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卷 撰集百缘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9 09:49

第十卷 撰集百缘经

诸缘品第十

(九一)须菩提恶性缘

尔时世尊。初始成佛。便欲教化诸龙王故。即便往至须弥山下。现比丘形。端坐思惟。时有金翅鸟王。入大海中。捉一小龙。还须弥顶。规欲食啖。时彼小龙命故未断。遥见比丘端坐思惟。至心求哀。寻即命终。生舍卫国婆罗门家。名曰负梨。端政殊妙。世所希有。因为立字。名须菩提。年渐长大。智慧聪明。无有及者。唯甚恶性。凡所眼见人及畜生。则便嗔骂。未曾休废。父母亲属皆共厌患。无喜见者。遂便舍家入山林中。乃见鸟兽及以草木。风吹动摇。亦生嗔恚。终无喜心。时有山神。语须菩提言。汝今何故。舍家来此山林之中。既不修善。则无利益。唐自疲苦。今有世尊。在只桓中。有大福德。能教众生修善断恶。今若至彼。必能除汝嗔恚恶毒。时须菩提。闻山神语。即生欢喜。寻问之曰。今者世尊。为在何处。山神答曰。汝但眠眼。我自将汝。至世尊所。时须菩提。用山神语。眠目须臾。不觉自然。在只桓中。见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普曜。如百千日。心怀欢喜。前礼佛足。却坐一面。佛即为说嗔恚过恶。愚痴烦恼。烧灭善根。增长众恶。后受果报。堕在地狱。备受苦痛。不可称计。设复得脱。或作龙蛇罗刹鬼神。心常含毒。更相残害时须菩提。闻佛世尊说是语已。心惊毛竖。寻自悔啧。即于佛前。忏悔罪咎。豁然获得须陀洹果。心怀喜悦。求入道次。佛即听许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便成沙门。精勤修习。得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诸天世人。所见敬仰。时诸比丘。见是事已。白佛言。世尊。今此须菩提比丘。宿造何业。虽得为人。常怀嗔恚。未曾休息。值佛世尊。出家得道。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善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此贤劫中。波罗奈国。有佛出世。号曰迦葉。于彼法中有一比丘。常行劝化。一万岁中。将诸比丘。处处供养。于后时间。僧有少缘。竟不随从。便出恶骂。汝等佷戾。状似毒龙。作是语已。寻即出去。以是业缘。五百世中。受毒龙。身心常含毒触娆众生。今虽得人。宿习不除。故复生嗔。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劝化比丘恶口骂者。今须菩提是。由于尔时供养僧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二)长老比丘在母胎中六十年缘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选择高门。娉以为妇。种种音乐。以娱乐之。足满十月。便欲产子。然不肯出。寻重有娠。足满十月。复产一子。先怀妊者。住在右胁。如是次第。怀妊九子。各满十月而产。唯先一子。故在胎中。不得出外。其母极患。设诸汤药。以自疗治。病无降损。嘱及家中。我腹中子。故活不死。今若设终。必开我腹。取子养育。其母于时。不免所患。即便命终。时诸眷属。载其尸骸。诣于塳间。请大医耆婆。破腹看之。得一小儿。形状如故。头鬓皓白。俯偻而行。四向顾视。语诸亲言。汝等当知我由先身恶口骂辱诸众僧故。处此生熟藏中。经六十年受是苦恼。难可叵当。时诸亲属。闻儿语已。号[口*睪]涕哭。悲不能答。尔时世尊。遥知此儿善根已熟。将诸大众。往到尸所。告小儿言。汝是长老比丘不。答言实是。第二第三。亦如是问。故言道是。时诸大众。见此小儿与佛答对。各怀疑惑。前白佛言。今此老儿。宿造何业。处此胎中。头发皓白。俯偻而行。复与如来共相答问。尔时世尊。告诸大众。汝等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此贤劫中。波罗奈国。有佛出世。号曰迦葉。有诸比丘。夏坐安居。众僧和合。差一比丘。年在老耄。为僧维那。共立制限。于此夏坐。要得道者。听共自恣。若未得者。不听自恣。今此维那。独不得道。僧皆不听布萨自恣。心怀懊恼。而作是言。我独为尔营理僧事。令汝等辈安隐行道。今复返更不听自恣布萨羯磨。即便嗔恚。骂辱众僧。寻即牵捉。闭着室中。作是唱言。使汝等辈。常处闇冥。不见光明。如我今者处此闇室。作是语已。自戮命终。堕地狱中。受大苦恼。今始得脱。故在胎中。受是苦恼。尔时众会。闻佛所说。各各自护身口意业。厌离生死。有得须陀洹者。斯陀含者。阿那含者。阿罗汉者。有发辟支佛心者。有发无上菩提心者。时诸亲属。还将老儿。诣家养育。年渐长大。放令出家。精勤修习。得阿罗汉果。时诸比丘。见是事已。白佛言。世尊。今此老儿比丘。宿殖何福。出家未久。获罗汉果。佛告诸比丘。缘于往昔供养众僧。及作维那营僧事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三)兀手比丘缘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选择族望。娉以为妇。作诸伎乐。以娱乐之。其妇怀妊。足满十月。产一男儿。兀无有手。产便能语。作是唱言。今此手者。甚为难得。深生爱惜。父母怪之。召诸相师。占相此儿。相师睹已。问其父母。此儿产时。有何瑞相。父母答言。此儿产已。作是唱言。今此手者。甚为难得。因为立字。名曰兀手。年渐长大。禀性调顺。聪明黠慧。将诸亲友。渐行观看。到只桓中。见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赫奕如百千日。心怀欢喜。前礼佛足。却住一面。佛即为其种种说法。心开意解。得须陀洹果。归辞父母。求索入道。父母爱念。不能违逆。将诣佛所。求索出家。佛即告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便成沙门。精勤修习。得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诸天世人。所见敬仰。时诸比丘。见是事已。而白佛言。今此兀手比丘。宿殖何福。生已能语。然无有手。又值世尊。得获道迹。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此贤劫中。波罗奈国。有佛出世。号曰迦葉。有二比丘。一是罗汉。二是凡夫。为说法师。时诸民众。竞共请唤。常将法师。受檀越请。脱于一日。法师不在。将余者行。嗔恚骂言。我常为汝。洗钵给水。今更返将余者共行。自今以往。更为汝使令我无手。作是语已。各自辞退。止不共行。以是业缘。五百世中。受是果报。是故唱言。今此手者。甚为难得。佛告诸比丘。欲知彼时法师比丘。作咒誓者。今兀手比丘是。由于彼时供给圣人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佛说是兀手缘时。诸比丘等。各各自护身口意业。厌恶生死。有得须陀洹者斯陀含者。阿那含者。阿罗汉者。有发辟支佛心者。有发无上菩提心者。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四)梨军支比丘缘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有一婆罗门。其妇怀妊足满十月。产一男儿。容貌弊恶。身体臭秽。饮母乳时。能使乳坏。若雇余者。亦皆败坏。唯以酥蜜。涂指令舐得济躯命因为立字号梨军支。年渐长大。遂复薄福。求索饮食。未曾得饱。见诸沙门。威仪详序。执持应器。入城乞食满钵而还见已欢喜。作是念言。我今当往诣佛世尊。求作沙门。或能得饱。作是念已。即诣只桓。求佛出家。佛即告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便成沙门。精勤修习。得阿罗汉果。而行乞食亦不获得。便自悔责。入其塔中。见少坌污。即便扫洒。时到乞食。即便丰足。心怀欢喜。白众僧言。从今以往众僧塔寺听我扫洒。所以然者。由扫洒故。乞食得饱。僧即听许。常令扫洒。又于一日。愚痴所缚。眠不觉晓。未及扫洒。时舍利弗。将五百弟子。从他邦来。问讯世尊。见佛塔中有少尘坌。即便扫之。时梨军支。便从眠觉。见舍利弗扫洒已竟。心怀怅恨。语舍利弗。汝扫我地。令我今者饥困一日。时舍利弗。闻是语已。而告之言。我于今者。自当共汝入城受请。可得饱满。汝勿忧也。时梨军支。闻是语已。心怀泰然。受请时到。共舍利弗。入城受请。正值檀越夫妇斗诤。竟不得食。饥饿而还。时舍利弗于第二日。复更语言。我于今朝。当自将汝受长者请。令汝饱足。时到将往。其上中下。皆悉得食。唯此一人独不得食。高声唱言。我不得食。尔时主人。都无闻者。饥困而还。尔时阿难。闻是事已。深生怜愍。于第三日。语梨军支。言。我于今朝。随佛受请。为汝取食。定使饱满。然彼阿难。受持如来八万四千诸法藏门。未曾漏脱。今故为此梨军支比丘。取其饮食。忽然不忆。空钵而还。于第四日。阿难复更为其取食。还归所止。道逢恶狗。所为[齒*齊][口*制]。饮食弃地空钵而还。复不得食。于第五日。大目揵连。复为取食。还归所止。道中复为金翅鸟王。见为搏[口*制]。合钵持去置大海中。复不得食。于第六日。时舍利弗。复为取食。到彼房门。门自然闭。复以神力。入其房内。踊出其前。失钵堕地。至金刚际。复以神力。申手取钵。其口复噤。竟不能食。日时已过。口辄自开。于第七日。竟不得食。极生惭愧。于四众前。餐沙饮水。即入涅槃。时诸比丘。见是事已。怪其所由。梨军支比丘。宿造何业。产则饥饿。初无丰足。复以何缘。出家得道。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乃往过去无量世中。波罗奈国有佛出世。号曰帝幢。将诸比丘。游行教化。时有长者。名曰瞿弥。见佛及僧。深生信敬。请来供养日日如是。便经后时。其父崩亡。母故惠施。子极吝惜。遮不听施。乃至计食与母。母故分减。施佛及僧。子闻嗔恚。即便捉母。闭着空屋。锁尸弃去。至七日头。母极饥困。从子索食。儿答母曰。何如餐沙饮水足活。今者何为从我索食。作是语已。舍之而去。竟不得食。母便去世。其子于后。即便命终。入阿鼻狱。受苦毕已。还生人中。饥困如是。佛告诸比丘。欲知彼时断母食者。今梨军支比丘是。由于往昔。供养佛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五)唱言生死极苦缘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选择良贤。娉以为妇。作倡伎乐。以娱乐之。其妇怀妊。足满十月。产一男儿。自忆宿命。产已唱言。生死极苦。因为立字名生死苦。年渐长大。凡见人时。由故唱言生死极苦。然于父母师僧耆旧有德。慈心孝顺。言常含笑。终不出于粗恶言语。将诸亲友。出城观看。渐次游行。到只桓中。见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晖曜。如百千日。心怀欢喜。前礼佛足。却坐一面。佛即为其说四谛法。心开意解。得须陀洹果。归辞父母。求索入道。父母爱念。不能违逆。将诣佛所。求索出家。佛即告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便成沙门。精勤修习。得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诸天世人。所见敬仰。时诸比丘。见是事已。白佛言。世尊。今此生死比丘。宿殖何福。生便能语。自忆宿命。又值如来。出家得道。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善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此贤劫中。人寿二万岁。波罗奈国。有佛出世。号曰迦葉。于彼法中。有一沙弥。奉事和上。时彼城中。作大节会。尔时沙弥。语和上言。今节会日。宜早乞食。必当多获。师即答言。日时故早。且可坐禅。第二第三。如是白师。师犹不从。沙弥嗔恚。恶口骂言。今者何故。不舍中死。作是语已。寻即出去。入城乞食。还归所止。向师忏悔。由是业缘。五百世中。堕地狱中。受诸苦痛。今始得脱。是故唱言生死极苦。佛告诸比丘。欲知彼时骂师沙弥者。今生死比丘是。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六)长者身体生疮缘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选择高门。娉以为妇。种种音乐。以娱乐之。足满十月。产一男儿。身体有疮。甚患苦痛。呻号叫唤。未曾休息。年渐长大。疮皆溃烂。脓血横流。常患疼痛。因为立字。名曰呻号。父母怜愍。设诸方药。虽加疗治。疮无除愈。年渐长大。闻诸人语。只桓精舍。有好良医。善疗众病。能令除愈。寻即往至。诣只桓中。见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晖曜。如百千日。心怀喜悦。前礼佛足。却坐一面。佛即为说五盛阴苦。是疮是痈。如毒箭入心伤害于人。皆是众病之根本也。时呻号子。闻佛世尊说是语已。深自咎啧。向佛世尊。忏悔罪咎。疮寻除差心怀欢喜。求索出家。佛即告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便成沙门。精勤修道。得阿罗汉果。时诸比丘。见是事已。白佛言。世尊。今此呻号比丘。宿造何业。初产之时。身有恶疮。脓血横流。甚可恶见。复以何缘。出家得道。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乃往过去无量世时。波罗奈国。有二长者。各悉巨富。资财无量。因相忿诤。其一长者。大赍珍宝。贡奉与王。王纳受已。谗彼长者。彼人恶心。常怀姧谋。规欲害我。唯愿大王。听我任意治彼长者。王即然可。寻至其家。执彼长者。系缚搒笞。楚毒无量。举身伤破。脓血横流。痛不可言。时彼长者。既得免已。深自思惟。有身皆苦。众恶所集多诸灾祸。甚可厌患。我于彼人。无大怨仇。横见伤毁。乃至如此。即自思惟。诣山林中。观察有为皆是无常。深悟解空。成辟支佛。视诸怨亲。心皆平等。念彼长者。加恶于我。将来之世。堕于地狱。受大苦痛。我今当往为现神变。令彼开悟。作是念已。诣长者前。踊身虚空。作十八变。时彼长者。见是变已。深怀渴仰。倍生信敬。即请令坐。为设肴膳种种供养。向辟支佛忏悔先罪。佛告诸比丘。欲知彼时向彼国王谗其长者考掠榜笞者。今呻号比丘是。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七)丑陋比丘缘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有一长者。选择高门。娉以为妇。作倡伎乐。以娱乐之。其妇怀妊。足满十月。产一男儿形貌极丑。状似恶鬼。有人见者。舍之而去。年渐长大。父母厌患。驱令远弃。乃至畜生。见此丑陋。尚怀怖惧。何况人类。又于一时。诣林树间。采取花果。以自存活。飞鸟走兽。有见之者。无不怖畏。绝迹此林。无敢住者。尔时世尊。常以慈悲。昼夜六时。观察众生。谁应可度辄往度之。知彼丑陋善根已熟化度时到。佛告比丘。我等今者。皆当往诣山林中化彼丑陋。尔时世尊。将诸比丘。到山林中。时彼丑陋。见佛世尊。即欲避走。佛以神力。使不得去。时诸比丘。各在树下。结跏趺坐。系念在前。尔时世尊。即便化作一丑陋人。执持应器。盛满中食。渐向丑陋。丑陋见已形状类己心怀喜悦。今此人者真是我伴寻来共语。同器而食。时此饭者。香味甘美。既食之已。时彼化人。忽然端政。丑陋问言。汝今何故。忽然端政。化人答言。我食此饭。兼以善心。观彼树下坐禅比丘。使我端政。丑陋闻已。寻复效之。善心观彼坐禅比丘。寻得端政。心怀喜悦。即向化人。深生信解。于时化人。还复本形。丑陋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普曜。如百千日。前礼佛足。却坐一面。佛即为其种种说法。心开意解。得须陀洹果。即于佛前。求索出家。佛即告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便成沙门。精勤修道。得阿罗汉果。时诸比丘。见是事已。白佛言。世尊。今此丑陋比丘。宿造何业。虽受人形。丑陋乃尔。复值世尊出家得道。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善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乃往过去无量世中。波罗奈国。有佛出世。号曰弗沙。在一树下。结跏趺坐。我及弥勒俱为菩萨。到彼佛所。种种供养。而翘一足。于七日中。说偈赞佛。

天上世间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有

世界所有悉能见无有能及如佛者

尔时菩萨。说是偈已。时彼山中。有一鬼神。作丑陋形。来恐怖我。我以神力。令彼行处悬岸崄岨不能得过。时彼山神。即作是念。我以恶心恐怖他故。令我今者行处崄难不可得过。今当往彼忏悔先罪作是念已。寻即往诣。忏悔讫已。发愿而去。佛告诸比丘。欲知彼时山神恐怖我者。今此丑陋人。得罗汉者是。恐怖我故。五百世中。形体丑陋。见者惊走。皆由彼时忏悔辞退。遭值于我。出家得道。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八)恒伽达缘

佛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中。时彼国中。有一辅相。其家大富。然无儿息。时恒伽河边。有摩尼跋陀天祠。合土人民。皆共敬奉时此辅相。往诣祠所。而咒之言。我无子息。承闻天神有大功德。救护群生。能与其愿。今故自归。若蒙所愿。愿赐一子。当以金银庄校天身。及以名香。涂治神屋。如其无验。当坏此庙屎涂汝身。天神闻已。自思惟言。此人豪富。力势强盛。非是凡品得为其子。我力鲜少不能与愿。愿若不果。必见毁辱神庙。便复往白摩尼跋陀摩尼跋陀力不能办。便复往诣毗沙门王。自启此事。毗沙门王言。亦非我力能使有子。寻诣天帝。从其求愿。毗沙门王。即时上天。启帝释曰。我有一臣摩尼跋陀。近日见语。云波罗奈国有一辅相。从其求子。结立重誓。我愿既遂。倍加供养。所愿若违。当破我庙。而加毁辱。彼人豪凶。必能如是。幸望天王。令其有子。帝释答言。斯事甚难。当觅有缘。时有一天。五德离身。临命欲尽。帝释告言。卿今垂终。可愿生彼辅相之家。天子答言。意欲出家奉修正行。若生尊荣。离欲则难。欲在中流冀遂所愿。帝释复白。但往生彼。若欲学道。吾当佐汝。天子命终。降神受胎辅相之家。即生出外。形貌端政。即召相师。为儿立字。相师问曰。本于何处。求得此儿。辅相答曰。昔从恒伽天神求之。因为作字。名恒伽达。年渐长大。便启父母求索出家。父母答言。吾今富贵。生业弘广。唯汝一子。当嗣门户。吾今存在。终不听汝出家入道。儿不从志。深自惆怅。便欲舍身。更求凡处。于中求出。必可易也于是密去。自投山岩。既堕在地。无所伤损。复至河边。投身水中。水寻[漂*寸]出。亦无所苦。复取毒药。而吞啖之。毒气不行。无由致死。复作是念。当犯官法为王所杀。值王夫人及诸婇女。出宫到园池中渗洗。解脱衣服。置林树间。时恒伽达。密入林中。取其服饰。抱持而去。门监见之。即便将往。白阿阇世王。王闻此事。嗔恚隆盛。便取弓箭。自手射之。而箭还返。正向王身。如是至三。不能使中。王怖投弓。问彼人言。卿为是天龙鬼神乎。恒伽达言。赐我一愿。乃敢自陈。王曰当与。恒伽达言。我非是天。亦非龙鬼。是舍卫国辅相之子。我欲出家。父母不听。故欲自杀更生余处。投岩赴河饮毒不死。故犯王法望得危命。王今加害。复不能中。事情如是。何酷之甚。愿垂怜愍。听我为道。王寻告曰。听汝出家。因复将到。诣于佛所。启白世尊如向之事。于时如来。听为沙门。法服在体。使为比丘。佛为说法。心开意解。得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时阿阇世王。寻白佛言。世尊。此恒伽达。先世之时。种何善根。投山不死。堕水不溺。食毒无苦。箭射无伤。加遇世尊。得度生死。佛告王曰。乃往过去无数世。时有一大国。名波罗奈国其王名曰梵摩达多。将诸宫人林中游戏。遣诸婇女辈。激声而歌。外有一人。高声和之。王闻其声。便生嗔妒。遣人捕来。敕使杀之。时有大臣。从外而来。见此一人而被囚执。何缘乃尔。其傍诸人具别事状。臣曰且停。待我见王。大臣进入。启白王言。彼人之罪。不至深重。何以害之。虽和其音。而不见形。既不交通奸淫之事。幸愿垂怜。原其生命。王不能违。赦不刑戮。其人得脱。奉事大臣。勤谨无替。如是承事多年。便自思惟。淫欲伤人。利于刀剑。我之困厄。皆由欲故。即语大臣听我出家遵修道业。大臣答曰。不敢相违。学若成道。还来相见。即诣山泽。专思如理。精神开悟。成辟支佛。还来城邑。造大臣家大臣见已。心大欢喜。请供养之。甘膳饮食。四事无乏。时辟支佛。于虚空中。现神变化。身出水火。放大光明。大臣见之。欣然无量。便立誓愿。由我恩故。命得全济。使我世世富贵长寿。殊胜奇特数千万倍。令我智德相与共等。佛告王曰。时彼大臣救活一人。令得脱者。今恒伽达是。由是因缘。所生之处。命不中夭。今得值我。逮得应真。佛说此已。诸在会者。信敬欢喜。顶戴奉行。

(九九)长瓜梵志缘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城中。有一梵志。名曰蛭驶。有其二子。男名长瓜。女字舍利。其男长瓜。聪明博达。善能论议。常共其姊舍利。凡所论说。每常胜姊。姊既妊娠。共弟论议。弟又不如。时弟长瓜。而作是言。我姐先来。共我论议。常不如我。怀妊以来。论议殊胜。乃是胎子福德之力。若子生已。论必胜我。我今当宜游方广学四韦陀典十八种术。然后还国与[外*男]甥论。作是念已。诣南天竺。习学诸论。若未通利为第一师。誓不剪瓜。于是其姊。日月满足。产一男儿。因母立名字。曰舍利弗。端政殊特。聪明黠慧。博达诸论。难可詶对。时王舍城中。诸梵志等。击大金鼓。招集国人十八亿众。会乎论场。敷四高座。时舍利弗。年始八岁。会乎论场。问诸人言。敷四高座。为欲待谁。诸人答言。一为国王。二为太子。三为大臣。四为论士。时舍利弗。闻是语已。辄升论士高座而坐其上。时诸宿德耆旧梵志。一切徒众。无不惊怪。作是念言。我诸论士。共彼小儿。论议得胜。不足为荣。其若不胜。大可耻愧。作是念已即遣下座小婆罗门。共舍利弗论。粗相答问。时婆罗门等。辞穷理屈。渐次相推。遂至上座。其论议不过数返。尽皆不如。时舍利弗。论议既胜。名声远着于十六大国。智慧博通独出无侣。后于一时。于王舍城。升高楼上。四顾视瞻。见城内人节庆聚会。便自思惟。斯等蠢蠢百年之后。廓然归无。作是念已。即下高楼。外道法中。出家求道。尔时世尊。初始成佛。时十六大国。都未闻知。如来大慈欲教化故。遣阿鞞比丘。诣王舍城。分卫乞食。时舍利弗。见其威仪详序可观。作是念言。斯是何人。福德乃尔。我从先来。未见此比丘。作是念已。即前问曰。汝事何师。法则乃尔。时阿鞞比丘。说偈答曰。

吾师天中天三界无极尊

相好身丈六神通游虚空

时阿鞞比丘。说是偈已。默然而住。时舍利弗。语阿鞞言。汝师容貌神通。我久已闻。为悟何道。得如是乎。时阿鞞比丘。复以偈答。

花熏去五阴拔断十二根

不贪天世乐心净开法门

时舍利弗。复问阿鞞比丘言。汝师所说。为经几时。习学何法。阿鞞比丘。复以偈答。

我年既幼稚学日有初浅

岂能宣正真如来广大义

时舍利弗。复语阿鞞言。汝师所说。幸见告示。尔时阿鞞。复以偈答。

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

息心达本原故号为沙门

时舍利弗。闻此偈已。心即开悟。得须陀洹果。尔时目连见舍利弗颜色怡悦。而问之言。我昔与汝。先有要誓。若有先得甘露法味。要当相语。我今观汝。以有所得。颜色怡悦。时舍利弗。即以上偈。为其目连三遍说之。目连闻已。心开意解。得须陀洹果。时舍利弗目连。各获道迹。心怀欢喜。还自徒众。具以上事。而向说之。我今欲诣求佛出家。汝等云何。时诸弟子。各白师言。大师今者。若当习学瞿昙所说。我弟子等。亦当随从。时舍利弗目连。闻是语已。将诸弟子各二百五十人。随阿鞞比丘。诣于竹林。见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普曜如百千日。心怀欢喜。前礼佛足。求索出家。佛即听许。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便成沙门。精勤修习得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诸天世人之所敬仰。尔时长瓜梵志。闻舍利弗出家入道。嗔恚懊恼。而作是言。我此[外*男]甥舍利弗。禀性聪慧博通群籍。十六大国。宿旧论师。咸服其德。如何忽然。舍此高名。奉事瞿昙。即从南天竺来诣佛所。与佛论议。尔时世尊。告梵志曰。汝今所见。非是究竟涅槃之道。时彼梵志。闻是语已。默然不答。如是三问。亦复默然。时金刚密迹于虚空中以金刚杵拟梵志顶。汝若不答我以此杵碎破汝身。尔时梵志。心怀惶怖。流污抆垢。无所归趣。即自引负。寄颜无所。便于佛前。心怀敬伏。求索出家。为佛弟子。佛即听许。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便成沙门。精勤修道。得阿罗汉果。时诸比丘。见是事已。白佛言。世尊。今此梵志比丘。宿殖何福舍邪就正。值佛世尊。出家得道。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乃往过去无量世时。波罗奈国。有辟支佛。在于山林坐禅思惟。时有五百群贼。劫掠他物。将欲入彼山林树间。时彼贼帅。先遣一人。往看林中无有人不。见辟支佛在一树下端坐思惟。即前牵捉。系缚将来。到贼帅边。欲共杀之。时辟支佛。作是念言我若默然。为彼所杀。增其罪业。坠堕地狱。无由出期。我今当为现于神变。令彼信伏。作是念已。身升虚空。东踊西没。南踊北没。身出水火。或现大身。满虚空中。而复现小。如是展转。作十八变。尔时群贼。见是变已。甚怀惶怖。即便各各五体投地。归诚忏悔。时辟支佛。受其忏已。设诸肴膳。请辟支佛。发愿而去。缘是功德。无量世中。不堕地狱畜生饿鬼。天上人中。受天快乐。乃至今者。遭值于我。出家得道。佛告诸比丘。欲知彼时贼帅人者。今长爪梵志比丘是。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孙陀利端政缘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波斯匿王夫人怀妊。足满十月。产一男儿。容貌端政。世所无比。两目明净如拘那罗鸟。时王因名字拘那罗。着诸璎珞上妙衣服。遣人抱行。遍诸聚落。问诸人言。世间叵有如似我儿端政者不。时聚落中。有诸商人。白大王言。愿王见恕。施我无畏。乃敢陈说。王即答言。但道莫畏。于是商人。白大王言。我所居止聚落之中。有一小儿。字孙陀利。端政殊妙。容貌似天。胜于王子。百千万倍。不可为比。又儿产时。舍内自然有一涌泉。香水冷美。有诸珍宝。充满其中。时波斯匿王。闻商人语。寻即遣使敕彼聚落云。我自当往彼观孙陀利。时聚落主。闻王欲来看孙陀利。便共议言。王今来者。用何瞻待。不如先送。作是议已。即便庄严孙陀利。着诸璎珞上妙服饰。往送与王。王见孙陀利。端政殊妙。世所无比。深生疑怪。叹未曾有。即将小儿。往至佛所。欲问所由受如是身。小儿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普曜如百千日。心怀欢喜。前礼佛足。却坐一面。佛即为其说四谛法。心开意解。得须陀洹果。求索出家。佛即告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便成沙门。精勤修习。未久之间。得阿罗汉果。时波斯匿王。见是事已。白佛言。世尊。今此孙陀利比丘。宿殖何福。生时自然。有此泉水及诸珍宝。充满其中。又值世尊。出家得道。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此贤劫中。波罗奈国。有佛出世。号曰迦葉有一万八千比丘。在山林中。坐禅行道。时有长者。偶行值见。心怀欢悦。即还归家。备办香水。澡浴众僧。设诸肴膳供养讫竟。复以珍宝投之盆水。奉施众僧。发愿而去。缘是功德。不堕恶趣。天上人中。常有池水珍宝随其俱生。佛告大王。欲知彼时大长者子澡浴众僧设供养故常得端正者。今孙陀利比丘是尔时大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End

黄念祖:皆愿作佛 第十卷

皆愿作佛 第十卷黄念祖老居士【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本品是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十卷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内容提要:阿那律陀旋见循元。周利盘特迦反息循空。憍梵钵提还味旋知。毕陵伽婆蹉纯觉遗身。须菩提旋法归无。(观辉按:此章为何只说眼鼻舌身意五根,不说

观辉居士: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内容提要:乌刍瑟摩谛观暖触流通无碍。持地菩萨持平心地离一切尘。月光童子谛观水性悟得通达。琉璃光法王子观风无依悟得菩提。虚空藏菩萨观空无边妙力圆明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卷

卷第十: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三【白话】这时,普贤菩萨又向大众说:诸佛子啊!在离垢焰藏香水海的东边,依次有香水海,名为变化微妙身香水海。在变化微妙身香水海中,有一个世界种,名为善布差别方世界种。再依次有香水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卷怀让禅师第三世下卷六十一人。池州南泉普愿禅师法嗣一十七人一十二人见录。湖南长沙景岑禅师。荆南白马昙照禅师。终南山云际师祖禅师。邓州香严下堂义端禅师。赵州东院従谂禅师。池州灵鹫闲禅师。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卷

五灯会元 第十卷◎青原下八世○罗汉琛禅师法嗣△清凉文益禅师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余杭鲁氏子。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落发。弱龄禀具于越州开元寺。属律匠希觉师盛化于明州悭山育王寺,师往预听习,究其微旨。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卷○汾阳(善)昭禅师语录师太原俞氏子。剃发受具。杖策游方。所至少留。随机叩发。历参知识七十一员。后到首山问:百丈卷席意旨如何?山曰:龙袖拂开全体现。曰:师意如何?山曰:象王行处绝狐晨。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十卷

碧岩录 第十卷⊙碧岩录第九十一则垂示云:超情离见,去缚解粘,提起向上宗乘,扶竖正法眼藏,也须十万齐应八面玲珑,直到恁么田地,且道还有同得同证同死同生的么?试举看。举,盐官一日唤侍者:与我将犀牛扇子来。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小参三蒋山寺小参。师云。相逢不拈出。举意便知有。万人众前显瞒顸。不是目前机。亦非目前事。三千里外纳败阙。直得尽乾坤大地无丝毫法可当情。静悄悄地绝淆讹。千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十卷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十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颂古世尊未离兜率已降王宫。未出母胎度人已毕。颂云利刃有蜜不须舐。蛊毒之家水莫尝。不舐不尝俱不犯。端然衣锦自还乡世尊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卷

祖堂集 第十卷祖堂卷十玄沙玄沙和尚嗣雪峰,在福州。师讳师备,俗姓谢,福州闻县人也。咸通初上芙蓉山出家,于锺陵开元寺道玄律师受戒,却归山门。凡所施为,必先于人。不惮风霜,岂倦寒暑。衣唯布纳,道在精专。语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卷重云晖禅师禅师名智晖、咸秦人、生高氏。童稚时、至精舍、辄留止如家。圭峰温禅师、见而异之、为剃发。年二十、受满足戒。师事高安白水本仁禅师。十年而还洛京。爱中滩佳山水。创屋以居、号温室院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