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十三卷 佛本行集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5 13:15

第三十三卷 佛本行集经

梵天劝请品第三十六之二

尔时世尊。作如是念。我所证法。此法甚深。难见难知。如微尘等。不可觉察。无思量处。不思议道。我无有师。无巧智匠可能教我证于此法。但众生辈。着阿罗耶(隋言所著处)。乐阿罗耶。住阿罗耶。喜乐着处。心多贪故。此处难见。其处所谓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有处相生。此之处所。一切众生。不能睹见。唯佛能知。又一切处。疑道难舍。一切邪道。灭尽无余。爱之染处。尽皆离欲。寂灭涅槃。我今虽将如是等法向于他说。彼诸众生。未证此法。徒令我劳虚费言说。尔时世尊。如是念已。为于此事。昔未曾闻。未从他得。未有人说。而心自辩即说偈言。

我今辛苦证此法不可辄尔即应宣

诸欲痴嗔恚法缠一切众生有此难

唯应逆流细心智所可睹见如微尘

乐欲贪着难见知为彼无明闇覆故

以如是故。如来见是甚深事已。其心欲乐阿兰若处。不欲向他说于此法。而有偈说。

见诸众生烦恼重邪道邪见过患多

解脱法者甚深难知故欲住阿兰若

尔时娑婆世界之主。大梵天王。在于梵宫。遥见世尊发如是心。知已即作如是思惟。此世界中。诸众生等。多坏多失。今日如来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既证如是无上法宝。获成办已。世间未知。而心忽然愿乐兰若。不欲说法。时梵天王。譬如壮士屈申臂顷从大梵宫。隐身来下。至世尊前。顶礼佛足。却住一面。合掌向佛。而白佛言。善哉。世尊。今此世界一切众生。无有归依。善坏失尽。今者世尊。既得如是无上法宝真证。见已而心忽欲入阿兰若。不乐说法。我今劝请无上世尊。为诸众生。莫寂静住。唯愿世尊。慈悲说法。愿修伽陀。怜愍说法。现今多有诸众生辈。少于尘垢。诸根成熟。结使微薄。利根易化。不闻法故。自然损减。若当如来为说法要。使得证知世尊法相。尔时娑婆世界之主大梵天王。说是语已复更以偈重请佛言。

世尊今在摩伽国说于众生杂种因

先开甘露妙法门然后次第清净说

如人不上须弥顶岂能得见世界边

大圣菩提道已成速登法堂智眼照

引导群盲令离苦悲愍一切诸众生

世尊疾舍此树间遍世游行广济度

自得己利天人胜诸苦尽已得清凉

佛不增减诸善根到于清净法彼岸

如来世间无有比况欲胜上亦复无

三界独步称世尊修罗非是山王匹

于苦世间作悲愍仁今不可舍众生

具诸德力无畏人唯尊能度诸含识

众生久来被毒箭所谓天人等世间

值遇世尊应拔除愿为彼作归依处

诸天及人生生世发心欲听密法门

彼愿世尊今已成速说莫今彼等退

世尊如我今得见众生若当是事知

或他闻已及自闻即来顶礼世尊足

假令父母男女等死已骨散发纵横

而不忧彼命终时亦不回哭彼人辈

彼等未知尊清净从兜率天来下生

是故我今请世尊多时失路今化取

不闻正义无量劫如羸瘦人得脂腴

如干土地得水浇唯愿世尊降法雨

诸佛无有悭惜法三世诸圣乐行檀

过去诸佛入涅槃无不说是正真法

尊今亦是祁罗种能度无量诸众生

共彼诸佛无有殊教众善法今时至

开诸众生清净眼普令得见正道途

入于邪见荆棘林应示纯直离险迳

乘此路已得甘露世尊众瞽欲堕坑

余人济拔悉不能大险引导世尊是

又能方便教发意今时已至愿莫辞

共圣多劫不可期犹如优昙花难值

诸佛出世既难遇今日忽遭大导师

仁于精进力无边身体庄严众相具

未说无有发心者金口终不出异言

三世成就是事来所以今日自度讫

度他须起精进力真实言誓宜及时

世尊灭暗然诸明佛大法幢愿速竖

时至妙言说正法师子吼如天鼓鸣

我请如来置法船来世得导无量众

世尊已渡烦恼海众生没溺须出之

譬如人得伏藏财持以富他不触用

世尊得法无尽藏愿为众生分别宣

尔时世尊。闻梵天王劝请偈已。为众生故。起慈悲心。以佛眼观一切诸世佛眼观已见诸众生。生于世间。增长世间。或有利根或有钝根。诸众生等。或以成就易证于道。或有众生。见未来世一切过患。心生恐怖。而不放逸。或当来世。亦可得道。譬如或有青优钵池。波头摩池。拘物头池。分陀利池。其内所有一切诸花。或优钵罗。及波头摩。并拘物头。分陀利等。已从地生。而未出水。在于其间。没而未现。应须养育。四大和合。然后出水。或有优钵分陀利等。从池涌出共水齐平。或优钵罗分陀利等。出水开敷。而不着水。如是如是。世尊佛眼。观诸世间一切众生。生于世间。增长世间。或有利根。或有钝根。或有易化。或易得道如是知已。向梵天王。而说偈言。

大梵天王善谛听我今欲开甘露门

苦有听者欢喜来至心听我说法味

尔时梵天。闻此偈已。作是思惟。如来世尊。当说此法。修伽陀。当欲说此法。世尊怜愍。为我受请。欲说法故。以是因缘。心生欢喜。踊跃充遍。不能自胜。顶礼佛足。围绕三匝。在于佛边。没身不现。

尔时世尊。作如是念。我今于先初说法处。谁能不违一如我意。知我法体。而证知已。不恼于我。

尔时世尊。作如是念。其优陀罗迦罗摩子。心应巧智。辨了聪明。长夜成就。其心虽复少有尘垢。诸使结薄。根熟智利。我今应当于优陀罗迦罗摩子。对于其前。先为说法。我所说法。彼能速疾。证知我法。

世尊如是思惟念已。时有一天。在于空中。隐身不现。来向佛所。而出声言。迦罗摩子。其命终来。已经七日。

世尊更复内心智。见优陀摩子。实命终来。已经七日。

世尊复念。优陀摩子。命终已后。当生何处。而世尊心。复生智见。优陀摩子。命终生于非非想天。

尔时世尊。复如是念。非非想天寿命几许。有边际不。是时世尊。心生智见。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四千大劫。

尔时世尊。复如是念。优陀摩子。生非非想。彼寿终后。复生何处。

尔时世尊。心生智见。知优陀罗。迦罗摩子。今在非想。彼处命终。后还堕落生于此处。受飞狸身。而彼既得飞狸身已。若有众生。生于水中。或居陆地。或空飞行。常当杀害于彼生命。或复共彼诸众生等。行于欲事。报尽于后。饥饿而死。

尔时世尊。复心思惟。其优陀罗。迦罗摩子。舍飞狸已。复受何生。

尔时世尊。心生智见。知优陀罗迦罗摩子。从飞狸身。命终已后。生于地狱。

尔时世尊。心复如是思惟念言。呜呼呜呼。汝优陀罗迦罗摩子。空然受身。失于大利。不得人间妙好善报。而优陀罗迦罗摩子。不得闻我如是善法。若优陀罗迦罗摩子。得闻如是诸善法者。即应速得证于此法。

尔时世尊。复如是念。我今为谁初说此法。我说法时。不违我法。不烦恼我。而能速疾证于我法。

尔时世尊。内心如是思惟。而知其阿罗逻迦罗摩种。极巧智慧。聪明细心。长夜成就。虽少有垢。结薄利根。我今应当诣于彼间阿罗逻迦罗摩种边。初说此法。彼若得闻我所说法。其必速疾应当证知。

世尊如是思惟念已。时有一天。隐身不现。往世尊所。而出声言。彼阿罗逻迦罗种姓。昨日命终。

尔时世尊。心生智见。知阿罗逻迦罗种姓。昨日命终。

尔时世尊。复如是念。阿罗逻种。从此命终。受何处生。

尔时世尊。内心生智。知阿罗逻此处命终。生不用处。

尔时世尊。复如是念。不用处天。寿命多少。有于限量边际以不。

尔时世尊。内心智见。知不用处寿命有边。六万三千大劫寿命。

尔时世尊。复如是念。其阿罗逻不用处天命终已后。复何处生。

尔时世尊。内心智见。知阿罗逻从不用处命终已后。还堕于此处。在边地不识法处。当得作王。

尔时世尊。复如是念。其阿罗逻从无识法边地之王。命终已后。复受何生。

尔时世尊。内心智见。知阿罗逻从边地王。其命终后。堕大地狱。

尔时世尊。如是思惟。呜呼呜呼。汝阿罗逻迦罗种姓。空受人身。大有所失。不得善利。而不闻我如是妙法。若彼得闻我是法者。即应速疾得证此法。

转妙法轮品第三十七之一

尔时世尊。作是思惟。诸世间中。有何众生。身口清净。少尘少垢。诸结使薄。根熟利智。而我今初说法之时。不恼于我。而能速疾证知我法。不妨废我转于法轮。

尔时世尊。如是思惟。有五仙人。彼五仙者。昔日与我大有利益。我在苦行。承事于我。彼等五仙。并皆清净。少垢少尘。薄使利智。彼等堪能受我最初转于法轮所说妙法。应不违我。我今应诣彼五仙边。初为说法。

尔时世尊。复如是念。彼等五仙。今在何处。是时世尊。以净天眼过于人眼。观彼五仙。今日在彼波罗奈城鹿野苑内。经历游行。

尔时世尊。从菩提树。随多少时。住已渐向波罗奈国。而有偈言。

世尊欲说罗摩子发心观察其所生

知今命终在于天心念五仙欲至彼

尔时魔王波旬。见佛欲舍于此菩提树起。心生苦恼。速诣佛所。到佛所已。而白佛言。善哉世尊。唯愿世尊。莫离此处。安坐莫移。世尊在此。随意所行。

尔时世尊。告波旬言。魔王波旬。汝无惭愧。不知羞耻。汝于先时。欲恼乱我。我于尔时。具有贪欲嗔恚痴等一切未尽。汝来不能恼乱于我。况复今日。我已证得无上至真平等觉道。一切邪径。尽皆舍离。得正解脱。

尔时世尊从道树下起已。安庠渐渐行到旃陀罗村(隋言严炽)。从旃陀罗。安庠行至纯(之询反)陀私洟(他梨反)罗聚落(隋言无角堆)中。于其路上。见有一乞婆罗门。名优波伽摩(隋言来事)。两逆相逢。彼见佛已。即白佛言。仁者瞿昙。身体皮肤。快好清净。无有垢腻。仁者。面貌圆极庄严。诸根寂定。仁者瞿昙。师为是谁。从谁出家。意喜所乐。是于谁法。尔时世尊。随行随说。以于此偈。答彼乞索婆罗门言。

我已降伏诸世间成就具足种种智

于诸法中不染着永脱一切爱网罗

能为他说诸神通是故名为一切智

我今堪受世间供自在得成无上尊

一切天人世界中唯我能降诸魔众

我无有师内自觉世间更无与等双

天人中唯我独尊身心清净得解脱

一切通处皆通达所可证处已证知

可安之处已得安故称我为世尊上

犹如分陀利在水虽复处在于水中

而不为水之所沾我在世间亦复尔

不为一切世所污是故称我为佛陀

尔时优波伽摩婆罗门。复白佛言。长老瞿昙。今欲何去。世尊报彼婆罗门言。我今欲向波罗奈国。彼婆罗门。复问佛言。长老瞿昙。仁者。至彼欲作何事。世尊更复以偈答彼优波伽摩婆罗门言。

我今欲转妙法轮故至于彼波罗捺

幽瞑众生悉令晓击敞甘露鼓之门

尔时优波伽摩婆罗门。复白佛言。如我意见。长老瞿昙。自称身得阿罗汉者。伏诸烦恼。其义云何。世尊复更以偈重答于彼优波伽摩婆罗门言。

应当知我伏诸怨永尽一切诸有漏

世间诸恶法皆灭故我称为真正尊

而有偈说。

何怪得利自养育不能增长利益他

见众幽瞑不慈悲得道胜他共分用

自度彼岸睹没溺若不能拔非善人

自得地藏见贫穷而不施他是非智

手自执持甘露药见有病人不与治

可畏旷野得路行睹彼迷人应教示

如大闇灯作光明明盛不着在我心

佛亦如是作法光于此因缘亦不着

尔时优波伽摩乞婆罗门。口唱言谓。长老瞿昙。以手拍髀。下道避佛。向东而行。

尔时彼处。有一天神。往昔旧与优波伽摩婆罗门。身曾为亲旧。天神欲为优波伽摩乞婆罗门作利益故。作安乐故。于无畏处。得解脱故。以偈告彼优波伽摩婆罗门言。

今值无上天人师不识世尊至真觉

邪见赤体欲何去汝当受苦未期央

若逢如是调御师舍之不发供养者

手足与汝何功德应当于此生信心

尔时世尊。安庠渐行。从周兰那娑陀罗去(即是无角堆)至迦兰那富罗聚落(隋言耳城)。从迦兰那富罗聚落。安庠而去。渐渐而至娑罗洟聚落(隋言调御城)。从娑罗洟聚落而去至卢醯多柯苏兜聚落(隋言闭塞城)。从闭塞城至恒河岸。到河岸已。诣船师边至已即语彼船师言。善哉仁者。乞愿度我向于彼岸。船师报言。尊者。若当与我度价。然后我当度于尊者。

尔时世尊。报船师言。我今何处得有度价。但我除断一切财宝。设复见者。观如瓦石土块无殊。若当有人。割我一臂。又以栴檀涂我一臂。此二人边。我心平等。我以是故。无有度价。船师复言。尊者。若能与我度价我今即当度于尊者。所以者何。我唯因此。持用活命。畜养妇儿。

尔时世尊。以净天眼过于人眼。见有一群五百头雁。从波恒河南岸。飞空而来向北。世尊见已。即对船师。而说偈言。

诸雁群党度恒河不曾问彼船师价

各运自身出己力飞空自在随所之

我今应当以神通腾虚翱翔犹彼雁

若至恒河水南岸安隐定住若须弥

时彼船师。见佛过已。心生大悔。如是思惟。呜呼呜呼。我睹如是大圣福田。而不知施度至彼岸。呜呼呜呼。我失大利。如是念已。闷绝倒地。而彼船师。少时迷荒。还得稣醒。从地而起。即便驰往摩伽陀主频头王边。奏如是事。

尔时摩伽陀王频头裟罗。闻此事已。作如是言。凡夫之人。云何可知此有神通。此无神通。是故汝等从今已去。凡是一切出家之人。来欲度者。莫问是非。但有来者。勿取度价。随意即度。

尔时世尊。飞度恒河。达到彼已。从于彼岸。复作神通。飞腾而向波罗奈城。是时彼处。有一龙池。时其龙王。名曰商佉(隋言蠡)。世尊至彼池边而下。世尊足步所下之处。龙王起塔。其塔因称名弥迟伽(隋言土塔)。如来在彼经由一宿。待后食时。于待时处。复起一塔。其塔复名宿待时塔。而有偈说。

诸佛夜不入人间要待斋时而乞食

非时行者有大患是故众圣候于时

尔时世尊。依三摩耶依摩伽陀斋欲到。时从西门。入波罗奈城。次第乞食。于波罗奈。乞食得已。从城东门。安庠而出。既出城外。在一水边。端坐而食。食讫澡洗。北面而行。安庠渐至向鹿苑林。而有偈说。

鹿苑鸟兽众鸣声往昔诸圣所居处

世尊身放光明耀渐至彼苑如日天

尔时五仙。遥见世尊渐至其边。见已各各共相谓言。我等要誓。诸长老等。此之来者。是彼沙门瞿昙释种。向我边来。此懈怠人。丧失禅定。以懈怠故。全身缠缚。而我等辈。不须敬彼。不须礼彼。不须迎彼。不须与彼安置坐处。虽然但且随其意乐。随其自坐。唯憍陈如。独一人心。不同此誓。而口不违。即便相对。而说偈言。

瞿昙懈怠今忽来我等五仙各相契

详共莫敬莫礼拜此人违誓不合迎

尔时世尊。渐渐近彼五仙人边。既逼近已。而彼五仙。各各相与坐不能安。忽自违誓。各各欲起。譬如奢拘尼鸟。在铁网内。而外有人。放于大火。其网热故。不能安住。欲飞欲跳。如是如是彼五仙人。见世尊已。不觉忽然从坐而起。时五仙内或有铺设安置坐者。或有持水欲拟洗足。或洗足石及革屣者。或复有将盛水盆来。或洗足已。将于木来拟安脚者。或有迎接三衣及钵。又口唱言。善来长老瞿昙。安坐于此铺上。而有偈说。

或迎取钵及三衣或复顶礼佛足下

或预铺设所坐处或持水器及澡瓶

尔时世尊。随其铺设。安庠而坐。时佛坐已。作是思惟。此等一切皆是痴人。各各虽发如是誓言。而自相违。不依而住。

尔时五仙。见佛坐已。而白佛言。长老瞿昙。身色皮肤。快好清净。面目圆满又足光明诸根寂定。长老瞿昙。必当值遇妙好甘露。或得清净甘露圣道。

尔时世尊。即便告彼五仙人言。汝等仙人。莫唤如来为长老也。所以者何。汝等仙人。当来长夜。应值苦患。何以故。我今已证甘露之法。我今已得甘露之道。汝随我教。汝听我言。我能教示于汝等辈。汝随我语。不得乖违。若依我教。清净而行。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正信舍家。剃除须发。出家欲求无上梵行。尽梵行源。现见诸法。自在神通。证得行行。自能唱我。已断生死。已立梵行。所作已办。更不复受于后世有。汝等各当如是自知。而有偈言。

彼等五仙唤佛姓世尊恩愍教彼言

汝等心意莫矜高舍于自慢恭敬我

我慢无慢我平等我欲回汝等业因

我已得佛为世尊为诸众生作利益

作是语已。其五仙人。即白佛言。长老瞿昙。昔行是行。昔求是道。昔行是苦。不曾得证上人之法。不共诸圣而同智见。不得增进。况复今日。成就懒惰。失于禅定。懈怠缠身。

尔时世尊。再过告彼五仙人言。汝等成仙人莫作是言。如来非是懈怠之行。非是失禅。我亦非是懈怠缠身。汝等仙人。我今已我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我今已证得彼甘露。知甘露道。汝等仙人。应受我教。听于我法。汝等今若受我教示。我能教诲于汝等辈。汝依我教。莫违我教。行我教法。乃至汝等。未来当得不受后有。

尔时五仙。复白佛言。长老瞿昙。昔如是行。如是求道。行如是苦。不证上法。不共诸圣而同智见。乃至懈怠。以缠自身。

尔时世尊。三过告彼五仙人言。汝等仙人。自知我昔曾为人说妄言以不。五仙人言。不也尊者。

尔时世尊。从口出舌。至二耳孔。至二鼻孔以舌拄塞鼻孔已。还复以舌。自舐于舌。遍覆其面。覆已还缩。依旧还置舌本。居处安置已。告五仙人。言汝等仙人。曾自眼见。或复耳闻。若人妄语。有如是舌神通力不。彼等仙言。不也。尊者。是故汝等。莫唤如来以为懈怠。如来亦非失于禅定。然我不以懈怠缠身。诸仙。当知我今已成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已证甘露。知甘露道。汝等受我教法示诲。听我教法。汝等依我教法而行。若不违背。其善男子及善女人。欲求解脱。舍家出家。乃至未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以如是教。诲彼五仙。彼仙所有外道之形。外道之意。外道之藏。皆悉灭隐。不现身上所著之服。即成三衣。手执钵器。头发髭须。自然除落。犹如剃来经于七日。威仪即成。形容譬如百夏比丘。威仪行步。坐起举动。如是而住。

尔时世尊。即便告彼五比丘言。汝等比丘。各各随分。观察东方。时五比丘。欲观东方。而见西方。世尊复告。汝等比丘。随分各各观察西方。彼等比丘。欲观西方。即见东方。世尊复告。汝等比丘。观察北方。彼等比丘。欲观北方。即见南方。世尊复告。汝等比丘。观察南方。即见北方。世尊复告。汝等比丘。观察上方。即见下方。世尊复告。汝等比丘。观察下方。彼等比丘。欲观下方。即见上方。世尊复告。汝等比丘。随分各各。观察余方。彼等比丘。欲观余方。即见正方。世尊复告。汝等比丘。观察正方。彼等比丘。欲观正方。即见余方尔时世尊。善能教诲彼五比丘。令其内心各生欢悦。使其获证。随顺正理。各各欢喜。时五比丘。心开意解。随顺世尊。咨承世尊。听世尊教。随世尊心。不违世尊所说教法。闻说谛受奉侍世尊。无暂时舍。

End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黄念祖:寿众无量 第十三卷

寿众无量 第十三卷黄念祖老居士【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佛对阿难说:无量寿佛命有多久,没有方法能说,不可以称量,不可以计算,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内容提要:所缘景物都有起本因,而见性没有本因。世间众生无始以来,误认见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迁,为物所转。如果不为物转,心能转物,便同于如来原文阿难承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卷第三第五章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内容提要:阿难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世尊为破除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这种迷惑,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卷

卷第三: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白话】接着,更有欲界第一天四天王中东方的天王大众。如:持国天天王主乾闼婆王,证得了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这是能知晓佛陀的清净空性,帮助众生从正道中解脱的解脱法门。树光乾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三卷

卷第十三:《光明觉品》导读世尊从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的境界是此品全部的内容。世尊以此不可思议光明遍照此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的各种万法万界也在此光明中显现。此光明又照至过此世界十佛土,乃至过十亿世界的百亿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十三卷

卷第三十三: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白话】佛子啊!菩萨摩诃萨又将法施所修得的善根如此回向:愿一切佛国刹土都完全清净,并且以不可说不可说的庄严器具庄严。每一个佛国刹土都无量广大等同法界,精纯绝妙,没有任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四十三卷

卷第四十三: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无碍轮三昧?佛子啊!菩萨摩诃萨证入这禅定三昧时,安住在无障碍的身业,安住在无障碍的语业,安住在无障碍的意业,更安住在无障碍的佛国刹土。因此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黄檗(希运)断际禅师宛陵录丞相裴公问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败是化童蒙耳。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三卷○赵州(従谂)真际禅师语录并行状师即南泉门人也。俗姓郝氏,本曹州郝乡人也,讳従狱。镇府有塔记云:师得七百甲子欤。值武王微沐,避地伏崃,木食草衣,僧仪不易。师初随本师行脚到南泉。本师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旁出三人一道育禅师。二道副禅师。三尼总持。无机缘语句不录。古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旁出七世共一十七人三人见缘。斋僧那禅师。向居士。相州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三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三卷怀让禅师及曹溪别出共七十七人。怀让第七世。郢州芭蕉山慧清禅师法嗣四人二人见录。郢州兴阳清让禅师。洪州幽谷山法满禅师。郢州兴阳义深禅师芭蕉山第二世住遇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吉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三卷

五灯会元 第三卷○六祖大鉴禅师法嗣△南岳怀让禅师南岳怀让禅师者,姓杜氏,金州人也。于唐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是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三卷

五灯会元 第十三卷◎青原下四世○云岩晟禅师法嗣△洞山良价禅师瑞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会稽俞氏子。幼岁従师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师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其师骇然异之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三卷○舒州龙门(清远)佛眼和尚普说语录 (住南康云居嗣法善悟编)师云:山僧教人识取自已。师僧家闻得了,却云初机学人看底事。有甚难会。你且缓缓且子细。你用何者名自已。败如古德对自已语云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三卷○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住金陵报宁语录师开堂日。拈香云:此一瓣香。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万岁万万岁。伏愿。尧风永扇。同日月之盛明。汤德弥新。共乾坤而久固。此一瓣香。恭为报宁大檀越主特进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三卷

碧岩录 第三卷⊙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垂示云:建法幢立宗旨,锦上铺花。脱笼头卸角驮,太平时节。或若辨得格外句,举一明三,其或未然,依旧伏听处分。举,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僧云:出水后如何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三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三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三请首座上堂。合千差包万有。齐往来印今古。混有无一生死。举不犯之令。行不言之教。齐不齐平不平。于此建立于此辨明。于此纪纲于此表帅。何法不容何事不成。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三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三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小参六高邮乾明受敕。住金山龙游寺。当晚小参。僧问。明历历露堂堂。因什么乾坤收不得。师云。金刚手里八棱棒。进云。忽若一唤便回。还当得活也无。师云。鹙子目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上堂举。僧问睦州。以一重去一重即不问。不以一重去一重时如何。州云。昨日栽茄子。今朝种冬瓜。师云。高高处观之不足。低低处平之有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三卷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三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师到雪峰值建菩提会请普说。问话毕乃云。菩提宿将坐重围。劫外时闻木马嘶。寸刃不施魔胆碎。望风先已竖降旗。雪峰法窟真歇场中。人人怀报佛报祖之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三卷

祖堂集 第三卷祖堂卷三牛头牛头和尚嗣四祖,师讳法融,润州延陵人也,姓文。四祖在双峰山告众曰:吾来至此山时,于武德七年秋,于庐山顶上东北而望见此蕲州双峰山顶上有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四祖问五祖曰: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三卷

祖堂集 第十三卷祖堂卷十三招庆招庆和尚嗣长庆,在泉州,师讳道匡。汉国朝州人也。姓李。入闽,参见怡山,密契心源。后以泉州王太尉请转法轮,闽王赐紫号法因大师矣。师上堂,良久云:大众谛听,与你真正举扬,还委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

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汝州风穴沼禅师师讳延沼。以伪唐乾宁三年十二月、生於馀杭刘氏。少魁礧、有英气。於书无所不观。然无经世意。父兄强之仕、一至京师。即东归、从开元寺智恭律师。剃发受具、游讲肆。玩法华玄义、修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三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三卷福昌善禅师禅师名惟善、不知何许人。住荆南福昌寺。嗣明教宽禅师。为人敬严、秘重法道。初住持时、屋庐十馀间。残僧数辈。善晨香夕灯、升座说法、如临千众。禅林受用、所宜有者、咸修备之。客至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往生居士第四之二清 裴永度裴永度。江苏泰州人。家族世代居住于曲塘镇,从事种田的工作。生性恬静淡泊,无所嗜好,而见善事必定努力去做。从小就深信佛法,持长斋课诵佛名没有间断。后来归依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二唐 承远(莲宗三祖)承远。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学法于四川成都的唐公,稍后又追随资川(今四川资阳县)的诜公。然后到荆州,奉事学习于湖北玉泉寺的真公。真公指示他居住在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