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是时太子既登位已。告诸群臣曰。汝等杀却达摩。时宰牛大臣白大王言。不作观察。无事何故即杀达摩。身现怀妊。未审生男或是生女。若生男时方可杀却。时王答大臣言。如是亦得。汝当自看时达摩月满以后即生一男。其同日时。有一采鱼师妇。乃生一女。与渔师钱物将男换女。其大臣即白王言。达摩生一女也。王曰。大好。我得解脱。后时渔师养育其子渐渐长大。令入学读书。乃能缀文巧作辞章。时乃立名巧作文章。大臣私来告达摩言。汝子今大巧作辞章。达摩复白大臣言。今欲愿见形貌。方便将来大臣答言。何更须见。不须看之。时大臣见彼爱恋其子。为作方便。令子手持一鱼作卖鱼人形。即往母所。其母遥见。相师占曰。此持鱼人者。必当杀我王自住王位。其语递相告言。转转乃至王所。王闻此语告诸群臣。乃可速即捉取渔师子。莫令逃逸。其语转转渔师子闻已即东走而避乃入一老婆家其老婆见已隐藏深处。以大黄涂身。色如死人形。人舆将往深摩舍那之所。安着林所即起而走。近有一人。于林中采取花果。遥见此人从死人中忽起而走。采果之人随后即趁不远便止。王使随后即到问采果人。汝见一人作如是形容以不。其人答曰。才见从此路去。即速趁捉。其渔师儿忙怕。入一浣衣人家。其家以衣裳重裹。驮于驴上。远离人处河边解放。其渔师儿起立观察四方。远望无人之处便即速走路逢一人。见其疾走路儿赴王访者。王使寻复到于村中。括访其所。见者报曰。从此走过。时人被使趁急。复投一治皮作靴家。而彼家人一一具言。被王逼迫今欲杀我等。广如上说。复告彼家人言。愿慈愍故。为我作一量鞋。鞋跟向前鞋头向后。若寻迹者。无人知我去处。靴师答言。我先未曾作如此鞋。即说颂曰。
曾见种种靴形状随彼尺样便为作
未有如此造靴鞋令跟向前鼻居后
时彼靴师依言即作。着鞋走出。村墙既高无处踰过。即于水窦中出。时王使者寻其脚迹。乃见入靴师家处。其渔师子。情怀怖惧投身入水。龙王见已将入宫中。尔时大王展转闻说。渔师之子投身入水在龙宫内。王敕诸臣。于我国内。所有持咒之人。悉唤将来。时诸咒师既闻皆来诣王所。时王告言。汝等往彼龙宫。咒龙将来。闻已悉去。于别旷野有一药叉名宾伽罗。常以鱼肉为食。此药叉住处树木犹枯。况复人见存命。龙王被诸咒师咒已。逼迫救彼不得。即以神力。将渔师儿及诸咒师等裹为一服。将往药叉住处旷野之中安着。龙王告诸咒师曰。汝等所作非是好事。彼渔师儿被药叉所害。我等亦被损之。咒师问曰。作何方计。龙王答言。汝等无益之事恼乱于我。我被逼迫。将渔师儿置于旷野之中。令彼药叉所害。汝等亦无所益。时诸咒师渐行得归本国。白大王言。我等恼乱龙王逼迫极困。遂送鱼师儿深旷野中宾伽罗药叉所食。时王语言。汝等大好。更亦寻听或时未死。时渔师儿在于旷野东行西行。彼宾伽罗药叉在一方所共诸恶狗聚集一处。渔师儿遥见此狗便作是念。我今决定即死。其狗遥见彼人。复命一狗往趁捉取。其人见已远走上树。狗在树下。药叉随后即到。药叉告言。彼可不闻宾伽罗人形药叉在于旷野之所。若有人来住此者。皆当损害。汝今时到下来。其人答曰。我以尽命在此。时药叉住。于悉柰缠结衣服。系身而住。时人欲作计走。即往树下向一方走。药叉与狗同走而趁。其人事急即脱身衣掷于药叉身上。遍覆其体。群狗谓是其人众。共擒捉食啖。彼人便得走脱。复作是念。我有亲舅。见在仙人所出家。我今可往彼也。其仙所住之处。花果园林滋茂炽盛。有种种鸟出和雅音。时渔师儿展转寻问。乃到仙所。时大王使诸处寻访。亦到其中。于彼捉获渔师儿。便即投身谷下。于空中捉得头髻。发入人手身堕谷底。时王使者作是思惟。其人决死执得其发。持向王所白大王。今我已诛害渔师儿讫。王大欢喜赏赐其使。时护仙人所。天来告仙言。汝外甥儿。今苦逼迫何不观察。仙人报曰。我若不拥护必定命终。彼仙能持如是明咒。令男作女令女成男。其仙即以咒法摄受外甥。即云。汝勿怖惧。时外甥既得仙人摄受。便化身为美女。相貌殊好特异常伦。即往波罗痆斯。于王园苑而住。其守苑人既见美女。心生希有速诣王所。白大王言。今有美貌成就少女。见在苑内。王闻语已报曰。宜速将来。便即以大威仪仆从迎入王宫。时王于彼美女深生爱着。生爱着已见王暂离。便变女身而作丈夫。即戴王冠命安地大臣曰。册我为王。于时臣佐以大仪着。册立为王。尔时诸天说伽他曰。
头不断者不为害复起能作如是业
随宜损彼不名害如害白胶王子者
佛告诸苾刍等。于汝意云何。其白胶王子曰初王者。即是提婆达多。于彼时中鱼师儿者。我身是也。从彼王时起此怨仇。世尊复告诸苾刍。汝等谛听。昔时旷野有一大村。其中有二巧儿。作别宝人。其人各座一铺市易。不得相侵。别时有一识宝贫人。将一宝器来至其所止息。三五日间持此宝器。彼一铺人欲买其宝。酬价极下。时彼贫人不肯卖与。更将向彼别宝人边酬价平和。即生欢喜报言。汝可买取。铺主答言。我无尔许钱财可买。答曰。随日所得多少与我。其人闻已即便受取。酬价少者即来共争云。我先见此人宝器。汝今因何夺我市易。从此已去遂至怨仇。佛告诸苾刍。彼酬价少者。即是提婆达多。于彼时中酬价多者。即是我身。乃至今时如是结怨恶意不息。复告诸苾刍。往昔之日旷野村中。有一长者居住。同族姓家娶女为婚共为欢乐。其妻有娠。月满已后便生一子。母即命终。长者便作是念。我更娶妻共为欢乐。娶妻不久诞生一子。母亦命终。长者便作是念。我亦娶妻不久还死。我为长子索娶一女。当即娶女游戏多生子孙。其妻问夫已。次童子者是何人也。夫主答曰。此是我弟。其妻复问夫曰。于后分我钱物已不。夫曰。世俗之事皆合兄弟有分。妻报夫曰。若当如此。汝今儿子极多。既分财物。当须杀却儞弟。其夫闻已。凡夫之人为贪财物无不造罪。即作方计报其弟曰今者可共往入山中采取花果。至于山中。兄取大石打弟头碎。因即命终。佛告诸苾刍。兄者即是提婆达多。弟者即是我身。于彼时中乃生怨恶。
佛告诸苾刍。我更说提婆达多共我作怨恶缘起。于往昔时。旷野中有一大村。有一居士。同族姓家婚娶一女。共为欢乐游戏。后时怀妊一子。月满已后便生一女。形貌端严人所爱乐。居士曰。有人先来从我乞者。我当与女时有一婆罗门来乞。口云无病。居士告言。我有一女奉赏与汝。时婆罗门曰。我占时候日星。非是稳便。我今不受。待于后时日星稳便。我当来取。说此语已便即退去。别有一时。复有婆罗门。为求乞故还至彼家。口云无病。乞与我物。答言我有一女奉赏与汝。报言。先有一婆罗门。来乞之时何不与女。居士答言。彼为星宿不便。口云星宿稳便来取此女。时婆罗门言。我受此女。问曰何不看星宿相宜即受。时婆罗门便为颂即受此女。受得女已即便归还。先来乞者闻别有人来乞女去。即来诣彼婆罗门所告言。此女先受得。因何将我女归来。答曰。汝为瞻星非是稳便。不取此女。我不看星宿稳便遂取此女。时彼婆罗门乃生怨恶嗔恚。从此即生怨害之心。佛告诸苾刍。尔时后来求乞得女婆罗门者。即是我身是也。其先来婆罗门看星宿稳便者。即是提婆达多是也。时佛世尊在王舍城竹林园中。时未生怨王有一大象。名曰护财。极大狞恶性操常醉每日损人。诸人皆怖不敢出门。时王舍城人悉来白王。其护财象极大狞恶。每日出屋往于坊市。四道街衢损害众人。王当处分看象之人。莫令每日出屋。须隔日出。若出之时。预击钟鼓令人藏避。王告言好。即敕大臣令唤看象人来。使人依命唤来。告言。王舍城中诸人众来白我。护财大象狞恶损害诸人。汝当隔日出。若出之时预击钟鼓告声象出时调象人等再拜大王已依敕即去。其王舍城中有一长者。大有财物多有受用。发心请佛及苾刍僧。时提婆达多。闻长者明日请佛并众设斋。即持百千珍宝与调象人告言。有长者明日请乔答摩沙门并声闻徒众。汝可将护财恶象当面放之践踏乔答摩沙门。答言。圣者。依命如是。又须令王知之我等依命。时提婆达多即诣未生怨王所白言。汝不能立我为佛。为汝杀父今得王位。我今杀却佛自立一切智。大王。可令护财象出。时未生怨王语提婆达多言。汝不闻诸佛世尊未调者能令调伏。说已得即去。语调象人曰。我已白王。汝可明日将象出。时调象人持铃击声告城中人。明日放护财象。汝等自当防护。时彼长者闻此事已心生愁恼。自叹我是薄福之人。今请世尊及苾刍众过家设供。有此事起放恶象出。若为设斋。复作是念。我今须造饮食熟已将往佛所。其夜即办饮食。明旦向世尊所白佛言。王舍城中击铃告人。欲放护财恶象。各自防护。今者世尊莫入城来。所造饮食欲将就此。佛告长者。汝可作办。我今不怕护财恶象。我共声闻众同来入王舍城。长者闻已欢喜即去。至家办食铺设座已。遥望世尊。尔时如来即持衣钵共苾刍众入王舍城。时人即放护财象。时象见佛并诸徒众。即生嗔怒。速走往如来边。其提婆达多共未生怨王。上高楼头遥望恶象。欲践踏沙门乔答摩。提婆达多甚大喜悦。即说颂曰。
我见十力者被象力所踏
声闻释种子今日应消尽
尔时世尊以右手化作五师子。时象见师子已。当时忙怕失大便奔走而去。世尊又放大火诸方炽热。唯佛住所足下凉冷其护财恶象东西游走。唯逢热火。世尊住处清净凉冷。当见恶象。诸声闻等皆悉迸散远走。唯阿难陀一人不离佛边。其象醉醒羸弱来诣佛所。世尊即以百宝庄严辋轮相无畏之手。摩其象头行无畏施即说颂曰。
莫乐象身处象趣是恶趣
当莫损害他即得贤圣道
汝为前身业故生在恶趣
损害诸有情将是为欢乐
从此死已后当生在何处
复住在何边贤首汝善听
诸行是无常诸法是无我
寂静是涅槃于我心生信
尔时世尊。即往长者家敷座而坐。其护财象随佛后行。佛在长者家。其象门外立。为不见佛故。即欲推门屋倒。佛以神力变其宅舍化为水精。内外相照令遥见佛世尊食竟说施颂已从坐而去。其象随佛后行。其国大臣具如上说。启白大王王闻此事转告提婆达多汝大损我。其象去已。邻境国王闻者必起怨敌。汝大不是时提婆达多被诃责已默然而住王敕诸臣言。若佛出后当即关闭城门。莫令象出城外。勿令随佛后去。大臣依敕。报守城门人。及语调象人。系捉取象莫令随佛后去。依命即欲捉象。其象见佛出城。面前不见世尊。其象以脚踏鼻气息不通闷绝而死。当生四天王众天。天法当生天者。有三种念起。从何处灭。生在何处。是何业报。当观自身。从象中死已。生在于此清净四天大王中。前生为于佛所发欢喜心。我今在此欢乐。不往如来所甚非道理。我先须共诸天围绕诣如来所。其象生天。有身百宝庄严。清净之身内外明彻。其夜即衣咽⒅诿罨āM?缋此?窳衷爸小F涔獗檎帐ぶ缛铡J币灾诒?ㄉ⒎鹕砩稀<从谇白??鹚捣āJ雷鸸鄄焖嫠?痔??λ捣āF涮煳乓选R曰劢鸶砧拼萜贫??治壹?衬丈健<粗ぴち鞴?<戎す?研拇笙苍冒追鹧浴J雷稹N薷肝弈改茏鞔耸隆N尥跄茏鳌N尢炷茏鳌N耷孜抻岩辔薰?セ炅椤N奚趁牌怕廾趴葜钛?!Nǚ鹉芏衔铱嗄蘸!3?衬丈奖斩袢っ拧0仓萌颂焓っ钪?Α<此邓淘弧
End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精刻大藏经缘起缘起说三事:一、刻藏拔苦痛以慰忠魂;二、刻藏整至教以永慧命;三、刻藏办法。一、刻藏拔苦痛以慰忠魂抗战三年余,忠魂数百万,国家获无疆之福,死士受无限之悲。报功者报功矣,而饮痛者仍痛。是知报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
第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六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四复次诸心心数法。于所缘定。问曰。为于何法定言定耶。为于眼入定。为于色定。为于刹那定。答曰。或有说者。于眼入定。不于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六复有经说。若入地一切处定行者。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不离不异。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诸得一切处定。必离第三禅欲。彼若见地是我。当知是第四禅地身见。见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四云何顶法云何顶法退。云何暖法乃至广说。问曰。此中逆说凡夫所得法。说世第一法已。何以不次说忍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云何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七即彼经说。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不住是处非处。二不住智论。三不住分别。四不住道迹。问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不住是处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有业得一入报。谓法入中命根。有业得二入报。谓意入法入。触入法入亦如是。若得报眼入。得四入。眼入身入触入法入。如眼入耳鼻舌入亦如是。若得身入。得三入。身入触入法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一一人此生十二支缘。几在过去几在未来几在现在。如是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他义故。如毗婆阇婆提说缘起是无为法。问曰彼以何义故说缘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爱敬品第四之四世尊说无学成就戒身。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无学成就戒身。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佛经是此论根本。今欲广解佛经故而作此论。复次所以作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三问曰次第缘体性是何。答曰。如波伽罗那说。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心。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也。复有说者。诸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次第缘体性。问曰。若然者阿罗汉最后心。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一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者。以善业故生大富长者商主家。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