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十五卷 摩诃僧祇律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0 07:23

第三十五卷 摩诃僧祇律

威仪法第十之二

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有比丘。着多罗屐在坐禅比丘前经行。比丘心不得定。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是比丘来。来已佛问言。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已后。应如是经行。云何如是。不得在坐禅比丘前经行众僧前徒众前和上阿阇梨前长老比丘前经行。若病服酥服吐下药。得在前经行。行时不得背回。应面向右回。若共和上阿阇梨经行时。不得在前不得共并。当随后行。回时不得先回。应在后面向右回。不得在淫女前经行摴蒱儿前估酒前屠肆前狱卒前杀人前。不得深邃处经行。当在不深不浅处经行。经行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

佛住舍卫城。尔时六群比丘在禅房。中作骆驼坐。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问言。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得作骆驼坐。应加趺坐。若坐久寄极者。当互舒一脚。不得顿舒两脚。若起经行。不得覆头禅坊中坐。若老病得覆半头一耳。若屏处树下覆头无罪。和上阿阇梨上座前长老比丘若坐若立。不得坐。不得在淫女前乃至深邃处坐。当在不深不浅处坐比丘应如是坐。若不如是越威仪法。

佛住舍卫城。尔时六群比丘伏卧仰卧左胁卧。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是比丘来。来已问言。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已后。当如是卧。云何卧。不听饿鬼卧。不听阿修罗卧。不听贪欲人卧。若仰向者阿修罗卧。覆地者饿鬼卧。左胁卧者贪欲人卧。比丘应如师子兽王顾身卧。敷时不听左敷应右敷。头向衣架。不得以脚向和上阿阇梨长老比丘。不得初夜便唱言嘘极而卧。当正思惟自业。至中夜乃卧。以右胁着下如师子王卧。累两脚合口舌柱上龂。枕右手舒左手顺身上。不舍念慧思惟起想。不得眠至日出。至后夜当起正坐思惟已业。若夜恶眠不自觉转者无罪。若老病若右胁有痈疮无罪比丘卧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也。

衣带帘障隔 房舍及涕唾

钵龛粥行住 坐卧三跋渠

佛住舍卫城尔时六群比丘闭僧坊门共坐言谈。客比丘来打门唤不闻。即便踰墙入。旧比丘问言。长老从何处入。答言踰墙入。旧比丘言。汝何故踰墙入。客比丘言。汝何故闭门唤而不应。如是共诤往白世尊。佛言。从今已后。不得闭门语话。亦不得踰墙而入。从今已后。客比丘应如是。旧比丘应如是。云何如是。客比丘行时。应持户钩漉水囊针筒。行伴一人有者一切无罪。乃至都无者。举众有罪。道路若有病者。当代担衣钵。不得在前远去。应扶持而去。若不能行者。当借索乘致之。若道中有露湿者。年少当在前。若畏贼虎狼时。老者应在中央。若欲使贼起慈心者。应老者在前。若经聚落路边见有支提者。当按常道行。不得下道左旋右旋。暮欲宿时。当先遣二年少比丘在前求宿处。索非时浆及涂足油前食后食。去者当着衣钩纽。白非时入聚落。得已应还报言。已得住处。若有池水井水。当澡浴着衣纽。展转相白而入。若欲饮石蜜浆者当在外饮。勿使人生疑呼出家人非时食。不得担荷而入。当分衣物徐持共入。若得唱言随所安者。后人不白入者无罪。不得余道去。若道上有覆无罪。若聚落中有精舍者应往。若阿练若处者。边有池水井水亦应当澡洗而入。不得担荷。当共分张衣物脱革屣杖贯。若有支提者当右旋。不得高大语大声入。见旧比丘。不得唱咄咄汝故在此也。汝此中生还此中死。不离此野干食。旧比丘不得言。咄咄如囚脱枷锁。已四五年不可得见。客比丘不得言。汝几岁我应得此房。不得问明日谁作前食后食有好食不。旧比丘不得闭门语话。若欲舍后泥作及作余事者。当使园民若沙弥维那守门。若闭门者客比丘不得踰墙而入。应持门钩开入。若唤开门入已。旧比丘应问汝几岁。应答言。我尔许岁。旧比丘言。若尔许岁者。得如是床褥。当问大小行处。不得临时方问。次应问众僧制限。旧比丘应语僧一切制限。某甲家覆钵羯磨莫往。某甲家狗恶。某甲家不信。客比丘早起不得便乞食去。应问是住处。有前食后食不。旧比丘应语。长老莫乞食。乞食疲苦或不如意。此中有前食后食。若行伴已去者。不得语言。长老贾客已去故可及。应语。长老可小停息正尔复有伴耳。若有急事必欲去者。应给粮食嘱累行伴。如是客比丘旧比丘法当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

佛住舍卫城。尔时六群比丘洗脚而并俗话弄水。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从今日后。洗脚应当如舍利弗法也。

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舍利弗着入聚落衣。持钵入城次行乞食。威仪庠审来去视瞻。屈伸俯仰着衣持钵。守摄诸根心不外乱。似得妙法润泽之相婆罗门见已作是念。是沙门释子在于人间现持威仪。至屏处已必无法则。我当逐看。若见放恣当以手拍头。即便寻后。于是舍利弗在聚落中及阿练若处威仪不改。到住处已持钵置一处。抖擞僧伽梨襞亵置常处。敷坐床。持洗脚板及罂水自近而坐复取革屣抖擞放地。次取巾拭膞。还取革屣以底相搭。合捉以巾拂之。次以水渍巾。拭一只革屣鼻及纲纽。次拭根。次拭第二者亦如是。还复拭初捉者脚指处。次拭脚跟处。还拭第二者亦尔。次浣巾捩已晒之。次洗手。洗手已以右手泻水。左手洗左膞。次洗右膞次洗脚。婆罗门见已发欢喜心言。尊者净洁如是。此残水亦当可饮。我婆罗门事净水法不及是净。时舍利弗因婆罗门发欢喜心而为说法。得法眼净。诸比丘白佛言。世尊。甚善婆罗门。见舍利弗洗脚威仪净故发欢喜心乃至如是。佛言非但今日欢喜。过去世时已曾如是。如生经中广说。尔时长者子舍利弗是。尔时贼者今婆罗门是。时诸天见已而说偈言。

净洁好威仪 因是得善利

如水净影现 学威仪最胜

来时怀恶心 既见反欢喜

不学善威仪 必为贼所害

若比丘聚落中还时。应脱入聚落衣抖擞襞亵着常处。着园中衣。敷坐床。聚洗脚板盛水罂自近。以巾拂脚尘土。次捉革屣以底相搭。持巾拂之。次渍巾拭一只鼻纲纽。次拭根。次拭第二只亦如是。还复取初捉者。先拭脚指间。次拭脚跟处。次拭第二者亦尔。次浣巾绞捩晒之。莫使尘生虫食。然后洗手。若水器在右边。应先洗左膞次洗右膞然后洗脚。不得以捉水手揩脚。应一手泻水一手摩。若二人者。一人浇一人洗。不得太多用水弃。当筹量用。不得覆头覆右肩。当偏袒坐。不得洗脚时坐禅睡眠不净观及诵经。竟当避去勿妨余人。若最在后洗者。得诵经无罪。若水尽者。不得默然置之。当语知水家令益。若不能者。乃至自益一澡罐水。使得一人用直。洗脚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也。

佛住舍卫城。尔时六群比丘洗脚。湿脚着革屣。革屣染色。脱着脚污僧床褥。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言。从今日已后。洗脚时应如是。当竖革屣耳令脚干已乃着革屣若多人待者。当以手捋水以巾拭之然后着革屣。不得以湿脚蹈僧净好作地。当令燥已乃入。若是一人洗处者不应拭当待燥已着革屣应护尘土。若急欲坐禅诵经经行者。乃至手拭巾拂尘土而去。洗脚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

佛住舍卫城。尔时僧净水。蔓荼罗。诸比丘取水洗脚洗手面洗钵。用已缭系瓮头印封户。而入聚落乞食。后有客比丘来瞋嫌言。何故闭净水屋印封而去。时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乃至佛言。从今已后。春月当如是安水。若大瓮小瓮若瓶当以净物覆口以绳缭系之。若瓦若石若木作盖覆上。内应置【恋-心 廾】水器水中应着波多梨华瞻婆华须摩那华。如是比令水香美。有名水。如巴连弗邑有输奴水。王舍城有温泉水。波罗奈城有佛游行池水。瞻婆国有恒水。舍卫城有石蜜水。沙只国有悬注水。僧伽施国有石蜜水。摩偷罗国有。遥扶那水。如是比水不听洗脚手面及钵。若病须水应与满钵。若食上欲行水者。当先净水洗手洗器然后行水。受水人当护左手令净受水。若手污者当浇。若以叶承取亦用叶拭腻口。饮时不得没唇。不得使器缘着额。当拄唇而饮。饮时不得尽饮。当留少许。掏荡已从口处弃之。行水人当好护净器。若见没唇着额者。当放置一处。以草作识令人知不净。若能以水洗者可更行。若非时行饮者。行饮人先净洗手洗器而行。受饮人亦应净洗手受。若不洗者当以叶若净衣承器底受如上。乃至口处弃。若浴室中行饮者。当以叶承器底拄唇而饮。余如上说。若禅坊中行饮时。地有覆者应持器承。若坐相离者。一人行器一人行水。余如上说。如是名好水。不得用洗脚手面荡钵。亦不得作余用弃之。若有作衣钵事须者。可权贷用还偿。若水自恣用者随意取无罪。水应如是用。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也。

佛住王舍城耆域童子庵婆罗园。尔时耆域童子往至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愿听诸比丘温室浴。能除冷阴得安乐住。佛言。听温室浴。复次佛住舍卫城。尔时世尊听温室浴。时六群比丘闻打洗浴揵椎时。便先入浴室。顿着薪炭已闭户取汗而住。外比丘索开户。不肯与开而言。诸长老且住待火然。便多用薪炭屑水都尽。方开户而唤言。诸长老可入。诸比丘既入。复于外闭户。诸比丘热闷唤索开户。答言。长老。且住取汗能愈疥癣。而复于外用水屑都尽。以器覆地然后开户言。长老可出。出已热闷求水。复语言。长老。稍用如世尊所说。乃至水亦当节量用。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乃至佛言。浴室应如是作。浴法应如是浴。室应方作若圆作。当安户作向。向法内宽外小。若一若二安开向物通烟道。屋内应以塼石。砌底作窖令底广上狭。去地半肘通烟道边安火朼。若窖在右边。左边安户扇。若在左边。右边安户扇。短作户扂令易开闭。前应作衣屋安龙牙撅悬衣处。若欲浴时。使园民先扫屋间尘埃虫网。以水洒地净扫。应办薪炭釜镬盆瓮。先安薪炭然后打揵椎。不得太早。着火令然尽乃打揵椎。打揵椎时。应知为浴一切僧为浴徒众。为别屋随事应去若一切浴者应次第去。应各自以腰带系衣作识安衣架上。入时不得掉两臂而入。一手遮前而入。一人入一人出。有后入者先人应与处。不得越器物及长老比丘上过。当徐徐入。若和上阿阇梨在内者不得在外待言何时出。应当脱衣入与揩洗。若欲与人揩者。当白和上阿阇梨。若先白者无罪。若火炽者年少当近火。若火弱者长老应近。当徐徐用水。不得污溅边人。若弟子揩时不得一时举两手。当先令揩一臂。一手覆前竟已次揩一臂。内水已闭户而坐令身汗。当行油。若以盏子。若以手等行。屑末亦尔。若檀越言自恣与。当筹量用水。若罂量分用者。当齐所得器。不得长用余分。若言各自办水者。有水者得入。无者不得入。若有弟子言和上阿阇梨但入我当与水。亦当筹量用。若优婆塞园民言但入我当与水。虽尔亦应节用。若近池水得自恣用无罪。不听露地裸浴。若水齐腰腋得用无罪。若坐水中至脐亦得出已。自取衣着他衣正理而去。洗浴已若直欲去。应语园民应举浴器物若比丘后来言长老但去我自举者。应去。后者摒挡举物覆火。浴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也。

佛住舍卫城。尔时世尊五日一行诸比丘房。见净厨器物处处狼藉。佛知而故问。是何器物狼藉乃尔。乃至佛言。从今日后。不得令器物纵横如是。若摩摩帝若直月。当使园民若沙弥摒挡。若摩摩帝若直月不用意见者。便应使净人摒挡。若铜铁釜镬铫器。应使净人净洗以泥涂上覆着净厨屋内。若瓦釜铫镬亦尔。覆地以塼瓦。镇之。木瓮木杓亦应洗净举之。若簟席当应日晒悬举竹箧。簸箕漉米箕亦应悬举勿使虫啖。饭箧饭朼净洗悬举。囊幞及漉水囊亦应悬举勿令虫食。捣药杵臼不得用已放地。当净洗覆着常处。食厨净屋不得视穿漏不治。若草覆草补乃至泥覆者当泥补。穿坏者当塞。当数扫除。若内燋薪时当摒挡着一处。煮染器及盛染盆不得用已舍去。当净洗治覆置常处。浣衣木盆用已。亦当净洗举置常处。晒衣绳亦不得用已缭乱放地。当綪卷置常处。釿斧锯凿锹钁梯橙。此是四方僧物。用已当摒挡着常处。后人须者取易得不致疲苦。若须用者当与。若二人一时索者当先与上座。若上座用久。年少小用者。当先与年少。若二人俱小用者。当先与上座。器物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也。

佛住舍卫城。尔时众多比丘共一房住。时有比丘衣架上自取衣。拽他衣堕地余比丘夜出大小行。脚蹈衣上。衣主求衣不见。乃至于地得之。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从今已后。衣应如是。若众多人共一房住者。衣应各自襞亵以叶着内。若他衣架上。以腰绳系之。复不得持和上衣阿阇梨衣裹己衣。当持己衣覆和上阿阇梨衣。若春时多尘土者。当持己衣覆上若夏地湿者。当持己衣着下。不得使房中有尘土。当数数水洒之巨摩涂地。不得持衣捻捉唾壶大小便器捉革屣。不得盛粪扫拾巨摩若有垢腻当数浣染缝。视衣当如皮想。衣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

客比丘并旧 洗足并拭足

净水及饮法 温室亦洗浴

净厨并衣法 第四跋渠竟

佛住舍卫城。尔时聚落比丘阿练若比丘共一施。时阿练若比丘常以时来。聚落比丘忽早打揵椎而食。阿练若比丘日时欲至。方到问言。打揵椎未。答言已食竟。时阿练若还去。明便早来尽持食去。聚落比丘来索食。净人言。阿练若比丘已尽持去。聚落比丘言。长老何故早起来尽持食去。阿练若言。汝何故早起打揵椎食不待我耶。二人共诤。往至佛所以是因缘具白世尊。佛言。从今日后阿练若比丘应如是。聚落比丘应如是云何如是。若阿练若比丘聚落比丘共一施者。聚落中。比丘不得早起打揵椎前食后食及差请食。应待阿练若。阿练若比丘不得言我徐徐往自当待我应先往。若倩人请分。若嘱留坐处。聚落比丘应问阿练若比丘来未。若倩人迎食。若嘱留坐处。应示处。若优婆塞请僧者。聚落比丘应语阿练若比丘言。长老明日早来。某甲请前食后食。莫余乞食。阿练若比丘闻已当早来。来已若食未熟者不得守住。应礼塔诵经问法。聚落比丘应先釜中着水然火待至然后着米。阿练若比丘或有鬼难水火贼难不得来者。而弃米若饮食已熟者。檀越欲打揵椎。当语。长寿。日故尚早。可待阿练若至。若日时逼者应打揵椎。阿练若应以树若墙壁影作准则知日早晚应来设未来者当留坐处。若阿练若处作食者亦应如是。阿练若比丘不应轻聚落中比丘言。汝必利舌头少味而在此住。应赞汝聚落中住说法教化。为法作护覆荫我等。聚落比丘不应轻阿练若言。汝在阿练若处住希望名利。獐鹿禽兽亦在阿练若处住。汝在阿练若处从朝竟日正可数岁数月耳。应赞言汝远聚落在阿练若处。闲静思惟上业所崇。此是难行之处。能于此住而息心意。阿练若应如是。聚落比丘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也。

佛住舍卫城尔时旧比丘共诤口。有客比丘来接足而礼。后日客比丘来复礼问言。汝来几日。答言。四五日。旧比丘言。汝来尔许日。何以不见我。答言。我已见礼竟。长老共诤口故不见我耳。旧比丘言。汝何以见。我共诤而向我礼。答言。汝何以共诤不视我礼耶。二人便共诤往至佛所。乃至佛言。从今日后。应如是礼。应如是相问讯。云何如是礼如是问讯。前人共诤共语时不得礼。当低头小敬前人若止应作礼。若屋作泥作时不应礼。如是一切作熏钵浣衣煮染染衣缝衣澡浴油涂身洗足洗手面洗钵礼塔食时。含咽着眼药读经诵经写经经行下阁上阁时。上厕时。不着衣时着一泥洹僧时。尽不应礼。闇中不应礼授经时不应礼。着泥洹僧时着衣时若疾行时不应礼。不得覆头覆右肩着革屣作礼。不得礼膝礼脚礼胫。当接足礼。若前人脚上有疮。当护勿【打-丁 棠】触。受礼人不得如哑羊不语。当相问讯。问讯时不得作如是语。何处有多美饮食。应问少病少恼安乐不。道路不疲苦耶。客比丘应问。何者是僧上座。第二第三上座应礼足。旧比丘应问。长老几岁。若客比丘小者。应与座令坐。若有者应与前食后食涂足油。非时浆。客比丘旧比丘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也。

佛住舍卫城。尔时六群比丘展转作俗人相唤。阿翁阿母阿兄阿弟。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问六群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应如是共语问讯共翁语时不得唤言阿翁阿爷摩诃罗。应言婆路醯多。共母语时不得言阿母阿婆应言婆路醯帝。共兄语时不得言阿兄。当言婆路醯多。共姊语时不得言婆鞞。应言婆路醯帝。共和上语时不得言跋檀帝。当言优波上。若共阿阇梨语时不得言跋檀帝。当言阿阇梨。若有众多阿阇梨者。当言某甲阿阇梨共下坐语时得唤字唤巨帝唤岁。共上座语时应唤跋檀帝若慧命若阿阇梨。若有人唤时不得应言何道何物。若和上唤时应言诺。若阿阇梨唤时应言诺。若上座唤时亦应言诺。若年少唤时应言何故唤。若母人男子唤时应言何故唤。有人问汝和上阿阇梨字何等。不得直道和上阿阇梨字应言义。因缘故字某甲。语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也。

佛住舍卫城。尔时刹利众集欲有所论。时难陀优波难陀先到而坐。时诸人嫌言。我等今集欲有所论。而此沙门妨。我议论事。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乃至佛言。从今日后。当如是入刹利众。云何如是入刹利众。若有事缘应往。当先语其中大者道来情事。若言可来应往。不得持伞盖着革屣。入时应脱着一处。不得言男子乐不。若示坐处应坐。不得毁誉军阵斗法。若见好射不得称赞。应言刹利种是上姓。如来应供正遍知常在二家生。刹利婆罗门家。有二种轮。法轮力轮。诸出家人赖力轮护故得以自安。欲有论事说已当去。入刹利众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也。

佛住舍卫城。尔时婆罗门众集。难陀优波难陀先至而坐。诸婆罗门嫌言。我等欲有所论。而此沙门妨废我等事。乃至佛言。从今日后。应如是入婆罗门众。若有事缘欲至往时当先语其中大者道其事情。若听者应往。未至时当屏伞盖脱革屣。不得见已方却。又不得借盖革屣往。不得言乐不男子不得毁誉天祠。不得形相。婆罗门多我慢故当生六趣若鸡若猪若狗若野干驼驴地狱中应。言如来应供正遍知二种姓家生若刹利家若婆罗门家欲。有所论当说已而去。入婆罗门众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

佛住舍卫城。乃至佛言。从今日后。入居士众。若有缘应往乃至示坐处而坐。不得言汝净洗手脚坐于店肆用轻称小斗欺诳于人甚于盗贼。应言有二种轮法轮食轮。得食轮已乃转法轮。如世尊说告诸比丘。婆罗门居士供给衣食卧具疾病汤药。饶益甚多是难为事。我依汝等。在如来法中修梵行度生死流。皆是汝等信心之恩。若有所论言已而去。入居士众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也。

佛住舍卫城。乃至佛言。入外道众应如是。云何如是。乃至示坐处已应坐。不得毁誉彼见。又不得形呰言汝等邪见不信无惭无愧。应誉其实事。汝等能出家解。系缚舍于俗服冥心空闲。甚是难事。如是得称一切实事。不得说其过若欲论事言已便去。入外道众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也。

佛住舍卫城。乃至佛言。从今日后。应如是入众。云何入众。若欲众僧中有所论事。当于外断令决了。不得便入僧中断。若事难了应语其和上阿阇梨。若是事不须僧断者。应语令止。若事必须。彻僧。举事人复是可信。应为说和合如法如律事。和上阿阇梨听已当往僧上座前言。我欲有所说听不。上座应观察前人语。乃至入众时不得着革屣覆头覆右肩。当脱革屣偏袒入众。入众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也。

阿练若聚落 礼足相问讯

相唤刹利种 婆罗门居士

外道贤圣众 第五跋渠竟

佛住舍卫城。尔时六群比丘脱园中内衣已。露身求入聚落内衣。从聚落出已脱入聚落内衣。露身求园中内衣。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乃至佛言。应如是着衣。云何如是着衣。欲入聚落时。不得脱园中内衣露身求入聚落内衣。不得脱入聚落内衣露身求园中内衣。欲入聚落时。当先取入聚落内衣自近。不得着聚落衣已于下挽园中内衣出。应随一边着一边脱。出聚落时脱入聚落内衣着园中内衣亦尔。着内衣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也。

佛住舍卫城。尔时六群比丘欲入聚落。脱园中衣着一内衣求入聚落衣。出聚落还脱入聚落衣着一内衣求园中衣。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乃至佛言。从今日后。应如是着衣。不得脱园中衣着一内衣求入聚落衣。应先取入聚落衣自近。脱园中衣襞亵举着常处。然后着入聚落衣。从聚落出已。应取园中衣自近已。抖擞入聚落衣着常处着园中衣着衣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也。

佛住舍卫城。尔时优波难陀入聚落中。曳衣行泥土污色。值钩处挽裂。值刺处便穿。狭迮巷中唐突而过。弟子嫌言。我等勤苦浣染缝治而不爱护。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乃至佛言。从今日后。入聚落时应如是着衣。云何如是。乃至不得聚落中曳衣使穿破。若春时离聚落远者。当襞亵着肩上持去。近聚落已若有池水汪水。洗手脚已着衣安纽而入若无水者。树叶若草拭脚尘土。然后着入。若冬时应着衣去。若逢奔驰象马车乘。当在上风。勿令尘土泥涂坌污。若钩刺棘不得挽裂而去,道巷迮者不得揩揬而过。若门狭小当侧身而过,若下者当曲身而过。入聚落着衣法当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

佛住舍卫城,尔时难陀、优波难陀不敷坐具而坐,以衣盛烂果腻饼而污衣。弟子嫌言:我勤苦浣染治而不爱护。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乃至佛言:从今日入白衣家内衣应如是。云何如是?若床有尘土不净,不敷物不得坐。若见亲旧应语言令敷,若彼言:此沙门憍恣难事。者,当自拂拭敷坐具洗手而坐。不得以衣承取一切饼果、湿华、碎末、拭口。白衣家内坐护衣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也。

佛住舍卫城,尔时优波难陀语难陀共行弟子言:我欲共汝入聚落乞食,我于彼若作非威仪者,莫向人说,我是汝叔父。答言:设使我父及祖父作非威仪者我亦当道。如上广说。乃至答言:实尔世尊!佛言:从今日后,前沙门应如是、后沙门应如是。云何前后沙门应如是?前沙门若能得食者当共食,若不能得者当早遣令还索食。后行沙门不得去前者太远使不相见,不得大逼相蹑脚跟,当相去一舒手以外。前有恶象马牛,当言:和上、阿阇梨!前有恶物,当避一处。若前行沙门羸老者,当在前与遮。若前有礼者,当语:某甲礼。若有人请食,后沙门应忆,还住处已应语:向某甲家请。若前沙门不能咒愿,语令能咒愿者咒愿。不得言:汝在前坐、前取水、前食,而使我咒愿?应当咒愿。前沙门后沙门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

佛住舍卫城,尔时比丘倩地迎食,与钵已而舍去。彼迎食比丘持食来,求觅而不知处,置钵禅堂上而便舍去。至明日比丘语言:可还我钵不?答言:我置钵禅堂上。复言:汝何以持我钵放空禅堂中?彼言:汝何故使我迎食已而舍我去?二人共诤,往至佛所即以上事具白世尊。佛言:从今日后倩人迎食应如是,与人迎食应如是。云何倩人迎食、与人迎食应如是?不得倩人迎食已舍去,又不得与人迎食已置钵空禅堂上而舍去。与他迎食者,当先语:长老!我今取食,莫余行,严办待我。迎食人应知时,若逼时者应先持来。若时早者当依次坐次第取。取时不得合和,各令异处自食已持来。若日逼者,不得于彼食,当持二分食来。来时当相望日足,及时至者应来。若不及者便于彼食,勿使二人俱失食。倩迎食者不得言:我已倩得。而舍去。当先嚼齿木、办水、敷坐床、洗手而待。当数看日,若日时欲逼者,当持澡罐水往迎。若道中逢者共食、若故早者当待至已食。若有长者,当与取食人,不得与余人;若不须者可与余人。迎食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

佛住舍卫城,尔时六群比丘入城乞食,低头直进入白衣家,搪揬前人,为世人所嫌言:沙门释子犹如羯羊,直前触人。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从今日后乞食法应如是。云何如是?不得如羯羊直头径前,不得复大远离在于不见处,当在现处住。不得言:与我食当得大福。应默然而立,不得左顾右视使人生疑,谓是贼、细作。当摄六情观于无常,亦不得大久住。若其家妇女有舂捣作事,未视之顷可小停住。若彼见已复舂作者当去。若见妇人纺线,缠已复纺者,此无与心应去。若女人见已,入舍空出者应去。若是富家处处多有宝物者,不得便去;呼语,见已应去。乞食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

佛住舍卫城,尔时优波难陀与共行弟子入聚落乞食,优波难陀持食出还,觅弟子不见,嫌言:我持食来,舍我而去。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从今日后乞食时,后沙门应如是。云何如是?前沙门乞食时,不得大离远、不得大近边看,令主人生念言:不能乞食,望得他残耳?当在现处住。若请食者应食,若不请者当乞食。若井、若池水边食已,洗钵而去无罪。食时相待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也。

内衣聚落衣 入聚落着衣

白衣家护衣 前沙门及后

倩迎并与取 乞食与相待

第六跋渠竟

佛住舍卫城,尔时诸比丘闇中入禅坊倒地。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从今日听然灯。时六群比丘当直然灯,以口吹灭、以手扇灭、以衣扇灭,复放下风,扰乱诸坐禅比丘。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从今已后然灯法应如是。云何如是?应从最下次第当直,当直人应预办木钻、牛屎于食屋中宿火,不得顿然灯,当置火一边渐次然之。然灯时当先然照舍利及形像前灯,礼拜已当出灭之。次然厕屋中。若坐禅时至者,应然禅坊中,应唱言:诸大德咒愿灯随喜。次然道经行处,次然阁道头。若多油者,厕屋中当竟夜然;若油少者,人行断当灭。灭已次灭道经行处、次灭阁道头、次灭禅坊中灯。灭禅坊中灯时不得卒灭,当言:诸大德敷褥,欲灭灯。便以手遮唱言:灯欲灭!灯欲灭!不听用口吹灭、手扇灭及衣扇灭,当敧折头燋去。至后夜时当复起,先然厕屋、次然道经行处、次然阁道头、次然禅坊中。然禅坊中时不得卒入然,当唱言:诸大德!灯欲入!灯欲入!次唱说偈。晓欲灭时,当先灭阁道头、次灭行处、次灭厕屋中、次灭禅坊中灯。然灯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也。

佛住舍卫城,尔时诸比丘禅坊中坐禅,低仰而睡。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从今已后应行禅杖。六群比丘行禅杖时,捣比丘胁肋,彼即惊唤:杀我!长老。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乃至佛言:从今日后应如是行禅杖。作禅杖法应用竹、若?,长八肘,物裹两头,下坐应行。行时不得覆头、覆右肩、着革屣,当偏袒右肩。若有睡者,不得卒急唤起、不得捣胁,当并边以杖拄前三摇。复不觉者,若在左边当拄右膝,若在右边当拄左膝。觉已当起,取杖而行,亦不得覆头、覆右肩,当偏袒而行。若睡者众多,不得如牛一时并起,应两人三人起。年少应行杖,若和上、阿阇梨睡,亦应令起,恭敬法故。应起取杖,弟子不得与杖,当自行。行杖人不得随瞋爱而求其过,当摄六情一心思惟。若有睡眠者应与,彼取杖人不得嫌恨,当作是念:彼今与我除阴盖,益我不少。念已应起行,若有睡者应与。行禅杖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也。

佛住舍卫城,尔时比丘行禅杖,天寒手战。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从今日后应作丸。六群比丘行丸时,掷胸、掷面,比丘惊言:杀我!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从今日后作丸法、掷丸法应如是。云何如是?作丸法应用若线、若毛、若作,不得令太坚、不得太软。行法当先与中央人,若有睡者不得趣掷头面,当掷前。前人恭敬法故应起取,取已还坐。若和上、阿阇梨睡者,不得置,亦应与丸,彼恭敬法故应起,弟子应代行丸。彼应还坐,不得侠恨求过。得丸者当作是念:彼今与我除阴覆,饶益不少。行丸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

佛住舍卫城,尔时六群比丘禅坊户前脱革屣,以底相拍如提干鱼而入,乱坐禅比丘。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乃至佛言:从今已后禅坊中脱革屣应如是。云何如是?不听禅坊户前拍革屣。若地有覆者当脱持入,不得如提干鱼。当以底相搭衣覆而入,当着右边尼师檀下。若地无覆者,当徐徐着入,脱已而坐。禅坊内革屣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

佛住舍卫城,尔时六群比丘禅坊内立,抖擞尼师檀作声,乱诸比丘。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从今已后禅坊中尼师檀应如是。云何如是?不得禅坊中抖擞尼师檀,当中襞亵置左肩上而去,到已中屈迭敷而坐。来时亦当襞亵着肩上而还。若欲置常处者当中掩之,还时当徐舒而坐。禅坊中尼师檀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

佛住舍卫城,尔时六群比丘禅坊中故大謦欬作声,乱诸比丘。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乃至佛言:从今已后禅坊中謦欬应如是。云何如是?若欲謦欬时不得放恣故大作声,当掩口徐徐作声。若大不可制,当起出,出已欬竟还入。若犹故不止者,当语知事人已去。謦欬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

佛住舍卫城,尔时六群比丘以草根以缕以屑,散着鼻中连啑作声,乱坐禅比丘。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从今已后啑应如是。云何如是?禅坊中啑者,不得放恣大啑,若啑来时当忍以手掩鼻。若不可忍者,应手遮鼻而啑,勿使涕唾污溅比坐。若有啑者不得言语。若上座啑者,应言:和南。下坐者默然。啑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

佛住舍卫城,尔时六群比丘禅坊中欠呿,张口舒臂频申骨节作声,乱诸比丘。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乃至佛言:从今已后频申欠呿法应如是。云何如是?若坐禅坊内坐欠呿欲来时,不得放恣大欠呿频申作声,应当自制。若不可忍者,当手覆口徐徐欠,不得乱比坐。频申时当先举一手下已,次举一手。欠呿频申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

佛住舍卫城,尔时六群比丘禅房中坐,把搔擖擖作声乱诸比丘。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乃至佛言:从今已后应如是把搔。云何如是?不得大把搔令擖擖作声,不得用指甲及木把搔。若大痒者当以手摩、若指头刮。把搔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

佛住舍卫城,尔时六群比丘餐麨、啖豆、多饮酪浆,在禅坊中四角头坐,迭互放气粗细作声而言:长老!此声调和甚好不?以手把气而拄他鼻言:长老!香不?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乃至佛言:从今已后下风事应如是。云何如是?不得故食多气物用作调戏。禅房中若急下风来者当制。若不可忍者,当向下坐。若下坐处有僧上座者,应还向上座,放气时不得令大作声扰乱比坐。若食上下风来者亦向下坐,勿令扰乱比坐。若和上、阿阇梨长老比丘前者,当出去在下风,勿令臭熏。若共贾客道行,不得在前纵气。若气来不可忍者,当下道在下风放之。放下风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

然灯行禅杖 掷丸持革屣

尼师檀謦欬 啑及频申欠

把搔及下风 第七跋渠竟

云何是威仪、非威仪?威仪者二部比尼随顺行,是名威仪;不随顺行是名非威仪。威仪众学越恶心,无心触女人,一切心悔越比尼。威仪竟。

End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种性品第一丙十二、菩萨地2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独觉地。云何菩萨地?丁二、广辨一一2 戊一、普摄学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五节 观心

第三十五节 观心《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佛告弥勒菩萨言:心地法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妙法,一经於耳,须臾之顷,摄念观心,薰成无上大菩提种,不久当坐菩提树王金刚宝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间诸法,

耕云:摩诃般若的要义与入门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十五卷

卷第三十五: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白话】第二地诸菩萨众闻此,最胜微妙境地,其心尽皆清净,一切皆悉欢喜。皆从座上而起,踊住虚空之中,普散上妙天华,同时共称礼赞:善哉大金刚藏!大智具无畏者!善说于此妙地,菩

宋智明:第三十五课 天台密乘观

第三十五课 天台密乘观密法乃释尊最后度人之方便,一者末法众生业重,显教观修难以成就,二者修至意念无法及时,诸佛秘密金刚心咒的威力,扫荡微细情执,破无明而见本性。因此无论那个宗派,往往都兼修密法的助道,

王雷泉:《摩诃止观》片论

《摩诃止观》,原题名《圆顿止观》,十卷(因每卷各分上下,又作二十卷),为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538597)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在荆州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县)结夏安居期间所说,由门人灌顶笔录成

吕澄:摩诃衍宝严经讲要

摩诃衍宝严经讲要今讲《宝积》,用晋译《摩诃衍宝严经》,此经一卷,为后来大部《宝积》之源泉(要义如宝,聚集为积,故名为宝积也)。自龙树着述(《智论》、《菩提资粮论》)至于寂天之书,莫不引据(龙树至寂天相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五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五卷○大随开山(法真)神照禅师语录 (西蜀沙门元德重编)上堂云:你不见道。一尘含法界。所以道。有一智人。破尘出经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你欲破不破。我今举起。大家求此事。三千世界收在一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七)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说诸法无作无相第一寂灭。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如是谛了斯义。如闻如说。为诸如来之所赞叹。不违法相是即佛说。亦是炽然般若波罗蜜相。亦名炽燃具足佛法。通达实相不可思议。佛告文殊师利。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

文殊师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罗蜜。于诸善根无增无减。于一切法亦无增无减。是般若波罗蜜性相亦无增无减。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则不舍凡夫法。亦不取贤圣法。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可取可舍。如是修般若波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

佛言。文殊师利。汝得无碍智乎。文殊师利言。我即无碍。云何以无碍而得无阂。佛言。汝坐道场乎。文殊师利言。一切如来不坐道场。我今云何独坐道场。何以故。现见诸法住实际故。佛言。云何名实际。文殊师利言。身见等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

梁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满足千人。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以大庄严而自庄严。皆悉已住不退转地。其名曰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无碍辩菩萨。不舍担菩萨。与如是等大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五)

佛告文殊师利。汝谓恒沙诸佛入涅槃耶。文殊师利言。诸佛一相不可思议。佛语文殊师利。如是如是。佛是一相不思议相。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今住世耶。佛语文殊师利。如是如是。文殊师利言。若佛住世。恒沙诸佛亦应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

舍利弗言。我者但有名字。名字相空。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如我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无言无说。何以故。言说菩提二俱空故。复次舍利弗。汝问云何名佛。云何观佛者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

梁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译尔时阿难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如是大地六种震动。佛告阿难。我说福田无差别相。故现斯瑞。往昔诸佛亦于此处。作如是说福田之相。利益众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