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十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 乾隆大藏经
2025-08-06 07:11

第三十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欲往亲近佛母摩耶夫人。即时获得微细观察诸佛境界无边正智。作如是念。我当云何方便。得见此善知识。此善知识。远离世间。住无所住。超过六处。离一切着。不染欲泥。住无碍道。知如实行具净法身。以如幻业而现化身。以如幻智观察世间。以如幻愿而现色身。以佛威力加持自身。此善知识。随意生身。此善知识。无生灭身。无来去身。非虚实身。不变坏身。无起尽身。不思议身。所有诸相皆一相身。远离二边住解脱身。无依处身。无穷尽身。如影普现无分别身。如梦所见离寻伺身。如镜中像不出入身。普于十方而化现身。住于三世无变异身。非身心身。无差别身。此善知识。所行无碍。犹如虚空。超诸世间一切眼境。唯是普贤净目所见。如是之人。我今云何而得亲近承事供养令生欢喜。与其同住。观其状貌。处其众会。听其音声。思其语言。受其教诲。

善财童子。作是念时。有主城神。名曰宝眼。无量城神。眷属围绕。于虚空中。而现其身。种种璎珞。以为庄严。各现无量殊异色身。手持无量诸天宝华。以恭敬心。散善财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应善巧守护心城。谓不贪一切生死境界。应庄严心城。谓观察趣求如来十力。应净治心城。谓毕竟远离悭嫉谄诳。应清凉心城。谓思惟一切诸法实性。应增长心城。谓以大精进成辨一切助道之法。应严饰心城。谓建立一切禅定解脱自在宫殿。应照耀心城。谓普入一切如来道场听受般若波罗蜜法。应增益心城。谓普能出生一切如来诸方便海。应坚固心城。谓恒勤修习增长普贤清净行愿。应防护心城。谓常能御捍烦恼恶友一切魔军。应廓彻心城。谓开引诸佛普智光明。应善补心城。谓受持诸佛甘露法雨。应扶助心城。谓深信一切佛功德海。应广大心城。谓大慈遍及一切世间。应普覆心城。谓集众善法以覆其上。应宽博心城。谓大悲哀愍一切众生。应开辟心城。谓悉舍所有随应给施一切众生。应密护心城。谓防诸生死恶欲境界不令得入。应严肃心城。谓断除一切诸不善法流转根本。应决定心城。谓集一切智助道之法恒无退转。应安立心城。谓正念三世一切如来圆满境界。应莹彻心城。谓明解一切如来法轮修多罗中所有法门。应部分心城。谓普能晓示一切众生皆令得见萨婆若道。应住持心城。谓普摄一切三世如来诸大愿海。应令心城富实。谓积集一切周遍法界大福智聚。应令心城明了。谓普知众生诸根乐欲烦恼等法。应令心城自在。谓普摄一切十方法界。应令心城清净。谓正念一切诸佛如来。应知心城自性。谓知一切法皆无有性。应知心城幻。谓以一切智了诸法性。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净修心城。则能积集一切善根。随所修行。皆能证入。何以故。蠲除一切诸障难故。所谓见佛障。闻法障。亲近供养诸如来障。方便摄取诸众生障。严净种种佛国土障。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离如是诸障难故。若发希求善知识心。不用功力。则便得见。乃至究竟。成一切智。

尔时有身众神。名莲华吉祥。及妙华光明。无量百千诸身众神。前后围绕。从道场出。住虚空中。于善财前。以妙音声。种种称叹摩耶夫人。时诸神众。各从耳珰。放无量色清净众宝焰网光明。放无量色众宝香焰云网光明。放无量色离垢清净焰网光明。放无量色普能显示众生心性清净光明。放无量色速疾增长爱乐光明。放无量色能除热恼清凉光明。放无量色能普显示清净光明。放无量色勇猛出现无著境界宝焰光明。放如是等种种众色大光明网。普照无边广大佛刹。能令善财。普见十方一切国土所有诸佛。其诸光明右绕世间经一匝已然后还来。入善财顶。乃至遍入身诸毛孔。善财童子。以得如是光明照故。即时获得十种法眼。所谓得净光明眼。永离一切愚痴闇故。得无翳眼。能了一切众生性故。得离垢眼。能观一切法性门故。得净慧眼。能观一切佛刹性故。得毗卢遮那眼。能见如来净法身故。得普光明眼。见佛平等不可思议妙色身故。得无碍光眼。观察一切无边刹海成坏相故。得普照明眼。见一切佛起大方便转正法轮出生种种修多罗故。得普境界眼。见无量佛神通威德调伏一切诸众生故。得普见眼。观察一切种种刹中一切如来出兴世故。

时有守护菩萨法堂罗刹鬼王。名曰妙眼。与其眷属万罗刹俱。于虚空中。以天拘苏摩可爱妙华。及众妙香。散善财上。作如是言。善男子。菩萨具足成就十法。则得亲近诸善知识。何等为十。所谓离诸谄幻。其心质直。恒清净故。离诸分别。大悲平等。普摄众生故。觉法自性。知众生性。无真实故。知无去来。趣一切智。心不退故。具信解力。普入一切佛道场故。得净慧眼。了一切法性无生故。住平等慈。普令众生。得胜义故。开智光明。能廓自心诸妄境故。作清凉。云洒甘露雨。涤烦恼故。作广大眼。彻鉴诸法。心常随顺善知识故。若诸菩萨。具足圆满此十种法。则得亲近诸善知识。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三昧。微细观察。则常现见诸善知识。何等为十。所谓法空无尽清净轮三昧。现见十方一切诸佛刹海三昧。于诸境界不舍离无缺减三昧。普见一切如来出现三昧。普集一切福智海藏三昧。心恒不舍诸善知识三昧。常念一切如来功德从善知识出现三昧。念常不舍诸善知识三昧。念常亲近平等供养诸善知识三昧。于善知识。方便行中。身无疲倦。心无厌足。离诸过失三昧。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三昧。常得亲近诸善知识。又得善知识常转一切如来法轮三昧。得此三昧已。悉知诸佛体性平等遍一切处。常得值遇诸善知识。说是语时。善财童子。仰视空中。而报之言。善哉善哉。汝为哀愍摄受我故。显示种种巧方便门。令我得见真善知识。唯愿为我分别演说。我当云何。而得往诣善知识所。于何方处城邑聚落。求善知识。作何方便而得亲近诸善知识。罗刹答言。善男子。汝应谦下普礼十方尽虚空际一切境界求善知识。勇猛自在遍游十方。求善知识。起速疾心起随顺心。求善知识。观察身心如影如梦。求善知识。

尔时善财。受罗刹教。随顺修行。即时睹见大宝莲华。从地涌出。金刚为茎。摩尼为叶。毗卢遮那宝王以为其台。现众生海摩尼宝王以为其藏。众色宝香以为其须。无数宝网弥覆其上。于其台上。有一楼阁。名普纳十方法界藏。种种奇妙以为严饰。金刚为地。千柱行列。一切皆以摩尼宝成。阎浮檀金以为其壁。众宝璎珞四面垂下。种种宝色大摩尼幢。分布行列。普遍庄严。无数妙宝。阶陛栏楯。周匝庄严。其楼阁中。有如意宝王莲华之座。种种众宝以为庄校。妙宝栏楯周匝围绕。星宿幢摩尼王间列庄严。众色宝衣内外敷设。宝帐宝网垂众宝铃。以覆其上。众宝缯幡处处垂下。微风吹动。光流响发。宝华幢中雨众妙华。宝铃铎中出美音声。宝户牖间垂诸璎珞。摩尼身中流出香水。毗卢遮那宝象口中。出莲华网。众色金刚宝师子口。吐妙香云。梵天形像众妙宝轮。出随乐音。演大慈教。金刚宝铃。出诸菩萨大愿之音。宝月幢中。出佛化形。相续不断。净藏宝王。现三世佛受生次第。日藏摩尼。放大光明。遍照十方一切佛刹。普光照耀。摩尼宝王。放一切佛圆满光明。毗卢遮那摩尼宝王。兴供养云。供养一切诸佛如来。如意珠王。念念示现普贤神变。充满法界。须弥宝王。出天宫殿。普现一切帝释天众变化身云。天诸采女种种妙音。歌赞如来不可思议微妙功德。尔时善财。见如是座。复有无量不思议数宝庄严座。周匝围绕。摩耶夫人。在彼座上。遍于一切诸众生前。现净色身。所谓超三界色身。已出一切诸有趣故。随心乐色身。于诸世间无所著故。普周遍色身。等于一切众生数故。广大力色身。令诸众生具福德故。无等比色身。令诸众生灭倒见故。无量种色身。随众生心。悉示现故。无边相色身。普现调伏众生相故。普对现色身。以大自在而示现故。化一切色身。随其所应而现前故。恒示现色身。尽众生界而无尽故。住安乐色身。亲近见闻得安乐故。无断尽色身。究竟普见如虚空故。大威德色身。灭除众生虚妄法故。无去色身。于一切趣无所灭故。无来色身。于诸世间无所出故。不生色身。无生起故。不灭色身。常寂灭故。非实色身。得如实故。非虚色身随世现故。不动色身。生灭永离故。不坏色身。法性无坏故。无相色身。言语道断故。一相色身。无相为相故。如像色身。随心应现故。如幻色身。幻智所成故。如焰色身。唯想所持故。如影色身。随愿现生故。如梦色身。随心而现故。法界色身。性净如空故。大悲色身。常护众生故。无碍色身。遍周法界故。无边色身。普净众生故。无量色身。超过言说故。无住色身。调伏众生故。无依色身。愿度世间故。无处色身。恒化众生故。无生色身。幻愿所成故。无胜色身。超诸世间故。如实色身。定心所现故。不生色身。随众生业而出现故。如意珠色身。普满一切众生愿故。无分别色身。但随众生心愿起故。离分别色身。一切众生不能知故。离虚妄色身。永离众生虚假法故。恒无尽色身。尽诸众生生死际故。清净色身。同于如来。无分别故善财童子。见于摩耶夫人。如是所现一切色身。究竟非色。所有色相如影像故。究竟非受。世间诸受咸转灭故。究竟非想。但随众生想所现故究竟非行。依如幻业而成就故。究竟非识。菩萨愿智空无性故。一切世间语言断故。灭除生死诸热恼故。安住最胜寂灭身故。尔时善财童子。复见摩耶夫人。随诸众生心之所乐。自在普现。如诸世间。或超世间种种女身。所谓或现魔女身。或现他化天女身。或现化乐天女身。或现兜率天女身。或现夜摩天女身。或现忉利天女身。或现四王天女身。或现诸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女身。于一切处。现如是等相似女身。及超过身。饶益众生。集一切智。行于平等檀波罗蜜。大悲普覆一切世间。出生如来无量功德。修习增长一切智智。观察思惟诸法实性。获深忍海。精勤速疾曾无懈息。恒转清净不退法轮。微细了知一切法性。住于平等三昧境界。得如来定。圆满光明销竭众生烦恼巨海。善能了知一切佛法。恒以智慧。观法实相。见诸如来。心无厌足。知三世佛出兴次第。见佛三昧常现在前。普集无量诸清净道。行于诸佛虚空境界。随其心乐。普摄众生。种种方便教化成熟。入佛无量清净法身。成就大愿。净诸佛刹。究竟调伏一切众生。心恒普入诸佛境界。出生一切菩萨神通。已得法身。清净无染。而恒示现无量色身。游戏如来诸自在力。摧伏魔怨力。成就善根力。出生正法力。具足诸佛力。得诸菩萨自在之力。速疾增长一切智力。得佛智光。普照一切。悉知无量众生心海。根性欲解。种种差别。其身充满十方刹海。亦知诸刹成坏之相。以广大眼。见十方海。以周遍智。知三世海。身普承事一切佛海。心恒纳受一切法海。修习圆满一切如来种种功德。随顺出生一切菩萨智慧助道。常乐观察一切菩萨。从初发心。所有修行波罗蜜行。出生一切诸菩萨地。积集一切菩萨福聚。勇猛精进。心无所畏。普遍成就一切菩萨菩提之道。恒勤守护一切众生。常乐称扬诸佛功德。光明普照一切世间。愿为一切菩萨之母。尔时善财童子。见摩耶夫人。遍一切处。现如是等阎浮提极微尘数诸方便门。既见是已。如摩耶夫人所现身数善财亦现作尔许身。于一切处摩耶之前。恭敬礼拜。即时证得无量无数诸三昧门。分别观察。修行证入。从三昧起。右绕摩耶并其眷属。合掌而立。白言。大圣文殊师利菩萨。教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令我勤求诸善知识。我承其教。普于一一善知识所。皆往亲近。承事供养。无空过者。如是展转。渐来至此。唯愿大圣。为我宣说。菩萨云何。学菩萨行而得成就一切智智。摩耶夫人。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萨大愿智幻庄严解脱门。是故常为诸菩萨母。善男子。如我于此阎浮提中。迦毗罗城净饭王家。右胁而生悉达太子。现不思议广大庄严。菩萨受生自在神变。如是乃至。尽此世界海。所有一切毗卢遮那如来住最后身。示现诞生自在神变。我皆一一而为其母。彼诸菩萨皆入我身。右胁而生。成一切智。又善男子。我于净饭王宫。菩萨将欲下生之时。见菩萨身。一一毛孔。咸放光明。名一切如来受生功德轮其诸毛孔。一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菩萨受生神变功德庄严。彼诸光明。皆悉普照一切世界。照世界已。来入我顶。乃至一切身诸毛孔。善男子。又彼光中。普现一切菩萨名号受生神变广大庄严宫殿眷属五欲自娱。又见菩萨舍位出家。往诣道场。摧魔军已。成等正觉。坐师子座。种种菩萨前后围绕。种种世主亲近供养。为诸大众转正法轮。又见如来往昔修行菩萨道时。于诸佛所。尊重供养。发菩提心。净佛国土。念念示现无量化身。充遍十方一切世界。变化种种受生庄严。成无上觉。转妙法轮。乃至最后。现般涅槃广大神变。如是等事。靡不皆见。又善男子。彼妙光明入我身时。我身形量虽不逾本。然其实已超诸世间。所以者何。我身尔时量同虚空。于胎藏中。悉能容受十方菩萨宫殿庄严自在受生大神变故。善男子。尔时菩萨。从兜率天。将降神时。有十佛刹极微尘数诸菩萨众。皆与菩萨。同愿。同行。同善根。同庄严。同解脱。同智慧。同住地。同神通。同出现。同威力。同法身清净。同色身威德。乃至普贤功德行愿。悉皆同等。如是菩萨。前后围绕。又有八万诸大龙王。娑竭罗龙王而为上首。及诸世主。各乘种种摩尼楼阁。俱来亲近承事供养菩萨。尔时以神通力。与诸菩萨。普现一切兜率天宫。一一宫中。悉现十方一切世界阎浮提内受生影像不可思议种种神变。教化调伏无量众生。令其觉悟。不生放逸。离诸懈怠。无所执着。又以神力。放大光明。普照世间。破诸黑闇。灭诸苦恼。脱诸欲境。令诸众生。皆识宿世所有业行。永出恶道。又为救护一切众生。普现其前。作诸神变。现如是等诸奇特事。与眷属俱。从天宫下。来入我身。彼诸菩萨。于我腹中。现大神通。游行自在。或以三千大千世界。而为一步。乃至或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而为一步。又念念中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诸如来所。菩萨众会。及四天王。三十三天须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乃至色界诸梵天王俱来。欲见菩萨处胎广大神变。恭敬供养。听受正法。皆入我身。虽我腹中悉能容受如是众会。而身不广大。亦不迫窄。其诸菩萨。各见自处众会道场清净严饰。善男子。如此四天下阎浮提中。菩萨受生。我为其母。三千大千世界百亿四天下阎浮提中。悉亦如是。然我此身。本来无二。亦复非一。非一处住。非多处住。何以故。以修菩萨大愿智幻庄严解脱门故。善男子。如今世尊毗卢遮那我为其母。往昔所有无量诸佛。悉亦如是而为其母。善男子。我昔曾作莲华池神。时有菩萨。于莲华藏忽然化生。我即捧持。瞻侍养育。一切世间。皆共号我为菩萨母。又我昔为菩提场神。时有菩萨。于我怀中忽然化生。世亦号我为菩萨母。善男子。如是所有无量菩萨。住最后身。于此世界。种种方便。示现受生广大神变。我皆为母。善男子。如此世界贤劫之中。最初出现拘留孙如来。拘那含牟尼如来。迦葉如来。及今世尊释迦牟尼如来。现受生时。我为其母。

End

梁武帝所礼敬的肉身菩萨

◎ 大 安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在这率从里面,其中大有功德,而且取得显著成就的在北魏年间就有昙鸾。北魏政

观自在菩萨的“自在”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并

真正的佛菩萨

他是无限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内在的安静。仿佛静静的大山,静到极致,却像通天彻地的声音,有着某种难以表述的震慑力。这就是三法印所说的涅槃寂静,它来自所有躁动平息后的内心,来自宇宙人生的最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文殊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神通力,及所说妙法。此时,大迦叶尊者也跟舍利弗说,自己亦曾见过文殊师利的希有神通,接着详说整个过程。昔时,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师利童子从宝王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李炳南:做菩萨要接受众生的考验

文:苏爱雪公在台中慈光图书馆,讲了将近二十年的华严经,华严经上讲到菩萨的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二阶位,当时便去问 雪公老师:‘老师啊!为什么做菩萨,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和阶位,才

刘素云:冥冥中必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老和尚加持

二0一四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之所以说不寻常,是因为有几件大事同时出现,其意义的深远,远不是用我们的思惟所能想出来的,这叫做不可思,也远不是我们用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这叫做不可议,不可思、不可议就是不可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月光菩萨的传说

月光菩萨的传说◎ 张 明在当阳玉泉寺天上天,有一石殿叫月光菩萨,殿内主尊是面如满月的月光菩萨摩。月光菩萨在佛教中是无上尊佛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右胁侍,有关月光菩萨的出处众说不一,普遍有三种释义:传说一:

哪头牛不是菩萨?

有一天,师徒一起去放牛。师父指一指牛群,问:这里面有菩萨吗?徒弟说:有。我们常说,因为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徒弟的回答有。有,就是肯定。我们经常会自问:生命有意义吗?生活里有快乐吗?我能够有幸福

文殊菩萨劝化男子

摩竭国有个观园,那里面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这一天,有一男一女正在园内一块空旷的地方撒花烧香拜佛。那个男子是城中一个长者的儿子,名叫畏间,那女子是个漂亮的闲游之人,名叫上金光首。两个人虽说在拜佛,可却有

文殊菩萨龙宫借石,五台山上一界清凉

北岳山脉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形成一块方圆五百余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在这个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妙江法师弥勒菩萨也叫慈氏菩萨,当时在那个地方叫布袋和尚,就是走到哪儿都笑嘻嘻的,他的慈悲、他的胸怀、心量是无限的。哪儿打板就去哪,哪里有饭就去哪吃饭,所以别人就讨厌他,有些

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序

◎ 智 旭大法久湮,人多谬解。执大谤小,举世皆然。然地狱众苦已随其后,喑哑余报复更难穷。故地藏慈尊,大集会中,现声闻相。世尊广叹胜德。且较云:假于弥勒、妙吉祥、观自在、普贤、殑伽沙等大菩萨所,百劫至心

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别人的人

怨--它是恨的累积,它跟嗔不同。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马上发脾气;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积在心中。不过现在的医学已经证实,从一个身心灵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经常累积负面的能量,对你身体是很不好的。你不

《华严经疏》中的十种回向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一、自他回向把自己的功德、福报、智慧回向给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回向给你;你做的功德,回向给第三者,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稳自

行菩萨道的方法

佛教的菩萨,也是一种圣人。并且菩萨有它超过圣人的一面,所以做菩萨是很难的。然而,为了成佛,非得做菩萨、行菩萨道不可。菩萨道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然后再加上四摄--布施、爱语、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海涛法师唐朝法云法师,是雁门赵氏之子,他天性淳朴、老实善良,对于他人加给他的讥毁或者赞誉都看得很淡。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却呆头呆脑的,好像很迟钝的样子,记性也不太好,在他十

四大菩萨的精神

中国佛教徒以四大菩萨的精神作为修行的理念,作为修行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为修行所要完成的最理想的人格。四大菩萨是整个大乘佛法理论的化身,代表了十方一切菩萨。--净慧长老禅修的实修活动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

菩萨不现今时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已,何不分身示现,化诱群迷。且昔佛法东流,自汉魏以迄宋元,善知识出世,若鳞次然。元季国初,犹见一二,近胡寥寥无闻。如地藏愿度尽众生,观音称无刹不现,岂其忍遗未度

观自在菩萨的十种“自在”

◎ 明 华 《心经》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民间俗称观音菩萨顾名思义,无论观世音菩萨还是观自在菩萨,都有其特殊之蕴意。那么,观自在菩萨究竟有哪些自在?观自在菩

肩负重任的地藏菩萨

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昔于忉利天宫,受释迦世尊嘱咐,于释迦寂灭以后,未来的佛弥勒未生之前,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娑婆世界众生由谁来负责度化?释迦佛把这一重担,交给地藏菩萨。并殷勤嘱咐他,对那些尚

《华严经》之出世

◎ 铂 净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说龙树菩萨: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憋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常福法师阿弥陀佛今现在就在我的生命中安排了三尊化佛,六尊菩萨,率领无量清净大海众菩萨一路时刻无微不至的善护念我,帮助我,加持我,指导我,一直到我究竟圆满成佛。第一尊就是父母佛,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觉醒法师常去汉地寺院的信众发现,大多寺院在进了山门入天王殿后,正中映入眼帘的第一尊菩萨像都是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菩萨,却并不是正襟危坐说法或禅定的法像。他那笑口常开

文殊菩萨大愿真实不虚

◎常 灯李华老师倾心对我讲述了她拜台的亲身经历。老师是山东人,从事教育工作,是一名中学教师,兢兢业业十几年,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一天,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突然昏倒在讲台上。学生把她送到医疗室,后又转

礼拜佛菩萨的功德

◎ 宣 化礼拜佛菩萨的功德有五种:(一)端正圆满。相貌生得端正圆满,人人见了都生一种爱敬心,对你有一种好感。(二)得妙音声。声音清朗宏亮,好像铜钟。(三)多财富。能礼拜瞻礼佛菩萨的形像,等到将来,会有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智 证 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妙 理序 论诸善知识,凡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之行者,无不为常不轻菩萨之精神感叹。经云: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

菩萨永不退休

菩萨永不退休◎ 灵 山如果你去问佛陀,你应该成为一个菩萨还是应该成为一个阿罗汉,佛陀会根据你的的根器给予你所需要的答案。不过很显然,佛陀更赞成大家都去作菩萨,只是有些人目前还没准备好要成为一个菩萨,所

观音菩萨用功的方法

虚 云今日是两个七的第二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各位来参加的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纯厚,福德深重。更可见人人都有厌烦思静、去苦趋乐的要求。本来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且光阴迅速,数十年眨眼就过去了。

文殊菩萨手持如意的启示

◎ 林清玄从前在寺庙里看过一尊文殊师利菩萨,白玉雕成,十分晶莹剔透,相貌庄严中有一种温柔安详之美,连他坐的青狮子都是温柔地蹲踞着。更引人注意的是,他手里拿着一个巨大的如意,从左肩到右膝那样巨大地横过胸

地藏菩萨名由来

地藏菩萨名由来◎ 宣 化什么叫消,也就是把文义解释清楚。消释名题--解释这部经的名字,这名字是地藏菩萨本愿经,也就是以地藏菩萨的名号作这部经的名字。地藏菩萨是个人。本愿是属于法。这部经在七种立题里边是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南怀瑾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接着福田菩萨之后,另一位更大的菩萨出来了,华严菩萨,华严的境界更大了,一花一世界

菩萨七事

谓菩萨为利乐一切众生,示现于世间,而做善友,劝发诱掖,开示教他也。(一)、遭苦不舍,谓菩萨运大悲心,怜悯六道众生,受诸苦恼,故随类现形,种种以开示,令得出离。虽代受其苦,心亦无弃舍,是为遭苦不舍。(六

关爱可怜人,比供养菩萨的功德大

关爱可怜人,比供养菩萨的功德大索达吉堪布余事皆下品,唯有利众高。关爱十分可怜的人,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为殊胜。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比丘尼,她在观世音菩萨的诞辰日买了很多

念万遍地藏菩萨圣号 恶事也能转变成善事

梦参法师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

是菩萨就不能心灰意冷

是菩萨就不能心灰意冷◎ 达真堪布什么叫佛?是从无明沉睡中觉醒、彻底通达了真实智慧的觉悟者。菩萨则是净除了二障,并在精通诸等智慧与功德的遍智以及他利方面具有勇猛的胆识。勇猛的胆识是指菩萨具有度化众生的愿

菩萨把蝼蚁看成前世父母

《劝发菩提心文》(省庵大师,清代高僧):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藏经中《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其中,《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

念菩萨能明心见性

◎ 宣 化欢喜快乐,而厌恶痛苦,这是众生的品性。然而,因为众生是愚痴的,他们不知道怎样才可以获得他们所欢喜的快乐,脱离他们所厌恶的痛苦。所以,虽然众生口里,老是喊着寻求快乐的口号,可是很不幸地,却愈来

菩萨的十种自在

广超法师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虚 云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