐,安隐无怖,

罗云至彼,莫为害他。”

佛说如是,尊者罗云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业相应品思经第五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其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于中,身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口有四业,意有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

“云何身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一曰、杀生,极恶饮血,其欲伤害,不慈众生,乃至昆虫!二曰、不与取,著他财物,以偷意取。三曰、邪淫,彼或有父所护,或母所护,或父母所护,或姊妹所护,或兄弟所护,或妇父母所护,或亲亲所护,或同姓所护,或为他妇女,有鞭罚恐怖,及有名假赁至华鬘,亲犯如此女。是谓身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

“云何口故作四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一曰、妄言,彼或在众,或在眷属,或在王家,若呼彼问,汝知便说;彼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为己为他,或为财物,知已妄言。二曰、两舌,欲离别他,闻此语彼,欲破坏此;闻彼语此,欲破坏彼;合者欲离,离者复离,而作群党,乐于群党,称说群党。三曰、粗言,彼若有言,辞气粗犷,恶声逆耳,众所不喜,众所不爱,使他苦恼,令不得定,说如是言。四曰、绮语,彼非时说,不真实说,无义说,非法说,不止息说;又复称叹不止息事,违背于时而不善教,亦不善诃。是谓口故作四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

“云何意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一曰、贪伺,见他财物诸生具,常伺求望,欲令我得。二曰、嫉恚,意怀憎嫉而作是念:彼众生者,应杀、应缚、应收、应免、应逐摈出。其欲令彼受无量苦。三曰、邪见,所见颠倒,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斋,无有咒说;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无此世彼世;无父无母;世无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是谓意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

“多闻圣弟子舍身不善业,修身善业;舍口、意不善业,修口、意善业。彼多闻圣弟子如是具足精进戒德,成就身净业,成就口、意净业,离恚离诤,除去睡眠,无掉、贡高,断疑、度慢,正念正智,无有愚痴,彼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彼作是念:我本此心少不善修,我今此心无量善修。多闻圣弟子其心如是无量善修,若本因恶知识,为放逸行,作不善业,彼不能将去,不能秽污,不复相随。若有幼少童男、童女,生便能行慈心解脱者,而于后时,彼身、口、意宁可复作不善业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自不作恶业,恶业何由生?是以男女在家、出家,常当勤修慈心解脱。若彼男女在家、出家修慈心解脱者,不持此身往至彼世,但随心去此。比丘应作是念:我本放逸,作不善业,是一切今可受报,终不后世。若有如是行慈心解脱无量善修者,必得阿那含,或复上得。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彼作是念:我本此心少不善修,我今此心无量善修。多闻圣弟子其心如是无量善修,若本因恶知识,为放逸行,作不善业,彼不能将去,不能秽污,不复相随。若有幼少童男、童女,生便能行舍心解脱者,而于后时,彼身、口、意宁可复作不善业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自不作恶业,恶业何由生?是以男女在家、出家,常当勤修舍心解脱。若彼男女在家、出家,修舍心解脱者,不持此身往至彼世,但随心去此。比丘应作是念:我本放逸,作不善业,是一切今可受报,终不后世。若有如是行舍心解脱无量善修者,必得阿那含,或复上得。”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业相应品伽蓝经第六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伽蓝园,与大比丘众俱,至羇舍子,住羇舍子村北尸摄惒林中。

尔时,羇舍子伽蓝人闻:沙门瞿昙释种子舍释宗族,出家学道,游伽蓝园,与大比丘众俱,来至此羇舍子,住羇舍子村北尸摄惒林中。彼沙门瞿昙有大名称,周闻十方,沙门瞿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彼若说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若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尊重礼拜,供养承事者,快得善利!“我等应共往见沙门瞿昙,礼事供养。”

羇舍子伽蓝人闻已,各与等类眷属相随从羇舍子出,北行至尸惒林,欲见世尊礼事供养。往诣佛已,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彼时,伽蓝人各坐已定,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默然而住。

时,伽蓝人,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各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瞿昙,有一沙门梵志来诣伽蓝,但自称叹己所知见,而呰毁他所知所见。瞿昙,复有一沙门梵志来诣伽蓝,亦自称叹已所知见,而呰毁他所知所见。瞿昙,我等闻已,便生疑惑:此沙门梵志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世尊告曰:“伽蓝,汝等莫生疑惑。所以者何?因有疑惑,便生犹豫。伽蓝,汝等自无净智,为有后世?为无后世?伽蓝,汝等亦无净智,所作有罪?所作无罪?伽蓝,当知诸业有三,因习本有。何云为三?伽蓝,谓贪是诸业,因习本有。伽蓝,恚及痴是诸业,因习本有。伽蓝,贪者为贪所覆,心无厌足,或杀生,或不与取,或行邪淫,或知已妄言,或复饮酒。伽蓝,恚者为恚所覆,心无厌足,或杀生,或不与取,或行邪淫,或知已妄言,或复饮酒。伽蓝,痴者为痴所覆,心无厌足,或杀生,或不与取,或行邪淫,或知已妄言,或复饮酒。

“伽蓝,多闻圣弟子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昆虫,彼于杀生净除其心。伽蓝,多闻圣弟子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与之乃取,乐于与取,常好布施,欢喜无悋,不望其报,彼于不与取净除其心。伽蓝,多闻圣弟子离非梵行,断非梵行,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净无秽,离欲断淫,彼于非梵行净除其心。

“伽蓝,多闻圣弟子离妄言,断妄言,真谛言,乐真谛,住真谛不移动,一切可信,不欺世间,彼于妄言净除其心。伽蓝,多闻圣弟子离两舌,断两舌,行不两舌,不破坏他,不闻此语彼,欲破坏此;不闻彼语此,欲破坏彼;离者欲合,合者欢喜,不作群党,不乐群党,不称群党,彼于两舌除其心。伽蓝,多闻圣弟子离粗言,断粗言,若有所言,辞气粗犷,恶声逆耳,众所不喜,众所不爱,使他苦恼,令不得定,断如是言;若有所说,清和柔润,顺耳人心,可喜可爱,使他安乐,言声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说如是言,彼于粗言净除其心。伽蓝,多闻圣弟子离绮语,断绮语,时说、真说、法说、义说、止息说,乐止息说,事顺时得宜,善教善诃;彼于绮语净除其心。

“伽蓝,多闻圣弟子离贪伺,断贪伺,心不怀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彼于贪伺净除其心。伽蓝,多闻圣弟子离恚断恚,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昆虫,彼于嫉恚净除其心。伽蓝,多闻圣弟子离邪见,断邪见,行于正见而不颠倒,如是见,如是说:有施、有斋,亦有咒说;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彼于邪见净除其心。

“如是,伽蓝,多闻圣弟子成就身净业,成就口、意净业,离恚离诤,除去睡眠,无掉、贡高,断疑、度慢,正念正智,无有愚痴。彼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如是,伽蓝,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便得四安隐住处。云何为四?有此世彼世,有善恶业报,我得此正见相应业,受持具足,身坏命终,必至善处,乃生天上。如是,伽蓝,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第一安隐住处。复次,伽蓝,无此世彼世,无善恶业报,如是我于现法中,非以此故为他所毁,但为正智所称誉,精进人、正见人说其有。如是,伽蓝,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第二安隐住处。复次,伽蓝,若有所作,必不作恶,我不念恶。所以者何?自不作恶,苦何由生?如是,伽蓝,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第三安隐住处。复次,伽蓝,若有所作,必不作恶,我不犯世怖与不怖,常当慈愍一切世间,我心不与众生共诤,无浊欢悦。如是,伽蓝,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第四安隐住处。如是,伽蓝,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四安隐住处。”

伽蓝白世尊曰:“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得四安隐住处。云何为四?有此世彼世,有善恶业报,我得此正见相应业,受持具足,身坏命终,必至善处,乃至天上。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第一安隐住处。复次,瞿昙,若无此世彼世,无善恶业报,我于现法中,非以此故为他所毁,但为正智所称誉,精进人、正见人说其有。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第二安隐住处。复次,瞿昙,若有所作,必不作恶,我不念恶。所以者何?自不作恶,苦何由生?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第三安隐住处。复次,瞿昙,若有所作,必不作恶,我不犯世怖与不怖,常当慈愍一切世间,我心不与众生共诤,无浊欢悦。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第四安隐住处。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四安隐住处。瞿昙,我已知。善逝,我已解。世尊,我等尽自归佛、法及比丘众,惟愿世尊受我等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佛说如是,一切伽蓝人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业相应品伽弥尼经第七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那难陀园,在墙村柰林。

尔时,阿私罗天子名伽弥尼,色像巍巍,光耀暐晔,夜将向旦,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阿私罗天子伽弥尼白曰:“世尊,梵志自高,事若干天,若众生命终者,彼能令自在往来善处,生于天上?世尊为法主,惟愿世尊使众生命终得至善处,生于天中!”

世尊告曰:“伽弥尼,我今问汝,随所解答。伽弥尼,于意云何?若邑中或有男女,懈不精进,而行恶法,成十种不善业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彼命终时,若众人来,各叉手向称叹求索,作如是语:汝等男女,懈不精进,而行恶法,成就十种不善业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汝等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必至善处,乃生天上。如是,伽弥尼,彼男女等,懈不精进,而行恶法,成就十种不善业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宁为众人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得至善处,生天上耶?”

伽弥尼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伽弥尼。所以者何?彼男女等,懈不精进,而行恶法,成就十种不善业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若为人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得至善处,乃生天上者,是处不然。伽弥尼,犹去村不远有深水渊,于有人以大重石掷著水中,若众人来,各叉手向称叹求索,作如是语:愿石浮出。伽弥尼,于意云何?此大重石宁为众人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而当出耶?”

伽弥尼答曰:“不也,世尊。”

“如是,伽弥尼,彼男女等,懈不精进,而行恶法,成就十种不善业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若为众人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得至善处,生天上者,是处不然。所以者何?谓此十种不善业道,黑有黑报,自然趣下,必至恶处。

“伽弥尼,于意云何?若邑中或有男女,精进勤修,而行妙法,成十善业道,离杀、断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离邪见,断邪见,得正见。彼命终时,若众人来,各叉手称叹求索,作如是语:汝男女等,精进勤修,而行妙法,成十善业道,离杀、断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离邪见,断邪见,得正见。汝等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当至恶处,生地狱中。伽弥尼,于意云何?彼男女等,精进勤修,而行妙法,成十善业道,离杀、断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离邪见,断邪见,得正见,宁为众人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得至恶处,生地狱中耶?”

伽弥尼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伽弥尼。所以者何?伽弥尼,彼男女等,精进勤修,而行妙法,成十善业道,离杀、断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离邪见,断邪见,得正见,若为众人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得生恶处,生地狱中者,是处不然。所以者何?伽弥尼,谓此十善业道,白有白报,自然升上,必至善处。伽弥尼,犹去不远有深水渊,于彼有人以酥油瓶投水而破,滓瓦沉下,酥油浮上。

“如是,伽弥尼,彼男女等,精进勤修,而行妙法,成十善业道,离杀、断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离邪见,断邪见,正见。彼命终时,谓身粗色四大之种从父母生,衣食长养,坐卧按摩,澡浴强忍,是破坏法,是灭尽法,离散之法。彼命终后,或乌鸟啄,或虎狼食,或烧或埋,尽为粉尘。彼心、意、识常为信所熏,为精进、多闻、布施、智慧所熏,彼因此缘此,自然升上,生于善处。伽弥尼,彼杀生者,离杀、断杀,园观之道、升进之道、善处之道。伽弥尼,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者,离邪见,得正见,园观之道、升进之道、善处之道。伽弥尼,复有园观之道、升进之道、善处之道。伽弥尼,云何复有园观之道、升进之道、善处之道?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为八。伽弥尼,是谓复有园观之道、升进之道、善处之道。”

佛说如是,伽弥尼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End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内容提要:所缘景物都有起本因,而见性没有本因。世间众生无始以来,误认见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迁,为物所转。如果不为物转,心能转物,便同于如来原文阿难承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卷第三第五章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内容提要:阿难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世尊为破除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这种迷惑,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卷

卷第三: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白话】接着,更有欲界第一天四天王中东方的天王大众。如:持国天天王主乾闼婆王,证得了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这是能知晓佛陀的清净空性,帮助众生从正道中解脱的解脱法门。树光乾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黄檗(希运)断际禅师宛陵录丞相裴公问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败是化童蒙耳。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旁出三人一道育禅师。二道副禅师。三尼总持。无机缘语句不录。古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旁出七世共一十七人三人见缘。斋僧那禅师。向居士。相州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三卷

五灯会元 第三卷○六祖大鉴禅师法嗣△南岳怀让禅师南岳怀让禅师者,姓杜氏,金州人也。于唐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是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三卷

碧岩录 第三卷⊙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垂示云:建法幢立宗旨,锦上铺花。脱笼头卸角驮,太平时节。或若辨得格外句,举一明三,其或未然,依旧伏听处分。举,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僧云:出水后如何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三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三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三请首座上堂。合千差包万有。齐往来印今古。混有无一生死。举不犯之令。行不言之教。齐不齐平不平。于此建立于此辨明。于此纪纲于此表帅。何法不容何事不成。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上堂举。僧问睦州。以一重去一重即不问。不以一重去一重时如何。州云。昨日栽茄子。今朝种冬瓜。师云。高高处观之不足。低低处平之有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三卷

祖堂集 第三卷祖堂卷三牛头牛头和尚嗣四祖,师讳法融,润州延陵人也,姓文。四祖在双峰山告众曰:吾来至此山时,于武德七年秋,于庐山顶上东北而望见此蕲州双峰山顶上有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四祖问五祖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

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汝州风穴沼禅师师讳延沼。以伪唐乾宁三年十二月、生於馀杭刘氏。少魁礧、有英气。於书无所不观。然无经世意。父兄强之仕、一至京师。即东归、从开元寺智恭律师。剃发受具、游讲肆。玩法华玄义、修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往生居士第四之二清 裴永度裴永度。江苏泰州人。家族世代居住于曲塘镇,从事种田的工作。生性恬静淡泊,无所嗜好,而见善事必定努力去做。从小就深信佛法,持长斋课诵佛名没有间断。后来归依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二唐 承远(莲宗三祖)承远。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学法于四川成都的唐公,稍后又追随资川(今四川资阳县)的诜公。然后到荆州,奉事学习于湖北玉泉寺的真公。真公指示他居住在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