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卷 撰集百缘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9 10:31

第三卷 撰集百缘经

授记辟支佛品第三

(二一)化生王子成辟支佛缘

佛在摩竭提国。将诸比丘。渐次游行。到恒河侧。见一故塔。毁落崩坏。无人修治。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此是何塔。朽故乃尔。无人补治。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此贤劫中。波罗奈国。有王名曰梵摩达多。正法治化。人民炽盛。极大丰乐。无有兵革军征斗诤灾疫疾病。饶诸象马牛羊六畜。及诸珍宝。唯无子息。祷祀神祇。求索有子。叵不能得。时王园中。有一池水。生好莲花。其花开敷。有一小儿。结跏趺坐。有三十二大人之相八十种好口出优钵罗花香。身诸毛孔。有栴檀香。时守池人。以状白王。甚怀欢喜。将其后妃。往到园中。见此小儿。喜不自胜。欲前抱取。儿便为王。而说偈言。

大王常所求故来称王愿

见无子息故今来为王子

尔时大王后妃婇女。闻说此已。莫不欢喜。即抱小儿。还宫养育。年渐长大。随其行处。有莲花生。身毛孔中。有栴檀香。因为立字。名栴檀香。时此小儿。寻自观察。足迹行处。所出莲华。初则鲜好。未久萎落。便自思惟。我今此身。会当归尔。心悟非常。成辟支佛。身升虚空。作十八变。寻入涅槃。尔时大王后妃婇女。[口*睪]天涕哭。摄其尸骸。耶旬烧之。收取舍利。起塔供养。是故今者。是彼塔耳。时诸比丘复白佛言。此辟支佛宿殖何福。受斯果报。唯愿世尊。敷演解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乃往过去无量世中。波罗奈国。有佛出世。号曰迦罗迦孙陀。于彼法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其父崩亡。子与其母。各自分居。时长者子。甚好色欲。见一淫女。甚适其恶。以金百两。方听一宿。渐经多年。财物荡尽。更无所与。遮不听宿。殷勤求请。愿见一宿。淫女语言。汝今若能得一好花来与我者。听汝一宿。时长者子。每自思惟。我今家中。无有财物可用买花以遗淫女。思惟是已。今王塔中。必有好花。我当盗取。持用与之可得止宿。然彼塔门。有人守护。无由得前。寻从伏窦。入其塔中。盗取好花以与淫女。乃听止宿。至于天明。其人身体。生诸恶疮。甚患苦恼。痛不可言。唤诸良医。以瞻疗治。云须牛头栴檀。用涂疮上。可得除愈。时长者子深自思惟。家无财物。即卖舍宅。得六十万金钱。寻用即买牛头栴檀。方得六两。顿用涂疮。语良医言。我今所患。乃是心病。汝今治外。乃可差乎。作是语已。即持所买牛头栴檀捣末六两。入其塔中。发大誓愿。如来往昔。修诸苦行。誓度众生。随其厄难。我今此身。堕一生数。唯愿世尊。慈哀怜愍。除我此患。作是誓已。即以所末牛头栴檀二两。用偿花价二两。至心供养二两。求哀忏悔。疮寻除差。身诸毛孔。有栴檀香。闻此香已。喜不自胜。发愿出去。缘是功德。不堕恶趣。天上人中。随其行处。生好莲花。身诸毛孔。恒有香气。佛告诸比丘。欲知彼时长者子栴檀涂塔者。今此辟支佛。是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二)小儿散花供养佛缘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将诸比丘。着衣持钵。入城乞食。至一巷中。有一妇女。抱一小儿。在巷坐地。时彼小儿遥见世尊。心怀欢喜。从母索花。母即与买。小儿得已。持诣佛所。散于佛上。于虚空中。变成花盖。随佛行住。小儿见已。甚大欢喜。发大誓愿。以此供养善根功德。使我来世得成正觉。过度众生如佛无异。尔时世尊见此小儿发是愿已。佛即微笑。从其面门。出五色光。绕佛三匝。还从顶入。尔时阿难前白佛言。如来尊重。不妄有笑。以何因缘。今者微笑。唯愿世尊敷演解说。佛告阿难。汝今见此小儿以花散我不。阿难白言。唯然已见。此儿者以花散我。于未来世。不堕恶趣。天上人中常受快乐。过三阿僧祇劫成佛。号曰花盛。广度众生。不可限量。是故笑耳。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三)女人以金轮掷佛上缘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国中。有一商主。名曰浮海。将诸商客。入大海中。采其珍宝。其妇少壮。容貌可观。忆望其夫。昼夜愁念。速得还家。即便往诣那罗延天所。而作咒言。天若有神。不违人愿。使我夫主安隐速还。我今当作金银璎珞以报天恩。若不还者。我以粪屎不净臭处毁辱天身作是誓已。未经几时。果如其愿。安隐还家。甚怀欢喜。即造金银璎珞环钏。将诸侍从往诣天祠。路值如来。将诸比丘。入王舍城。时彼女人见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普曜。如百千日。心怀欢喜。欲以金银璎珞掷散佛上。其从语言。此非那罗延天。遮而不听。时彼妇女不从其教。即以璎珞。掷散佛上。于虚空中。变成宝盖。随佛行住。见是变已。深生信敬。五体投地。发大誓愿。我今以此散佛璎珞善根功德。使我来世得成正觉。广度众生。如佛无异。发是愿已。佛即微笑。从其面门。出五色光。绕佛三匝。还从顶入。尔时阿难前白佛言。如来尊重。不妄有笑。以何因缘。今者微笑。唯愿世尊。敷演解说。佛告阿难。汝于今者。见此妇女。以金银璎珞散我上不。阿难白言。唯然已见。此妇女者。于未来世。不堕恶趣。天上人中受诸快乐。过十三劫成佛。号曰金轮璎珞。广度众生。不可限量。是故笑耳。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四)老母善爱悭贪缘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波斯匿王。后宫婇女。名曰善爱。年在老迈。极大悭贪。不好惠施。却坐饮食。时大目连。欲化彼故。着衣持钵。以神通力。从地踊出。住老母前。从其乞食。老母嗔恚不肯布施。饮食已讫。有一残果及洗器水。臭而不啖。尔时目连即从乞索。老母嗔恚寻即将与。目连得已。踊身虚空。作十八变。时彼老母见是变已。心怀信敬。归诚忏悔。即于其夜。便取命终。生旷野中在一树下。食果饮水以自存活。致经数时。波斯匿王将诸群臣。游猎射戏。驰逐群鹿。渴乏欲死。遥见彼树。希望求水。驰奔趣向。去树不远。有火炎起。遮不听近。但遥见人坐其树下。王即遥问。汝是何人。在此树下。彼即答言。我是波斯匿。王后宫婇女。年在朽迈。名曰善爱。不好惠施。命终生此。唯愿大王慈哀怜愍。为我设供。请佛及僧。使我脱此弊恶之身。王即问言。为汝设福。可得知不。彼人答言。设福必得。王自当见。尔时波斯匿王闻是语已。敕诸兵众。相去百步。安置一人。令声相承。还归城内。为其设供。请佛及僧。若彼得福。使诸兵众各各承声。须臾闻我。令知虚实。寻即为设。请佛及僧。咒愿已竟。彼树下人。百味饮食。自然在前。彼波斯匿王。已知为实。即于佛前。深生信敬。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果。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五)含香长者请佛缘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有一长者。名曰含香。财宝无量。不可称计。禀性贤柔。敬信三宝。每自思惟。我今此身。及诸财宝。虚伪非真。如水中月。如热时炎。不可久保。作是念已。往诣佛所。前礼佛足。却住一面。而白佛言。我欲设供请佛及僧。唯垂听许。佛即然可。还归家中。设诸肴膳。遣使白佛。食具已办。唯圣知时。尔时世尊。着衣持钵。将诸比丘。往诣其家。受其供已心怀欢喜。取一小床。在佛前坐。渴仰闻法。佛即为其种种说法。心开意解。因发誓愿。以此供养善根功德。使我来世得成正觉。广度众生。如佛无异。发是愿已。佛便微笑。从其面门。出五色光。绕佛三匝。还从顶入。尔时阿难。而白佛言。如来尊重。不妄有笑。唯愿世尊。敷演解说。佛告阿难。汝今见此含香长者设诸肴膳供养佛僧不。阿难白佛。唯然已见。此大长者。以是供养善根功德。于未来世九十劫中。不堕地狱畜生饿鬼。天上人中。常受快乐。最后身得成辟支佛。号曰含香。广度众生。不可限量。是故笑耳。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六)船师渡佛僧过水缘

佛在摩竭提国。将诸比丘。渐次游行。到恒河侧。时有船师。住在河边。佛告船师。汝今为我渡诸众僧。船师答曰。与我价直。然后当渡。佛告船匠。我亦船师。于三界中。互相济度。出生死海。不亦快乎。如鸯掘摩罗。嗔恚炽盛。杀害人民。我亦度彼出生死海。如摩那答陀。极大憍慢。卑下他人。我亦度彼出生死海。如忧留频螺迦葉。愚痴偏多。无有智慧。我亦度彼出生死海。如是等比。无量众生。我亦皆度出生死海。尽不索直。汝今何故。特从我索。然后渡人。尔时世尊。如是种种与其说法。心遂坚固。而不肯渡。时河下流。复有船师。闻佛所说。心怀欢喜。便前白言。我今为佛渡诸众僧。佛即然可庄严船舫。唤僧乘船。时诸比丘。或在虚空。或在中流。或在彼岸。时诸船师。见佛及僧现如是等种种神变。甚怀信敬。叹未曾有。敬礼佛僧。佛即为其种种说法。心开意解。得须陀洹果。时前船师索价直者。见后船师渡佛僧竟。复见神变。深生惭愧。即便以身五体投地。归诚向佛。至心忏悔。请佛及僧。佛即然可。还归家中。设诸肴膳百味饮食。手自斟酌。供佛僧已。取一小床在佛前坐。渴仰闻法。佛即为其种种说法。心开意解。因发誓愿。以此供养善根功德。使我来世得成正觉。广度众生。如佛无异。发是愿已。佛便微笑。从其面门。出五色光。绕佛三匝。还从顶入。尔时阿难。而白佛言。如来尊重。不妄有笑。以何因缘。今者微笑。唯愿世尊。敷演解说。佛告阿难。汝今见是船师惭愧自责设供忏悔不。阿难白言。唯然已见。彼船师者。以是忏悔设供功德。于未来世。经十三劫。不堕地狱畜生饿鬼。天上人中。常受快乐。受最后身。得成辟支佛。号曰度生死海。广度众生。不可限量。是故笑耳。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七)婢使以栴檀香涂佛足缘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城中。有大长者。有一婢使。禀性贤善。敬信三宝。每于一时。为其大家。磨栴檀香。暂出门外。见佛世尊。着衣持钵。将诸比丘。入城乞食。心怀喜悦。寻还入内。取少栴檀。涂佛足上。佛以神力。令此香云叆叇垂布遍王舍城。时彼女人。见是变已。倍生信敬。即便以身五体投地。因发誓愿。以此香气供养功德。使我来世永离贫穷下贱之身。早成正觉。广度众生。如佛无异。发是愿已。佛便微笑。从其面门。出五色光。绕佛三匝。还从顶入。尔时阿难。而白佛言。如来尊重不妄有笑。以何因缘。今者微笑。唯愿世尊。敷演解说。佛告阿难。汝今见是长者婢使以栴檀香涂我足不。阿难白言。唯然已见。此长者婢。以栴檀香涂我足上善根功德。于未来世九十劫中。身体香洁。不堕地狱畜生饿鬼。天上人中。常受快乐。受最后身。得成辟支佛。号栴檀香。广度众生。不可限量。是故笑耳。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八)贫人拔提施佛燋木缘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有一贫人。名曰拔提。为他守园。用自存活。每于一日。担一燋木。入城欲卖。值城门中。见一化人。语贫人言。汝今若能持此燋木。用与我者。我当施汝百味饮食。时彼贫人。闻化人语。心怀欢喜。即便以木。授与化人。化人答曰。汝今持木。随我从来。共诣只桓。当与汝食。时彼贫人。即相随逐到只桓中见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普曜。如百千日。心怀欢喜。前礼佛足。即以燋木。奉施世尊。世尊受已。插着地中。佛以神力。令此燋木。须臾之间。枝条生长。花果茂盛。团圆可爱。如尼拘陀树。世尊在下。结跏趺坐。为诸人天百千万众。演说妙法。贫人见已。心怀喜悦。即便以身五体投地。发大誓愿。以此施佛燋木功德。使我来世得成正觉。广度众生。如佛无异。发是愿已。佛即微笑。从其面门。出五色光。绕佛三匝。还从顶入。尔时阿难。而白佛言。如来尊重。不妄有笑。以何因缘。今者微笑。唯愿世尊。敷演解说。佛告阿难。汝今见是守园贫人施我燋木不。阿难白言。唯然已见。彼贫人者。以信敬心施我燋木善根功德。于未来世。经十三劫。不堕地狱畜生饿鬼。天上人中。常受快乐。最后身得成辟支佛。号曰离垢。广度众生。不可限量。是故笑耳。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九)作乐供养成辟支佛缘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国中豪贵长者。各自庄严。着好服饰璎珞环钏。赍持香花。作倡伎乐。皆共相将。欲出城外游戏自乐。到城门中。值佛世尊将诸比丘着衣持钵入城乞食。时彼诸人。见佛如来。圆光晃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晖曜。如百千日。各怀欢喜。前礼佛足。作倡伎乐。供养佛僧。各以所捉种种杂花。而散佛上。于虚空中。变成花盖。佛以神力。遍覆舍卫。时诸人等。见是变已。叹未曾有。即便以身。各各五体投地。因发誓愿。以此作倡伎乐善根功德。使我来世得成正觉。广度众生。如佛无异。发是愿已。佛即微笑。从其面门。出五色光。绕佛三匝。还从顶入。尔时阿难。而白佛言。如来尊重。不妄有笑。以何因缘。今者微笑。唯愿世尊。敷演解说。佛告阿难。汝今见此诸人等不。阿难白言。唯然已见。此诸人等。以其作乐散花供养善根功德。于未来世。一百劫中。不堕地狱畜生饿鬼。天上人中。常受快乐。最后身得成辟支佛。皆同一号。名曰妙声。广度众生。不可限量。是故笑耳。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劫贼恶奴缘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有一愚人。名曰恶奴。心常好乐处处藏窜劫夺人物。用自存活。时有比丘。在于冢间。坐禅行道。食时欲至。着衣持钵入城乞食。时有长者。见彼比丘威仪庠序。心生信敬。即入舍内。取一张氎。施彼比丘。还诣冢间。值彼贼人。见是比丘持[疊*毛]来至。便从索取。比丘即与。明日更来。复从索[袖-由 (旃-方)]。次复持与。于第三日。比丘乞食。来至房内。复从索钵。时彼比丘作是念言。唯此一钵。当用乞食救济性命。彼贼复索无有厌足。今当设计授三自归。治彼贼人令使不来。作是念已。即语贼言。待我须臾。止息小停。当与汝钵。贼闻是语。即便坐待。比丘取绳。张施罥索。安置向内。语彼贼言。我今疲极不能故起。汝自伸手。内着向中。我授汝钵。贼闻是语。寻即申手内着向中。比丘挽索罥其手得。系着床脚。比丘出外。捉杖考打。唱言。一下当归依佛。痛不可言。良久乃稣。种种呵责。复更考打。第二下者当归依法。倍复疼痛。垂欲命终。良久乃稣。转更呵责。第三下者当归依僧。贼作念言。今者考我。彻于心骨。痛不可言。若不伏首。授我四归。必定交死。作是念已。即便引伏。比丘解放。走诣佛所。高声唱言。今者世尊。实大慈悲。敕诸比丘。授我三归。脱不得死。若受四归。必死无疑。无所归仰。尔时世尊。知彼贼人心以调伏。即为说法。心开意解。得须陀洹果。求索出家。佛即告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便成沙门。精勤修习。得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诸天世人。所见敬仰。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End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内容提要:所缘景物都有起本因,而见性没有本因。世间众生无始以来,误认见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迁,为物所转。如果不为物转,心能转物,便同于如来原文阿难承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卷第三第五章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内容提要:阿难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世尊为破除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这种迷惑,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卷

卷第三: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白话】接着,更有欲界第一天四天王中东方的天王大众。如:持国天天王主乾闼婆王,证得了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这是能知晓佛陀的清净空性,帮助众生从正道中解脱的解脱法门。树光乾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黄檗(希运)断际禅师宛陵录丞相裴公问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败是化童蒙耳。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旁出三人一道育禅师。二道副禅师。三尼总持。无机缘语句不录。古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旁出七世共一十七人三人见缘。斋僧那禅师。向居士。相州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三卷

五灯会元 第三卷○六祖大鉴禅师法嗣△南岳怀让禅师南岳怀让禅师者,姓杜氏,金州人也。于唐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是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三卷

碧岩录 第三卷⊙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垂示云:建法幢立宗旨,锦上铺花。脱笼头卸角驮,太平时节。或若辨得格外句,举一明三,其或未然,依旧伏听处分。举,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僧云:出水后如何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三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三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三请首座上堂。合千差包万有。齐往来印今古。混有无一生死。举不犯之令。行不言之教。齐不齐平不平。于此建立于此辨明。于此纪纲于此表帅。何法不容何事不成。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上堂举。僧问睦州。以一重去一重即不问。不以一重去一重时如何。州云。昨日栽茄子。今朝种冬瓜。师云。高高处观之不足。低低处平之有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三卷

祖堂集 第三卷祖堂卷三牛头牛头和尚嗣四祖,师讳法融,润州延陵人也,姓文。四祖在双峰山告众曰:吾来至此山时,于武德七年秋,于庐山顶上东北而望见此蕲州双峰山顶上有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四祖问五祖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

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汝州风穴沼禅师师讳延沼。以伪唐乾宁三年十二月、生於馀杭刘氏。少魁礧、有英气。於书无所不观。然无经世意。父兄强之仕、一至京师。即东归、从开元寺智恭律师。剃发受具、游讲肆。玩法华玄义、修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往生居士第四之二清 裴永度裴永度。江苏泰州人。家族世代居住于曲塘镇,从事种田的工作。生性恬静淡泊,无所嗜好,而见善事必定努力去做。从小就深信佛法,持长斋课诵佛名没有间断。后来归依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二唐 承远(莲宗三祖)承远。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学法于四川成都的唐公,稍后又追随资川(今四川资阳县)的诜公。然后到荆州,奉事学习于湖北玉泉寺的真公。真公指示他居住在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