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卷 佛本行集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5 11:44

第十卷 佛本行集经

相师占看品第八之二

大王是童子音言语哀美清扬远震。

大王是童子口四牙广大。

大王是童子牙悉皆锋利。

大王是童子牙不缺不破。

大王是童子鼻。端立圆直如鹦鹉鸟。

大王是童子眉齐平而密。

大王是童子耳穿环垂埵。

大王是童子耳不乖不戾。

大王是童子耳不粗不涩。

大王是童子眼无有缺减。

大王是童子眼无有伤损。

大王是童子身诸根寂定。

大王是童子面额最胜上。

大王是童子发纯绀青色。

大王是童子头发色润泽。

大王是童子发不粗不涩。

大王是童子发不稠而厚。

大王是童子发齐而细密。

大王是童子发不缺不破。

大王是童子发拳卷而旋。

大王是童子发圆而右旋状如万字。

大王是童子头其上肉髻犹如山顶。

大王是童子头颅颡坚[革*卬]。

大王是童子顶若人非人不可破坏。

大王是童子顶巍巍甚高无人能见(本阙三好)

大王若有一人。身体具足。三十二大丈夫之相。复有如是八十种好。彼人一向决定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菩提已。转于无上最妙法轮。

尔时尊者阿私陀仙。为王说已。作是思惟。今此童子。几时出家。得成佛道。转于最上胜妙法轮彼作如是思惟之时。自心生智。即能知见。从今已去。三十五年。此之童子。必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于无上最胜法轮时彼仙人。因此系念思惟之时。复自见已。诸根纯熟。覆自呵责。如是叹言。呜呼呜呼。我今在于如是童子法教之外。不值此时。如是观已。悲号啼哭。歔欷哽咽。泪流满面。时净饭王。见阿私陀仙人如是啼哭懊恼。不能自胜。王亦悲哀。失声而哭。摩耶夫人。既见是已。亦复流泪。鲠塞呜咽。彼诸释种大臣眷属。皆各号啕。失声叫吼。宫内大小。亦悉悲啼。流涕如雨。时净饭王。涕泪交横。潸然满面。白阿私陀大仙人言。大德尊师。此之童子。初欲生时。即有五百释种童子。同日而生。略说乃至五百童女。同日而生。五百奴仆。五百婢媵。五百马驹。五百白象。皆悉六牙。一时同日。集宫门外。五百伏藏。自然涌出。五百园林。在迦毗罗城之四面。自然而现。五百商主。从诸方来迦毗罗城。五百伞盖。五百金瓶。外方诸王。邻境珠珍。悉来送我。复跪拜我。复有一万天诸童女。并在长者及婆罗门刹利家生。大仙尊师。童子生日。我一切利。皆悉得成。我心愿者。皆满具足。我唤国内诸善解相婆罗门等明吉凶者。悉皆召集。彼等见此童子形容。皆大欢喜。踊跃充遍。不能自胜。唯独尊师。今见童子。何故悲啼。何故流泪。而令我等眷属狐疑。大师为我辩说此由。为我童子。有于灾祸不祥事乎。为自身祟。为从外来。

时阿私陀。见净饭王。涕泪交睑。愁忧怅怏。而白王言。大王今者莫愁莫忧。所以者何。我今非是见于童子有灾有变。亦不见有诸余苦恼。不见身内及外不祥。大王当知。今此童子长寿巍巍。有大威德。端正可喜。黄白金容。顶如伞盖。鼻若截筒。身体洪满。支节自称。犹如金像。身有三十二丈夫相。大王此之童子。兼有八十微妙种好。大王如是诸相。非是转轮圣王之种。大王如是相者。皆是诸佛菩萨之相。大王是故我见童子。决定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于无上清净法轮。为彼诸天世间人等说法。安乐一切众生。而彼法宝。初中后善。乃至说于清净梵行。若于是边听受法已。应生众生。即断生法。应老众生。即断老法。应病断病。应死断死。忧悲苦恼。一切众生。皆蒙解脱。大王我今自恨。年耆根熟。衰朽老迈。当于尔时。不得睹见。失此大利。是故我今悲惋自伤。非彼不吉。即为大王。而说偈言。

自恨我有大颠倒不值此当得道时

空过一生无所闻岂非是我失大利

我今年老根纯熟死时将至不复奢

念此生分得遭逢所以一喜一忧惧

大王释种方兴盛诞此童子福德人

一切诸苦逼世间此悉能令得安乐

大王。无量无边诸众生等。为贪恚痴诸火恼时。此当能灭。能与微妙甘露法水。无量无边诸恶众生。已入邪见旷野泽中。不见正道迷惑之时。此当能与淳直涅槃平坦好道。无量无边诸苦众生。闭在烦恼牢狱之中。此当能解一切业缚。无量无边愚暝众生。长夜昏闇。覆翳重盲。此当为生大智慧眼。无量无边染着众生。以被烦恼毒箭所射。此当拔济令免其苦。我今年垂。身心退败。慨恨彼时不见此法。是以啼泣。大王。如优昙花。无量无边亿千万年。时一出现。诸佛如是。无量无边千万亿劫。出世甚难。大王。今此童子。决定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决定转于无上法轮。我自伤过不值此时。今当背彼。是故悲泣。大王。彼等众生。大得财利。大得福业。若能见此大圣童子在彼地方菩提树下。坐降四魔。能得睹者。彼等众生。大得善利。大得度脱。大王。若能见此大圣童子得菩提已。渐渐至于波罗奈国。当转无上最妙法轮。一切众生。大获胜果。大王。此之童子。庄严清净是阎浮提。诸圣沙门。皆悉教令。得阿罗汉。作其弟子。是故我啼。大王。彼等众生。善得人身。善来此世。大得财利。大种福业。又复得见童子。至于三十三天诸天围绕。乘七宝梯。而下彼处。无量无边众生。礼拜大王。王今亦善得此人身。大得财利及以法利。若王当见自子得道。于天人中说是妙法。获证无疑。

私陀问瑞品第九

时净饭王。从彼仙人阿私陀边。闻此语已。生大欢喜。即从座起。整理衣服。右膝着地。合十指掌。向于仙人。欢喜倍常。得未曾有。遍身毛竖。顶礼其足。却住一面将二十具上妙衣裳。布施仙人。时阿私陀。于所施衣二十具中。唯受一具称己用者。而为受之。受一具已。自余诸衣。还持回施于净饭王。而作是言大王当知。我出家人。婆罗门种。无多威德。少欲无求。应须知足。大王。国主赐赉处宽。财物有限。当任意用。自他已然。大王。童子在于母胎。希有之事。理应无边。生育已前。所有瑞相。唯愿大王。为我尽说。我得闻已。是大布施。令我欢喜。踊跃充遍。不能自胜。此则是我大得财宝。时净饭王。白仙人言。圣师谛听。专心谛受。我为圣师次第而说。童子在胎希奇之事。未曾有法。及童子生。所有异相。我悉说之。大仙尊师。我念一时童子之母。在于楼上卧妙床敷。睡眠之中。安庠觉起。而语我言。大王听我梦所见事。今向王说。我于昨夜。梦见有一白象六牙。身鲜头赤。七支拄地。形体端严然其六牙。皆是金装。飞行虚空。从北方来。入我右胁。入已我身即受快乐。快乐希有于世间中。无物可喻。耳不曾闻。又快乐来。于世间事我心不乐。亦不更愿共于大王一处受乐。一切五欲。皆悉愿舍。

大仙尊师。我于彼时。即广召唤诸婆罗门有能占相。善谙先典。依经据书。而教变出。即语之言。我大夫人。夜所梦见。事相如前。果报云何。为我解说是时一切诸婆罗门。即依先书诸圣所说。占此梦相。而白我言。大王。今可特意欢喜。是梦大善。大有吉祥。此大夫人。必生童子。于世间中。大得名闻。天下最尊。无有双正。时我闻是诸婆罗门如是语已。设大美食。持好财宝。布施彼等。而发遣之。我于彼时。在此城内。所有街陌。四衢道头。或复坊巷。随有处立大无遮会。所有财宝。皆悉布施。须食与食。乃至资生。五行调度。皆令满足。愿此功德。回施童子。庄严其身。

复次大师。童子在胎。有四天王。来至我家。在于四方。各严守护童子之母。

复次大师。童子在胎。童子之母。受大快乐。身体敷愉。无疲无惓。

复次大师。童子在胎。母常持戒。诸根调伏。无有嗔恨。

复次大师。童子在胎。童子之母。无有欲心。亦不曾为欲心所恼。身口唯行清净梵行。

复次大师。童子在胎。童子之母。不患寒热。不苦饥渴。

复次大师。童子在胎。其母庶几所有钱财珍奇宝物人所须者。恣意与之。心生欢喜。不生悭吝。

复次大师。童子在胎。其母恒行慈悲。怜愍于一切命。

复次大师。童子在胎。童子之母。端正可喜。世无有双。先时光泽。倍更增进转胜于前。

复次大师。童子在胎。其母欲观童子之时即见童子。在于胎内。身体洪满。诸根完具。可喜端正。犹如净镜见其面像。母见此已。生大欢喜。踊跃遍身。不能自胜。

复次大师。童子在胎。诸有病人。来欲到于童子母所。其童子母。以手摩触。或以草叶。或持树叶。送于彼边。彼等众生。皆得安乐。身体无患。无诸苦恼。大师。童子在胎。有如是等无量种种希奇之事未曾有法。

复次大师。时童子母摩耶夫人。父善觉释遣使语我。大王知时。我女怀孕。此胜众生。威德甚大。若彼出已。我女不久。必取命终。我意今者欲唤自女来向我园岚毗尼中。共我相娱受于快乐。亦望是处得保吉祥。唯愿大王。善好发遣。我闻彼使如是语已。即时宣告严驾发遣。摩耶夫人。乃至从此迦毗罗城。到彼天臂两城中间。耘除一切荆棘砂砾种种粪秽。皆令清净。香汤洒地。持诸妙花。而散其上。饰童子母。以诸妙香诸种花鬘。庄严其身。作诸音乐。持王势力。持王威神。及其宫内。一切婇女。前后围绕。乘大白象。归向善觉天臂城中。其童子母。摩耶夫人。遥见迎来。即持种种无量无边庄严之具。相随共入岚毗尼园。逍遥娱乐。时童子母摩耶夫人。从白象下。宫内婇女。左右围绕。前后侍卫。安庠进入岚毗尼园。观视林树。从此树下。如是次第。到波罗叉树下之时。伸举右手。攀彼树枝。安庠而息。是时童子。见于其母摩耶夫人手攀枝已。从彼胎中。一心正念。安庠徐起。从右胁出。其母右胁。亦无疼痛。亦无患难。不劈不裂。是时童子。右胁生时。身放大光。照曜世间。大师。是名童子在母胎内。初生之时。有如是等希奇之事未曾有法。

复次大师。童子在胎。不忧不愁。从其胎内。安庠徐起。身体鲜净。不为种种涕唾痰癊屎尿淤血之所秽污。

复次大师。童子初从胎内出时。一切诸天。以迦尸迦。缠裹其身。怀抱执持。将向母前。而语母言。大德夫人。今应欢喜。夫人今日。生于圣子。天人中尊。

复次大师。童子初生。无人扶持。住立于地。各行七步。凡所履处。皆生莲花。顾视四方。目不曾瞬。不畏不惊。住于东面。不似孩童呱然啼叫。言音周正。巧妙辞章。而说是言。一切世间。唯我独尊。唯我最胜。我今当断生老死根。

复次大师。童子生时。即于是处。忽有二池。一暖一冷。随童子母。恣意取用。上界虚空。复流二水。冷暖如前。洗浴童子。

复次大师。童子生时。有真金榻。坐童子身。令童子浴。

复次大师。童子生时。身放光明。翳障一切诸宝火焰一切光明。

复次大师。童子生时。身放光明。蔽日月光。状如星宿。

复次大师。童子生时。一切树木。随时敷荣。花果茂盛。非时诸树亦复开鲜。

复次大师。童子生时。虚空诸天。持其白盖。真金为柄。覆童子上。

复次大师。童子生时。虚空诸天。复持白拂。摩尼为柄。拂童子上。

复次大师。童子生时。虚空清净。无云无雾及诸烟尘。但闻雷声。

复次大师。童子生时。虚空无云。而下细雨。清净妙水。八味具足。

复次大师。童子生时。一切诸方。凉风勿起。其风调适。不为恼患。诸方清净。无有烟云及诸氛翳。

复次大师。童子生时。于上空中。出大梵声。非人所作。自然而响。

复次大师。童子生时。于童子上。自然而有无量音声。非人所作。复闻无量歌乐之声。复雨无量种种花香。日光所照。常鲜不异。

复次大师。童子生时。于上虚空。一切诸天。雨于种种天诸妙花。优钵罗花。分陀利花。拘物头华。波头摩华。复持无量种种末香。复持无量种种殊妙最胜华鬘。散童子上。散已更散。

复次大师。童子生时。自然忽有无量无边诸天玉女。持种种香及种种油。涂香末香。天妙衣服。种种天乐。或歌或舞。出种种声。渐渐而行。诣向摩耶童子母前。而问讯言。善生童子。得无疲惓。

复次大师。童子生时。于此大地。六种震动。十八相具。

复次大师。童子生时。三千大千一切世界。诸众生等。一时受乐。

复次大师。童子生时。我得成就一切大利种种吉祥。随我心愿。莫不具足。

复次大师。彼时我臣婆私吒子摩诃那摩。来向我边。而语我言。唯愿大王。常尊常胜。国大夫人。产生清净最胜童子。

次有人来。复语我言。唯愿大王。常胜一切。家室隆盛。于诸释种眷属之中。复各生于五百童子。

次有人来。复语我言。唯愿大王。常满一切。今日释种眷属之中。复各生于五百童女。

次有人来。复语我言。乃至宫中。一时产生五百奴仆。

次有人来。复语我言。乃至产生五百婢媵。

次有人来。复语我言。乃至产生五百马驹。

次有人来。乃至自然五百香象。身白如雪。齐有六牙。在宫门外。

次有人来。乃至五百金藏隐伏。自然显现。

次有人来。乃至此处。迦毗罗城。自然而有五百园林。忽尔出现。

次有人来。乃至他方五百商主。多赍财宝。来至于此迦毗罗城。

次有人来。乃至将于五百白盖。五百金瓶。粟散诸王。送来奉献。并复遣人。咨白我言。我等皆待大王教命。依敕而行。

次有人来。而语我言。愿王常胜。有万童女。在于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家生。大师。我于尔时。如是思惟。我作何乘。将我童子。安隐还向迦毗罗城。是时空中。有一天舆。七宝所成。非人工造。忽然而现。端正可喜。种种庄严。

大师。我于彼时。作是思惟。谁负此舆。是时四方自然而有四天子来。来已各各担负宝舆。离地不远。乘空而行。我于尔时。将是童子。入于宫殿。覆复思惟。今我童子。作何名也。我更思惟。其生之日。我一切利。自然而成。我时知已。便作名字。号悉达多。

大师。尔时我复于此城内。诸有相师。能占吉凶。一切召唤。示此童子。令其观看。汝等一切诸婆罗门。为我好观此之童子。有何相貌。复有何怪。而相师等。闻我语已。共瞻童子。各各相议。而报我言。大王汝得大利。如是童子。有大威德。生大王家。具足三十二大人相。若当有人具足如是丈夫相者。此人则有二种之行。若其在家。必定当作转轮圣王。王四天下。七宝具足。乃至不用一切兵戈。如法治化。若其舍家。修学圣道。必得作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名闻遍满一切世间。

大师我于尔时。将百味食。设彼一切诸婆罗门。皆悉充足。自恣布施种种衣服。

大师。我于彼时。在此城内。所有街巷。四衢道头。皆行布施。须食与食。资财五行。皆持施与。乃至所得诸功德者。回施童子。为供养故。大师。童子在胎。初生之时。有如是等种种瑞相希奇之事未曾有法。诸如是等。在胎生法。我今具白。大师令知。今奉大师。如是布施。唯愿大师。领受欢喜。

尔时尊者阿私陀仙。从童子父净饭王边。闻此微妙诸瑞相等。生大欢喜。不能自胜。从座而起辞王出宫。步至门外。即以右手。执那罗陀童子左臂。从门隐身。腾虚而行。向南天竺。下阿槃提聚落之时。阿私陀仙。语那罗陀童子。作是言。汝那罗陀童子当知。有佛出现于今世间。汝当彼边。出家学道。修习梵行。久远之时。大得利益。大得安乐。时阿私陀。覆复思惟。我灭度后。所有利养。世间名闻。一切皆是那罗童子。悉收敛得。是故此之那罗童子。因利养故。世名闻故。尽其道行。不得精进。不得正念。不得信行。于三宝边。不能分别。此是佛陀。此是达摩。此是僧伽。是故名闻损彼自身。

尔时尊者阿私陀仙。更复思惟。是净饭王。悉达童子。在何国地。当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在何处。转于清净无上法轮。如是少时思惟讫已。内心明见知。是童子其后。于彼摩伽陀国。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波罗奈国。转于法轮。我于今者。当应将此那罗童子。诣波罗奈。造一精舍。安置立已。昼日三时。暗夜三时。向彼为其说佛名号。汝那罗陀佛出于世。汝那罗陀佛出于世。如是三称。汝应彼边。出家修道。勤行梵行。汝当后时。有大利益。得大安乐。时阿私陀。作是念已。将那罗陀。向波罗奈。为造精舍。安置立已。昼夜六时。作是唱言。汝那罗陀佛兴于世。昼夜六时。如是三唱。汝当出家。乃至后时。得大安乐。时阿私陀。如是方便。住世无量。而取寿终。

时阿私陀命终之后。其那罗陀侍者童子。于世间中。得大利养。得大名闻。时那罗陀。着世利养。贪名闻故。心不自定。不能增进。以求利养。不知足故。不能自念。不能自信。不能分别。此是佛耶。此是法耶。此是僧耶。彼阿私陀命终之后。时净饭王。语诸国师婆罗门言。大师当知。今此太子。既生王宫。不久必当行于圣行。证得圣道。犹如尊者大阿私陀仙人授记。此言真实。恐当不虚。必应如是。大师。我王种族。若为嗣立。当大损减。其婆罗门诸国师。报净饭王言。大王。今者莫作是念。如我授记。此之太子。必当定作转轮圣王。如我等语。终无有异。

时净饭王。语国师言。仁等大师。汝于今者非阿私陀圣师之言。此语虚谬。时彼国师婆罗门等。更报王言。彼仙人语。若其不虚。言是实者。大王。今应须作方便。及年少时。增益世事。当观太子。着于何者。渐渐更加。如是则彼自爱家居。不向山林。修于苦行。

时净饭王。复问国师婆罗门言。此事云何。时国师等。复白王言。大王当知。往古诸仙。或饮风露。或食花果。或食根药。着树皮衣。少欲知足。彼等诸仙。犹爱俗事。一着于世。尚生放逸。况复太子。日日习近。一切诸根。自然染着。以王势力。具足功德。住在家内。能舍出家。无有是处。时净饭王。复作是言。此事如是。如大师语。世间亦有方便之事。如大师说。但彼大仙阿私陀说。必不虚言。是故我心常生疑惑。时净饭王。思惟如是未来之事。心疑犹预。即集群臣诸释种族。而告之言。我敕汝等。若见太子增长之时。莫向彼前说阿私陀授记之事。所以者何。太子若闻如此语者。其喜不舍菩提之心。

时净饭王。复更重告诸臣等言。卿诸臣等。为我太子。国内所有。禁系囚徒。皆悉放赦。令得解脱。乃至一切诸禽兽等。亦并放舍。复告国师婆罗门言。大师。若知所有精进婆罗门等。或百或千。聚集之处。随意所须。悉皆布施。所有天祠。及神庙堂。皆令修治。依法祭祀。为我太子。令得大福。尔时国师婆罗门等。即依王命。四方召得三万二千诸婆罗门。日别令入净饭王宫。所有资财。悉持布施。满七日夜。所有功德。回施太子。愿令增进。而有偈说。

净饭王心大欢喜以生福德太子故

一切群臣皆聚集天下囚系普放恩

诞育既称适本心殷重欲为作生法

持彼百千乳牛犊皆金装角银饰蹄

年齿悉壮毛色鲜各各从犊随其后

肤体充肥多乳汁一头一捋得十斗

更有无量种珍奇钱财谷帛诸杂物

为令太子增益故布施于彼婆罗门

End

黄念祖:皆愿作佛 第十卷

皆愿作佛 第十卷黄念祖老居士【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本品是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十卷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内容提要:阿那律陀旋见循元。周利盘特迦反息循空。憍梵钵提还味旋知。毕陵伽婆蹉纯觉遗身。须菩提旋法归无。(观辉按:此章为何只说眼鼻舌身意五根,不说

观辉居士: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内容提要:乌刍瑟摩谛观暖触流通无碍。持地菩萨持平心地离一切尘。月光童子谛观水性悟得通达。琉璃光法王子观风无依悟得菩提。虚空藏菩萨观空无边妙力圆明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卷

卷第十: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三【白话】这时,普贤菩萨又向大众说:诸佛子啊!在离垢焰藏香水海的东边,依次有香水海,名为变化微妙身香水海。在变化微妙身香水海中,有一个世界种,名为善布差别方世界种。再依次有香水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卷怀让禅师第三世下卷六十一人。池州南泉普愿禅师法嗣一十七人一十二人见录。湖南长沙景岑禅师。荆南白马昙照禅师。终南山云际师祖禅师。邓州香严下堂义端禅师。赵州东院従谂禅师。池州灵鹫闲禅师。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卷

五灯会元 第十卷◎青原下八世○罗汉琛禅师法嗣△清凉文益禅师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余杭鲁氏子。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落发。弱龄禀具于越州开元寺。属律匠希觉师盛化于明州悭山育王寺,师往预听习,究其微旨。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卷○汾阳(善)昭禅师语录师太原俞氏子。剃发受具。杖策游方。所至少留。随机叩发。历参知识七十一员。后到首山问:百丈卷席意旨如何?山曰:龙袖拂开全体现。曰:师意如何?山曰:象王行处绝狐晨。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十卷

碧岩录 第十卷⊙碧岩录第九十一则垂示云:超情离见,去缚解粘,提起向上宗乘,扶竖正法眼藏,也须十万齐应八面玲珑,直到恁么田地,且道还有同得同证同死同生的么?试举看。举,盐官一日唤侍者:与我将犀牛扇子来。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小参三蒋山寺小参。师云。相逢不拈出。举意便知有。万人众前显瞒顸。不是目前机。亦非目前事。三千里外纳败阙。直得尽乾坤大地无丝毫法可当情。静悄悄地绝淆讹。千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十卷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十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颂古世尊未离兜率已降王宫。未出母胎度人已毕。颂云利刃有蜜不须舐。蛊毒之家水莫尝。不舐不尝俱不犯。端然衣锦自还乡世尊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卷

祖堂集 第十卷祖堂卷十玄沙玄沙和尚嗣雪峰,在福州。师讳师备,俗姓谢,福州闻县人也。咸通初上芙蓉山出家,于锺陵开元寺道玄律师受戒,却归山门。凡所施为,必先于人。不惮风霜,岂倦寒暑。衣唯布纳,道在精专。语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卷重云晖禅师禅师名智晖、咸秦人、生高氏。童稚时、至精舍、辄留止如家。圭峰温禅师、见而异之、为剃发。年二十、受满足戒。师事高安白水本仁禅师。十年而还洛京。爱中滩佳山水。创屋以居、号温室院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