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卷 大方等大集月藏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06 10:39

第十卷 大方等大集月藏经

星宿摄受品第十八

尔时,佛告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四天王言:“过去天仙云何布置诸宿曜辰,摄护国土养育众生?”

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四天王等,而白佛言:“过去天仙分布安置诸宿曜辰,摄护国土养育众生,于四方中各有所主。东方七宿:一者、角宿主于众鸟,二者、亢宿主于出家求圣道者,三者、氏宿主水生众生,四者、房宿主行车求利,五者、心宿主于女人,六者、尾宿主洲渚众生,七者、箕宿主于陶师。南方七宿:一者、井宿主于金师,二者、鬼宿主于一切国王大臣,三者、柳宿主雪山龙,四者、星宿主巨富者,五者、张宿主于盗贼,六者、翼宿主于商人,七者、轸宿主须罗吒国。西方七宿:一者、奎宿主行船人,二者、娄宿主于商人,三者、胃宿主婆楼迦国,四者、昴宿主于水牛,五者、毕宿主一切众生,六者、嘴宿主鞞提诃国,七者、参宿主于刹利。北方七宿:一者、斗宿主浇部沙国,二者、牛宿主于刹利及安多钵竭那国,三者、女宿主鸯伽摩伽陀国,四者、虚宿主般遮罗国,五者、危宿主著华冠者,六者、室宿主乾陀罗国、输卢那国及诸龙蛇腹行之类,七者、壁宿主乾闼婆善音乐者。大德婆伽婆,过去天仙如是布置四方诸宿,摄护国土养育众生。”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汝等谛听,我于世间天人仙中一切知见最为殊胜,亦使诸宿曜辰摄护国土养育众生。汝等宣告令彼得知,如我所分国土众生各各随分摄护养育。”大梵王等而白佛言:“如是,大德婆伽婆,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于摩国、陀楼国、悉支那国、奈摩陀国、陀罗陀国、佉沙国、罗佉国、赊摩国、侯罗婆国、舍头迦国、頞阇婆国、没遮波国,此十二国付嘱角宿摄护养育;亦护角宿日建立国土城邑聚落,及角宿日所生众生,汝等宣告令彼得知。”梵王等言:“如是,大德婆伽婆,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阿罗荼国、诃利那国、叔迦罗国、波卢罗国、弗利赊国、那摩帝国、俱致娑国、苏那婆国、赊摩国、跛陀婆国,如是十国付嘱亢宿摄护养育。”乃至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佉搜迦国、信头婆迟国、阿摩利国、余尼目佉国、难陀婆国、伽沙国、跋使俱阇国、由婆迦国、婆佉罗国、沙婆罗国、伽楼荼国、鸠筹迦国、婆遮利婆国,此十三国付嘱氐宿摄护养育。”乃至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波头摩国弗色迦罗国、目帝国、嵩伽摩国、耆利国、不摩婆国、南耆利国、遮波罗国、修帝达赊国、提婆那国、奚周迦国,此十一国付嘱房宿摄护养育。”乃至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睺罗婆国、鸠罗婆国、牟罗婆国、能伽婆国、苏提闼国、鸠知迦国、天王国、毗那婆国、波搜多国、奚迦国,如是十国付嘱心宿摄护养育。”乃至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伽阇弗国、迦罗婆国、迦迦波他国、悉陀叉国、郁瑟吒罗婆国、帝罗南国、阿罗毗国、那婆国、弗色迦罗婆国、摩兜利国、迦邻伽跋帝国、摩于达利国、毕姜阇国、钵利犀罗婆国,此十四国付嘱尾箕二宿摄护养育。”乃至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婆蹉国、忧禅尼国、忧楼频螺国、输尼般多国、摩荼婆国、毗使拏提波国、遮罗羯波国、婆罗斫迦罗国、罗摩伽摩国、迦尸弗国、鸠楼沙国、陀修国、卢醯多国、阿婆陀荼国、帝拏槃那国、遮达那国、毗伽阇国,此十七国付嘱井宿摄护养育。”乃至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波吒利弗国、摩尼蓝婆国、婆楼那国、那遮罗国、羯那国、北般遮罗国、帝跋拏国、娑罗蹉国、瞻波国、苏都那国、鸠楼差多国、西地国、富楼沙富罗国、侯弥单国、蓝摩婆国、瞿罗国、奚摩国、阇耶波梯国、婆求弥国、恒河门国、头婆罗婆帝国、旃达罗跋帝国、婆楼迦车国、苏尼弃国、瞿沙跋帝国,此二十五国付嘱鬼宿摄护养育。”乃至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寄萨梨国、摩诃尼梯国、乌场国、须尼弃国、波罗婆国、忧罗婆国、区荼国、尼佉国、干荼波罗婆国、婆寄多国,如是十国付嘱柳宿摄护养育。”乃至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阿鞞遮国、苏跋拏国、阇吒国、金性国、摩兜罗国、毗摩尸利国、检婆楼遮国、苏梨国、婆求遮国、频头罗婆国、婆罗那国、般遮囊伽罗国,此十二国付嘱星宿摄护养育。”乃至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波斯国、诃利陀国、敕勤国、阿摩罗国、婆罗婆国、苏摩尼弃国、叵耶那国、三牟遮国、尸梨沙国、婆利国、伽菟娑国、摩遮国、兜佉罗国、摩头师利国,此十四国付嘱张翼二宿摄护养育。”乃至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伽罗婆罗国、忧罗赊国、罽使拏国、婆耆国、檀多摩利国、婆楼遮国、陀荼国、达拏国、薮牟寄赊国、鸠论遮差国、呿罗婆罗国、阿疏俱迦国,此十二国付嘱轸宿摄护养育。”乃至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鸠赊弗利国、紧那罗国、迦卑罗摩利国、三谟师国、咽罗尼国、时婆利国、奚阇尼国、摩兜褰迟国、般荼梨国、蜜拏梨国、修罗毗国、侯摩多尼国,此十二国付嘱奎宿摄护养育。”乃至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提帝赊婆国、苏摩跋罗国、多罗比尼国、阿赊若国、俱萨罗斯国、悉都那国、娑罗瞬迟国、紧拏多利国、湿婆尼利国、罗婆师饥国、佉吒梨毗国、佉娑利国、白马国,此十三国付嘱娄宿摄护养育。”乃至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阿斯那弃国、军陀罗毗国、安尼师国、遮俱波国、兜伽帝国、逋支国、支多毗悉帝国、忧簁帝国、槃头波罗国、毗罗梨迦国、摩陀罗毗国、迦拏波帝国、达婆娑梨国,此十三国付嘱胃宿摄护养育。”乃至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波罗耽罗国、只叔迦国、婆楼遮国、输卢那国、迦毗罗婆国、奢耶国、马面国、伽楼荼国、憍罗跋陀国、吴地国、阇婆跋帝国、鞞楼国、伽楼诃国、于填国、伽颇罗国、狗面国、尼婆罗国、俱那娑国,此十八国付嘱昴宿摄护养育。”乃至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摩伽陀国、鞞提诃国、萨罗国、奚浮迦国、牟尼奢耶国、罗罗国、余尼迦国、拘萨罗国、跋沙伽国、阿荼国、鞞诃迦国、頞那婆国、伽耶国、尼婆国、槃罗婆国、跋知尼国、陀楼国、尸利曼多国、弥伽颇罗国、摩醯首罗腻罗耶国、罽宾国、婆卢师多国、沙勒国、忆尼国、簁堤国,此二十五国付嘱毕宿摄护养育。”乃至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尼娑国、迦尸国、奢鸠尼国、阿吒摩阇国、紧陀国、摩婆摩国、达毗迦国、八城国、殊提沙国、婆毗迦国、婆求荼国、摩诃罗吒国、乾陀罗国、迦婆摩国、般遮罗国、多荼沙国、首婆迦国、摩师跋那国、兜罗婆国、苏摩国、婆求国、摩多摩利国、摩罗婆国、鸠留国、瞿沙国,此二十五国付嘱嘴宿摄护养育。”乃至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阿湿婆国、奢跋那国、摩偷罗国、鸯伽吒婆国、摩头曼多国、俱周罗国、曼遮国、婆求摩国、俱阇婆国、震旦国、首罗犀那国、阿那牟佉国、佉罗婆罗国、犀摩娑国、那[少/兔]逻婆跋陀国、曼迟罗婆国、奚周迦国,此十七国付嘱参宿摄护养育。”乃至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辛头鸠罗国、瞿那悉须国、迦罗差国、娑罗差国、达罗腻钵帝国、海果国、阿楼瑟拏罗婆国、那婆弗使波罗婆国、摩那兜利国、民陀罗跋帝国,如是十国付嘱斗宿摄护养育。”乃至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刹利天祠如是二处,付嘱牛宿摄护养育。”乃至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阿楼那国、鸠私娑罗阇利国、瞻波兜簁国、龟慈国、摩蓝浮沙国、舍迦国、物陀罗多国簁提国、瞿师国婆罗弥国,如是十国付嘱女宿摄护养育。”乃至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难提跋弥国、波罗尸国、满福国、忧罗奢国、蓝浮沙国、娑婆国、摩陀罗婆国、簁提国、佉沙国、娑罗斯国、师子国、诃波他国、诃利鸠时国、忧婆毗罗国、多罗尼国、毗舍离国、忧迦利国,此十七国付嘱虚宿摄护养育。”乃至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迦车鞞帝国、波利支国、龙华国、鸠荼婆国、难提跋檀那国、婆楼迦国、乾陀俱致国娑弥利国、夜瑟吒俱利国,如是九国付嘱危宿摄护养育。”乃至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我今以彼侯曼陀国、奢曼陀国、头摩迦国、酬摩迦国、犍沙婆国、鸠支国、博叉利国、德叉尸罗国、婆弥婆利国、跋陀跋帝国、忧摩差国、跋娑多牟利摩国、婆楼迦车国、婆罗跋帝国,此十四国付嘱室壁二宿摄护养育;亦护二宿日建立国土城邑聚落,及二宿日所生众生,汝等宣告令彼得知。”梵王等言:“如是,大德婆伽婆,唯然受教。”

尔时,佛告梵王等言:“所言曜者,有于七种:一者、日,二者、月,三者、荧惑星,四者、岁星,五者、镇星,六者、辰星,七者、太白星。所言辰者,有十二种:一名弥沙,二名毗利沙,三名弥偷那,四名羯迦吒迦,五名[糸 枲]呵,六名迦若,七名兜逻,八名毗梨支迦,九名檀尼毗,十名摩伽罗,十一名鸠槃,十二名弥那。我今令此诸曜辰等摄护国土城邑聚落养育众生,汝等宣告令彼得知。”梵王等言:“如是,大德婆伽婆,唯然受教。”

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释提桓因、护世四王及诸眷属而白佛言:“大德婆伽婆,若有世尊声闻弟子,不得畜养奴婢、畜生、园林田宅,俗人资具及不交往,除四方僧物,起发精进,三业相应,常怀惭愧,独住闲林集诸善法;我于彼时令宿曜辰正行于世,遮恶众生触恼斗诤、两国兵仗,疾病饥馑、非节风雨、失时寒热悉令休息,护佛正法久住炽然,绍三宝种使不断绝,三种精气增长安住,亦使世尊声闻弟子身口意业清净相应,发大勇猛循法而住。”

尔时,佛告阿若憍陈如言:“为令我法得久住故,成熟众生故,阎浮提中一切诸国、一名诸国、多名诸国、同名诸国及不列名国,分布与彼天、龙、夜叉乃至迦吒富单那等令作护持,及宿曜辰亦付诸国令作护持;乃至令三宝种不断绝故,所有诸国多名同名,于彼诸国同名夜叉、同名罗刹,有国无鬼神名有鬼神住,还付彼等令作护持,于阎浮提有余鬼神不列名者亦使护持。憍陈如,一切鬼神皆悉发心护持养育,乃至随我声闻弟子三业相应常无聚积循法而住,于一切时护持养育。憍陈如,汝等应当常不聚积,住阿兰若,三业相应,背舍生死趣向涅槃,成熟众生,应如是学。”

尔时,世尊欲重明此义,而说偈言:

“或熟众生故,我问诸天王:

云何昔天仙,配宿摄诸国?

梵天答我言:过去天仙等,

安置诸宿曜,护如法众生。

今付汝国土,应当加养育,

亦付鬼神等,而令作护持。

及彼宿曜辰,各令摄国土,

护持养育故,炽然正法眼。

护不畜田宅,清净声闻众,

遮诸恶众生,及息诸浊恶。

不绝三宝种,增长三精气,

汝告宿曜等,令彼作护持。

我告诸声闻,令住正法眼,

应当舍憍慢,精勤住兰若,

背舍于生死,趣向于涅槃,

乐住禅境界,成熟亿众生。

建立塔寺品第十九

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四天王等及诸眷属,从座而起,合掌向佛,一心敬礼而作是言:“佛说于此四天下中所有过去诸佛如来之所建立住持大塔牟尼诸仙所依住处,于现在世及未来世而常不空,佛为菩萨摩诃萨等降大法雨皆悉充满,初名众仙所兴,次名德积,次名金刚焰,次名香室,次名睒婆梨,次名贤城,次名须质多罗,次名水光,次名香薰,次名善建立,次名遮波罗,次名金灯,次名乐依,次名牟真邻陀,次名金刚地,次名慈窟,次名那罗延窟,次名渠摩娑罗香,次名慧顶,次名大德窟,次名善现,次名青郁茂窟,次名虚空子,次名牛头栴檀室,次名难胜。此是过去诸佛建立住持大塔,常为菩萨摩诃萨等之所加护,是于我等常所供养。世尊所有声闻弟子,于现在世及未来世,复有几所塔寺住处,令我等辈护持养育?”

尔时,世尊熙怡微笑,从其面门放种种光照曜诸方,即时于此四天下中,而有无量百千诸佛处处而现:东弗婆提八万佛现,北郁单越百千佛现,西瞿陀尼五万佛现,诸海岛国百千佛现。此阎浮提二百五十千佛处处而现:波罗奈国六十佛现,迦毗罗婆国二十佛现,摩伽陀国三十佛现,鸯伽摩伽陀国二十佛现,拘萨罗国五十佛现,须罗吒国二十佛现,摩诃罗吒国三十佛现,乾陀罗国十佛而现,阿槃提国二十六佛现,般遮罗国二十五佛现,苏摩国十二佛现,阿叶婆国十佛而现,摩偷罗国十佛而现,毗罗国十八佛现,婆蹉国五十六佛现,奢耶国四十二佛现,优禅尼国二十三佛现,舒卢那槃多国二十五佛现,舒卢那国三十八佛现,摩尼蓝婆国二十五佛现,波梨弗国五十五佛现,婆楼那跋提国四十八佛现,提跋那国二十九佛现,瞻波国二十五佛现,悉都那国三十六佛现,西地国七十佛现,富楼沙富罗国五十佛现,乌长国二十六佛现,抧萨罗国二十二佛现,金性国二十九佛现,摩兜罗国四十佛现,涑利迦国二十八佛现,般遮囊伽国五十八佛现,波斯国二十佛现,敕勤国四十佛现,尸利沙国三十二佛现,婆佉罗国五十八佛现,罽宾国五十五佛现,忧罗奢国二十五佛现,佉罗婆罗国十二佛现,阿疏拘迦国二十二佛现,陀罗陀国十五佛现,波卢那国二十佛现,弗离沙国十五佛现,迦沙国二十八佛现,遮拘迦国二十佛现,簁提国四十五佛现,沙勒国九十八佛现,于填国百八十佛现,龟兹国九十九佛现,婆楼迦国二十四佛现,奚周迦国十八佛现,亿尼国八十佛现,鄯善国二十九佛现,紧那罗国八十佛现,震旦国二百五十五佛现,罗罗国二十四佛现,吴地国五十佛现,新陀跋持国二十五佛现。

佛言:“诸仁者,如是等佛,于此四天下国土城邑、村落山林处处而现,我今神力之所加故,还有如是等数塔寺。于彼彼处,我诸声闻现在、未来三业相应,及与三种菩提相应有学无学,具足持戒多闻善行,度诸众生于三有海,及诸施主为我声闻而造塔寺,亦复供给一切所须,及彼眷属付嘱汝等,勿令恶王非法恼乱,又复勿令他方冤敌、盗贼水火、人非人等之所恐怖,亦勿令彼饥渴乏少,以乏少故于三善业不得相应,退舍禁戒,善朋损减。”

尔时,复有诸梵天王、诸释天王、诸龙王、诸夜叉王、诸阿修罗王、诸鸠槃荼王,皆与眷属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大德婆伽婆,已有一切如来塔寺及阿兰若处,现在世尊声闻弟子所有住处,及未来世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若在家人、若出家人,为于世尊声闻弟子造塔寺处,随有世尊声闻弟子三业相应,及与三种菩提相应,有学无学,住于持戒多闻善行,我等悉共守护于彼,令离一切诸难怖畏。诸有世尊声闻弟子所立塔寺及阿兰若处,如有给施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一切所须,如是施主我等亦当护持养育。若复世尊声闻弟子,乏少昼夜所须众具贫苦之者,我为彼等作大施主,受其寄付护持养育,除诸怖畏。”

佛时赞言:“善哉!善哉!诸贤首,汝等一切于四天下应当如是。如今汝等受我教敕如说修行,我以汝等及诸眷属付嘱弥勒。”

尔时,世尊欲重明此义,而说偈言:

“天王皆悉起,敬礼瞿昙仙,

问诸塔寺数,说佛所依处:

于此四天下,复有几塔寺,

声闻所依者,我等共护持?

两足尊微笑,于此四天下,

化作诸佛现,无量百千数。

四方神力加,故现诸化佛,

示佛诸声闻,所立诸塔寺。

为住三乘道,是故而建立,

乐三业相应,如是声闻住。

以诸声闻寺,付嘱于汝等;

供养彼施主,亦当护养育,

不令相违恼,勿使他得便,

莫令有乏少,退舍于禁戒。

天王及眷属,禀受佛教敕:

我等悉护彼,导师所建立;

我等及眷属,勤护诸塔寺;

已作当作者,一切勤护持。

知足诸比丘,住于无积聚,

离欲慈悲心,我等当守护。”

法灭尽品第二十

尔时,月藏菩萨摩诃萨复从座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合掌向于十方一切诸来菩萨摩诃萨众,口眼微笑,顾视月灯菩萨摩诃萨,而说偈言:

“观此希有慈悲士,释迦大仙尊导师,

今以此法甘露味,付嘱夜叉令护持,

普告一切作是言:我之正法汝当护,

一切声闻器非器,当视如子护养育!

为我剃头著袈裟,勿令于后有恼害,

休息诸恶俭病疫,亦息非时风热雨,

如是三种精气增,正法久住于世间,

众生不堕诸恶道,速能趣向大涅槃。

我从昔来未见闻,慈悲希有余土无,

除佛更无余众生,能令正法久炽然。

诸佛慈悲慧无量,广持正法令久住,

导师灭后佛正法,炽然久住事希有。

此土不善烦恼山,坚固希有最难坏,

转正梵轮法眼住,悉令住善到涅槃。

此土极恶人与魔,夜叉修罗鸠槃荼,

彼等究竟灭烦恼,护持世尊真妙法。

以是因缘得最胜,能尽所作诸恶业,

彼勤供养于三宝,是故速能趣涅槃。

断除烦恼牟尼尊,世间自在大导师,

怜愍一切众生故,告令护持佛正法。”

尔时,月灯菩萨摩诃萨,闻月藏菩萨说是偈已,复说偈言:

“我欲问佛无边慧,法眼几时住于世?

如此佛月灭度后,烦恼痴诤闇世间,

云何贤圣复得集?当作何人方便护?

云何示世安隐道,能度三趣亿众生?”

尔时,一切诸来大众,向诸菩萨摩诃萨赞言:“善哉!善哉!”

尔时,月灯菩萨摩诃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整理衣服,右膝著地,合掌向佛,头面作礼,以偈问曰:

“我今问佛无边慧,以我今有诸疑网,

以何因缘法眼灭?云何法灯久炽然?

谁能破坏此法鼓?谁能枯涸正法河?

云何法眼得久住?我当于彼助护持!

为以尸罗精进力,为以羼提禅般若,

为以何力法久住?唯愿速说何方便!

云何法水得久流?有多亿数助佛者,

我等精勤坚固行,为令法海不速竭。

大地精味常增长,及以众生法精味,

枯涸众生烦恼海,众生更不趣恶道。”

尔时,佛申金色右臂,而说偈言:

“汝等共谛听,一切有为法,

无常火所烧,无有少常者。

譬如诸戏人,作于种种戏,

如是等众生,皆为烦恼转。

犹如幻芭蕉,亦如水中月,

三界有为法,一切皆如是。

诸法我自觉,道成如先佛!

我今大众会,天人作证明,

正法付天神,护持众苦尽,

成于三界尊,能令法炽盛。

显现八正路,邪意恶觉灭,

沙门刹利王,激动相瞋恼。

我今当不久,涅槃灭无余,

大智诸声闻,亦随我涅槃。

余方诸佛国,一切诸菩萨,

具大神通者,复还向他方。

福德诸国王,大臣长者灭,

限满百年后,佛法渐隐没。

薄福众生等,于我法出家,

不乐于三乘,亦不畏后世。

活命故出家,多诈无羞耻,

贪求诸名利,处处谄嫉妒。

远离于禅诵,善舍诸善法,

昼则乐言讼,夜则多睡眠。

乐读外杂典,舍离佛所说,

复与女人通,严饰身衣服。

为求名利故,但营世俗业,

常为他作使,通致诸信命。

往返俗人家,贩卖以自活,

乐作诸田业,又复喜斗诤。

见诸善比丘,梵行多闻者,

嫉妒复瞋骂,不容彼坐卧,

而作粗穬语,诽谤及毁呰。

于诸俗人边,称扬不善业,

言此诈比丘,是贼最恶人,

若有供养者,多得恶名闻,

于彼不获福,亦莫信彼说。

诸寺恶比丘,盗说梵行者,

种种不善事,是以刹利瞋。

彼诸恶比丘,杂以外文颂,

称赞彼刹利,能令刹利喜。

毗舍婆罗门,利喜亦如是,

以是得供养,持戒被欺陵。

刹利婆罗门,嫌恨持戒者,

嫌恨持戒故,致使诸天瞋,

弃舍彼国土,刹利辅相臣。

向于宝国土,在彼而安住,

轻贱持戒故,菩萨亦舍离。

诸天舍离后,其国大可畏,

恶龙恶夜叉,罗刹鸠槃荼,

入国夺精气,及食其肉血。

恶王婆罗门,毗舍首陀等,

共护国城邑,及以诸村落。

宫舍国园林,恶鬼遍充满,

常夺彼精气,触恼诸刹利。

婆罗毗舍陀,男女等皆瞋,

复令心变恶,互共相斗诤。

彼等斗诤故,布萨行檀绝,

其国水枯涸,非时风雨起,

饥馑极俭短,乏少资生具,

果苗不成熟,地味众生味,

法味及精气,一切皆损减,

兴动诸兵仗,互共相劫夺。

如是悭贪国,恶比丘往返,

复以佛僧物,饮食诸果药,

持用与俗人,因此得供养,

奴婢及田宅,与彼令摄受。

不善比丘等,以之为尊长,

少智诈多闻,不喜禅戒者。

禅戒者去后,为财共斗诤,

刹利闻生瞋,打害恶比丘,

还俗舍法服,系闭于牢狱,

以是诸天瞋,迭共相告语:

如是国土中,旃陀罗王治,

朋党恶比丘,毁破袈裟服,

自坏己国土,不久当败亡,

堕在阿鼻狱,受苦极长远,

于是贤劫中,无脱地狱时。

是旃陀罗王,众圣所厌贱,

听读檀尸法,谄曲虚诈现。

是王多诈伪,速灭己国土,

苗稼不成熟,亢旱及水潦。

鼨鼠恶象暴,自他国兵起,

曜入非常宿,大地普震动。

白虹妖星堕,时气多疫病,

焚烧诸聚落,速坏国城邑。

剃头著袈裟,诸佛所加护,

一人出家者,天人所供养,

唯除诸如来,无有自在者。

彼旃陀罗王,讁罚恶比丘,

毁坏三世佛,二种净法身,

烦恼疮深重,难得值诸佛,

诸天皆舍离。彼旃陀罗王,

如是国土坏,法眼当散灭;

诸天舍离故,如是国土坏,

三种精气减,毁灭天宫殿,

白法善朋少,黑法恶党增,

于彼浊恶世,无有明智人。

所住阿兰若,乐法安隐住,

彼持我正法,能令多众信,

鬼神敬信故,遮障诸怖畏,

增长三精气,炽然我正法。

彼以禅定乐,充满天宫殿,

是故以我法,付诸鬼神王,

遮障恶刹利,莫恼我声闻。

国王于持戒,亲近常供养,

破戒不亲供,舍离各随住。

国王不恼彼,持戒及毁禁,

刹利净持戒,彼此皆信敬。

毗舍婆罗门,不恼诸天神,

正法得久住,白法常增长。

汝等于此土,随意而安住,

汝等若发心,此土常安住。

乃至我法尽,莫向诸余国,

以檀尸罗法,令多众归信。

智者能成熟,彼非是希有;

于彼恶世时,炽然我正法,

遮障恶刹利,此事为希有!

慈心常相应,莫打我声闻,

彼二说正法,能救地狱苦。

比丘不护戒,国王莫讁罚,

汝诸刹利王,莫共沙门斗。

俗人作诸恶,速趣于地狱,

软语向彼二,遮除诸恶业。

莫以粗穬语,亦莫打治罚,

以是国不坏,增长三精气,

正法得久住,佛法久炽然。

多有说法者,能闭三恶趣,

休息世间恶,增益诸天众,

涅槃门得开,无漏者则入,

菩萨得增长,犹如明分月,

能以于六度,充满诸佛法。

是故诸智者,所来诸菩萨,

当住于此土,炽然我正法。

盲冥失道者,当与正法眼,

众生以六度,成熟于菩提。

汝等则成供,三世诸如来,

速证菩提果,净国作导师。”

大众皆默然,唯有贤劫众,

弥勒为上首,一切皆悉起,

合掌而白佛,咸作如是言:

“我不诣余方!护持佛正法,

尽我精进力,成熟大菩提,

随于彼时中,应机而说法。

欲有留难时,我等不能遮;

法欲灭尽时,我亦不能遮。”

尔时,世尊告彼白智童真菩萨摩诃萨,而说偈言:

“观此诸菩萨,勇猛执智炬,

无量阿僧祇,他方佛土来。

种种善根宝,归依诸佛海,

慈悲方便力,于佛法不动。

于此无有一,能持我法者,

贤劫诸菩萨,堪能持我法。

于我灭度后,佛法欲灭时,

所有出家者,而无有惭耻,

远离功德智,懈怠不精进,

舍道学世业,不乐持禁戒,

愚痴与俗交,多言复无羞,

贪取佛僧物,染著五欲乐。

如是比丘等,资生与俗同,

疑惑多贪财,邪淫怒嫉妒,

见住兰若者,说其诸过恶,

不乐读诵经,嗜睡多喜斗。

如是等沙门,厌贱禅兰若,

坚著于恶事,自高轻蔑他。

沙门及俗人,悭贪不舍施,

啖食佛僧物,多遭种种病,

无有慈愍心,少力恶喜斗。

以是天不雨,润泽悉枯涸,

饥馑遍世间,果实无滋味,

乏少于饮食,瞋诤相侵夺。

造十不善业,少福无供养,

法味不纯厚,行法心亦薄,

迭共作粗想,杀害无慈愍,

不孝于父母,亦不供尊长,

多修世俗行,疑惑复嫉妒,

贪染于邪法,非法无厌足,

贪求无厌故,是以久流转。

如是诸国王,及以辅相臣,

沙门婆罗门,毗舍首陀罗,

乐斗憎持戒,互共相谤毁。

南方边夷国,王名波罗帝,

百千诸军众,士将共围绕。

西方边夷国,有王名百祀,

亦将百千军,前后共围绕。

北方边夷王,名善意释迦,

士将诸营从,围绕亦百千。

东方睒弥国,王名为大军,

眷属百千众,围绕而侍卫。

大军王有子,名之为难看,

生时身著铠,把刀血涂身,

大力身坚固,而从母胎生。

是时长者等,大臣五百人,

同时俱生子,身亦著铠甲,

执刀血涂身,皆从母胎生,

是日于其国,天龙降血雨。

五百长者子,难看同处养,

难看年七岁,父王授其位。

边夷三恶王,又至北天竺,

破国杀害人,怨仇妒女色,

积财以火烧,瞋怒向中国。

边夷王等来,毁破佛塔寺,

杀害诸众僧,劫夺佛僧物。

病瘦诸比丘,不能走逃避,

少壮强力者,散走于诸方。

诸余比丘等,少年初出家,

未善学戒者,威仪法不具,

处处走逃避,随至被欺陵,

毁辱而打骂,恒受诸苦恼。

彼三边夷王,及与诸军众,

渐诣拘睒弥,十二年中斗。

三王及眷属,难看王杀尽,

统领阎浮提,而作一盖王。

于后大悔恨:我获无量罪!

颇有明比丘,当于我忏悔?

说言有三藏,父名为火施,

种姓常清净,是大婆罗门,

子名失师迦,高才智勇博,

释子中大名,今住波梨国。

时王即遣使,请彼三藏来,

为王演正法,令王生敬信。

我于十二年,战斗大作罪,

三王及眷属,军众我杀尽。

我亦十二年,具设般遮会,

普告阎浮提,释子皆来集。

所有诸比丘,住在阎浮提,

愿各悉来此,受我等供养。

比丘等悉集,睒弥般遮会,

在路有饿死,或病在道傍,

中有遭水毒,或值贼虎伤,

或复坠山涧,比丘死无数,

余残到睒弥,威仪法则坏,

百千皆来集,设大般遮会。

初起般遮日,大云皆悉起,

普遍阎浮提,降澍于大雨。

时王甚欢喜,此是众僧力,

比丘既集已,互共相借问:

颇见我和尚?及问阿阇梨,

知识诸等侣,同学何处去?

我今得来此,彼或道路亡!

高声大悲哭,相恋而嗥啼,

失师三藏起,少时静默住。

比丘大嗥哭,惆怅不自抑;

王见彼嗥哭,晓谕亦不止。

时王自思惟:此有罗汉不?

天神夜告王:还于波梨弗,

善财长者子,名曰涷罗多,

是大阿罗汉,恒在香山中,

三明解脱具,而来安住此。

今于此大月,十五日布萨,

由此布萨故,百千众集会。

中有一三藏,复有阿罗汉,

于时诸天众,皆来听布萨。

今是最后集,当作无上护,

法幢当摧折,法炬当散灭,

法山欲崩颓,法海当枯涸!

八种功德水,最后当亦竭!

比丘众声乱,三藏于时起,

高声言寂静:谛听戒律仪!

所有诸释子,一切皆来集,

我于此众中,多闻到彼岸,

学戒犹不净,何况于余人?

若有一比丘,能持此禁戒,

威仪无缺者,今当为布萨。

若于毗尼戒,威仪无缺犯,

于此大众前,有者今当现,

为学戒律者,今当作布萨!

罗汉涷罗多,即起师子吼:

依如经中说,我学戒清净,

决定无有疑,布萨我当听,

如佛之所说,禁戒我善学!

三藏有弟子,名曰鸯伽多,

懆恶即瞋骂,咄彼涷罗多:

经中未见汝,是学戒律者,

大德如是说,云何故违反?

鸯伽瞋极盛,两手执大棒,

打杀阿罗汉,净戒可敬者。

诸善比丘等,大哭而嗥啼,

各各相瞋怒,毁破身衣服。

时有大夜叉,名目佉檀提,

于佛深生信,敬重佛正法,

即以金刚杵,杀害彼鸯伽,

由杀阿罗汉,无著涷罗多。

复有恶比丘,名曰鸡多罗,

两手亦执棒,复杀彼三藏。

比丘皆悉起,各各共相杀,

百千诸比丘,存活者无几。

是时须臾顷,大地普震动,

于其虚空中,出大恶音声。

四方起大恶,火爨数百千,

火幢大可畏,现住在空中。

彗星及妖星,四方而流堕,

千亿诸天神,皆作如是言:

释迦所集法,今日当隐没!

色界诸天子,一切欲界天,

正法隐没已,大声悲嗥哭。

见佛诸夜叉,堕地而宛转:

从今于世间,更无有佛法!

律仪木叉戒,一切悉空无!

闇冥遍世间,无救无归趣,

诸人等不久,无异于獐鹿。

法幢当摧折,法鼓声亦绝,

甘露门闭塞,法师亦丧亡!

法炬当散灭,法轮更不转,

正法桥破坏,法足不复行,

法水止不流,法河永枯涸,

法山欲崩颓,法海当复竭!

住林阿兰若,所有诸天子,

于时大怖畏,悲嗥而自扑。

有诸魔眷属,邪见诸恶党,

歌舞皆欢喜,踊跃弄衣服:

释迦所说法,趣彼甘露者,

隐没是其宜,我法得炽盛。

难看王既知,正法隐没已,

从初至后夜,出城往诣彼,

见诸比丘尸,堕地即闷绝,

良久乃得苏,而复更悲啼:

见杀阿罗汉,三藏失师迦,

无量比丘死,我亦不久活。

收拾阿罗汉,别取三藏尸,

及诸比丘丧,种种而阇维。

余残在比丘,召唤集一处,

肴馔众美味,种种而供养。

复舍千万宝,一宝直百千,

以此众宝物,拟造五百寺。

一一诸比丘,各施百千物:

师等在此住,我等当养育,

为我说正法,我当至心听!

一切皆默然,无有说法者。

其王三劝请,白诸比丘已,

亦皆默然住,一切无说者。

王白诸比丘:可不知法耶?

语已袈裟白,染色不复现,

从床皆堕落,宛转在于地。

咸皆称佛言,佛法宝隐没,

须发爪皆长,诸法亦忘失。

当时虚空中,大声震于地,

一切皆遍动,犹如水上轮。

城壁碎落下,屋宇悉圯坼,

树林根枝叶,华叶果药尽。

唯除净居天,欲界一切处,

七味三精气,损减无有余。

解脱诸善论,当时一切尽,

所生华果味,希少亦不美。

诸有井泉池,一切尽枯涸,

土地悉碱卤,剖裂成丘涧。

诸山皆焦然,天龙不降雨,

苗稼皆枯死,甘蔗劫贝药。

生者皆死尽,余草更不生,

雨土皆昏闇,日月不现明。

四方皆亢旱,数现诸恶瑞,

十不善业道,贪瞋痴倍增。

众生于父母,视之如獐鹿,

众生及寿命,色力威乐减,

远离人天乐,皆悉堕恶道。

“如是不善业,恶王恶比丘,

毁坏我正法,损减天人道。

诸天善神王,悲愍众生者,

弃此浊恶国,皆悉向余方。

先佛不作者,我今为众生,

弃舍身寿命,为增三精气。

悲愍众生故,舍寿第三分,

令我法海满,洗浴诸天人。

过去诸如来,依寿而灭度,

彼于七日后,正法皆隐没。

今我涅槃后,正法五百年,

住在于世间,众生烦恼尽,

精进诸菩萨,得满于六度,

行者速能入,无漏安隐城。

像法住于世,限满一千年,

剃头著袈裟,持戒及毁禁,

天人所供养,常令无所乏;

如是供养彼,则为供养我。

若有为我法,归依而剃头,

身著袈裟衣,说彼是我子,

假使破禁戒,悉住不退地。

若有挝打彼,则为打我身;

若有骂辱彼,则为毁辱我;

是人心欲灭,正法大明灯。

故为器非器,舍寿第三分,

为众得安乐,饶益诸天人。

我昔行苦行,为诸众生故,

舍已自身乐,令法久炽然。

我昔舍身命,为诸病人故,

亦为贫众生,令法久炽然。

我昔为菩提,舍财及妻子,

宝象马车乘,令法久炽然。

我昔供诸佛,缘觉及声闻,

父母诸师长,令法久炽然。

为闻菩提故,无量阿僧祇,

备受种种苦,令法久炽然。

我修戒律仪,长夜常勤行,

十方佛为证,令法久炽然。

我昔常忍辱,忍诸恶众生,

为众除烦恼,令法久炽然。

我昔勤精进,坚固常伏他,

度脱诸众生,令法久炽然。

我修禅解脱,无色三摩提,

恒沙不可数,令法久炽然。

我昔为般若,住在于闲林,

演说无量论,令法久炽然。

我昔常怜愍,舍已身血肉,

及舍身支节,为增长法眼。

我愍恶众生,以慈而成熟,

安置于三乘,增长正法施。

我昔智方便,度脱诸恶见,

安置于正慧,法雨令不绝。

我昔以四摄,救度诸众生,

灭恶烦恼火,令四众久住。

我昔除外道,诸恶邪见网,

安置于正路,四众得供养。

我为彼舍命,慈愍度众生,

不令世间闇,而有所归趣。

如是于后时,欲令法不坏,

是故嘱法眼,饶益诸众生。

于我灭度后,菩萨向余方,

为欲不灭坏,一切贤圣法,

故我今说咒,令法久炽然。

金刚密无缺,解脱味所依,

所有十方佛,当与我说欲,

在此所来者,大众亦与欲。”

尔时,世尊为令正法得久住故,说大陀罗尼咒:

“哆地夜他阿婆牟寄婆牟寄质阇牟寄佉罗牟寄遮罗摩兮阿兮阿兮达啰婆帝摩呵地唎滞悉耽婆罗兮阇迦利磨什婆[(匕/矢) 籴)]达啰牟驶能伽咩什婆[(匕/矢) 籴)]什婆啰摩涅婆波苏婆诃。”

尔时,世尊说此金刚坚固深密解脱味体陀罗尼句时,遍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降华雨,一切乐器不鼓自鸣。诸来大众遍满大地,皆悉悲泣流泪赞叹,而作是言:“释迦牟尼如来应正遍知甚为奇特,未曾有法大悲具足,随彼众生为成熟故,安置显现未来法故舍第三分寿。”

说是语时,在会众生依烦恼身者心得敬信,尽虚空量诸众生等未发无上菩提心者皆悉发心,九十二那由他众生得柔顺忍,八那由他众生得首楞严三昧圣灯三昧,十万诸夜叉见四真谛,二千菩萨得共行测量毗尼三昧,六十四百千阿修罗得殊胜行那罗延三昧,八那由他百千诸天得清净行三昧,三十那由他百千鸠槃茶得胜幢上灯三昧,二十那由他百千诸龙得不欺陵力行三昧,二万比丘尽诸有漏心得解脱。

尔时,智炬童真菩萨摩诃萨,白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了知清净士,观此释迦牟尼如来,以大名称充满十方诸佛国土。云何充满?谓释迦牟尼佛从初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来,于一切众生平等安置,以福田心种种勤修而行布施,于一切菩萨道修最胜行,成熟一切诸众生故发最胜愿,舍清净国至此五浊众苦世界,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成正觉。以大慈悲因缘力故,为无间业、诽谤正法、毁呰贤圣一切不善恶业缠缚,十方一切清净佛土所弃众生,为诸烦恼之所缚者,成熟如是诸众生故,于此娑婆世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一切菩萨道修最胜行。是人今于五浊世界,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成正觉,此无间业诸众生等,种种骂辱诽谤如来,轻贱毁呰,勤加逼恼。彼等以嫉妒因缘故,种种方便心欲杀害,复以种种兵仗刀箭、[矛 (替-曰 貝)]鉾钺爷、崩大石山、毒药、水火,复放狂象、师子、虎、豹、恶牛、恶狗勤加害佛;尔时如来犹于彼等诸众生所,以大慈悲哀怜覆护,踰于父母视其一子,于诸苦海方便拔济。是以今佛释迦如来,于十方佛土名称普闻。今复为此诸众生故,以一切法付嘱天、龙、诸鬼神等,为令法眼久住炽然;复为众生舍第三分寿,亦为法眼久住炽然,一切声闻器以非器,及诸剃头著袈裟者,为护持故,不恼害故,增长三精气故。以是释迦如来于此十方一切佛土、一切如来、一切菩萨摩诃萨、一切大智诸天人所,极得名称充满十方。是故一切诸来菩萨摩诃萨等,各各相与随力所堪,皆设第一最上供具,供养如来尊重恭敬。”

尔时,一切诸来大众菩萨摩诃萨等,从座而起,口眼微笑。彼诸菩萨于此娑婆世界,遍雨种种宝供养具供养世尊,有雨碎金,有雨碎银,有雨碎毗琉璃,有雨碎玻瓈,有雨赤真珠,有雨碎玛瑙,有雨碎砗磲,有雨龙蛇所爱重者碎栴檀香,有雨牛头栴檀香,有雨多摩罗跋香,有雨黑坚沉水香,有雨种种众妙宝华,有雨七宝盖、七宝幢、七宝幡、金缕真珠、璎珞环钏,有持劫波如意宝树,有持宝衣树,有持宝华树,有持宝器树,有持宝香树,供养世尊。复有菩萨,于娑婆土所有树林华叶果实一切草木,变成七宝而供养佛。复有菩萨,于娑婆土一切所有山石塼瓦,变成七宝而供养佛。复有菩萨,于娑婆土一切所有大地界分,变为微妙诸天宝香而供养佛;一切众生依地住者,彼等七日七夜身心快乐犹若诸

End

黄念祖:皆愿作佛 第十卷

皆愿作佛 第十卷黄念祖老居士【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本品是

王骧陆: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抉隐

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十卷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内容提要:阿那律陀旋见循元。周利盘特迦反息循空。憍梵钵提还味旋知。毕陵伽婆蹉纯觉遗身。须菩提旋法归无。(观辉按:此章为何只说眼鼻舌身意五根,不说

观辉居士: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内容提要:乌刍瑟摩谛观暖触流通无碍。持地菩萨持平心地离一切尘。月光童子谛观水性悟得通达。琉璃光法王子观风无依悟得菩提。虚空藏菩萨观空无边妙力圆明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卷

卷第十: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三【白话】这时,普贤菩萨又向大众说:诸佛子啊!在离垢焰藏香水海的东边,依次有香水海,名为变化微妙身香水海。在变化微妙身香水海中,有一个世界种,名为善布差别方世界种。再依次有香水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卷怀让禅师第三世下卷六十一人。池州南泉普愿禅师法嗣一十七人一十二人见录。湖南长沙景岑禅师。荆南白马昙照禅师。终南山云际师祖禅师。邓州香严下堂义端禅师。赵州东院従谂禅师。池州灵鹫闲禅师。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卷

五灯会元 第十卷◎青原下八世○罗汉琛禅师法嗣△清凉文益禅师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余杭鲁氏子。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落发。弱龄禀具于越州开元寺。属律匠希觉师盛化于明州悭山育王寺,师往预听习,究其微旨。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卷○汾阳(善)昭禅师语录师太原俞氏子。剃发受具。杖策游方。所至少留。随机叩发。历参知识七十一员。后到首山问:百丈卷席意旨如何?山曰:龙袖拂开全体现。曰:师意如何?山曰:象王行处绝狐晨。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十卷

碧岩录 第十卷⊙碧岩录第九十一则垂示云:超情离见,去缚解粘,提起向上宗乘,扶竖正法眼藏,也须十万齐应八面玲珑,直到恁么田地,且道还有同得同证同死同生的么?试举看。举,盐官一日唤侍者:与我将犀牛扇子来。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小参三蒋山寺小参。师云。相逢不拈出。举意便知有。万人众前显瞒顸。不是目前机。亦非目前事。三千里外纳败阙。直得尽乾坤大地无丝毫法可当情。静悄悄地绝淆讹。千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十卷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十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颂古世尊未离兜率已降王宫。未出母胎度人已毕。颂云利刃有蜜不须舐。蛊毒之家水莫尝。不舐不尝俱不犯。端然衣锦自还乡世尊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卷

祖堂集 第十卷祖堂卷十玄沙玄沙和尚嗣雪峰,在福州。师讳师备,俗姓谢,福州闻县人也。咸通初上芙蓉山出家,于锺陵开元寺道玄律师受戒,却归山门。凡所施为,必先于人。不惮风霜,岂倦寒暑。衣唯布纳,道在精专。语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卷重云晖禅师禅师名智晖、咸秦人、生高氏。童稚时、至精舍、辄留止如家。圭峰温禅师、见而异之、为剃发。年二十、受满足戒。师事高安白水本仁禅师。十年而还洛京。爱中滩佳山水。创屋以居、号温室院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

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三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彼离垢焰藏香水海东,次有香水海,名:变化微妙身;此海中,有世界种,名:善布差别方。次有香水海,名:金刚眼幢;世界种,名:庄严法界桥。次有香水海,名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八

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一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一一劫中亲近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诸佛子!此华藏庄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

如来现相品第二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作是思惟:「云何是诸佛地?云何是诸佛境界?云何是诸佛加持?云何是诸佛所行?云何是诸佛力?云何是诸佛无所畏?云何是诸佛三昧?云何是诸佛神通?云何是诸佛自在?云何是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五复次,普贤菩萨摩诃萨,入不思议解脱门方便海,入如来功德海。所谓:有解脱门,名:严净一切佛国土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有解脱门,名:普诣一切如来所修具足功德境界。有解脱门,名:安立一切菩萨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复次,普光焰藏主火神,得悉除一切世间闇解脱门;普集光幢主火神,得能息一切众生诸惑漂流热恼苦解脱门,大光遍照主火神,得无动福力大悲藏解脱门;众妙宫殿主火神,得观如来神通力示现无边际解脱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尔时,如来道场众海,悉已云集;无边品类,周匝遍满;形色部从,各各差别;随所来方,亲近世尊,一心瞻仰。此诸众会,已离一切烦恼心垢及其余习,摧重障山,见佛无碍。如是皆以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之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一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其地坚固,金刚所成;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以为严饰;诸色相海,无边显现;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众宝罗网,妙香华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一)

普贤行愿品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九

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二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此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东,次有香水海,名:离垢焰藏;出大莲华,名:一切香摩尼王妙庄严;有世界种而住其上,名:遍照刹旋,以菩萨行吼音为体。此中最下方,有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 序

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诏制译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制盖闻:造化权舆之首,天道未分;龟龙系象之初,人文始著。虽万八千岁,同临有截之区;七十二君,讵识无边之义。由是人迷四忍,轮回于六趣之中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复次,持国乾闼婆王,得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树光乾闼婆王,得普见一切功德庄严解脱门;净目乾闼婆王,得永断一切众生忧苦出生欢喜藏解脱门;华冠乾闼婆王,得永断一切众生邪见惑解脱门;喜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

普贤三昧品第三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此三昧名: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于法界示众影像;广大无碍,同于虚空;法界海漩,靡不随入;出生一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二)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