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十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04 07:08

第三十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佛不思议法品第二十八之二

佛子。一切诸佛。有十种佛事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一切天人不能称量。三世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说。除佛神力。何等为十。一切诸佛。于无量无边虚空法界等一切世界兜率天上。修菩萨行而作佛事。无量妙色。无量功德。无量光明。无量音声。无量清净音声。无量三昧。无量智慧境界。摄取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阿修罗等一切世间。大慈境界无碍。大悲安乐摄取众生。或令生天。或令长养诸功德力。或令诸根清净。或调伏其心摄取众生。或以清净诸乘摄取众生。或以满足大乘摄取众生。或离生死摄取众生。是为一切诸佛第一佛事。一切诸佛。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修菩萨行。观诸有生如幻如化如电如梦如虚空如焰。离一切诤。修真实智。离欲清净。具足大庄严藏。于最后生而作佛事。安处妙宝庄严楼阁而作佛事。或以神力而作佛事。或以正念而作佛事。或以示现大自在藏而作佛事。或以圆满慧日而作佛事。或以具足如来广大境界而作佛事。或以化满无量无边世界诸佛而作佛事。或入无量无边诸大三昧正受而作佛事。或复从彼诸三昧起而作佛事。或从初发心而作佛事。乃至无余涅槃而作佛事。此第二地究竟示现一切世间。或初生时。一切世间而作佛事。或童子时。一切世间而作佛事。或菩萨时。一切世间而作佛事。或出家时。或成佛时。或转法轮时。一切世间而作佛事。种种方便。于一切无余世界而作佛事。一切方网而作佛事。一切佛刹而作佛事。一切业报而作佛事。或于一切无余众生而作佛事。或于一切生死中变化正念法门而作佛事。佛子。是为一切诸佛第二佛事。一切诸佛。为菩萨时。于王宫中。成就一切清净胜业。善能分别知一切生。随顺众生现处王宫。欲令一切善根具足。而不着一切色。离一切声。观一切有皆悉寂灭。甚深智慧。入一切境界。持一切戒。清净满足。大悲观察内诸眷属。大慈观察众生空寂。大喜观察世无可乐。大舍观察心得自在。随意能转。究竟一切智。诸妙功德。出生法身。与法界等。清净满足而无染着。令一切眷属皆悉清净。广能为彼如应说法令厌世间。能说一切世间音声。随彼所行示现果报。出生无量种种方便。随其所应调伏教化。善根未熟悉令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脱。示现无量不退佛事。广说种种法门。令无量众生心得清净。兴大悲重云。普雨无量甘露法雨。大慈平等。三转示现教化众生。虽处王宫。而普示现一切佛事。于一切世界示现佛事。出生无碍诸佛神通。具足三种巧方便业。身口二业究竟清净。意业甚深究竟无碍。得巧方便饶益众生。佛子。是为一切诸佛第三佛事。佛子。一切诸佛世间珍玩种种宝物。悉能眩惑动转人心。菩萨悉弃。舍家出家。示现世间。欲令众生不着世间。解知磨灭皆悉非常。舍离贪爱行清净法。饶益众生得出家利。示现世间舍离俗服。修无诤法满足本愿。无量功德皆悉圆满。智慧具足除世愚痴。示现众生无上福田。若有众生。于佛福田种善根者。赞叹其人。悉已具足一切功德。甚深智慧。了真实义。悉令众生得清净乐。永离诸恶。清净法门。广为众生说正法门。超出生死。为欲建立一切智幢故。舍家出家。佛子。是为一切诸佛第四佛事。一切诸佛。修无量行。一向专求萨婆若。坐于道场菩提树下。成等正觉。达一切法。坏散众魔。不可破坏法身之藏。悉能充满一切法界。离一切相究竟无尽。具足成就无量法门。于一切智境界自在。随顺其义。积集成满一切种智功德庄严一切宝座。遍一切刹。诸大菩萨悉处其座。成就菩萨无上众行。具足菩萨殊胜大愿。一切菩萨常所敬念。为诸菩萨转深法轮。无量佛境界。摄取诸菩萨。修习庄严诸菩萨行。令菩萨众皆悉清净一切世间诸佛境界。令一切众生修习善根。不可破坏一切善根。出真实地。安住无量菩萨行地。具足一切胜妙功德。悉分别知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切佛刹。一切诸法。一切菩萨。一切成熟。一切三世。一切教化。一切佛自在觉。一切众生性。而作佛事。佛子。是为一切诸佛第五佛事。一切诸佛。转妙法轮。不退转故。无量法轮。一切世间知故一切觉法轮。无畏大师子吼故。知一切法藏法轮。开示显现明净法门。灭痴闇故。无著法轮。智慧等虚空故。无碍法轮。观一切法非有无故。一切世间灯法轮净一切众生法眼故。示现一切智法轮。充满三世一切世间故。一切诸佛同一法轮。一切佛法不相违故。如是等无量阿僧祇法轮。随所应转。施作佛事不可思议。佛子。是为一切诸佛第六佛事。一切诸佛。若入聚落城邑大王都城。能为众生施作佛事。或入人王都城。或入天王龙王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罗刹毗舍遮王。入如是等一切诸王都城时。能为众生而作佛事。所谓入城门时。一切大地六种震动。光明普照。盲者得视。聋者得听。狂者得止。裸者得衣。苦者得乐。一切乐器不鼓自鸣。诸庄严具。自然演出微妙音声。如是等物亦自然出微妙音声。一切诸佛色身清净见者无厌。普为众生而作佛事。一切诸佛相好庄严。普为众生而作佛事。一切诸佛视瞻安详。未曾卒疾观察诸方。不失威仪。于一切境界诸根寂定。摄心不乱直趣涅槃。普为众生而作佛事。一切诸佛行四威仪。普为众生而作佛事。一切诸佛。或以说法。或以默然。普为众生而作佛事。一切诸佛。或以神足说法教诫。普为众生而作佛事。一切诸佛。为一切世界海中种种众生海。修大善根念佛三昧。行菩萨行。观察诸佛无有厌足。或说佛兴难可值遇。见如来已。出生无量一切善法。修习功德。行诸佛行。佛出世间。令众生净赞叹诸佛无量功德。长养未来诸佛种姓。修一切善根。令诸佛欢喜。解知如来无量妙色。随所应化普能现前。令不可思议众生。于诸佛刹得见如来。一切诸佛。以如是等无量善根。普为众生而作佛事。彼诸众生。或有见佛欢喜。或有礼拜。或有合掌。或有赞叹。或有请佛。或有受施。或见佛微笑。或有念佛。或见佛悦乐。普为众生而作佛事。一切诸佛。能以无量种种色身。示现众生而作佛事。一切诸佛以妙音声。普为众生而作佛事。一切诸佛。以如是等无量无数不思议事。普为众生而作佛事。于一切世界中。一切众生悉教化之。令不退转。大悲充满不舍本愿。具足成就一切智力。随所应化悉令调伏。佛子。是为一切诸佛第七佛事。一切诸佛。或住阿练若处。或寂静处。或离欲处而作佛事。或住佛住而作佛事。或住大三昧而作佛事。或住独处而作佛事。或不现身而作佛事。或住深智而作佛事。或住不可称量诸佛境界而作佛事。或随所应而作佛事。或以天身境界。而作佛事。或以天龙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罗刹人非人等一切境界而作佛事。或以声闻缘觉菩萨境界。而作佛事。或以说法而作佛事。或以默然而作佛事。或说世间有一佛而作佛事。或说世间有一切诸佛而作佛事。或说一切菩萨无量愿无量行为一而作佛事。或说一行一愿为无量而作佛事。或说世间境界为如来境界。或说如来境界为世间境界。或说非境界为如来境界而作佛事。或住一日或住一夜。或住半月一月一岁。乃至住无量无数阿僧祇劫而作佛事。佛子。是为一切诸佛第八佛事。一切诸佛。即是无尽功德之藏。能令众生发深信心。具足清净。随其所应悉能化度。诸根具足。调伏众生悉令欢喜。化一切众生以真实道。觉悟一切诸菩萨众。未发菩提心者皆令发心。已发心者令具智慧。悟不由他。或现涅槃而作佛事。或现世间无常而作佛事。或赞叹法身清净而作佛事。或说所作已办而作佛事。或说坏一切有而作佛事。或说三有根本永尽而作佛事。或教众生厌离世间随顺佛心。或为众生说寿命短促。或为众生说一切世间无可乐者。或为众生说值未来一切诸佛。或为众生说诸如来转妙法轮。或发众生佛境界心。或说随时清净念佛得见如来。灭除众苦皆令清净。专求佛道。于一切世界摄取众生。令入如来甚深境界。以如来身为一切身。摄取众生。放逸众生。悉令具足三种净戒。佛子。是为一切诸佛第九佛事。一切诸佛般涅槃时。一切众生悲泣雨泪忧恼愁毒。呜呼痛哉。如来应供等正觉。常以大悲等念众生。为大导师。哀愍饶益一切众生。救护世间。天人所归。难可值遇。无上福田于今永灭。诸佛即以此等众生忧苦悲恼感慕诸佛。而作佛事。随应化彼一切天人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故。碎末全身示现舍利。欲令众生欢喜供养。净正直心。调伏教化。清净众生。欲令众生功德满足。欲令众生起如来塔种种供养。一切世间天宫龙宫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宫。起塔供养。又以爪牙头发。起塔供养。众生见已念佛法僧。发起恭敬供养之心。或行布施或修功德。具功德已。或生天上或生人中。尊贵富乐。除灭恶趣直向正道。得见诸佛具白净法。成就正道超出三界。随彼所愿皆悉满足。常念如来知恩报恩。以诸如来常为众生作救护归依如来。虽复入于涅槃。犹为众生作无上福田无尽福田。令一切众生长养善根。具足成就一切功德。佛子。是为一切诸佛第十佛事。佛子。此十种佛事。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一切天人莫能知者。三世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说。除佛神力。佛子。一切诸佛。有十种法王无异之法。何等为十。一切诸佛。与授记者言无有异。一切诸佛。若有众生修念佛者。皆令意满悉无有异。一切诸佛皆无异身。觉诸法义悉无有异。一切诸佛。于三世如来智慧无异。一切诸佛。念念普知三世诸法。悉无有异。一切诸佛。了知分别三世佛刹悉无有异。一切诸佛。一切佛语悉无有异。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悉无有异。一切诸佛。解一切世间法与佛法无异。三世诸佛一切善根同一善根悉无有异。佛子。是为一切诸佛十种法王无异之法。佛子。一切诸佛。有向十种住法。何等为十。一切诸佛。悉住觉一切法界。一切诸佛。悉住大悲。一切诸佛。悉住本愿。一切诸佛。悉住不舍教化众生。一切诸佛。悉住无所依法。一切诸佛。悉住无虚妄法。一切诸佛。悉住念无失法。一切诸佛。悉住无障碍心。一切诸佛。悉住定心未曾散乱。一切诸佛。悉住一切诸法平等不坏实际。佛子。是为一切诸佛向十种住法。佛子。一切诸佛。知十种法悉无有余。何等为十。一切诸佛。知过去一切法界。悉无有余。一切诸佛。知未来一切法界。悉无有余。一切诸佛。知现在一切法界。悉无有余。一切诸佛。知一切语言道。悉无有余。一切诸佛。知一切世间成坏。悉无有余。一切诸佛。知一切众生及其智慧。悉无有余。一切诸佛。知一切菩萨善根上中下相。悉无有余。一切诸佛。知一切佛满足智慧。悉无有余。一切诸佛。知一切法皆从缘起。悉无有余。一切诸佛。分别了知一切世界。悉无有余。一切诸佛。智慧分别一切法界如因陀罗网。悉无有余。佛子。是为一切诸佛知十种法悉无有余。

佛子。一切诸佛。有十种最胜力。大力。无量力。大功德力。尊重力。不退转力。坚固力。不可坏力。一切世间不能思议力。一切众生不能坏力。大力那罗延幢佛所住法。何等为十。一切佛身。举世栽横所不能坏。诸佛命根。世间诸毒所不能害。一切世界火劫起时不能烧热。水劫起时不能浸溺。风劫起时不能散坏。一切魔军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罗刹毗舍遮人非人等一切众生悉雨金刚。如须弥山金刚围山。三千大千世界。尔所等雨。雨于佛上。不能令佛生怖畏心。一毛不竖。行住坐卧威仪不改。随诸如来所住方面。金刚雨渧终不得下。欲雨不雨。随如来意。佛所住持众生及佛使命尚不可害。何况如来。佛子。是为一切诸佛第一大力那罗延幢佛所住法。佛子。一切诸佛。一切法界等世界中。须弥山王金刚围山大金刚围山。一切大海一切诸山及一切众生。于一毛孔悉能容持。尽未来际劫。一切众生。悉不自知我住何所。除佛神力。一毛悉持一切众生。遍游十方无量世界。行住坐卧。而诸如来。不生苦恼厌倦之心。威仪无异。佛子。譬如虚空容持一切法界等世界。不生苦恼厌倦之心。一切诸佛亦复如是。于一毛孔。容持无余世界一切众生。不生苦恼厌倦之心。佛子。是为一切诸佛第二大力那罗延幢佛所住法。佛子。一切诸佛。一步能过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微尘等佛刹。于一念中。能行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微尘等步。以如是步。经一切世界微尘等劫。于念念中。能经一切世界微尘等劫。一金刚围山与上诸劫所经世界微尘佛刹等。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微尘数诸金刚围山。内一毛孔。一切毛孔。亦复如是。如来毛孔悉与一切众生毛孔数等。以如是毛孔。如是远步如是速疾。游行十方一切世界一切虚空界。尽过去未来际一切诸劫。如是诸劫犹可穷尽。而诸如来身无羸弊。心不退没。不舍三昧一切佛事。佛子。是为一切诸佛第三大力那罗延幢佛所住法。佛子。一切诸佛。一食结跏趺坐。尽过去未来际不可说不可说一切劫。身不倾动。住不思议佛住。受寂灭乐。乃至不失化一众生。以一切世界及一切众生。安置如来一指端上。尽未来际劫。彼一一众生。其身悉如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世界。彼一一众生。其身重如一切世界。而诸如来。身无疲倦心无苦恼。如一指端。一切指端亦复如是入一一世界。入虚空界。入一切方网。如是一切处虚空界。悉无有余。究竟法界。以一毛端。量一切世界。一一毛端处结跏趺坐。尽过去未来际劫。佛子。是为一切诸佛第四大力那罗延幢佛所住法。佛子。一切诸佛。于一身化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头。一一头。化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舌。一一舌。出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音声。一切法界众生无不闻者。一一音声。说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修多罗。一一修多罗。说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法。一一法中。说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句身味身。如是说法。乃至尽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劫。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劫。说异句身味身。尽一切世界微尘等劫。一切众生念等劫。尽未来际一切劫。此诸劫数犹可得尽。如来化身说法转一切法犹如火轮。自在智慧说一切法。转正法轮。除灭一切众生疑惑。转正法轮。照一切法。转正法轮。皆悉开发一切法藏。转正法轮。欢喜调伏庄严一切众生。转正法轮。说诸菩萨庄严法行。转正法轮。令大乘智日圆满庄严。转正法轮。令一切无余众生。以大乘智而自庄严。转正法轮。一切诸辩无畏而自庄严。如一如来一化身。转如是等不可譬谕法轮云。一切法界虚空界等世界。悉以毛端周遍度量。一一毛端处。于念念中。化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身。乃至尽未来际劫。一一化佛身。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头。一一头。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舌。一一舌。出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音声。一一音声。说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修多罗。一一修多罗。说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法。一一法中。说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句身味身。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劫。说异句身味身音声。充满法界。一切众生无不闻者。尽一切未来际劫常转法轮。如来音声无异无断不可穷尽。佛子。是为一切诸佛第五大力那罗延幢佛所住法。佛子。一切诸佛。成就胜妙大庄严胸德字相。犹如金刚不可破坏。如来坐彼菩提树下。有无量化魔王军众。悉与一切众生数等。杂恶形色甚可怖畏。能发狂乱。悉能恐怖一切世间。如是等众。充满虚空法界等一切世界。杂恶形色甚可怖畏。能发狂乱。能令一切众生怖畏。能坏一切世间。能害一切众生。如来见已心无恐怖。一毛不竖颜无异容。乃至不生一念微畏之相。心安不动形色无异。远离觉观心常寂静。究竟远离一切恐怖。除灭一切爱恚烦恼。安住佛住。具足无碍大慈之力。住大悲住。诸根寂静永离恐怖。胸德字相不可破坏。坚固真实。一切诸魔魔天眷属。见如来已皆悉归依。如来于彼三轮教化。皆令调伏发菩提心悉不退转。乃至令得无上菩提。佛子。是为一切诸佛第六大力那罗延幢佛所住法。佛子。一切诸佛。出无障碍微妙音声。皆悉充满一切世界。随所应度无不闻者。彼诸如来所出音声一切众山所不能障。须弥山王宝山。小金刚围山大金刚围山。所不能障。天宫龙宫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宫殿。所不能障。一切世界高大音声。亦不能障。随其所应皆悉闻之。无所障碍。佛子。是为一切诸佛第七大力那罗延幢佛所住法。佛子。一切诸佛心无障碍。于不可说不可说亿那由他劫。心常清净。三世诸佛离垢清净。同一庄严离我我所。于一切法亦无所依。非内非外。非生非不生。离一切境界。寂灭无处。无所造作。离种种相。除灭一切虚妄取相。自然清净。离诸境界无所忆念。随顺境界无诤之法。离欲清净。住真实际。说法界际。法界平等而无有尽。一切众生莫能知者。永离一切有为无为。舍离一切言语道境界。究竟无碍无尽法界。随智慧转。十力庄严。净一切法行巧方便说种种法相。即一法相一切法相不相违背。不坏三世于一切法界。究竟自在到于彼岸。具足甚深自在法藏。一切方便离痴正念。安住十方一切佛刹。而无动转。具不死智尽一切漏。究竟诸法证于无漏。心慧解脱究竟实际。住无碍住常定无乱。于三世法无有障碍。于一念中。悉了三世一切众生心心所行。佛子。是为一切诸佛第八大力那罗延幢佛所住法。佛子。一切诸佛。具足成就细密法身。诸佛法身境界无量。一切世间所不能知。于三界中无所染污。随因缘应一切普现。非实非虚平等清净。非去非来无为无坏。清净常住。一相无相。是法身相。非处非方。一切身身。自在无量。妙色无量。摄一切身。作种种身。随方便身。普照一切。具足智藏。而无种种分别。其身充满无余世界。说一切法界虽动非动。清净法身。非有非无。非方便。非不方便。随众生所应。悉能示现。非灭非不灭。亦非不现。而化众生。一切功德宝所起之身。一切法佛法起。如如法身自然寂静。于一切法无所障碍。随顺一切法界。清净一切世间。分别一切世间。无有动转。无有境界。如来解脱摄一切智。随顺一切身。佛子。是为一切诸佛第九大力那罗延幢佛所住法。佛子。一切诸佛。正觉悉等。出生一切诸菩萨行。所行不虚。满足深愿。净菩萨行。具足一切菩萨行智。一切诸佛。修菩萨行悉无有异。善分别知一切菩萨行。满足菩萨诸大愿海。离一切恶生诸善行。修菩萨行皆悉清净。随顺一切佛。寂然不放逸。住一切三昧无量境界。能教一切胜道。远离一切恶道。究竟彼岸。具足成就第一智力。雨无畏法雨。随其所问悉能善答。方便说法。智慧平等周遍清净。身口意业皆悉清净。住诸佛住。诸佛种姓。佛智所作。悉不退转。一切种智。分别无量无边诸住。一切智明。随顺智慧。不可思议。一切世间所不能解。智慧明净知一切法。微细智慧无量无边。善能分别一切三世。智慧微妙。觉悟一切世界。具足了知无上道义。于一切世间作不可说佛事。智慧不退。成就一切诸如来身。入算数智。决定了知一切诸法。舍离文字。言语道断。而善能说一切文字。行净善法满普贤智。于一念中。悉能觉了一切诸法。随净众生随所应乘悉能法施。以明净智。解一切法境界。一切世界境界。一切众生境界。于一念中。悉能知见三世法界。一切如来出世境界。一切教化境界。未曾失时。至于一切清净境界。觉一切境界。皆悉究竟。于一念中。觉悟三世众生心意识行。诸佛平等。众生无边。世界无边。法界无边。三世无边。一切诸佛自在无边觉如是等无有障碍。诸佛智慧。诸佛自在转。无量无边诸佛所住。住无碍住。无碍心住。住大悲住。广说深法教化众生心无休息。是为一切诸佛第十大力那罗延幢佛所住法。佛子。是为一切诸佛十种大力那罗延幢佛所住法。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三世一切众生。声闻缘觉皆不能知。除佛神力。

佛子。一切诸佛。有十种定法。何等为十。一切诸佛。定于兜率天尽其寿命。一切诸佛。定示现处胎满十月生。一切诸佛。定舍宫馆乐行出家。一切诸佛。定坐菩提树下觉一切法。一切诸佛。定一念中觉一切佛法。于一切世界。普现如来神力自在。一切诸佛。定随时教化转正法轮。一切诸佛。定知随时种诸善根为彼授记。一切诸佛。定随应时不失佛事。一切诸佛。定知菩萨功德具足而为授记。一切诸佛。定随众生一切问难。于一念中悉能善答。佛子。是为一切诸佛十种定法。佛子。一切诸佛。有十种法。若有众生见如来者。皆悉疾得十种果报。何等为十。若有众生见如来者。疾得远离一切恶道。若有众生见如来者。疾得长养一切善根。若有众生见如来者。疾得满足一切善根。若有众生见如来者。疾得往生净妙天上。若有众生见如来者。疾得除灭一切疑惑。若有众生见如来者。已发菩提心者。疾得不退转。未发心者。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有众生见如来者。未得离生圣道。除灭有见。速令正取离生圣道。若有众生见如来者。速令清净世间。离世间一切诸根。若有众生见如来者。疾得除灭一切障碍。若有众生见如来者。疾得无畏不断辩才。佛子。是为一切诸佛众生见者皆悉疾得十种果报。佛子。一切诸佛。有十种清净法。一切菩萨应常正念。何等为十。一切诸佛过去方便。一切菩萨应常正念。一切诸佛清净妙行。一切菩萨应常正念。一切诸佛满足波罗蜜。一切菩萨应常正念。一切诸佛满足大愿。一切菩萨应常正念。一切诸佛功德积聚一切菩萨应常正念。一切诸佛过去梵行。一切菩萨应常正念。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应常正念。一切诸佛色身无量无边。一切菩萨应常正念。一切诸佛无量无边神力境界。一切菩萨应常正念。一切诸佛十力无畏。一切菩萨应常正念。佛子。是为一切诸佛十种清净法一切菩萨应常正念。

佛子。一切诸佛。有十种一切智住。何等为十。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知一切法界三世一切众生心心所行。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善分别三世一切众生种种业报。一切诸佛。于一念中。随一切众生所应度者。或以神足或以教诫。或以说法而教化之。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能善取一切法界十方众生诸心心相。示现一切世间如来出世。一切诸佛。于一念中。随一切法界中一切众生希望欲性。所应化度令见如来。一切诸佛。于一念中。示现一切法界中一切众生如来住持神力自在。一切诸佛。为一切法界中一切众生。说一切佛离诸炽然。随其所应化度众生。一切诸佛。于一念中。以一切至处道。悉知一切法界中一切众生彼彼诸趣。一切诸佛。于一念中。一切法界中一切方处一切众生。念如来者悉令得见。一切诸佛。于一念中。随一切法界中众生心之所乐。如来形色悉令得见。佛子。是为一切诸佛十种一切智住。佛子。一切诸佛。有十种无量不可思议三昧。何等为十。一切诸佛。于一切法常定不乱。于一念中。为一切众生说一切法。一切诸佛。于一切法界一切众生。常定不乱。于一念中。悉为众生分别演说无我实际。一切诸佛。于一切法界三世诸法。常定不乱。于一念中入亿三昧。一切诸佛。于一切法界十方佛刹。常定不乱。于一念中。悉遍游行一切佛刹。一切诸佛。于一切法界普现无量无边佛种种身。常定不乱。于一念中。一切世界无不遍现。一切诸佛。身口意业充满一切法界。常定不乱。于一念中。分别演说一切众生心藏欲性。一切诸佛。于一切法界一切法性常定不乱。于一念中。悉能究竟离欲实际。一切诸佛。于一切法界一切世界缘起。常定不乱。于一念中。分别演说一切因缘。一切诸佛。于一切法界一切世间离世间法。常定不乱。于一念中。无量庄严。为一切众生普现诸佛无有穷尽。一切诸佛。于一切众生一切法界。正受无碍。常定不乱。于一念中。至诸佛趣无量解脱究竟彼岸。佛子。是为一切诸佛十种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三昧。佛子。一切诸佛。有十种无碍解脱。何等为十。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悉能普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出世。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悉能普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转净法轮。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教化调伏不可说不可说众生。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授不可说不可说菩萨记。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诸佛出世。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佛刹。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诸佛自在神力。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众生。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诸佛佛事。佛子。是为一切诸佛十种无碍解脱。

End

《华严经疏》中的十种回向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一、自他回向把自己的功德、福报、智慧回向给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回向给你;你做的功德,回向给第三者,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稳自

《华严经》之出世

◎ 铂 净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说龙树菩萨: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憋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王骧陆: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抉隐

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华严经》卷第三十九【题解】此卷包含第十「法云地」的全部内容以及相对独立于第十地而有概括全品之作用的「地影像分」、「地利益分」的内容。十六、「法云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世亲《十地经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华严经》卷第三十六【题解】此卷包含第四「焰慧地」及第五「难胜地」的全部内容。十、第四地:「焰慧地」关于第四地「焰慧地」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的判释:「文亦三分:一、赞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华严经》卷第三十五【题解】此卷包含第二「离垢地」及第三「发光地」的全部内容。八、第二地:「离垢地」关于第二「离垢地」,澄观将其分为三部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分。第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华严经》卷第三十八【题解】此卷包含第八「不动地」及第九「善慧地」的全部内容。十四、第八地:「不动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的判释,文分为三分:初,赞请。第二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华严经》卷第三十七【题解】此卷包含第六「现前地」及第七「远行地」的全部内容。十二、第六地:「现前地」关于第六「现前地」部分的结构。据澄观的判释:文有三分:初,赞请分。第二,正说亦

杨维中: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编辑:杨维中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考释了《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在中土的传播情况,并指出在早期的十几种汉语译籍中,一般都是十住与十地交替或混合使用的,大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一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一《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题解】此卷为八十卷《华严经?十地品》的第一卷,包含《十地品》的「序分」以及「正宗分」的开首「本分」、「请分」以及初地「欢喜地」的全部内容。依照世亲

华严经的十种佛是什么

第一正觉佛。成正觉的佛,在印度伽耶菩提树下降伏众魔,成了道业,朗然大悟,证得了无上的果位,这叫成等正觉的正觉佛。正觉佛就是‘菩提’,华言叫‘道’,菩提华言叫‘道’。在菩提树下,就是佛在这个树下成道了,

周叔迦:《华严经》之研究法

《华严经》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华严经》或称为《杂华经》,乃法相宗六根本经之一。而贤首宗亦以为根本。西竺大本凡十万偈。东土有二译。晋译只三万六千偈,凡六十卷,有八会三十四品。唐译只四万五千偈,凡八十卷

吴言生:《华严经》与生活禅

拨尘见佛是本体论意义上对佛性的追寻,它决定了存在论意义上的生命体证--在世出世。华严圆融,消除了一切对立,打通了众生与佛陀、俗界与佛界的隧道,呈显出存在而超越的生命情调。《华严经》常以净莲不染形容澄明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四)

禅宗的生佛圆融境华严宗的性起缘起、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理论,与生佛一如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谓无性。 卷52 按照这种理论,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五)

禅宗的理事圆融境理事无碍是华严要旨。禅宗对理事关系的体证,深受《华严经》、华严宗的影响。华严四法界中的理事无碍法界,源于杜顺大师的理事无碍观。1.对理事无碍的体证杜顺设法界三观,分别为真空观、理事无碍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三)

禅宗的时空圆融境《华严经》的禅悟特质是大乘空观、不二法门、离言绝相,在此基础上,华严宗建构起性起缘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之说。大乘空观将事物看作没有自性的诸法,由于没有自性,故相即相入,性空缘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二)

二、华严宗的禅悟思维以《华严经》为宗经,对《华严经》进行研究、持受、弘扬,中国佛学史上渐渐地形成了一个新的佛学宗派,这就是华严宗。华严宗在汲取《华严经》禅悟内涵的基础上,对圆融境界予以特别强调,并集中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一)

在所有佛教经典中,《华严经》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唐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10册,本书所论主要依据此本。另有东晋佛驮跋陀罗译60卷本,大正藏第9册。 体系雄阔,义海赡博,气势恢弘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六)

禅宗的事事圆融境事事圆融是华严的至境。禅宗受《华严经》、华严宗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的影响,形成了事事圆融境。1.周遍含容观禅境克文《法界三观六颂》前二首分咏色空无碍、理事无碍观,上文已具引。对《法界观门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七)

禅宗的现量直观境现量境是原真的、即时呈显的未经逻辑理性干预的境界,它不依文字,不著世间,不取诸法,不起分别,不染著世事,不分别境界,于诸法智,但应安住,不应称量 卷43 。形成文字者是比量,现量不可言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卷

卷第三: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白话】接着,更有欲界第一天四天王中东方的天王大众。如:持国天天王主乾闼婆王,证得了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这是能知晓佛陀的清净空性,帮助众生从正道中解脱的解脱法门。树光乾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六卷

卷第六:《如来现相品》导读上品当中,述说诸菩萨、天神大众都已经集会来此,于是此品一开始,一切世间主、菩萨众就共同起念发问如来三十七道问题。如来显现了许多瑞相,以为说法之前的行仪法式,所以才称为如来现相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一卷

卷第一:《世主妙严品》导读此品乃《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一品,篇幅长达五卷,宣讲此经的时、人、事、物、地等因缘条件,以及描述大会的代表与眷属来到时种种殊妙庄严的情形。此品大约分为五大段:一,始成正觉;二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五卷

卷第五: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五【白话】接着,更有普贤菩萨摩诃萨,进人了不思议的解脱门方便海,也进入了如来的功德海。这些不可思议的解脱门方便海中,有解脱法门,是为庄严清净一切诸佛国土,并调伏众生,令他们究竟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卷

卷第二: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白话】这时,如来道场上海潮般的大众,已云集在一起。他们的品类无数,遍布各处,各自有其形体色相、眷属与部下。他们各从一方来到这里亲近、瞻仰世尊,一心充满了仰慕。这些如来道场上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四卷

卷第四: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白话】接着,更有主火神大众。如:普光焰藏主火神,证得了悉除一切世间阴暗的解脱门。这是能以如来的精进大威力,来灭除一切众生之障痴的解脱法门。普集光幢主火神,证得了能息一切众生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七卷

卷第七:《普贤三昧品》导读此品名为普贤三昧品。普贤是说法者普贤菩萨的称号,三昧则表示展现的法用。这是人法合举的形式,所以合起来说可以是普贤的三昧、三昧是普贤所有;又三昧境界名为普贤、普贤即三昧。就其意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八卷

卷第八:《华藏世界品》导读经文的卷第八、九、十都是属于《华藏世界品》。此品是经由普贤菩萨来说明毗卢遮那如来所庄严清净的华藏世界海之形状景况,并特别回答三十七问中的佛世界海、众生海等问题。华,自然是指莲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二卷

卷第十二:《如来名号品》导读从这一品始,又从世尊在摩竭提国始成正觉说起,开启另一段的胜会。所以一般称前六品为第一会,此品起为第二会。就总体而言,是应前面名号海之问而答的。第二会的主要场所在普光明殿,此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卷

卷第十: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三【白话】这时,普贤菩萨又向大众说:诸佛子啊!在离垢焰藏香水海的东边,依次有香水海,名为变化微妙身香水海。在变化微妙身香水海中,有一个世界种,名为善布差别方世界种。再依次有香水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九卷

卷第九: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二【白话】这时,普贤菩萨又对大众说:诸佛子啊!在无边妙华光香水海的东方,有一个香水海,名为离垢焰藏香水海。在这个香水海中绽开一朵大莲华,名为一切香摩尼王妙庄严大莲华,有遍照刹旋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一卷

卷第十一:《毗卢遮那品》导读前五品在华严大会中,所有集众、说法行仪,各种道场庄严、殊胜境界,这些人、事、地、物、时的示现,都是因往昔所有大众在毗卢遮那如来处,所修功德、所发大愿,才来到这个大会的。当然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七卷

卷第十七:《梵行品》导读本品是由正念天子发问如何修梵行以成就无上正觉,而由法慧菩萨回答所构成。刚开始出家的菩萨,究竟要如何修清净的梵行,才能迅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呢?法慧菩萨说,要对十种法来观察其是否为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五卷

卷第十五:贤首品第十二之二【白话】有胜三昧其名安乐,能普救度一切群生,放大光明不可思议,令其见者悉得调伏。所放光明名为善现,若有众生遇此光明,必令获益功不唐捐,因是得成无上智慧。彼光示现于诸佛陀,示法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卷

卷第二十: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白话】佛子啊!什么是大菩萨的无着行?佛子啊!当一位菩萨以不执着的心,在念念当中,能够进人阿僧祇数的世界,也能庄严清净阿僧祇数的世界。他对于各个世界,都能心中无所执着地任意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四卷

卷第十四:《净行品》导读此品由智首菩萨启问,文殊师利以偈颂来回答法义。前品已解释所疑所困,所谓解行并重,因此在这一品就以清净妙行为要旨,以使依理而入,随事而行,以达理事圆融,才不会虚费多闻而无益。既说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三卷

卷第十三:《光明觉品》导读世尊从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的境界是此品全部的内容。世尊以此不可思议光明遍照此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的各种万法万界也在此光明中显现。此光明又照至过此世界十佛土,乃至过十亿世界的百亿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六卷

卷第十六:《升须弥山顶品》导读此品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而上升须弥,向帝释殿,所以才有品名如此。世尊将从此品起到《明法品》共六品中说十住之法。前面以在人间地上的普光明殿中说十信之心。须弥义为妙高,所以世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八卷

卷第十八:《明法品》导读本品是忉利天宫会六品的最后一品,如果照梵本,品名应是名为法光明之品,因为这一品要以此胜进趣向十行位,而行需要以智慧来明照,所以称为法光明。也就是说前面五品已发菩提心成就广大功德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四卷

卷第二十四: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不坏回向呢?佛子啊!菩萨摩诃萨对于三世诸佛如来的信心不坏,因为他已经能够完全承事一切佛陀。对于诸菩萨众,乃至于刚刚发起一念菩提心想求得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九卷

卷第十九:《升夜摩天宫品》导读本品是第四会夜摩天会之首,此会有四品,而以《十行品》为正宗。夜摩天是时分天之意,这一天没有日月晦明,而以莲华开为昼,以合为夜,所以称作时分天,也是空居诸天之首。梵本品名为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一卷

卷第二十一:《十无尽藏品》导读本品是第四会的最后一品,一方面结成此会,一方面为胜进于十回向位之基础。十无尽藏是十种无尽功德藏之意,分别是:一,信藏;二,戒藏;三,惭藏;四,愧藏;五,闻藏;六,施藏;七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三卷

卷第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导读本品是第五会的第二品,内容结构与《须弥顶偈赞品》、《夜摩宫中偈赞品》相似。本品承上一品之后,由佛陀神力,十方有十大菩萨来集,化出宝座后以偈赞佛德,而相应于十回向法门。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二卷

卷第二十二:《升兜率天宫品》导读本品是第五会兜率天宫会之首。第五会共有三品,即本品、《兜率宫中偈赞品》、《十冋向品》。前二品是序言,《十回向品》是主体。本会要说明的是上贤的十回向位,主要的说法者是金刚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七卷

卷第二十七: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五【白话】佛子啊!菩萨摩诃萨将连着皮肤的顶髻布施给乞讨的人,就如同宝髻王菩萨、胜妙身菩萨,以及其余无量诸菩萨所行的布施一般。菩萨凡见到乞者前来,无不心生欢喜地告诉乞者:现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五卷

卷第二十五: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三【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无尽功德藏回向呢?佛子啊!菩萨摩诃萨用以下种种善根回向诸佛国土;忏悔消除一切业力的重大障碍,所生起的善根;礼敬三世一切诸佛,所生起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