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卷 四分律藏 - 乾隆大藏经
2025-06-29 10:36

第十卷 四分律藏

初分之十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诸比丘秋月风病动。形体枯燥又生恶疮。世尊在闲静处念言。此诸比丘今秋月风病动。形体枯燥又生恶疮。我今宁可方宜使诸比丘得服众药。当食当药如食饭干饭不令粗现。复作是念。今有五种药世人所识。酥油生酥蜜石蜜。听诸比丘服此五种药。当食当药如食饭干饭不令粗现。时世尊从静室起。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我于静室中作是念。今诸比丘秋月风病动。形体枯燥又生恶疮。我今宁可方宜使诸比丘得服众药。当食当药如食饭干饭不令粗现。我作是念。今有五种药世人所识。酥油生酥蜜石蜜。听诸比丘服。当食当药如食饭干饭不令粗现。是故听服五种药。若比丘病因缘时应服。时诸比丘得肥美食。若得肉肉羹不能及时而食。况得此五种药而能及时食。畜药虽多病复不差。形体枯燥又生恶疮。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此诸比丘何故形体枯燥又生恶疮。阿难白佛言。此诸病比丘得好肥美食。得肉肉羹不能及时食。况能随时服五种药。畜药虽众多病亦不差。是故形体枯燥又生恶疮。佛告阿难。自今已去听诸比丘时非时有病因缘服此五种药。时诸病比丘得肥美饭食。得肉肉羹不能及时食。尽与看病人。看病人足食已不食便弃之。众乌诤食鸣唤。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众乌何故鸣唤。阿难白佛言。诸病比丘得肥美饮食。得肉肉羹。不能及时食。尽与看病人。看病人足食已不食便弃之。众乌诤食是故鸣唤。佛告阿难。自今已去听诸病人食残看病人足食不足食自恣食之。时诸比丘朝受小食已入村乞食。足食已还僧伽蓝中。以朝所受食与诸比丘。诸比丘足食已不食便弃之。众乌诤食鸣唤。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众乌何故鸣唤。阿难具以上因缘说之。是故众乌鸣唤。佛告阿难。自今已去若受早起小食已。若足食已。听作余食法食。作余食法者。言大德我足食已汝看是知是。是为作余食法。彼应语言。止汝贪心。应作如是余食法食(更有余因缘事。如波逸提余食法中说不异。故不复烦文。故不出也)尔时尊者舍利弗风病动。医教服五种脂。熊脂鱼脂驴脂猪脂摩竭鱼脂。听服此五种脂。时受时煮时漉如服油法时。非时受非时煮非时漉若服者如法治。

尔时世尊。从舍卫国游行人间。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时世谷贵人民饥馑乞食难得。时有五百乞人随逐世尊后行。时世尊往一树下坐。时有私诃毗罗[口*荼]象师。五百乘车载黑石蜜从彼道来。时象师见道上有如来迹千辐轮现光相具足清净明好。见已寻迹求之。遥见世尊在一树下坐。容颜端正诸根寂定。得上调伏已得自在如调龙象亦如澄渊内外清净。见已发欢喜心。于如来所。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时世尊无数方便为象师说微妙法使发欢喜心。时象师闻如来说法发欢喜心已。供养诸比丘人别一器石蜜。诸比丘不敢受之。语言。如来未听比丘受黑石蜜。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告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受黑石蜜。佛语象师。但一器量石蜜与诸比丘。时象师受如来教已。一器量石蜜与诸比丘已。故有遗余。佛语象师。汝更再三随意满足与之。时彼象师受佛教。即再三行之。故有遗余。佛语象师。汝今可持此残石蜜与彼乞儿。即与之。故有遗余。佛复语象师。汝可持此残石蜜再三行与乞儿令满足。即复再三行。故复有遗余。佛语象师。汝今持此残石蜜着净地无虫水中。何以故。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世人食此残石蜜而能消化。唯除如来一人。时象师即持此残石蜜。着净地无虫水中。时水中声响震动烟出火然。犹如烧大热铁着水中声响震烈烟出火燃。以残石蜜泻着水中亦复如是。时象师见此变已身毛皆竖心怀恐怖。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向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见象师恐怖。即与说微妙法。布施持戒生天之福。呵欲不净赞叹出离。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见法得法得果证已。白佛言。自今已去归依佛法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时象师闻佛说法得欢喜开解已。从座起礼佛足绕三匝而去。时诸比丘入村乞食。见作石蜜以杂物和之。皆有疑不敢非时食。佛告比丘。听非时食作法应尔。得未成石蜜疑。佛言听食。得薄石蜜疑。佛言听食。得浓石蜜佛言听食。得白石蜜听食。得杂水石蜜听饮。得甘蔗浆若未熟听饮。若熟不听饮。若饮如法治。得甘蔗佛言听时食。尔时世尊从摩竭国界人间游行至罗阅城。时毕陵伽婆蹉在此城中住。多有知识亦多徒众。大得供养酥油生酥蜜石蜜与诸弟子。诸弟子得便受之。积聚藏举满大瓮君持。卮中簜中大钵小钵。或络囊中漉水囊中。或着橛上或象牙曲钩上。或窗牖间处处悬举。溢出流漫房舍臭秽。时诸长者来入房看见如是储积众药狼藉。皆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止足多求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乃作如是储积诸药。如王瓶沙库藏无异。时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毕陵伽婆蹉弟子。云何储积众药乃至处处悬举溢出流漫。嫌责已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无数方便呵责毕陵伽婆蹉弟子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多储积众药乃至溢出流漫如王瓶沙库藏无异。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有病残药酥油生酥蜜石蜜齐七日得服。若过七日服者尼萨耆波逸提。比丘义如上。病者医教服尔所种药也。药者酥油生酥蜜石蜜。若比丘一日得药畜二日三日四日乃至七日得药畜。八日明相出。七日中所得药尽尼萨耆波逸提。若比丘一日得药二日不得三日得四日得。如是乃至七日得药。至八日明相出。六日中所得药尽尼萨耆。若比丘一日得药二日得三日不得(如是转降。乃至七日不得药。作句亦如是)若比丘一日得药二日三。

日不得四日得乃至七日得药。至八日明相出。五日中所得药尽尼萨耆。若比丘一日得药二日得三日四日不得五日得(如是转降。乃至六日七日不得作句亦如是)若比丘一日得药二日三日四日不得五日得药。乃至七日得药。至八日明相出。四日中所得药尽尼萨耆。若比丘一日得药二日得三日四日五日不得(如是转降。乃至五日六日七日不得。作句亦如上)若比丘一日得药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不得六日七日得。至八日明相出。三日中所得药尽尼萨耆。若比丘一日得药二日得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不得七日得(如是转降。乃至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不得。作句亦如是)若比丘一日得药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不得七日得。至八日明相出。二日中所得药尽尼萨耆。若比丘一日得药二日得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不得(如是转降。乃至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不得。作句亦如是)若比丘一日得药二日三日不得。乃至七日不得。至八日明相出。一日中所得药尼萨耆。若比丘一日得药不净施二日得药净施三日得药乃至七日得药不净施。至八日明相出。六日中所得药尽尼萨耆。若比丘一日得药不净施二日得药三日得药净施四日得药不净施(如是转降。乃至七日得药净施不净施。作句亦如上)遣与人(作句亦如上)若失若故坏。若作非药。若作亲友意取。若忘去(作句亦如是)尽尼萨耆。若犯舍堕药不舍更贸易余药。一尼萨耆一突吉罗。此尼萨耆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若舍不成舍突吉罗。舍与僧时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故畜余药过七日犯舍堕。今舍与僧。舍已应忏悔。前受忏人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故畜余药过七日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白如是。白已然后受忏。当语彼人言。自责汝心比丘报言尔。僧即当还彼比丘药。彼比丘所有过七日酥油涂户响。蜜石蜜与守园人。若至第七日所舍与比丘。彼比丘应取食。若减七日应还此比丘。应作白二羯磨如是与。僧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故畜余药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还此比丘药。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故畜余药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还此比丘药。谁诸长老忍僧还此某甲比丘药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还此某甲比丘药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此比丘取已当用涂脚若燃灯僧中舍已不还者突吉罗。若有人教言莫还者突吉罗。若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故坏若烧。若作非药。若数数服。一切突吉罗。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不犯者若彼过七日药。若酥油涂户响。若蜜石蜜与守园人。若至七日所舍与比丘食之。若未满七日还彼比丘。彼当用涂脚若燃灯无犯。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二十六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毗舍佉母请佛及比丘僧明日食。即其夜办具甘膳种种饮食。明日晨朝遣婢往至僧伽蓝中白时到。时天大雨如象尿下。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今日尽出在雨中浴。此最后雨。如今阎浮提雨。当知四天下雨亦如此。时诸比丘闻佛教已。各出屋裸形雨中浴。时彼婢往僧伽蓝门外。遥见诸比丘尽裸形洗浴。见已作是念。无有沙门尽是裸形外道。婢还白毗舍佉母言。大家当知。僧伽蓝中尽是裸形外道。无有沙门。毗舍佉母聪明智慧。即作是念。向者天雨。诸比丘等或脱衣裸形雨中洗浴。婢无知谓为裸形外道。复更敕。速诣僧伽蓝中。白诸比丘今时已到。即往僧伽蓝门外。时诸比丘浴讫着衣还入静室坐思惟。婢在门外立。见僧伽蓝空寂无人。复作是念。今僧伽蓝空无有比丘。即还归语毗舍佉母言。大家当知。僧伽蓝中空无有比丘。时毗舍佉母智慧聪明。即作念言。诸比丘浴讫必入静室思惟。而婢无知谓为僧伽蓝中无有比丘。复重敕之。速往僧伽蓝中。高声白言今时已到。婢即至僧伽蓝中。高声白言今时已到。时世尊从静室出。语彼婢言。汝并前去。我正尔往。世尊语诸比丘。着衣持钵今时已到。诸比丘受世尊教各持衣钵。世尊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譬如力士屈申臂顷。从只桓精舍忽然不现。在毗舍佉母舍就座而坐。衣服不湿及比丘僧悉皆如是。时婢在后晚乃到舍。见世尊及比丘僧先已至舍次第而坐衣服不湿。见已作是念。世尊甚奇甚特有大神力。在我后来而先我至。时毗舍佉母以种种多美饮食。供养佛及比丘僧。食讫舍钵更取卑床在前而坐。白佛言。唯愿世尊。当与我愿。佛告毗舍佉母。如来不与人过愿。毗舍佉母复白佛言。大德。若清净可办愿与我。佛告言随意。毗舍佉母白世尊言。或有诸客比丘从远方来不知所趣。愿世尊听我与客比丘食尽形寿供给。复白世尊言。欲远行比丘或以食故而不及伴。愿世尊听我与远行比丘食尽形寿供养。复白世尊言。诸病比丘若不得随病食便命终。若得随病食便得除差。唯愿世尊听我与病比丘食尽形寿供给。复白世尊言。诸病比丘不得随病药便命终。若得随病药病得差。愿世尊听我与病比丘随病药尽形寿供给。复白世尊言。瞻病比丘自求食故便阙看病。愿世尊听我与看病人食尽形寿供给。复白佛言。世尊听阿那频头国诸比丘食粥。若世尊当听比丘食粥者。我当尽形寿供给。复白世尊言。我晨朝遣婢至僧伽蓝中白时到。诸比丘尽露形雨中浴。愿世尊听我尽形寿供给比丘雨浴衣。复白世尊言。我有小因缘至阿夷罗跋提河边。见诸比丘尼裸形洗浴。时有诸贼女淫女往至比丘尼所语言。汝等年少颜貌端正腋下未有毛及今年壮。何不习爱欲。老乃修习梵行。于二宜无失。其中年少比丘尼便生不乐心。愿世尊听我尽形寿与比丘尼浴衣。尔时佛语毗舍佉母。汝以何利义。故求此八愿耶。毗舍佉母白佛言。若有远来比丘至。白世尊言。有某甲比丘命过为生何处。尔时世尊即为记说。于四道果中必当证成。须陀洹果若斯陀含果若阿那含果若阿罗汉果。我当问言。彼命过比丘曾来至此舍卫国不。若我闻曾来时。我复当作是念。是客比丘或当曾受我客比丘食。若远行比丘食若病比丘食。若受病比丘药若受瞻病人食。若受粥若受雨浴衣。我闻是语已便发欢喜心。既发欢喜心便舍众恶。身恶既除便得身乐。已得身乐心则得定。心既得定便能长夜修习根力觉意。世尊叹言。善哉善哉。毗舍佉母。此事如实。何以故。汝是聪明智慧信乐檀越。时世尊为毗舍佉母而说颂曰。

欢喜施饮食持戒佛弟子

布施于众人降伏悭嫉心

依乐受乐报永得安隐乐

得天上处所得无漏圣道

心乐于福德快乐无可喻

得生于天上长寿常安乐

尔时世尊。与毗舍佉母种种方便说法劝令欢喜。即从坐起而去还至僧伽蓝中。以是因缘集比丘僧随顺说法。无数方便赞叹头陀严好乐出离者。告诸比丘言。自今已去听与客比丘食远行比丘食病比丘食病比丘药及瞻病人食。听食粥听受雨浴衣。与比丘尼浴衣。尔时毗舍佉母闻世尊听诸比丘受客比丘食乃至与比丘尼雨浴衣。即便尽形寿供给客比丘食乃至与比丘尼雨浴衣。时毗舍佉母闻世尊听已。即作众多雨浴衣。使人持往至僧伽蓝中。与诸比丘。诸比丘分。佛言不应分随上座次与。若不遍当忆行次。若更得衣以次行令遍。彼持贵价衣随次与。佛言不应尔。应从上座次问。若不须者然后随次与。若不遍应取僧中可分衣与令遍。时六群比丘闻佛听比丘得畜雨浴衣。即一切时春夏冬常求雨浴衣。不舍雨衣便持余用。现有雨衣犹裸形而浴。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如来虽听比丘得畜雨浴衣。云何春夏冬常求雨浴衣。不舍雨衣便持余用。现有雨衣犹裸形而浴。时诸比丘呵责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春夏冬常求雨浴衣。以无数方便诃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春残一月在。当求雨浴衣半月应用浴。若比丘过一月前求雨浴衣过半月前用浴尼萨耆波逸提。比丘义如上。雨衣者比丘用雨中浴衣者。有十种如上。彼比丘三月十六日应求雨浴衣。四月一日应用。若比丘三月十六日前求雨衣四月一日前用者尼萨耆波逸提。此尼萨耆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若舍不成舍突吉罗。若欲舍与僧时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过一月前求雨浴衣过半月前用犯舍堕。今舍与僧舍已当忏悔。前受忏人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过一月前求雨浴衣过半月前用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彼比丘忏。白如是。白已然后受忏。当语彼人言。自责汝心。比丘报言尔。僧即当还彼比丘雨衣作白二羯磨。应如是与。僧中应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过一月前求雨浴衣过半月前用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还彼某甲比丘雨衣。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过一月前求雨浴衣过半月前用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还此某甲比丘雨浴衣。谁诸长老忍僧还彼某甲比丘雨浴衣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还此某甲比丘雨浴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僧中舍雨衣竟不还者突吉罗。还时有人教言莫还者突吉罗。若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自作三衣。若作波利迦罗衣。若故坏若烧。若数数用。一切突吉罗。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不犯者三月十六日求四月一日用。若舍雨衣已乃更作余用。若着浴衣浴。若无雨衣。若作浴衣。若浣染。若举处染无犯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二十七竟)。

尔时佛在毗兰若夏安居。佛告阿难。汝往语毗兰若婆罗门。我受汝夏安居讫今欲人间游行。阿难承佛教往至毗兰若婆罗门所。语婆罗门言。如来语汝。我受汝请夏安居讫。今欲人间游行。时毗兰若婆罗门闻世尊如是语。即忆念。我无利无善利。我无得无善得。何以故。我请沙门瞿昙及僧九十日中竟不供养。时毗兰若婆罗门。与阿难俱往世尊所。礼佛足却住一面。时世尊渐与毗兰若婆罗门说微妙法发欢喜心。即白佛言。唯愿世尊及比丘僧。于毗兰若重受我九十日请。佛语婆罗门。我已受汝请夏安居九十日讫。今欲游行人间。婆罗门重白言。愿世尊及僧受我明日请。世尊默然受请。婆罗门见世尊默然受请。即从坐起礼佛足三绕而去。还其家即夜办具种种好食。明日白佛时到。世尊着衣持钵及比丘僧五百人俱往诣其家。到已就座而坐。时婆罗门行种种好食。饭佛及比丘僧悉令满足。食讫各自收钵。婆罗门以三衣施佛。诸比丘各施二衣。为夏安居故。时诸比丘不受衣。即语施主言。世尊未听受夏衣。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佛告诸比丘。听受夏衣。时六群比丘闻世尊听受夏衣。春夏冬一切时常乞衣。安居未竟亦乞衣亦受衣。时跋难陀释子在一处安居竟。闻异处夏安居比丘大得利养衣。即往彼安居处。问诸人言。所得夏安居衣为分未耶。答言未。持来我与汝分。复更至余处如是非一。皆问言。汝得安居衣分未耶。答言未。持来我与汝分。时跋难陀处处分衣。大得衣分持来入只桓精舍。诸比丘见已。语跋难陀言。世尊听畜三衣。三衣外不听畜长衣。此是谁衣耶。跋难陀答言处处有夏安居得衣。我于彼得是分来。诸比丘闻已。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跋难陀释子。云何如来听受夏安居衣。何以复春夏冬一切时常乞衣。安居未竟亦乞衣亦受衣耶。跋难陀释子。异处安居异处受衣。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种种呵责六群比丘跋难陀释子。我听比丘受夏安居衣。汝云何一切时春夏冬常乞衣。安居未竟亦乞衣亦受衣。跋难陀释子异处安居异处受衣耶。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跋难陀释子已。告诸比丘。不得一切时春夏冬常乞衣。亦不得安居未竟亦乞衣亦受衣。不得异处安居异处受夏衣分。尔时世尊在舍卫国。时波斯匿王境内人民有反叛者。时王遣二大臣。名利师达多富罗那。王敕使征。时二大臣作是念。我等今当征。未知为得还不。我等常众僧夏安居竟为僧设食及施衣。今者安居未竟宁可办食具并诸衣物。如安居法施僧衣耶。诸长者自往僧伽蓝中。白诸比丘如是言。明日欲设饭食并施安居衣。愿各屈意。诸比丘报长者言。但施食不须衣施。何以故。夏安居未竟不得受衣不得乞衣。长者白言。我等今为波斯匿王遣征。我等自念。未知当得还。不欲如先法夏安居讫饭食众僧并施衣。今者亦欲设食并施衣。时诸比丘以是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受急施衣。诸比丘若知是急施衣应受。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十日未竟夏三月。诸比丘得急施衣。比丘知是急施衣当受。受已乃至衣时应畜。若过畜者尼萨耆波逸提。比丘义如上急施衣者。若受便得不受便失。衣者有十种如上。衣时者。自恣竟。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迦絺那衣五月。自恣十日在。若比丘得急施衣。知是急施衣应受。受已即十日应畜。到自恣竟。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迦絺那衣五月。若自恣有九日在。比丘得急施衣。比丘知是急施衣应受。受已即九日应畜到自恣竟。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迦絺那衣五月。更增一日。若自恣八日在。比丘得急施衣。比丘知是急施衣应受。受已即八日应畜。到自恣竟。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迦絺那衣五月。更增二日。若自恣七日在。比丘得急施衣。比丘知是急施衣应受。受已即七日应畜。到自恣竟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迦絺那衣五月。更增三日若自恣六日在。比丘得急施衣。比丘知是急施衣应受。受已即六日应畜。到自恣竟。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迦絺那衣五月。更增四日。若自恣五日在。比丘得急施衣。比丘知是急施衣应受。受已即五日应畜到自恣竟。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迦絺那衣五月。更增五日若自恣四日在。比丘得急施衣。比丘知是急施衣应受。受已即四日应畜。到自恣竟。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迦絺那衣五月。更增六日。若自恣三日在。比丘得急施衣。比丘知是急施衣应受。受已即三日应畜。到自恣竟。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迦絺那衣五月。更增七日。若自恣二日在比丘得急施衣。比丘知是急施衣应受。受已即二日应畜。到自恣竟。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迦絺那衣五月。更增八日。若明日自恣。比丘得急施衣。比丘知是急施衣应受。受已即今日应畜。到自恣竟。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迦絺那衣五月。更增九日。若比丘得急施衣。若过前过后尼萨耆波逸提。此衣应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若舍不成舍突吉罗。若欲舍与僧者。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胡跪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得急施衣。若过前若过后犯舍堕。今舍与僧。舍已当忏悔。前受忏人。白已然后受忏。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得急施衣。若过前若过后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白如是。作是白已。然后受忏。受忏者语其人言。当自责汝心。比丘报言尔。僧即当还彼比丘衣白二羯磨与众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得急施衣。过前过后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还此某甲比丘衣。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得急施衣。过前过后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还此比丘衣。谁诸长老忍僧还此某甲比丘衣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还此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僧中舍衣竟不还者突吉罗。若教言莫还者突吉罗。若转作净施。若受作三衣及余衣。若遣与人。若数数着。一切突吉罗。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不犯者。得急施衣不过前不过后不犯若为贼夺衣。若失衣。若烧衣。若漂衣过前不犯。作夺想失想烧想漂想。有崄难道路不通。多诸贼盗恶兽难。若河水大涨。王者所执系闭命难梵行难。若彼受寄比丘或死或出行。或舍戒或贼劫。或为恶兽所害。或为水漂过后无犯。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二十八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诸比丘夏安居讫。后迦提一月满在阿兰若处住。时多有贼劫夺比丘衣钵坐具针筒什物。兼打扑诸比丘。诸比丘畏贼皆来趣只桓精舍聚住。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此诸比丘何故来趣只桓精舍聚住耶。阿难白佛言。诸比丘夏安居讫。后迦提一月满在阿兰若处住。为贼劫夺衣钵坐具针筒什物。又打扑诸比丘诸比丘畏怖故皆来趣只桓精舍住。佛告阿难。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在阿兰若有疑多恐惧处住。在如是阿兰若处住比丘欲留衣。三衣中若一一衣得留置舍内。尔时六群比丘闻佛听阿兰若处有疑恐惧处住。在如是处住欲留衣。三衣中若一一衣留置舍内。即便留衣置舍内。嘱亲友比丘已出行。后亲友比丘出衣日中晒。诸比丘见已。自相谓言。世尊制戒。听比丘畜三衣不得长。此是谁衣耶。彼比丘言。六群比丘与我知识亲友。留衣在此出人间游行。是故我等为晒衣。时诸比丘闻已。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言。云何世尊听诸比丘在阿兰若处有疑恐惧处住。于三衣中留一一衣着舍内。汝等云何今多寄衣知识亲友。人间游行而离衣宿。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即以此因缘集比丘僧。诃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我听诸比丘在阿兰若有疑恐惧处住比丘在如是处住三衣中留一一衣着舍内。汝等云何今多寄衣亲友人间游行离衣宿。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夏三月竟。后迦提一月满在阿兰若有疑恐惧处住比丘在如是处住。三衣中欲留一一衣置舍内。诸比丘有因缘离衣宿乃至六夜。若过者尼萨耆波逸提。比丘义如上。阿兰若处者去村五百弓。遮摩罗国弓长四肘用中肘量取。有疑处者疑有贼盗。恐怖者中有恐怖贼盗。舍内者村聚也。三衣者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衣者有十种如上说。若比丘有因缘离衣宿。彼六夜竟第七夜明相未出前。若舍三衣若手捉衣若至掷石所及处。若比丘六夜竟第七夜明相未出前。不舍三衣不手捉衣不至掷石所及处住。第七夜明相出离衣宿一切犯尼萨耆。除三衣已离余衣宿者突吉罗。此尼萨耆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若舍不成舍突吉罗。若欲舍与僧者。应往至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礼上座足胡跪合掌作如是言。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离衣宿过六夜犯舍堕。今舍与僧。舍已当忏悔。前受忏人白已然后受忏。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离衣宿过六夜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白如是。如是白已然后受忏。当语彼人言。自责汝心。比丘报言尔。僧即应还彼比丘衣白二羯磨。应如是与。众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离衣宿过六夜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还彼比丘衣。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离衣宿过六夜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还彼比丘衣。谁诸长老忍僧还此比丘衣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还彼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若比丘舍衣竟不还彼比丘衣者突吉罗。若教不还者突吉罗。若净施。若遣与人。或受作三衣。若作波利迦罗衣。若数数取着。一切突吉罗。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不犯者已经六夜第七夜明相未出前到衣所。若舍衣若手捉衣若至掷石所及处不犯。若劫夺想失想漂想烧想不舍衣不手捉衣不至掷石所及处不犯。若船济不通道路崄难。多诸盗贼有恶兽。河水瀑涨强力所执。或为系闭或命难或梵行难。不舍衣不捉衣不至掷石所及处。一切无犯。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二十九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跋难陀释子先有一居士恒好惠施。意欲饭佛比丘僧兼布施好衣。时跋难陀释子。闻彼居士欲饭佛比丘僧兼施好衣。即往彼居士家。问居士言。实欲饭佛及比丘僧并施好衣耶。居士报言尔。跋难陀释子语居士言。众僧有大善利有大威力有大福德。施众僧者多。汝今食施众僧。衣可施我一人。居士言可尔。尔时长者便不复与僧办具衣。即其夜供办种种多美饮食。明日白僧时到。诸比丘僧着衣持钵往居士家就座而坐。时居士见长老比丘威仪具足。发大声言。我云何为如是严整众僧衣而作留难。时诸比丘问居士言。何故作如是语。时居士以实而答。时众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跋难陀释子。云何断众僧利而自入己。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释子。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断众僧利而自入己耶。尔时世尊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释子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断僧物而自入己者尼萨耆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时诸比丘不知是僧物非僧物。为许僧不许僧。后乃知是僧物已许僧。或有作尼萨耆波逸提忏悔。或惭愧。若不知者不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知是僧物自求入己者尼萨耆波逸提。比丘义如上。僧物为僧故已与僧。僧物者已许僧。为僧者为僧故作未许僧。已与僧者已许僧已舍与。僧物者衣钵坐具针筒下至饮水器。若比丘知是僧物自求入己者尼萨耆波逸提。若物许僧转与塔者突吉罗。若许塔转与僧者突吉罗。若物许四方僧转与现在僧者突吉罗。若物许现前僧转与四方僧者突吉罗。若物许比丘僧转与比丘尼僧者突吉罗。若许比丘尼僧转与比丘僧者突吉罗。许异处与异处突吉罗。若已许作许想者尼萨耆波逸提。若已许心疑突吉罗。若未许作许想突吉罗。若未许疑突吉罗。此尼萨耆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若舍不成舍突吉罗。若欲舍与僧者。应往僧中偏露右肩右膝着地礼上座胡跪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知是物已许僧而自入己犯舍堕。今舍与僧。舍已当忏悔前受忏人白已然后受忏。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知是物已许僧而自入己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白如是。白已然后受忏。当语彼人言。自责汝心。彼比丘答言尔。僧即应还彼比丘所舍物。应作白二羯磨与。众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知是物已许僧而自入己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还彼比丘所舍物。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知是物已许僧求自入己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还彼比丘所舍物。谁诸长老忍僧还彼比丘所舍物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还彼比丘所舍物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若舍与竟不还彼比丘所舍物者突吉罗。若教人莫还者突吉罗。若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受作三衣。若作波利迦罗衣。若数数用。一切突吉罗。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不犯者若不知。若已许作不许想。若许少劝令与多。若许少人劝与多人。欲许恶劝与好者。或戏笑语。若误语。或独处语。或梦中语。欲说此乃说彼无犯。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三十竟)。

End

黄念祖:皆愿作佛 第十卷

皆愿作佛 第十卷黄念祖老居士【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本品是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

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一 种子本文第二讲第二节,讲过万法唯识,其中说到,识是一种功能,功能未起现行时,不称识而称为种子; 种子起现行时,不占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功能发生作用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十卷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内容提要:阿那律陀旋见循元。周利盘特迦反息循空。憍梵钵提还味旋知。毕陵伽婆蹉纯觉遗身。须菩提旋法归无。(观辉按:此章为何只说眼鼻舌身意五根,不说

观辉居士: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内容提要:乌刍瑟摩谛观暖触流通无碍。持地菩萨持平心地离一切尘。月光童子谛观水性悟得通达。琉璃光法王子观风无依悟得菩提。虚空藏菩萨观空无边妙力圆明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唯识哲学有两条定理:第一阿赖耶识是万物的本源,人生的本源;第二识的作用是绝待的不是对待的,就是识自身的见分了别相分①。将这两条定理连到一起来说,便是人生与万物决不是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六章 识有四分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六章 识有四分这唯识哲学所说的,不仅是在觉了以后认识一切事理的本质,除识以外无他物。即使在凡夫的思想作为上也仅是自己识的了别,与一切事理的本质毫不相干。为了解释识的了别作用究竟如何?所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卷

卷第十: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三【白话】这时,普贤菩萨又向大众说:诸佛子啊!在离垢焰藏香水海的东边,依次有香水海,名为变化微妙身香水海。在变化微妙身香水海中,有一个世界种,名为善布差别方世界种。再依次有香水

阿赖耶识的功能有哪四分

阿赖耶识的功能分为四分: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证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自证分自证分是未破无始无明而犹迷的佛性。即使佛性虽然在迷,但终究能够证道,即自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卷怀让禅师第三世下卷六十一人。池州南泉普愿禅师法嗣一十七人一十二人见录。湖南长沙景岑禅师。荆南白马昙照禅师。终南山云际师祖禅师。邓州香严下堂义端禅师。赵州东院従谂禅师。池州灵鹫闲禅师。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卷

五灯会元 第十卷◎青原下八世○罗汉琛禅师法嗣△清凉文益禅师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余杭鲁氏子。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落发。弱龄禀具于越州开元寺。属律匠希觉师盛化于明州悭山育王寺,师往预听习,究其微旨。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卷○汾阳(善)昭禅师语录师太原俞氏子。剃发受具。杖策游方。所至少留。随机叩发。历参知识七十一员。后到首山问:百丈卷席意旨如何?山曰:龙袖拂开全体现。曰:师意如何?山曰:象王行处绝狐晨。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十卷

碧岩录 第十卷⊙碧岩录第九十一则垂示云:超情离见,去缚解粘,提起向上宗乘,扶竖正法眼藏,也须十万齐应八面玲珑,直到恁么田地,且道还有同得同证同死同生的么?试举看。举,盐官一日唤侍者:与我将犀牛扇子来。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小参三蒋山寺小参。师云。相逢不拈出。举意便知有。万人众前显瞒顸。不是目前机。亦非目前事。三千里外纳败阙。直得尽乾坤大地无丝毫法可当情。静悄悄地绝淆讹。千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十卷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十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颂古世尊未离兜率已降王宫。未出母胎度人已毕。颂云利刃有蜜不须舐。蛊毒之家水莫尝。不舐不尝俱不犯。端然衣锦自还乡世尊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卷

祖堂集 第十卷祖堂卷十玄沙玄沙和尚嗣雪峰,在福州。师讳师备,俗姓谢,福州闻县人也。咸通初上芙蓉山出家,于锺陵开元寺道玄律师受戒,却归山门。凡所施为,必先于人。不惮风霜,岂倦寒暑。衣唯布纳,道在精专。语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卷重云晖禅师禅师名智晖、咸秦人、生高氏。童稚时、至精舍、辄留止如家。圭峰温禅师、见而异之、为剃发。年二十、受满足戒。师事高安白水本仁禅师。十年而还洛京。爱中滩佳山水。创屋以居、号温室院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