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十一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1 09:23

第三十一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众不差辄教授苾刍尼学处第二十一之二

内摄颂曰。

六众教非理大路及小路

佛令彰胜德广说昔因缘

因鼠获多财医王心起慢

为说智马事非圣勿称量

尔时世尊。令诸耆宿苾刍。应为次第教授苾刍尼。时六众苾刍。至其次日便往诣彼苾刍尼处。共彼诸尼言话戏笑。或以身手互相扪摸。于彼尼中有爱乐者共作非法。若不爱者即不随彼。遂于廊下经行出嫌骂语。时彼苾刍尼乐少欲持戒者。便以其事往白苾刍。苾刍闻已具白世尊。世尊告曰。虽当次第不应令彼六众苾刍教授尼众。时彼六众。虽闻此教自为次第教授诸尼。还复如前共作非法。佛言若不众差不应教授。是时六众闻是语已。俱出界外自相差遣。还同前过。佛言不应界外而相差遣。闻斯语已。是时六众。便于界内取病者欲。不问余人。佛言不应如是别众差人。当于十五日褒洒陀时。众僧普集应当差遣教授尼人。应如是差。先当问能汝某甲能教授苾刍尼不。彼应答言我能。令一苾刍作白羯磨。应如是作。大德僧伽听。此苾刍某甲为教授苾刍尼人。此某甲乐欲当教授苾刍尼。若僧伽时至僧伽应许。僧伽今差苾刍某甲。为教授苾刍尼人。此某甲乐欲当教授苾刍尼。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僧伽听。此苾刍某甲为教授苾刍尼人。此某甲乐欲教授苾刍尼。若僧伽许差苾刍某甲。为教授苾刍尼人。此某甲乐欲当教授苾刍尼。若诸具寿许差某甲为教授苾刍尼人者默然。若不许者说。僧伽今许差某甲当教授苾刍尼竟。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时诸苾刍闻世尊说。令差教授苾刍尼人。遂不简择即便差遣。佛言若自不调能调于他。若自不静能静于他。若自不安能安于他。自不断灭能断灭他。自陷欲泥能拯济他者。无有是处。告诸苾刍曰。不应不为简择辄便差遣。若苾刍具七法者。众应差教授苾刍尼。云何为七。一者持戒。二者多闻。三者住耆宿位。四者善都城语。五者不曾以身污苾刍尼。六于八他胜法善能分别。七于八尊重法能善解释。云何名持戒。谓于四波罗市迦法一无亏犯。云何多闻。谓能善诵二部戒经。云何住耆宿位。谓受圆具满二十夏。或复过此。云何善都城语。谓能善解王都言音语通方域。云何不以身污苾刍尼。谓曾不与尼以身相触。设曾身触此罪已如法说悔。云何分别八他胜法。谓于初八善识开遮。云何善解八尊重法。谓于八事善能开演。若苾刍具七法。众应差作教授苾刍尼人。如世尊说。若具七法众应差遣教授尼众者。时六众苾刍。虽不被差便行教授。少欲苾刍闻生嫌耻。云何苾刍不被众差。而便自往教授尼众。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苾刍众。便问六众广说如前种种呵责。乃至我今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僧不差。自往教诫苾刍尼者。波逸底迦。如是世尊为诸苾刍制学处已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于此城中有一婆罗门娶妻之后。妇每生子便即命终后于异时妻复有娠。时婆罗门知是事已。以手支颊怀忧而坐。有邻家老母。来至其所告言。婆罗门何故怀忧支颊而住。答曰我妇薄福。每所生子便即命终。今复有娠。设生还死。宁得不忧。老母报曰。若至汝妻诞孕之日。当宜唤我。后时其妻至诞生日。即唤老母。母至妇所见诞一男。老母取儿净澡浴已。持鲜白叠周匝裹身。上妙生酥置于口内。授与使女告云。汝可抱此孩儿安四衢大路。若见沙门婆罗门行过之时。汝应殷重致敬告诸人言。此小孩儿礼圣者足。至日暮时若命存者。即可持归。若命不存。随处当弃。汝可归还。是时使女随教抱儿。往四衢大路安在道边。诸外道辈。于晨朝时礼诸天庙。涉路而过。是时使女遥见彼来。遂便致敬。指示孩儿告言。圣者。此小孩子礼圣者足。彼咒愿云。令汝孩子无病长寿天神拥护。父母所愿悉令圆满。复有众多耆年苾刍。入室罗伐城欲行乞食。亦从此过。使女见之亦同前告白。时诸苾刍如上咒愿。

尔时世尊。于日初分着衣持钵。入室罗伐城欲行乞食。亦从此过。时彼使女见世尊来。殷重至心五轮着地。礼世尊已。指示孩儿合掌白佛。此小孩子礼世尊足。世尊告曰。令汝孩子无病长寿天神拥护。父母所愿悉令圆满。如是致敬至日暮时。就观孩子见命尚存。抱持归舍。家人见问孩子活不。报言得活。又问汝抱此儿安在何处。报云在大路傍。父母欣悦便集宗亲为大宴乐欲与孩儿施立名号。诸人议曰。今此孩子初诞生已置之大路宜与此儿名为大路。(梵云莫诃半托迦)此大路童子由胜资养身速长大。学诸艺能书算等技。广如上说。于婆罗门所有法式。着衣啖食洗净轨仪。唱诵音声咸尽其妙。善四明论解六作业。具大智慧。有五百童子就其受学。时婆罗门不能离欲。如有说云。若人渴逼便饮碱水。渴更增多。如贪淫者习欲之时贪更增长。婆罗门染欲不舍。妇更有娠。将诞之时还命老母。其母至已看其诞孕。见产一男。还复同前净洗浴已。裹以白叠授与使女。告云可持此子安大道边。如前教示。时彼使女禀性懒惰。便抱孩子置小路边。见有沙门婆罗门外道内道及以大师。同前指示。皆为咒愿。广说如上。至日暮时孩儿存活。抱持归舍父母欢喜问使女曰。汝抱此儿安在何处。报云安小路傍父母即便广设大会与子立名。皆云此儿欲求长命置小路傍。应与此儿名为小路(梵云朱荼半托迦朱荼是小半托迦是路旧云周利槃特迦者讹也)既渐长大令其受学。其师先教读悉谈章。禀性愚钝。道谈忘悉道悉忘谈。时亲教师报其父曰。我昔曾教众多童子。未曾见此愚钝小儿。大路童子少授之时。多所领解。然此童子道悉忘谈道谈忘悉。我实不能教其学问。父闻语已便作是念。非一切婆罗门皆有文学。宜可教其闇诵明论。将付明师令教。诵业师乃教诵明论。道蓬忘瓮道瓮忘蓬。(此蓬瓮二声是婆罗门四明论中秘密之字能含多义统摄人神习诵之者广生福智凡厥初学皆以手逐声令其诵习亦云阐陀声是节断义然悉谈蓬瓮字不可翻是故存其梵韵)

是时彼师告其父曰。我昔曾教众多童子。未曾见此愚钝小儿。道蓬忘瓮道瓮忘蓬。我实不能教其诵习。时婆罗门闻斯语已。复作是念。非一切婆罗门皆能诵习。但作种姓婆罗门自然得活。亦何事辛苦。由此童子禀性愚钝。时人皆悉唤为愚路。父于愚路偏钟爱念。有请召处必将随逐。后于异时父婆罗门身婴重病。虽加医药渐就衰羸。告大路曰。我殁世后汝无忧虑。然愚路无识。尔勿见轻安危共同始终相济尽兄弟义。当忆吾语。如佛言曰。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

会合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说是语已即便命终。二子悲号具办凶礼。送至林所焚烧既讫。怀忧而归。是时舍利子及大目连。与五百苾刍诣憍萨罗国。人间游行至室罗伐城。城中人众闻舍利子及大目连。与五百苾刍欲来至此。出城迎接。尔时大路。于此城外在一树下。领五百人授其学业。见诸大众俱共出城。问学徒曰。今此人众欲何处去。学徒报曰。此诸人众闻舍利子及大目连。与五百苾刍欲来至此。共出迎候。大路问曰。彼二人者有何可观。我昔闻彼俱弃最上婆罗门种。于第二族刹帝利种沙门乔答摩处。而为出家。何足迎也。彼门人中有摩纳缚迦崇重三宝。前白师曰。大师勿作是语。彼获圣果有大威神。若大师闻彼说法。必当随从而求出家。时诸学徒。每于假日或观城市或往仙渠。或采祠薪或礼天庙。后因休假学徒出行。大路念曰。摩纳缚迦称赞佛法。我今宜可窃往听之。便出城外见一苾刍树下经行。往诣其所告言。苾刍。世尊妙法为说多少。时彼苾刍即为广说十恶业道十善果报。大路闻已心生敬信。告言苾刍。我当不久还更重来。遂舍而去。于后假日重诣彼苾刍所。还请说法。苾刍即为广说十二缘生。彼既闻已倍生深信。白言圣者。我颇得于善说法律而为出家在如来所修梵行不。时彼苾刍作如是念。我今宜可许其出家。令驾法辕令持法炬。告婆罗门曰。随汝意乐。婆罗门曰。我于此处众所知识。不能出家。当诣他方为出家事。苾刍遂即将向余处。而与出家并授圆具。告言具寿。如佛所说有二种业。一者读诵。二者禅思。于此二中汝乐何事。答曰邬波驮耶二种俱作。便于昼日读诵众经。未久之间善闲三藏于初后夜观察思惟。断诸烦恼证阿罗汉。三明六通具八解脱得如实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心无障碍如手撝空。刀割香涂爱憎不起。观金与土等无有异。于诸名利无不弃舍。释梵诸天悉皆恭敬。尔时大路。既得果已便自生念。我比读诵勤苦思惟。所应得者今已获得。我今宜往室罗伐城。礼世尊足承事供养。遂与五百门徒执持衣钵。渐次游历至室罗伐城。时此城人闻具寿大路将五百人从憍萨罗人间游行欲来至此。时诸大众咸皆出迎。时彼愚路。与兄别后家业日衰。遂至贫穷乞求活命。见众人出问曰。何意诸君俱出城郭。诸人报曰。圣者大路与五百人。从憍萨罗今来至此。是故诸人出城迎接。愚路闻已作如是念。此诸人等非彼兄弟亦非宗亲。尚出相迎。我是其弟。因何不去。即随俱出与兄相见。兄慰问曰。愚路与汝久别若为存养。答曰辛苦为活。问曰何不出家。答曰我既至愚至钝。谁肯教我出家。大路便念。不知此弟有善根不。因即观察见有善根。虽有善根与谁相属。观知属己告言。可来与汝出家。答曰善哉。便与出家并授圆具。授一伽他令勤习诵。

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

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

尔时愚路诵此伽他。虽经三月不能诵得。有诸牧人。闻其诵声悉皆闇得。是时愚路起恭敬心。诣牧人处请授伽他。彼便为说。然诸佛常法。于二时中声闻弟子悉皆普集。一谓五月十五日欲安居时。二谓八月十五日随意之时。若于初集来者。各于师所受其学业。所谓思惟读诵。既授得已。便于城邑聚落而作安居。若后集来者。试曾授经更请新业。有所证悟皆悉白知。时具寿大路。所有弟子门人各随处安居已。至后集时诣大路所。试曾受经更请新业。有所证悟皆悉白知。若愚钝者。于六众边共相承事。尔时愚路亦近六众。六众告曰。愚路。汝之同学各向师所请受学业。汝何不去请新业耶。答曰我于三月诵一伽他。尚不能得。何假求新。六众告曰。具寿。可不闻说。所受之业。若不习者。日增生涩。岂有不诵得伽暇耶。汝今宜可求教诵者。是时愚路见苦劝进。便往到彼亲教师边。白言大师。幸愿授我教诵之人。大路闻已作如是念。为是愚路自发此心。为是傍人共相激发。又更观察见被他人之所劝奖复观愚路。为因劝赞方能受化。为因呵责堪化度耶。观由呵责方能受化。遂乃手扼其项推令出房。责曰汝是至愚极愚至钝极钝。汝于佛教欲何所为。是时愚路乃于房外泣泪交胸而长叹曰。我非在俗复非出家。今受艰辛欲何控告。世尊常法。于时时中或游山涧或游林薮。或往尸林或游于寺。尔时世尊。有因缘故往大路房。到已便见愚路房外悲啼。问曰汝今何意房外悲啼。白言世尊。我性愚钝无聪慧力。被亲教师驱出房外。既非居俗复非出家。今受艰辛无控告处。世尊告曰。理不如是。牟尼圣教非是汝师。于三无数大劫。备受无量百千苦行。圆满修成六到彼岸之所持来。然此圣教。但是我于长时具修万行而自持来。汝颇能于我边亲受诵不。尔时愚路白佛言。世尊。我既至愚极愚至钝极钝。云何能得于大师所亲受学业。尔时世尊伽他告曰。

愚人自说愚此名为智者

愚者妄称智此谓真愚痴

然佛世尊于受学者亲教句字。无有是处。尔时佛告阿难陀曰。汝可教授愚路。时阿难陀唯然受敕教其读诵。而彼不能受持学业。时阿难陀往诣佛所。礼双足已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我既亲侍大师受持法藏。指撝徒众婆罗门等为其说法。而我无容得教愚路。尔时世尊。便唤愚路授两句法。我拂尘我除垢。此亦不能随言记忆。世尊见已知其障重教令除灭。告愚路曰。汝能与诸苾刍拂拭鞋履不。白佛言能。汝今宜去为诸苾刍拂拭鞋履。即既奉教而作。诸苾刍不许。佛言汝等勿遮。欲令此人除去业障。其两句法汝等应教。时诸苾刍令拂鞋履教两句法。愚路精勤常诵此法。积功不已遂得通利。时愚路苾刍便于后夜时作如是念。世尊令我诵两句法。我拂尘我除垢者。此之字句。其义云何。尘垢有二。一内二外。此之法言。为表于内为表外耶。为是直诠为是密说。作是思惟忽然启悟。善根发起业障消除。曾所不学三妙伽他。即于此时从心显现。

此尘是欲非土尘密说此欲为土尘

智者能除此欲染非是无惭放逸人

此尘是嗔非土尘密说此嗔为土尘

智者能除此嗔恚非是无惭放逸人

此尘是痴非土尘密说此痴为土尘

智者能除此痴毒非是无惭放逸人

尔时愚路忆此颂义。如理修行蠲除三毒。勤勇无怠断诸烦恼。于须臾顷证阿罗汉果。平等运心爱憎无二。破无明[穀-禾 卵]永出樊笼。释梵诸天尊重供养。广说如上。即于其处加趺未起。大路因行见其端坐。然阿罗汉。若不观察智见不生。乃牵其臂唤云具寿。且起习诵。然后思惟。愚路苾刍见兄慈悲引臂唤起。不离于座长舒其手。如象王鼻随逐而去。大路回顾见希有已。问言具寿。汝能证会此殊胜德。愚路默然无对。时彼愚路苾刍得胜果已。诸外道辈共起讥嫌。沙门乔答摩自云。我证甚深妙法。难知难悟非思量者之所能测。大聪智人方能解了者。斯诚妄说。何以故。今此愚路至愚极愚至钝极钝。尚能证入。何甚深耶。世尊知已作如是念。我此弟子德若妙高。云何诸人皆起嫌谤。今者宜应显扬其德。尔时世尊告阿难陀曰。汝今往敕愚路令教授苾刍尼。时阿难陀奉佛教已。诣愚路所。告言具寿。大师有命。令具寿教授苾刍尼。愚路闻已便作是念。何意世尊舍诸耆宿大德苾刍。令我教授苾刍尼众。意欲令我自彰胜德。今我宜应满大师意。时有苾刍尼来入寺中请教授师。问授事苾刍曰。圣者。谁为我等作教授师。报言具寿愚路。彼尼闻已自相告曰。仁可观诸大德轻蔑女人。此之苾刍于三月中不持一颂。云何欲遣教授诸尼。然彼诸尼有闲三藏辩才无碍。是大法师。如何令彼来相教授。我等试当就礼其足。至已致敬。白云何遮利耶存念。王园寺苾刍尼众畔睇逝多林苾刍僧足。奉问大德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今令我等请教授师。愚路答曰。奥箄迦(译为方便此语意道汝所陈者皆是趣涅槃之方便若译为好或云尔者虽不异旧便乖方便之理为此时存本字耳)彼尼闻已自相告曰。此亦解道奥箄迦。即辞而去至尼寺中。诸尼问曰。姊妹谁当欲来教授我等。报言是圣者愚路。时十二众苾刍尼。闻斯说已共相告曰。仁等观诸大德轻蔑女人。彼苾刍于三月中不持一颂。云何欲遣教授诸尼。广说如上。遂相告曰。姊妹。我等六人当敷师子座高十二肘。六人当往室罗伐城。于诸聚落衢路之所。遍相告令诸人当知。明日王园寺有大法师。辩说无滞来教授诸尼说殊胜法。若能听者当得见谛。于生死内不复轮回。如是诸人来听其法。愚路苾刍若当默然无有酬对。大众嗤笑。由此缘故。令说愚者不复更来教授尼众。作是议已。六人数设高座。六人遍告坊城随所思惟。咸皆作了。尔时愚路。于日初分着衣持钵。入室罗伐城次行乞食。既得食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旋入房中。系念而住。至日晡后从禅定起。将一苾刍诣王园寺。时彼寺内有无量百千大众云集。或有先世善根之所警觉。或有现缘共相启悟。时彼大众见具寿愚路从远而来。共相问曰。两人俱至。谁是法师。有人告曰。前是法师。时诸大众各生轻贱作如是语。诸苾刍尼故心恼我。此之愚路于三月内一颂不持。岂能教授为我说法。有作是说。我等且观。若能说法当可听之。若故相调弄起去非损。去亦非晚。诸人咸坐共观得失。是时具寿愚路。见师子座高便作是念。为相调弄为敬重耶。观知相恼无心恭敬。时具寿愚路便舒右手如象王鼻。按其高座令使卑小安详就坐。是时大众处宽不能普见。法师即便敛心入定。既入定已隐身不现。即于东方腾空而上。现四威仪身出水火。作十八变。南西北方亦复如是。现神通已还居本座。告诸苾刍尼曰。我于三月受一伽他。汝等乐欲闻其义不。假令我于七日七夜。于一一字句分别其义。亦未能尽。即便为说伽他之义。

身语意业不造恶者。佛说不令有情造诸恶业。所谓身造三恶。杀盗邪淫。语为四罪。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绮杂语。意作三罪。贪嗔邪见。此等诸罪。世尊不欲令诸有情随心造作。如是半颂善为譬喻。说未了时。众中一万二千有情。皆悉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明见真谛。或得暖法或得顶忍。或世第一法。或得预流一来不还。或有出家证阿罗汉果。或有发趣声闻菩提。或独觉菩提。或无上菩提。是时大众咸悉归依佛法僧宝。叹未曾有。尔时具寿愚路。既为诸人宣说法要。示教利喜已从座而去。苾刍尼众欢喜奉行。时十二众苾刍尼不遂所怀。默赧无说。时六众等。遥见愚路从外而来。各作是念。今日愚路令众多人不生敬信。六众不能对面言告。但问从者苾刍曰。愚路今日令几人众生不信耶。答曰唯有希奇。曾无一人心生不信。然佛世尊。于婆罗痆斯施鹿林所。为人天众三转法轮。愚路今时更复随转。乃至半颂伽他说犹未了。令诸大众获果无边。趣三菩提归向三宝。是时愚路便诣佛所。礼佛双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曰。汝诸苾刍于我声闻弟子之中心善解脱者。愚路是也。尔时世尊。赞叹持戒速得解脱。毁訾破戒沉溺生死。告诸苾刍曰。前是创制。此是随开。我今为诸苾刍重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僧不差遣。自往教诫苾刍尼者。除获胜法。波逸底迦。

若复苾刍者谓是六众。僧义如上。不差遣者谓不作白二法。苾刍尼者谓此法中尼。教诫者。谓以戒定慧法而教授之。除获胜法者。若得殊胜之法不差无过。是故言除。余如上释。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诸苾刍。于界外差人者。众得恶作罪。被差之人。若往教诫。得堕罪。若虽于界内差人。而非褒洒陀日众得恶作罪。被差之人。若往教诫。得堕罪。若虽于界内复是褒洒陀日。然众不集。得罪同前。若差法无过。然非持戒。得罪同前。虽复持戒。然非多闻。未满二十夏。虽满二十夏。然非善解都城之语。虽善解方言。然曾污苾刍尼不如法除悔。虽复清净。然于八他胜法。不能分别教示于尼。此虽能说。然于八尊法不能分别。此等诸法若不具足者。众得恶作罪。被差之人。悉得堕罪。若差遣如法众德圆满。众僧无过。教授者无犯。若于住处无教授尼人者。应为略教授法。若苾刍尼来请教授人时。若上座若授事人。应告彼曰。姊妹。苾刍尼。僧伽和合清净无过犯不。今此众中无人乐往教授尼众。汝等僧伽当谨慎勿放逸。答曰。奥箄迦尼应礼足而去。又无犯者。谓最初犯人。或痴狂心乱痛恼所缠。时诸苾刍咸皆有疑。欲请世尊断除疑惑。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十二众苾刍尼。又十二众苾刍尼。何故欲与具寿愚路作无利事反成大益。唯愿世尊为说因缘。世尊告曰。汝等苾刍。非但今日欲作无利反成大益。乃往古昔。斯等诸尼欲作无利反招利益。汝等应听。过去世时于一聚落有婆罗门。娶妻未久便生一息。于后复诞一男。如是乃至生十二子。年俱长大各并娶妻。广为居宅。其母不久染患命终父既年衰。两目青盲一无所睹时彼新妇儿不在时。便与外人行邪恶事。婆罗门善知声相。闻行声时。知是己子。知是他人。闻彼行声知非己子。即呵叱彼新妇曰。汝莫如是造邪恶行。时彼新妇知其嗔已。共相告语。此婆罗门当与我等作无利事。我今宜可绝其美食。便与粗饭投以醋浆。时婆罗门。年既衰耄不堪啖食。时婆罗门告诸子曰。汝诸新妇与我粗食投以醋浆。岂能济命。时彼诸子告其妇曰。汝等何因与父粗饭和以醋浆。妇告夫曰。大翁福尽。我等何过。每煮饭时于其釜中投以白米。变成赤饭。和以美酪变作醋浆。其夫报曰。何有斯理。妻便答曰。仁若不信当可亲观。诸妇议曰。我已告夫须求免过。遂至陶师处告曰。贤首。汝颇能作两枚瓦釜口一腹二各容数升。陶师曰。与我倍价我当为作。报言善。陶师作已。妇即酬直。持归为翁作食。在私屏处。于二釜中一隔内投赤米。一隔内置醋浆。既对夫前。即便一隔内投白米。一隔内置美酪。二釜俱熟遂告夫曰。为先与翁食君先食耶。夫曰先奉我父。其妻即于一釜中斟与赤饭。次于一釜酌与醋浆。次至夫边授以白糜。并安美酪。儿既见已白其父曰。慈父福德实尔消亡。同一釜中。看着白米及安美酪。及其熟已变为赤饭醋浆。其父闻已窃作是念。我从少小不行欺诳。兴立生计皆如法求财。何故今时福业消尽。盖应是此恶行妇人。自为诈伪见欺于我。老翁便伺人不在时。独入厨中摸诸釜器。便闇捉两釜俱腹中有隔。遂即持釜藏之屏处。诸子既至持釜告曰。汝等当知。非我福尽釜令福尽。说伽他曰。

诸子汝当知他釜一口腹

吾今福业尽一釜两腹生

时彼诸子见斯事已。各忿其妻严加楚挞。告云若更如是者。当与重杖驱汝出舍。是时诸妇闻是语已。遂相告曰。此老婆罗门共儿计校欲害于我。我等宜应作余方便断其命根。时有弄蛇人来入其宅。诸妇问曰。有毒蛇卖不。答曰须何等蛇。为死为活。报言死者。彼作是念。何意诸妇从索死蛇。岂非有意当欲杀此老婆罗门耶。问曰欲酬几价。答曰随汝所索。然诸毒蛇被逼恼时毒在两处。谓头及尾。蛇师乃出一黑蛇。以杖打嗔截去头尾。取其中腹持付妇人。时彼得已将用作羹。羹既熟已。持至翁所。白言大翁有好肉羹。能得食不。时婆罗门作是念。何处得肉与我作羹。岂非方便欲杀于我。复作是念。我今老疾无济念者。何用活为。从是从非我当啖食。报新妇曰。必有肉羹将来我食。授与食讫。由羹气故。眼膜便开渐能见物。然而诈云我死我死。诸妇闻已愿速命终。白言尚有余羹能尽食不。报云能食。其妇总皆授与。重更食之。眼转明净。顾眄左右悉皆明察。私心喜庆佯眠不起。彼诸新妇如患眼时。对婆罗门造诸非法。婆罗门把杖急起告云。我今见汝勿复更然。是时诸妇默赧无对。汝等苾刍勿生异念。昔时婆罗门者即愚路是。十二妇者即十二众苾刍尼是。往时欲害其命反成大利。今时欲令耻辱更彰圣德。时诸苾刍更复有疑。问世尊曰。具寿愚路。先作何业得受人身至愚至钝。世尊告曰。此愚路苾刍曾所作业。增长时熟果报现前。汝等苾刍凡诸有情。自所作业善恶果报。非于外界地水火风令其成熟。但于己身蕴界处中而自成熟。说伽他曰。

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汝等苾刍乃往过去人寿二万岁时。有迦葉波佛出现世间。如来应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时声闻众有二万人。俱于婆罗痆斯国住。愚路是彼众数。明闲三藏为大法师。禀性悭法曾不教人。乃至四句伽他亦不为说。命终之后生在天宫。从彼死已堕在人趣。生贩猪家。年渐长大屠猪为业。于其村侧有一大河。渡河不远有一聚落。节会日至。屠者念言。我今若多杀猪持肉卖者。傥无交易肉皆烂坏钱有损失。宜并猪命将至彼村。至日方屠以卖其肉。此无损失得利尤多。遂以绳缚猪安在船上。猪相[虫*豕]触摇动船艚。其猪及船一时倾没。救济无处猪并命终。时彼屠人亦随流而去。于河岸边有五百独觉。依林而住。是时有一独觉取水河滨。遥见一人随流而下。乃作是念。此沿流者为死为活。审细观察知是活人。即现神通长舒右手如象王鼻。牵取其人。于干砂潬合面而去。时彼溺人吐水既尽。即便起立四观方城。见有人踪寻迹而行。至独觉处致礼敬已。求依止住。于日日中为诸独觉。采花摘果取诸根叶。以相给侍。时彼独觉各以残食共相供济。时诸独觉咸加趺坐静虑而住。屠人见已亦学加趺。频修不已得无想定。于后命终生无想天处。从彼终已生此人中。汝诸苾刍勿生异念。往时屠猪人者即此愚路苾刍是。由彼昔时悭吝于法。乃至四句伽他不为人说。又多屠杀诸畜生故。复由生在无想天中。由彼业缘至愚至钝。是故汝等苾刍不应悭法。以清净心为他说法。当如是学。

于诸有情常生悲愍。远离邪定。当如是学。

End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

第十一卷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六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四复次诸心心数法。于所缘定。问曰。为于何法定言定耶。为于眼入定。为于色定。为于刹那定。答曰。或有说者。于眼入定。不于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六复有经说。若入地一切处定行者。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不离不异。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诸得一切处定。必离第三禅欲。彼若见地是我。当知是第四禅地身见。见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四云何顶法云何顶法退。云何暖法乃至广说。问曰。此中逆说凡夫所得法。说世第一法已。何以不次说忍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云何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七即彼经说。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不住是处非处。二不住智论。三不住分别。四不住道迹。问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不住是处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有业得一入报。谓法入中命根。有业得二入报。谓意入法入。触入法入亦如是。若得报眼入。得四入。眼入身入触入法入。如眼入耳鼻舌入亦如是。若得身入。得三入。身入触入法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一一人此生十二支缘。几在过去几在未来几在现在。如是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他义故。如毗婆阇婆提说缘起是无为法。问曰彼以何义故说缘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爱敬品第四之四世尊说无学成就戒身。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无学成就戒身。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佛经是此论根本。今欲广解佛经故而作此论。复次所以作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三问曰次第缘体性是何。答曰。如波伽罗那说。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心。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也。复有说者。诸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次第缘体性。问曰。若然者阿罗汉最后心。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一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者。以善业故生大富长者商主家。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