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十四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1 11:02

第三十四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第四摄颂曰。

数食一宿处受钵不为余

足食别非时触不受妙食

展转食学处第三十一

尔时薄伽梵。在王舍城羯兰铎迦池竹林园中。时具寿大目干连于时时中常往捺落迦傍生饿鬼人天诸趣慈愍观察。于捺落迦中见诸有情备受刀剑斩斫其身。尸粪煻煨猛焰炉炭烧煮等苦。于傍生中见其更互相食啖等苦。于饿鬼处见为种种饥渴所逼等苦。于诸天处见将坠堕爱别离苦。于人趣中见有种种艰辛求觅资生衣食杀罚等苦。既见是已。于四众中普皆宣告。诸人当知。如我所见五趣差别。苦乐之报皆悉不虚。汝等应信。勿致疑惑。受苦报者恶业所招。谓杀盗邪淫乃至邪见。不敬三宝欺慢尊亲。无慈愍心不持禁戒。由斯恶行得苦异熟。受乐报者善业所感谓不杀盗乃至不邪见。崇信三宝敬重尊亲。具慈愍心奉持禁戒。由斯善行得乐异熟。诸人闻已叹未曾有。悉皆举手高声唱言。善哉圣者能为我等盲冥之辈。但见现在不睹未来。亲于五趣观善恶事。还来相告。我等始知报应影响必不唐捐。从今已去改恶修福。希生善道不堕恶趣。是时四众既自闻已皆作是念。我之男女或弟子等常为恶业。不勤修习清净梵行。欲令弃舍诸恶业故。悉皆将至圣者大目干连处。令其听法。既闻法已冀修善行。免堕恶趣证殊胜果。当尔之时四众云集来听法要。人众諠嚣。世尊知而故问。具寿阿难陀曰。何故大目干连处四众云集。时阿难陀白佛言。世尊具寿大目干连游行五趣见诸苦恼。于四众中具说其事。由此诸人为听法故皆来集会。

尔时世尊告阿难陀。非一切时处常有大目干连。如是之辈颇亦难得。是故我今敕诸苾刍。于寺门屋下画生死轮。时诸苾刍不知画法。世尊告曰。应随大小圆作轮形处中安毂。次安五辐表五趣之相。当毂之下画捺洛迦。于其二边画傍生饿鬼。次于其上可画人天。于人趣中应作四洲。东毗提诃。南赡部洲。西瞿陀尼。北拘卢洲。于其毂处作圆白色。中画佛像。于佛像前应画三种形。初作鸽形表多贪染。次作蛇形表多嗔恚。后作猪形表多愚痴。于其辋处应作溉灌轮像。多安水罐画作有情生死之像。生者于罐中出头。死者于罐中出足。于五趣处各像其形。周圆复画十二缘生生灭之相。所谓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无明支应作罗刹像。行支应作瓦轮像。识支应作猕猴像。名色支应作乘船人像。六处支应作六根像。触支应作男女相摩触像。受支应作男女受苦乐像。爱支应作女人抱男女像。取支应作丈夫持瓶取水像。有支应作大梵天像。生支应作女人诞孕像。老支应作男女衰老像。病应作男女带病像。死支应作舆死人像。忧应作男女忧戚像。悲应作男女啼哭像。苦应作男女受苦之像。恼应作男女挽难调骆驼像。于其轮上应作无常大鬼蓬发张口。长舒两臂抱生死轮。于鬼头两畔书二伽他曰。

汝当求出离于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军如象摧草舍

于此法律中常为不放逸

能竭烦恼海当尽苦边际

次于无常鬼上应作白圆坛。以表涅槃圆净之像。如佛所教。于门屋下应作生死轮者。时诸苾刍奉教而作。诸有敬信婆罗门居士等。见画轮像问言。圣者此之画轮欲表何事。苾刍答曰。我亦不知何所表示。诸人报曰。若不解者何因图画。时诸苾刍默无所对。即以此缘具白世尊。世尊告曰。应差苾刍于门屋下坐。为来往诸人婆罗门等。指示生死轮转因缘。如佛所教令指示者。时诸苾刍遂不简择。令无识解者开导其事。不生物信更招讥丑。佛言。令知解者指示诸人。时王舍城有一长者。娶妻未久便诞一男。颜容端正人所乐见告其妻曰。贤首我今有子。多有费用。宜入大海经求珍货。妻告言善。长者即便持诸杂物入大海中。因风破舶往而不返其妻辛苦或假宗亲。或以自力长养小儿。以孤贫养育名曰贫生。时贫生童子既渐长大。付师受业。遂与同学往竹林园。至寺门下见画五趣生死之轮。问言。圣者此名何物。苾刍报曰。此是五趣生死之轮。白言圣者为我宣说。苾刍告曰。汝当善听。所谓捺洛迦傍生饿鬼人天趣别。又问圣者此捺洛迦有情。曾作何业受斯斩斫碎身等苦。苾刍报曰。贤首此于十恶业道。以极重心数作不息。由彼业力今受斯苦。又问圣者此傍生趣。曾作何业受斯负重相食等苦。苾刍报曰。贤首此由造作十恶业道以轻微心数作不息。由彼业力今受斯苦。又问圣者此饿鬼趣。曾作何业受斯饥渴烧然等苦。苾刍报曰。贤首此由悭惜己物不肯惠施。见他施时便为遮止。于三宝处父母亲族无分布心。数习不已。由彼业力今受斯苦。又问圣者此之天趣。曾作何业受胜妙乐苾刍报曰。贤首此由以殷重心修十善业。敬信三宝受持禁戒。由彼业力今得生天受胜妙乐。又问圣者此之人趣。曾作何业受处中乐。而有驰求活命等苦。苾刍报曰。贤首此于十善业道。以轻微心而数修习。由彼业力今得人身受处中乐。而有驰求活命等苦童子白言。圣者下三恶趣我所不欲。生人天中情有钦尚。圣者我作何业生彼天中。答曰汝若能于佛正教中善说法律而出家者。于现世中策励修习。断诸烦恼尽苦边际。若不获果有余烦恼。而命终者当生天上。圣者若出家者当作何业。答曰乃至命终无亏梵行曰我不能作。更有何业得生天上。若受八支及五学处为近住近事曰此作何事。答曰若一日夜或至尽形。不杀盗淫不妄语等。曰此亦不能。更作何业当得生天。问曰若以饮食供佛及僧。由此福因当生天上。圣者可用。几物得为饮食供佛及僧。答曰可用五百金钱。圣者此事可办。即从座起礼足而去。还家白母曰。我于向者诣竹林园。于寺门下见有彩画五趣生死之轮。所谓捺洛迦傍生饿鬼及以人天。下三恶趣我所不欲。上之二趣心有爱乐。母今欲得生人天不。母曰欲得。若如是者当可与我五百金钱。奉佛及僧一中供养当得生天。母曰汝少失父孤茕养育。或以自力或假宗亲。今始成人付师受业。束修之直尚自不充。五百金钱卒何能得白言若贫无者。我当佣力求觅金钱。母曰汝今少年气力微劣。何能客作求觅珍财。答曰我当戮力望及余人。母见殷勤即放令去。往市店所求自佣赁。时有婆罗门居士等来觅作人。曾不见问乃至日暮。伫立行中诸人散尽。遂便还舍。母问曰得佣力处不。答言曾无见问。母曰岂有作人如汝束带。凡作人者。头蒙尘土著破弊衣。在作行中他人见问。既至明朝如母所说。着粗衣服住作行中。时有长者欲造宅舍。来至行中觅佣力者。将余人去不问贫生。于时贫生报长者曰。我亦客作何不相雇。长者曰汝容貌柔软。岂能执作。答曰佣力之人岂先与价。长者曰日暮方酬贫生曰我且为作。至日晡时若称作功当酬价直。若不惬意物不须与。长者将归令其作务。诸余作者并不齐心。唯此贫生尽力为作。诸人报曰。观汝形势未解客作。但可度日。何苦自身。贫生报曰。兄等知不。我由恶业生在贫家。今更欺人当生何道。诸人报曰。汝今未解且事勤劳。不久之间懒剧于我。时彼贫生善能谈说。为诸作者巧说当机。诸人乐闻执作随走欲听其话。不暇徐行。贫生引之乃至终日。一日之作比余两倍。长者至暮自来检察。睹其所作倍胜于常。问当作人曰。汝于今日加作人耶。报言不加。若尔何故两倍于前。其当作人以事具告。长者闻已极生欢喜。遂与贫人两倍之价。贫入问曰。两日之价岂并相酬。长者曰我心愧汝。故倍酬直。贫人曰若称意者。乃至宅成常容我作。所有价直且未须还。作了之辰一时当付。长者曰善哉。遂常令执作。至宅功毕长者算钱欲酬作直。唯得四百五十未满所期。贫人见已遂便啼泣。长者曰何故啼泣。岂我于汝相欺负耶。答曰长者大人无容欺负。然我本心求钱五百。于佛及僧拟申供养。钱既未足更复苦身。为此因缘我悲啼耳。长者曰若缘福事我愿助成。贫人报曰。长者添满自成福业。乖我本愿不得生天。长者曰汝以信心奉佛众不。报言如是若尔汝可往问世尊。如佛所说汝当奉行。时彼贫人寻诣佛所。礼佛足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为供佛僧众。自赁己身求五百金钱。在某长者家多时客作。及至作了五百不充。长者见欠为我添满。为当取耶为不取耶。佛言。童子应可取之。白佛言。世尊他物相助恐不生天。佛言。童子汝初发心当生天处。何况舍施不生天耶。奉佛教已欢喜而去。至长者家取五百金钱还诣母所白言。慈母此是五百金钱。幸愿营办供佛及僧。母曰汝岂不知。家道先贫触途阙乏。食手器具座褥皆无。欲请佛僧若为能济。汝今可去白佣力处长者令知彼舍宽容或能为作。贫人闻告。诣长者处白言。今我家贫触途匮乏。食手器具座席并无。欲请佛僧事不能济。敢欲凭告就此宅中为办所须。请佛僧食是事得不。长者便念。我造新宅得供佛僧斯成善事。告曰汝可留物往请佛僧。来就宅中为受供养。时彼贫生留物而去。遂于明日往诣佛所。礼佛足已长跪合掌白言。世尊唯愿明日就某宅中哀受微供。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见佛受已礼足而去。报长者知时。彼长者即为具办种种上妙饮食。于晨朝时敷设座褥。安大水器布列香花。令使白佛。饮食已办。愿佛知时。尔时世尊。于日初分着衣持钵。与诸圣众诣长者家。是时六众苾刍问授事人曰。今日谁家请佛僧众。报言某长者子。六众议曰。彼客作人有何饮食。我今宜往余相识处求觅小食。至彼舍已。彼言圣者可食小食。即皆饱食方诣请处。尔时世尊。并诸大众至长者家。各洗足已就座而坐。是时贫生便以清净上妙饮食。手自供给悉令饱满。见六众苾刍不能美食。便诣佛所白言。世尊。我见众中有诸圣者不能美食。将非由此障我生天。佛言贤首。但施座褥定得生天。何况佛僧为受饮食。是时贫人见佛僧众饭食既讫。收钵器已。便持小席在佛前坐。听说妙法。佛为宣说示教利喜从座而去。当尔之时有五百商人。从大海来过王舍城。初至之日遇大节会。所将珍货无人交易。共相议曰。既无交易事欲如何。饮食所须无求觅处。中有一人。曾近苾刍谙知法式。告诸人曰。宜可散问。今朝何处供佛及僧。其家必有余残饮食。我等往彼而求觅之。访知某甲长者之宅已供佛僧。我等往彼当以价直而求赎之。即便至舍白言。长者。佛僧食讫必有余残。求赎多少。长者报言。非是我食。是此少年所设饮食。商人就彼同前求觅。贫人报曰。我不须钱直尔相惠。时彼商人悉皆恣食。既饱满已咸并称叹。白长者曰。仁于今日获大善利。于己舍内供佛及僧。我等商人亦蒙饱足。长者报曰。此非我食。是此少年所设供养。问曰。今此少年是谁之子。报云是某甲长者子。商主报曰。此人即是我知识之子。便以大叠敷之于地。并安珍宝普相告曰。诸君当知。我闻众缕成衣渧水盈器。仁有施者宜安此处。须臾之间便成宝聚。商主报曰。当受此物。贫生曰。我但施食无求物心。商主曰。斯非食价。此中一宝能成百供。非关食直以庆喜心共相赠遗报言。我今设食求觅生天。仁虽见惠我不敢取。勿缘此故障我生天。商主曰。汝信佛不。答言。我信。若信佛者可往问佛。随佛所教当奉行之。时长者子往诣佛所。礼佛足已白言。世尊。我向设供尚有余食。与五百商人皆令饱满。时彼欢喜以众多珍宝见惠于我。为受此物为不受耶。佛言。受取。白言。世尊勿缘此宝障我生天。佛言。此是花报。果报在后。时长者子礼佛而去。为受珍宝。

尔时王舍城中有一首望长者。遇疾身亡更无子息。众人议曰。长者身死首望交无欲觅于谁共相领摄。宜应共觅大福德人立为首望。诸人议曰。如何得知是大福德。中有智者。告诸人曰。应以众多种子置一[土*瓦]中。令彼诸人以手探取。若得一色种子者。当立其人以为首望。即便如议。以杂种子置一瓨中。众人各探咸得杂种。独此贫生得纯色种子。众人虽见而佥议曰。我等岂可立客作人以为首望。便令三取皆得纯色。诸人既见共生希有。云是天神之所加护。我等今者宜可同心。请为尊首是时郭邑共拜贫生以为首望。时设供长者见是事已。即以众宝璎珞严饰其女而娉与之。时贫生善业力故宅中珍宝忽然自生。众人因此号曰善生。时善生长者作如是念。今我宅中所受果报。皆是世尊威神之力。我今宜可请佛及僧。来至宅中受我供养。是时善生长者往诣佛所。礼佛足已在一面坐。佛为说法既闻法已。即起长跪整衣一肩。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唯愿慈悲与诸苾刍。明当就宅为受微供。尔时世尊默然为受。善生长者见佛受已。即礼佛足从坐而去。时善生长者。即于其夜备办种种上妙饮食。广说如前。手自持食奉佛僧众。见收钵已为欲听法。便持小席在佛前坐。尔时世尊知彼长者意乐根性随机说法。令彼长者心得开悟。即于座上夫妇二人以金刚智杵。摧破二十种萨迦耶见山。得预流果。既见谛已白佛言。世尊。我等由佛得解脱果。此非父母高祖人王。及诸天众沙门婆罗门。亲友眷属之所能作。我逢世尊大善知识故。于地狱傍生饿鬼趣中拔济令出。安置人天胜妙之处。当尽苦际得涅槃乐。干竭血海超越骨山。无始积集所有身见。悉皆除灭获得初果。我今归依佛法僧宝。唯愿世尊证知我是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始从今日乃至命终。受五学处不杀生乃至不饮酒。说是语已俱礼佛足欢喜奉行。尔时世尊为彼夫妇宣说法要。示教利喜得胜果已。从座而去至住处已。时诸苾刍咸皆有疑。请世尊曰。彼善生长者曾作何业。由彼业力为客作人。复作何业于其宅中珍宝自出。世尊告曰。今此善生先所作业。缘合成熟果报不失。凡诸有情先身所作善恶之业。非于外界地水火风而令成熟。然于自身蕴界处中业果成熟。即说颂曰。

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汝等苾刍此之因缘。汝等应听。过去世时于聚落中有一长者。大富多财受用丰足。春阳之月众花遍开。茂林清池皆可爱乐。异色诸鸟发和雅音。所谓舍利鹦鹉百舌之类。时彼长者将诸男女。诣花林中共为游观。尔时世间无佛。有独觉者出兴于世。于贫窭类常怀哀愍。住下房舍及以粗食。譬如麟角独现世间。时此独觉为愍物故。人间游行至斯聚落。于日初分着衣持钵欲行乞食。复自思念。我今何故为难满身辛苦入村多处求食。宜住园内。若有节会人来。随彼所施用自充足。是时独觉即往园中。长者遥见身心湛寂容仪详序。弥加信敬起渴仰心。便就礼足白言。圣者。仁为求食。我为求福。宜住园中受我供养。时彼独觉默然许之。长者于日日中奉施饮食。后时长者有事须诣余村。告其妇曰贤首。我今有事须往某村。汝于圣者如常供养勿令有阙。告已便去。时长者妇晨朝早起备办饮食。其子问曰。母今辛苦每日为谁。母曰。为上福田。闻已怒曰。彼不佣力而受他食。母便诃叱。汝莫作此口业重罪。长者后还问其妻曰。圣者饮食无阙乏不。妇报之曰。所供饮食无阙时须。然我童儿于圣者处作口业罪。具陈子语。长者便念。小儿无识自害其躯。当堕恶趣。即携童儿诣尊者处。时彼独觉遥见长者与子俱来。便作是念。长者比来独行而至。何故今日与伴俱来。观知事已不用口言以身说法。为愍彼故踊身空界。犹若鹅王。现大神通作十八变。上腾红焰下流清水。卷舒自在令生深信。凡夫之人见神通时。速能发悟如摧大树。顿首归依遥礼尊足。白言。尊者慈悲净意。唯愿哀愍速为下来受我微诚略申供养。时彼圣者为哀愍故纵身而下。长者即以随时香花殷勤供养。父子悉皆顶礼尊足。而发愿言。此大福田是应供养。而反为恶骂出佣力言。愿于当来勿受苦报。所有勤诚供养功德。愿于来世生大富家。并得如是殊胜之果。胜此大师我当承事不生厌背。汝等苾刍勿生异念。往时长者子者即今善生长者是。由于独觉所发嗔怒心作佣力语。遂于五百生中常为客作。至今佣力恶业方尽。复由至诚供养功德生大富家由。昔愿言并得如是殊胜果者。今于我所得见真谛。又愿胜此大师我当承事不生厌背者。我胜独觉百千亿倍。供养于我无厌背心。是故汝等苾刍若作纯黑业得纯黑异熟。若作纯白业得纯白异熟。若作黑白杂业得杂异熟。汝等。苾刍应离纯黑及以杂业。当修纯白业得纯白报。如是应学。此是缘起尚未制戒。

尔时世尊出王舍城诣广严城。住猕猴池侧高阁堂中。时有长者名曰勇利。闻佛来至在高阁堂中。便诣佛所礼佛足已却坐一面。佛为说法示教利喜。令欢悦已默然而住。时勇利长者即从座起。顶礼佛足白言。世尊。唯愿哀愍佛及众僧明就我家为受微供。世尊尔时默然而受。是时长者见佛受已礼足而去。既至宅已告家人曰。我已请佛及僧明当就食。然佛僧众疲于道路。汝等多办上妙饮食。时彼家人依言备办。长者于晨朝时敷设座褥安大水器。遣使白佛。饮食已办。愿佛知时。六众苾刍前至此城往门徒舍。彼见致敬报言。圣者。当食小食。答曰。我受他请。又复白言。可食少许庵没罗饼。答言好。遂即饱食。时有乞食苾刍从门前过。长者出见亦唤食饼。苾刍报曰。我一坐食不应二处。长者曰。若如是者随意将去就彼俱食。即以小钵受取赴彼请家。尔时世尊不去赴请。苾刍皆往。有五因缘佛遣取食。云何为五。一为自宴默。二为诸天说法。三为观病者。四为观卧具。五为弟子制其学处。此中所为欲制学处。住在堂中令人取食。时勇利长者睹众坐定。手自奉献种种清净上妙饮食。悉令饱满。时彼长者行食之时见乞食者于小钵中所持之饭。行食将了在乞食者前立。乞食苾刍作如是念。今此长者独观于我欲有言说。乃至此未发言我当先语。报言长者。何但我独食此庵没罗饼。彼六众苾刍亦皆食讫。长者答言。圣者是何言欤。乞食者曰。非我独食庵没罗饼。彼之六众亦皆食讫。长者闻已忿怒作色。告言圣者。岂我宅内无斯饼耶。告家人曰。汝可行此庵没罗饼。彼即行饼。时取食苾刍受得食已。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立。世尊常法与取食人共相言问。今日众僧饮食饱不。白言世尊。上妙饮食悉皆饱满。然彼勇利长者有忿僧众。佛言。何意。时彼苾刍以事具白佛言。勇利长者出忿恨言。是应道理。尔时世尊饭食讫收衣钵。澡漱已出外洗足。旋入房中宴默而坐。于晡后时便从定起。诣常集处于僧众前就座而坐。告六众曰。汝等实作展转食耶。六众白言。实尔大德。世尊种种呵责。汝非威仪非随顺行。非清净法所不应为。云何汝等作展转食。既呵责已告诸苾刍。广说如前乃至为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展转食者。波逸底迦。如是世尊为诸苾刍制其学处。佛在广严城高阁堂中。时有苾刍身婴疾苦。有解医者来入寺中。苾刍见已报言。贤首宜观我病为处药方。医言圣者。可食小食。报言。贤首世尊不许。医言。此即是药。非余能疗。苾刍答曰。世尊制戒不许我食。医曰。世尊大悲。为有病缘必应听食。时诸苾刍闻斯事已以缘白佛。佛言。除病因缘。又有苾刍为营僧务。或为窣睹波事身体饥虚遂便偃卧废修善品。时有净信婆罗门居士等来入寺中。见其偃卧作如是语。圣者世尊教法一向勤修。何故今时偃卧而住。答言贤首。我极虚羸。报言。应食小食。答曰。佛制不许。诸苾刍白佛。佛言。除作因缘。

尔时世尊从广严城往给孤独园。时有苾刍。疲于道路身体羸损。共相谓曰。我身疲倦。若佛世尊听许我等食小食者。虽涉长途身不劳倦。以事白佛。佛言。除道行时。

尔时世尊至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此城中有一长者。自立要期。每于月八日十五日二十三日月尽日。于此四日受圣八支近住学处。又作要期请苾刍就舍而食。乃至苾刍未来食者。必不先食。同于此日有余长者。请佛及僧就舍受食。佛及僧众赴请之后长者遂遣使人。往诣寺中请僧来食。使者至寺不见苾刍。还报长者。我于寺内不见一人。长者曰。彼何处去。答曰。有别长者。请佛僧众就舍而食。长者曰。彼食苾刍随唤取一。使人去唤。见彼苾刍悉皆食讫从舍而出。白言圣者。某甲长者家中设食。唯愿慈悲无违所请。苾刍曰。我已食讫。还报长者。苾刍食讫。长者曰。汝更疾去。白言圣者。可来就食食了之后以大氎施。使者复去报苾刍曰。可来就食。食了之后以大[疊*毛]施。苾刍曰。我已足食。随[疊*毛]大小无宜更去。使报长者。苾刍足食更不肯来。随衣大小无宜重食。时彼长者为待苾刍日时已过。遂便一日绝食。时彼邻人闻是事已共生嫌贱。云何此诸沙门释子他施衣时。亦不肯食。违彼长者信敬之心。由不受请令他绝食。诸苾刍闻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告曰。除施衣时。尔时世尊赞叹少欲持戒敬重戒者。说随顺法告诸苾刍曰。前是创制此是随开。广说如前。我今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展转食者。除余时。波逸底迦。余时者。病时作时道行时施衣时。此是时。

若复苾刍者。谓是六众也。余义如上。展转食者。谓数数食。除余时者。谓除其时。此中时者谓是病时。病时者。若苾刍于一坐时不能饱足。作时者。若于窣睹波所有营作及众僧事业。或时扫洒大如席许。或复涂拭如牛卧处。道行时者。若行半驿回还。或直行一驿。施衣时者。谓如拭巾裙量缦条量等。此皆无犯。结罪同前。此中犯相其事云何。施衣之时请有多种谓有衣施或无衣施等有十六番。

若苾刍前请有食有衣。后请有食有衣。两请俱受二处皆食。并悉无犯。若苾刍前请有衣后请无衣。应受前请。勿受后请若受已应转与余人。若不转与人受时恶作食得堕罪。若苾刍前请有衣。后请有衣有衣直。俱受无犯。若苾刍前请有衣。后请无衣无衣直。应受前请。勿受后请。若受已应转与余人。若不转与余人。受时恶作食得堕罪(此是初番余句应准此)

若苾刍前请无衣后请有衣。俱受无犯。若苾刍前请无衣后请无衣。应受前舍后。若苾刍前请无衣。后请有衣有衣直。俱受无犯。若苾刍前请无衣。后请无衣无衣直。应受前请。勿受后请。若受已应转与余人。若不转与人。受时恶作食得堕罪(此是第二四番)

若苾刍前请有衣有衣直。后请有衣。俱受无犯。若苾刍前请有衣有衣直。后请无衣。应受前舍后。若苾刍前请有衣有衣直。后请有衣有衣直。俱受无犯。若苾刍前请有衣有衣直。后请无衣无衣直。应受前请。勿受后请。若受已应转与余人。若不转与人。受时恶作食得堕罪(此是第三四番)

若苾刍前请无衣无衣直。后请有衣。俱受无犯。若苾刍前请无衣无衣直。后请无衣。应受前舍后。若苾刍前请无衣无衣直。后请有衣有衣直。俱受无犯。若苾刍前请无衣无衣直。后请无衣无衣直。应受前请。勿受后请。若受已应转与余人。若不转与余人。受时恶作食得堕罪(此是第四四番)

又无犯者最初犯人。或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End

黄念祖: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卷

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卷黄念祖老居士【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前一品是第十七诸佛称叹大愿的成就,本品是大愿核心第十八十念必生大愿的成就。此愿是从真实之际、真实之慧所生的真

黄念祖:法藏因地 第四卷

法藏因地 第四卷黄念祖老居士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如身体,心脏――血液系统、肺――呼吸系统、胃肠――消化系统,都在这里,所以很重要。【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

黄念祖:宝树遍国 第十四卷

宝树遍国 第十四卷黄念祖老居士【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内容提要:举明暗通塞为例破见性自然有及因缘生之说。最后指出精微的妙明觉性,非因非缘,非自然,非不自然。不要在是不是、非不非上执着二边见。离一切相,即得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内容提要:别业妄见是各别人所见的妄见,同分妄见是众多人所见的相同的妄见,两种妄见都是因眚翳而生。离了有眚的妄缘,便是妙明正见。见性没有眚翳,有眚翳不叫见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内容提要:世尊举见性与明、暗、通、塞四相为例,阐述见性与所见物像非和合非不和合。原文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四卷

卷第四: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白话】接着,更有主火神大众。如:普光焰藏主火神,证得了悉除一切世间阴暗的解脱门。这是能以如来的精进大威力,来灭除一切众生之障痴的解脱法门。普集光幢主火神,证得了能息一切众生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四卷

卷第十四:《净行品》导读此品由智首菩萨启问,文殊师利以偈颂来回答法义。前品已解释所疑所困,所谓解行并重,因此在这一品就以清净妙行为要旨,以使依理而入,随事而行,以达理事圆融,才不会虚费多闻而无益。既说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四卷

卷第二十四: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不坏回向呢?佛子啊!菩萨摩诃萨对于三世诸佛如来的信心不坏,因为他已经能够完全承事一切佛陀。对于诸菩萨众,乃至于刚刚发起一念菩提心想求得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十四卷

卷第三十四:《十地品》导读本品是第六会他化自在天会唯一的一品,《六十华严》中自《十地品》到《宝王如来性起品》皆作他化自在天会,《八十华严》于《十地品》后多了《十定品》,所以《十定品》以下作第七会重普光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四十四卷

卷第四十四:《十通品》导读本品是第七会的第二品,此品亦由普贤菩萨来演说十通之法。本品在《六十华严》作十明品,慈恩寺梵本及西藏本皆作神通品。智慧明照故名明,智慧通达自在无碍故名通,通即是神通之意。本品宣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卷○镇州临济(义玄)慧照禅师语录 (住三圣嗣法小师惠然集)府主王常侍。与诸官请师升座。师上堂云:山僧今日事不获已。曲顺人情方登此座。若约祖宗门下。称扬大事。直是开口不得。无你措足处。山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四卷

景德传灯录 第四卷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法嗣共一百八十三人。内七十六人旁出。斋金陵牛头山六世祖宗见录。第一世法融禅师。第二世智岩禅师。第三世慧方禅师。第四世法持禅师。第五世智威禅师。第六世慧忠禅师。前六世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四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四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法嗣第一世一人见录。南岳石头希迁大师。第二世二十一人。南岳石头希迁大师法嗣二十一人。一十三人见录。荆州天皇寺道悟禅师。京兆尸利禅师。邓州丹霞山天然禅师。潭州招提寺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四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四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第八世七十四人。漳州罗汉院桂琛禅师法嗣七人见录。金陵清凉文益禅师。襄州清溪洪进禅师。金陵清凉休复禅师。抚州龙济绍修禅师。杭州天龙寺秀禅师。潞州延庆传殷禅师。衡岳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四卷

五灯会元 第四卷◎南岳下三世○百丈海禅师法嗣△沩山灵祐禅师(语具别卷)△黄檗希运禅师洪州黄檗希运禅师,闽人也。幼于本州黄檗山出家。额间隆起如珠,音辞朗润,志意冲澹。后游天台逢一僧,与之言笑,如旧相识,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四卷

五灯会元 第十四卷◎曹洞宗青原下七世○洞山延禅师法嗣△上蓝庆禅师瑞州上蓝院庆禅师,初游方,问雪峰:如何是雪峰的的意?峰以杖子敲师头,师应诺。峰大笑。师后承洞山印解,开法上蓝。僧问:如何是上蓝无刃剑?师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四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四卷○潭州神鼎山第一代(洪)諲禅师语录神鼎禅师。名洪徕。襄水扈氏子。自游方一衲以度寒暑。尝与数耆宿至襄沔间。一僧举论宗乘颇敏捷。会野饭山店中供办。而僧论说不已。师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四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四卷○赵州(従谂)真际禅师语录之余师上堂,示众云: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不问即无烦恼。实际理地什么处着。一心不生,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四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四卷○舒州龙门(清远)佛眼和尚语录 (住南康云居嗣法善悟编)△颂古外道问佛杲日连天照有无。孰云善逝坐跏趺。如今要见当年事。邪正犹来在半途。世尊升座文殊白槌法王法令若为酬。潦倒文殊强出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四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四卷○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住金陵报宁语录上堂:今朝欲入室。侍者报言参。锺并击鼓。分明为指南。非但锺鸣鼓响。飞禽走兽草木丛林森罗万象。昨日仁上人设斋。一一为诸人彻困。还有知恩报恩者么?老僧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四卷

碧岩录 第四卷⊙碧岩录第三十一则垂示云:动则影现,觉则冰生。其或不动不觉,不免入野狐窟里。透得彻信得及,无丝毫障翳,如龙得水,似虎靠山,放行也瓦砾生光,把定也真金失色。古人公案,未免周遮。且道评论什么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四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四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四住建康府蒋山。师在潭州道林受请。拈敕黄示众云。龙蟠凤翥铁画银钩。出自九重从天降下。大众瞻仰请为敷宣。拈香祝圣云。大众见么。祖佛同根本。人天共赞扬。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四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四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上堂。僧问。壁立万仞还许商量也无。师云。壁立万仞不许商量。进云。也知和尚赤心片片。师云。既知更问个甚么。进云。恁么则真个壁立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四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四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法语上示张持满朝奉克勤自出峡止讷堂。唯念兹在兹。相从者多不告倦。所谓利他乃自利也。要须根本明彻理地精至纯一无杂。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若踏王脉。诸天捧华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四卷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四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黄德用请普说。师云。邵武高士黄端夫。信向佛乘知有此事。捐家财起庵一所。以圜悟揭名。屡有书来乞。分杨岐一枝佛法去。彼为众生作大利益。云门不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法语 第二十四卷

大慧普觉禅师法语 第二十四卷宋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示成机宜(季恭)佛言。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决有此志学无上菩提。常令方寸虚豁豁地。不着言说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四卷

祖堂集 第十四卷祖堂卷十四马祖江西马祖嗣让禅师,在江西。师讳道一,汉州十方县人也。姓马,于罗汉寺出家。自让开心眼,来化南昌。每谓众曰:汝今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是故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传上乘一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四卷

祖堂集 第四卷祖堂卷四石头石头和尚嗣吉州思和尚,在南岳。师讳希迁,姓陈,端州高要人也。在孕之时,母绝膻秽。及诞之夕,满室光明。父母怪异,询乎巫祝。巫祝曰:斯吉祥之徵也。风骨端秀,方颐大耳,专静不杂,异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四卷

禅林僧宝传 第四卷福州玄沙备禅师禅师名师备。福州闽县谢氏子。少渔於南台江上。及壮忽弃舟。从芙蓉山灵训禅师断发。诣南昌开元道玄律师所、受具足戒。芒鞋布衲、食才接气。宴坐终日、众异之。兄视雪峰、而师承之。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四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四卷神鼎諲禅师禅师洪諲者、襄水人也。传失其氏、[或云生於扈氏。]隐于衡岳之三生藏。有湘阴男子、邦称右族。来游福严、即諲室。见諲气貌闲靖、一钵挂壁。莫能亲疏之、倾爱之忘去。谓曰、师宁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