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卷 维摩诘所说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6-22 08:31

第十卷 维摩诘所说经 法供养品第十三

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

什曰。维摩诘接妙喜世界来入此境。及上来不思议事。皆昔来所见。未有若此之奇也。放光等所明实相。广散难寻。此经略叙众经要义。明简易了故叹未曾有也。亦云会我为妙。故叹未曾有也。肇曰。说经将讫舍利弗已庆美于上。帝释复欣其所遇。而致叹也。此经言虽简约而义包群典。坐不踰日而备睹通变。大乘微远之言。神通感应之力。一时所遇理无不尽。又以会我为妙。故叹未曾有也。

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是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

什曰。若累深信薄者。经涉生死究竟必得。若善积而悟深者随愿辄成之。久近不以劫数为限也。

何况如说修行。

肇曰。是法即上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法也。如我解佛义深远难遇。若闻能诵持者必得不疑。况如说修行者。斯人之德自列于下也。

斯人则为闭众恶趣。

肇曰。八难众趣。

开诸善门。

肇曰。人天涅槃门也。

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

肇曰。四魔怨也。

修治菩提。

什曰。梵本菩提下有道字。道即趣菩提道也。

安处道场。

肇曰。在道场成佛道名菩提。今虽未成。便为修治佛道安置道场中。

履践如来所行之迹。

肇曰。如说修行则同佛行。

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

肇曰。天帝欣其所遇故致未曾之叹。兼欲护养以弘其道矣。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什曰。梵本此菩提下有法字也。生曰。经说佛慧则慧在经矣。经苟有慧。则是佛之法身矣。

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则为供养去来今佛。

肇曰。善其护持之意也。三世菩提不思议道。皆陈在此经。若受持护养则为供养三世诸佛。故助汝喜。生曰。夫以衣食供养者存其四体而长之也。若受持读诵此经。既全其理。又使日增于佛法身。不亦有供养义乎。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幡伎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于天帝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释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

肇曰。供养之福。以方慧解般若。诸经类有成挍。生曰。衣食供养本以施功致福。非求理之法。据此正可生人天之中。终不得成佛也。供养法身者。以佛所体为怀。至于大悟智慧。而以相比。岂可同年而语其优劣哉。

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是生。

生曰。体此经理。终成菩提。故从中生。

菩提之相不可限量。

生曰。菩提无相。不可以意限量之矣。

以是因缘福不可量。

肇曰。高木必起重壤。瑾瑜必生荆岫。所以无量之果必由无量之因。诸佛菩提皆从习此经而生。菩提之道以无相为相。无相之相不可限量。因是生福福何可量也。生曰。以无相为受持之福。福无尽者也。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曰大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王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

肇曰。上以财供养受持即法供养也。如来将成法供养义。故引成事以为证焉。

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

什曰。冀或有大德诸天殊特供养。若有过此慕欲及之。云虽尽己所珍。不能上悦圣心。冀所珍之外有以畅其诚心。故发斯念更惟胜供也。肇曰。极世肴珍。无以摅其至到之情。冀所珍之外别有妙养以畅其诚心。又宿缘将会故生斯念也。生曰。引过去以验供养法身为胜也。

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

什曰。若财供养则于佛无用。于众生无益故非所欣也。如来积劫本为众生。若奉顺经典如说修行。则称悦圣心乃真供养也。肇曰。药王如来知其将化。故变为空神而告之。生曰。法供养者行法即为供养也。

即问何谓法之供养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即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名为法供养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

什曰。三藏及杂藏菩萨藏五藏经也。上四藏取中深义说实相等。故得为深经也。从此至下十方三世诸佛所说。尽是广叹佛所说深经。未明受持修行法供养义也。生曰。先明经也。深经者谓佛说实相法。以为菩萨道也。

一切世间难信难受。

生曰。实相理均岂有深浅哉。世间情与之反。信受甚难。非其所及故为深也。

微妙难见。

生曰。妙绝人心。见之难矣。

清净无染。

肇曰。深经谓方等第一义经也。其旨深玄非有心之所得。微妙无像非明者之所睹。超绝尘境无染若空。欲以有心有明而信受见者。不亦难乎。自此下美深经之旨。诸佛所说深经即佛法身也。夫财养养四体。法养养法身。若能护持斯经。令法身增广者。此供养之上也。生曰。无相可取故不得生垢。若能见之垢亦除也。

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

什曰。要须禅定等诸功德。非但智慧分别之所能得也。亦云要用实智慧。然后能了非分别取相所能解也。肇曰。第一义经微远无相。自非明哲孰能分别。业之差别虽由分别。然非分别之所能得得之者。其唯无分别乎。故曰非但分别也。生曰。要积功德然后会矣。

菩萨法藏所摄。

什曰。凡为菩萨说法能成就菩萨。皆是菩萨法藏所摄也。生曰。是菩萨所体。而物莫能窥也。

陀罗尼印印之。

什曰。总持有无量。实相即总持之一。若经中说实相。实相即是印。以实相印封此经。则为深经也。复次印梵本言相实相也。以实相为经标相也。肇曰。菩萨法藏之所摄。故非小乘之宝。总持印之所印。固非域中之道。总持所印所印必真。法藏所摄所摄必宝。既藏以法藏印以总持。岂是常人所能开发。以明法宝深固难可窥[門@俞]也。生曰。陀罗尼者持也。若持实相不失。于诸天人魔梵之中。不复畏有不通之义。譬若生印为信关津诸禁。莫能呵留果是印持。所印之经则无有阂。

至不退转。

生曰。理无退处。从之必至。

成就六度。

什曰。言此经能令人不退成六度也。肇曰。不退所以至六度。六度所以成大乘。大乘之所出莫不由斯典也。生曰。非但不退而已。乃极诸法边涯焉。

善分别义。

生曰。义谓言中之理也。而此经善分别之。

顺菩提法。

什曰。深经所说于理无差。故言善分别善分别故顺菩提也。肇曰。善分别实相之义。顺菩提无相之法也。生曰。正以载菩提法为经故无乖矣。

众经之上。

什曰。举其深者。于众经为上也。肇曰。三藏十二部方等为第一。生曰。九十六种众经之上。

入大慈悲。

什曰。深经能令人入也。肇曰。深经所以建慈悲。所以弘。入之者。必以大慈大悲乎。是以方等深经皆入大慈大悲。合为一体也。生曰。明见法理。必能示诸不达。

离众魔事。

什曰。凡非法缘悉魔之事。

及诸邪见。

肇曰。魔四魔见六十二见也。

正教既弘众邪自息。

生曰。魔邪皆起于惑。若体此经则离之矣。

顺因缘法。

什曰。若法定有则不生灭。若法全无亦不生灭。不生灭则与因缘相违。深经所说非有非无。非有非无故顺因缘法也。生曰。说不违因缘理也。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

肇曰。法从因缘生。缘则无自性。无自性则无主。无主则无我人寿命。唯空无相无作无起。此深经之所顺也。生曰。此则因缘法矣。

能令众生坐于道场。

生曰。坐道场时思惟十二因缘。如此故得成佛。

而转法轮。

肇曰。深经之所能也。生曰。既成佛复能使人悟斯法。

诸天龙神乾闼婆等所共叹誉。

什曰。以深经能成佛道转法轮。则天人蒙度。所以群圣共叹深经也。肇曰。既有此能故有此誉。生曰。叹誉法轮。

能令众生入佛法藏。

肇曰。未有舍背深经。而能入佛法藏者。生曰。体此经者。入佛法藏也。

摄诸贤圣一切智慧。

肇曰。一切贤圣之智。无离深经也。生曰。三乘皆同以其理为悟。故无不摄。

说众菩萨所行之道。

肇曰。菩萨所行其道无方。八万众行皆陈之深经也。生云。虽曰总摄贤圣智慧。而二乘不尽其理。唯是菩萨所行之道而已。

依于诸法实相之义。

什曰。经说实相故经依于实相也。生曰。言不远宗也。

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

肇曰。不依实相辩四非常者。非平等教也。依实相乃曰明也。生曰。依诸法实相之义。则尽然表不得不无常。而无无常相也。

能救一切毁禁众生。

什曰。小乘法中。五逆罪及犯四重禁。则皆弃而不救。大乘深法则无不救也。生曰。体之则出毁禁罪之境也。

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

肇曰。毁四禁犯五逆。小乘法所不能救。众魔外道贪着豪姿。小乘法所不能灭。能救能灭者其唯大乘方等深经乎。生曰。恐失其有。

诸佛贤圣所共称叹。

肇曰。诸佛共称以明其法必真也。生曰。唯诸佛贤圣。得其为美故叹之。

背生死苦。

生曰。体之则结尽泥洹也。

示涅槃乐。

肇曰。生死虽苦背之至难。涅槃虽乐识之者寡。自非深经孰启其路。生曰。既达因缘法。则知息之为乐矣。

十方三世诸佛所说。

肇曰。诸佛虽殊其道不二。古今虽异其道不改。以明第一义经常一不差也。美深经讫于是也。生曰。十方三世诸佛。无不必同也。

若闻如是等经。

肇曰。大乘深经其部无量。故言等也。

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

什曰。上来赞叹深经。今始更明受持宣行行法供养也。肇曰。如是等经尽诸佛法身也。若闻斯经能信解护持宣示分别。令大法增广者名法之供养。养成法身也。生曰。以受持读诵是守护之义。故名法供养。

又于诸法如说修行。

什曰。上章明奉顺经典。真法供养也。如说修行通举六度也。十二因缘以下。明得无生忍以实智慧随顺实法也。肇曰。上以信解护持宣示弘布以为法养。今明内行应顺为法供养也。诸法即深经所说六度诸法也。生曰。如经说而修行者最深者也。故别明之焉。

随顺十二因缘。

生曰。情不复乖因缘理也。

离诸邪见。

生曰。既顺因缘理。则离有无诸邪见。

得无生忍。

生曰。顺因缘理无复邪见者。无生法忍也。

决定无我无有众生。

肇曰。不悟缘起故有邪见之迷封我之惑。若如说行则得明慧。明见十二因缘根源所由。故能离诸邪见得无生忍。无复吾我众生之想也。见缘如缘谓之随顺。明白有无谓之决定。皆智用之别称也。

而于因缘果报。

生曰。无生忍之为见也。则决定矣。虽无我无众生而非无受报之主也。

无违无诤。

什曰。见法如法故。无违。无违故无诤也。

离诸我所。

肇曰。无违无诤即随顺义也。五受阴身及家属所有因缘果报。即我所也。若能明见因缘果报之性。顺而无违则离诸我所也。上直观因缘知无造者。故离我见。今观因缘果报知无属者。故离我所见也。生曰。亦离我所。

依于义不依语。

肇曰。至义非言宣。寻言则失至。且妙理常一语应无方。而欲以无方之语定常一之理者不亦谬哉。是以依义不依语者见之明也。生曰。不复逐语取相而昧其理也。

依于智不依识。

肇曰。六识识六尘而已。不能分别是非。分别是非其唯正智乎。是以行者依智不依识也。生曰。若识以着为情。智以达理为用。终不复从识乖智也。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肇曰。佛所说经自有义旨分明。尽然易了者应依。亦有应时之经诡言合道圣意难知。自未了者不可依也。生曰。辨理者为了义经也。虽曰巧辞而无理者。为不了义也。

依于法不依人。

什曰。佛言我泥洹后。当依止四法以为大师。所谓四依法也。明此四法可依止可信受也。依于法不依人者法谓经教也。当依经法不可以人胜故背法依人也。法有二种。一文字语言二义法。莫依语也。义亦有二种。一识所知义二智所知义。识则唯求虚妄五欲不求实利智。能求实利弃五欲故。依智所知义不依识所知义。为求智所知义故依智也。智所知义亦有二种。一了义经二不了义经。不了义经如佛说杀父母无罪未分别。是不了义也。若言无明是父爱是母。生死根本故名父母。断其本则生死尽。故言杀之无罪既分别是了义经也。复次若佛言佛是人中第一。涅槃是法中第一。如是等皆名了义也。是故当依了义经莫依不了义经。肇曰。法虽由人弘。而人不必尽应于法。法有定楷人无常。则所以行者依法不依人也。生曰。人行理无非法为法也。苟曰有法不遗下贱。若无法者虽复极贵极高。亦不从之。

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

肇曰。法即下因缘法也。上顺因缘知法无生。今顺因缘知法无尽也。法从缘而有从缘而无。其有不从未来来。其无不归入过去。故曰无入无归也。生曰。复随顺法相无入无归之义也。无入无归尽不为实也。

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

什曰。此即四依中如实法也。上十二因缘。明如说修行随顺因缘故得无生法忍。今明行四依依十二因缘如实相也。肇曰。无明十二之根本。无明既灭余缘亦灭也。毕竟谓始终常灭不复更灭。始终常灭不复更灭。乃所以成无尽灭义也。生曰。毕竟灭者终要然也。终既要灭生岂有哉。生若不有其谁有灭耶。则无入无归也。

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

肇曰。灭尽义一。既曰毕竟灭而曰无尽者何耶。夫灭生于不灭。毕竟常灭则无不灭。无不灭则灭无所灭。灭无所灭。即是无尽义也。

不复起见。

肇曰。上观因缘无生离常我等诸见。今观因缘无尽离断灭等诸见。

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肇曰。若能顺行深经明见缘起。具足四依离诸见者法养之上也。上直明诵持此内行应顺。故言最上也。生曰。讽诵读说已上于衣食供养。此又最上也。

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

什曰。柔谓软钝也。于实相法未能深入。软智软信随顺不违。故名柔顺忍也。肇曰。心柔智顺堪受实相。未及无生名柔顺忍。

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魔怨修菩萨行。

什曰。四魔合为三怨。一烦恼二天魔三外道也。如来灭后月盖道力未具。若不加威神则为魔所坏不能降伏。故请加威神。肇曰。闻法供养欣欲行之。然经道深远非己力所弘。故愿加威神也。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

什曰。欲令后人信伏。故记其守护法藏也。

汝于末后守护法城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

什曰。若俗秽自缠乖于净法。知非处秽之所弘道。故出家修净以弘净法矣。

修集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具菩萨道。

什曰。明其无阂。如通达佛道中说也。

得陀罗尼。

什曰。是闻持也。

无断辩才。

什曰。辩才无尽随其说之久近不中断也。

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

什曰。以神通力故能现变知心。闻持力故不失所闻。辩才力故能等为人说。有此三力故能宣布遗法者也。

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法轮随而分布。

肇曰。分布法轮。即弘法养也。

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炎如来其王千子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从迦罗鸠孙驮为始得佛最后如来号曰楼至月盖比丘则我身是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

肇曰。吾成正觉由法供养。以是可知法养为上矣。

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恭敬于佛。

肇曰。行法养。即恭敬佛也。

嘱累品第十四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什曰。言此经是菩提之因。

付嘱于汝。

什曰。不付阿难以其无有神力不能广宣故不付也。维摩非此土菩萨故不嘱也。文殊游无定方故不嘱。嘱弥勒者以于此成佛故也。佛自以神力宣布欲成弥勒功业故也。肇曰。不思议经即佛无上菩提之道。其道深远难可克成。吾无量劫不惜身命肉施踰须弥血施过江海。勤苦积集今始得就。哀彼长迷故垂之竹帛。然群生薄德魔事炽盛吾道多难。非汝不弘嗣正之第。所以重嘱累之也。

如是辈经于佛灭后末世之中汝等当以神力广宣流布。

什曰。用神通则能消伏魔怨。广宣无碍矣。

于阎浮提无令断绝。

肇曰。城高则卫生。道尊则魔盛。自非神力无以制持。故劝以神力矣。

所以者何未来世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龙鬼神乾闼婆罗刹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乐于大法若使不闻如是等经则失善利。

什曰。若不闻此经或坠二乘。则失大乘善利也。

如此辈人闻是等经必多信乐发希有心当以顶受随诸众生所应得利而为广说。

肇曰。法之通塞损益若是。故劝弥勒顶受广说者矣。

弥勒当知菩萨有二相。

什曰。若好杂句应授之以文若好深法即诲之以义。要宜知其相。故为辩二相也。肇曰。行之深浅各有异相。得失两陈以厉护持法者也。

何谓为二一者好于杂句文饰之事。

肇曰。文者何耶。妙旨之蹄筌耳。而新学智浅未能忘言求理。舍本寻末唯文饰是好。

二者不畏深义如实能入。

肇曰。妙旨幽深微言反俗。自非智勇孰能深入耶。

若好杂句文饰事者当知是为新学菩萨若于如是无染无著甚深经典无有恐畏能入其中闻已心净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当知是为久修道行。

肇曰。无染无著经之深者。自非久行孰能无畏。

弥勒复有二法名新学者。

什曰。将欲令人信乐深经。慎新学之过。故广记新学过也。

不能决定于甚深法何等为二一者所未闻深经闻之惊怖生疑。

什曰。始闻则惊。寻之则疑疑则起谤。

不能随顺毁谤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闻从何所来二者若有护持解说如是深经者不肯亲近供养恭敬或时于中说其过恶。

肇曰。一毁法二毁人。

有此二法当知是新学菩萨为自毁伤不能于深法中调伏其心弥勒复有二法菩萨虽信解深法犹自毁伤而不能得无生法忍。

肇曰。上虽闻深经不能信解。今虽信解不能行应。历明诸失以试后学也。

何等为二一者轻慢新学菩萨而不教诲。

什曰。自恃深解故生慢也。肇曰。虽解深义未为心用。尊己慢人不能诲益。此学者之外患也。

二者虽解深法而取相分别是为二法。

什曰虽不生慢而有取相之累也。肇曰。因其所解而取相。分别虽曰为解。未合真解。此学者之内患也。

弥勒菩萨闻说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说。

什曰。叹佛上来所说经及辩菩萨异相也。

我当远离如斯之恶。

肇曰。一生大士岂有如斯之恶咎闻而后离耶。发斯言者为未离者耳。

奉持如来无数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当令手得如是等经与其念力。

什曰。以神通加其念力令不忘也。问曰。昔时魔常来下坏乱学人。今何因不来。答曰。优波掘恩力。故佛在世时有外道萨遮尼犍。大聪明能论议。心大高慢。知佛法尊妙意欲出家问佛言。我若出家智德名闻如佛不。佛言不得。又问得如舍利弗不。佛言不得。如是一一问五百弟子。乃至问得如罗睺罗不。答言。不得。于是尼犍言。我出家既不得如佛。又不得如弟子。何用出家。又问后当得不。佛言后世无诸大人。然后当得。尼犍命终已。佛泥洹后百年阿育王时生。出家学道得阿罗汉有大名声。教化国人令得阿罗汉。除度夫不度妇度妇不度夫。不在数中。但取夫妇俱时得阿罗汉者。以算子数之积算满屋。后泥洹时以算子烧身。不假余物。未泥洹时尝于林中坐禅。见一饿狗饥羸将死。常减食与之。诸比丘各分食而与。狗遂腹胀欲死。时诸比丘各各坐绳床。围绕守视诵经说法。狗以善心视诸比丘。又闻法音命终已生第六天。有大威德与魔王共坐。时狗已臭烂彼魔心念。何因有此大人与我共坐。观其本缘乃知是狗即大嗔恚。是优波掘比丘使是臭狗与我共坐。当作方便令其毁辱。时优波掘林中坐禅入灭尽定。魔即以天上严饰华鬘系额上已广语四众将共视之。此比丘于空闲处严饰如是。云何名为清净有德。须臾优波掘从定起觉头有华鬘。知是魔为即指之汝是魔王。即取死狗变为华鬘。极大严饰。语魔言。汝以鬘供养我我还以鬘报汝。汝可着之便以神力系鬘着魔王颈。系已还成死狗。膖胀蛆烂甚大臭恶。魔以神力去之而不能得。至帝释所帝释不受。自还六天乃至梵天皆悉不受。无能为解语言汝自还去求彼比丘。即至优波掘所。求解臭鬘。优波掘即与要誓。汝从今日乃至法尽。莫复来下坏乱学人。又我虽见佛法身不见色身。汝今为我变作佛形。若能如是当解汝鬘。魔即受其誓便语比丘言。我作佛时莫向我礼。于大林中变为佛身相好具足放大光明。作诸弟子皆如舍利弗等。大众围绕从林间来。优波掘欢喜踊跃忘其要誓即为作礼。魔言云何违要而向我礼。优波掘言我自作佛意礼耳。于是臭鬘自然得解。魔言佛真大慈悲。我种种恼佛佛不报我。而今比丘见报如是之甚。比丘言佛大慈大悲自能容忍我小乘之人不能如是。魔不来因缘略说之也。肇曰。冥启其心增其善念也。

使受持读诵为他广说。世尊。若后末世有能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者。当知是弥勒神力之所建立。

肇曰。定己功于未然。息众魔之候却。

佛言。善哉善哉。弥勒。如汝所说。佛助尔喜。于是一切菩萨合掌白佛言。我等亦于如来灭后十方国土广宣流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当开导诸说法者。令得是经。尔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处处城邑聚落山林旷野。有是经卷读诵解说者。我当率诸官属为听法故。往诣其所拥护其人。两百由旬令无伺求得其便者。是时佛告阿难。受持是经广宣流布。阿难言。唯然。我已受持。要者世尊当何名斯经。佛言。阿难。是经名为维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如是受持。佛说是经已。长者维摩诘。文殊师利。舍利弗。阿难等及诸天人。阿修罗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End

黄念祖:皆愿作佛 第十卷

皆愿作佛 第十卷黄念祖老居士【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本品是

两个字就能概括佛所说的一切法

虚云法师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

怎样理解佛法所说的精进?

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简而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

佛法所说“精进”是什么?

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简而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十卷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内容提要:阿那律陀旋见循元。周利盘特迦反息循空。憍梵钵提还味旋知。毕陵伽婆蹉纯觉遗身。须菩提旋法归无。(观辉按:此章为何只说眼鼻舌身意五根,不说

观辉居士: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内容提要:乌刍瑟摩谛观暖触流通无碍。持地菩萨持平心地离一切尘。月光童子谛观水性悟得通达。琉璃光法王子观风无依悟得菩提。虚空藏菩萨观空无边妙力圆明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点滴言

其实香积佛是上方众香世界的佛陀,又称香台佛。《维摩诘所说经》卷下《香积佛品》记载,香积佛居住在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佛土之外的众香国,国中无有声闻辟支佛名,惟有清净大菩萨众。壹、前言香积佛品中了解香积佛国

如何理解佛教所说的“无分别智”

「无所得又云无所有,即空慧也,即无分别智也。」智慧有两种,一种叫根本智,一种叫后得智。无所得无所有,这是根本智。先有根本智,然后才有后得智,没有根本智就决定没有后得智。后得智是根本智的起用,起用的时候

《金刚经》所说的四种相,如何灭除一切相?

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应该都是听说过四相的,在《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当然后面还有个无寿者相,那么这些是如何灭除一切相?明证法师开示:你用灭除,不用,完全不用灭,因为这些相都不会固定在

佛经上所说的实相是什么?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是指称万有本体之语。曰法性,曰真如,曰实相,其体同一也。就其为万法体性之义言之,则为法性;就其体真实常住之义言之,则为真如;就此真实常住为万法实相之义言之,则为实相。凡夫

佛教所说的“三乘”是什么

佛教所说的“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缘觉乘又名中乘 、菩萨乘又名大乘,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前二乘唯自利,无利他,故总称小乘,菩萨乘自利利他具足,故为大乘

什么是佛教所说的“精舍”啊

精舍,梵语称为“Vihara”,又叫“伽蓝”或“僧伽蓝”,英文称为“Monsterises(僧院)”。起初,精舍为僧人的讲道场所,后来成为僧人长住的地方,其后逐步设置佛像,就像佛寺了。以今天印度的精舍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卷

卷第十: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三【白话】这时,普贤菩萨又向大众说:诸佛子啊!在离垢焰藏香水海的东边,依次有香水海,名为变化微妙身香水海。在变化微妙身香水海中,有一个世界种,名为善布差别方世界种。再依次有香水

佛教所说的“法眼”是指什么?

佛教的基础就是“因缘”,它是佛教的核心,也是佛教的认识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生命以及生命中的问题与烦恼,如何看待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动……所有这一切,佛教都是以因缘的立场来认识的。佛陀说:“见缘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卷怀让禅师第三世下卷六十一人。池州南泉普愿禅师法嗣一十七人一十二人见录。湖南长沙景岑禅师。荆南白马昙照禅师。终南山云际师祖禅师。邓州香严下堂义端禅师。赵州东院従谂禅师。池州灵鹫闲禅师。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卷

五灯会元 第十卷◎青原下八世○罗汉琛禅师法嗣△清凉文益禅师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余杭鲁氏子。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落发。弱龄禀具于越州开元寺。属律匠希觉师盛化于明州悭山育王寺,师往预听习,究其微旨。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卷○汾阳(善)昭禅师语录师太原俞氏子。剃发受具。杖策游方。所至少留。随机叩发。历参知识七十一员。后到首山问:百丈卷席意旨如何?山曰:龙袖拂开全体现。曰:师意如何?山曰:象王行处绝狐晨。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十卷

碧岩录 第十卷⊙碧岩录第九十一则垂示云:超情离见,去缚解粘,提起向上宗乘,扶竖正法眼藏,也须十万齐应八面玲珑,直到恁么田地,且道还有同得同证同死同生的么?试举看。举,盐官一日唤侍者:与我将犀牛扇子来。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小参三蒋山寺小参。师云。相逢不拈出。举意便知有。万人众前显瞒顸。不是目前机。亦非目前事。三千里外纳败阙。直得尽乾坤大地无丝毫法可当情。静悄悄地绝淆讹。千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十卷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十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颂古世尊未离兜率已降王宫。未出母胎度人已毕。颂云利刃有蜜不须舐。蛊毒之家水莫尝。不舐不尝俱不犯。端然衣锦自还乡世尊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卷

祖堂集 第十卷祖堂卷十玄沙玄沙和尚嗣雪峰,在福州。师讳师备,俗姓谢,福州闻县人也。咸通初上芙蓉山出家,于锺陵开元寺道玄律师受戒,却归山门。凡所施为,必先于人。不惮风霜,岂倦寒暑。衣唯布纳,道在精专。语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卷重云晖禅师禅师名智晖、咸秦人、生高氏。童稚时、至精舍、辄留止如家。圭峰温禅师、见而异之、为剃发。年二十、受满足戒。师事高安白水本仁禅师。十年而还洛京。爱中滩佳山水。创屋以居、号温室院

紫云居士:维摩诘经香积佛品点滴言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点滴言药师山紫云居士壹、前言香积佛品中了解香积佛国及娑婆世界特色,同时介绍本师佛、香积如来、维摩诘等佛菩萨。贰、佛国简介维摩诘在此品中介绍佛国净土之一的香积佛国,其中说明佛国是以香饭来

紫云居士:维摩诘经佛道品点滴言

维摩诘经佛道品点滴言药师山紫云居士上期已明了佛国的殊胜,这期我们来看看维摩诘居士如何教导我们通往佛国的大道并了解什么是佛道。文殊菩萨是协助众生开智慧的佛菩萨,在此处代替佛弟子向维摩诘大居士请教如何通达

紫云居士:维摩诘经佛国品滴漏言

维摩诘经佛国品滴漏言药师山紫云居士写完「药师法门滴漏言」一文时,心中仍是充满着佛菩萨的慈悲心怀、殷切的叮咛。总是希望佛弟子们能早日回头,走入正道,完成道愿。由于目前世间学佛有很多方式,大致归纳为下列五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