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九卷 宋高僧传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6 11:32

第十九卷 宋高僧传

感通篇第六之二(正传二十一人附见八人)

唐嵩岳破窖堕传

释破窖堕者。不知何许人也。天后之世参事嵩岳安禅师号老安是欤。通彻禅法逍遥弗羁。恒理求而不见其前。别涂取而莫趋其后。尝遇巫氏能与人醮窖祓禳。若汉武之世李少君以祠窖可以致物同也。凡其解奏之时。往往见鬼物形兆。闾里迭畏。传于众多杀少牢以祭之者交午。重其主窖。乃旛盖拥之秘而罕睹焉。扬子所谓灵场之威宜夜矣乎。时堕诣之。始劝巫者。终为神说法已告云。我闻师教决定生天。乃现其形礼辞且曰。蒙师提耳获益弥深。得生殊胜天。言讫而隐。其窖即神祠也。随而瓦解自然破落。非人力也。遐迩惊骇。此师素不称名。由此全取他名号破窖堕也。

唐嵩岳闲居寺元圭传

释元圭。姓李氏。伊阙人也。禀气英奇宽裕闲雅。既缘宿习乃誓出家。于永淳二年遂登满足。乃隶名闲居寺以习毗尼。虽勤无懈执律唯坚。后悟少林寺禅宗。大通心要深入玄微。遂卜庐于岳中庞坞。谓其徒仁素曰。吾始居寺东岭。吾灭汝必塔吾骸于此。圭安于岩阿。时有峨冠裤褶。部曲繁多轻步舒徐称谒大师。圭睹其貌伟精爽不伦。谓之曰。善来仁者。胡谓而至。曰师宁识我邪。圭曰。吾观佛与众生等。吾一目之。岂分别识也。对曰。我此岳神也。吾能利害生死于人。师安得一目我哉。圭曰。汝能生死于人。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视身与空等。视吾与汝等。汝能坏空与汝乎。苟能坏空及坏汝。吾则不生不灭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邪。岳神稽首再拜曰。我亦聪明正直于余神。岂能知师有广大之智辩乎。愿授之正戒。令我度世助其威福。圭曰。神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无戒。又何戒哉。神曰。此理也。我闻茫昧。止求师戒。我身为门弟子。圭辞不获。即为张座焚香秉炉正机曰。付汝五戒汝能奉持即向曰能。不能即曰否。神曰。洗耳倾听虚心纳教。圭曰。汝能不淫乎。神曰。亦娶也。曰非谓此也。谓无罗欲也。神曰能。曰汝能不盗乎。神曰何乏我也焉有盗取哉。曰非谓此也。谓飨而福淫不供而祸善也。神曰能。曰汝能不杀乎。神曰。政柄在躬焉曰不杀曰。非谓此也。谓有滥误混疑也。神曰能。曰汝能不妄乎。神曰。我本正直焉能有妄曰非谓此也。谓先后不合天心也。神曰能。曰汝能不遭酒败乎。神曰。力能。圭曰如上是为佛戒也。又言。以有心奉持而无心拘执。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能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后天地死不为老。终日变化而不为动。毕尽寂默而不为休悟。此则虽娶非妻也。虽飨非取也。虽柄非权也。虽作非故也。虽醉非惛也。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混疑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惛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也。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汝及无我。无我无汝。孰能戒哉。神曰我神通亚佛。圭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则十句七能三不能。神悚然避席。启跪颇恭曰。可得闻乎。曰汝能[仁-二 戾]上帝东天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又曰。汝能夺地祇融五岳而结四海乎。曰不能。圭曰。是为五不能也。又曰。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为三不能也。定业亦不牢久。无缘亦谓一期。众生界本无增减。亘无一人能主有法有法无主。是谓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耳。作用冥现有情前也。若有心有作。作用必不普周焉。岳神曰。我诚浅昧未闻空义。愿师授我戒。我当奉行。更何业因可拘尘界。我愿报慈德效我所能。圭曰。吾观身无物。观无常法窟块然。更有何欲。神曰。师必命我为世间事。展我少小神功。使已发心初发心未发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踪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圭曰。无为是无为是。神曰。佛亦使神护法。师宁隳叛佛邪。随意垂诲。圭不得已而言曰。东岩寺之障也莽然无树。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拥。汝能移北树于东岭乎。神曰。已闻命矣。又陈曰。我必昏夜风雷摆摇震运。愿师无骇。即郑重作礼辞去。圭门送。而且观之见仪卫逶迤如王者之行仗。又复碧霭红霞紫岚皓气间错四散。幢盖环佩戈戟森森凌高[窪-圭 帚]空杳渺隐没焉。其夕果有暴风吼雷奔云霆电。隆栋壮宇岌砐将圮。定僧瞻动宿鸟声狂。互相敲礚物不安所。乃谓众僧曰。无怖无怖。神与我契矣。诘旦和霁。则北岩松栝尽移东岭。森然行植焉。而圭谓其徒曰。吾殁后无令外知。若为口实人将妖我也。以开元四年丙辰岁。嘱累门人若委蜕焉。春秋七十三。遂营塔于岳之东岭。影堂存于本院后。十二年告成。县尉许筹追圭之德为记焉。

唐庐江灊山天柱寺惠符传

释惠符。姓戚氏。越州诸暨人也。登其弱冠勇气过人。角力驰逐无能及者。然其任侠且厌在家。忽投香严寺矫迹柔心淳淑顿变。纳法之后练行孤标。每夜沿山据草座安禅不动。复研寻经论。见潜县之霍山。昔汉武尝徙南岳之祭于此。极成胜境。其中天柱寺可以栖神。乃结庵居焉。无几有巨蛇张口毒火焱焱。符徐语之曰。汝寻宿债吾可噬也。不然洗身定意。如运业通来为受戒。斯须弭按蜿蜒而去。果化成人形来求出家。符为之落发披衣。受讫礼辞而退。后被告符私度。具以实对辩。符云。若私度有愆甘听其罪。官吏知非常而纵之。符凡见疮疖脓流。皆咒之则差。至开元十八年无疾而终。乃从火葬见骨节相连之状焉。

唐长安西明寺惠安传

释惠安。未详何许人也。神龙中游于京兆。抑多先见。时唐休璟既立边功。贵盛无比。安往造焉。曰相公甚美。必有甚恶将有大祸。且不远数月然可攘去。休璟素知安能厌胜。诺而拜之。安曰。更无他术但奉一计耳。岂非注拟官品出乎陶治中。请选一有才干者用为曹州。因得张君本京官。即日升之。宫赞相次作守定陶。委之求二犬可高数尺而神俊者。张君到任锐意精求。得二犬如其所求。以献之休璟大悦召安视之。曰极善。后旬余安却来曰。事在今夕愿相君严为警备。遂留安宿。是夜休璟坐于堂之前轩。命左右十数辈。执弧操矢立于榻之隅。休璟与安共处一榻。至夜分安笑之曰。相君之祸兔矣。可以就寝。休璟喜而谢之。遂撤左右俱寝。迨晓安呼休璟可起矣。问安曰。二犬何所用乎。遂寻其迹至园中。见一人仆地而卒。视其颈有血焉。盖为物所啮者。又见二犬在大木下。仰视之一人袒而匿身。休璟惊且诘之其人泣而指死者曰。某与彼俱贼也。昨夕偕来欲害相国。盖遇此二犬。环而且吠。彼为所噬既殒。某藏匿为地。天网所罗为犬蹲守。今甘万死。且命缚之。曰此罪固当死。然非某心也。乃受制于人耳。乃释之。贼拜泣而去。休璟拜谢安曰。非吾师不然死于二夫之手矣。安曰。此相国之福。岂所能为哉。又休璟表弟卢轸在荆门。有术士告之曰。君将有灾。当求善禳厌者。或能免矣。轸知安奇术清行为时所重。致书于休璟。安即与一书曰。事在其中耳。及书达江陵而轸已卒。其家开其书。徒一幅空纸焉。殊无一字休璟益重之。后数年遁去罔知所之。

唐西域安静传(徐果师)

释安静。本西域人也。开元十五年振锡东游至定陶。直问丁居士何在。乡人报之曰。终已三载葬在郊外。且曰。是人也乃在家菩萨。专勤梵行尝礼事嵩山普寂禅师云。已得甚深法。将终合掌加趺而坐。俨然而绝。曹城诸寺院钟磬不击自鸣也。静至坟所躬自发之。时五色云气腾喷而上。遂取其骨皆金色。连环若锁。可五丈许。铿然响亮。擐杖头而行。别树塔重葬。众咸惊叹。少顷静瞥然灭没焉。

系曰。有情遗骼引因践果也。凡夫身中。节不相至。十地菩萨骨节解盘龙相结。佛则全身舍利焉。今丁居士骨有钩锁形。则超凡夫未阶十在此乃八臂那罗延身。骨节头相钩是欤。证居士力量及此矣。譬若出金之砂之谓浑不可谓为砂也。含玉之石之谓璞不可谓为石也矣。

次又成都府大云寺有徐果师者。混物韬光。人罕详测。或入三昧不失律仪。或示狂痴语事多中。先为卫元嵩。是难测之士。坤维间往往有人谓之徐果师。徐姓也。果名也师通称也此亦强练志公之伦类矣不知其终云。

唐福州钟山如一传

释如一。不知何许人也。开元末为僧典床座。俄有僧遍身疮疥。衣服褴缕巡绕寺中。僧众睹之无不厌恶。唯一见而[怡-台 閏]焉。延入常住别堂。安置度夏。夏末辞去。一问去何所。答曰。归庵中。又问。庵在何也。只在大乘寺东。一曰。某日前方自彼来勿见庵处。曰不信但来相访。某两日后专来。一遂往。果见前僧在岩口相候。因携手入一精舍。楼阁森耸殿堂交错。且非人间景物。三日遣一公下山。回首见悉是岩石方知圣寺耳。一由是倍力修进愿预圣流云。

唐西域亡名传

释天竺亡名。未详何印度人也。其貌恶陋。缠乾陀色缦条衣。穿革屣曳铁锡。化行于京辇。当韦南康皋之生也。才三日其家召僧斋。此僧不速自来。其日僧必历寺连名请至。韦氏家僮患其长一人甚怒之以弊席坐于庭中。既而斋毕。韦氏令乳母负婴儿出。意请众僧祝愿焉。梵僧先从座起。摄衣升阶视之曰。别久无恙乎。婴儿若有喜色相认之意。众皆异之。韦君曰。此子才生三日。吾师何言别久也梵僧曰。此非檀越所知也。韦君固问之。梵僧曰。此子乃诸葛亮之后身耳。武候鼎国时为蜀丞相君所知也。缘蜀人受其赐且久。今降生于世。将为蜀帅必福坤维之人。吾往在剑门与此子为善友。既知其生于君门。吾不远而来。此子作剑南节度二十年。官极贵中书令太尉。此外非我所知也。父然之。因以武子为字。又单字武也。张镒出为凤翔陇州节度。奏皋权知陇州。及镒为李楚琳所杀。牛云光请皋为帅。朱泚不得已用皋为凤翔帅。德宗置奉义军节以旌之。续加礼部尚书。兴元中驾还京。征为左金吾卫将军。贞元元年为成都尹代张延赏。到任和南蛮。并战功封南康郡王。顺宗即位进太尉。南康在任二十一年。末涂甚崇释氏。恒持数珠诵佛名。所养鹦鹉教令念经。及死焚之有舍利焉。皋又归心南宗禅道。学心法于净众寺神会禅师。在蜀富贵僭差重赋敛。时议非之。然合梵僧悬记焉。

唐京兆抱玉传

释抱玉者。行业高奇人事罕接。每言来事如目击焉。见释子大光。而诲之曰。汝诵经宜高揭法音彻诸天倾听。必得神人辅翼。后皆符其记莂。京邑归信千计。每夕独处一室阖扉撤烛。尝有僧于门隙间窥其所以。见玉口中出庆云。华彩可爱。后年可九十许而终。终时方大暑而尸无萎败。宰臣第五琦与玉相善。及终临丧颇哀。琦以香乳灌其口。随有祥光自口而出。晃然四照。琦愈奇之。琦乾元二年十月贬忠州刺史。宝应初入为太子宾客。至京尹玉皆预言。荣贵轗[車*(稟-禾 示)]相半。皆如其言。刻意归信焉。

唐虢州阌乡阿足师传

释阿足师者。莫详出处形质痴浊精神瞢然。时有所言靡不先觉。虽居无定所多寓阌乡。以其踵法云公之尘躅。憧憧往来争路礼谒。檀施山积曾无顾瞻。人有隐忧身婴所苦。获其指南者其验神速。时陕州有富家翁张臻者。产业且多财货增溢。少子息臻恒惧钱帛身后无嗣。后产男。既愚且憃。手足拳挛语言謇涩。唯嗜饮食殆与平人有异。口如溪壑终日无厌。年可十七。父母钟爱纵其须索。迎医求药不远千里。数十年后家业罄穷。或有谓其臻曰。阿足师其实宝志之流。何不敷布腹心求救其疾。乃夫妻来抵阌乡。叩头抆泪告其拯拔。阿足瞑目久之。谓臻曰。汝冤未散尚须数年。悯汝勤拳为汝除去。即令选日于河上致斋广召众多。同观度脱仍领引其男赴于道场。时众知阿足奇异。观者如堵。少选指呼壮夫三数辈。叱曳其子令投诸河。随急流而逝。臻且哀且惊莫测其由。阿足语臻曰。为汝除灾讫。良久其子忽于流数十步外耸身水面。戟手骂其父母曰。与尔冤仇。宿世缘业。赖逢圣者遽此解纷。傥或不然未期毕日。挺身高呼。辞理分明都无痴浊之状。须臾沉水不知其他。阿足由兹传播。归信之人如就市焉。所行化导皆此类矣。盖大历建中中也。殆德宗贞元十二年丙子。敕谥为大圆禅师。至今陕虢之间犹崇重焉。

唐天台山封干师传(木[泳-永 貢]师寒山子拾得)

释封干师者。本居天台山国清寺也。剪发齐眉布裘拥质。身量可七尺余。人或借问。止对曰随时二字而已更无他语。乐独舂谷。役同城旦。应副斋炊。尝乘虎直入松门。众僧惊惧。口唱唱道歌。时众方皆崇重。及终后于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非恒人之常调。士庶见之无不倾礼。以其蹑万回师之后。微亦相类。风狂之相过之。言则多中。先是国清寺僧厨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曰拾得。多于僧厨执爨。爨讫二人晤语。潜听者多不体解。亦甚颠狂纠合相亲。盖同类相求耳。时闾丘胤出牧丹丘。将议巾车。苦头疼羌甚。医工寡效。邂逅干造云。某自天台来谒使君。且告之患。干曰。君何虑乎。便索净器吮水喷之。斯须觉体中颇佳。闾丘异之。乃请干一言定此行之吉凶。曰到任记谒文殊。闾丘曰。此菩萨何在。曰国清寺厨执爨洗器者是。及入山寺。问曰。此寺曾有封干禅师。曰有。院在何所。寒山拾得复是何人。时僧道翘对曰。封干旧院即经藏后。今閴无人。止有虎豹。时来此哮吼耳。寒拾二人见在僧厨执役。闾丘入干房。唯见虎迹纵横。又问干在此有何行业。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夜则唱歌讽诵不辍。如是再三叹嗟。乃入厨见二人烧柴木有围炉之状。闾丘拜之。二人连声咄吒。后执闾丘手亵之若婴孺呵呵不已。行曰封干饶舌。自此二人相携手出松门。更不复入寺焉。干又尝入五台巡礼。逢一老翁。问曰。莫是文殊否。翁曰。岂可有二文殊。干礼之未起。恍然失之。

次有木[泳-永 貢]师者。多游京邑市廛间。亦类封干。人莫轻测。封丰二字出没不同。韦述吏官作封疆之封。闾丘序三贤作丰稔之丰。未知孰是。

寒山子者。世谓为贫子。风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号为寒暗二岩。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以为定止。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断巨竹为筒。投藏于内。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或廊下徐行。或时叫噪凌人。或望空曼骂。寺僧不耐以杖逼逐。翻身抚掌呵呵徐退。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或发辞气宛有所归归于佛理。初闾丘入寺访问寒山。沙门道翘对曰。此人狂病。本居寒岩间。好吟词偈言语不常。或臧或否终不可知。与寺行者拾得以为交友。相聚言说不可详悉。寺僧见太守拜之。惊曰。大官何礼风狂夫耶。二人连臂笑傲出寺。闾丘复往寒岩谒问。并送衣裳药物。而高声倡言曰。贼我贼退。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复曰。报汝诸人各各努力。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乃令僧道翘寻共遗物。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得二百余首。今编成一集人多讽诵。后曹山寂禅师注解。谓之对寒山子诗。以其本无氏族越民唯呼为寒山子。至有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句。历然雅体。今岩下有石亭亭而立。号幽石焉。

拾得者。封干禅师先是偶山行至赤城道侧。仍闻儿啼遂寻之见一子可数岁已来。初谓牧牛之竖。委问端倪云。无舍孤弃于此。封干携至国清寺付与典座僧。或人来认必可还之。后沙门灵熠摄受之令知食堂香灯。忽于一日见其登座与像对槃而餐。复呼憍陈如曰小果声闻。傍若无人执筯大笑。僧乃驱之。灵熠咨尊宿等罢其堂任。且令厨内涤器。洗濯才毕澄滤食滓。以筒盛之。寒山来必负而去。又护伽蓝神庙每日僧厨下食。为乌鸟所取狼藉。拾得以杖扑土偶三二下骂曰。汝食不能护。安护伽蓝乎。是夕神附梦与阖寺僧曰。拾得打我。明日诸僧说梦符同。一寺纷然始知非常人也。时牒申州县。郡符下云。贤士隐遁菩萨应身。宜用旌之。号拾得为贤士。又于寺庄牧牛。歌咏呼天。当其寺僧布萨时。拾得驱牛至僧集堂前倚门抚掌。大笑曰。悠悠者聚头。时持律首座咄曰。风人何以喧碍说戒。拾得曰。我不放牛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拾得各呼亡僧法号。牛各应声而过。举众错愕。咸思改往修来感菩萨垂迹度脱。时道翘纂录寒山文句。于寺土地神庙壁。见拾得偈词。附寒山集中。

系曰。按封干先天中游遨京室。知闾丘寒山拾得俱睿宗朝人也。奈何宣师高僧传中闾丘武臣也。是唐初人。闾丘序记三人不言年代使人闷焉。复赐绯乃文资也。夫如是乃有二同姓名闾丘也。又大沩祐公于宪宗朝遇寒山子指其泐潭。仍逢拾得于国清。知三人是唐季叶时犹存。夫封干也天台没而京兆出。寒拾也先天在而元和逢。为年寿弥长耶。为隐显不恒耶。易象有之。小狐汔济。其此之谓乎。

唐成都净众寺无相传(智诜禅师)

释无相。本新罗国人也。是彼土王第三子。于本国正朔年月生。于群南寺落发登戒。以开元十六年泛东溟至于中国到京。玄宗召见隶于禅定寺。后入蜀资中谒智诜禅师。有处寂者。异人也。则天曾召入宫赐磨纳九条衣。事必悬知且无差跌。相未至之前。寂曰。外来之宾明当见矣。汝曹宜洒扫以待。间一日果至。寂公与号曰无相。中夜授与摩纳衣。如是入深溪谷岩下坐禅。有黑犊二交角盘礴于座下。近身甚急毛手入其袖。其冷如冰扪摸至腹。相殊不倾动。每入定多是五日为度。忽雪深有二猛兽来。相自洗拭裸卧其前。愿以身施其食。二兽从头至足嗅匝而去。往往夜间坐床下搦虎须毛。既而山居稍久衣破发长。猎者疑是异兽将射之复止。后来入城市。昼在冡间夜坐树下。真行杜多之行也。人渐见重。为构精舍于乱墓前。长史章仇兼琼来礼谒之属明皇违难入蜀。迎相入内殿供礼之。时成都县令杨翌。疑其妖惑。乃帖追至。命徒二十余人曳之。徒近相身一皆战栗心神俱失。顷之大风卒起沙石飞扬直入厅事。飘帘卷幕。杨翌叩头拜伏踹而不敢语。忏毕风止。奉送旧所。由是遂劝檀越造净众大慈菩提宁国等寺。外邑兰若钟塔不可悉数。先居净众本院。后号松溪是欤。相至成都也。忽有一力士称舍力伐柴供僧厨用。相之弟本国新为王矣。惧其却回其位危殆将遣刺客来屠之。相已冥知矣。忽日供柴贤者暂来谓之曰。今夜有客曰灼然。又曰。莫伤佛子。至夜薪者持刀挟席。坐禅座之侧。逡巡觉壁上似有物下。遂跃起以刀一挥。巨胡身首分于地矣。后门素有巨坈。乃曳去瘗之。复以土拌灭其迹而去。质明相令召伐柴者谢之。已不见矣。尝指其浮图前柏曰。此树与塔齐寺当毁矣。至会昌废毁。树正与塔等。又言。寺前二小池。左羹右饭。斋施时少则令淘浚之。果来供设。其神异多此类也。以至德元年建午月十九日无疾示灭。春秋七十七。临终或问之曰。何人可继住持乎。乃索笔书百数字。皆隐不可知。谐而协韵。记莂八九十年事。验无差失。先是武宗废教。成都止留大慈一寺。净众例从除毁。其寺巨钟乃移入大慈矣。洎乎宣宗中兴释氏。其钟却还净众。以其钟大隔江。计功两日方到。明日方欲为斋辰。去迎取巳时已至。推挽之势直若飞焉。咸怪神速非人力之所致也。原其相之舍利分塑真形。尔日面皆流汗。上足李僧以巾旋拭。有染指者。其汗颇碱。乃知相之神力自曳钟也。变异如此。一何伟哉。后号东海大师塔焉。乾元三年资州刺史韩汯撰碑。至开成中李商隐作梓州四证堂碑。推相为一证也。

唐扬州西灵塔寺怀信传

释怀信者。居处广陵别无奇迹。会昌三年癸亥岁。武宗为赵归真排毁释门。将欲堙灭教法。有淮南词客刘隐之薄游四明。旅泊之宵梦中如泛海焉。回顾见塔一所东度。见是淮南西灵寺塔。其塔峻峙制度校胡太后永宁塔少分耳。其塔第三层见信凭栏与隐之交谈。且曰。暂送塔过东海。旬日而还。数日隐之归扬州。即往谒信。信曰。记得海上相见时否。隐之了然省悟。后数日天火焚塔俱尽。白雨倾澍。傍有草堂一无所损。由是观之。东海人见永宁塔不谬矣。

系曰。塔焚皆云往东海。海岂纳煨烬耶。通曰。五行为物。亦七大性可弗周遍法界乎。顺则相生逆则相害。虽逆顺各时。与法界同。其分齐证知唯有识耳。且天仙鬼物与人相反。殊胜诸天则定果宫殿。神仙则附物变化鬼神则歆其食气质碍之流火化则得受用也。凡塔刹严丽多被鬼神取旃。海若川侯亦非人也。如陈重云殿天火焚。东海人时见殿影焉。又近马氏霸湖南。末年天册阁为天火焚。朗州守此夜闻空中呵喝言。回避天册阁来也。云中腾沸若千万人舁荷重物。然累日方潭州火矣。若怀信见刘隐之梦信亦不可测之僧也。

唐陕府辛七师传

释辛七师者。不显出家之号。时姓氏行次呼之既熟人耳。更无别召体焉。实陕人也。始为儿时。甚闻谨肃不尝狎弄。少即老成。其父为陕郡守。观七师之作为谓其母曰。是子非常儿孺。善宜护养之。年甫十岁迥知佛法可以宗尚。凡经卷冥然分其此华此梵。都不缘师教。及钟荼蓼陟屺之痛愈深。虽亲属劝勉益加柴毁。先是郡城南有瓦窑七所。一日哀号之际发狂遁去。其家僮辈蹑迹寻之。见其入窑窖中端坐。身有奇光灿若金色。家僮惊就问无言。惧而徒步。次窥一窑复见七师同前相状。如是历遍七窑。一一见其端坐发光。是以陕服之人重之若神。遇之罗拜焉。

唐京师大安国寺和和传

释和和者。莫详氏族本生。其为僧也狂而不乱愚而有知。罔测其由。发言多中。时号为圣。安国寺中居住出入无拘捡。见本寺修营殿阁未就。有越国公主降荣阳郑万钧。虽琴瑟相谐而数年无子。和因至公主家。钧焚香洒扫以待之。主拜跪归向。钧祈告之曰。某自叨选尚愿得一子为嗣。唯师能致之乎。和曰。易耳。但遗我三千疋绢。主当诞二男。钧勤重如听佛语。出绢如所求施之。和取付修寺殿阁功德主。乃曰。主有娠矣。吾令二天人下为公主作儿。所忧者公主不能并妊二子乎。为[

End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高僧自述过去世邪淫所受果报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着依西达西和菩提两位长老尼。她们两位长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乐禅那、博学多闻,并且断尽了一切烦恼的四果阿拉汉圣者。有一天,她们进入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凉州籍高僧昙曜

◎柴多茂一、昙曜生平简介昙曜,生年不详,约卒于487-489年间,籍贯凉州(一说为罽宾人,今指克什米尔一带)。他少年出家,修行禅法,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是北魏时期佛学修养最深、最有才华的一位高僧。昙曜

赠药山高僧惟俨

◎ 李 翱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去药山参拜药山惟俨禅师,禅师正在窗下看经,既不起身迎接,也不抬头招呼他。李翱急躁地说:见面不如闻名!禅师说:太守为什么要贵

高僧憨山大师

◎ 车如舜在明代高僧中,与紫柏大师齐名,两人相交甚厚,主张相近,而且最后都同遭官府拘捕迫害的是憨山大师。憨山(1546-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省)人。据说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吴言生佛源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年轻时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到器重,被委任为云门寺知客。佛源老和尚对师父也十分钦佩。他曾讲述过一个虚云老和尚降服老虎的传奇故事。任何境

92岁高僧的养生秘诀:慢!

星云大师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52年前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与糖尿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让他积累了许多保健、养生经验,其中,慢,即为其养生之道之一。几年前,星云法师说过这样一句

高僧的惜福节俭

高僧的惜福节俭◎ 如 意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

五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往生体验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看唐代中国文化的西传

◎ 张梓波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慎 言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尊师重道的问题。如佛陀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净业三福时说,为佛弟子当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善

当代高僧:父母这样教育 孩子便堪称大才

作父母的,对子女负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必须认真履行,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衣食住等生活资料,令其能正常健康地成长。但要提倡节俭,不要奢华浪费,知一菜一米,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爱护。同时要教以孝顺父母,尊老爱

怎样做个好人?高僧:至少达到六条标准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

信佛多年仍不快乐 高僧三句话告诉你真正原因

有些人皈依后,仍然不觉得快乐,执念不断,烦恼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文禅师与信众的对话中感悟一二。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绿色人生!高僧开示吃素的功德和意义

我们祖先说过:一日吃素,天下杀生无我份;你今天吃素,今天全世界的杀生就与你没关系,这就像互联网一样,你的电脑没有连接到杀生的网络里。我们的祖先又说:吃他一口肉,欠他万万千;世间最惨的事情莫过于生命屠杀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高僧离世为啥叫“圆寂”,和死亡有什么区别?

圆寂,其实是“涅槃”的另一种说法,是对“涅槃”一词的大体解释。“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

高僧为什么圆寂之后要坐缸

圆寂通常是用于佛教之中。普通人死了就叫做死,而和尚死叫做圆寂。出家之人置身红尘之外,不然世俗,境界非常的高。大家可能会在一些电视影片中看到有些和尚在死的时候是坐着的。这也叫做坐着圆寂,因为修行高的人能

高僧故事:童子妙答传佛衣钵

伽耶舍多之母因梦见拿镜子的天神而怀孕,七天之后生下伽耶舍多。伽耶舍多刚出生时,肌肤细腻光润,有如晶莹琉璃,而且散发阵阵芳香,充盈整个房屋。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禀赋,思维敏捷,言谈得体,无论什么事都一点

陈坚: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陈坚内容提要: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袜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袜宏和德清

最早来中土的高僧摄摩腾

摄摩腾原是中天竺(古印度)人,相貌仪表很俊美,精通大乘佛经和小乘佛经,以经常到各地周游传播教化为己任。从前,他曾经往天笔附属小国,宣讲《金光明经》。当时正赶上敌人侵犯边境,摄摩腾说:“佛经中说:‘能够

吴言生:古代高僧元宵节是怎样说禅的?

元宵节又称上元、灯节,家家户户挂灯、赏灯,很多地方还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关于元宵节燃灯习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与佛教东传有关的说法便是其中之一。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

洪修平: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

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洪修平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虽时有争论,有时这种争论还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但三教融合的总趋势却始终不变,三教一致、三教合一的呼声也不断出现,唐宋之际更是形成了绵延上千年之久、成为

高僧是指什么

高僧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为对佛门比丘之尊称。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亲自赴峨眉山、五台山等地传播佛教,将佛法传到了汉地,是最早在汉地弘

中国历史上著名高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

近百年来中国有哪些得道高僧

虚云法师虚云法师,堪称近现代最具传奇色彩的高僧。1840年生,1959年圆寂,世寿120岁(学者胡适对此有争议)。“历经四朝五帝”,五帝是指: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是指:大清、太平天国、

对我国佛教发展影响比较大高僧

1.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

中国有一位传奇高僧寿命高达290岁

有一本作品叫《历代高僧生卒年表》,这部年表明确记载:“慧昭,男,526年生,815年卒,终年290岁。”当然这条数据也是来自佛教史籍,比如《宋高僧传》。《宋高僧传》之中有慧昭法师的详细资料,我们不妨了

高僧传

《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是南朝梁僧慧皎撰佛教史书。共十四卷。类传体。所载僧人,从东汉永平十年(67)至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四百五十三年间,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分为十门:译经、义解

高僧介绍: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高僧介绍:生根活佛

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是西藏雍仲本教与宁玛巴教两大教派的伏藏法王,“密宗”和“大圆满”传承中最早期的六位上部大师之一,也是“密宗”和“大圆满”传承的第五代法王。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

方立天: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方立天圆瑛法师(18781953)在1942年给北平佛教学院师生赠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又在抗日战争时期

近代中国证得阿罗汉之果位的一位传奇高僧

广钦老和尚是一位久负盛名的高僧大德,据传老和尚已经证得大阿罗汉果位。实在是中国的一位国宝级别的人物。广钦老和尚曾经长期住山修行,住山洞,吃野果,喝山泉,一心修行佛法,两耳不闻世事,修行证量很高。广钦老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丈雪通醉

丈雪通醉禅师,俗姓李,四川内江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阴历10月15日。父名李梅,母姚氏,皆以耕织为业,生活贫苦。禅师幼年气质矜持,成年后性情宽厚沉静。六岁时(1616年),即被笃信三宝的父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圆悟克勤大师

禅宗临济一脉,自晚唐义玄大师(787--867)创立后,六传至北宋石霜楚圆,分为杨岐方会(992-1069和黄龙慧南(1002-1049)两派。其中杨岐方会一派,后成为临济正宗。可以说临济宗后期的历史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破山海明

朱明一代,临济宗盛行。迨至中叶,出了一位法龙门象笑岩德宝大师(1512-1581年,字月心),他自幼出家,受戒后便南北弘法,游方传教,以禅道接引诸方学者,晚年定居北京柳巷精舍。史称明末四高僧中的三位云

禅宗文化:禅宗高僧南泉普愿禅师

南泉普愿禅师(748―834)是马祖道一的弟子,他与百丈怀海、西堂智藏被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禅师是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人,俗姓王,自幼仰慕佛法。他是中国禅宗史上一位有着广泛影响的人物。普愿于唐至德二

果卿居士:为什么高僧大德也会生重病?

诸佛菩萨慈念关爱众生胜过父母。因为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慈爱只是今生这一世,佛却是众生若不成佛,就生生世世无止境地救拔他、加持他。再者,父母若见子女不听自己的话,或者背恩违义,心里就会怨恨,可见父母的慈心是

印光大师:历代高僧大德弘扬净土的概况怎么样?

问:历代高僧大德弘扬净土的概况怎么样?印光法师答:及至大教东来,庐山创开莲社,一唱百和,无不率从。千五百余年来,潜修显化者,多难胜数。举其尤者,元魏则有昙鸾。陈隋则有智者。唐则有道绰,善导,怀感[1]

印光大师:高僧大德为什么还会生病

念佛之人,有三宝加被,龙天护佑,此系一定之理,断不致或有虚妄。然于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转后报为现报,转重报为轻报)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种不合理之疑议也。昔西域戒贤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