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十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 乾隆大藏经
2025-08-06 07:53

第三十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善财童子。见普贤菩萨。如是自在神通境界。欢喜踊跃。普遍身心。重复观察。见普贤菩萨。一一身分。一一肢节。一一毛孔。悉有三千大千世界。其中一切地水火风。大海四洲。须弥铁围。及众宝山。国土城邑。宫殿园苑。乃至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界。天龙八部。人与非人。欲界色界。无色界处。所有形色。日月星宿。风云雷电。昼夜月时。及以年劫。诸佛出世。菩萨众会。道场庄严。如是等事。悉皆明见。如见此世界。尽于东方种种世界。亦复如是。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如见现在十方世界。尽过去际。尽未来际。种种世界。相续不断。亦如是见。各各差别。互相涉入。不相杂乱。如于此毗卢遮那如来宝莲华藏师子座上。显示如是游戏神通。于东方莲华吉祥世界贤吉祥如来所。显示一切游戏神通。亦复如是。如贤吉祥如来所。如是尽于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一切世界。亦复如是。如是十方一切佛刹一一尘中。皆有法界诸佛众会。一一佛所。皆有普贤。坐宝莲华师子之座。显示一切游戏神通。悉亦如是。又于彼一一普贤身中。皆见三世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其影像。所谓一切佛刹。一切资具。一切众生。一切佛出兴。一切菩萨道场众会。又闻一切众生种种音声。一切佛声。一切如来转法轮声。一切如来游戏神通声。一切菩萨善诱诲声。一切菩萨神通境界。菩萨智通。菩萨普集。菩萨说法。菩萨游戏。如是等声。

尔时善财童子。见闻普贤菩萨如是无量不可思议游戏神通。即得十种智波罗蜜。何等为十。一者于念念中。令身遍满一切佛刹智波罗蜜。二者于念念中。悉能往诣一切佛所智波罗蜜。三者于念念中。悉能供养一切如来智波罗蜜。四者于念念中。普于一切诸如来所闻法受持智波罗蜜。五者于念念中。微细观察一切如来所有法轮智波罗蜜。六者于念念中。知一切佛不可思议大神通事智波罗蜜。七者于念念中。说一句法。尽未来际辩才无尽智波罗蜜。八者于念念中。智海现前观一切法智波罗蜜。九者于念念中。得一切法界教海智波罗蜜。十者于念念中。得知一切众生离众生想智波罗蜜。十一于念念中。普贤慧行皆现在前智波罗蜜。善财童子。既得是已。普贤菩萨。即伸右手。摩善财顶。善财即得深入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大三昧。各以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三昧。而为眷属。一一三昧。悉得一切昔所未见。昔所未闻。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种种世界海。诸佛大会。增长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智助道具。出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智法门。成就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初发一切智心。深入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智大愿海。出生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智出要道。修习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智菩萨行。圆满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智速疾力。得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智普光照。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佛所普贤菩萨。摩善财顶。所获法门。如是十方所有世界。及彼世界一一尘中。一切世界。一切佛所。普贤菩萨。悉亦如是。摩善财顶。所得法门。亦皆同等。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告善财言。善男子。汝见我此神通力不。善财白言。圣者。唯然已见。此不思议大神通事。得佛智慧。方能知之。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我于不可说不可说劫。行菩萨行。求一切智。一一劫中。为欲清净菩提心故。承事不可说不可说如来。一一劫中。为集一切智福德具故。设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施会。一切世间最胜无比。悉皆回向一切众生。一一劫中。为求一切智法故。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财物。而为大舍。一一劫中。为求佛智故。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国土王位。村营城邑。聚落宫殿。妻子眷属。身分肢节。眼耳鼻舌。乃至身命。而为布施。一一劫中。为求一切智首故。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而为布施。一一劫中。为求一切智故。于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诸如来所。恭敬尊重。承事供养。上妙衣服卧具医药。一切所须悉皆奉施。于其法中。出家学道。受持法教。随顺修行善男子。我于尔所大劫海中。自忆未曾于一念间不顺佛教。尔所劫中。未曾一念生嗔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别心。未曾一念离菩提心。于生死中。起疲厌心。生下劣心。怀懒惰心。有障碍心。起迷惑心。唯住无上不可沮坏一切智性大菩提心。善男子。我普严净一切佛土。我以大悲。救护众生。教化成熟。令其清净。我供养承事一切诸佛诸善知识。于彼诸佛善知识所。为求正法。弘宣护持。一切内外。悉皆能舍。乃至身命。亦无所吝。如是无量相应圆满所行之行。一切劫海。说其因缘。劫海可尽。此不可尽。善男子。我法海中。无有一文一句。非是舍施转轮王位。而求得者。非是悉舍一切所有而求得者。善男子。我所求法。皆为救护一切众生。念念相续。微细观察。令最胜法速得现前。愿以智光照明。开示一切世间。愿为显示出世间智。愿令众生悉得安乐。愿普称赞一切如来所有功德。我如是等往昔圆满相应行门。于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海。说不可尽。是故善男子。我以如是积集助道法力。增长诸善根力。广大极深信力。修行诸功德力。如实观察一切法力。成就一切智慧眼力。为诸如来所加持力。种种大愿所引起力。无边大悲不可动力。悉能清净妙智通力。种种善友所摄受力。由此等故。得此究竟三世平等清净法身。及得无上清净色身。超诸世间。而随众生种种心乐。普为现形。入一切刹。遍一切处。普能随顺。示现神通。令诸众生靡不欣乐。善男子。汝见我此圆满广大威德身不。汝应微细思惟观察。善男子。我此妙身。无边劫海之所成就。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难得出现。难得睹见。善男子。若有众生。未种善根。及少善根。犹尚不得闻我名字。况见我身。善男子。若有众生得闻我名。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若见若念。若迎若送。若暂随逐。乃至梦中。皆亦如是。或有众生。一日一夜忆念于我。随顺修行。而得成熟。或七日七夜。半月一月。半年一年。百年千年。一劫百劫。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忆念于我。而成熟者。或一生。或百生。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生。忆念于我。而成熟者。或见我圆光。或见放光。或见色身。或见神通震动佛刹。或生恐怖。或生欢喜。皆得成熟。善男子。我以如是等佛刹极微尘数诸方便门。令诸众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复次善男子。若有众生。见闻于我清净刹者。必得生我清净刹中。若有众生。见闻于我清净身者。必得生我清净身中。善男子。汝应观我此大威德清净之身。

尔时善财童子。微细观察普贤之身。见一一毛孔中。有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刹海。一一刹海。皆有诸佛。出兴于世。遍满其中。大菩萨众海会围绕。彼诸刹海。种种建立。种种形状。种种庄严。种种大山。周匝围绕。种种色云。弥覆其上。种种佛出兴。种种演说法。如是等事。各各不同。如一毛孔。一切毛孔中。一一相中。一一好中。一一肢节中。皆亦如是。又见普贤菩萨。于一一世界海中。出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佛变化身云。周遍十方一切世界。教化众生。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得成熟。时善财童子。随顺普贤善诱诲故。入普贤身及毛孔内。十方一切诸世界中。教化众生。复次善财童子。所见佛刹极微尘数诸善知识。往诣亲近。承事供养。积集增长一切善根。智慧光明。比此暂见普贤菩萨所得善根。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百千亿分。数分。算分。谕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善财童子。从初发心。乃至得见普贤菩萨。于其中间。所入刹海。相续不断。今于普贤菩萨一毛孔中。一念所入诸佛刹海。相续不断。过前不可说不可说倍。如一毛孔。一切毛孔。悉亦如是。善财童子。于普贤菩萨毛孔刹中。行一步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如是而行。尽未来际劫。犹不能知一毛孔中种种刹海相续。刹海藏。刹海差别。刹海出生门。刹海成。刹海坏。刹海庄严。所有边际亦不能知。佛海出现相续。佛海出现藏。佛海差别。佛海出生门。佛海生。佛海灭。所有边际亦不能知。菩萨众会道场海相续。菩萨众海藏。菩萨众海差别。菩萨众海出生门。菩萨众海集。菩萨众海散。所有边际亦不能知。入众生界。知众生根。教化调伏诸众生界。觉悟成熟诸众生智。菩萨所住。自在神通。菩萨所入诸地诸道。如是等海。皆悉不知究竟边际。善财童子。于普贤毛孔刹中。或有刹中一日而行。或有刹中一年而行。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如是而行。不动不出。念念周遍无边刹海。教化调伏一切众生。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是之时。善财童子。则次第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皆悉平等。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一身充满一切世界等。诸行圆满等。正觉现前等。神通大用等。种种法轮等。清净辩才等。出生言辞等。种种音声等。诸力无畏等。种种佛住等。大慈大悲等。如是乃至不可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观察一切菩萨众会。及善财童子。而说偈言。

汝等应离诸疑垢一心不乱而谛听

我说如来满诸度一切解脱真实道

出世调柔胜丈夫其心清净如虚空

常放智日大光明普照世间除惑暗

如来难可得见闻无量亿劫今乃遇

如优昙华时一现是故应听佛功德

随顺世间诸所作譬如幻士现众业

但为悦可众生心未曾一念生分别

尔时一切菩萨。闻此说已。一心渴仰。发大誓愿。欲闻如来真实义谛所有功德。咸作是念。普贤菩萨诸行已圆。体性清净。如说能行。如行而说。一切如来共所称赞。作是念已。深生渴仰。尔时普贤菩萨。圆满种种功德智慧。庄严身心。犹如莲华。不着三界一切尘垢。告诸菩萨言。汝等皆当一心谛听。我今欲说佛功德海一滴之相。即说偈言。

佛智广大同虚空普遍一切众生心

了世妄想皆非有不起种种异分别

一念悉知三世法亦了一切众生根

譬如善巧大幻师念念示现无边量

随诸众生心行异往昔诸业愿乐力

令其所见各不同而佛寂然无动念

或有处处见佛坐充满十方诸世界

或有其心不清净无量劫中不见佛

或有信解心无我一念发意见如来

或有谄诳不净心亿劫专求莫能遇

或一切处闻佛音其音美妙令心悦

或有百千万亿劫心不净故不得闻

或见清净大菩萨充满三千大千界

皆已具足普贤行如来于中俨然坐

或见此界妙无比佛无量劫所严净

毗卢遮那最胜尊于中觉悟成菩提

或见莲华胜妙刹贤首如来住在中

无量菩萨众围绕皆悉勤修普贤行

或有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共围绕

悉已住于灌顶地遍满十方无量土

或有见此三千界犹如妙喜具庄严

阿閦如来住在中及如香象诸菩萨

或见月觉大名称金刚幢等菩萨俱

住如圆镜妙庄严普遍十方清净刹

或见日藏世所尊住普光明清净土

与得灌顶诸菩萨充满十方而说法

或见金刚大焰佛与智幢等菩萨俱

周行一切广大刹说法除灭众生闇

一一毛端不可说诸佛具相三十二

菩萨众会共围绕种种说法度众生

或见一一佛毛孔具足庄严广大刹

无量诸佛住其中清净佛子皆充满

或见十方平等刹而全在一极微中

无量菩萨悉充满不可说劫修诸行

或有见一毛端处无量极微尘刹海

种种业起各差别毗卢遮那转法轮

或有世界不清净或清净刹众宝成

如来住寿无量时乃至涅槃诸所现

普尽十方诸世界种种示现不思议

随诸众生心智殊靡不化度令清净

如是无上大调御充满十方国土中

示现种种神通力我说少分汝当听

或见释迦成佛道已经不可思议劫

或见今始为菩萨十方利益诸群生

或有见此释师子供养诸佛修行道

或见人中最胜尊显示种种神通事

或见布施或持戒或忍或进或诸禅

般若方便愿力智随众生心皆示现

或见究竟波罗蜜或见安住于诸地

总持三昧神通智如是悉现尽无余

或现修行无量劫住于菩萨堪忍位

或见住于不退地或现法水灌其顶

或现梵释护世身或现刹利婆罗门

种种色相所庄严犹如幻师现众像

或现兜率始降神或见宫中受嫔御

或见弃舍诸荣乐出离王宫行学道

或见始生或见灭或示出家学异行

或见坐于菩提树摧伏魔军成正觉

或有见佛始涅槃或见起塔遍世间

或见塔中立影像或随众生现身色

或见如来无量寿与诸菩萨授尊记

而成真实大导师次补住于安乐刹

或见无量亿千劫作佛事已入涅槃

或见今始成菩提或见正修诸妙行

或见如来清净月在于梵世及魔宫

自在天宫化乐宫示现种种诸神变

或见在于兜率宫无量诸天共围绕

为彼说法令欢喜一切净心供养佛

或见住在夜摩天忉利护世龙神处

如是一切诸宫殿莫不于中现其像

或于然灯世尊所散华布发为供养

从是了知深妙法恒以此道化群生

或见久远已涅槃或见初始成菩提

或见住于无量劫或见须臾即灭度

身相光明与寿命智慧菩提及涅槃

众会所化威仪声如是一一皆无量

或现其身极广大譬如须弥大宝山

或见跏趺不动摇充满无边诸世界

或见圆光一寻量或见千万亿由旬

或照无量国土中或见充满一切刹

或见佛寿八十年或寿百千万亿岁

或住不可思议劫如是展转倍过是

佛智通达净无碍刹那普了三世法

皆从心识因缘现生灭无常无自性

于一刹中成正觉一切刹处悉亦然

一切入一一亦尔随众生心而示现

如来安住无上道成就十力四无畏

圆满智慧无障碍转于十二行法轮

普知苦集及灭道微细分别缘起法

法义乐说辞无碍因此无畏广宣扬

诸法无我无有相业性不起亦不失

一切远离如虚空佛以方便能分别

如来如是转法轮普震十方诸国土

宫殿山河悉摇动不使众生有惊怖

如来普演广大音随其根欲皆令解

悉使发心除惑垢而佛未始生心念

或闻施戒忍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智

或闻慈悲及喜舍种种言辞差别声

或闻四念四正勤神足根力觉支道

诸念神通止观等无量方便诸法门

龙神八部人非人梵释护世诸天众

佛以一音为说法随其品类皆令解

或有贪欲嗔恚痴忿覆悭嫉及憍谄

八万四千烦恼异令其闻说对治门

若白净法未修治令其闻说十学处

已能布施调伏者令闻寂灭涅槃音

若人志劣无慈愍厌恶生死自求离

令其闻说三脱门使得出苦涅槃乐

若有自性少诸欲厌背三有求寂静

令其闻说诸缘起依独觉乘而出离

若有清净广大心圆满施戒诸功德

亲近如来具慈愍令其闻说大乘音

或有国土闻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

如是乃至无有量悉是如来方便力

涅槃寂静无差别智行胜劣有殊异

譬如虚空体性一鸟飞远近各不同

佛体音声亦如是普遍一切虚空界

随诸众生心智殊所闻所见各差别

佛以过去修诸行能随所乐演妙音

无心计念此与彼我为谁说谁不说

如来面门放大光具足八万四千数

所说法门亦如是普照于世除烦恼

圆满清净功德智而常随顺三世间

犹如虚空无染着为众生故而显示

示有生老病死苦亦示住寿处于世

虽顺世间如是现体性清净如虚空

一切国土无有边众生根乐亦无量

如来智眼皆明见随所应化示佛道

究竟十方虚空界所有人天大众中

随其形相各不同佛现其身亦如是

若在沙门大众会剃除须发服袈裟

执持衣钵护诸根令其欢喜息烦恼

若时亲近婆罗门则为示现羸瘦身

执杖持瓶恒洁净具足智慧巧谈说

吐故纳新自充饱吸风饮露无异食

或坐或立不动摇现诸苦行摧异道

或持彼戒为世师善达医方等诸论

书数天文地众相及身休咎无不了

深入诸禅及解脱三昧神通智慧行

言谈讽咏共嬉戏方便皆令住佛道

或现上服以严身首戴华冠荫高盖

四兵前后共围绕誓众宣威伏小王

或为听讼断狱官惩恶劝善多方便

所有与夺皆明审令其欣敬尽钦承

或作辅弼诸大臣善用诸王治政法

十方利益皆周遍了达世间无有余

或为粟散诸小王或作飞行转轮帝

令诸王子采女众悉皆授化奉修行

或作护世四天王或作夜叉龙等主

各为其众而说法一切皆令大欣庆

或作忉利大天王住善法堂欢喜园

首戴华冠说妙法诸天觐仰无能测

或住夜摩兜率天化乐自在魔王所

居处摩尼宝宫殿说真实行令调伏

或至梵天众会中说四无量诸禅道

普令欢喜便舍去而莫知其往来相

或至阿迦尼吒天为说觉分诸宝华

及余无量圣功德然后舍去无知者

如来无碍智所见其中一切诸众生

悉以无边方便门种种教化令成熟

譬如幻师善幻术现作种种诸幻事

佛化众生亦如是为其示现种种身

如净月轮在虚空令世众生见盈缺

一切河池现影像所有星宿夺光色

如来智月出世间亦以方便示增减

菩萨心水现影像二乘星宿无光色

譬如大海宝充满清净无浊无有边

四洲所有诸众生一切于中现其像

佛身功德海亦尔无垢无浊量无边

乃至法界诸众生靡不于中现其像

譬如净日放千光不动本处遍十方

佛日光明亦如是无去无来除世闇

譬如龙王降大雨不从身出及心出

而能沾洽悉周遍涤除炎热使清凉

如来法雨亦复然不从于佛身心出

而能开悟诸含识尽能灭除三毒火

如来清净妙法身一切三界无伦匹

超出世间言语道本性非有亦非无

虽无所依无不依如是无来亦无去

如空如日亦如梦当于佛体如是观

三界有无一切法不能与佛为譬谕

譬如山林鸟兽等无有依空而住者

大海摩尼无量色佛身差别亦复然

如来非色非非色随应而现无所住

虚空真如及实际涅槃法性寂灭等

唯有如是真实法可以显示于如来

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

虚空可量风可系无人能说佛功德

若有闻斯功德海能生欢喜信乐心

如所称扬悉当得慎勿于此生疑念

End

梁武帝所礼敬的肉身菩萨

◎ 大 安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在这率从里面,其中大有功德,而且取得显著成就的在北魏年间就有昙鸾。北魏政

观自在菩萨的“自在”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并

真正的佛菩萨

他是无限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内在的安静。仿佛静静的大山,静到极致,却像通天彻地的声音,有着某种难以表述的震慑力。这就是三法印所说的涅槃寂静,它来自所有躁动平息后的内心,来自宇宙人生的最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文殊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神通力,及所说妙法。此时,大迦叶尊者也跟舍利弗说,自己亦曾见过文殊师利的希有神通,接着详说整个过程。昔时,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师利童子从宝王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李炳南:做菩萨要接受众生的考验

文:苏爱雪公在台中慈光图书馆,讲了将近二十年的华严经,华严经上讲到菩萨的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二阶位,当时便去问 雪公老师:‘老师啊!为什么做菩萨,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和阶位,才

刘素云:冥冥中必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老和尚加持

二0一四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之所以说不寻常,是因为有几件大事同时出现,其意义的深远,远不是用我们的思惟所能想出来的,这叫做不可思,也远不是我们用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这叫做不可议,不可思、不可议就是不可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月光菩萨的传说

月光菩萨的传说◎ 张 明在当阳玉泉寺天上天,有一石殿叫月光菩萨,殿内主尊是面如满月的月光菩萨摩。月光菩萨在佛教中是无上尊佛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右胁侍,有关月光菩萨的出处众说不一,普遍有三种释义:传说一:

哪头牛不是菩萨?

有一天,师徒一起去放牛。师父指一指牛群,问:这里面有菩萨吗?徒弟说:有。我们常说,因为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徒弟的回答有。有,就是肯定。我们经常会自问:生命有意义吗?生活里有快乐吗?我能够有幸福

文殊菩萨劝化男子

摩竭国有个观园,那里面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这一天,有一男一女正在园内一块空旷的地方撒花烧香拜佛。那个男子是城中一个长者的儿子,名叫畏间,那女子是个漂亮的闲游之人,名叫上金光首。两个人虽说在拜佛,可却有

文殊菩萨龙宫借石,五台山上一界清凉

北岳山脉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形成一块方圆五百余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在这个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妙江法师弥勒菩萨也叫慈氏菩萨,当时在那个地方叫布袋和尚,就是走到哪儿都笑嘻嘻的,他的慈悲、他的胸怀、心量是无限的。哪儿打板就去哪,哪里有饭就去哪吃饭,所以别人就讨厌他,有些

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序

◎ 智 旭大法久湮,人多谬解。执大谤小,举世皆然。然地狱众苦已随其后,喑哑余报复更难穷。故地藏慈尊,大集会中,现声闻相。世尊广叹胜德。且较云:假于弥勒、妙吉祥、观自在、普贤、殑伽沙等大菩萨所,百劫至心

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别人的人

怨--它是恨的累积,它跟嗔不同。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马上发脾气;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积在心中。不过现在的医学已经证实,从一个身心灵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经常累积负面的能量,对你身体是很不好的。你不

《华严经疏》中的十种回向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一、自他回向把自己的功德、福报、智慧回向给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回向给你;你做的功德,回向给第三者,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稳自

行菩萨道的方法

佛教的菩萨,也是一种圣人。并且菩萨有它超过圣人的一面,所以做菩萨是很难的。然而,为了成佛,非得做菩萨、行菩萨道不可。菩萨道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然后再加上四摄--布施、爱语、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海涛法师唐朝法云法师,是雁门赵氏之子,他天性淳朴、老实善良,对于他人加给他的讥毁或者赞誉都看得很淡。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却呆头呆脑的,好像很迟钝的样子,记性也不太好,在他十

四大菩萨的精神

中国佛教徒以四大菩萨的精神作为修行的理念,作为修行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为修行所要完成的最理想的人格。四大菩萨是整个大乘佛法理论的化身,代表了十方一切菩萨。--净慧长老禅修的实修活动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

菩萨不现今时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已,何不分身示现,化诱群迷。且昔佛法东流,自汉魏以迄宋元,善知识出世,若鳞次然。元季国初,犹见一二,近胡寥寥无闻。如地藏愿度尽众生,观音称无刹不现,岂其忍遗未度

观自在菩萨的十种“自在”

◎ 明 华 《心经》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民间俗称观音菩萨顾名思义,无论观世音菩萨还是观自在菩萨,都有其特殊之蕴意。那么,观自在菩萨究竟有哪些自在?观自在菩

肩负重任的地藏菩萨

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昔于忉利天宫,受释迦世尊嘱咐,于释迦寂灭以后,未来的佛弥勒未生之前,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娑婆世界众生由谁来负责度化?释迦佛把这一重担,交给地藏菩萨。并殷勤嘱咐他,对那些尚

《华严经》之出世

◎ 铂 净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说龙树菩萨: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憋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常福法师阿弥陀佛今现在就在我的生命中安排了三尊化佛,六尊菩萨,率领无量清净大海众菩萨一路时刻无微不至的善护念我,帮助我,加持我,指导我,一直到我究竟圆满成佛。第一尊就是父母佛,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觉醒法师常去汉地寺院的信众发现,大多寺院在进了山门入天王殿后,正中映入眼帘的第一尊菩萨像都是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菩萨,却并不是正襟危坐说法或禅定的法像。他那笑口常开

文殊菩萨大愿真实不虚

◎常 灯李华老师倾心对我讲述了她拜台的亲身经历。老师是山东人,从事教育工作,是一名中学教师,兢兢业业十几年,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一天,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突然昏倒在讲台上。学生把她送到医疗室,后又转

礼拜佛菩萨的功德

◎ 宣 化礼拜佛菩萨的功德有五种:(一)端正圆满。相貌生得端正圆满,人人见了都生一种爱敬心,对你有一种好感。(二)得妙音声。声音清朗宏亮,好像铜钟。(三)多财富。能礼拜瞻礼佛菩萨的形像,等到将来,会有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智 证 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妙 理序 论诸善知识,凡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之行者,无不为常不轻菩萨之精神感叹。经云: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

菩萨永不退休

菩萨永不退休◎ 灵 山如果你去问佛陀,你应该成为一个菩萨还是应该成为一个阿罗汉,佛陀会根据你的的根器给予你所需要的答案。不过很显然,佛陀更赞成大家都去作菩萨,只是有些人目前还没准备好要成为一个菩萨,所

观音菩萨用功的方法

虚 云今日是两个七的第二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各位来参加的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纯厚,福德深重。更可见人人都有厌烦思静、去苦趋乐的要求。本来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且光阴迅速,数十年眨眼就过去了。

文殊菩萨手持如意的启示

◎ 林清玄从前在寺庙里看过一尊文殊师利菩萨,白玉雕成,十分晶莹剔透,相貌庄严中有一种温柔安详之美,连他坐的青狮子都是温柔地蹲踞着。更引人注意的是,他手里拿着一个巨大的如意,从左肩到右膝那样巨大地横过胸

地藏菩萨名由来

地藏菩萨名由来◎ 宣 化什么叫消,也就是把文义解释清楚。消释名题--解释这部经的名字,这名字是地藏菩萨本愿经,也就是以地藏菩萨的名号作这部经的名字。地藏菩萨是个人。本愿是属于法。这部经在七种立题里边是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南怀瑾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接着福田菩萨之后,另一位更大的菩萨出来了,华严菩萨,华严的境界更大了,一花一世界

菩萨七事

谓菩萨为利乐一切众生,示现于世间,而做善友,劝发诱掖,开示教他也。(一)、遭苦不舍,谓菩萨运大悲心,怜悯六道众生,受诸苦恼,故随类现形,种种以开示,令得出离。虽代受其苦,心亦无弃舍,是为遭苦不舍。(六

关爱可怜人,比供养菩萨的功德大

关爱可怜人,比供养菩萨的功德大索达吉堪布余事皆下品,唯有利众高。关爱十分可怜的人,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为殊胜。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比丘尼,她在观世音菩萨的诞辰日买了很多

念万遍地藏菩萨圣号 恶事也能转变成善事

梦参法师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

是菩萨就不能心灰意冷

是菩萨就不能心灰意冷◎ 达真堪布什么叫佛?是从无明沉睡中觉醒、彻底通达了真实智慧的觉悟者。菩萨则是净除了二障,并在精通诸等智慧与功德的遍智以及他利方面具有勇猛的胆识。勇猛的胆识是指菩萨具有度化众生的愿

菩萨把蝼蚁看成前世父母

《劝发菩提心文》(省庵大师,清代高僧):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藏经中《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其中,《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

念菩萨能明心见性

◎ 宣 化欢喜快乐,而厌恶痛苦,这是众生的品性。然而,因为众生是愚痴的,他们不知道怎样才可以获得他们所欢喜的快乐,脱离他们所厌恶的痛苦。所以,虽然众生口里,老是喊着寻求快乐的口号,可是很不幸地,却愈来

菩萨的十种自在

广超法师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虚 云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