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十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04 08:07

第三十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宝王如来性起品第三十二之二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告诸菩萨言。佛子。云何菩萨摩诃萨。知见如来应供等正觉。此菩萨摩诃萨。知见如来具足成就无量功德。何以故。如来应供等正觉。非一法一行一身一刹化一众生故。此菩萨摩诃萨。知见如来具足成就无量法无量行无量身无量刹。平等教化一切众生故。佛子。譬如虚空。一切色处非色处。无处不至。而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形色故。如来法身亦复如是。至一切处一切刹一切法一切众生。而无所至。何以故。诸如来身非是身故。随所应化示现其身。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初入胜行门知见如来。复次佛子。譬如虚空弥广。悉能容受一切众生。而无染着。如来法身亦复如是。照一切众生。世间善根离世间善根。亦无染着。何以故。如来法身。于一切染着。悉已断故。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二胜行知见如来。复次佛子。譬如日出世间。以无量事饶益众生。所谓灭除闇冥。长养一切山林药草百谷卉木。消除冷湿。照空饶益虚空众生。照池则能开敷莲华。普悉照现一切色像。世间事业皆得究竟。何以故。日能普放无量光故。如来身日亦复如是。以无量事。普能饶益一切众生。所谓灭恶饶益。长养善法。普照饶益。除灭一切众生闇冥。大慈饶益。救护众生。大悲饶益。度脱一切。正法饶益。长养一切根力觉意。坚信饶益。除心垢浊。见法饶益。不坏因缘。天眼饶益。悉见众生死此生彼。离害饶益。不坏众生一切善根。慧光饶益。开敷一切众生心华。发心饶益究竟一切菩萨所行。何以故。如来身日。普放一切慧光明故。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三胜行知见如来。复次佛子。譬如日出。先照一切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诸大山王。次第乃至普照大地。但彼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复如是。成就无量无边法界智慧日轮。常放无量无碍智慧光明。先照菩萨摩诃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应受化。然后悉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为作未来饶益因缘。如来智慧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菩萨。乃至邪定。但放大智光普照一切。佛子。譬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无不普照。如来智慧日月。亦复如是。普照一切无不明了。但众生希望善根不同故。如来智光种种差别。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四胜行知见如来。复次佛子。譬如日出世间。生盲众生未曾睹见。何以故。无肉眼故。佛子。此生盲众生虽不见日。亦为日光之所饶益。因日光故。而得饮食资生众具。消除冷湿令体轻软。风寒痰[病-丙 (企-止 (套-大))]诸患悉除安隐快乐。如来慧日出现世间。亦复如是。一切邪见犯戒无智邪命生盲众生。未曾睹佛智慧日光。何以故。无信心眼故。佛子。生盲众生。虽不见如来智慧日光。然此众生。亦为如来智慧日光之所饶益。除灭四大一切诸苦。身体安乐。断一切烦恼毒痛根本。佛子。如来有光。名曰一切功德积聚。复有光明。名普照一切。复有光明。名曰清净自在普照。复有光明。名出大妙音。复有光明。名普照一切诸语言法。复有光明。名自在。除灭一切疑惑。复有光明。名无依普照。复有光明。名智慧自在。除灭一切境界虚妄。复有光明。名分别诸乘。随其所应出大妙音。复有光明。名曰圆满自在音声。庄严诸刹。悉令众生皆得清净。佛子。如来一一毛孔。放如是等千种光明。五百光明普照下方。五百光明普照上方。菩萨摩诃萨。各于其刹诸如来所。见此光已。彼诸菩萨。即时具足清净十头十眼十耳十鼻十舌十身十手十足十地十智。彼诸菩萨。因菩萨行地所得诸入皆悉清净。成就善根一切种智。声闻缘觉。皆悉除灭一切烦恼。少智生盲众生。身体柔软安隐快乐。离垢清净调伏诸根。具足成就四念处法。地狱饿鬼畜生恶道众生。众苦悉除皆得安乐。身坏命终生人天中。彼诸众生不知不觉。以何因缘何威神力来生此间。彼生盲者唯作是念。我是梵天我是梵化。尔时如来。安住普自在三昧。演出八种如来妙音。告众生言。汝等众生。非是梵天亦非梵化。蒙佛神力故。得生此间。彼诸众生。佛神力故。即识宿命所经恶道。来生此间。皆大欢喜。大欢喜已。各持优昙华云。香云。娱乐云。一切衣云盖云。幢云。末香云。妙宝云。师子幢云。半月楼阁云。赞叹庄严具云。诣如来所奉献供养。何以故。蒙佛神力慧眼开明。如来即授彼诸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佛子当知。如来慧日。饶益生盲众生。长养具足成就善根。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五胜行知见如来。复次佛子。譬如满月。有四奇特未曾有法。何等为四。映蔽一切星宿光明。示现增减于阎浮提。一切净水影无不现。一切众生有睹见者皆悉对面。如来法身亦复如是。有四奇特未曾有法。何等为四。映蔽一切声闻缘觉学无学法功德星宿。随其所应示现寿命修短不同。法身常住未曾增减。影现一切世界净心众生菩提器中。随所闻法随解脱地应受化者。一切皆谓如来现前。其实法身无有彼此。究竟佛事。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六胜行知见如来。复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大梵天王。以少方便。大千世界一切众生。各见梵王现在己前。亦不分身无种种身。佛子。如来亦复如是。亦不分身无种种身。于一切众生。随所应化示现其身。未曾生念。示现彼此若干众生。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七胜行知见如来。复次佛子。譬如大医王。善知众药对治之法。一切方论皆悉明练。彼大医王。阎浮提中一切药草。若现其前悉能识别。彼大医王。宿善根力。又能明了诸方论故。悉能疗治一切众病。彼大医王。临命终时作如是念。我命终后。一切众生无所归依。是故我应现巧方便。尔时医王。以药涂身。咒术自持。令我命终之后身不干燥又不散坏。犹能具足身四威仪。行住坐卧行医王事。疗治众病与本无异。如来应供等正觉无上医王。亦复如是。善能明了诸对治法。悉能除灭一切众生诸烦恼病。无量亿那由他劫修习善根。究竟般若波罗蜜。到于彼岸。善学方便药涂咒持。如来于昔。先善安住菩萨行地。般若波罗蜜巧妙方便药咒之力。住持寿命。如来以少方便施作佛事。救护众生除灭烦恼。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八胜行知见如来。复次佛子。譬如大海有摩尼宝。名普照明净藏。此宝光明触众生身。悉同一色若有见者眼即清净。随彼光明所照之处。雨目佉宝。皆悉遍满。饶益安乐无量众生。如来法身亦复如是。为大宝王功德积聚大智慧藏。如来有光名宝身智。若有众生触斯光者。皆悉得与佛身同色。若有众生见斯光者。皆悉逮得清净法眼。若有众生触斯光者。除贫贱苦尊贵富乐。乃至无上菩提快乐。佛子当知。如来法身无有彼此。悉能究竟一切众生而作佛事。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九胜行知见如来。复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宝。名曰一切世间庄严如意摩尼宝王。具足成就百万功德。随彼宝王所住之处。一切众生所有苦患皆得除灭。随其所愿悉能充满。彼摩尼宝王。非少福众生所能得见。如来法身摩尼宝王。亦复如是。若有众生得闻见者。皆悉除灭生死之苦。若一切众生。一时专念。欲见如来皆悉睹见。能令欢喜所愿悉满。如来法身。非少福众生之所能见。除佛神力。随其所应而示现身。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十胜行知见如来。菩萨摩诃萨。具足成就无量净心。充满十方。深入法界住真实际。无生无灭三世平等。悉能除灭一切虚妄。入未来际。正法充满一切世间一切法界。一切佛身无量庄严。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譬如虚空性无处而不至

十方世界中一切诸佛刹

色处非色处一切众生类

去来今现在非至非不至

一切诸最胜清净妙法身

无处而不至充满诸法界

最胜妙法身一切莫能见

教化众生故导师为示现

譬如虚空性无能执持者

普令诸群生无碍造众业

虚空无是念我今何所作

云何而造作为谁而造作

如是诸最胜因此净身业

普令群生类成就白净法

如来净法身饶益无量众

法身亦无念我利诸群萌

譬如明净日出现阎浮提

除灭一切闇普照悉无余

一切众宝山大地诸华池

随事而长养饶益一切众

最胜日如是饶益一切众

悉令群生类长养诸善根

成就慧光明除灭一切闇

睹见诸导师具足一切乐

譬如日出时先照大山王

又复次第照一切诸大山

次照诸小山及余高显处

然后乃普照世界诸大地

善逝亦如是清净慧日光

先照诸菩萨功德大山王

尔乃次第照一切诸缘觉

又复次第照声闻学无学

然后次第照一切诸众生

法身无是念我有所照明

譬如明净日出现于世间

生盲虽不见而能作饶益

除灭饥渴患令身柔软乐

当知明净日无所不饶益

佛日亦如是出现于世间

虽无信心眼而为作饶益

或闻如来声或触导师光

为彼作因缘究竟成菩提

譬如盛满月映蔽诸星宿

示现一切众有增或有减

一切澄净水月影无不现

世间群生类皆悉对目见

最胜净满月映蔽于二乘

随其受化者示现寿修短

影现诸人天净心菩提器

各各皆自谓我对天人尊

譬如大梵王安住梵天宫

悉于大千界普现梵王身

具足自在力变现无量身

无处而不见其身亦不分

导师亦如是具足自在力

一切十方刹普现无量身

不可称量身一切莫能见

普应现众生而亦不分身

譬如大医王善知对治法

若有得见者无病而不除

临欲命终时而生如是念

我身终没后一切无归依

以药涂其身咒术而自持

令我命终后如本无变异

如是诸最胜无上大医王

善学方便慧具足一切智

过去无量行示现净法身

众生若见者除灭烦恼患

譬如大海中摩尼众宝王

出生无量种清净妙光明

众生触斯光皆悉同宝色

若有得睹见彼开清净眼

最胜宝如是普放慧光明

若有触斯光悉与佛同色

众生若见者具足五净眼

除灭诸闇冥安住如来地

譬如如意宝随满一切愿

若有所求者皆悉满其意

宝王不生念我饶益世间

少功德众生不见此宝王

善逝亦如是令一切愿满

若有求愿者皆悉得满足

善逝不生念我利益众生

其怀恶心者不睹如来身

佛子。菩萨摩诃萨。云何知见如来应供等正觉微妙音声。此菩萨摩诃萨。知见如来音声无处不至。如来种种微妙音声。令一切众生皆大欢喜。演说无量诸佛正法。随应化者悉得解了。教化众生未曾失时。令身清凉心定不乱。观察平等无生无灭。譬如呼响无主。知见出生长养诸善根故。知见甚深无边底故。知见正直究竟度法界故。知见无断摄法界故。知见不可坏究竟法界故。菩萨摩诃萨。知如来音声非量非无量。非主非无主。非智非无智。何以故。譬如世界将欲坏时。法如是故。自然演出四种音声。何等为四。一曰汝等当知。初禅安乐离欲嗔恚。远离欲界。众生闻已。自然皆得成就初禅。舍欲界身生梵天处。二曰汝等当知。二禅安乐离于觉观。无觉无观远离梵身。众生闻已。自然皆得成就二禅。舍梵世身生光音天。三曰汝等当知。三禅安乐离于喜爱。众生闻已。自然皆得成就三禅。舍光音身生遍净天。四曰汝等当知。四禅安乐远离众苦。众生闻已。自然皆得成就四禅。舍遍净身生果实天。佛子。是为世界将欲坏时。法如是故。自然出生四种音声。彼声无主亦无作者。如来妙音亦复如是。亦无有主无有作者。自然出生四种妙音。随顺佛法。何等为四。一曰汝等当知。一切行苦。地狱畜生饿鬼中苦。阎罗王苦。恶行者苦。无功德苦。着我我所苦。欲生人天。当种善根修诸功德。远离八难得无难处。众生闻已。舍离颠倒修习善根。远离八难生人天中。二曰汝等当知。一切行苦皆悉炽然如烧铁丸。一切众行悉磨灭法。寂灭涅槃远离炽然清凉安乐。众生闻已皆修善根。修善根已得音声忍。得音声忍已学声闻乘。三曰汝等当知。学声闻乘者。为学小智。因他觉悟。更有胜道名缘觉乘。悟不由师。汝等应学。若有众生乐胜道者。闻此音声学缘觉乘。四曰汝等当知。过声闻缘觉。更有胜道。名曰大乘。修菩萨行。究竟六波罗蜜。具菩萨行得不退转。不舍菩萨心。永离生死。向无上菩提。若有众生诸根猛利。过去修习无量善根。又复承佛威神力故。得闻此音发菩提心。诸佛如来微妙音声。不从身出不从心出。而能饶益无量众生。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初胜妙行知见如来微妙音声。复次佛子。譬如呼响因山声起。无有积聚不可睹见。随种种声悉能应对。实无所应。如来妙音亦复如是。无有方处。但随所应而出音声。音声非实。不可觉知不可言说。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二胜行知见如来微妙音声。复次佛子。譬如天妙音声。于虚空中自然而出。悉能觉悟放逸天子。而告之言。汝等当知。五欲无常。虚妄颠倒须臾变异。如逆风执火。愚夫所习。汝莫放逸。若放逸者。身坏命终堕三恶道。放逸诸天闻此音声。生恐怖心厌离五欲。各舍宫殿诣正法堂。修习善法爱乐正道。佛子。天妙音声。亦无有主亦无作者。不起不灭。而能利益放逸诸天。如来妙音亦复如是。普为放逸诸众生故。出生无量正法音声。而觉悟之。谓无著声。不放逸声。无常苦空非我之声。寂灭涅槃声。皆悉充满一切法界。随其所应悉令欢喜。各随所乐修学诸乘。出生无量大智音声。不退转声。具足菩萨。诸行音声。如来一切智慧地声。众生闻此诸音声已。无量无数阿僧祇众生。修习善法。或学声闻辟支佛乘。或学无上摩诃衍乘。如来妙音超绝众相。言语道断。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三胜行知见如来微妙音声。复次佛子。譬如自在天王有天宝女。名曰善口。于一语中。演出百千娱乐音声。于彼一一娱乐音中。复出百千娱乐音声。佛子当知。一善口声。出生无量微妙音声。如来音声亦复如是。于一音中出无量声。随其所应悉令开解。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四胜行知见如来微妙音声。复次佛子。譬如大梵天王。于梵众中出梵音声。一切大众无不闻者。彼梵音声不出众外。时梵身诸天。各作是念。大梵天王唯与我语不对余天。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复如是出生无量无上妙音。应受化者皆悉得闻。不出众外。何以故。彼诸众生根未熟故。闻佛音者各作是念。今日如来唯为我说。不为余人。如来所出音声亦无所出。闻佛音者亦无所闻。能为众生施作佛事。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五胜行知见如来微妙音声。复次佛子。譬如水性皆同一味。随器异故味有差别。水无是念我作众味。如来妙音亦复如是。皆悉一味。谓解脱味。随诸众生受化器异。应有差别。如来音声。不作是知不作是念。我作种种别异音声。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六胜行知见如来微妙音声。复次佛子。譬如阿耨达龙王。兴大重云。满阎浮提普降大雨。百谷草木皆悉滋长江河池泉一切盈满。此大雨水。不从龙王身心中出。而能饶益无量众生。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复如是兴大悲云遍满世间。普雨无上甘露正法。令一切众生皆大欢喜。出生善根。长养正法。具足诸乘。如来音声不从外来亦不内出。而能饶益一切众生。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七胜行知见如来微妙音声。复次佛子。譬如摩那斯龙王。将欲降雨。先兴重云弥覆虚空。凝停七日而未降雨。先令众生究竟诸业。何以故。彼大龙王。慈悲心故。过七日已。渐降微雨普润大地。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复如是。将雨法雨。先兴法云普覆众生。未便即雨甘露正法。先令众生成熟诸根。诸根熟已。然后渐降甘露法雨。若即说深法。众生恐怖。是故如来渐渐微雨一切种智甘露法味。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八胜行知见如来微妙音声。复次佛子。譬如海中有大龙王。名大庄严。或连雨十日或二十日或百日或千日或百千日。佛子。雨不作是念。我雨十日乃至百千日。但彼龙王。有不可思议自在力故。或十日雨。乃至百千日雨。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复如是。欲雨微妙甘露正法。或十种音声。或二十或百或千或百千。或八万四千行种种音声。乃至无量亿那由他声分别说法。令一切众生皆悉欢喜。如来妙音不作是念。我能演说种种诸法。又法界清净无有差别。化众生故所说不同。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九胜行知见如来微妙音声。复次佛子。譬如娑伽罗龙王。欲现龙王大自在力。为欲饶益群生类故。从四天下乃至他化自在天处。兴大重云遍覆六天。有种种色。或有处如阎浮檀金色。或有处如琉璃色。或有处如白银色。或有处如玻璃色。或有处如玫瑰色。或有处如码瑙色。或有处如胜宝藏色。或有处如赤真珠色。或有处如妙香色。或有处如种种衣色。或有处如清净水色。或有处如种种杂色。如是等无量色云。覆四天下乃至六天。覆已出诸电光。所谓阎浮檀金色云。出琉璃电光。琉璃色云。出阎浮檀金电光。白银色云。出玻璃电光。玻璃色云。出白银电光。玫瑰色云。出码瑙电光。码瑙色云。出玫瑰电光。胜宝藏色云。出赤真珠电光。赤真珠色云。出胜宝藏电光。妙香色云。出种种衣色电光。种种衣色云。出妙香色电光。净水色云。出种种杂色电光。种种杂色云。出净水电光。广说乃至一种色云。出种种色电光。种种色云。出一种色电光。又震种种大雷音声。令众生欢喜。所谓天女歌音。天娱乐音。龙女歌音。乾闼婆女歌音。紧那罗女歌音。大地音。大海音。鹿王音。或有异类奇妙种种鸟音。或种种歌音。尔时龙王。起若干风降微细雨。饶益安乐无量众生。从四天下上至六天。普雨种种无量异雨。所谓于大海中雨名洪澍。无有断绝。于他化自在天。普雨歌颂娱乐音声。于化自在天。普雨解脱明净光宝。于兜率陀天。普雨顶髻明月神珠。于夜摩天。普雨种种众庄严具。于三十三天。普雨妙香。于四天王。普雨宝衣。于龙王宫。普雨赤明真珠。于阿修罗处。普雨兵仗。名伏怨敌。于郁单越。普雨众华。如是广说。遍四天下。雨种种雨。然彼龙王。其心平等无有彼此。但以众生根不同故。雨有差别。如来应供等正觉无上法王。亦复如是。将欲应现无量大法。先以清净身云。普覆一切法界。随其所应示现身云。或有众生。应见如来生身之云。或有众生。应见如来神力住持身云。或有众生。应见如来色身之云。或有众生。应见如来种种身云。或有众生。应见如来功德身云。或有众生。应见如来智慧身云。或有众生。应见如来不坏身云。或有众生。应见如来无畏身云。或有众生。应见如来法界身云。佛子。如来以如是等无量身云。普覆一切世界。随其所应示现光明电光。或有众生。得见如来光明电光。名无所不至。或有众生。得见如来光明电光。名照无量无边。或有众生。得见如来光明电光名曰入佛微密之教。或有众生。得见如来光明电光。名明净普照。或有众生。得见如来光明电光。名曰净照。或有众生。得见如来光明电光。名入无尽藏陀罗尼门。或有众生。得见如来光明电光。名不乱正念。或有众生。得见如来光明电光。名不退智慧。或有众生。得见如来光明电光。名顺入诸趣。或有众生。得见如来光明电光。名普令众生满足诸愿。佛子。如是如来应供等正觉。普为众生。示现如来光明电光。现电光已。出生无量诸大三昧雷震音声。所谓出正觉三昧雷声。离垢寂静海三昧雷声。一切法自在三昧雷声。金刚圆满三昧雷声。须弥山王幢三昧雷声。海印三昧雷声。日光三昧雷声。普令众生欢喜三昧雷声。无尽功德藏三昧雷声。不坏解脱阿罗汉三昧雷声。佛子。如来应供等正觉。于佛身云。出生无量种种三昧雷声。出雷声已。欲说甘露法时。先现如来大智风轮瑞相。从无障碍大慈悲起。先令一切众生及诸菩萨身心柔软皆大欢喜。如来如是。以正法云大慈悲云不可思议云。令一切众生身心柔软。然后乃雨不可思议。大法云雨。所谓为坐道场一切菩萨。雨不可坏法界大法云雨。为最后身菩萨。雨如来密教菩萨娱乐自在大法云雨。为一生补处菩萨。雨清净普照大法云雨。为得记菩萨。雨如来庄严大法云雨。为得忍菩萨。雨功德宝智华不断菩萨行大法云雨。为向行菩萨。雨不退行入化门甚深门无有疲厌大法云雨。为初发心菩萨。雨如来定行大慈大悲救护众生大法云雨。为乐缘觉者。雨深知缘起离断常见无坏解脱果法云雨。为求声闻者。雨降伏烦恼怨敌智藏法云雨。为修习长养善根众生及决定不决定众生。雨种种欢喜法门云雨。佛子。雨如是等十种无量无边大法云雨。充满法界。佛子。如来应供等正觉。其心平等无有彼此。但以众生根不同故。如来法雨现有差别。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十胜行知见如来微妙音声。

复次佛子。菩萨摩诃萨。知见如来音声十种无量。何等为十。所谓知见虚空等无量。无处不至故。知见法界等无量。无处不彻故。知见众生界等无量。令一切众生悉欢喜故。知见行业等无量。广说一切果报故。知见烦恼等无量。究竟寂灭故。知见种种音声等无量。随应受化无不闻故。知见欲乐等无量。悉分别说诸解脱故。知见三世等无量。无分际故。知见智慧等无量。深入一切法故。知见佛境界不退等无量随顺如如法界故。佛子。菩萨摩诃萨。知见如来应供等正觉音声。有如是等十种无量阿僧祇。尔时普贤菩萨。欲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世界欲坏时于彼虚空中

众生福报力自然出四声

于彼四禅中寂乐离众苦

众生闻是已厌离欲界身

十力亦如是自然出四声

充满于法界无处而不闻

众生因缘力佛应四种声

其有闻音者永度生死海

譬如因山谷出生呼声响

从外一切音响声随应对

种种因缘起闻者亦不同

响不作是念我出种种音

如来声如是出生无量音

随应受化者一切无不闻

皆悉令欢喜调伏诸众生

音声亦无念我出种种音

譬如天妙音于彼虚空中

自然而演出觉悟诸天子

诸天子闻此正法妙音声

修习不放逸厌离于五欲

十力亦如是出生微妙声

法云音充满一切诸世界

令众生觉悟彼音无生灭

若有得闻者皆悉证菩提

如自在天王宝女名善口

于一音声中出生百千声

复于一一音出生百千声

诸天若闻者一切皆悦乐

十力亦如是于彼一音中

随应一时演众生数等音

众生闻音已除灭诸烦恼

音声不作念我能有所灭

譬如大梵王出清净梵音

一切梵天众无有不闻者

一一梵音声令梵众欢喜

遍满梵天众音声不出外

功德大梵王安处如来座

演出一妙音充满诸法界

随应受化者一切无不闻

声不出众外以无信心故

譬如诸水性皆悉同一味

清净离垢浊具足八功德

所因地不同众器各别异

随彼因缘故水味有差别

佛子应当知一切智音声

如来微妙音悉同解脱味

众生所造行若干差别故

善逝随应化所闻各不同

譬如阿耨达自在大龙王

兴云覆世间普雨润大地

长养诸丛林百谷药草等

彼所降雨水不从身心出

如来亦如是初兴大法云

普覆诸法界雨大甘露法

令众增善根除灭烦恼热

而彼甘露法不从身心出

譬如大龙王名曰摩那斯

七日起重云凝停不降雨

普令一切众究竟诸事业

渐降微细泽然后乃大雨

十力兴法云普覆诸法界

雨大甘露法饶益诸群生

随应受化者为彼说深法

闻者不恐怖究竟成菩提

譬如大龙王名曰大庄严

先布密重云然后降大雨

或十二十日乃至百千日

雨水等一味众生故不同

究竟至如来大辩之彼岸

或说十法门乃至百千门

或说八万四乃至无量行

如来不生念我分别法界

譬如海龙王名曰娑伽罗

先兴密重云弥覆四天下

普雨一切处各各悉不同

龙王心平等亦无有憎爱

最胜亦如是无上法龙王

兴起大悲云普覆于一切

为道场菩萨雨大甘露法

随其所应化如来心平等

End

《华严经疏》中的十种回向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一、自他回向把自己的功德、福报、智慧回向给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回向给你;你做的功德,回向给第三者,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稳自

《华严经》之出世

◎ 铂 净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说龙树菩萨: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憋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王骧陆: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抉隐

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种性品第一丙十二、菩萨地2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独觉地。云何菩萨地?丁二、广辨一一2 戊一、普摄学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华严经》卷第三十九【题解】此卷包含第十「法云地」的全部内容以及相对独立于第十地而有概括全品之作用的「地影像分」、「地利益分」的内容。十六、「法云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世亲《十地经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华严经》卷第三十六【题解】此卷包含第四「焰慧地」及第五「难胜地」的全部内容。十、第四地:「焰慧地」关于第四地「焰慧地」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的判释:「文亦三分:一、赞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华严经》卷第三十五【题解】此卷包含第二「离垢地」及第三「发光地」的全部内容。八、第二地:「离垢地」关于第二「离垢地」,澄观将其分为三部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分。第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华严经》卷第三十八【题解】此卷包含第八「不动地」及第九「善慧地」的全部内容。十四、第八地:「不动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的判释,文分为三分:初,赞请。第二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华严经》卷第三十七【题解】此卷包含第六「现前地」及第七「远行地」的全部内容。十二、第六地:「现前地」关于第六「现前地」部分的结构。据澄观的判释:文有三分:初,赞请分。第二,正说亦

杨维中: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编辑:杨维中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考释了《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在中土的传播情况,并指出在早期的十几种汉语译籍中,一般都是十住与十地交替或混合使用的,大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一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一《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题解】此卷为八十卷《华严经?十地品》的第一卷,包含《十地品》的「序分」以及「正宗分」的开首「本分」、「请分」以及初地「欢喜地」的全部内容。依照世亲

华严经的十种佛是什么

第一正觉佛。成正觉的佛,在印度伽耶菩提树下降伏众魔,成了道业,朗然大悟,证得了无上的果位,这叫成等正觉的正觉佛。正觉佛就是‘菩提’,华言叫‘道’,菩提华言叫‘道’。在菩提树下,就是佛在这个树下成道了,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五节 观心

第三十五节 观心《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佛告弥勒菩萨言:心地法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妙法,一经於耳,须臾之顷,摄念观心,薰成无上大菩提种,不久当坐菩提树王金刚宝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间诸法,

周叔迦:《华严经》之研究法

《华严经》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华严经》或称为《杂华经》,乃法相宗六根本经之一。而贤首宗亦以为根本。西竺大本凡十万偈。东土有二译。晋译只三万六千偈,凡六十卷,有八会三十四品。唐译只四万五千偈,凡八十卷

吴言生:《华严经》与生活禅

拨尘见佛是本体论意义上对佛性的追寻,它决定了存在论意义上的生命体证--在世出世。华严圆融,消除了一切对立,打通了众生与佛陀、俗界与佛界的隧道,呈显出存在而超越的生命情调。《华严经》常以净莲不染形容澄明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四)

禅宗的生佛圆融境华严宗的性起缘起、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理论,与生佛一如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谓无性。 卷52 按照这种理论,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五)

禅宗的理事圆融境理事无碍是华严要旨。禅宗对理事关系的体证,深受《华严经》、华严宗的影响。华严四法界中的理事无碍法界,源于杜顺大师的理事无碍观。1.对理事无碍的体证杜顺设法界三观,分别为真空观、理事无碍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三)

禅宗的时空圆融境《华严经》的禅悟特质是大乘空观、不二法门、离言绝相,在此基础上,华严宗建构起性起缘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之说。大乘空观将事物看作没有自性的诸法,由于没有自性,故相即相入,性空缘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二)

二、华严宗的禅悟思维以《华严经》为宗经,对《华严经》进行研究、持受、弘扬,中国佛学史上渐渐地形成了一个新的佛学宗派,这就是华严宗。华严宗在汲取《华严经》禅悟内涵的基础上,对圆融境界予以特别强调,并集中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一)

在所有佛教经典中,《华严经》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唐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10册,本书所论主要依据此本。另有东晋佛驮跋陀罗译60卷本,大正藏第9册。 体系雄阔,义海赡博,气势恢弘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六)

禅宗的事事圆融境事事圆融是华严的至境。禅宗受《华严经》、华严宗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的影响,形成了事事圆融境。1.周遍含容观禅境克文《法界三观六颂》前二首分咏色空无碍、理事无碍观,上文已具引。对《法界观门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七)

禅宗的现量直观境现量境是原真的、即时呈显的未经逻辑理性干预的境界,它不依文字,不著世间,不取诸法,不起分别,不染著世事,不分别境界,于诸法智,但应安住,不应称量 卷43 。形成文字者是比量,现量不可言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卷

卷第三: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白话】接着,更有欲界第一天四天王中东方的天王大众。如:持国天天王主乾闼婆王,证得了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这是能知晓佛陀的清净空性,帮助众生从正道中解脱的解脱法门。树光乾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六卷

卷第六:《如来现相品》导读上品当中,述说诸菩萨、天神大众都已经集会来此,于是此品一开始,一切世间主、菩萨众就共同起念发问如来三十七道问题。如来显现了许多瑞相,以为说法之前的行仪法式,所以才称为如来现相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一卷

卷第一:《世主妙严品》导读此品乃《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一品,篇幅长达五卷,宣讲此经的时、人、事、物、地等因缘条件,以及描述大会的代表与眷属来到时种种殊妙庄严的情形。此品大约分为五大段:一,始成正觉;二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五卷

卷第五: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五【白话】接着,更有普贤菩萨摩诃萨,进人了不思议的解脱门方便海,也进入了如来的功德海。这些不可思议的解脱门方便海中,有解脱法门,是为庄严清净一切诸佛国土,并调伏众生,令他们究竟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卷

卷第二: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白话】这时,如来道场上海潮般的大众,已云集在一起。他们的品类无数,遍布各处,各自有其形体色相、眷属与部下。他们各从一方来到这里亲近、瞻仰世尊,一心充满了仰慕。这些如来道场上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四卷

卷第四: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白话】接着,更有主火神大众。如:普光焰藏主火神,证得了悉除一切世间阴暗的解脱门。这是能以如来的精进大威力,来灭除一切众生之障痴的解脱法门。普集光幢主火神,证得了能息一切众生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七卷

卷第七:《普贤三昧品》导读此品名为普贤三昧品。普贤是说法者普贤菩萨的称号,三昧则表示展现的法用。这是人法合举的形式,所以合起来说可以是普贤的三昧、三昧是普贤所有;又三昧境界名为普贤、普贤即三昧。就其意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八卷

卷第八:《华藏世界品》导读经文的卷第八、九、十都是属于《华藏世界品》。此品是经由普贤菩萨来说明毗卢遮那如来所庄严清净的华藏世界海之形状景况,并特别回答三十七问中的佛世界海、众生海等问题。华,自然是指莲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二卷

卷第十二:《如来名号品》导读从这一品始,又从世尊在摩竭提国始成正觉说起,开启另一段的胜会。所以一般称前六品为第一会,此品起为第二会。就总体而言,是应前面名号海之问而答的。第二会的主要场所在普光明殿,此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卷

卷第十: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三【白话】这时,普贤菩萨又向大众说:诸佛子啊!在离垢焰藏香水海的东边,依次有香水海,名为变化微妙身香水海。在变化微妙身香水海中,有一个世界种,名为善布差别方世界种。再依次有香水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九卷

卷第九: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二【白话】这时,普贤菩萨又对大众说:诸佛子啊!在无边妙华光香水海的东方,有一个香水海,名为离垢焰藏香水海。在这个香水海中绽开一朵大莲华,名为一切香摩尼王妙庄严大莲华,有遍照刹旋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一卷

卷第十一:《毗卢遮那品》导读前五品在华严大会中,所有集众、说法行仪,各种道场庄严、殊胜境界,这些人、事、地、物、时的示现,都是因往昔所有大众在毗卢遮那如来处,所修功德、所发大愿,才来到这个大会的。当然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七卷

卷第十七:《梵行品》导读本品是由正念天子发问如何修梵行以成就无上正觉,而由法慧菩萨回答所构成。刚开始出家的菩萨,究竟要如何修清净的梵行,才能迅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呢?法慧菩萨说,要对十种法来观察其是否为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五卷

卷第十五:贤首品第十二之二【白话】有胜三昧其名安乐,能普救度一切群生,放大光明不可思议,令其见者悉得调伏。所放光明名为善现,若有众生遇此光明,必令获益功不唐捐,因是得成无上智慧。彼光示现于诸佛陀,示法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卷

卷第二十: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白话】佛子啊!什么是大菩萨的无着行?佛子啊!当一位菩萨以不执着的心,在念念当中,能够进人阿僧祇数的世界,也能庄严清净阿僧祇数的世界。他对于各个世界,都能心中无所执着地任意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四卷

卷第十四:《净行品》导读此品由智首菩萨启问,文殊师利以偈颂来回答法义。前品已解释所疑所困,所谓解行并重,因此在这一品就以清净妙行为要旨,以使依理而入,随事而行,以达理事圆融,才不会虚费多闻而无益。既说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三卷

卷第十三:《光明觉品》导读世尊从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的境界是此品全部的内容。世尊以此不可思议光明遍照此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的各种万法万界也在此光明中显现。此光明又照至过此世界十佛土,乃至过十亿世界的百亿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六卷

卷第十六:《升须弥山顶品》导读此品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而上升须弥,向帝释殿,所以才有品名如此。世尊将从此品起到《明法品》共六品中说十住之法。前面以在人间地上的普光明殿中说十信之心。须弥义为妙高,所以世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八卷

卷第十八:《明法品》导读本品是忉利天宫会六品的最后一品,如果照梵本,品名应是名为法光明之品,因为这一品要以此胜进趣向十行位,而行需要以智慧来明照,所以称为法光明。也就是说前面五品已发菩提心成就广大功德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四卷

卷第二十四: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不坏回向呢?佛子啊!菩萨摩诃萨对于三世诸佛如来的信心不坏,因为他已经能够完全承事一切佛陀。对于诸菩萨众,乃至于刚刚发起一念菩提心想求得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九卷

卷第十九:《升夜摩天宫品》导读本品是第四会夜摩天会之首,此会有四品,而以《十行品》为正宗。夜摩天是时分天之意,这一天没有日月晦明,而以莲华开为昼,以合为夜,所以称作时分天,也是空居诸天之首。梵本品名为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一卷

卷第二十一:《十无尽藏品》导读本品是第四会的最后一品,一方面结成此会,一方面为胜进于十回向位之基础。十无尽藏是十种无尽功德藏之意,分别是:一,信藏;二,戒藏;三,惭藏;四,愧藏;五,闻藏;六,施藏;七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三卷

卷第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导读本品是第五会的第二品,内容结构与《须弥顶偈赞品》、《夜摩宫中偈赞品》相似。本品承上一品之后,由佛陀神力,十方有十大菩萨来集,化出宝座后以偈赞佛德,而相应于十回向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