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十卷 宋高僧传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6 11:22

第三十卷 宋高僧传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正传十九人附见六人)

唐上都大安国寺好直传

释好直。俗姓丁氏。会稽诸暨人也。幼不喜俗事。酒肉荤茹天然不食因投杭坞山藏师落发。元和初受具于杭之天竺寺。凡百经律论疏钞嗜其腴润。一旦芒屩策杖。诣洪州禅门洞达心要。虚往实归。却于本郡大庆寺。求益者提训凡二十余载。为江左名僧。见儒士能青眼。故名辈多与之游。往往戏为诗句辞皆错愕。凡从事廉问护戎於越。入境籍声实而造其户。不独能诱。亦善与人交者。大和中游五台。路出京邑。一夕而去。前护戎郄志荣宋常春二内侍。尤味其道。孜孜远招。开成初再至京国。二贵人同力唱和。牵雅傲糁掳补?麓蠓秸梢跃又?M蹒芰?竽?磺罩亍N藓握偃胛?┓畲蟮隆7撬?靡病a咚资苤?H还殪V?疚闯⑸倨?K哪晔?露??迦铡V隼鄣茏悠?偃欢?拧4呵镂迨??O娜???[?味?衣什迫??赱滻-文 (立-一)]水东。人皆悲之。门人鉴诸后归葬于崇山之南华严寺起塔。会昌四年起居舍人韦绚为碑纪代焉。

唐天台山禅林寺广修传(高闲)

释广修。俗姓留氏。东阳下昆人也。淑质贞亮早预邃师之门。研穷教迹学者云拥。日诵法华维摩金光明梵网四分戒本。六时行道弗休弥年更笃。每一岁行忏法七七日。则第四随自意三昧也。开成三年日本国僧圆载来躬请法。台州刺史韦珩。谓讲止观于郡斋。以会昌三年癸亥岁二月十六日。终于禅林本寺。俗寿七十三。法腊五十二。迁神于金地道场。法付门人物外焉。咸通七年门人良汶发坟火葬。淘收舍利一千余粒。重塔缄藏焉。又湖州开元寺释高闲。本乌程人也。髫年卓跞范露异才。受法已还有邻坚志。苦学劳形未尝少惰。后入长安于荐福西明等寺隶习经律。克精讲贯。宣宗重兴佛法。召入对御前草圣遂赐紫衣。仍预临洗忏戒坛。号十望大德。性情节操矗然难屈。老思归乡。终于本寺。弟子鉴宗敕署无上大师。亦得闲之笔法。闲常好将霅川白纻书真草之踪。与人为学法焉。

唐高丽国元表传(全清)

释元表。本三韩人也。天宝中来游华土。仍往西域瞻礼圣迹。遇心王菩萨指示支提山灵府。遂负华严经八十卷。寻访霍童礼天冠菩萨。至支提石室而宅焉。先是此山不容人居。居之必多霆震猛兽毒虫。不然鬼魅惑乱于人。曾有未得道僧。辄居一宿为山神驱斥。明旦止见身投山下数里间。表赍经栖泊涧饮木食。后不知出处之踪矣。于时属会昌搜毁。表将经。以华榈木函盛深藏石室中。殆宣宗大中元年丙寅。保福慧评禅师素闻往事。躬率信士迎出甘露都尉院。其纸墨如新缮写。今贮在福州僧寺焉。又会稽释全清。越人也。耰耘戒地芬然杜若。于密藏禁咒法也能劾鬼神。时有市侩王家之妇患邪气。言语狂倒或啼或笑。如是数岁。召清治之。乃缚草人长尺余。衣以五彩置之于坛。咒禁之良久。妇言乞命。遂志之曰。顷岁春日于禹祠前相附耳。如师不见杀即放之远去。清乃取一[培-土 缶]以鞭驱刍灵入其中。而呦呦有声。缄器口以六乙泥朱书符印之瘗于桑林之下。戒家人无动之。妇人病差。经五载后值刘汉宏与董昌隔江相持越城陷人。谓此为窖藏掘打[培-土 缶]破见一鸦闯然飞出。立于桑杪而作人语曰。今得日光矣。时清公已卒也。

唐镇州龙兴寺头陀传

释头陀。本下野磨家之子。然其器度温润若长者之规。厥父课令其守磨夜深悯驴牛之困惫。自己代之。放其畜啮草饮水。歇卧者父母知之为其罢业。儿亦乞出家。遂落发受具持无嗔怒。唯收拾粪扫物为衣。可重数斤。卧具三十年未尝更易。苦节之行无有伦比。真定之民重之。而不受人供施。号抖擞上人焉。

系曰。粪扫衣者。四圣种之一也。凡修炼者必愿成此行。奈何少堪任之。其胜之者。勇猛堪能之人也。

唐南岳山全玼传

释全玼。本余杭人也。入径山礼法济大师求剃染。禀质强渥且耐饥寒。诸所参寻略得周遍。乃隐衡岳中立草庵木食涧饮。结软草为衣。伏腊不易。有赠玼诗云。窠居过后更何人。传得如来法印真。昨日祝融峰下见。草衣便是雪山身。此太常孙渥旧相南迁有作。事详南岳高僧传云。

系曰。草衣在南岳炎方壮年。即可未知。衰老徙居幽朔。耐否。如能则上上根胜士也。

唐越州明心院慧沐传

释慧沐。俗姓祝氏。即世暨阳人也。代为著姓。沐幼冲之岁家法严明。训授儒经郁成造秀。将随计吏谒觉智寺契真禅师。即谥大观者是也。因以微讽。沐由兹开悟。明年剃度。乃诣洪井。礼观音禅师顿了心契。咸通七载还归故乡。邑宰韦公乃率信心者造栖真院。四方禅客无远不届。廉使裴延鲁召沐。因营鉴水坊精舍成还以坊为题牓。既而居之安而能迁。允明州掾齐肇请住玉笥峰。未久而卒。寿八十八。腊四十五。则。乾宁五年七月三日也。

唐幽州南瓦窑亡名传(祝融峰禅者)

释亡名。履行尤峻独居燕城南窑窖间。天祐中幽蓟不稔道殍相望。因分卫回闻车辙中呱呱之声。悯而收归。乃饥民所弃女子也。以求牛乳哺之。当七八岁引于城中。求色帛以衣之。及笄年也容色艳丽。殆非凡俗。或讥呵者僧终无渝志。适遇燕帅刘仁恭从禽逐兔。直入僧居窑内。一卒见女子侍僧之侧。遂白帅刘往亲见问其故。皆以实对。刘曰。弟子欲收之可乎。僧曰诺。早验无吝意自扶上马归府。元真处子也。刘益哀之。不令伍于下位。仍重其僧谓为果位中人也。别造精舍以处之刘一旬两往谒焉。其僧疾没。门人入讣女方独坐闻之。哀恸而死焉。刘为僧营塔标志矣。又祝融峰禅者亡名。为人抗直不事威仪。每一举扬善标宗要。道俗归之若市。尝饮酒遇毒。当时吐下透落腐衣裂石。体中无恼。每有一蛇一虎为卫护状。迨终阇维留骨一片。大如琵琶槽。僧众构火重焚。焚时色同火质。火尽灰寒色白如雪。岂非得全身分坚固设利罗乎。至今岳中传其言句。立其浮图号祝融峰道者焉。

唐洪州开元寺栖隐传(宝安)

释栖隐。字巨征。姓徐氏。少而端厉神解天然。佩觿之岁酷好出尘。父母不可坏其意。削[髟/采]之后纳法已还。其间服勤于学深入毗尼壶奥焉。又于风雅之情非雕刻而得成自天姿。广明中避巢寇入庐山折桂峰。实嘉遁也。然多于华朝月夕晚照高秋练句成联。合篇为集。往往酋健浏亮散在人口。身拥零破麻纳。不识者谓之山叟野人殊无能者。得归宗禅旨。与同举扬。且无吝法。平常与贯休处默修睦为诗道之游。沈颜曹松张凝陈昌符皆处士也。为唱詶之友。隐为群士响臻淡然若水。后寇盗稍平。入荆楚登祝融踪迹啸傲。光化三年游番禺。受知于太尉徐彦若。同光二年于洪井钜鹿魏仲甫邂逅。以文道相善。后唐天成中卒。诗弟子应之携隐之诗计百许首。投仲甫为集序。今所行者号桂峰集是也。次嘉禾灵光寺释宝安。俗姓夏。姑苏常熟人也。风神爽拔性行淑均。壮年家务所婴。誓思脱屣。及进具之后。专习定门洞达真诀。而不衣丝缕惟专分卫。寝则刍靺。安昔游五台嗟南人之不识。遂率道俗同模筑五台之制于灵光寺。今且存焉。事毕无疾而终。受生一百有十八岁。法腊七十八。由身不坏。门徒布漆之别院供养。至会昌毁寺遂焚之。

唐河东悬瓮寺金和尚传

释金和尚者。姓王氏。西河平遥人也。所生之地猪坑村。幼而魁岸为人鲁质。所作诡异与平人不类。于嵩岩山出家。其后身裁一丈腰阔一围。言事多奇差。终后如在。乡人供祭之乞愿。皆遂人意。西河至稽胡皆郑重焉。

梁四明山无作传

释无作。字不用。姓司马氏。姑苏人也。父陈宛丘县尉。母戴氏。始妊时梦异沙门称姓徐住持流水寺欲寄此安居。言讫跏趺而坐。其父同夜梦于盘中书一字甚称心。自言可以进上天子。至明各说所梦。母曰。意其腹中必沙门也。矢之曰。如生儿放于流水寺出家。及生果岐嶷可爱。且恶荤膻之气。年迨四岁母自教诵习。利金易砺记忆无遗。厥父欲其应童子举业。渐见风范和润。且恒有出尘之意。俄尔父偷窥姚氏之女且美容仪。酷欲取之。母切忌之。因曰或舍是子出家宽汝所取。父乃许之。送入流水寺中。才及月余姚民仳离。时谓此女是善知识。为作之出家增上缘矣。年二十受具足法。相次讲通删补律钞。法华上生等经百法论。一性五性宗教励精寻究。孔老书篇无不猎涉。后参其玄学于雪峰存禅师。深入堂奥。至庐陵三顾山。檀越造云亭院。豫章创南平院请作住持。皆拂衣而去。前进士唐禀。作藏经碑。述作公避请之由。居洪井十载。且未识洪师钟氏之面。乃游会稽四明。因有终焉之志。吴越武肃王钱氏。仰重召略出四明。因便归山。盖谢病也。有诗杼意呈王。王亦不留。诗云。云鹤性孤单。争堪名利关。衔恩虽入国。辞病却归山。时奉化乐安孙郃退居啸傲不交缁伍。唯接作交谈终日。进士杨弇亦慕为林下之游。以梁开平中卒于四明。春秋五十六。初作善草隶笔迹酋健。人多摹写成法。述诸色礼忏文数十本。注道安六时礼佛文一卷并诗歌。并行于代。作不入尼寺不谒公门。不修名刺不趋时利。自号逍遥子焉。

梁成都府东禅院贯休传(处默昙域)

释贯休。字德隐。俗姓姜氏。金华兰溪登高人也。七岁父母雅爱之。投本县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日诵法华经一千字。耳所暂闻不忘于心。与处默同削染。邻院而居。每隔篱论诗互吟寻偶对。僧有见之皆惊异焉。受具之后诗名耸动于时。乃往豫章传法华经起信论。皆精奥义讲训且勤。本郡太守王慥弥相笃重。次太守蒋瑰开洗忏戒坛。命休为监坛焉。乾宁初赍志谒吴越武肃王钱氏。因献诗五章。章八句。甚惬旨遗赠亦丰。王立去伪功。朝廷旌为功臣。乃别树堂立碑记同力平越将校姓名。遂刊休诗于碑阴。见重如此。休善小笔得六法。长于水墨形似之状可观。受众安桥强氏药肆请。出罗汉一堂云。每画一尊必祈梦得应真貌。方成之。与常体不同。自此游黟歙与唐安寺兰阇梨道合。后思登南岳。北谒荆帅成汭。初甚礼焉。于龙兴寺安置。时内翰吴融谪官相遇。往来论道论诗。融为休作集序则乾宁三年也。寻被诬谮于荆帅。黜休于功安。郁悒中题砚子曰。入匣始身安。弟子劝师入蜀。时王氏将图僣伪。邀四方贤士。得休甚喜。盛被礼遇赐赉隆洽。署号禅月大师。蜀主常呼为得得来和尚。时韦蔼举其美号所长者。歌吟讽刺微隐存于教化。体调不下二李白贺也。至梁乾化二年终于所居。春秋八十一。蜀主惨怛一皆官葬。塔号白莲。于城都北门外升迁为浮图。乃伪蜀乾德中。即梁乾化三年癸酉岁也。休能草圣出。弟子昙域。癸酉年集师文集。首安吴内翰序。域为后序。韦庄尝赠诗曰。岂是为穷常见隔。只应嫌酒不相过。又广成先生杜光庭相善。比乡人也。休书迹好事者。传号曰姜体是也。尝睹休真相肥而矬。蜀宰相王锴作赞。昙域戒学精微。篆文雄健。重集许慎说文。见行于蜀。有诗集。亚师之体也。

梁庐山双溪院国道者传

释国道者。未知何许人也。器凝淳粹行敦高迈。块然独处翩翩在形器之上矣。参学收广欲歇孤征。爱庐山秀异。誓隐沦以求其志。考筑草舍灌园植蔬。任山中居人揃取。或问其故。答曰。贫道无心而种无心而舍也。验此见知实达道之上流矣。修睦僧正恒倾意奉重。诗赠国公云。入门空寂寂。真个出家儿。有行鬼不见。无心人谓痴。后终于院。葬于双溪山原。有小浮图焉。今以国字呼之。为名邪姓邪。未得详焉。

梁泉州智宣传

释智宣。泉州人也。壮岁慕法。学义净之为人也。轻生誓死欲游西域礼佛八塔。并求此方未流经法。以唐季结侣渡流沙。所至国土怀古寻师好奇徇异。聚梵夹求舍利。开平元年五月中达今东京。进辟支佛骨。并梵书多罗叶夹经律。宣壮岁而往还已衰耄矣。梁太祖新革唐命。闻宣回大悦宣赐分物。请译将归夹叶。于时干戈不遑此务也。

梁江陵府龙兴寺齐己传

释齐己。姓胡。益阳人也。秉节高亮气貌劣陋。幼而捐俗于大沩山寺。聪敏逸伦纳圆品法。习学律仪而性耽吟咏。气调清淡。有禅客自德山来述其理趣。己不觉神游寥廓之场。乃躬往礼讯。既发解悟都亡眹迹矣。如是药山鹿门护国。凡百禅林孰不参请。视其名利悉若浮云矣。于石霜法会请知僧务。梁革唐命天下纷纭。于时高季昌禀梁帝之命攻逐雷满。出渚宫已便为荆州留后。寻正受节度。迨乎均帝失御河东庄宗自魏府入洛。高氏遂割据一方。搜聚四远名节之士。得齐之义丰南岳之己。以为筑金之始验也。龙德元年辛巳中。礼己于龙兴寺。净院安置给其月俸。命作僧正。非所好也。其如闲辰静夜多事篇章。乃作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见意。且徇高之命耳。己颈有瘤赘时号诗囊。栖约自安破纳拥身。枲麻缠膝。爱乐山水懒谒王侯。至有未曾将一字容易谒诸侯句。为狎华山隐士郑谷诗相酬唱。卒有白莲集行于世。自号衡岳沙门焉。

后唐灵州广福寺无迹传

释无迹。姓史氏。朔方人也。当宣宗御宇佛法中兴。大中九年年正十三决志舍家。投白草院法空大师为弟子。操执密缜拂攘嚣尘。咸通三年用宾于京室。得戒度于西明寺矣。凡于百艺悉愿游焉。慕定林威能画戴安道能琴。我则讲贯之余兼而综习。先是唐恒夫尝作镇朔方。后于辇下相遇。以家僧之礼待焉。盖知言行相高复能唱导。闻恒夫白两街功德使。请隶西明寺。旋墅灢宗皇帝于凤翔法门寺迎真身。右宣副使张思广。奏迹充乎赞导。悦怿上心宣赉稠厚。光启中传授佛顶炽盛光降诸星宿吉祥道场法归本府。府帅韩公闻其堪消分野之灾。乃于鞠场。结坛修饰。而多感应。景福中太尉韩公创修广福寺。奏迹住持。皆以律范绳之。塞垣闲求戒者必请为力生焉。梁乾化丙子岁中书令韩公洙。奏署师号曰鸿远欤。后唐同光三年乙酉岁四月一日坐终于丈室。筋骨如生风神若在。蕃汉之人观礼称叹曰。昔至德中当府龙兴寺有高士辩才坐亡。遂漆布之。乾宁元年府帅举奏。敕谥曰能觉。今迹师可不异时而同事哉。中书令韩公命工布漆焉。庄宗朝军府从事薛昭纪为碑颂德云。

后唐明州国宁寺辩光传

释辩光。字登封。姓吴氏。永嘉人也。唐史官左庶子兢之裔孙也。幼舍家于陶山寺剃度。居必介然不与常人交杂。好自标遇慢易缁流。多作古调诗。苦僻寡味。得句时有得色。长于草隶。闻陆希声谪宦于豫章。光往谒之。陆恬静而傲气居于舟中。凡多回投刺且不之许接。一日设方计干谒。与语数四。苦祈其草法。而授其五指拨镫诀。光书体当见酋健。转腕回笔非常所知。乃西上昭宗诏对御榻前书。赐紫方袍。后谒华帅韩建。荐号曰广利。自华下归故乡。谒武肃王钱氏。以客礼延之。而性畔岸弗惬王情。乃归甬东终焉。有文集知音者所贵。出笔法弟子从瑰。温州僧正智琮。皆得墨诀。有朝贤赠歌诗。吴内翰融罗江东隐等五十家仅成一集。时四明太守仰诠素重光高蹈。躬为丧主理命令葬。后三年准西域焚之发棺俨若生相。髭发爪皆长。茶毗收舍利起小塔焉。则后唐长兴中也。

晋宣州自新传

释自新。姓孙氏。临淄人也。濯戒寻师曾无懈废。闻膺禅师化被钟陵。往参问焉。从云居长往。回锡尝隐广德山中。属两浙文穆王钱氏率吏士躬征苑陵入山寺。群僧皆窜。唯新晏如。问曰。何不避乎。对曰。东西俱是贼。令老僧去何处逃避。王惊其讦直。回戈遣归。见武肃王问之言无所屈加之高行。造应瑞院居之。假号曰广现大师。初新尝入宣城山采药。穿洞深去。始则闇昧。寻见日分明。行仅数里。洞侧有别窍溪水泛泛。然隈一大松枝下有草庵。一僧雪眉拥纳坐禅。旁有一磬火器。新击磬遂开目。惊曰。嘻师何缘至此。乃陈行止。揖坐取石。敲火煎茗。香味可爱。日将夕矣僧让庵令新宿。顾其僧上松巅大巢内闻念法华经。声甚清亮。逡巡又咄骂云。此群畜生毛类何苦生人恐怖。速归林薄不宜辄出。叱去。新窥之乃虎豹弭耳而去。明日谓其僧曰。愿在此侍巾屦。僧曰。自居此地百见草枯。四绝人烟非师栖息处。又问。莫饥否。相引溪畔有稻百余穗。收谷手挪三匊黄梁。挑野蔬和煮与食。后遣回去。送至洞口曰。相遇非偶然也。所食茶与菜糜师平生不乏食矣。遂遵路回本院。已月余日。命同好再往寻之失洞踪迹。后在浙中充宝塔寺主。以天福中卒于住寺。年八十余。今影在冷水湾前小院存焉。

汉杭州耳相院行修传

释行修。俗姓陈。泉州人也。少投北岩院出家。小心受课诵念克勤。十三削发。往长乐府戒坛受上品律仪。年始十八参雪峰山存禅师。随众请问。未知诠旨。辞存师言入浙去。存曰。与汝理定容仪。令彼二人睹相发心。遂指其耳曰。轮郭幸长垂珰犹短。吾为汝伸之。双手平曳登即及肩。如是者三。自此长垂见者举目。后唐天成二年丁亥岁入浙中。倾城瞻望檀施纷纷。遂构室于西关高峰。为其宴息。后郁成大院。修别无举唱默默而坐。人问唯笑而止。士女牵其耳交结于颐下。杭人号长耳和尚。以乾祐三年庚戌岁十一月示疾。动用如平时。以三月中夜坐终。檀越弟子以漆布。今亦存焉后寄梦睦州刺史陈荣曰。吾坐下未完。检之元不漆布。重加工焉。

宋宜阳柏阁小宗渊传

释宗渊。姓宫氏。高密人也。幼通经籍察慧若神。忽愿出家于东莱北禅院。后参学江表岳中祖师胜友。资神润己往造实归。僻好吟诗于荆楚间。尝师学于齐己之体。自言缘情在品物流形之外。览天下山川且曰。步仞之丘巨兽无以隐其躯。爱宜阳柏阁山居之以求其志。其孤洁耿介凡俗不可造次而见。日别持观音支品。盖曾有善相人。言渊促龄。勉令受持普门品也。至太平兴国五年十月。预言终期。令水土作坐如鹿顶形。连促木工。明日斋时要用。至是果坐终焉。乡人无远近皆来焚香设拜。当年迁小塔于宝云寺之山原。年八十三。有洛西集着挽辞五十首。一云。举世应无百岁人。百年终作冢中尘。余今八十有三也。自作哀歌送此身。纸衣一袭葬焉。后开发神色宛然。弟子淡然奉明葬之于岩穴之中矣。

论曰。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万物。絪緼而出。鼓动而萌。由庶类以蚩蚩禀自然而历历。自然者道。道惟本心。心无不通。通物之理之谓道也。道其不一。蕃息流形。若究天倪物亦惟一。干一也。坤一也。殆乎因动成变以变。求占则生象不一欤。至如鸟兽交气草木构精。或用其牡而疏其雄。或同乎根。而异乎实。鳄飞似鸟橘移成枳。交玃为伧羽嘉生凤。若此之伦物类糅错之所致也。杂之时大矣哉。事有重[施-方 貝]物有纷纶。乃彰杂名非一。名而统尽。故曰。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昔梁传中立篇第十曰唱导也。盖取诸经中此诸菩萨皆唱导之首之义也。唱者固必有和乎。导者固必有达者。终南释氏观览此题。得在乎歌赞表宣。失在乎兼才别德也。譬若别均天分重赋全才虎双翼而飞鹰四足而击也。于是建立杂篇包藏众德。何止声表无所不容。或曰。续传改作名题自何稽古。通曰。象班孟坚加九流中杂流也。如其立教。如其为人。匪独阴阳不专刑律。或兼名墨或涉纵横。则可目之为杂家流也。汉书有变拾太史公之遗。澄照建题正梁慧皎之僻。或曰。胡不闻杨子云疾其杂乎。通曰。彼恶夫淮南太史公不宗孔而无纯德耳。此则应杂而杂断无杂咎欤。今作传者若游夏焉。观其起隐终哀。何敢措一辞也。或曰。何忽变唱导成声德耶。通曰。声之用大矣哉。良以诸佛刹土偏用一尘以为警悟。唯忍土最尚音声。行为佛事。及观音说圆通。世尊称赞者为被闻熏。故若毗目仙人香积世界。乐不乐爰居之耳。圜不入方凿之穿。是以影胜大王止前驱之象马。钵囊释子动合会之人天。返魂者随呗声而到家。光洁者闻呗声而欢喜。乃可谓宫商佛法。金石天音。哀而不伤。乐而不佚。引之入慈悲之域。劝之离系缚之场。脱或执受不精。器能无取乃不可谓为声德也。于今搜有邻之德。聚兼讲之才。三人之师于斯见矣。四战之国孰敢攻乎。得非备五彩而服章。舍八风而成乐。则有登天竺而作猿梵。动塔铃。而贯虹霓。副天请而都讲随。占地理而宰臣应。观音摩其发顶。弥勒诉其雷神。始化倭民坐亡举指。见慈颜而不怒。作诗式以安禅。巨蟒不惊。山魔慑伏。临神鉴而悬知澄汰。礼天冠而誓隐灵踪。破瓮飞乌劳身代畜。衡山衣草禹寺明心。养童女以身全。遇毒流而命在。德符禅月躯涉碛沙。或辩之利通。或声之流靡。猗嗟硕德于烁群公若诸根之互能。同五事之俱举。故强名为杂也。薝卜接栴檀之树。数倍馨香。鹰鹯育金翅之巢。千重猛鸷。咨尔同道听乎直言。为僧不应于十科。事佛徒消于百载。如能以高为本以德为枝以修为华萼以证为子实。然后婆娑挺盖郁密成阴。周覆三千大千。号之曰大菩提树也欤。

后序

前代诸家或云僧传僧史记录。乃题号不一。亦声迹有殊。至梁沙门慧皎。云高僧传盖取高而不名者也。则开其德业。文为十科。见于传内。厥后有唐续高僧传。仿仰梁之大体而以成之。洎乎皇朝有宋高僧传之作也。清风载扬盛业不坠。赞宁自至道二年奉睿恩。掌洛京教门事。事简心旷之日。遂得法照等行状。撰已易前来之阙如。寻因治定其本。虽大义无相乖有不可者以修之。先者所谓加我数年。于僧传则可矣已。斯幸复治之。岂敢以桑榆之年为辞耶。时方彻简。咸平初承诏入职东京右街僧录。寻迁左街。乃一日顾其本未及缮写。命弟子辈缄诸箧笥。俾将来君子知我者以僧传。罪我者亦以僧传故于卷后而书之云耳。

End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高僧自述过去世邪淫所受果报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着依西达西和菩提两位长老尼。她们两位长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乐禅那、博学多闻,并且断尽了一切烦恼的四果阿拉汉圣者。有一天,她们进入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凉州籍高僧昙曜

◎柴多茂一、昙曜生平简介昙曜,生年不详,约卒于487-489年间,籍贯凉州(一说为罽宾人,今指克什米尔一带)。他少年出家,修行禅法,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是北魏时期佛学修养最深、最有才华的一位高僧。昙曜

赠药山高僧惟俨

◎ 李 翱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去药山参拜药山惟俨禅师,禅师正在窗下看经,既不起身迎接,也不抬头招呼他。李翱急躁地说:见面不如闻名!禅师说:太守为什么要贵

高僧憨山大师

◎ 车如舜在明代高僧中,与紫柏大师齐名,两人相交甚厚,主张相近,而且最后都同遭官府拘捕迫害的是憨山大师。憨山(1546-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省)人。据说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吴言生佛源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年轻时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到器重,被委任为云门寺知客。佛源老和尚对师父也十分钦佩。他曾讲述过一个虚云老和尚降服老虎的传奇故事。任何境

92岁高僧的养生秘诀:慢!

星云大师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52年前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与糖尿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让他积累了许多保健、养生经验,其中,慢,即为其养生之道之一。几年前,星云法师说过这样一句

高僧的惜福节俭

高僧的惜福节俭◎ 如 意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

五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往生体验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看唐代中国文化的西传

◎ 张梓波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慎 言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尊师重道的问题。如佛陀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净业三福时说,为佛弟子当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善

当代高僧:父母这样教育 孩子便堪称大才

作父母的,对子女负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必须认真履行,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衣食住等生活资料,令其能正常健康地成长。但要提倡节俭,不要奢华浪费,知一菜一米,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爱护。同时要教以孝顺父母,尊老爱

怎样做个好人?高僧:至少达到六条标准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

信佛多年仍不快乐 高僧三句话告诉你真正原因

有些人皈依后,仍然不觉得快乐,执念不断,烦恼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文禅师与信众的对话中感悟一二。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绿色人生!高僧开示吃素的功德和意义

我们祖先说过:一日吃素,天下杀生无我份;你今天吃素,今天全世界的杀生就与你没关系,这就像互联网一样,你的电脑没有连接到杀生的网络里。我们的祖先又说:吃他一口肉,欠他万万千;世间最惨的事情莫过于生命屠杀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高僧离世为啥叫“圆寂”,和死亡有什么区别?

圆寂,其实是“涅槃”的另一种说法,是对“涅槃”一词的大体解释。“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

高僧为什么圆寂之后要坐缸

圆寂通常是用于佛教之中。普通人死了就叫做死,而和尚死叫做圆寂。出家之人置身红尘之外,不然世俗,境界非常的高。大家可能会在一些电视影片中看到有些和尚在死的时候是坐着的。这也叫做坐着圆寂,因为修行高的人能

高僧故事:童子妙答传佛衣钵

伽耶舍多之母因梦见拿镜子的天神而怀孕,七天之后生下伽耶舍多。伽耶舍多刚出生时,肌肤细腻光润,有如晶莹琉璃,而且散发阵阵芳香,充盈整个房屋。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禀赋,思维敏捷,言谈得体,无论什么事都一点

陈坚: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陈坚内容提要: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袜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袜宏和德清

最早来中土的高僧摄摩腾

摄摩腾原是中天竺(古印度)人,相貌仪表很俊美,精通大乘佛经和小乘佛经,以经常到各地周游传播教化为己任。从前,他曾经往天笔附属小国,宣讲《金光明经》。当时正赶上敌人侵犯边境,摄摩腾说:“佛经中说:‘能够

吴言生:古代高僧元宵节是怎样说禅的?

元宵节又称上元、灯节,家家户户挂灯、赏灯,很多地方还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关于元宵节燃灯习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与佛教东传有关的说法便是其中之一。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

洪修平: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

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洪修平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虽时有争论,有时这种争论还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但三教融合的总趋势却始终不变,三教一致、三教合一的呼声也不断出现,唐宋之际更是形成了绵延上千年之久、成为

高僧是指什么

高僧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为对佛门比丘之尊称。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亲自赴峨眉山、五台山等地传播佛教,将佛法传到了汉地,是最早在汉地弘

中国历史上著名高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

近百年来中国有哪些得道高僧

虚云法师虚云法师,堪称近现代最具传奇色彩的高僧。1840年生,1959年圆寂,世寿120岁(学者胡适对此有争议)。“历经四朝五帝”,五帝是指: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是指:大清、太平天国、

对我国佛教发展影响比较大高僧

1.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

中国有一位传奇高僧寿命高达290岁

有一本作品叫《历代高僧生卒年表》,这部年表明确记载:“慧昭,男,526年生,815年卒,终年290岁。”当然这条数据也是来自佛教史籍,比如《宋高僧传》。《宋高僧传》之中有慧昭法师的详细资料,我们不妨了

高僧传

《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是南朝梁僧慧皎撰佛教史书。共十四卷。类传体。所载僧人,从东汉永平十年(67)至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四百五十三年间,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分为十门:译经、义解

高僧介绍: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高僧介绍:生根活佛

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是西藏雍仲本教与宁玛巴教两大教派的伏藏法王,“密宗”和“大圆满”传承中最早期的六位上部大师之一,也是“密宗”和“大圆满”传承的第五代法王。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

方立天: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方立天圆瑛法师(18781953)在1942年给北平佛教学院师生赠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又在抗日战争时期

近代中国证得阿罗汉之果位的一位传奇高僧

广钦老和尚是一位久负盛名的高僧大德,据传老和尚已经证得大阿罗汉果位。实在是中国的一位国宝级别的人物。广钦老和尚曾经长期住山修行,住山洞,吃野果,喝山泉,一心修行佛法,两耳不闻世事,修行证量很高。广钦老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丈雪通醉

丈雪通醉禅师,俗姓李,四川内江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阴历10月15日。父名李梅,母姚氏,皆以耕织为业,生活贫苦。禅师幼年气质矜持,成年后性情宽厚沉静。六岁时(1616年),即被笃信三宝的父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圆悟克勤大师

禅宗临济一脉,自晚唐义玄大师(787--867)创立后,六传至北宋石霜楚圆,分为杨岐方会(992-1069和黄龙慧南(1002-1049)两派。其中杨岐方会一派,后成为临济正宗。可以说临济宗后期的历史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破山海明

朱明一代,临济宗盛行。迨至中叶,出了一位法龙门象笑岩德宝大师(1512-1581年,字月心),他自幼出家,受戒后便南北弘法,游方传教,以禅道接引诸方学者,晚年定居北京柳巷精舍。史称明末四高僧中的三位云

禅宗文化:禅宗高僧南泉普愿禅师

南泉普愿禅师(748―834)是马祖道一的弟子,他与百丈怀海、西堂智藏被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禅师是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人,俗姓王,自幼仰慕佛法。他是中国禅宗史上一位有着广泛影响的人物。普愿于唐至德二

果卿居士:为什么高僧大德也会生重病?

诸佛菩萨慈念关爱众生胜过父母。因为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慈爱只是今生这一世,佛却是众生若不成佛,就生生世世无止境地救拔他、加持他。再者,父母若见子女不听自己的话,或者背恩违义,心里就会怨恨,可见父母的慈心是

印光大师:历代高僧大德弘扬净土的概况怎么样?

问:历代高僧大德弘扬净土的概况怎么样?印光法师答:及至大教东来,庐山创开莲社,一唱百和,无不率从。千五百余年来,潜修显化者,多难胜数。举其尤者,元魏则有昙鸾。陈隋则有智者。唐则有道绰,善导,怀感[1]

印光大师:高僧大德为什么还会生病

念佛之人,有三宝加被,龙天护佑,此系一定之理,断不致或有虚妄。然于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转后报为现报,转重报为轻报)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种不合理之疑议也。昔西域戒贤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