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十二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1 12:05

第三十二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第七门第二子摄颂曰。

尼不住兰若不居城外寺

不许门前望亦不视窗中

佛在王舍城竹林园。于此城中有一淫女名莲华色。炫色为业以自活命。时有婆罗门来告言。少女好不。汝可与我行欢爱事。报曰汝有钱不。答言我无。女曰可去觅钱后来相见。答言我觅。便往南方随处经纪。得五百金钱还来女处。时莲华色由依尊者目连善知识故。因即出家近圆得阿罗汉果。随情所乐出王舍城向室罗伐。尔时世尊未遮苾刍尼住阿兰若。时莲华色遂往闇林。于闲静处宴坐入定受解脱乐。时婆罗门持五百金钱。至王舍城问诸人曰。莲华色女今何处去。答言彼已于释子法中。而为出家向室罗伐。彼闻告已即往逝多林问苾刍曰。圣者王舍城女名莲华色。游行至此今在何处。答言彼女已舍非法而为出家在闇林中专修妙观。彼便往就报言少女。先有诚言今持钱至。汝可与我共为欢乐。报言婆罗门我已弃舍罪恶之业。汝今宜去。报言少女汝虽舍我我不舍汝。宜可起来必不相放。报言汝于我身何处支体偏生爱乐。答曰我爱汝眼。即以神力抉其两眼而授与之。时婆罗门便作是念。此秃沙门女能作如是妖术之法。拳打尼头弃之出去。即以此缘告诸尼众。尼白苾刍。苾刍白佛。佛作是念。由苾刍尼住阿兰若有如是过。自今已后苾刍尼。不应逐静在闇林中及空野处。若有住者得越法罪。

缘在室罗伐城。如世尊说苾刍尼不应住阿兰若。时诸苾刍尼便在街衢坊巷。坐修禅寂还招前过。以缘白佛。佛言苾刍尼应居寺内修习。时有信心俗人闻佛令尼于寺中修定。遂于城外为造尼寺尼来居止。还被诸贼及儜恶人来共相侵娆。苾刍白佛。佛言不应城外安置尼寺。应在城中。

缘处同前。时吐罗难陀苾刍尼。于尼寺门前伫望而立。见有人来即便调弄。时诸俗旅皆共讥嫌。苾刍白佛。佛作是念。尼住门前有如是过。故尼不应住在门下。若苾刍尼在门前立者得越法罪。

缘处同前如佛所制。诸尼不应立门首者。便于窗中而望。遥相调弄起过同前。佛言此亦如前得越法罪。

第七门第三子摄颂曰。

许着僧脚崎有男池不浴

交衢不应越宜在一边行

缘处同前。时诸苾刍尼于寺院内。便着五衣作诸事业。热闷疲劳因此羸弱。即白苾刍。苾刍白佛。佛言尼于寺内。应披僧脚崎作诸事业。俗人来见遂起欲意。信心者见共作讥嫌。苾刍白佛。佛言诸俗人等若嫌斯事。从今已去苾刍尼。对长者婆罗门。不应着僧脚崎而为事业。若著者得越法罪。若对俗人作者。可用僧脚崎覆两肩臂。披五条衣然后执作。

缘处同前时吐罗难陀苾刍尼。遂往男子洗浴之处而为洗浴。有诸少年男子亦来洗浴。见尼入水共相议曰。观此秃沙门女身如野水牛。尼白苾刍。苾刍白佛。佛作是念。由苾刍尼往男子浴处有斯过失。从今已去苾刍尼。不应往男子浴处洗身。若往者得越法罪。

缘处同前。吐罗难陀苾刍尼。立在四衢道中。见俗人来即便调弄。诸人报曰。秃沙门女。岂合于四衢道中调弄我等。尼白苾刍。苾刍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苾刍尼。不应蓦四衢道过。应近一边取便而去。若直过者得越法罪。

第七门第四子摄颂曰。

若是二形女或是合道类

或常血流出及是无血人

缘处同时。时有苾刍尼。与二形女而为出家。见余尼来便现异相彼问言。妹汝是何人。答言姊我是二形人。尼白苾刍。苾刍白佛。佛言此是非男非女不应出家。纵受近圆不发律仪护可速摈出。自今已去若有女人来求出家。应须先问汝非二形不。若不问与出家者。师主得越法罪。

缘处同前。时有苾刍尼与二道合女出家。若小行时大便俱出污其处所。余尼来入见已问言。谁污处所。答言姊妹我本无心欲污其处。为二道合欲小行时大便俱出。尼白苾刍。苾刍白佛。佛言此是非男非女不应出家。纵受近圆不发律仪护可速摈出。从今已去若有女人来求出家。应须先问汝非二道合不。若不问与出家者。师主得越法罪。

缘处同前。时有苾刍尼与常流血女出家。裙衣点污多有蝇附。诸尼问曰。妹身常流血耶。答言我是常流血女。尼白苾刍。苾刍白佛。佛言此亦同前不堪共住。

缘处同前。时有苾刍尼与无血女出家。见有余尼于时时中月期水现。遂生嫌耻。报言小妹汝有邪思不能离欲。于时时中有月期现。答言阿姊何故见嫌。此是女人常法汝可无耶。答言我无血人何有斯事。尼白苾刍。苾刍白佛。佛言此是黄门女。宜应摈去不生善法。若见有女求出家时。应可问言汝非无血不。若不问者得越法罪。

第七门第五子摄颂曰。

道小着内衣近苾刍不唾

僧尼不对说当于自众边

缘处同前。时有苾刍尼度道小女出家。时彼女人向小行处久而方出。余尼问曰。何迟出耶。答曰知欲如何。我身道小根不具足是故迟耳。尼白苾刍。苾刍白佛。佛言此是黄门女即应摈弃。

缘处同前。时有诸尼为月期下。污衣卧具多有蝇附。虽加浣染还同前污。佛知告曰。如此色类应着内衣。诸尼便着。时吐罗难陀苾刍尼。亦着此衣入城乞食街中堕落。诸人见问。此是何物遗在地上。尼嗔答曰。恶生种。宜可速问汝家母姊当为汝说。佛言若苾刍尼着内衣。应须安带系腰不生此过。若不安带系腰得越法罪。

缘处同前。时具寿大迦摄波。于小食时着衣持钵入城乞食。吐罗难陀尼见速至傍边唾地。唱言极愚极钝物。迦摄波曰。此非汝愆然是阿难陀过。令恶行女人于善法律中强请出家。苾刍以缘白佛。佛言吐罗尼所为非沙门法。诸淫女人于苾刍处。尚不出此鄙恶之言。从今已去苾刍尼见苾刍。不应唾地唱言极愚极钝。若作者得越法罪。

缘处同前。时有苾刍犯过。见苾刍尼来便唤令坐。彼问圣者欲作何事。报言我为犯罪今欲说悔。尼即对坐。苾刍白言。阿离移迦存念。我苾刍某甲犯某罪。我今对阿离移迦。发露说罪不覆藏。由发露故得安乐住。尼言圣者亦犯如是过耶。斯非善事苾刍默耻。苾刍白佛。佛言苾刍不应向苾刍尼边说罪。宜于清净苾刍见解同者发露说罪。若作者得越法罪。

缘处同前。时有苾刍尼犯罪。见苾刍来虔诚恭敬。顶礼双足合掌请言。圣者怜愍我故愿见少坐。苾刍问曰。欲何所为。答言圣者我为犯罪。今欲对说。苾刍对坐。尼即合掌白言。圣者存念我某甲苾刍尼犯某罪广如上说。佛言苾刍尼不应向苾刍边发露。宜于清净苾刍尼边说罪。若作者得越法罪。

第七门第六子摄颂曰。

苾刍作羯磨尼可用心听

敷座令人坐尼座应分别

缘处同前。如世尊说。苾刍苾刍尼羯磨事别除共羯磨者。尼在僧中作羯磨时。不能无畏作法不成。苾刍白佛。佛言苾刍应为作羯磨。苾刍尼应听。诸尼不知云何谛听。佛言至心善思念之。告言此是初羯磨竟。第二第三应如是作(谓是二众受尼戒也)

缘处同前。如世尊说应可诵经者。时诸苾刍不敷座席。佛言应敷。后于异时尼来听法便坐好座。时有一尼月期忽下。污其座褥听讫便去。知事人来欲收举置见多蝇附。以缘白佛。佛言尼来听法不应令坐好座。如世尊说。苾刍尼不得坐好座听法者。时有尼来即与小座。时大世主乔答弥。因来听法令坐小座。大世主曰。我在俗时。尚不曾坐如此小座。况今能坐。诸苾刍言。大世主是世尊教。不令苾刍尼坐好座听法。大世主曰。我岂同彼有可恶过。由彼前尼心不存念故有过生。苾刍以缘白佛。佛言我今听许。若苾刍尼心存念者来听法时。应与好座勿生疑惑。

第七门第七子摄颂曰。

沽酒淫女舍途中不触女

随时开内衣歌舞不应作

缘处同前。时吐罗难陀苾刍尼。于小食时着衣持钵次第乞食。见一俗女着妙衣璎。问曰少女因何得此上妙衣璎。答言圣者我因沽酒得此衣璎尼便作念此好方便。心缘不舍前行乞食。又逢一女着弊故衣羸弱而去。问曰汝属谁家。答言圣者我无所属。但得衣食我即与作。尼曰若尔何不沽酒。答言圣者如我之类岂能沽酒。凡沽酒家须得宽宅。床榻座席盏杓盘樽。钱本多停供承如法。客来无乏方有利润。尼曰若尔所须之物我为汝办。所得之财能与我不。答言我与。便近尼寺造一大宅。所须调度皆悉与之。多与本钱令其沽酒。诸有饮者多来于此。余沽酒家皆起嫉妒。时吐罗难陀苾刍尼多获财利。后时王设大会皆唤沽酒家。诸人报言。吐罗难陀苾刍尼寺边。有大店肆多酤美酒。诸人皆饮多收利物。何不唤来偏苦我等。使者既闻往擒其女。即便大叫告言。圣者吐罗难陀。王家使人枉相牵捉愿见出来。尼闻速出便即骂言。儜恶物汝何所为牵我女儿。使者答言圣者岂合置店沽酒耶。报曰我以脚蹋怨家项上。作沽酒业何关汝事。问言圣者亦有怨家乎。答曰汝即是怨将我女去因此斗诤。诸长者婆罗门见。问言何故广说其事共作讥嫌。诸释迦女自为掉举作非法事。秃沙门女不遵净行而为沽酒。苾刍以缘白佛。佛作是念吐罗难陀尼。所为之事非释女法。从今已去苾刍尼不应沽酒。若沽者得越法罪。

缘处同前。时吐罗难陀苾刍尼。着衣持钵次第乞食。见一淫女着好衣璎。问曰少女何处得此上妙衣璎。答言圣者我炫卖色而得此衣。尼作是念此好方便。我今试看得出生不。心缘此事而行乞食。遂于一处见少年女。衣服垢腻形带饥色。行步虚羸体骨端正。问言少女汝属谁家。答曰我无所属但得衣食我便属彼。答言若尔何因不作淫女业耶。彼便即以两手掩耳。报言圣者我之家族未曾闻作如斯恶事。尼言少女凡是女人多为此业。汝非王女亦非长者。婆罗门等贵族所生。然诸女人皆爱男子。我不出家亦当自作。彼闻詃诱便答尼曰。圣者若作淫女可即得耶。众缘备具方办其事。先须广宅衣服鲜华。璎珞庄严见者爱念。若有男子来入舍时。随其贵贱饮食香鬘皆须供给。尼言少女凡是所须。我皆为办与汝衣食。所得财物能与我不。答言悉与。尼于近寺造一大宅。所须之物悉皆备办。澡浴香华衣服璎珞皆给与之。恣口所飱容仪肥盛。诸淫女中最为第一。遂使诸人皆来臻凑。彼诸淫女见此事时共生嫉妒。吐罗难陀尼。多获财物。后时王设大会多用涂香。使者即便集诸淫女共作涂香。诸女谗言告使者曰。吐罗难陀尼寺边。亦有淫女宜可唤来。使者既去唤女擒来。彼便大叫告言圣者。今有王臣撮我将去。尼便疾出语使者曰。汝儜恶人将我女去。答言圣者亦作淫家。报曰我以脚蹋怨家项上。作淫女业何于汝事。广说如前乃至佛言。从今已去诸苾刍尼不应作淫女业。若有违者得吐罗底也罪。

缘处同前。时吐罗难陀苾刍尼将一少女。于林野处大路之次。炫色为业因此求财。为他所执尼便恶骂广说如前。乃至若有作者。得吐罗底也罪。

缘在王舍城。时六众苾刍每于伎乐人中。共作歌舞共相议曰。诸大德我等常被乐人使作歌舞者。皆由十二众苾刍尼。彼若不将衣钵等物。私与伎儿令恼我者。彼即不能令我作乐宜可治罚。今正是时可为计挍。邬波难陀曰。宜可共打咸言可尔。遂便同往遥见吐罗难陀苾刍尼。共相谓曰。此尼是头首。宜可苦治即前共捉。或有拳打头上。或以脚蹋腰间。或用锡杖而为打拍。遍体青肿不复能行。以油揩身卧在床席。诸尼见问何故如此。答言被打。问曰是谁。报云尊者六众。汝作何过。答曰彼是法兄我是法妹。共相教诲自是常途。岂比余人何劳问过。诸尼闻已咸共讥嫌。云何苾刍打诸尼众。白诸苾刍。苾刍白佛。佛作是念由诸苾刍若打尼时触其身体。告诸苾刍若打尼者是不应为。得越法罪。

缘在室罗伐城。如世尊说尼着内衣者。虽着此衣仍犹点血。污诸卧具多有蝇虫。遂生厌贱忧恼居怀。尼白苾刍。苾刍白佛。佛言我今许尼。内衣之上更着覆裙。诸尼即便奉教而着衣仍点污。佛言于时时中当为浣染。于眠卧时常须系念。若不尔者得越法罪。

缘在王舍城。时有苾刍名曰本胜。身死之后舁至尸林以火焚葬。时十二众苾刍尼。即于其傍自为歌舞。诸尼嫌耻以事白佛。佛言尼法不应自作歌舞。作者得越法罪。

第七门第八子摄颂曰。

僧尼根若转至三皆摈出

广说法与缘莲华色为使

缘处同前。时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大德尼若根转其事云何。佛言同旧近圆。及依夏次移向僧寺。复白佛言。世尊尼转根时即依本夏送向僧寺。僧若转根还依本夏向尼寺不。佛言此亦送向尼寺。大德此之二人至彼处已。根还复转其事云何。佛言随其所应还归本处。大德此复更转如是至三此复云何。佛言若至三转即非僧尼。当须摈弃勿怀疑惑。

缘处同前。时有长者名曰天与。大富多财娶妻而住。复于一处有一长者名曰鹿子。彼亦大富娶妻而住。此之二家共夸财富各言己胜。后为亲友昵好往来。但有异物必相赠遗。时此城中诸人有事。至芳园所悉皆集会。筹议既毕各并还家。时二长者天与鹿子。于园中住共为谈说。天与告曰作何方便。我等殁后所有子孙。共为亲爱不相疏隔。鹿子曰善哉斯语今可共作指腹之亲。我等二家若生男女共为婚媾。彼言可尔我意同然。作此议已各还本处。后时天与妻生一女。容仪端正超绝常伦而性多啼哭。若有苾刍来至宅中为父说法。孩子不啼摄耳专听。三七日后诸亲欢会。为女立名共相议曰。此女爱法摄耳专听。天与之女可名法与。付八养母恩慈抚育。速便长大如莲出水。时鹿子长者闻彼生女作如是念。我友生女岂得徒然。可送衣璎用申欢庆。彼即是我新妇何疑。并传语曰闻君诞女庆喜交怀。聊寄衣璎用申欣贺。幸当为受冀表不空。天与领信还以语答。彼若生男定为婚媾。于时鹿子得语表心情求男子。未久之顷妇遂有娠月满生男。三七日后诸亲欢会。为儿立名共相议曰。此儿生日属毗舍佉星。应名毗舍佉。亦付八母抱持养育。时天与长者闻鹿子生男作如是念。鹿子长者共我交亲。今既生男我已生女。彼是女夫可作严身璎珞衣服。令使送去并传语曰。闻君生男情甚欣悦。今送衣服愿垂纳受。彼得信已传语报曰。久许交亲今皆遂愿。各待成立共作婚姻。法与长大情乐出家。跪白父曰。我今情乐善说法律而为出家。父曰小女我有先言。以汝嫁与鹿子长者子毗舍佉。彼即是夫诚为不可。莲华色尼是其门师时来相问。法与白言圣者我于善说法律。情乐出家而受近圆成苾刍尼性。愿来于此密与出家。何以故。我父遮制无由得出。尼曰善哉少女能发此心乐为出家。诸欲味少过患极多。如世尊说诸有智人。于淫欲处知有五失。故不应为。云何为五。一者观欲少味多过常有众苦。二者行欲之人常被缠缚。三者行欲之人永无厌足。四者行欲之人无恶不造。五者于诸欲境。诸佛世尊及声闻众。并诸胜人得正见者。以无量门说欲过失。是故智者不应习欲。又复智人。知出家者有五胜利。云何为五。一者出家功德是我自利不共他有。是故智者应求出家。二者自知我是卑下之人被他驱使。既出家后受人供养礼拜称赞。是故智者应求出家。三者从此命终当生天上离二恶道。是故智者应求出家。四者由舍俗故出离生死。当得安隐无上涅槃。是故智者应求出家。五者常为诸佛及声闻众。诸胜上人之所赞叹。是故智者应求出家。汝今应可观斯利益。以殷重心舍诸俗网求大功德。是故我今度汝出家。且应住此我往白佛。时莲华色尼至世尊所。顶礼双足在一面立。合掌白言大德世尊。天与长者女名法与。于佛所说善法律中。情乐出家并受近圆成苾刍尼性。为父先拟嫁与鹿子男毗舍佉。父母遮护不听出家。于时佛告具寿阿难陀。汝往告诸尼众。天与长者女法与情乐出家。可使莲华色尼往法与处。告其女曰奉世尊教。与汝受三归护并五学处。即于家中剃发出家受其十学。时阿难陀奉世尊教告彼尼众。诸尼共集遣莲华色尼。至彼告言。少女今尼僧伽奉世尊教。使我于此与汝出家。先受三归并五学处。当用心受。既为受已。告言汝今是近事女。次授十学处语言。汝已出家讫当勤修学。如世尊教依法护持。时女欣悦深生渴仰一心听受。莲华色尼观其根性随机说法。于四谛理令彼开悟。以智金刚杵。摧二十种有身见山获预流果。时莲华色尼来白世尊。奉大师教所作已讫。佛告具寿阿难陀曰。汝往告诸尼众。可使莲华色尼往彼家中。授法与六法六随法二年正学。时阿难陀如世尊教告诸尼众。使莲华色尼至法与处。依佛教敕授与六法六随法。告言汝今已是正学女。应二年中奉教修学。如世尊教依法护持。复更随机为说妙法。彼闻法已获一来果。是时法与于二岁中。学六法六随法。年渐长大容仪挺秀超绝常伦。时诸亲族共来瞻视。鹿子长者知女长成。令使往告天与长者曰。男女成立宜共成亲。可选吉辰式修盛礼。天与答曰。善哉斯事应如是为。即便召集诸阴阳师占其吉日。其天与长者远近亲族令使告知。我女法与某日成礼。若长若幼皆须总集。共申欢庆。诸庄严具皆可持来。时鹿子长者亦告亲知。然彼宗亲眷属广博。咸来集会满室罗伐城。时憍萨罗主胜光大王。乃至中宫及诸寮庶。皆闻天与长者女法与嫁与鹿子长者儿。某日吉辰共为婚会。诸亲总集阗噎城中。王告大臣卿等亦应共彼相助。于时大臣颁宣王命。令其境内聚落村坊诸贵豪族。所有严饰奇异之物。咸可赍持助长者婚会。时诸贵族闻王命已。咸持种种奇异之物皆来借助。是时城隍康庄巷陌人众充满。扫洒严饰无诸杂秽。烧香普馥散以名华。如欢喜园皆可爱乐。法与遥见怪其奇异。问家人曰。今欲非时为白花会耶。家人答曰。由汝福报。为此非时作白花会与汝成礼。女闻斯语情生忧恼。速诣父所跪白父言。我于五欲情无爱乐。愿父听我诣王园伽蓝苾刍尼处。父曰汝未生日我有诚言。嫁与鹿子长者男毗舍佉。彼是汝夫今不由我。然憍萨罗主胜光大王寮庶贵贱。咸悉知闻汝嫁与鹿子男毗舍佉。彼岂容汝诣王园寺耶。汝欲令我及诸宗亲囚禁牢狱。明日婚姻勿为造次。又诸亲族咸来告言。少女汝今不应为仓卒事。汝既盛年梵行难立。彼闻告已即便策励。作意勤修专求圣道。竟未能得离欲方便。于此时中世尊大师无不知见。诸佛常法恒起大悲饶益一切。于救护中最为第一最为雄猛。无有二言依定慧住。显发三明善修三学善调三业。渡四瀑流安四神足。于长夜中修四摄行。舍除五盖远离五支超越五道。六根具足六度圆满。七财普施开七觉华。离于八难乐八正路。永断九结明闲九定满足十力名闻十方。于诸自在最为殊胜。得法无畏降伏魔怨。震大雷音作师子吼。昼夜六时常以佛眼。观诸世间谁增谁减。谁遭苦厄谁向恶趣。谁陷欲泥谁能受化。作何方便拔济令出。无圣财者令得圣财。以智安膳那破无明膜。无善根者令种善根。有善根者令得增长。向人天路安隐无碍趣涅槃城。如有说言。

假使大海潮或失于期限

佛于所化者济度不过时

佛于诸有情慈悲不舍离

思济其苦难如母牛随犊

尔时世尊于经行所。遂便微笑口出五色微妙光明。或时下照或复上升。其光下者至无间狱并余地狱。见受炎热普得清凉。若处寒冰便获温暖。彼诸有情各得安乐。皆作是念我与汝等。为从地狱死生余处耶。尔时世尊令彼有情。生信心已复现余相彼见相已皆作是念。我等不于此死而生余处。然我定由无上大圣威德力故。令我身心现受安乐。既生敬信能灭诸苦。于人天趣受胜妙身。当为法器见真谛理。其上升者至色究竟天。光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等法。并说二伽他曰。

汝当求出离于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军如象摧草舍

于此法律中常为不放逸

能竭烦恼海当尽苦边际

时彼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还至佛所。若佛世尊说过去事光从背入。若说未来事光从胸入。若说地狱事光从足下入。若说傍生事光从足跟入。若说饿鬼事光从足指入。若说人事光从膝入。若说力轮王事光从左手掌入。若说转轮王事光从右手掌入。若说天事光从脐入。若说声闻事光从口入。若说独觉事光从眉间入。若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事光从顶入。是时光明绕佛三匝从口而入。时具寿阿难陀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来应正等觉。熙怡微笑非无因缘。即说伽他而请佛曰。

口出种种妙光明流满大千非一相

周遍十方诸刹土如日光照尽虚空

佛是众生最胜因能除憍慢及忧戚

无缘不启于金口微笑当必演希奇

安详审谛牟尼尊乐欲闻者能为说

如师子王震大吼愿为我等决疑心

如大海内妙山王若无因缘不摇动

自在慈悲现微笑为渴仰者说因缘

尔时世尊告阿难陀曰。如是如是阿难陀。非无因缘如来应正等觉辄现微笑。阿难陀汝见法与童女。我付苾刍尼众。次第授与三归五戒十戒。作式叉摩拏于二年中学六法六随法不。明日出嫁眷属皆集。阿难陀曰我皆已见。佛言阿难陀。无容得有住其家内食残宿食。不久即应证不还果及阿罗汉果。汝今应往告诸尼曰。法与已于二岁正学六法六随法。尼众应遣莲华色尼为使者。往彼家中作梵行本法。时阿难陀告诸尼已。尼众共集令莲华色。至其家内与作本法已。告法与曰。汝今不久当受近圆。又复更为随机说法。得不还果发生神力。时莲华色尼往白世尊。佛告阿难陀。汝往苾刍尼处。传我所教作如是语。僧尼二众应授法与近圆。以莲华色尼为使者。时阿难陀承佛教已。往告尼众并集僧伽。于二部中以莲华色尼为使者。即于其处授法与近圆众作法已。时莲华色往彼。告言少女。二部僧伽已与汝受近圆竟。佛所听许当善奉行。又为说法。彼闻法已深起厌心。于五取蕴观察无常苦空无我。如是知已。以智金刚杵坏诸烦恼。获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得如实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心无障碍如手撝空刀割香涂爱憎不起。观金与土等无有异。于诸名利无不弃舍。释梵诸天悉皆恭敬。无容得有阿罗汉尼。诸漏已尽处白衣家。食残宿食受行俗法。于时法与既得果已。白父母曰。二亲当知。我已获得阿罗汉果。今欲往诣王园尼寺。父母告曰。若如是者。恐被王法罪及我身。可为设计与佛同去。答言善哉。愿为方便。时天与长者即请世尊及苾刍僧。令使复告鹿子长者曰。善友当知我女法与。不乐为俗必定出家。宜可早来强为婚媾。于时鹿子启憍萨罗主胜光大王言。臣共天与先有诚言指腹为亲。彼女今欲舍俗出家。臣将诸亲强为婚媾。王曰随意。是时长者即命宗亲拟为婚事。其天与长者办诸饮食。令使白佛供设已办愿佛知时。于时世尊着衣持钵。将苾刍众赴天与家就座而坐。诸余僧伽各依次坐。天与长者共诸亲眷。咸持种种上妙饮食。供佛及僧皆令饱足。时鹿子长者并诸眷属。王子大臣及诸人众。将毗舍佉备设礼仪。来至门首欲为婚娶。时天与长者知佛大众饭食了澡漱讫收钵已。坐卑下席。并诸眷属于大师前听说法要。尔时世尊为说妙法。示教利喜已从座而去。时法与尼断三界惑得无所畏。嫁娶之事复在目前。王子大臣及诸人众。并毗舍佉与其亲族。备设音乐伫立相待。时法与尼随世尊后出至门前。时毗舍佉既见法与。遂便舒手捉法与臂。无量百千大众俱见。于时法与即现神通。如大鹅王舒张两翼。上升空界为神变事。是时王臣及毗舍佉。所有眷属并诸人众。见神变已皆生希有。举身投地如大树崩。遥礼彼足而申忏谢。唱言圣女。证悟如是殊妙胜德。欲令在家受诸欲乐食残宿食。理所不应是时法与纵身而下。为诸大众宣说妙法。其听法者无量百千。得殊胜解。有得预流一来不还果者。或有于佛法中出家。断诸烦恼得阿罗汉果。或发声闻独觉大菩提心。复令大众归依三宝求出生死。时法与尼既获大利。往诣佛所礼足而去。尔时世尊告诸苾刍。于我法中声闻尼众。善说法者即法与尼最为第一。时诸苾刍闻佛说已。咸皆有疑请世尊曰。此法与尼曾作何业。于其本宅而为出家。蒙佛开许遣使得戒。即于其处获阿罗汉果。说法人中最为第一。唯愿慈悲说其本业。佛告诸苾刍。法与前身所作之业。果报熟时还须自受非于余处。广说如余乃至颂曰。

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汝等苾刍。此贤劫中人寿二万岁时。有佛在世名迦摄波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具足。住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尔时婆罗痆斯有一长者。大富多财娶妻未久。遂即有娠月满生女。其女长大情乐出家父母不听。时有老尼是其门师。女即白言圣者。颇能于此与我出家。而受近圆成苾刍尼性不。尼曰我往白佛汝且安住。便至佛所以事白知。佛即使尼往至家中与女出家。授三归依并五学处及正学法。二部僧伽亦复使尼与授近圆已。于时老尼观彼根性随机说法。即于家中证阿罗汉果。彼佛称赞说法尼中最为第一。是时老尼便作是念。此女出家并受近圆。闻法解悟获阿罗汉果。皆由依我得此胜利。作此念已便即发愿。我于迦摄波如来应正等觉教法之中。至尽形寿修治梵行。所有善根如迦摄波佛授摩纳婆。当来之世人百岁时。得成正觉名释迦牟尼。我愿于彼如来法中。如此女人不离本宅。而得出家受诸学处。闻法解悟断除烦恼获阿罗汉。如迦摄波佛称赞此尼。说法尼中最为第一。愿我当来亦复如是。汝等苾刍于意云何。其老尼者岂异人乎此法与是。由彼往昔迦摄波佛教法之中。至尽形寿修治梵行。所有善根回向发愿。在宅因使得为出家。受诸学处成苾刍尼。断诸烦恼证阿罗汉果。蒙佛记为说法第一。汝等苾刍由是我说。黑业得黑报杂业得杂报白业得白报。汝等应当勤修白业离黑杂业。乃至说颂时诸苾刍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顶礼佛足奉辞而去。

End

黄念祖:决证极果 第二十二卷

决证极果 第二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著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决证极果,阿弥陀佛的大愿就

黄念祖: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

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经中正在讲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种种庄严,这些庄严,都是事相,所以有人感觉净土法门跟《金刚经》好像是两回事。但《净修捷要》中托彼依正(借彼土的依报、正报),显我自心(来显明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二卷

卷第十二:《如来名号品》导读从这一品始,又从世尊在摩竭提国始成正觉说起,开启另一段的胜会。所以一般称前六品为第一会,此品起为第二会。就总体而言,是应前面名号海之问而答的。第二会的主要场所在普光明殿,此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二卷

卷第二十二:《升兜率天宫品》导读本品是第五会兜率天宫会之首。第五会共有三品,即本品、《兜率宫中偈赞品》、《十冋向品》。前二品是序言,《十回向品》是主体。本会要说明的是上贤的十回向位,主要的说法者是金刚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十二卷

卷第三十二: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等法界无量回向?佛子啊!菩萨摩诃萨用离于染垢的绮缯系在顶上,安住法师的席位,广大实行法的布施,生起大慈大悲的心安立所有的众生,常能饶益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四十二卷

卷第四十二: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三【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呢?佛子啊!菩萨安住在这三昧的时候,将得证十种无所执着的境界。是哪十种无所执着的境界呢?一,不执着任何刹土;二,不执着任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二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二卷○池州南泉普愿禅师语要(南岳下三世,嗣马祖一)师讳普愿,郑州王氏子也。示众云:王老师卖身去也。还有人买么?时有僧出众云:某甲买。师云:不作贵不作贱。你作么生买?僧无对。师同鲁祖归宗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二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二卷怀让禅师第四世一十二人洪州黄檗山希运禅师法嗣一十二人镇州临济义玄禅师睦州龙兴寺陈尊宿杭州千顷山楚南禅师福州乌石山灵观禅师杭州罗汉宗彻禅师相国裴休(已上六人见录)扬州六合德元禅师士门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二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二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第七世。杭州龙华寺灵照禅师法嗣七人见录。台州瑞岩师进禅师。台州六通院志球禅师。杭州云龙院归禅师。杭州余杭功臣院道闲禅师。衢州镇境遇缘禅师。福州报国院照禅师。萚州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二卷

五灯会元 第十二卷◎临济宗南岳下十世○汾阳昭禅师法嗣△石霜楚圆禅师潭州石霜楚圆慈明禅师,全州李氏子。少为书生,年二十二,依湘山隐静寺出家。其母有贤行,使之游方。闻汾阳道望,遂往谒焉。阳顾而默器之。经二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二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二卷○舒州龙门(清远)佛眼和尚普说语录 (住南康云居嗣法善悟编)师到禅床前立云:山僧立地。待你诸人彪去。还彪得么?良久遂坐曰:看见了也。不易作个主宰。不见古人唤僧云:上座。僧回首。古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二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二卷○黄梅东山(法)演和尚语录(门人惟庆编)师在海会受请。拈香示众云:八十翁翁辊绣球。遂付维那宣疏毕。升座云:三处住持只这滋味。这回冤家难为回避。白莲峰鼻孔。海会山出气。当晚小参云: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二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二卷○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住筠州圣寿语录 (嗣法门人法深录)开堂日。宣疏罢。师乃云: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今日四众围绕。佛法现前还得不得?良久云:欲行千里一步为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二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二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小参五住云居山结夏小参。云居千百众如无。只缘内外绝消息。个中空洞等虚空。杀活全承此恩力。所以道。护生须是杀。杀尽始安居。要论个中意。铁船水上浮。算来直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赞佛祖 第十二卷

大慧普觉禅师赞佛祖 第十二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释迦出山相正觉山前折却本。三七日内心头闷。却来鹿苑讨便宜。好与拽翻椎一顿文殊问疾居士何曾病。是病因问有。两眼对两眼。世医咸拱手观音大士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二卷

祖堂集 第十二卷祖堂卷十二荷玉荷玉和尚嗣曹山,在抚州。师讳匡慧,俗姓高,福州福唐县人也。出家于罗汉院,具戒造曹源。因一日参次,曹山乃问师:大人还在也无?对云:在。曹山云:略要相见,还得摩?对云:请和尚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二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二卷荐福古禅师禅师名承古、西州人、传失其氏。少为书生、博学有声。及壮、以乡选至礼部、议论不合。有司怒裂其冠。从山水中来、客潭州了山。见敬玄禅师、断发从之游。已而又谒南岳雅禅师。雅洞山之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二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二卷黄龙南禅师禅师章氏、讳惠南、其先信州玉山人也。童龆深沉、有大人相。不茹荤、不嬉戏。年十一弃家、师事怀玉定水院智銮。尝随銮出、道上见祠庙。辄杖击火毁之而去。十九落发、受具足戒。远游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