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十卷 佛本行集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5 12:49

第三十卷 佛本行集经

菩萨降魔品第三十二之二

尔时彼处别有地神。将于一瓶凉冷之水。洒魔王上。而告之言。汝魔波旬。速疾急起。走向自宫。今为汝故。当有种种器仗。欲来害于汝身。节节解汝。而彼魔众。本时所作。杂类形容。殊异身体。变现而来。执持种种兵戈器械。如是怖已。不能复形。还如是归。至本来处。各相迷失。经由七日于后。或有得相见者。或不相见。其相见者。各相借问。或复哭母。或复哭父。或兄或弟。或姊或妹。互相谓言。我等今者值此大厄。是我等殃。我等今得本命而还。深是我等不可思议而有偈说。

菩萨右手百福严诸指网罗赤红甲

掌内千辐轮相炳阎浮金光妙色充

以手安庠摩头趺如是掌下似云电

口言大地汝明我往昔无数劫修行

所有来乞曾不违水火风神皆验实

梵天帝释并日月十方诸佛悉鉴知

如我苦行求菩提布施持戒精进忍

禅定智慧等六度及四无量诸神通

如是次第助道因一切熏修尽皆证

十方我作诸功德般遮于瑟及檀那

汝魔万分无一毫是时以手指此地

其地震声若钟响六种涌没海波涛

魔睹倒地闷不稣或有空音唱缚撮

虽降面失于光色自知不及菩萨威

椎胸大哭唱叫声身体疲乏无归处

东西南北纵横走心迷闷绝无有情

象马车兵力悉摧鸠槃毗舍遮罗刹

自然惊怖悉星散退走求道各回遑

如鸟在泽被火飞父母兄弟姊妹女

两两相求不知道各问汝今何处停

设得相见迭相嫌俱云厄至恐失命

彼诸魔众无亿数忽然消灭似散云

如是苦经七日中后遇相逢唱言活

我等心今大欢喜时彼菩提树大神

慈心将冷水一瓶洒于魔上作是说

速起莫住随心去汝今若不取我言

后值厄难当分甘夜叉罗刹鸠槃等

摩睺罗伽及毗舍世间所有可畏形

魔王率将树下来欲望恐怖于菩萨

端正容颜诸相满功德具如千日光

心不惊动犹须弥观后魔众如幻化

诸法无异无分别如星如露如浮云

法相如是正思惟安心善住结加坐

若有我心彼闻见如是邪念则生贪

痴人作是着我时以心念故见恐怖

释迦牟尼大尊者观于诸法平等如

十二因缘相续生心意境界空无实

见谄曲魔不惊动乏顿无利身体疲

木石刀杖悉弃捐眷属驰走无依怙

尔时魔王波旬长子。名曰商主。即以头顶礼菩萨足。乞求忏悔。口唱是言。大善圣子。愿听我父发露辞谢。凡愚浅短。犹如小儿。无有智慧。我今忽来恼乱圣子。将诸魔众。现种种相恐怖圣子。我于已前。曾咨父言。以忠正心。虽有智人善解诸术。犹尚不能降伏于彼悉达太子。况复我等。但愿圣子。恕亮我父。我父无智。不识道理。如是恐怖大圣王子。当何取生。大圣王子。愿仁所誓。早获成就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所有一切诸天。向于菩萨生信行者。若虚空中及在地上。或复诸方。彼等悉大欢喜踊跃遍满其体。不能自胜。以欢喜心。口唱是言。唎唎[口*祁][口*祁]梨梨。其声遍满四方虚空。震叫响彻弄诸衣服。呜呼希有菩萨。今已降伏诸魔及魔军众。以作天乐。以作天歌。赞叹菩萨。复将天花。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优钵罗花。拘勿头花。钵头摩花。分陀利花。以天栴檀细末之香。散菩萨上。散已复散。雨而更雨。有偈说言。

菩萨既降伏魔王此之大地六种动

众生没在无明暗大圣神光普照明

天地开朗日月辉犹如妇女庄严面

虚空下种种花雨曼陀罗等及余花

尔时复有无量无边诸余天等。千万亿数。娑婆世主。大梵天王。及帝释等。皆大欢喜。乃至遍体。不能自胜。合十指掌。顶礼菩萨。口作是言。今此圣者。必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其处菩提树下。相去不远。有一龙王。名曰迦罗。即便以偈。叹菩萨言。

如我昔睹佛日兴还如此处菩提树

作大神通希有事善巧方便降魔王

世尊今者亦复然铺草结加安隐坐

心不攀缘正意住曾无一念暂时惊

如是勇猛大精进决定最胜牟尼佛

而此大地六种动其响震吼如钟声

东西南北涌复潜不久必成大胜觉

虚空閦塞诸天众百千万亿那由他

唱声微妙心喜欢仁今必作大妙圣

诸天万亿不可数各弄衣服满虚空

如是预相无有边仁今作佛成大圣

千万那由他天众在空顶礼合掌恭

此之先应难具言仁今作佛大尊觉

天诸童子亿千万喜欢手执妙天花

于仁者上雨花云仁今作佛世尊胜

周匝菩提树林木枝头皆向尊屈低

此诸瑞相非一条仁今作佛大尊极

仁既降伏天魔众可畏音响及殊形

悉以慈力摄化周仁今作佛大尊称

迦罗龙王叹佛已心生快乐大喜欢

成无上道品第三十三

尔时菩萨。既已降伏一切魔怨。拔诸毒刺建立胜幢。坐金刚座已。灭一切诸世间内诤斗之心。灭诤斗已。内外调伏。心清净行。为令一切世间众生作利益故。为令一切世间众生得安乐故。为令一切诸恶众生发慈心故。为断一切诸恶众生结垢行故。自已灭除睡眠缠盖。心得清净。光明现前。正念圆满。亦教众生。令断一切睡眠覆障。自已断除一切调戏。得清净心。无有浊乱。亦教众生。令灭一切调戏之心。使得清净。自断一切疑悔之心。离暗弊行。于诸善恶一切法中。无有疑滞。得清净心。

尔时菩萨。得断如是五种心已。烦恼渐薄。所以者何。此等五法。能为智慧。作覆障故。能为智慧。作不佐助。遮于涅槃微妙善路。如是一切悉皆弃舍。离诸欲心及不善法。分别内外。思惟观察。一心寂定。欲证喜乐入于初禅法中而行。

尔时菩萨。如是思惟。我今已证初增上心。现得安乐微妙之法心不放逸。应当正念舍离聚落。依阿兰若所行法者。尽令得之。是时菩萨。欲舍一切诸分别观。清净内心。一无分别。从三昧生欢喜乐已。证第二禅法中而行。

尔时菩萨。复如是念。我今已生此二增心。乃至舍离一切诸恶。成众行已入二禅。时菩萨厌离欢喜。舍行清净。正念正慧。身受安乐。如圣所叹。舍于诸恶。已得安乐。如是增上。证第三禅法中而行。

尔时菩萨。复如是念。此我第三增益之心。乃至在于兰若行者。是时菩萨。欲舍乐欲舍苦。如前所舍分别苦乐。无苦无乐。悉舍正念清净。证第四禅法中而行。

尔时菩萨。复更思惟。此我增心。第四现见法安乐行。已得证知。心不放逸。善男子。应正念一心。在阿兰若寂静而行。

尔时菩萨。如是一心。清净无垢。无障无翳。一切苦患。悉皆除灭。调和柔软。可作诸业。已住决定。其夜初更欲成身通。受于种种神通境界。所谓一身能作多身。复合多身还作一身。作一身已。于虚空中。上没下出。下没上出。隐显自在。横遍亦然。穿过山崖石壁无碍。应念而行。入壁便出。出已还入。譬如雾中。没已即现。现已还没。入地如水。履水如地。出没虚空。犹如飞鸟。或放烟熏。或出光焰。如大火聚。日月威德。最大巍巍。能以手掌。面扪摸之。现长大身乃至梵天。譬如工巧。巧师弟子。取清净金。作诸器皿。随意即成。亦分别知彼价贵贱如工瓦师。瓦师弟子。成就泥团。置于轮上。欲作何器。即便得成。亦知其价。如善木师。木师弟子。伐取树木。不腐不枯。欲作何器。即能得成。亦知其价。如象牙师。牙师弟子。得好象牙欲作何器即能作成。亦知其价。如是如是。菩萨亦然。如是成就清净之心。无浊秽心。无隔碍心。无患累心。柔和软心。成就业心。真寂定心。于夜初更。修习造作种种神通。成就智心。出现种种神通境界。所谓一身作于多身。略说乃至身至梵天。菩萨心得如是寂定。如是清净。如是无垢。如是无翳。除灭一切烦恼患累。造诸业已。心得寂灭。

尔时菩萨。还于是夜初更之中。更欲证知宿命神通。成就心行。欲于自心知他人心种种念数。所谓受身一生之处。二生之处。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一百二百一千一万。无量亿万。半劫小劫。中劫大劫。无量小劫。中劫大劫。我昔某处。我名字某。如是姓族。如是种类。如是饮食。如是受乐。如是寿命。如是死已生于彼处。彼生复死。

尔时菩萨。以如是相如是行。知种种宿世自身既尔。他身亦然。又复自知种种宿命。譬如有人。从自聚落出已。至于他聚落。行于其道路。知何处坐。知何处行。知何处眠。知何处言。知何处默。至此聚落。知彼聚落其间近远行路之时。何处而行。何处而坐。乃至何处。眠卧言默。至彼聚落。还已聚落。复如是念。思惟悉知。从此聚落。经若干时。至彼聚落。复于某处若干时住。若干时行。若干时坐。若干时语。若干时默。过若干时。复至某邑。复知彼处若干时行坐起眠卧语默停泊。乃至到于已聚落已。悉如是知。菩萨亦然。如是定心清净之心。无垢秽心。如是软心。无患恼心。可作业心。于彼初夜初更之中。得宿命智。正念证知。心成就行。

尔时菩萨。既思惟知自身生处及他生处。所谓一生国土之处。乃至无量无边亿劫所生之处。是时菩萨。如相如教。次第闻说如知自身所生之处及以他身种种生处亦复忆念。

菩萨忆念如是生已。能于处处诸众生类。受诸生中。得慈念心。此我亲旧。此我外人。舍此亲已。复生某处。此世彼世。流转不息。犹如风车。犹如芭蕉。决定无实。烦恼无常。此义决定。心如是知。

尔时菩萨。如是定心。如是清净。如是无垢。如是无恼。如是柔软。可作静业。于彼夜半。欲得成就证知天耳。而发是心。彼以天耳善清净故。过于人耳。闻种种声。所谓或闻地狱之声。或畜生声。天声人声。远声近声。譬如聚落城邑国土。或复市中。其间有人。升上高堂。或复楼上。于彼中住。复有一人。以清净耳。闻种种声。所谓或闻吹蠡贝声。或大鼓声。或小鼓声。细腰鼓声。或箜篌声。或琵琶声。箫笛笙瑟种种音声。或闻歌声。或闻舞声。或闻笑声。或闻哭声。或妇女声。或丈夫声。或童子声。或童女声。如是如是。菩萨如是。寂定其心。清净无垢。无恼无浊。柔软作业。于彼夜半。闻种种声。乃至一切地狱等声。

尔时菩萨。寂定清净。无垢无恼。于彼夜半。成就欲证彼天眼时过于人眼。遍见一切。或复命终堕落众生。或生。众生。上界众生。下界众生。端正众生。丑陋众生。或堕恶道一切众生。或生善道一切众生。行者住者。或造业者。如所造业。悉皆以眼。通能达见。复知如是。众生所作身业不净。意业不净。毁谤师僧。或着邪见。以邪见故。造是恶业。以是因缘。舍此身命。生于恶道地狱之中。受诸苦恼。如是众生。以口业故。受于种种诸恶道苦。是等众生。口业不净造恶口业。一切具足。以是因缘。生于畜生。受诸苦恼。是等众生。行身恶业。具身恶业。以是因缘。造意恶业。具意恶业。乃至毁谤一切诸圣。若干邪见。以邪见故。邪见因缘。命终舍身。堕于饿鬼。受饿鬼苦。如是众生。行身净业。口清净业。不毁诸圣。以行正见造正见业。以是因缘。命终舍身。生于天上。若干众生。以造清净身行口行。一切具足。不犯不缺。不谤诸圣。以有正见。如是正见业因缘故。命终舍身。生于人间。如是菩萨。以天眼净过于诸人。见诸众生。或堕落时。或受生时。上界众生。中下众生。端正丑陋。或身有香。或身患臭。或至恶道。或至善道。如所造业。真实皆知。譬如有人。于国城邑聚落市间喧闹之处。升上大台高楼中坐。以净天眼见于诸人。或东方来。或西方来。或西向东。或东向西。或南向北。或北向南。或从南来。或从北来。或来或去。或住或坐。展转其间。或有逆行。或有顺行。如是如是。菩萨如是。寂定清净。无垢无恼。柔软作业。于彼夜半。乃至见于诸众生等随业受报。若善若恶。而有偈说。

地狱受业苦极殃畜生各各相啖食

饿鬼恒常患饥渴人间困厄求资财

天上报尽爱别离此苦最重无方喻

展转一切众生类处处无有欢乐时

此名死命鬼深渊亦是烦恼海根底

众生没溺无出处轮转此彼来去行

如是观察五道中以于天眼遍能见

烦恼始终无有实犹如叶叶破芭蕉

尔时菩萨。如是寂心。如是净心。无垢之心。如是远离一切诸恶。心调柔软。可作于业。已得寂定。还于彼时。后夜将尽。心欲证知如意通故。而自发起。既发知已。复知他意。从何处生。思惟何事。一切遍至。如实通知。若有众生。发于欲心。欲行欲事。如是真知。若离欲心。远离于欲。如实证知。若嗔恚心。嗔恚发起。真实通知。厌离嗔心远离嗔恚。如实通知。若有痴心。痴心发起。真实通知。厌离痴心。远离痴已。如实通知。如是略说。爱心离爱。乃至有为无为。下等上流。静乱广狭大小。有边无边。有上无上。得定无定。解脱无脱。如实通知。譬如丈夫。或复女妇。正少年时。常喜严身。庄严身已。或时净镜。或净水中。观于自面相皆见尽。如是如是。菩萨如是寂定。其心如是清净。如是无垢。如是无恼。柔软调和。可作于业。已得寂定。还彼后夜。以清净心。欲得证取宿命智通。如是自心他心亦然。从何发心。何处起心。心心遍尽。如实通知。若有欲心。若离欲心。如实通知。乃至解脱。不解脱心。如是通知。而菩萨得如是定心清净之心。无垢秽心。离一切恶。柔软之心可作于业。已得寂静。还彼后夜。欲得证知漏尽神通。内发智心。彼如是念。此诸众生。没烦恼海。所谓数数生老病死。从此命终。至于彼处。受后生时。还得如是一切众苦。不能知离此等众苦。所谓生老病死等苦。如是思惟。我今当作何等方便。云何得离此等诸苦。作何业行。云何舍离生老病死。度至彼岸。而说偈言。

世间生死没溺海数数死已复受生

为此老病众苦缠愚迷不能得出离

尔时菩萨。说此偈已。复更思惟。我老病死。从何而来。何因缘有此老病死。菩萨如是思惟念时。知老病死因生故。有此老病死。以有生故。老病死随。

菩萨复更思惟。此生从何而有。何因缘故。得有是生。菩萨如是思惟念已。知因有故故有是生。

菩萨复更思惟。此有从何而有。何因缘故得有此有。菩萨如是思惟念已。知因取故故有是有。

菩萨复更思惟。是取从何而有。何因缘故得有是取。菩萨如是思惟念已。知因爱故故有是取。

菩萨复更思惟。是爱从何而有。何因缘故得有是爱。菩萨如是思惟念已。知因受故故有是爱。

菩萨复更思惟。此受从何而有。何因缘故得有此受。菩萨如是思惟念已。知因触故故有此受。

菩萨复更思惟。是触从何而有。何因缘故得有是触。菩萨如是思惟念已。知因六入故有此触。

菩萨复更如是思惟。此之六入。从何而有。何因缘故有此六入。菩萨如是思惟念已。知因名色故有六入。

菩萨复更如是思惟。此之名色。何因缘有。从何而生。菩萨如是思惟念已。知因于识故有名色。

菩萨复更如是思惟。此之识者。何因缘有。从何而生。菩萨如是思惟念已。知因诸行故有此识。

菩萨复更如是思惟。此之诸行。何因缘有。从何而生。菩萨如是思惟念已。知因无明故有诸行。

菩萨复更如是思惟。缘无明故故有诸行。缘诸行故故有于识。缘于识故故有名色。缘名色故故有六入。缘六入故故有于触。缘于触故故有于受。缘于受故故有于爱。缘于爱故故有于取。缘于取故故有于有。缘于有故故有于生。缘于生故故有于老。缘于老故故有病死及以忧悲诸苦恼等。如是诸苦。各相因生。菩萨未曾从他人闻。未曾自见。从法生眼生智生意生慧生明。

菩萨复更如是思惟。有何无故无病老死。有何灭故灭老病死。菩萨如是思惟念知。以无生故无老病死。以灭生故。灭老病死。

菩萨复更如是思惟。以何无故。而无此生。以何灭故。而灭此生。菩萨如是思惟念知。以无有无。则无此生。以灭有灭。则灭此生。

菩萨复更如是思惟。以何无故。乃至一切诸行悉无。以何灭故。乃至一切诸行悉灭。菩萨如是思惟念知。以无无明故诸行无。以灭无明故诸行灭。

菩萨复更如是思惟。以灭无明故诸行灭。诸行灭故识亦随灭。略说乃至生死忧悲苦恼皆灭。如是一切诸苦及集并皆悉灭。

菩萨如是昔未曾闻。如是法中。生眼生智生意生明生光生慧。时菩萨得如是定心。如是清净如是无垢。如是得离一切诸恼柔软之心。可作业心。既得静心。此是无明。真实而知。亦知无明因如是生。亦知无明缘如是灭。真实谛了。此是无明尽灭之相。已得正道。真实而知。乃至略说。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等。如实而知。此是一切老病死集。此是一切老病死灭。此是一切老病死灭。灭已得道。如是悉知。此苦谛集。如实而知。此苦谛灭。如实而知。此是苦谛。灭已得道。如实而知。如是等漏。真实而知如是漏集。如是漏灭。如是等漏。灭已得道。如实而知。此是欲漏。如实而知。此是有漏。此无明漏。如实而知。此处诸漏。悉灭无余。断绝诸有。

譬如郭邑。或复城傍。或复聚落。相去不远。有一水池。其水凉冷。甘美清净。间无秽浊。水常弥满。其岸齐平。又岸四边。多有诸树。围绕庄严池内。复有种种诸虫或蚌或螺。鼋鼍龟鳖。多诸水性。或石或砂。或诸鱼鳝。鳟鲂鳀鳢。及摩竭鱼。在于水内。东西南北。交横驰走。求觅饮食。或有住者。或相趁逐。而有一人。以清净眼。在于岸上。洞彻分明。见于彼等一切诸虫。知此是[口*丰]是螺是龟是鼍是鳖是砂是石是鱼是虫摩竭鱼等。若干求食。若干蛰眠。若干东西南北驰走。若干相趁。如是如是。菩萨如是寂定于心。如是清净。如是无垢。如是无恼如是柔软。可作诸业。已得寂静。此是无明。如实而知。此无明集。此无明灭。此是无明灭已得道。如实而知。乃至略说。此处诸漏。悉皆灭尽。无有遗余。

尔时菩萨。如是知时。如是见时。心从欲漏而得解脱。心从有漏。而得解脱。从无明漏。而得解脱。既解脱已。生慧解脱。生已即知。我生已尽。梵行成立。所作已办。毕竟更不受后世生。其夜三分已过。第四于夜后分。明星将欲初出现时。夜尚寂静。一切众生行与不行。皆未觉寤。是时婆伽婆。即生智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有偈说。

是夜四分三已过余后一分明将现

众类行不皆未动是时大圣无上尊

众苦灭已得菩提即名世间一切智

尔时婆伽婆。得智见时。于此世间。梵宫魔宫。天人沙门。及婆罗门。世皆大明。小铁围山。并大铁围。其间从来恒常黑暗。未曾见光此之日月。如是大德。如是光明。如是威力。遂不能令彼处光明照曜显赫。今者自然皆大开朗。悉睹光明。其间所有一切众生。各各相见。各各相知。各各相语。此处亦复有众生乎。此处亦复有众生乎。一切树木。即生花果。随熟堕地。世尊力故。虚空清净。无有尘雾。无有烟霞。忽自起云。降微细雨。以用洒地。复起凉风。冷暖调适。诸方澄净。显现分明。又虚空中。一切诸天。作天音乐。作天歌赞。而雨种种无量花雨。所谓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复雨天衣憍奢耶等。复雨金银琉璃等宝。复雨优钵罗拘物头分陀利。复雨种种末香涂香。散于佛上。散已复散。彼地周匝满一由旬。种种花雨。末香涂香。积至于膝。时此大地。六种震动。一切众生。一向皆受极妙快乐。诸苦不恼。当于彼时。无一众生有欲恼者。有嗔恚者。有贪痴者。亦复不生贡高之心。我慢之心。无有恐怖。不作众罪。无有疾病。众患皆差。更不发动。饥渴众生。悉得饱满。酒醉众生。皆得醒悟。更不饮酒。颠狂众生。皆得本心。盲瞑众生。皆得见色。聋者闻声。身体诸根。不完具者。悉得具足。贫穷众生。皆得地藏。羸瘦众生。皆得肥满。牢狱系禁。悉皆得脱枷锁自然解散。地狱众生。悉免苦恼。畜生众生。恐怖皆灭。饿鬼众生。灭饥渴苦。悉得饱满。而有偈说。

尔时众生嗔等无灭众苦受大快乐

酒醉狂颠得本性一切怖者皆获安

尔时世尊。既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即作如是师子音吼。而说偈言。

往昔造作功德利心所念事皆得成

速疾证彼禅定心又复到于涅槃岸

所有一切诸怨敌欲界自在魔波旬

不能恼我悉归依以有福德智慧力

若能勇猛作精进求圣智者得不难

既得即尽诸苦边一切众罪皆除灭

尔时如来初成佛已。最先说此口业之偈。

End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

第十一卷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六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四复次诸心心数法。于所缘定。问曰。为于何法定言定耶。为于眼入定。为于色定。为于刹那定。答曰。或有说者。于眼入定。不于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六复有经说。若入地一切处定行者。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不离不异。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诸得一切处定。必离第三禅欲。彼若见地是我。当知是第四禅地身见。见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四云何顶法云何顶法退。云何暖法乃至广说。问曰。此中逆说凡夫所得法。说世第一法已。何以不次说忍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云何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七即彼经说。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不住是处非处。二不住智论。三不住分别。四不住道迹。问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不住是处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有业得一入报。谓法入中命根。有业得二入报。谓意入法入。触入法入亦如是。若得报眼入。得四入。眼入身入触入法入。如眼入耳鼻舌入亦如是。若得身入。得三入。身入触入法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一一人此生十二支缘。几在过去几在未来几在现在。如是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他义故。如毗婆阇婆提说缘起是无为法。问曰彼以何义故说缘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爱敬品第四之四世尊说无学成就戒身。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无学成就戒身。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佛经是此论根本。今欲广解佛经故而作此论。复次所以作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三问曰次第缘体性是何。答曰。如波伽罗那说。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心。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也。复有说者。诸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次第缘体性。问曰。若然者阿罗汉最后心。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一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者。以善业故生大富长者商主家。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