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卷 正法念处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4 12:57

第十卷 正法念处经

地狱品第三之六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观大叫唤之大地狱。复有何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血髓食。是彼地狱第十七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若人杀盗邪行饮酒业及果报。如前所说。复有妄语作集恶业。谓王王等。若聚落主诸自在者。赋税物已后言未足而复更取。若或长取。违王旧法。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在彼地狱血髓食处。受大苦恼。所谓苦者。如前所说。活黑绳等诸地狱中所有苦恼。彼一切苦。此中具受。复有胜者。所谓彼处。炎燃树叶。阎魔罗人。以炎铁绳缚彼罪人。头下足上悬在彼树。金刚嘴乌。有金刚爪先。食其足。足上血出。下入其口。彼地狱人。即自食之。而常不死。何以故。一切苦中饥苦最大。处处皆说。一切皆知。一切皆诵。彼饮自血受二种苦。既受大苦复受饥苦。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非如热风烧风吹火烧苦

业风之所吹饥渴苦甚重

彼地狱人如是无量百千年岁。自食血髓。头面在下。为第一火之所烧燃。如是无量百千年中。于一切时。彼地狱处。常被烧煮。乃至恶业未坏未烂。业气未尽。于一切时与苦不止。若恶业尽。彼地狱处尔乃得脱。若于前世过去久远。有善业熟。不生饿鬼畜生之道。若生人中同业之处。贫穷困苦人所不信。鼻常有血。若嚼杨枝。鼻中齿间常有血出。是彼地狱余残果报。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观大叫唤之大地狱。复有何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十一炎。是彼地狱第十八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若何等人。杀生偷盗邪行饮酒业及果报。如前所说。复有妄语。谓王王等。若可信人。能断事者。若或长者。或于两人。若于两朋相对诤事而为断之。或因取物。或因相识。或欲或嗔。随情偏断不依道理。作妄语说。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在彼地狱十一炎处。受大苦恼。所谓苦者。如前所说。活等地狱所受苦恼。彼一切苦。此中具受。十倍更重。朋妄语人。更复偏重。何者为重。以恶业故。十一炎处。有火聚生。十方为十。内饥渴烧。是第十一。内火饥渴。炎从口出。彼妄语人舌朋妄语。是恶业故。念念烧舌。烧已复生。受烧舌苦。为十六分。十火聚苦。不及其一。以恶业故。受是舌苦。彼地狱人受如是等十一炎聚极重苦恼。乃至无量百千年岁。常烧常煮。乃至恶业未坏未烂。业气未尽。于一切时与苦不止。若恶业尽。彼地狱处尔乃得脱。若于前世过去久远。有善业熟不生饿鬼畜生之道。若生人中同业之处。常患饥渴。一切身分常被热烧。贫穷短命。所有语言人所不信。性甚愚痴。懵钝丑陋。手足劈裂。衣裳破碎。常在道路。若四出巷若三角巷。恒常乞求。若常治生。卖微贱物。从生至终。受第一苦。于对诤中。常堕负朋。是彼恶业余残果报。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观察大唤大地狱处。唯有此处。更无异处。

又修行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观察法行。见彼比丘欲入寂静。不老不死。不尽不灭。涅槃之道。彼地夜叉。见彼比丘勤精进已。心大欢喜。转复上闻虚空夜叉。虚空夜叉。如是次第至少光天。说如是言。阎浮提中。某甲种姓。略而言之。次第乃至得第十地。心不乐住魔之境界。亦不乐与爱心共行。舍离染法。彼少光天。闻已欢喜。而作是言。魔分损减。正法朋长。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勤断世间生死系缚。如是忆念。此诸众生。受大苦恼。为爱所诳。痴结所缚。心使相应。三时中煮。而于生死无心欲断。此诸众生。岂可无心。若其有心。则应有知。若有知者。何不离欲。又复众生。久在天中受胜乐者。犹尚离欲。何况地狱久受大苦。而不离欲。彼众生心。如是坚[革*卬]。受如是等无量种种一切苦恼而不疲倦。长夜眠睡而不寤寤。如是心者。有五种过。如是无量。谓老病死。怨憎合会恩爱别离。

又复更有十种苦恼。十者所谓饥渴过患。爱离过患。彼此国土斗诤过患。退生过患。他毁过患。求他过患。寒热过患。两人相憎共斗过患。失财过患。所求念中不得过患。如是略说。心有如是十种过患。众生之心。受如是等多种过患。犹不离欲。此诸众生。无始无终。怨心所诳。如是心者。常动不住。无耳无心。如石金刚。多吉祥处能为妨碍。不住正法。不曾喜乐。一切时渴。色声香触味等境界。未曾饱足。如毒刀火。五境界毒。六入大贼。不知不觉。七菩提分。亦不安忍。八分圣道。又亦不知。九众生居。乃至不知。十善业道。于十一地不能思量。于十二入生住行等。不能谛知。十三地上。不能思量。十四心缘。常共相随。于十七垢心不思量。于十八受穿穴流行。于十九行。十五因缘。不能安忍。十六恶行。和合相应。穿穴而行。近二十处。彼二十边。心常乱行。比丘如是观察心已。于彼众生。起怜愍心。谛观思量业果报法。又彼比丘。如是精勤。复更生心。欲断魔缚。作是思惟。为当更有胜地狱不。彼见闻知。更复有余胜大地狱。于大叫唤之大地狱。十倍胜恶。恶业苦恼。势力极恶。名为焦热。有十六处。何等十六。一名大烧。二名分荼梨迦。三名龙旋。四名赤铜弥泥鱼旋。五名铁镬。六名血河漂。七名饶骨髓虫。八名一切人熟。九名无终没入。十名大钵头摩。十一名恶崄岸。十二名金刚骨。十三名黑铁绳摽刃解受苦。十四名那迦虫柱恶火受苦。十五名闇火风。十六名金刚嘴蜂。此是焦热之大地狱十六别处。彼大地狱。寿命长远。无有算数。众生何业生彼地狱。彼见闻知。若人坚重杀生偷盗邪行饮酒妄语言说。复有邪见。乐行多作。恶业普遍。而复究竟。乐行多作。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在焦热大地狱中。杀盗邪行饮酒妄语业及果报。如前所说。今说邪见。若人邪见乐行多作。向他人说。所谓世间。无施无会。无善无恶。及以果报。无此世间。无他世间。无父无母。如是断说。自失业果。向他人说。安住他人。随喜他人。自身增长。他人邪见。说言无因无业无道。如是之人。虽有形服而是大贼。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在彼焦热大地狱中。受大苦恼。彼不信人。实业果报。彼不信人临欲死时。未到中有。恶相已现。谓彼病时。眼中自见险恶闇处。多有师子虎蛇熊罴。高大如山。既如是见。生大怖畏。见彼恶兽疾来向已。速行不住。逼近其身。彼重病人。闻彼师子虎等吼声。生大怖畏。悲苦懊恼。复见异人。皱面喎口。复见在上有黑色火。闻野干鸣作种种声。又复更见阎魔罗人身作种种可畏形状。生大怖畏。彼邪说人。说恶因人说恶朋人。说恶见人。说恶法人。乐说不信业果之人。所作言说。是堕崄岸恶处。因人自他皆诳。造作最大恶业之人。彼如是业。乐行多作。作而复集。得果时至。见如是等不善影相。生大怖畏。诸根战动。状相外彰。失屎失尿。或复呻唤。踧声不出。或复皱面。或复张口。或复以手摩挽床敷。或自见身山头堕地。如是见已。手欲拒拓。瞻病之人见如是已。作如是言。如是病人。挽摩虚空。如是病者或见自身。欲有所堕。以手摩触一切身分。如是邪见。恶业行人。于业果报。不生信心。如是种种在地狱中。受报相生。譬如屎堆。人虽未到。已闻其臭。如是如是。未到地狱而见地狱恶处生相。极大恐怖。一切邪见不信之人。如是惊怖。愚痴之人。作集恶业。不善业价。买得地狱苦恼财物。彼处受报。如是地狱。多有恶风。所谓斜风。卑波罗风。彼风严利。触其身分。若拍若劈。彼风急恶。彼受身心二种苦恼。此身欲尽将至中有。临死残命。而心不能攀缘善法。彼邪见人。于人世间。如是空过。不得利益。于中有中。未入地狱地狱相现。自业邪见恶业所致。谓心战动。有不可爱恶色声触。诸味香等。一切皆得。闻不可爱可怖可畏地狱罪人啼哭之声。有恶风触。如极利刀。得极苦味。见恶炎色臭恶臭气。彼人如是一切境界。生大怖畏。心甚惊恐。如是恶人。颠倒说法。恶业力故。见地狱色皆悉颠倒。如是颠倒。见地狱处。庄严殊妙。故于地狱。极生爱心。起意悕望。我今云何得生彼处。彼邪见人。于有分中。不得受苦。要生地狱。取因缘故。生地狱中。取心即生。更无中间。既彼处生。即于生时。如前所说。活等地狱所受诸苦。彼一切苦。此中具受。十倍更重。四百四病。如地狱中极恶相似。无异譬喻。诸怖畏中。此畏最胜。恶业果报。皆悉平等。一种火生。如是恶火。以胡麻许。若置山林若国若洲。能速烧尽一阎浮提。何况地狱受罪人身。如是恶火烧罪人身。如生酥块。洋已复生。在大闇处。无有昼夜差别之相。如是无量百千年岁。苦恼海中。一切闇中邪见。最闇作集而说得如是果。于无数年时节长远。常被烧煮。所受苦恼。不可譬喻。于一切时。如是受苦。乃至恶业。破坏无气。腐烂尽灭。彼地狱中尔乃得脱。既得脱已。于五百世生饿鬼中。名黄饿鬼。彼人彼处既得脱已。于五百世。生多苦恼畜生之中。彼处脱已。难得人身。如龟遇孔。若于前世过去久远。有善业熟。得生人中。在于边处夷人中生。常病常贫。目盲少命。所有语言。人所不信。是彼邪见余残果报。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次观焦热之大地狱。有何异处。彼见闻知。有别异处名大烧处。是彼地狱最初别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若人杀生偷盗邪行饮酒妄语业及果报。如前所说。复有邪见乐行多作。得恶业果。云何邪见。所谓有人作如是见。杀生因缘。得生天中如是恶业。得恶果报。何以故。以死苦者。苦中最重。诸道中乐。天乐为最。杀生之业。非彼乐因。杀生与苦故非乐因。如是既作恶因业果。为他人说。如是邪见。得恶业果。而不忏悔。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在彼地狱。生大烧处。受大苦恼。所谓苦者。如前所说。活等地狱所受苦恼。彼一切苦。此中具受。十倍更重。复有胜者。以恶业故。自身生火。其火极热。余地狱火。于此地狱极热大火。十六分中唯是一分。此地狱人。见余地狱所有诸火。犹如霜雪。此地狱人。内外炎燃。而复更有第三炽火。谓心悔热。如是异生。而复更烧。彼地狱人。自知邪见。如是苦果。苦报苦味。以邪见故。如是火烧。无一念间暂时得乐。如是焦热大地狱处。名大烧处。彼恶邪见恶业行人。长远时煮。云何长时无人知数。彼地狱人。于一切时。烧煮散坏。乃至恶业。未坏未烂。业气未尽。于一切时。与苦不止。若恶业尽。彼地狱处尔乃得脱。既得脱已。于三百世。生饿鬼中。于二百世。生畜生中。彼人彼处既得脱已。若生人中同业之处。则于父母。不生敬重。无惭无愧无羞无耻。食人粪屎。于诸国土。处处游行。离闻正法。为一切人之所嫌贱。与狗同食。与狗同行。手足粗捩。常依他食。尽其身命空无福德。舍此身已。次第还入不可爱道。如前邪见不爱中下。彼比丘既观察已。随善正见。正意谛观。行于正道。得涅槃行。相应观察。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复观焦热之大地狱。复有何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彼处名为分荼离迦。是彼地狱第二别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若人杀生偷盗邪行饮酒妄语。乐行多作业及果报。如前所说。复有邪见。如是一种乐行多作。所谓有人自饿而死。望得生天。彼人如是复教他人。若随喜他。令住邪见恶因所缚。心恶思惟。造作恶论。复教他人。令住恶论。彼人如是自饿而死。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在彼地狱。分荼梨迦别异处生受大苦恼。所谓苦者。如前所说。活等地狱所受苦恼。彼一切苦。此中具受。两倍更重。复有胜者。所谓彼人。一切身分。炎鬘无间。如是罪人一切身分。无芥子许中间无火无炎燃处。彼人恶业相似因果。火热甚炽不可譬喻。无有相似。如彼邪见。一切业中最第一恶。如彼相似。其火热极。一切火中。此火最热。一切恶业相似得果。是故彼火不可譬喻。无有相似彼业力故。于一切时。常烧不停。如是烧已。复见开敷分荼梨迦。无量鸟众喜乐池流。清水具足。异地狱人。如是说言。汝疾走来。汝疾走来。我此间有分荼梨迦。池林清软。有水可饮。林有润影近在不远。彼地狱人。唤邪见人而安慰之。相随走趣分荼梨迦池林水所。既如是走。火炭满道道上有坑。满中炽火。罪人入已。一切身分皆悉烧尽。烧已复生。生已复烧。渴欲饮水。走犹不息。既如是走。鞞多罗杖生在道上杖有火炎。拘捩罪人。一切身分皆悉作疮。骨髓散尽。尽已复生。以热渴故。犹故走趣分荼梨迦池水树林。以恶业故。有食肉虫。遍其身体。啄其两眼而啖食之。啄已复生。生已复啄。彼人无眼而复热渴。如是走趣分荼梨迦池水树林。复有异虫。生在其身。彼盲眼人。一切身分。为虫所食。唱声大唤。又复眼生。虫复啄食。如是无量百千年岁。食已复生。生已复食。若复走趣分荼梨迦池水树林。既到彼已。悕望凉冷。便前进入。既入彼处分荼梨迦。炎燃高火五百由旬。彼地狱人恶业所诳。各各别上分荼梨迦。既上树已。多有炎鬘。普遍身分。如是上已。受第一恶极重苦恼。饥渴所逼。如是彼处所有炽火。其色犹如分荼离迦。彼火烧炙。死而复活。一切身分皆悉遍烧。如甄叔迦树色相似。于一切时。受大苦恼。乃至恶业未坏未烂。业气未尽。于一切时。与苦不止。若恶业尽。彼地狱处尔乃得脱。既得脱已。于四百世。生饿鬼中。受饥渴苦。既得脱已。于三百世。生畜生中。既得脱已。难得人身。如龟遇孔。若生人中同业之处。彼人则生畏刀铁处俭处贼处多恶人处。国土中生。又彼生处常贫常病。仆使下贱诸根不具。是彼邪见恶行恶业余残果报。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复观焦热之大地狱。复有何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为龙旋。是彼地狱第三别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若人杀生偷盗邪行饮酒妄语。乐行多作业及果报。如前所说。复有邪见乐行多作。所谓有人形相不正。或有常[跳-兆 存]不曾正坐。若常合掌。常手支颊。常舐手食。有如是等诸外道辈。彼有说言。断欲嗔痴。得涅槃者。是则不然。寂静根者。是亦不得。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在彼地狱。生龙旋处。受大苦恼。所谓苦者。彼处多饶炎头恶龙。嗔怒毒盛。在彼地狱。彼龙身量。若一居赊。有一由旬。恶毒炽盛。普身遍体。有见毒者。有触毒者。有牙毒者。满彼地狱。彼地狱人。生龙群中。众龙回转。拶磨罪人。碎如麨抟。复有生在龙口中者。彼牙毒炎。连急速嚼。有无量到。若百千到。死已复生。生已复嚼嚼已复死。死已复生。彼诸罪人。三种火烧。一是毒火。二地狱火。三饥渴火。彼诸罪人。生三火中。受坚[革*卬]苦。自业相似。复有第四病火煮之。病重苦恼。不可具说。如是罪人。恶业行者。常一切时。在火中生。烧煮拶磨干燥碎散。乃至恶业破坏无气。腐烂尽灭。彼地狱处尔乃得脱。既得脱已。百五十世。生在针咽饿鬼之中。于二百世。生畜生中。饥渴烧身。离水无水。谓师子虎熊罴等身。在于旷野十二由旬无水之处。若得脱已。难得人身。如龟遇孔。若生人中。则为野人。眼不见食。何况食之。唯食药草及诸果等。以自存活。是彼恶业余残果报。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复观焦热之大地狱更有何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为赤铜弥泥旋处。是彼地狱第四别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若人杀生偷盗邪行饮酒妄语。乐行多作。所谓计言一切世间命无命物。一切皆是魔醯首罗之所化作。非是业果。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在彼地狱。生于赤铜弥泥旋处。受大苦恼。所谓苦者。彼地狱处。赤炎铜汁。满中如海。其中多有铁弥那鱼。恶业所作。复有树叶。利如剃刀。生在赤铜弥泥旋处。诸地狱人。在彼处生。生已复死。死已复生。一切身分。皆悉散坏。烂熟浮出。在铜汁上。出已复没。受大苦恼。迭相走奔。更互唱声。彼邪见人。邪见说者。唱唤既走。恶业所作。恶弥那鱼。张口疾走。向地狱人。彼鱼既到。即以涎罥摄缚罪人。令入口中。以牙机关嚼之令碎。彼罪人身。半在鱼口。半在口外。热炎赤铜沸汁煮之。受是二种坚急苦恼。彼人如是半在鱼口。常被咀嚼。半在热炎。赤铜汁煮。经无数时。既得脱已。更复入余异赤铜汁。既入彼处。多有恶虫。虫金刚嘴。牙复甚利无量炽毒。如是恶虫在彼闇处赤铜汁中。取彼罪人嚼之令破。碎末如沙。然后食之。彼地狱人既受苦恼。若欲唱唤而张口者。彼赤铜汁满其口中。不能出声。彼赤铜汁。遍满九窍。满已极煮。一切身分皆悉消洋。又复彼处。时节长久。煮之下沉沈已浮出。既浮出已恶业所作。多有风刀而甚毒利。碎割其身。彼不实语不信业果邪见之人。常一切时。烧煮散坏。乃至恶业。未坏未烂。业气未尽。于一切时与苦不止。若恶业尽。彼地狱处尔乃得脱。既得脱已。于三百世。生饿鬼中。彼鬼名为悕望悕望。若得脱已。于三百世。生畜生中。作象作熊作蚁子等。常患饥渴。寒热所逼。风吹日炙。忍耐叵堪。彼畜生中。既得脱已。难得人身。如龟遇孔。若于前世过去久远。有善业熟。得生人中。在多怖畏崄恶之处。常斫木处。常取鱼处。常生怖畏。是彼恶业余残果报。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复观焦热之大地狱。更有何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铁镬处。是彼地狱第五别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有人杀盗邪行饮酒妄语。业及果报。如前所说。复有邪见乐行多作。所谓外道邪见斋中杀于丈夫。而作是言。我今作会而杀丈夫。彼得生天。我亦生天。彼若生天。与我为证。或有取龟杀证因缘。后世生天。或复教他一生如是。种姓如是。妨碍正道。安住邪道。如是恶业邪见之人。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在彼地狱生铁镬处。受大苦恼。所谓苦者。如前所说。活等地狱所受苦恼。彼一切苦。此中具受。十倍更重。复有胜者。有六铁镬。十由旬量。六者所谓平等受苦。无力无救。火常热沸。锯叶水生。极利刀鬘。极热沸水。多饶恶蛇。平等受苦。无力镬者。罪人入中。详聚一处。作一身聚。犹如麨抟。被煮无力。而复更煮。转复无力。如是恶处。身不能救。心不能救。如是无法。恶道之人无法可救。离能救人。以无救故。长久时煮。火常热沸。热铁镬者。罪人入中。热沸赤铜。煮之身散。灰亦叵得。尽已复生。生而常煮。锯叶水生。热铁镬者。罪人入中。赤铜色水。锯割其身。彼处火炎。头在下入。既入彼处。或沈或浮。常为锯割。热沸铜汁割其身体。脉脉分散。如是劈裂。又复沉没。没已更浮。浮已复沈。如是锯水。常割常裂。皆悉熟烂。犹如熟豆。身体分裂。或浮或沈。于长久时常煮割劈。极利刀鬘热铁镬者。罪人入中。所受苦恼。有利刀鬘。在彼镬中。利如剃刀。劈其身分。若置罪人。极热沸水。多饶恶蛇。此二镬者。罪人入中。所受苦恼。有热沸水。极沸勇沫。高半由旬。沫中有蛇。牙甚严利。若触若见。皆有炽火。烧地狱人。触如刀割。肉尽骨在。煮之则熟。身皆烂尽。沸沫煮之。身分皆洋。若在水中。苦毒煎煮。受第一苦。坚[革*卬]重苦。彼地狱人。阎魔罗人。若来到者。起如是意。作何方便。闭塞镬门。令彼罪人。不能走出。阎魔罗人。起如是意。当以金刚坚塞其口。合之在地。则不能走。种种苦恼。在中具受。阎魔罗人。既发此意。一切铁镬。合口在下。复炎鬘火。两倍炽炎。彼地狱人。受如是苦。阎魔罗人。极有嗔意。复更思惟。云何方便。更与异苦。既思惟已。复取铁薪。两重炎燃。若地狱人。意欲向上。热沸铜汁。迭互相着。有身散者。有蛇严毒。火烧其身。已烂熟者。常一切时受种种苦。乃至恶业未坏未烂。业气未尽。于一切时。与苦不止。若恶业尽。彼地狱处热铁镬中。尔乃得脱。既得脱已。于三百世。生食臭气。饿鬼之中。彼处脱已。于三百世。生畜生中。彼处脱已。若生人中。同业之处。作痴论师。说恶因论。心意颠倒。或望富乐。一月不食。有望生天。一日不食。爱使所缚。彼人如是。为苦所缚。如是如是。复更受苦。是彼恶业。余残果报。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复观焦热之大地狱。复有何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血河漂。是彼地狱第六别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所谓邪见恶业众生。生于彼处。彼见有人违犯禁戒。多犯戒已。如是思惟。我若苦行。罪则消灭。有多福德。彼人既作如是思惟。入树林中。悬脚着树头面在下。以刀破鼻。或自破额。作疮血出。以火烧血。望得生天。是恶道行。譬如有人沙中求油。油不可得。彼人血尽而致命终。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在彼地狱血河漂处。受大苦恼。所谓苦者。如前所说。活等地狱所受苦恼。彼一切苦。此中具受。五倍更重。复有胜者。所谓彼处。阎魔罗人。手执热炎。枷刀[矛*(替-曰 貝)]石。散之为末。流血成河。此河急漂。余地狱人。多饶发骨。在彼河中。复有第二赤铜河流。其河名曰恶水可畏。彼河有虫。名为丸虫。其触如火。彼地狱处。触彼罪人。烧而食之。如是地狱。血河所漂。年岁无数。时节久远。受大苦恼。彼血河漂地狱之处。常一切时。受恶苦恼。如是乃至彼邪见人。恶不善业。未坏未烂。业气未尽。于一切时。与苦不止。若恶业尽。彼地狱处尔乃得脱。既得脱已。于五百世。食烟活命。饿鬼中生。既得脱已。于四百世。生畜生中。而作海鸟。或在海畔河口处生。彼鸟赤头。是彼前业余残果报。若生人中同业之处。贫穷多病。是本恶业余残果报。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复观焦热之大地狱。复有何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彼处名为饶骨髓虫。是彼地狱第七别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若人多作恶不善业。身不善业。口不善业。意不善业。复离正闻如是痴人。望生梵世。恶行离戒。本性无戒。此谄曲人。与他苦恼。远离正戒。以干牛屎而自烧身。彼人现世烧身受苦。如是人中人火所烧。身坏命终。堕于恶处。饶骨髓虫地狱处生。受大苦恼。所谓苦者。铁椎打头。乃至脚足。唱声大唤。一切身分。如蜜蜡抟。不可分别。而复不死。是彼邪见恶业力故。彼地狱处。旷三由旬。高五由旬。地狱人身。广长亦尔。遍满其中。以为肉山。彼地狱处。饶湿生虫。皆是众生。如是虫者。何业所致。若何丈夫。若何妇女。自身他身。有虫虱等。本杀彼虫。或杀蚁子。或黑虫等。或杀蜱等。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彼处作虫。名机关虫。如是罪虫。生在彼山。自业所作。自业果生。以恶业故。饶骨髓虫地狱之处。更复有余。阎魔罗人。以火烧之。彼邪见者。本人中时。以干牛粪烧身业故。与机关虫一处合烧。受大苦恼。彼山既烧。火炎上出。高十由旬。彼地狱人。自罪业故。大火烧身。共机关虫一处被烧。彼虫身小。受苦亦少。彼地狱人。身块甚大。受苦亦多。彼火炎鬘。迭互相烧。时节长远。年岁无数。不可穷尽。乃至彼人。邪见恶业。未坏未烂。业气未尽。于一切时。与苦不止。若恶业尽。彼地狱处尔乃得脱。既得脱已。于五百世。生在针咽山傍止住饿鬼之中。彼处脱已。于五百世。生畜生中。受海鱼身。在于大海大波浪处。极冷水中。灰水之中。既得脱已。难得人身。如龟遇孔。若生人中同业之处。常在林行。在林中住。或荒榛处。资生活命。贫穷困苦。如是之人。彼荒榛中。野火所烧。是彼恶业余残果报。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复观焦热之大地狱。复有何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彼处名为一切人熟。是彼地狱第八别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若人杀生偷盗邪行饮酒妄语乐行多作。业及果报。如前所说。复有邪见。所谓有人愚痴邪见听闻邪法。如是痴人身业颠倒。口业颠倒。意业颠倒。如是三业常颠倒。行彼邪见人。修邪见行。若于树林。若山若榛。若两村间。若洲潬上。如是等处。放火烧之。彼邪见人。有如是心。若火饱满。天则欢喜。天若欢喜。我则生天。如是痴人。闻恶法故。恶法所诳。作如是计。餧火令饱。当得生天。如是放火。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一切人熟地狱处生。受大苦恼。所谓苦者。如前所说。活等地狱所受苦恼。彼一切苦。此中具受。五倍更重。复有胜者。既生彼处。见本人中男女妻妾所爱知识。若父若母。一切所爱亲友之人。皆被烧煮。彼地狱处。男女妻妾。所爱善友。父母知识。皆是人中业化所作。见在地狱而被烧煮。彼人见已。心大忧悲。极受大苦。见彼一切所敬爱者被烧被煮。彼地狱处爱火自烧。忧悲苦重。十六分中彼地狱火不及一分。地狱人中。一切苦恼。爱火苦胜。彼爱火者火中之火。彼爱罥者。罥中之罥。彼爱缚者。缚中之缚。击缚一切愚痴凡夫。彼人邪见不善业故。于地狱中见所爱敬亲善等人被烧被煮。彼地狱人爱火自烧。彼地狱火。于爱心火。犹如霜雪。闻妻子众父母等众悲号大唤。作如是言。汝来救我。可来救我。彼地狱人。为地狱火之所烧煮。不得自在。云何能救彼地狱处。常一切时受如是等身心火烧。时节长远。年岁无数。乃至恶业。未坏未烂。业气未尽。于一切时。与苦不止。若恶业尽。彼地狱处尔乃得脱。既得脱已。于三百世。生饿鬼中。唯食解等所弃饮食。彼处脱已。于五百世。生畜生中。常作水虫。多饶儿子。如是儿子。为渔猎人。常所杀害。既脱彼处。难得人身。如龟遇孔。若生人中同业之处。贫穷短命。诸根不具。无妻无子。常作贱人天祀奴等。是彼恶业余残果报。

End

黄念祖:皆愿作佛 第十卷

皆愿作佛 第十卷黄念祖老居士【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本品是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十卷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内容提要:阿那律陀旋见循元。周利盘特迦反息循空。憍梵钵提还味旋知。毕陵伽婆蹉纯觉遗身。须菩提旋法归无。(观辉按:此章为何只说眼鼻舌身意五根,不说

观辉居士: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内容提要:乌刍瑟摩谛观暖触流通无碍。持地菩萨持平心地离一切尘。月光童子谛观水性悟得通达。琉璃光法王子观风无依悟得菩提。虚空藏菩萨观空无边妙力圆明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卷

卷第十: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三【白话】这时,普贤菩萨又向大众说:诸佛子啊!在离垢焰藏香水海的东边,依次有香水海,名为变化微妙身香水海。在变化微妙身香水海中,有一个世界种,名为善布差别方世界种。再依次有香水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卷怀让禅师第三世下卷六十一人。池州南泉普愿禅师法嗣一十七人一十二人见录。湖南长沙景岑禅师。荆南白马昙照禅师。终南山云际师祖禅师。邓州香严下堂义端禅师。赵州东院従谂禅师。池州灵鹫闲禅师。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卷

五灯会元 第十卷◎青原下八世○罗汉琛禅师法嗣△清凉文益禅师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余杭鲁氏子。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落发。弱龄禀具于越州开元寺。属律匠希觉师盛化于明州悭山育王寺,师往预听习,究其微旨。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卷○汾阳(善)昭禅师语录师太原俞氏子。剃发受具。杖策游方。所至少留。随机叩发。历参知识七十一员。后到首山问:百丈卷席意旨如何?山曰:龙袖拂开全体现。曰:师意如何?山曰:象王行处绝狐晨。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十卷

碧岩录 第十卷⊙碧岩录第九十一则垂示云:超情离见,去缚解粘,提起向上宗乘,扶竖正法眼藏,也须十万齐应八面玲珑,直到恁么田地,且道还有同得同证同死同生的么?试举看。举,盐官一日唤侍者:与我将犀牛扇子来。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小参三蒋山寺小参。师云。相逢不拈出。举意便知有。万人众前显瞒顸。不是目前机。亦非目前事。三千里外纳败阙。直得尽乾坤大地无丝毫法可当情。静悄悄地绝淆讹。千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十卷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十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颂古世尊未离兜率已降王宫。未出母胎度人已毕。颂云利刃有蜜不须舐。蛊毒之家水莫尝。不舐不尝俱不犯。端然衣锦自还乡世尊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卷

祖堂集 第十卷祖堂卷十玄沙玄沙和尚嗣雪峰,在福州。师讳师备,俗姓谢,福州闻县人也。咸通初上芙蓉山出家,于锺陵开元寺道玄律师受戒,却归山门。凡所施为,必先于人。不惮风霜,岂倦寒暑。衣唯布纳,道在精专。语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卷重云晖禅师禅师名智晖、咸秦人、生高氏。童稚时、至精舍、辄留止如家。圭峰温禅师、见而异之、为剃发。年二十、受满足戒。师事高安白水本仁禅师。十年而还洛京。爱中滩佳山水。创屋以居、号温室院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