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六卷 大乘集菩萨学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7-11 08:36

第十六卷 大乘集菩萨学论

治心品第十二之三

复次所说真实行及邪妄行。谓无智无明。由是无明起三种行。谓福非福不动行等。此说是为无明缘行。又此福行非福行不动行等随所得识之所招集此说是为行缘识(今详此处合有识缘名色一段经文梵本元阙)。如是名色及名色增长于六处门造作所起。此说是为名色缘六处。又此六处六触身转。此说是为六处缘触若触。生时令受所起。此说是为触缘受。若受美味深喜乐着。此说是为受缘爱。喜耽味故若处乐色。色离散时数数追求而不弃舍。此说是为爱缘取。如是追求令后有起身语意业。此说是为取缘有。若业迁谢令蕴生起。此说是为有缘生。又若生已变异令熟及坏灭时。此说是为生缘老死。乃至是中由识等自体为种子。业自体为良田。无明爱等自体为烦恼。以业烦恼等令识种生者。谓此业为识种田事。爱为识种沃润。无明为识种开发。然业不念我为识种田事。爱亦不念我为识种沃润。无明不念我为识种开发。是识种子亦复不念我为众缘所生。然识种子住于业地。以爱沃润无明滋长生名色芽。此名色芽非自作非他作非二俱作。非自在天所化。不由时变。非一因生非无因生。无不系于父母因缘和合耽染相续。是识种子于母腹中生名色芽。然此法尔无有主宰。无我无取等如虚空。体相幻化因缘不阙。由五种缘发生眼识。何等为五。谓眼识生时。藉眼及色空缘明缘作意缘等。是中眼识眼为所依色为所缘。明为照瞩。空作无碍。同时作意为彼警发阙是缘者眼识不生。谓若不阙内眼根处。如是不阙色及空明作意缘等故。彼一切和合则能生眼识。而眼不念我与眼色为作所依。色亦不念我与眼识为作所缘。空亦不念我与眼识为作无碍。明亦不念我与眼识为作照瞩。作意不念我与眼识而为警发。如是眼识不念我从缘生。然眼识生时。实藉众缘和合而生。如其次第诸根生识随应为说。然无有法从于此世得至他世。但由业果因缘不阙之所建立。譬如无薪火则不生。是业烦恼所生识种亦复如是。彼彼生处相续和合生名色芽。如是法尔无有主宰。无我无取如虚空等。体相幻化因缘不阙。应知内缘生法有其五种。何等为五。所谓不常不断无所至向因少果多相似相续。云何不常。谓若此边蕴死彼边蕴生。非即死边蕴是彼生边蕴。是曰不常。又不灭于死边蕴而起于生边蕴。亦非不灭于死边蕴然起于生边蕴。譬若权衡低昂时等。是曰不断。又于异类众生身处非众同分生边蕴起。是曰无所至向。又今少作善恶业因。于未来世多获果报。是曰因少果多。又若此生作业则未来受报。是曰相似相续。佛言。舍利子。此缘生者以如实正惠。常修无我无人众生寿者。如不颠倒则不生不灭。无作无为无对无碍无怖无夺无勤无懈。观彼自性无有坚实。如病如痈如痛如害。是苦空无常无我等性。彼复随观前际不流转者。谓我于过去世曾有耶。谁谓我于过去世曾有耶。我于过去世为无耶。谁谓我于过去世为无耶。复于后际不流转者。我当未来世为有耶。谁谓我当未来世为有耶。我当未来世为无耶。谁谓我当未来世为无耶。复于现在世不流转者。我于今有耶。谁谓我今有耶。云何为我今有耶。又十地经说。是中无明爱取。是为烦恼。流转不断行有。是为业。流转不断烦恼余支。是为苦流转不断。复说无明缘行。是曰前际观待。识及受等。是曰现在观待。爱及有等。是曰后际观待。此上所说皆名流转。乃至如是。由系属故则为流转。若离系属则无流转。由和合故则为流转。若离和合则无流转。由是了知诸有为中多种过失。是故我今当断系属及彼和合。然为化度一切众生。毕竟不断诸有为行。

念处品第十三之一

论曰。彼治心业略明缘生对治于痴。次当入解不净身念处今当说。如法集经云。复次善男子。菩萨如是住身念处者。谓我此身从足足指跟踝腨胫膝髀臗骨腰脊腹肋胸胁手指肘腕肩臂颈项头颊髑髅等状。众分积聚是即业有。由斯造作种种烦恼及随烦恼。百千种类邪正分别。是身唯有发毛爪齿血肉皮骨肝胆脾肾心肺肠胃生藏熟藏肪膏脑膜眵泪涎涕便利不净多物积聚。以何为身。由是观察身如虚空。则见一切诸法皆空。为空念处。了知是身由二种念。所谓流散及不流散。是身来者。不从前际。去者不至后际。亦不住二际中间。唯从颠倒和合造作。由斯领受。是中居处而为根本。然实无有主宰。亦无摄属。但从客尘先所作事。身体形貌受用依止为所恃处。然此身者。唯有父母赤白和合不净臭秽揽为自体。三毒忧恼常为贼害。是散坏法。种种百千病恼窟宅。如宝髻经说。是身无常而不久住死为后际。了知此已不应于身而生邪命。应当以身修三种净施。何等为三谓身净施。寿命净施。受用净施。是身无常。应当往诣一切众生所亲近承事。欲何所作。或如仆使或如弟子。离诸谄诳身过失等。是身无常。唯出入息为寿命因。宁造罪恶。是身无常。应于爱乐受用不生耽着。一切当舍。复次善男子。菩萨以身观身念处。应观自身及一切众生身等同佛身。威神加持得离缠缚。然观自身及一切众生身与如来身无漏法性彼相无异故。应如是知。又无畏授所问经说。谓我此身非先所集。渐次散坏。譬若微尘。九窍流溢如疮疱门。又诸毛孔有嚩罗弭迦。犹如毒蛇依止而住。身如聚沫体性怯弱。如水上泡暂生即灭。亦如阳焰本无有体。身如芭蕉中无有实。身如幻事为他教敕。身如恶友多诸诤讼。是身如猴性唯轻躁。是身如仇常伺其短。是身如贼机巧贪取。是身如囚常被缚戮。是身如冤不可爱乐。亦如魁脍能断其命。又复此身如空聚落中无有我。如陶家轮无暂停止。如滓秽瓶不净充满。身如痈疽挃唯痛楚。身如朽宅不久迁坏。身如漏舡无堪济渡。身如坏器渐当沮坏。又复此身如河岸树必为駃流之所漂动。身如旅泊多诸艰苦。身如邸舍妄执主宰。如伺盗者常生暴恶。乃至是身如痴小儿要当守护。彼经复说。如是种种不净之身。由我慢愚痴妄为光洁。智者所观犹如秽瓶。眼鼻口等眵涕流出。云何于此多生贪慢。又彼偈云。

如愚痴童子洗炭欲令白

设尽此生中求白不可得

亦如无智人洗身欲令洁

屡加于澡沐至死不能净

菩萨观于身九窍疮疱门

八十千户虫依身而所住

菩萨观于身如刻木众像

筋骨假连持应知无主宰

菩萨观于身或受他饮食

应知同狐狼来食自身肉

论曰。由饮食资助成广大行。如是处处应当了知。受念处者。如宝髻经说。善男子。菩萨以受观受念处了知众生。依止大悲得如是乐。若一切众生无有解脱。应当修习以受观受念处。我当被大悲甲摄受调伏一切众生。悉以彼乐灭除众苦。我以大悲令贪行众生了知乐受离于贪染。我以大悲令嗔行众生了知苦受离诸过失。我以大悲令痴行众生了知不苦不乐受舍俱生痴。又彼乐受不坏苦受不减不苦不乐受离于对治则无无明。若无无明彼何名受。云何了知一切无常及无我等。然此乐受即无常性。苦受即逼迫性。不苦不乐受即寂静性。由此了知若乐若苦无常无我等。又无尽意经云。若受苦时当念一切恶道众生起大悲心。摄除于嗔离于颠倒分别受等。又法集经偈云。

说受为领纳领纳复为谁

受者离于受差别不可得

智者观于受住如是念处

彼相如菩提光明遍寂静

End

梁武帝所礼敬的肉身菩萨

◎ 大 安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在这率从里面,其中大有功德,而且取得显著成就的在北魏年间就有昙鸾。北魏政

观自在菩萨的“自在”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并

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

◎怀 海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师云:你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

真正的佛菩萨

他是无限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内在的安静。仿佛静静的大山,静到极致,却像通天彻地的声音,有着某种难以表述的震慑力。这就是三法印所说的涅槃寂静,它来自所有躁动平息后的内心,来自宇宙人生的最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文殊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神通力,及所说妙法。此时,大迦叶尊者也跟舍利弗说,自己亦曾见过文殊师利的希有神通,接着详说整个过程。昔时,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师利童子从宝王

黄念祖:堂舍楼观 第十六卷

堂舍楼观 第十六卷黄念祖老居士【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无量寿国中说法的讲堂、修法的精舍,以及一切楼观栏楯(观音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概要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一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九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再记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伍、再记丙寅暮春之初,本解三校甫竣。乃于篇末,再赘数语。此解因海内缁素大德之倡导,由东林寺提出申请,重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