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卷 宋高僧传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6 10:56

第十卷 宋高僧传

习禅篇第三之三(正传十六人附见八人)

唐洪州开元寺道一传(智藏)

释道一。姓马氏。汉州人也华以喻性不植于高原。浪以辩识发明于溟海。生而凝重虎视牛行。舌过鼻准足文大字。根尘虽同于法体。相表特异于幻形。既云在凡之境。亦应随机之教。年方稚孺厌视尘躅脱落爱取。游步恬旷。削发于资州唐和尚。受具于渝州圆律师示威仪之旨晓开制之端。浣衣锻金观门都错。大龙香象羁绊则难。权变无方机缘有待闻衡岳有让禅师即曹溪六祖之前后也。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诣灵桂贞篁之幽寂。一见让公。泯然无际顿门不俟于三请。作者是齐于七人。以为法离文字犹传蠹露。圣无方所亦寄清源。遂于临川栖南康龚公二山。所游无滞随摄而化。先是此峰岫间魑魅丛居。人莫敢近。犯之者炎衅立生。当一宴息于是。有神衣紫玄冠致礼言。舍此地为清净梵场。语终不见。自尔猛鸷毒螫变心驯扰。沓贪背僧即事廉让。郡守河东裴公家奉正信躬勤咨禀。降英明简贵之重穷智术慧解之能。每至海霞敛空山月凝照。心与境寂道随悟深。自明者在乎周物。博施者期乎济众。居无何。裴公移典庐江寿春二牧。于其进修惟勤率化不坠。大历中圣恩溥洽。隶名于开元精舍。其时连率路公耹风景慕。以钟陵之壤巨镇奥区。政有易柱之弦。人同凑毂。禅宗戾止降祥则多顺而无违。居仅十祀。日临扶桑高山先照。云起肤寸大雨均沾。建中中有诏僧如所隶将归旧壤。元戎鲍公密留不遣。至戊辰岁举措如常。而请沐浴讫。俨然加趺归寂。享年八十。僧腊五十。先于建昌鄙山名石门。环以绝巘呀为洞壑。平坦在中幽偏自久。是谋薪火尘劫之会。非议冈阜地灵之吉。亚相观察使陇西李公。藩寄严厉素所钦承。于以率徒。依归缅怀助理。爰用营福道在观化情存饰终。辍诸侯之旌旗。资释子之幢盖。其时日变明悔人萃遐迩。楫覆水而为陆。炬通宵而成昼。山门子来财施如积。邑里僧供饭香普熏。自昔华严归真于嵩阳善导瘗塔于秦岭。礼视[齋-小 衣]斩人倾国城。哀送之盛今则三之。初于林中经行座下开示。平等垂法不标于四科。安恬告尽刻期于二月。此明一终之先兆也。示疾云逝俾葬远山。凡百攀援愿留近郭。终遂穷僻式遵理命。此又明一晦迹之素诚也。将归灵龛。爰溯浅濑。人力未济舟行为迟。膏雨骤下于远空。穷溪遄变于深涉。此又明一通神之应感也。惟一知真在空无我于有。是二俱离。假一为乘示生死者人能作佛。辨邪正者魔亦似圣。现身不留于大士。负手俄萎于哲人。弟子智藏镐英崇泰等奉其丧纪。宪宗追谥曰大寂禅师。丹阳公包佶为碑纪述。权德舆为塔铭。今海昏县影堂存焉。又唐虔州西堂释智藏。姓廖氏。虔化人也。生有奇表。亲党异其伟器。八岁从师。道趣高邈随大寂移居龚公山后。谒径山国一禅师。与其谈论周旋。人皆改观。属元戎路嗣恭请大寂居府。藏乃回郡。得大寂付授纳袈裟。时亚相李公兼国相齐公映中郎裴公通皆倾心顺教。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终。春秋八十。夏腊五十五。即迁于塔。谏议大夫韦绶。追问藏言行编入图经。太守李渤请旌表。至长庆元年谥大觉禅师云。

唐宣州灵汤泉兰若志满传

释志满。姓康氏。洛阳人也。幼少之年属其家命沙门陈佛会。满意乐不舍。遂投颖川龙兴寺出家。闻洛下神会禅师法席繁盛。得了心要。南游到黄山灵汤泉所。结茅茨。而止。后采黄连乡人见满喜跃。满问。此何处耶。乡人曰。黄连山属宣城也。愿师镇此。柰何虎豹多害。满曰。虎亦有佛性。乃焚香祝厌之。由兹弭息遂成大禅院。后示寂。春秋九十一。永贞元年入塔焉。

唐沂州宝真院光瑶传(道坚)

释光瑶。姓周氏。北京人也。幼钟荼蓼都不胜情。誓志出家。舍讲肆入禅林。凡向宗师悉从求益。末遭会禅师。金[鏍-糸 廾]抉瞙明视十方。后到沂水蒙山结草成庵。怡然宴坐。郐费之人翕然从化。时慎邑大夫知重首创禅宫。次兖州节使王僚尚书躬请入州行化。奏着额号宝真。学侣憧憧多沾大利。元和二年示灭。享年九十二云。又唐襄州慈恩寺释道坚。姓王氏。丹阳人也。初发心于牛头山慧忠禅祖。大历元年栖隐池州南泉山。后诣襄汉泊慈恩寺。元和初载相国燕公镇于汉南。深相钦重。问道周勤。施供繁沓。遂于凤林关外造寺请居。二年示灭。春秋七十三云。

唐扬州华林寺灵坦传

释灵坦。姓武氏。太原文水人也。则天太后侄孙。父讳宣。洛阳县令。母夏侯氏。初妊坦也梦神僧授与宝鉴表里莹然。且曰。吾以此寄汝善保护之。及诞亲无所苦。年甫七岁诵习毕通应童子举。十三从宦旋升太子通事舍人。如是悦学不休。三教之书弥增洞达。然而恒嗟朽宅誓入空门。已备大乘之资粮。终到涅槃之境域。于时洛都盛化荷泽寺神会禅师也。方遮普寂之光渐没秀师之道。坦往参焉。会施善诱顿见其心。默而许之。容其执侍。父母不能回其意飞扬莫系始末研磨得破疑滞。天宝初载召坦曰。吾有一句是祖祖相传至曹溪。曹溪付吾。汝谛受之。吾当有留难。遂辞游方焉。未几果敕移会于弋阳。坦遂向庐州浮槎寺览大藏经。后闻忠国师自南阳诏入。于大历五年礼觐之。八年欲出关。忠奏曰。此人是贫道同门。俱神会弟子敕赐号曰大悲。兼赍墨敕。行化至梁园。时相国田公神功供养逦迤。适维扬六合方叹大法凌夷。忽闻空中声云。开心地即见菩萨如文殊像曰。与汝印验。令举项以掌按之寻。观有四指赤痕。其印迹恒现。又止润州江中金山。今泽心也。其山北面有一龙穴。常吐毒气如云。有近者多病或毙。坦居之毒云灭迹。又于江阴定山结庵。俄闻有赞叹之声。视之则白龟二。坦为受归戒。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亦为受戒忏悔。如是却往吴兴林山造一兰若。有三丈夫衣金紫。趋步徐正称叹。道场唯善。村落之民多弃罟网。元和五年相国李公鄘之理广陵也。以峻法操下刚决少恩。一见坦郑重加礼。召居华林寺。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墓。寺僧多为鬼物惑乱。坦居愀然无眹矣。又扬州人多患山妖木怪之所荧惑。坦皆遏御焉。人争归信。至十年忽见二胡人。称自龟兹国来彼无至教。远请和尚敷演。十一年五月十三日。于荷泽忌斋告众。吾赴远请。七月示疾。九月将灭。斯预告也。至季秋八日果寂尔而终。迁塔于扬州西驯翟坊之南冈。越州掾郑詹建塔。报龄一百八岁。僧腊八十四焉。坦即曹溪之孙。荷泽之子也。

唐唐州紫玉山道通传

释道通。姓何氏。庐江人。其为童也持重寡辞。见佛形像必对礼叹咏不舍。因父宦于泉州南安。便求舍丱披缁诵经。合格敕度之。当天宝初载也。时道一禅师肇化建阳佛迹岩聚徒。通往焉。一师于临川南康龚公山。亦影随而去。然誓游方吴越之间。台明山谷靡不登陟。迨乎回锡江西[泳-永 防]潭山门。励心僧务不惮勤苦。贞元二年往南岳见石头禅师。犹采缕加朱蓝之色也。四年大寂禅师垂欲归化。昌言曰。夫玉石润山秀利益汝道业。遇可居之。通闻此言。且同隐谶。殊不详练。其年秋与伏牛山自在禅师同游京洛。回至唐州西。有山峰孤林密四绝人烟实有尘外之趣。乃问乡人。云此山是紫玉山。通方忆大寂之悬记。我合居是峰也。乃陟崔嵬见山脊有石方正其色紫玉莹然。叹曰号紫玉者合其称也。先师之言非虚记也。挂锡解囊。参学之徒雾集。始则诛茅构舍。刺史李道古作意为建禅宫焉。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出参礼百丈山海禅师。回见通。通愀然作色。汝其来矣。此山有主也。曳杖径去襄州。道俗皆迎至七月十五日无疾而终。春秋八十三。一云故相国于頔最所归心尚书李翱礼重焉。

唐雍京章敬寺怀晖传

释怀晖。姓谢氏。泉州人也。宿植根深出尘志远。迨乎进具乃尚云游。贞元初礼洪州大寂禅师。顿明心要时彭城刘济颇德晖互相推证。后潜岨崃山。次寓齐州灵岩寺。又移卜百家岩。泉石幽奇。苦于禅子请问繁杂。上中条山行禅法。为法者蹑迹而往。蒲津人皆化之。元和三年宪宗诏入于章敬寺毗卢遮那院安置。则大历中敕应天下名僧大德三学通赡者。并丛萃其中。属诞辰多于此修斋度僧焉。晖既居上院为人说禅要。朝寮名士日来参问。复诏入麟德殿赐斋推居上座。元和十年乙未冬示疾。十二月十一日灭度。春秋六十二。越明年二月。门人智朗志操等。奉全身葬于灞桥北原。敕谥大宣教禅师。立碑于寺门。岳阳司仓贾岛为文述德焉。

唐京兆兴善寺惟宽传(宝修)

释惟宽。姓祝氏。衢州信安人也。祖曰安。考曰皎。生十三岁。见杀生者尽然不忍食。退而出家求翦发于僧昙。受尸罗于僧崇。学毗尼于僧如。证大乘法于止观。成最上乘于大寂道一。贞元六年始行化于闽越间。岁余而回心改服者百数。七年伏猛虎于会稽。作滕家道场。八年与山神受归戒于鄱阳。作回向道场。十三年感非人于少林寺。二十一年作有为功德于卫国寺。明年施无为功德于天宫寺。元和四年宪宗章武皇帝。诏于安国寺。五年问道于麟德殿。其年复灵泉于不空三藏池。十二年二月晦。大说于传法堂讫奄然而化。报龄六十三。僧夏三十九。归葬于[灞-雨 襾]陵西原。诏谥曰大彻禅师。塔号元和正真。初宽说心要法三十年。度黑白众殆及百千万。应病授药安可既乎。白乐天为宫赞时。遇宽四诣法堂。每来垂一问。宽答如流。白君以师事之。门弟子殆千余。得法者三十九。入室受遗寄者曰义崇圆照焉唐罗浮山释宝修。俗姓周。资州人也。从师于纯德寺志求玄理。于蕲州忍大师法裔决了重疑。后爱罗浮山石室安止。檀越为造梵宇蔚成大寺。一日告门人曰。因缘相逼。愀然不乐众咸莫测。顺宗皇帝。深重佛宗。知修之名。诏入京与三藏击问。并答翻译之意。朗畅如流。乃留居辇下三年。终于京寺云。

唐天台山佛窟岩遗则传

释遗则。俗氏长孙。京兆长安人也。祖冽鄂州司马。考利涉隐居金陵。则弱不杂俗。恬恬终日而无所营。始从张怀瓘学草书。独尽笔妙。雅耽经史尤乐佛书。以为得吾心。一朝捐家业从牛头山慧忠。忠所谓牛头六祖也。始天竺达磨以释氏心要至。传其道者有曹溪能嵩山秀。学能者谓之南宗学。学秀者谓之北宗学。而信祖又以其道传慧融。融得之居牛头山。弟子以传授。由是达磨心法有牛头学。则既传忠之道。精观久之。以为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此则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死生哉。至人以是能独照。能为万物主。吾知之矣。遂南游天台至佛窟岩盖薜荔荐落叶而尸居。饮山流饭木实而充虚。虎豹以为宾。麋鹿以为徒。兀然如枯。其后剫木者见之转相告。有慕其道者曰。道者未有弟子。相率为筑室。图佛安僧。蔚为精舍焉。故元和已来传则道者。又自以为佛窟学。佛窟之号自则始也。一坐四十年。大官名侯赍书问讯檀舍。则未尝有报谢。礼拜者未尝而作起。时岁在庚戌。季夏十有三日。召弟子曰。汝其勉之。至十五日夜遂坐殁。是夜山下人闻若山崩。旦望之则彩云翔泊于岩上。父老皆泣曰。师死矣。已而视之果然。凡则二十岁为僧腊。五十有八而终。善属文。始授道于钟山。序集融祖师文三卷。为宝志释题二十四章。南游傅大士遗风序。又无生等义。凡所著述辞理粲然。其他歌诗数十篇皆行于世。则元居瀑布泉西佛窟本院建龛塔。会昌中例毁之。其院为道门所有。后开元寺僧正法光。于咸通乙酉岁。遂徙碑于今所。河南尹韩又伪碑文。

唐婺州五泄山灵默传(志闲)

释灵默。俗姓宣。毗陵人也。本成立之岁悦学忘疲。约以射策。登第以荣亲里。承豫章马大师聚众敷演造禅关。马师振容而示相。默密契玄机。便求披剃。若熟痈之待刺耳。受具之后苦练行门确乎不拔。贞元初入天台山中。有隋智者兰若一十二所。悬记之曰。此地严妙非杂器所栖。若能居此与吾无异。默因住白砂道场经于二载。猛虎来驯近林产子意有所依。又住东道场。地僻人稀。山神一夜震雷暴雨悬崖委坠。投明大树倒欹庵侧树枝交络。茅苫略无少损。遐迩闻旃皆来观叹。后游东白山。俄然中毒。而不求医。闭关宴坐。未几毒化流汗而滴乃复常矣。行次浦阳盛化。有阳灵戍将李望。请默居五泄焉。元和初亢阳田畯惶惶。默沿涧见青蛇夭矫瞪目如视行人不动。咄之曰。百姓溪竭苗死。汝胡不施雨救民邪。至夜果大雨合境云足。民荷其赐属平昌孟简中丞廉问浙东废管内兰若。学徒散逸。时暨阳令李胄状举灵山许重造院。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澡沐焚香端坐绳床。嘱累时众溘然而绝。寿龄七十二。法腊四十一。高僧志闲道行峭拔文辞婉丽。亦江左之英达。为默行录焉。

唐荆州天皇寺道悟传(崇信)

释道悟。姓张氏。婺州东阳人也。受天粹气为王子。生而神俊长而谨愿。年十四金翅始毛麒麟方角。启白尊老将求出家。慈爱之旨不见听许。辄损薄常膳日唯一食。虽体腹羸馁弥年益坚。父母不获已而许之。遂往明州大德剃落。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以勇猛力扶牢强心。于六度门修诸梵行。常以为疗膏肓者资上妙药。开暗冥者求善知识。不假舟楫其济渡乎。遂蹶然振策投径山国一禅师。悟礼足始毕密受宗要。于语言处识衣中珠。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断诸疑滞无畏自在。直见佛性中无缁磷。服勤五载随亦印可。俾其法雨润诸丛林。悟蓄力向晦罙入深阻。实冀一飞摩霄。乃转遁于余姚大梅山。是时大历十一年也。层崖绝壑天籁萧瑟夐无邻落。七日不食。至诚则通物感乃灵。猱[狂-王 廷]豰玃更馈橡栗。异日野夫操斧言伐其楚。偶所遭睹。骇动悚息驰谕朋曹。谓为神奇。曾不旬朔诣者成市。凭嵌倚峭且构危栋。赀粮供具环绕方丈。猛虎耽耽侣出族游。一来座侧敛折肢体。其类驯扰可知也。夫语法者无阶渐。涉功者有浅深。木踰钻而见火。鉴勤磨而照胆。理必然矣。是以扫尘累遁岩薮。服形体遗昼夜。精严不息趣无上道。其有旨哉。如是者三四年矣。将翔云表虑羽毛之颓铩。欲归宝所疑道涂之乖错。故重有咨访会其真宗。建中初诣钟陵马大师。二年秋谒石头上士。於戏自径山抵衡岳。凡三遇哲匠矣。至此即造父习御郢人运斤。两虚其心相与[脂-匕 民]合。白月映太阳齐照。洪河注大海一味。仲尼谓颜子亚圣。然灯与释迦授记。根果成熟名称普闻。如须弥山特立大海。繇是近佛恢张胜因。凡诸国土缘会则答。始卜于澧阳。次居于澋口。终栖于当阳柴紫山。即五百罗汉翱翔地也。柽松蓊郁以含风。崖巘巉岩而造天。驾潋滟之紫霞。枕清冷之玉泉。鸾凤不集于蓬藋。至人必宅于势胜。诚如是也。洪钟待叩童蒙求我。川流星聚。虚往实归。或接武于林樾。或骈肩于庐舍。户外之屦烂其室盈矣。荆州雄藩也。都人士女动亿万计。莫不擎跪稽首向风作焉。崇业上首以状于连帅而邀之。不违愿力聿来赴请。屩及于虚落。锡及于都城。白黑为之步骤。幡幢为之轇轕。生难遭想得未曾有。彼优波鞠多者。夫何足云。有天皇寺者。据郡之左。标异他刹。号为名蓝。困于人火荡为煨烬。僧坊主灵鉴族而谋之。以为满人攸居必能福我。夫荷担大事蔑弃小瑕。乃中宵默往肩舆而至二寺夕有所失朝有所得。诤论锋起达于尊官。重于返复毕安其处。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缙绅清重。拥旄统众。风望眄睐当时准程。驱车盛礼问法勤至。悟神气洒落安详自处。徐以软语为之献酬。必中精微洞过肯綮。又常秉贞操不修逢迎。一无卑贵坐而揖对。裴公讶其峻拔征其善趣。谓抗俗之志当径挺如是邪。悟以为是法平等不见主客。岂效世谛与人居而局狭邪。裴公理冥意会投诚归命既见仁者我心则降。如热得濯躁愦冰散。自是禅宗之盛无如此者。元和丁亥岁有背痛疾。命弟子先期告终。以夏四月晦奄然入灭。春秋六十。僧腊三十五。以其年八月五日。葬之郡东隅。灵龛建塔从僧礼也。悟身长七尺。神韵孤杰手文鱼跃顶骨犀起行在于璎珞志在于华严。度人说法雄健猛利。其一旨云。垢净共住水波同体。触境迷着浩然忘归三世平等本来清净。一念不起即见佛心。其悟解超顿为若此也先是烟焰之末殿宇不立。顾缁褐且亏瞻礼密。念结构罔知权舆。禅宴之际若值神物。自道祠舍滨江水焉。凡我疆畛富于松梓。悉愿倾倒施僧伽蓝。命工觇之宛若符契。于是斩巨栋干修楹。撑崖拄壑云屯井构。时维秋杪水用都涸。徒众敛手块然无谋。会一夕雨至万株并进。晨发江浒暮抵寺门。剞劂之际动无乏者。其余廊庑床案。靡非幽赞。事邻语怪阙而不书其感摄灵只皆此类也。比丘慧真文贲等禅子幽闲。皆入室得悟之者。或继坐道场。或分枝化导。时太常协律符载著文颂德焉。世号天皇门风也。又唐澧州龙潭禅院释崇信。未详氏族。信在俗为渚宫胡饼师之子。弱龄宛异神府宽然。昔天皇寺悟禅师。隐耀藏光人莫我测。信家居寺巷。恒曰提饼笥馈悟公斋食。食毕且留一饼曰。吾惠汝以荫子孙。信一日自念曰。饼是我持去。何以返遗我邪。莫别有旨乎。遂拱手问焉。悟公曰。是汝持来复汝何咎。信闻似有惊怪。因劝出家便求摄受。曰尔昔崇福善今信吾言。故名之也。由是躬于井臼供亿服勤。乃问悟云。未蒙指示心要。悟公云。时时相示。信餐禀斯言如游子之还家。若贫人之得宝。直从荆渚乃诣澧阳龙潭栖止。因李翱尚书激扬。时乃出世。后德山鉴师出其门。宗风大盛矣。

唐邺都圆寂传(掘多)

释圆寂。不知何许人也。恒以禅观为务勤修匪懈。就嵩山老安禅师请决心疑。一皆明焕寂化行相部依附者多。久居天平等山。稠禅师往迹无不遍寻。时大司空严绶倾心信重。享寿一百五十五岁。咸亨二年己巳岁生按咸亨二年辛未。合云总章二年己巳也。

世号无生和尚是欤。寂之高岸恒不欲人致礼邀请。必有不可犯之色。时或非之。然则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非其傲诞势使然也。释掘多者。印度人也。从踰沙碛向慕神州。不问狄鞮旋。通华语而尚禅定。径谒曹溪能师。机教相接犹弱丧还家焉。多游五台路由定襄。历村见一禅者结庵独坐。问之曰。子在此奚为。曰吾观静。多曰。观者何人。静者何物。得非劳子之形役子之虑乎。其僧茫昧拱默而已。作礼数四请垂启发。多曰子出谁门邪。曰神秀大师。多曰。我西域异道。寔繁有徒。最下劣者不堕此见。兀然空坐蓐烂身疲。初无深益。子莫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早往韶阳请决所疑。能曰。子何不自观自静邪。不观相不观如子游历日用自然安乐也。一如多所言。略无少异。伊僧抉开罗网。多后莫知攸往。

唐袁州阳岐山甄叔传

释甄叔不知何许人也。幼而聪敏倜傥不羁。心目融明具大人相。观生死轮上见九地群迷。犹如蟭螟处在蚊睫。受胜妙欲似嚼蜡无味。遂投簪削顶。具佛幖帜求正觉了义。扣大寂禅师。一造玄机万虑都寂。乃曰。群灵本源假名为佛。体竭形消而不灭。金流朴散而常存。性海无风惊波自涌。心虚绝兆万象齐照。体斯理者不言而遍历沙界。不用而功益玄化。如何背觉反合尘劳。于阴界中。妄自囚系。于是形同水月流浪人天哉。叔见宜春阳岐山群峰四合。叹曰。坤元作镇造我法城。才发一言千岩响答。松开月殿星布云廊。青岚域中化出金界。始从宴坐四十余年。满室金光昼夜常照。于是化缘已毕机感难留。元和庚子岁正月十三日。忽弃尘区还归大定。门弟子如坦良宝等。心没悲海哀声动山。如月隐天群星失耀。大集众木[卄/積]为香楼。用作茶毗。获舍利七百粒。于东峰下建窣堵波。上足任运者命志闲。为碑纪述矣。

唐新吴百丈山怀海传

释怀海。闽人也。少离朽宅长游顿门。禀自天然不由激劝。闻大寂始化南康。操心依附。虚往实归果成宗匠。后檀信请居新吴界。有山峻极可千尺许。号百丈欤。海既居之禅客无远不至。堂室隘矣。且曰。吾行大乘法。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邪。或曰。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随乎。海曰。吾于大小乘中。博约折中设规务归于善焉。乃创意不循律制。别立禅居。初自达磨传法至六祖已来。得道眼者号长老。同西域道高腊长者呼须菩提也。然多居律寺中。唯别院异耳。又令不论高下尽入僧堂。堂中设长连床。施椸架挂搭道具。卧必斜枕床唇。谓之带刀睡。为其坐禅既久。略偃亚而已。朝参夕聚饮食随宜。示节俭也。行普请法示上下均力也。长老居方丈。同维摩之一室也。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表法超言象也。其诸制度与毗尼师一倍相翻。天下禅宗如风偃草。禅门独行由海之始也。以元和九年甲午岁正月十七日归寂。享年九十五矣。穆宗长庆元年。敕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焉。

系曰。自汉传法居处不分禅律。是以通禅达法者皆居一寺中。院有别耳。至乎百丈立制出意用方便。亦头陀之流也。矫枉从端乃简易之业也。所言自我作古。古故也。故事也。如立事克成则云自此始也。不成则云无自立辟。今海公作古。天下随之者益多而损少之故也谥海公为大智不其然乎。语曰。利不百不变格。将知变斯格厥利多矣。弥沙塞律有诸。虽非佛制诸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唐潭州翠微院恒月传(真亮)

释恒月。姓韩氏。上党人也。厥父为土监商。西江往还俄遇剽略溺死。月虽幼弱念父葬于鱼腹。母又再行。乃决志出家求报恩育。受教于圣善寺慧初。得度已造嵩山禅会。便启发心要。后访道寻师靡惮夷险。抵望湖山翠微严下古院挂锡。四方学者如蜂得王。翕然盛化。建中元年示疾而终。春秋七十九。其年三月十二日迁塔焉。洛京广爱寺释真亮。姓侯氏。景城人也。家训儒雅辞彩粲然洁素持操与群少年有异。忽以樊笼为厌。且曰。去情除馑是所愿也。遂于本州开元寺智休师下披染服。然其刈薪汲水率先于人。习行头陀行。受具已游嵩少。遇普寂奖训顿开蒙昧。入龙门山居而禅默。问津者交集声望日隆。属留守尚书王公铎保厘。闻而钦奉。召入广爱寺别住居焉。示人禅观匪倦教诏。得道者亦多矣。以贞元四年十一月三日。忽告门人。以桑榆末照诚难久留。嘱累而终。年八十八焉。

唐襄州夹石山思公传(昙真)

释思公。姓李氏。恒阳人也。早出家于本府龙兴寺。得度后游伊洛间。见普寂禅师开畅禅法。寂始见提诱寻彻钩深。至南雍隐夹石山。翛然自处。属牛公观政汉南闻其声绩。请入城。谢病不应其命。牛帅亦不夺其志。檀施相望学众侁侁。若栴檀之围绕焉。以兴元初年示疾归灭。春秋八十四焉。毫州安国院释昙真。姓陈。维青人也。少小随父往彭城鬻枣于逆旅而亡所怙。真叹恨无依。乃投徐大云寺为僧。其土是嵩法师之后经论薮泽。真玩习该通。后游胜境入嵩山学禅观已至任城。邂逅李中丞讽赴职谯郡。接真谈道抵掌盱衡如披云雾。李恨相识之晚。请以同行。时聚风亭月。观谈道达旦。李后入为京尹。因从容称奏真道成德至。德皇下诏征。而不奉诏。贞元七年四月示灭。门人建塔云。

唐定州大像山定真院石藏传

释石藏。姓吕。汉东人也。年邻小学露成人之度。跪告堂亲愿为佛子。遂志入开元寺削染受戒。克愿礼嵩山寂禅师豁悟禅法。至中山大像峰间石室。孤坐冥寂数夏安然。同好者望风而至。蔚成丛众。陶化博陵人咸欣戴。会州帅李公卓。翘仰之切。命入城住贵亲玄论。谢云。野性难拘。不闲礼法。恐玷威陵。卓躬登山访问。款密交谈深开昏昧。遂奏院题额曰定真焉。藏预白众诀别。明日坐亡。春秋八十三。贞元十六年正月入塔。立碑颂德云。

End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高僧自述过去世邪淫所受果报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着依西达西和菩提两位长老尼。她们两位长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乐禅那、博学多闻,并且断尽了一切烦恼的四果阿拉汉圣者。有一天,她们进入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凉州籍高僧昙曜

◎柴多茂一、昙曜生平简介昙曜,生年不详,约卒于487-489年间,籍贯凉州(一说为罽宾人,今指克什米尔一带)。他少年出家,修行禅法,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是北魏时期佛学修养最深、最有才华的一位高僧。昙曜

赠药山高僧惟俨

◎ 李 翱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去药山参拜药山惟俨禅师,禅师正在窗下看经,既不起身迎接,也不抬头招呼他。李翱急躁地说:见面不如闻名!禅师说:太守为什么要贵

高僧憨山大师

◎ 车如舜在明代高僧中,与紫柏大师齐名,两人相交甚厚,主张相近,而且最后都同遭官府拘捕迫害的是憨山大师。憨山(1546-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省)人。据说

黄念祖:皆愿作佛 第十卷

皆愿作佛 第十卷黄念祖老居士【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本品是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吴言生佛源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年轻时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到器重,被委任为云门寺知客。佛源老和尚对师父也十分钦佩。他曾讲述过一个虚云老和尚降服老虎的传奇故事。任何境

92岁高僧的养生秘诀:慢!

星云大师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52年前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与糖尿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让他积累了许多保健、养生经验,其中,慢,即为其养生之道之一。几年前,星云法师说过这样一句

高僧的惜福节俭

高僧的惜福节俭◎ 如 意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

五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往生体验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看唐代中国文化的西传

◎ 张梓波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慎 言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尊师重道的问题。如佛陀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净业三福时说,为佛弟子当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善

当代高僧:父母这样教育 孩子便堪称大才

作父母的,对子女负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必须认真履行,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衣食住等生活资料,令其能正常健康地成长。但要提倡节俭,不要奢华浪费,知一菜一米,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爱护。同时要教以孝顺父母,尊老爱

怎样做个好人?高僧:至少达到六条标准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

信佛多年仍不快乐 高僧三句话告诉你真正原因

有些人皈依后,仍然不觉得快乐,执念不断,烦恼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文禅师与信众的对话中感悟一二。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绿色人生!高僧开示吃素的功德和意义

我们祖先说过:一日吃素,天下杀生无我份;你今天吃素,今天全世界的杀生就与你没关系,这就像互联网一样,你的电脑没有连接到杀生的网络里。我们的祖先又说:吃他一口肉,欠他万万千;世间最惨的事情莫过于生命屠杀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观辉居士:第十卷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内容提要:阿那律陀旋见循元。周利盘特迦反息循空。憍梵钵提还味旋知。毕陵伽婆蹉纯觉遗身。须菩提旋法归无。(观辉按:此章为何只说眼鼻舌身意五根,不说

观辉居士: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内容提要:乌刍瑟摩谛观暖触流通无碍。持地菩萨持平心地离一切尘。月光童子谛观水性悟得通达。琉璃光法王子观风无依悟得菩提。虚空藏菩萨观空无边妙力圆明

高僧离世为啥叫“圆寂”,和死亡有什么区别?

圆寂,其实是“涅槃”的另一种说法,是对“涅槃”一词的大体解释。“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

高僧为什么圆寂之后要坐缸

圆寂通常是用于佛教之中。普通人死了就叫做死,而和尚死叫做圆寂。出家之人置身红尘之外,不然世俗,境界非常的高。大家可能会在一些电视影片中看到有些和尚在死的时候是坐着的。这也叫做坐着圆寂,因为修行高的人能

高僧故事:童子妙答传佛衣钵

伽耶舍多之母因梦见拿镜子的天神而怀孕,七天之后生下伽耶舍多。伽耶舍多刚出生时,肌肤细腻光润,有如晶莹琉璃,而且散发阵阵芳香,充盈整个房屋。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禀赋,思维敏捷,言谈得体,无论什么事都一点

陈坚: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陈坚内容提要: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袜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袜宏和德清

最早来中土的高僧摄摩腾

摄摩腾原是中天竺(古印度)人,相貌仪表很俊美,精通大乘佛经和小乘佛经,以经常到各地周游传播教化为己任。从前,他曾经往天笔附属小国,宣讲《金光明经》。当时正赶上敌人侵犯边境,摄摩腾说:“佛经中说:‘能够

吴言生:古代高僧元宵节是怎样说禅的?

元宵节又称上元、灯节,家家户户挂灯、赏灯,很多地方还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关于元宵节燃灯习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与佛教东传有关的说法便是其中之一。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卷

卷第十: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三【白话】这时,普贤菩萨又向大众说:诸佛子啊!在离垢焰藏香水海的东边,依次有香水海,名为变化微妙身香水海。在变化微妙身香水海中,有一个世界种,名为善布差别方世界种。再依次有香水

洪修平: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

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洪修平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虽时有争论,有时这种争论还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但三教融合的总趋势却始终不变,三教一致、三教合一的呼声也不断出现,唐宋之际更是形成了绵延上千年之久、成为

高僧是指什么

高僧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为对佛门比丘之尊称。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亲自赴峨眉山、五台山等地传播佛教,将佛法传到了汉地,是最早在汉地弘

中国历史上著名高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

近百年来中国有哪些得道高僧

虚云法师虚云法师,堪称近现代最具传奇色彩的高僧。1840年生,1959年圆寂,世寿120岁(学者胡适对此有争议)。“历经四朝五帝”,五帝是指: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是指:大清、太平天国、

对我国佛教发展影响比较大高僧

1.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

中国有一位传奇高僧寿命高达290岁

有一本作品叫《历代高僧生卒年表》,这部年表明确记载:“慧昭,男,526年生,815年卒,终年290岁。”当然这条数据也是来自佛教史籍,比如《宋高僧传》。《宋高僧传》之中有慧昭法师的详细资料,我们不妨了

高僧传

《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是南朝梁僧慧皎撰佛教史书。共十四卷。类传体。所载僧人,从东汉永平十年(67)至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四百五十三年间,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分为十门:译经、义解

高僧介绍: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高僧介绍:生根活佛

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是西藏雍仲本教与宁玛巴教两大教派的伏藏法王,“密宗”和“大圆满”传承中最早期的六位上部大师之一,也是“密宗”和“大圆满”传承的第五代法王。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

方立天: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方立天圆瑛法师(18781953)在1942年给北平佛教学院师生赠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又在抗日战争时期

近代中国证得阿罗汉之果位的一位传奇高僧

广钦老和尚是一位久负盛名的高僧大德,据传老和尚已经证得大阿罗汉果位。实在是中国的一位国宝级别的人物。广钦老和尚曾经长期住山修行,住山洞,吃野果,喝山泉,一心修行佛法,两耳不闻世事,修行证量很高。广钦老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丈雪通醉

丈雪通醉禅师,俗姓李,四川内江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阴历10月15日。父名李梅,母姚氏,皆以耕织为业,生活贫苦。禅师幼年气质矜持,成年后性情宽厚沉静。六岁时(1616年),即被笃信三宝的父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圆悟克勤大师

禅宗临济一脉,自晚唐义玄大师(787--867)创立后,六传至北宋石霜楚圆,分为杨岐方会(992-1069和黄龙慧南(1002-1049)两派。其中杨岐方会一派,后成为临济正宗。可以说临济宗后期的历史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破山海明

朱明一代,临济宗盛行。迨至中叶,出了一位法龙门象笑岩德宝大师(1512-1581年,字月心),他自幼出家,受戒后便南北弘法,游方传教,以禅道接引诸方学者,晚年定居北京柳巷精舍。史称明末四高僧中的三位云

禅宗文化:禅宗高僧南泉普愿禅师

南泉普愿禅师(748―834)是马祖道一的弟子,他与百丈怀海、西堂智藏被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禅师是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人,俗姓王,自幼仰慕佛法。他是中国禅宗史上一位有着广泛影响的人物。普愿于唐至德二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卷怀让禅师第三世下卷六十一人。池州南泉普愿禅师法嗣一十七人一十二人见录。湖南长沙景岑禅师。荆南白马昙照禅师。终南山云际师祖禅师。邓州香严下堂义端禅师。赵州东院従谂禅师。池州灵鹫闲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