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卷 经律异相 - 乾隆大藏经
2025-06-22 08:48

第十卷 经律异相(随机现身上菩萨部第十之一)

能仁为帝释身度先友人一 能仁为淫女身转身作国王舍饴鸟兽二 释迦为萨婆达王割肉贸鹰三 文殊为少年身化金首女四 一切妙见为盲父母子遇王猎所射五 旷野等为殊形化诸异类六 婆薮为仙人身度六百二十万估客七 为转轮王身发愿布施八 为国王身以眼施病人九 为国王身治梵志罪十 为国王身舍国城妻子十一 为国王身化济危厄十二 为莲花太子身以髓施病人十三 为王太子身出血施病人十四

能仁为帝释身度先友人第一

菩萨为天帝释。志存苦空非身之相。坐则思惟。游则教化。愍愚爱智精进无休。睹其宿友受妇人身。为富姓妻惑乎财色。不觉无常居市坐肆。帝释化为。商人妇人要坐。商人熟视而笑。妇乃怪之。侧有一儿播[鞁/兆]跃戏。商人复笑。有人父病子以牛祠。商人亦笑。有一妇人抱儿。儿刮母颊血流交颈。商人复笑。是富姓妻问曰。君住吾前含笑不止。属吾搏儿何以见笑。商人答曰。卿吾良友今相忘乎。妇人怅然意益不悦。怪商人言。商人又曰。吾所以笑搏儿者。儿是卿先父。魂神今为卿作子。一世之间有父不识何况长久乎。播[鞁/兆]儿者生本是牛。牛死还为主作子。家以牛皮用贯此[鞁/兆]。儿今播打不识故体。用牛祭者父病请愈。犹服鸩毒以救疾也。父终为牛累世屠戮。今此祭牛还受人体。刮母而儿。儿本小妻。母是嫡妻。女情妒嫉常加酷暴。妾含怨恨。妻终为嫡妻子。[打-丁 瞿]面伤体故不敢怨。夫心无恒。昔憎今爱何常之有。一世不知岂况累劫。经曰。以色自壅盲于大道。专邪声者不闻佛音。吾是以笑之耳。世荣若电恍惚即灭。当觉非常莫与愚并。崇德六度。吾今反居后日必造子门。言竟不现。妇怅而归。斋心敬望。后果在门。状丑衣弊。曰吾友在内。尔呼之来。门人入告具以状言。妇人出曰。尔非吾友。释笑而云。变形易服子尚不识。岂况异世。重曰。尔勤奉佛。佛时难值。高行比丘难得供养。命在呼吸无堕世惑。言毕不现。举国欢叹。各执六度高妙之行。佛告秋露子。妇人弥勒是也。天帝释吾身是也(出弥勒为女身经)

能仁为淫女身转身作国王舍饴鸟兽第二

过去世时优波罗越国。五谷丰熟人民众多。国中有王名波罗。先时有淫女容色姝丽。遇往他舍值其生男欲啖其子。淫女问之。报言我饥。淫女言。且待我为汝觅食。答言。饥急。卿未出门我当饿死。那能待卿。淫女念言。若持儿去母便饿死。若置便啖要令俱济。淫女自割两乳与之令啖。其母便食。淫女问言。卿为饱未。报言已饱。淫女还家。有一男子至淫女舍。见之便言。谁割汝乳。便有悲意不复起欲。男子问言。姊当为我现此至诚。淫女言。实诚至者令乳平复。应时两乳平复如故。释提桓因见此淫女布施之福。恐夺其座。作婆罗门往至其家。淫女便以金钵盛饭与婆罗门。时婆罗门却不肯受。女问道人何为不受。报言。我不用食。闻汝布施乳为审尔不。报言实然。婆罗门言。汝持乳施意宁悔不。女曰。若我至诚持乳布施意无异者。令我转身得作男子。言竟即转。时优波罗越王。治国已五十岁。寿尽终亡。傍臣左右闻淫女人转身作男。念言。正当立之作王。便共请立。既立之后好喜布施。随其所须皆给与之。教一天下持八关斋。如是国治人民欢乐寿算延长。王乃念言。我虽布施未以身施。以身施者尔乃为难。时王即以苏香涂身。便入空山卧岩石上。是诸百鸟皆来生啖。命过之后生婆罗门家。端正妍好。至年长大窃出向市。观见贩卖贫穷乞者即悲哀之言。此人民若使富乐则不贩卖。驰白父母乞为沙门。父母不许。便不食五日。诸亲知来咸相晓谏。童子不应。诸亲喻其父母劝听学道。父母相看悲泣听之。子供养父母六七日中。又复围绕三匝作礼便去。至丛树间见两道人。得五神通露坐念道。为人民故作勤苦行。童子即便坐丛树下。禅思苦行即得五通。精进勇猛踰二道人。诸道人法树果自堕乃取食之不从树擿。道人共行求诸果蓏。见妊身虎。童子道人语两道人。虎今不久当产。饥饿经日恐自啖子。谁能持身食之。弥勒言曰。我当持身食之。采果适还见虎已产。甚大饥饿欲食其子。童子道人语两道人。虎已产乳饥欲啖子。谁能持身救其饥苦共至虎所。虎开目张口向两道人。道人畏惧便飞虚空。其一人言。卿之至诚为如是耶。属身食虎今何故飞。其一道人哀之泪出。左右顾视并无所有。童子道人即取利刀刺臂流血。如是七处血入虎口因以饮之自投虎前以身食虎。佛语阿难。欲知尔时淫女及立为王并婆罗门子投身餧虎悉是我身。时道人者是迦葉弥勒二菩萨也。我勤精进六十劫中以身布施。超越九劫出弥勒前得成为佛(出前世三转经)

释迦为萨婆达王身割肉贸鹰第三

昔者释迦菩萨为大国王。号萨婆达。普施众生恣其所索愍济厄难。天神鬼龙佥然而曰。天帝位尊初无常人。识其行高慈慧福隆。死则为之。惧王夺其天位往而试之以照真伪。帝释现之命边王曰。今彼人王慈润滂沛福德巍巍。恐其志求夺吾帝位。即化为鹰。边王作鸽。鸽趣王足下恐怖而云。大王哀哉吾命穷矣。王曰。莫恐吾今活汝。鹰寻后至云。吾鸽向来。鸽是吾食愿王相还。王曰。鸽来活命终始无违。尔苟欲得肉令重百倍。鹰曰。唯愿得鸽不用余肉。王曰。以何物令尔置鸽欢喜去耶。鹰曰。若王慈惠必愍众生者割王肌肉而以易鸽吾当欣受。王乃大喜。自割髀肉对鸽称之令与鸽等。鸽逾自重割身肉尽。故未能敌疮痛无量。王以慈忍又命近臣曰。尔杀我称髓令与鸽等。吾奉佛重诫济众危厄。虽有众恼犹如微风焉能动太山乎。鹰照王怀各复本身。稽首于地曰。大王欲何志尚恼苦若兹。曰吾不志天帝释及飞行皇帝。吾观众生没于盲冥不睹三尊。恣行凶祸投身无择之狱。为之恻怆。誓愿求佛。拔济众生令得泥洹。天帝惊曰。愚谓大王欲夺吾位。是以相扰将何可悔。王曰。使吾身疮瘳复如旧志常布施。帝释使天医神药傅之。疮痍即愈色力踰前。帝释稽首绕王三匝欢喜而去(出度无极集第一卷)

文殊为年少身化上金光首女第四

佛游王舍城。有逸女人。名曰上金光首。端正姝妙紫磨金色。国王太子大臣长者等兴爱染心随其所游便就从之。男女大小悉追其后。时上金光首在于异日。与畏闻长者子至市买物。以相贡上供办美食共至观园。文殊师利于时从燕室出。发大慈愍伤于群生。何所人者可以劝化令发大乘。见上金光首。与畏闻长者子共载一乘行诣观园应可化之。文殊师利寻时变身化为少年。端正绝妙颜貌踰天见者喜悦。其所被服照四十里。观察逸女所游之路而于前立。其长者子及上金光首车马被服。比于文殊师利。犹如聚墨在明珠边。上金光首见文殊师利颜貌英妙犹如天子。身体之明炜炜难及。贪其被服光耀。心自念言。今欲舍此长者之子。下车弃去与斯相娱。得是衣服。这念此已。文殊师利建立威神令息意。天王化作男子。谓彼女曰。且止且止。用为发是游逸之心。所以者何。如斯人者不志色欲。女曰何故。天王报言。是人者名为文殊师利菩萨。皆能充足一切人愿。见众生心有所求索不逆人意。女心念言。如今所闻必当施我妙好之服。下车白言。仁者。愿以此衣而见惠施。文殊师利答曰。大姊。若能发无上正真道意。吾乃以衣相惠。女言唯然。即发无上道心奉持五戒(出大净法门品经)

一切妙见为盲父母子遇王猎所射第五

过去世时。迦夷国中有一长者。无有儿子。夫妻丧明。心愿入山求无上决。修清净志信乐空闲。时有菩萨名一切妙见。心作念言。此人发意微妙眼无所见。若入山者必遇拄害。菩萨寿终愿生长者家名之为睒。至孝仁慈奉行十善。昼夜精进奉事父母。如人事天。年过十岁。睒长跪白父母。本发大意欲入深山。求志空寂无上正真。岂以子故而绝本愿。人在世间无常百变。命非金石对至无期。愿如本意宜及上时入山清净。我自供养不失时节。父母便即入山。睒以家中财物皆施国中诸贫穷者。便与父母俱共入山。睒至山中以蒲为屋施作床蓐不寒不热恒得其宜。入山一年众果丰美食之香甘。泉水踊出清而且凉。池中莲华五色清明。栴檀杂树芬芳倍常。异类众鸟作音乐声。师子熊罴虎狼毒狩。慈心相向无复害意。食草啖果不生恐惧。睒至孝慈蹈地恐痛。天神山神常作人形昼夜慰劳。睒着鹿皮衣提瓶取水。麋鹿众鸟亦复往饮不相畏难。时有迦夷国王入山射猎。王见水边有群鸟鹿引弓射之。箭误中睒胸。睒被毒箭。举声便大呼言。谁持一箭射杀三道人。王闻人声即便下马往到睒前。睒谓王言。象坐牙死。犀坐角亡。翠为毛死。麋鹿为皮肉死。我今正坐何等死耶。王问睒言。卿是何等人。披鹿皮衣与禽狩无异。睒言。我是王国人。与盲父母俱来学道二十余年。未曾为虎狼毒虫所见抂害。今我更为王所射杀。登尔之时山中暴风切起吹折树木。百鸟悲鸣师子熊罴走狩之辈皆大号呼。日无精光流泉为竭。众华萎死雷电动地。时盲父母惊起相谓。睒行取水经久不还。将无为毒虫所害。[狂-王 禽]狩飞鸟音声号呼不如常时。四面风起树木摧折。必有灾异。王时怖惧大自悔责。我所作无状。我本射鹿。箭误相中射杀道人其罪甚重。坐贪小肉而受重殃。我今一国珍宝库藏之物。宫殿伎女丘郭城邑以救子命。时王便前以手挽拔睒胸箭。深不可得出。飞鸟走狩四面云集号呼动山。王益惶怖。三百六十节节节皆动。睒语王言。非王之过自我宿罪所致。我不惜身命。但怜。我盲父母既年衰老两目复盲。一旦无我亦当终没无瞻视者。以是之故用自懊恼。非为毒痛耳。王复重言。我宁入泥梨百劫受罪使睒得活。长跪向睒悔过。若子命终我当不复还国便住山中供养卿父母如卿在时勿以为念。诸天龙神皆当证知不负此誓。睒闻王誓言。虽被毒箭心喜意悦虽死不恨。以我父母仰累大王。供养道人现世罪灭得福无量。王言。卿语我父母处及卿未死语使知之。睒即指示。从此步往去此不远。自当见一草屋。我父母在其中止。王徐徐往勿令我父母怖懅。以善权方便解悟其意。为我上谢父母。无常今至当就后世。不惜我命但念父母年老两目复盲。一且无我无所依仰。以是懊憹用自酷毒。死自常分宿罪所致无得脱者。今自忏悔于父母。从无数劫以来所行众恶。于此罪灭福生。愿我与父母世世相值不相远离。愿父母终保年寿勿有忧患。天龙鬼神常随护助灾。害消灭。王便将数人往诣父母许。王去之后。睒便奄绝。鸟狩号呼绕睒尸上。以口舐睒胸血。盲父母闻此声益以增怖。王行既疾触动草木肃有人声。父母惊言。此是何人非我子行。王言我是迦夷国王。闻道人在山中学道故来供养。父母言。大王来善。劳屈威尊远临草野。王体中安隐不。宫殿夫人太子官属国民皆安善不。风雨和调五谷丰足邻国不相侵害不。王答道人言。蒙道人恩皆自平安。王问讯盲父母。来在山中劳心勤苦。树木之间飞鸟走狩无有侵害道人者不。山中寒暑随时现世安隐不。盲父母言。蒙大王厚恩常自安隐。我有孝子名睒。常与我取果蓏泉水恒自丰饶。山中风雨和调无所乏短。我有草席可坐果蓏可食。睒行取水且欲来还。王闻伤心泪出。且言。我罪恶无状入山射猎。见水边群鹿引弓射之。箭误中睒故来相语。父母闻之举身自扑如大山崩地乃为动。王便自前扶牵。父母号哭仰天自说。我子孝慈蹈地恐痛。有何等罪而射杀之。向者风起树木百鸟悲鸣。疑我子死。父母啼号。父言。且止。人生必死不可得却。今且问王。射睒何许今为死活。王说睒言父母感绝。我一旦无子俱亦当死。愿王牵我二人往临尸上。王即牵盲父母往到尸上。父抱其脚母抱其头仰天大呼。母便以舌舐睒胸创。愿毒入我口。我年已老。目无所见。以身代子。睒活我死。死不恨也。睒若至孝天地所知者。箭当拔出毒药当除睒当更生。于是第二忉利天王坐即为动。以天眼见二道人抱子号哭。乃闻第四兜术天。诸天宫皆动。释梵四天王即从第四天王。如人屈申臂顷来下睒前。以神药灌睒口中。药入睒口箭自拔出便活如故。父母惊喜。见睒已死更活两目皆开。飞鸟禽狩皆大欢喜。风息云消日为重光。泉水涌出众华五色树木华荣倍于常时。王大欢喜不能自胜。礼天帝释还礼父母及与子睒。愿以国财以上道人。睒曰。王欲报恩者。王且还安慰人民皆令奉戒。王勿复射猎夭伤虫狩。现世身不安隐寿尽当入泥梨中。人居世间恩爱暂有。别离久长不可常保。王宿有功德今得为王。莫以得自在故而自放恣。王自悔责。从今已后当如睒教。从者数百皆大踊跃奉持五戒。王还令国中诸有盲父母如睒比者。皆当供养不得捐舍。犯者今加重罪。于是国中人民以睒活故。上下相教奉修五戒十善者。死得生天无入三恶道者。佛告阿难。宿命睒者我身是也。盲父者今父王阅头檀王是。盲母者王夫人摩耶者是。迦夷国王者阿难是也。时天王释者弥勒是。使我疾成无上正真道决者。皆是父母供养慈惠之恩。从死得生感动天龙鬼神。父母恩重孝子所致。今得为佛并度国人。皆由孝从德也(出睒经)

旷野等为殊形化诸异类第六

尔时旷野菩萨现为鬼身。散脂菩萨现为鹿身。慧炬菩萨现猕猴身。离爱菩萨现羖羊身。尽漏菩萨现鹅王身。如是五百诸菩萨等。各各现受种种诸身。其身悉出大香光明。一一菩萨手执灯明。为欲供养十方诸佛。尔时疑心菩萨观五百人。即知悉是菩萨。语旷野鬼。善男子。汝等何故现如是身供养诸佛。旷野鬼言。善男子。往古过去九十一劫有佛世尊。号毗婆尸。我于尔时。与如是等同一父母共为兄弟受持五戒发菩提心。为欲调伏一切众生。尸弃毗舍浮鸠留孙佛亦皆供养。散脂大士于彼佛前立大誓愿。愿我来世以鬼神身教化众生。若有弊恶恶鬼。我当为说三乘而调伏之。然后乃当成菩提道。亦有一万二千大鬼。于此世界发大誓愿调伏众生。复发大誓愿。若有恶鬼欲坏正法。我当治之。是故我受如是鬼身调伏教化令住三乘。若有众生远离善法。行身口意不善之业。是身已生三恶道中。或有善恶杂业受鬼身故。恶鬼滋多善鬼鲜少。我欲调伏现受是身。亦令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远离恶心。善男子。有金刚椎咒使一切恶鬼于彼四姓不能为恶。乃至鸟兽皆生善心。远离一切诸恶怖畏。我发大誓欲说是咒(出大集经第二十一卷)

婆薮为仙人身度六百二十万估客第七

佛昔在于兜率天上。时婆薮仙在阎浮提。与六百二十万估客常作商主入海采宝。乘于大舶欲还本国。于其中道值摩竭鱼及大风波夜叉之难。如是六百二十万人。即时各许摩醯首罗天。人各一牲。便离四难。还达本国。各办一羊。欲往天祠。时婆薮默念。我今云何教诸商人作不善事。当设方便。即化作二人。一出家沙门。二在家婆罗门时婆罗门于众人中作是唱言。天主与六百二十万人欲往天祠。尔时沙门于其中路遥见此婆罗门。问言。汝与是大众欲止何方。在家人言。我往天庙而求大利。沙门答言。吾观汝等欲得大衰。云何大利。诤讼不止。尔时众人问婆罗门言。此是何人。形貌如是。婆罗门言。此名沙门。诸人问言。沙门何言。答言。杀生祠天当得大罪。众人语言。此痴沙门何用是言。速往天祠得大利也。时婆罗门言。我等大师今在天祠无事不达可共请问。皆言善哉。沙门与婆罗门及诸人等到大仙所。尔时沙门问大仙言。杀生祠天当得生天入地狱乎。大仙答言。何痴沙门杀生祠天必堕地狱。婆薮言。不也。沙门言。若不堕者汝当证知。尔时婆薮即时陷身入阿鼻狱。诸人见已呜呼祸哉有如是事。大仙聪智今已磨灭。况复我等而得不入于地狱耶。尔时众人各放诸羊退走四方。到诸山中推觅诸仙。既得仙已而受仙法。二十一年各各命终生阎浮提。我于尔时从兜率天下生阎浮提白净王家。时六百二十万人生舍卫国得受人身。我于昔时始到舍卫降伏六百二十万人令其出家发菩提心。即往昔估客是也。善男子。婆薮仙人有如是威神之力。化如是诸人来至我所(出方等陀罗尼经第一卷)

转轮王身发愿布施第八

过去东方阎浮提名卢婆罗菩萨。以愿力故生于此中。作转轮圣王王四天下。号虚空净。语诸众生。安住十善及三种乘。于尔时间布施一切无所分别。乞者无量珍宝不足。即问大臣。如是珍宝从何处生。大臣答言。龙王虽有唯供圣王。五浊世厚重烦恼。人寿百岁时必定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大龙王示现种种宝藏。于选择诸恶世界。在在处处四天下中。一一天下七反受身。一一身中示现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等珍宝之藏。如是次第周遍十方。五浊恶世时诸天人百千万亿在虚空中雨花赞善称如心愿大众闻声。虚空净王诸天作字号一切施。是时诸人各各从王乞夫人婇女及儿息等。王悉与之。有一乞儿名青光明。授持狗戒从王乞阎浮提。王欢喜与以香水灌顶绍圣王位。又得人民承奉此王。王寿无异。我成佛道当与授记合一生补处。卢志婆罗门从乞两足。牙婆罗门从索二目。净坚牢婆罗门从乞二耳。想尼干子从乞男根。蜜味婆罗门从乞二手。即皆断挑应时施与。时诸小王及诸大臣皆言。咄哉愚人。如何自割所余肉揣复何所直。送着旷野虫兽雕鹫悉来啖食。若我所愿得成就者。当令此身作大肉山。饮血啖肉众生悉来至此随意饮啖身转增大。所舍舌根以愿力故。愿我来世得广长舌。时我命终在阎浮提。以本愿力生作龙王。名曰示现宝藏。即于生夜示现百千亿那由他种。种宝藏自。宣令言具诸珍异乃至摩尼珠。随意用之。具行十善。发无上菩提心。如是七反受身。寿皆七万七千亿那由他百千岁。无量宝藏亦复如是(出当来选择诸恶世界经)

为国王身以眼施病人第九

佛语贤者阿难。乃往过去时世有王。号日月明。端正姝好威神巍巍。从宫而出道见盲者。穷困饥饿随道乞丐。往趣王所。白王言曰。王独尊贵安隐快乐。我独贫穷加复眼盲。王见哀之谓于盲者有何等药得疗卿病。盲者答曰。唯得王眼能愈我眼。时王自取两眼持施盲者。其心清然无一悔意。月明王者即我身是。佛言须弥山尚可知斤两。我眼布施不可称计(出弥勒所问本愿经)

为国王身治梵志罪第十

昔者菩萨为大国王。归命三尊具奉十善。兵刃不施无有牢狱。风雨时节谷丰民富。华为小书举国绝口。六度真化靡人不诵。时有梵志执操清闲静居山林不豫流俗。夜渴行饮。误得国人所种莲华池水。饮毕意寤。诣官自告云其犯盗。唯愿大王以法治罪。王曰。斯自然之水不实之物何罪之有。对曰。吾不告而饮。岂非盗乎。愿王处之也。王曰国事多故且坐苑中。太子令之深处苑内。王事总猥忘之六日。忽而寤曰。梵志安在乎。疾呼之来。梵志守戒饥渴六日。厥体瘦疵起而跄地。王睹流泪曰。吾过重矣。皇后笑之。王遣人澡浴具设肴膳自身供养叩头悔过。自斯生死轮转无际至临得佛不食六年。佛告诸比丘。时王者是我身。夫人者俱夷是。太子者罗云是。王忘道士令饿六日受罪六年饿馑裁息。六日之后王身供养。故今六年殃毕道成。俱夷笑之。今怀罗云六年重病大子以梵志深着苑内。故六年处于幽冥(出雀王经)

为国王身舍国城妻子第十一

昔者菩萨为大国王。理民以慈月月巡行。贫乏鳏寡疾疗药糜。每出巡狩命使后车具载所须衣服医药。死者葬之。君名被十方。帝释见其德行惧夺其位思欲坏之。化为老梵志从王乞银钱一千。王即惠之。曰吾栖窘恐人盗之愿以寄王。王曰。吾国无盗重寄即受。又化为梵志。又诣宫门。王即现之。梵志叹曰。大王名布八极德行希有。我生在凡庶欣慕尊荣欲乞斯国。王曰大善。即与妻子轻乘而去。天帝复化为余梵志。从王乞车。以车马惠之。与妻子步进依山止宿。有五通道士与王为友。忽忆王德睹之失国靖心禅息。睹天帝释贪嫉夺国委顿瘦疵。道士以神足忽之王所曰将欲何求劳志若兹曰。吾志所存子已具知。道士即化为一辕之车以送王矣。天化梵志复乞其车。未至彼国由数千里。天复化为前梵志来求索银钱。王曰。吾以国惠人脱忘子钱。王即以妻子质得钱一千以还梵志。妻本侍质家。女浴脱身珠玑众宝。天化为鹰捄衣宝去。女云何妇盗录之系狱。其儿与质家儿俱卧。天夜杀质家儿死。家取儿付狱。母子被拘。饥馑毁形呼嗟无救。衔泣终日罪成弃市。王赁得银钱一千。行赎妻子。历市睹之。即念诸佛自悔过曰。吾宿命要乃致兹乎。靖心入明睹天所为。空中声曰。何不急杀之。王曰。吾闻帝释普济众生赤心恻怆育过慈母含血之类莫不蒙祐。尔为无恶缘获帝位。释怀重毒恶熟罪成。生入太山。天人龙鬼莫不称善。地主之王即释妻子之罪。二王相见寻问其原。国无巨细靡不堕泪。地主之王分国而治。故国臣民寻王所在率土奉迎。二国居民一哀一喜。尔时王者吾身是。妻者裘夷是。王子罗云是。天帝调达是。山中梵志舍利弗是。彼国王者弥勒是(出度无极集第一卷)

现为国王身化济危厄第十二

佛在舍卫国告诸比丘。昔者菩萨为大国王。名曰普明。慈惠光被十方歌美。民愿其休犹孝子之宁亲也。邻国有王。名曰阿群。治法以正。力如师子走攫飞鹰。宰人求肉晨奔市索。路睹新尸取之为美味兼畜肉。后日为馔甘不如焉。王责太官。宰人归诚叩头首之。王心恧然曰。人肉甘乎。点命宰人以斯为常矣。故曰。夫厚于味者仁道薄。仁道薄者豺狼心兴。夫狼狗贪肉味。而贼物命。故天下仇焉。宰人承命默行杀人以供王食。臣民嗷嗷齐心同声逐焉。王奔入山行伺诸王出。[仁-二 宎]众取之。犹鹰鹯之爴燕雀。执九十九王。时普明王出察民苦乐。道逢梵志。曰王勿出也。王曰。作命当出信言难违。遂以出焉。为阿群所获。王曰。不惧丧身恨毁吾信。阿群曰。何谓。王具说之。道士见已出而有诫言。愿一睹之受其重诫。以实施焉。旋死不恨。阿群放之听其暂还。已见道士施以金钱受即含笑至阿群所。问曰。命危在今何欣且笑。答曰。世尊之言三界希闻。吾今怀之何国命之可惜乎。阿群又曰。愿闻尊教。王取授之。阿群惊喜曰。巍巍世尊陈四非常。夫不闻睹所谓悖狂。即解百王各令还国。阿群悔过自新依树为居日存四偈。命终神迁为王大子。纳妻不男王重忧矣。因募国女化之令男。后遂泆荡不从贞道。王磔着四衢。命行人曰。以指琢首苟辱之矣。适九十九人而太子薨。魂灵变化轮转无已。值佛在世生舍卫国。早丧其考独与母居事梵志道。性笃言信勇力躄象。师爱友敬遐尔称贤。师每周游辄委以居。师妻怀[薛/女]前援其手淫辞诱之。阿群辞曰。凡世耆人。男吾父焉。女吾母焉。岂况师妻乎。烧身可从敢乱斯命矣。师妻恶然如道退思其变。婿谓妇曰。子叹彼贤足照子否矣具为其过女妖似真梵志信矣。师告阿群尔欲仙乎。对曰尔。教杀百人斩取其指。令获神仙。奉命击剑逢人辄杀。获九十九人指。众奔国震。睹母欣然曰。母至数足吾今仙矣。佛念邪道惑众普天斯祷也。化为沙门在其前步。曰人数足矣。追后不属。曰沙门可止。答曰吾止。尔不止焉。曰阿群心开[火*霍]如云除。五体投地顿首悔过。叉手寻从将还精舍即为沙门。佛为说宿行现四非常得沟港道。王欲讨之闻而叹息白佛欲一见之佛言。上德贤者可开一眼相睹。如斯至三。答曰。吾之眼精耀射难当。王稽首曰。明日设微馔愿一顾眄。答曰。于厕吾往。于殿则不。王曰。唯命。还则裂厕掘其地。则以新樟梓为之柱梁。香汤沃地栴檀苏合郁金诸香和之为泥。栴罽杂缯以为座席。雕文刻镂众宝为好。韑韑晃晃有踰殿堂。明日王身捧香炉迎之。阿群就座。王褰衣膝行供养毕讫。即说经曰。厕前日之洿。岂可于上饭乎对曰不可。如今可乎。答曰可矣。阿群曰。吾未睹佛时洿其彼溷。赖蒙宿祚生值佛世。沐浴清化去臭怀香。内外清净犹天真珠。饮欲历市闻有妇人。逆生产者命在呼吸。还如事启。佛言。尔往为其产。阿群受教往宣佛恩。母子俱生。佛告阿群。受道之日可谓始生者也。不睹三尊未受重戒。犹儿处胎虽有耳目将何闻见。曰未生也。阿群心开即得应真道。佛告诸比丘。时普明王者是吾身也。吾前世授之四偈。壹活百王今令得道。不受众罪矣。阿群宿命曾为比丘。荷米一斛送着寺中。上佛刀一口。欢喜叹尊稽首而去。荷米获多力。上刀获多宝。欢喜获端正。叹尊获为王。作礼故为国得众人所拜。九十九人琢其首遂至丧身。故杀前怨而斩其指。后人欲琢见其已丧。又睹沙门更有慈心。后人即其母。始有恶意故阿群如意亦恶。睹沙门更慈故见佛即孝。种淳得淳。种杂得杂。善怨已施祸福寻之。影追响应皆有所由。非从自然也。

为莲华王太子身以髓施病人第十三

阿难。乃往过世。有王太子。号曰莲华王。端正姝好威神巍巍。出游道见一人。身体病癞。见已悲念。问于病者何药能疗。答曰。得王身髓以涂我身其病乃愈。是时太子即破身骨髓与病者欢喜惠施心无悔恨。尔时太子即我身是。大海水尚可斗量。身髓布施不可称计(出弥勒所问本愿经)

为王太子身出血施病人第十四

阿难。我本求道时勤苦无数。过世为王太子。号曰现众。仪端正姝好。从园观出。道见一人。得困笃病。见问病人。以何等药疗卿病。病者答曰。唯王身血得疗我病。太子即以利刀刺身出血以与病者。至心施与意无悔恨。太子即我身是。阿难。四大海水尚可斗量。我身血施不可称限。求正觉故(出弥勒所问本愿经)

End

黄念祖:皆愿作佛 第十卷

皆愿作佛 第十卷黄念祖老居士【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本品是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十卷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内容提要:阿那律陀旋见循元。周利盘特迦反息循空。憍梵钵提还味旋知。毕陵伽婆蹉纯觉遗身。须菩提旋法归无。(观辉按:此章为何只说眼鼻舌身意五根,不说

观辉居士: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内容提要:乌刍瑟摩谛观暖触流通无碍。持地菩萨持平心地离一切尘。月光童子谛观水性悟得通达。琉璃光法王子观风无依悟得菩提。虚空藏菩萨观空无边妙力圆明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卷

卷第十: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三【白话】这时,普贤菩萨又向大众说:诸佛子啊!在离垢焰藏香水海的东边,依次有香水海,名为变化微妙身香水海。在变化微妙身香水海中,有一个世界种,名为善布差别方世界种。再依次有香水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卷怀让禅师第三世下卷六十一人。池州南泉普愿禅师法嗣一十七人一十二人见录。湖南长沙景岑禅师。荆南白马昙照禅师。终南山云际师祖禅师。邓州香严下堂义端禅师。赵州东院従谂禅师。池州灵鹫闲禅师。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卷

五灯会元 第十卷◎青原下八世○罗汉琛禅师法嗣△清凉文益禅师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余杭鲁氏子。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落发。弱龄禀具于越州开元寺。属律匠希觉师盛化于明州悭山育王寺,师往预听习,究其微旨。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卷○汾阳(善)昭禅师语录师太原俞氏子。剃发受具。杖策游方。所至少留。随机叩发。历参知识七十一员。后到首山问:百丈卷席意旨如何?山曰:龙袖拂开全体现。曰:师意如何?山曰:象王行处绝狐晨。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十卷

碧岩录 第十卷⊙碧岩录第九十一则垂示云:超情离见,去缚解粘,提起向上宗乘,扶竖正法眼藏,也须十万齐应八面玲珑,直到恁么田地,且道还有同得同证同死同生的么?试举看。举,盐官一日唤侍者:与我将犀牛扇子来。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小参三蒋山寺小参。师云。相逢不拈出。举意便知有。万人众前显瞒顸。不是目前机。亦非目前事。三千里外纳败阙。直得尽乾坤大地无丝毫法可当情。静悄悄地绝淆讹。千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十卷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十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颂古世尊未离兜率已降王宫。未出母胎度人已毕。颂云利刃有蜜不须舐。蛊毒之家水莫尝。不舐不尝俱不犯。端然衣锦自还乡世尊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卷

祖堂集 第十卷祖堂卷十玄沙玄沙和尚嗣雪峰,在福州。师讳师备,俗姓谢,福州闻县人也。咸通初上芙蓉山出家,于锺陵开元寺道玄律师受戒,却归山门。凡所施为,必先于人。不惮风霜,岂倦寒暑。衣唯布纳,道在精专。语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卷重云晖禅师禅师名智晖、咸秦人、生高氏。童稚时、至精舍、辄留止如家。圭峰温禅师、见而异之、为剃发。年二十、受满足戒。师事高安白水本仁禅师。十年而还洛京。爱中滩佳山水。创屋以居、号温室院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