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六卷 高僧传序录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6 08:29

第十六卷 高僧传序录

原夫至道冲漠。假蹄筌而后彰。玄致幽凝。藉师保以成用。是由圣迹迭兴贤能异托。辩忠烈孝慈。以定君敬之道。明诗书礼乐。以成风俗之训。或忘功遗事。尚彼虚冲。或体任荣枯。重兹达命。而皆教但域中功存近益。斯盖渐染之方未奥尽其神性。至若能仁之为训也。考业果幽微。则循复三世。言至理高妙。则贯绝百灵。若夫启十地以辩慧宗。显二谛以诠智府。穷神尽性之旨。管一枢极之致。余教方之犹群流之归巨壑。众星之共北辰。悠哉邈矣。信难得以言尚至。乃教满三千。形遍六道。皆所以接引幽昏为大利益。而以净秽异闻升坠殊见。故秋方先音形之本。东国后见闻之益。云龙表于夜明。风虎彰乎宵梦。鸿风既扇。大化斯融。自尔西域名僧往往而至。或传度经法。或教授禅道。或以异迹化人。或以神力救物。自汉之梁。纪历弥远。世涉六代。年将五百。此土桑门含章秀起。群英间出迭有其人。众家记录叙载各异。沙门法济偏叙高逸一迹。沙门法安但列志节一行。沙门僧宝止命游方一科。沙门法进乃通撰传论。而辞事阙略。并皆互有繁简出没成异。考之行事未见其归宋。临川康王义庆宣验记及幽明录。大原王琰冥祥记。彭城刘俊益部寺记。沙门昙宗京师寺记。太原王延秀感应传。朱君台征应传。陶渊明搜神录。并傍出诸僧叙其风素。而皆是附见。亟多疏阙齐竟陵文宣王三宝记传。或称佛史。或号僧录。既三宝共叙。辞旨相关。混滥难求。更为芜昧。琅琊王巾所撰僧史意似该综。而文体未足。沙门僧祐撰三藏记。止有三十余僧。所无甚众。中书郎郄景兴东山僧传。治中张孝秀庐山僧传。中书陆明霞沙门传。各竞举一方不通今古。务存一善不及余行。逮乎即时。亦继有作者。然或褒赞之下。过相揄扬。或叙事之中。空列辞费。求之实理无的可称。或复嫌以繁广删减其事。而抗迹之奇。多所遗削。谓出家之士。处国宾王。不应励然自远高蹈独绝寻辞荣弃爱本以异俗为贤。若此而不论竟何所纪。尝以暇日遇览群作。辄搜捡杂录数十余家。及晋宋齐梁春秋书史。秦赵燕凉荒朝伪历。地理杂篇。孤文片记。并博咨古老。广访先达。校其有无。取其同异。始于汉明帝永平十年。终至梁天监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载。二百五十七人。又傍出附见者二百余人。开其德业大为十例。一曰译经。二曰义解。三曰神异。四曰习禅。五曰明律。六曰遗身。七曰诵经。八曰兴福。九曰经师。十曰唱导。然法流东土。盖由传译之勋。或踰越沙险。或泛漾洪波。皆忘形殉道。委命弘法。震旦开明一焉是赖。兹德可崇。故列之篇首。至若慧解开神。则道兼万亿。通感适化。则强暴以绥。靖念安禅则功德森茂。弘赞毗尼。则禁行清洁。忘形遗体。则矜吝革心。歌诵法言。则幽显含庆。树兴福善。则遗像可传。凡此八科。并以轨迹不同。化洽殊异。而皆德效四依。功在三业。故为群经之所称美。众圣之所褒述。及夫讨核源流商搉取舍。皆列诸赞论。备之后文。而论所著辞微异恒体。始标大意类犹前序。未辩时人事同后议。若间施前后。如谓烦杂。故总布一科之末。通称为论。其转读宣唱。虽源出非远。然而应机悟俗。实有偏功。故齐宋杂记。咸条列秀者。今之所取。必其制用超绝。及有一分通感。乃编之传末。如或异者非所存焉。凡十科所叙。皆散在众记。今止删聚一处。故述而无作。俾夫披览于一本之内可兼诸要。其有繁辞虚赞或德不及称者。一皆省略。故述六代贤异。止为十三卷。并序录合十四轴。号曰高僧传。自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本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备今录。故省名音代以高字。其间草创或有遗逸。今此一十四卷。备赞论者意以为定。如未隐括览者详焉。

高僧传第一卷(译经上十五人)

汉雒阳白马寺摄摩腾。

汉雒阳白马寺竺法兰。

汉雒阳安清。

汉雒阳支楼迦谶(竺佛朔安玄严佛调支曜康巨康孟详)

魏雒阳昙柯迦罗(康僧铠昙帝帛延)

魏吴建业建初寺康僧会。

魏吴武昌维只难(法立法巨)

晋长安竺昙摩罗刹(聂承远聂道真)

晋长安帛远(帛法祚卫士度)

晋建康建初寺帛尸梨蜜。

晋长安僧伽跋澄(佛图罗刹)

晋长安昙摩难提(赵政)

晋庐山僧伽提婆(僧伽罗叉)

晋长安竺佛念。

晋江陵辛寺昙摩耶舍(竺法度)

高僧传第二卷(译经中七人)

晋长安鸠摩罗什。

晋长安弗若多罗。

晋长安昙摩流支。

晋寿春石涧寺卑摩罗叉。

晋长安佛陀耶舍。

晋京师道场寺佛驮跋陀罗。

晋河西昙无谶(安阳[色-巴 (厂@矢)]道普法盛法维僧表)

高僧传第三卷(译经下十三人)

宋江陵辛寺释法显。

宋黄龙释昙无竭。

宋建康龙光寺佛驮什。

宋河西浮陀跋摩。

宋京师枳园寺释智严。

宋六合山释宝云。

宋京师祇洹寺求那跋摩。

宋京师奉诚寺僧伽跋摩。

宋上定林寺昙摩蜜多。

宋京兆释智猛。

宋京师道林寺畺良耶舍(僧伽达多僧伽罗多哆)

宋京师中兴寺求那跋陀罗(阿那摩低)

齐建康正观寺求那毗地(僧伽婆罗)

高僧传第四卷(义解一十四人)

晋洛阳朱士行(竺叔兰无罗叉)

晋淮阳支孝龙。

晋豫章山康僧渊(康法畅支敏度)

晋高邑竺法雅(毗浮昙相昙习)

晋中山康法朗(令韶)

晋炖煌竺法乘(竺法行竺法存)

晋剡东仰山竺法潜(竺法友竺法蕴竺法济康法谶)

晋剡沃洲山支遁(支法度竺法仰)

晋剡山于法兰(竺法兴支法渊于法道)

晋剡白山于法开(于法威)

晋炖煌于道邃。

晋剡葛岘山竺法崇(道宝)

晋始宁山竺法义。

晋东莞竺僧度(竺慧超)

高僧传第五卷(义解二十五人)

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王嘉)

晋蒱阪释法和。

晋泰山昆仑岩竺僧朗(支僧敦)

晋京师瓦官寺竺法汰(昙壹昙贰)

晋飞龙山释僧先(道护)

晋荆州上明竺僧辅。

晋京师瓦官寺竺僧敷。

晋荆州长沙寺释昙翼(僧卫)

晋荆州长沙寺释法遇。

晋荆州上明释昙徽。

晋长安覆舟山释道立(僧常法浚)

晋长沙寺释昙诫。

晋于替青山竺法旷。

晋吴虎丘东寺竺道壹(帛道猷道宝道施)

晋山阴嘉祥寺释慧虔(昙诫智明)

高僧传第六卷(义解三十三人)

晋庐山释慧远。

晋蜀龙渊寺释慧持(慧岩僧恭道泓昙兰)

晋庐山释慧永(僧融)

晋庐山释僧济。

晋新阳释法安。

晋庐山释昙邕。

晋吴台寺释道祖(慧要昙顺昙说法幽道恒道授)

晋长安大寺释僧[(丰*力)/石](弘觉)

晋彭城郡释道融。

晋长安释昙影。

晋长安释僧睿(僧揩)

晋长安释道恒(道标)

晋长安释僧肇。

高僧传第七卷(义解四三十二人)

宋京师龙光寺竺道生(宝林法宝慧生)

宋京师乌衣寺释慧睿。

宋京师东安寺释慧严(法智)

宋京师道场寺释慧观(僧馥法业)

宋京师祇洹寺释慧义(僧睿)

宋京师彭城寺释道渊(慧琳)

宋京师彭城寺释僧弼。

宋东阿释慧静。

宋京师祇洹寺释僧苞(法和)

宋余杭方显寺释僧诠。

宋江陵辛寺释昙鉴(道海慧龛慧恭昙泓道广)

宋庐山凌云寺释慧安。

宋淮南中寺释昙无成(昙冏)

宋京师灵味寺释僧含(道含)

宋江陵瑟琶寺释僧彻(僧庄)

宋吴虎丘山释昙谛。

宋寿春石涧寺释僧导(僧因僧音僧成)

宋蜀武担寺释道汪(普明道訚)

宋山阴天柱山释慧静。

宋长沙麓山释法愍(僧宗)

宋京师北多宝寺释道亮(静林慧隆)

宋丹阳释梵敏(僧籥)

宋京师中兴寺释道温(僧庆慧定慧嵩)

宋京师中兴寺释昙斌(昙济昙宗)

宋京师何园寺释慧亮。

宋下定林寺释僧镜(昙隆)

宋京师灵根寺释僧瑾(昙度玄运)

宋京师兴皇寺释道猛(道坚慧鸾慧敷慧训道明)

宋山阴灵嘉寺释超进(昙机道凭)

宋吴兴小山释法瑶(昙瑶)

宋京师新安寺释道猷(道慈慧整觉世)

宋京师冶城寺释慧通。

高僧传第八卷(义解五二十七人)

齐伪魏济州释僧渊(慧记道登)

齐伪魏释昙度。

齐京师庄严寺释道慧(玄趣僧达)

齐京师中兴寺释僧钟(昙纤昙迁僧表僧最敏达僧宝)

齐京师天保寺释僧盛。

齐京师湘官寺释弘充(法鲜)

齐高昌郡释智林。

齐京师灵根寺释法瑗(法爱法常智兴)

齐蜀齐后山释玄畅。

齐上定林寺释僧远(道凭法令慧泰)

齐荆州竹林寺释僧慧(昙慎慧敞僧岫)

齐上定林寺释僧柔(弘称僧拔慧熙)

齐山阴法华山释慧基(曾行慧恢道旭慧求慧深法洪)

齐京师谢寺释慧次(僧宝僧智法珍僧向僧猛法宝慧调)

齐京师何园寺释慧隆(智诞僧辩僧贤通慧法度)

齐京师太昌寺释僧宗(昙准法身法真慧令僧贤法仙法最僧敬道文)

齐京师中兴寺释法安(慧光敬遗光赞慧福道宗)

齐京师中兴寺释僧印(慧龙)

齐琅琊[山*聶]山释法度(法绍僧朗慧开法开僧绍)

梁京师治城寺释智秀(法整僧若僧璇道乘)

梁荆州释慧琳。

梁京师灵曜寺释僧盛(法欣智敞法冏僧护僧韶)

梁山阴云门山寺释智顺。

梁京师灵味寺释宝亮(道明僧成僧宝)

梁上定林寺释法通(圣进)

梁京师招提寺释慧集。

梁剡法华台释昙斐(法藏明度)

高僧传第九卷(神异上四人)

晋邺中竺佛图澄(道进)

晋罗浮山单道开。

晋常山竺佛调。

晋洛阳耆域。

高僧传第十卷(神异下十六人)

晋洛阳盘鸱山揵陀勒。

晋洛阳娄至山呵罗竭。

晋襄阳竺法慧(范材)

晋洛阳大市寺安慧则(慧持)

晋长安涉公。

晋西平释昙霍。

晋上虞龙山史宗。

宋京师杯度。

宋伪魏长安释昙始。

宋高昌释法朗(法整)

宋岷山通云寺邵硕。

宋江陵琵琶寺释慧安(僧览法卫)

齐京师枳园寺沙弥释法匮(法揩)

齐荆州释僧慧(慧远)

齐寿春释慧通。

梁京师释保志(道香僧朗)

高僧传第十一卷(习禅明律)

习禅(二十一人)

晋江左竺僧显。

晋剡隐岳山帛僧光。

晋始丰赤城山竺昙猷(慧开慧真)

晋长安释慧嵬。

晋广汉阎兴寺释贤护。

晋始丰赤城山支昙兰。

晋蜀石室山释法绪。

晋伪魏平城释玄高(慧崇)

宋长安寒山释僧周(僧亮)

宋长安太后寺释慧通。

宋余杭释净度。

宋始丰瀑布山释僧从。

宋广汉释法成。

宋京师中兴寺释慧览。

宋荆州长沙寺释法期(道果)

宋成都释道法。

宋蜀安乐寺释普恒。

齐京师灵鹫寺释僧审(僧谦法隐超志法达慧胜)

齐武昌樊山释法悟(道济)

齐钱塘灵苑山释昙超。

齐始丰赤城山释慧明。

明律(十三人)

宋江陵释慧猷。

宋吴闲居寺释僧业(慧光)

宋京师长乐寺释慧询。

宋京师庄严寺释僧璩(道远)

宋彭城郡释道俨(慧曜)

宋江陵释僧隐(成具)

宋广汉释道房。

宋京师闲心寺释道营(慧祐)

齐钟山灵曜寺释志道(超度)

齐京师多宝寺释法颖(慧文)

齐蜀灵建寺释法琳。

齐京师安乐寺释智称(聪超)

梁京师建初寺释僧祐。

高僧传第十二卷(亡身诵经)

亡身(十一人)

晋霍山释僧群。

宋彭城驾山释昙称。

宋高昌释法进(僧导)

宋魏郡廷尉寺释僧富。

宋伪秦蒱阪释法羽(慧始)

宋临川招提寺释慧绍(僧要)

宋庐山招隐寺释僧瑜。

宋京师竹林寺释慧益。

宋蜀武担寺释僧庆。

齐陇西释法光。

齐交阯仙山释昙弘。

诵经(二十一人)

晋河阴白马寺释昙邃。

晋越城寺释法相(昙盖僧法)

晋山阴显义寺竺法纯。

晋蜀三贤寺释僧生。

宋剡法华台释法宗。

宋京师南涧寺释道冏。

宋庐山释慧庆。

宋临渭释普明。

宋京师道场寺释法庄。

宋京师瓦官寺释慧果。

宋京师东安寺释法恭(僧恭)

宋京师彭城寺释僧覆(慧琳)

齐京师高座寺释慧进(僧念)

齐永兴柏林寺释弘明。

齐京师灵根寺释慧豫(法音)

齐上定林寺释道崇。

齐上定林寺释超辩(法明僧志法定)

齐山阴天柱山释法慧(昙游)

齐京师后冈释僧侯(慧温)

梁上定林寺释慧弥(法仙)

梁富阳齐坚寺释道琳。

高僧传第十三卷(兴福经师导师)

兴福(十四人)

晋并州竺慧达。

晋武陵平山释慧元(竺慧直)

晋京师瓦官寺释慧力。

晋京师安乐寺释慧受。

宋京师崇明寺释僧慧。

宋山阴法华山释僧翼。

宋豫州释僧洪。

宋京师释僧亮。

宋京师延贤寺释法意。

齐南海云峰寺释慧敬。

齐南海藏薇山释法献。

齐上定林寺释法献(玄畅)

梁剡石城山释僧护。

梁京师正觉寺释法悦。

经师(十一人)

晋中山帛法桥。

晋京师建初寺支昙籥。

宋京师祇洹寺释法平。

宋京师白马寺释僧饶。

宋安乐寺释道慧。

宋谢寺释智宗。

齐乌衣寺释昙迁。

齐东安寺释昙智。

齐安乐寺释僧辩。

齐白马寺释昙凭。

齐北多宝寺释慧忍。

唱导(十人)

宋京师祇洹寺释道照。

宋长干寺释昙颖。

宋瓦官寺释慧璩。

宋灵味寺释昙宗。

宋中寺释昙光。

齐兴福寺释慧芬。

齐兴福寺释道儒。

齐瓦官寺释慧重。

齐正胜寺释法愿。

齐济隆寺释法镜。

右十三卷十科凡二百五十七人。

弟子孤子曼颖。顿首和南。一日蒙示所撰高僧传。并使其掎摭力寻始竟。但见伟才。纸弊墨渝迄未能罢。若乃至法既被名德已兴。年几五百时经六代。自摩腾法兰发轸西域。安侯支谶荷锡东都。虽迹标出没行实深浅。咸作舟梁大为利益。固宜缁素传美铅椠定辞照示后昆揄扬往秀。而道安罗什间表秦书。佛澄道进杂闻赵删。晋史见舍恨局当时。宋典所存颇因其会。兼且搀出君台之记。糅在元亮之说。感应或所商搉。幽明不无梗概泛显傍文未足光阐。间有诸传又非隐括。景兴偶采居山之人。僧宝偏缀游方之士。法济唯张高逸之例。法安止命志节之科。康泓专纪单开。王秀但称高座。僧瑜卓尔独载。玄畅超然孤录。唯释法进所造。王巾有着意。存该综可擅一家。然进名博而未广。巾体立而不就。梁来作者亦有病诸。僧祐成兰既同法济之责。孝秀染毫复获景兴之诮。其唱公纂集最实近之。求其鄙意更恨烦冗。法师此制始所谓不刊之鸿笔也。绵亘古今包括内外。属辞比事不文不质。谓繁难省云约岂加。以高为名既使弗逮者耻。开例成广足使有善者劝。向之二三诸子前后撰述。岂得挈长量短同年共日而语之哉。信门徒竟无一言可豫。市肆空设千金之赏。方入簉龙函上登麟阁。出内琼笈卷舒王笥弟子虽实不敏少尝好学。顷日尪余触途多昧。且获披来帙斯文在斯。钻仰弗暇讨论何所。诚非子通见元则之论。良愧处道知休奕之书。徒深谢安慕竺旷风流殷浩惮支遁才俊耳。不见旬日穷情已劳。扶力此白以伐诉尽。弟子孤子王曼颖顿首和南。

君白一日以所撰高僧传相简。意存箴艾。而来告累纸。更加拂拭。顾惟道藉人弘理由教显。而弘道释教莫尚高僧。故渐染以来昭明遗法。殊功异行列代而兴。敦厉后生理宜综缀。贫道少乏怀书抱筴自课之勤长慕铅墨涂青扬善之美。故于听览余闲厝心传录。每见一分可称。辄有怀三省。但历寻众记繁约。或编不同列参差。或行事出没。已详别序兼具来告。所以不量寸管。辄树十科。商搉条流。意言略举而笔路苍茫。辞语陋拙。本以自备疏遗。岂宜滥入高听檀越既学兼孔释解贯玄儒。抽入缀藻内外淹劭。披览余暇脱助详阅。故忘鄙俚用简龙门。然事高辞野久怀多愧。来告吹嘘更增[怡-台 典][怡-台 墨]。今以所著赞论十科。重以相简。如有纰谬请备斟酌。释君白。

此传是会稽嘉祥寺慧皎法师所撰。法师学通内外善讲经律。着涅槃疏十卷梵网戒等义疏。并为世轨。又着此高僧传十三卷。梁末承圣二年太岁癸酉避侯景难来至湓城。少时讲说。甲戌年二月舍化。时年五十有八江州僧正慧恭经始葬庐山禅阁寺墓。龙光寺僧果同避难在山。遇见时事聊记之云尔。

End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高僧自述过去世邪淫所受果报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着依西达西和菩提两位长老尼。她们两位长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乐禅那、博学多闻,并且断尽了一切烦恼的四果阿拉汉圣者。有一天,她们进入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凉州籍高僧昙曜

◎柴多茂一、昙曜生平简介昙曜,生年不详,约卒于487-489年间,籍贯凉州(一说为罽宾人,今指克什米尔一带)。他少年出家,修行禅法,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是北魏时期佛学修养最深、最有才华的一位高僧。昙曜

赠药山高僧惟俨

◎ 李 翱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去药山参拜药山惟俨禅师,禅师正在窗下看经,既不起身迎接,也不抬头招呼他。李翱急躁地说:见面不如闻名!禅师说:太守为什么要贵

黄念祖:堂舍楼观 第十六卷

堂舍楼观 第十六卷黄念祖老居士【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无量寿国中说法的讲堂、修法的精舍,以及一切楼观栏楯(观音

高僧憨山大师

◎ 车如舜在明代高僧中,与紫柏大师齐名,两人相交甚厚,主张相近,而且最后都同遭官府拘捕迫害的是憨山大师。憨山(1546-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省)人。据说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吴言生佛源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年轻时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到器重,被委任为云门寺知客。佛源老和尚对师父也十分钦佩。他曾讲述过一个虚云老和尚降服老虎的传奇故事。任何境

92岁高僧的养生秘诀:慢!

星云大师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52年前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与糖尿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让他积累了许多保健、养生经验,其中,慢,即为其养生之道之一。几年前,星云法师说过这样一句

高僧的惜福节俭

高僧的惜福节俭◎ 如 意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

五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往生体验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看唐代中国文化的西传

◎ 张梓波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慎 言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尊师重道的问题。如佛陀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净业三福时说,为佛弟子当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善

当代高僧:父母这样教育 孩子便堪称大才

作父母的,对子女负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必须认真履行,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衣食住等生活资料,令其能正常健康地成长。但要提倡节俭,不要奢华浪费,知一菜一米,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爱护。同时要教以孝顺父母,尊老爱

怎样做个好人?高僧:至少达到六条标准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

信佛多年仍不快乐 高僧三句话告诉你真正原因

有些人皈依后,仍然不觉得快乐,执念不断,烦恼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文禅师与信众的对话中感悟一二。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绿色人生!高僧开示吃素的功德和意义

我们祖先说过:一日吃素,天下杀生无我份;你今天吃素,今天全世界的杀生就与你没关系,这就像互联网一样,你的电脑没有连接到杀生的网络里。我们的祖先又说:吃他一口肉,欠他万万千;世间最惨的事情莫过于生命屠杀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观辉居士:第十六卷 第四十七章 鬼变畜生 畜复成人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六卷 第四十七章 鬼变畜生 畜复成人内容提要:贪心俱成鬼道,酬完鬼道宿债生畜生道,酬毕畜生道宿债复归人道。这些人,都是由于他们无始来颠倒妄想,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受尘劳扰乱

观辉居士:第十六卷 第四十四章 情想多寡 分生六道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六卷 第四十四章 情想多寡 分生六道内容提要:佛说此经名目。阿难请佛开示微细沈惑。佛告诉阿难,众生临命终时,情分下沉,想分飞升,依情想多寡,分别生于六道。原文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

观辉居士:第十六卷 第四十六章 六种恶报 从六根出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六卷 第四十六章 六种恶报 从六根出内容提要:任一根所造业报而招的恶果,都能与六根交感,下堕地狱。依众生造业多寡轻重,分别堕入阿鼻地狱、八无间狱、十八地狱、三十六地狱、一百零八地狱。

观辉居士:第十六卷 第四十八章 仙道与欲界天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六卷 第四十八章 仙道与欲界天内容提要:十种仙:地行仙、飞行仙、游行仙、空行仙、天行仙、通行仙、道行仙、照行仙、精行仙、绝行仙、这些都是在人间修炼身心之人,虽不修大乘正觉,但都可以修

高僧离世为啥叫“圆寂”,和死亡有什么区别?

圆寂,其实是“涅槃”的另一种说法,是对“涅槃”一词的大体解释。“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

高僧为什么圆寂之后要坐缸

圆寂通常是用于佛教之中。普通人死了就叫做死,而和尚死叫做圆寂。出家之人置身红尘之外,不然世俗,境界非常的高。大家可能会在一些电视影片中看到有些和尚在死的时候是坐着的。这也叫做坐着圆寂,因为修行高的人能

高僧故事:童子妙答传佛衣钵

伽耶舍多之母因梦见拿镜子的天神而怀孕,七天之后生下伽耶舍多。伽耶舍多刚出生时,肌肤细腻光润,有如晶莹琉璃,而且散发阵阵芳香,充盈整个房屋。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禀赋,思维敏捷,言谈得体,无论什么事都一点

陈坚: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陈坚内容提要: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袜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袜宏和德清

最早来中土的高僧摄摩腾

摄摩腾原是中天竺(古印度)人,相貌仪表很俊美,精通大乘佛经和小乘佛经,以经常到各地周游传播教化为己任。从前,他曾经往天笔附属小国,宣讲《金光明经》。当时正赶上敌人侵犯边境,摄摩腾说:“佛经中说:‘能够

吴言生:古代高僧元宵节是怎样说禅的?

元宵节又称上元、灯节,家家户户挂灯、赏灯,很多地方还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关于元宵节燃灯习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与佛教东传有关的说法便是其中之一。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六卷

卷第十六:《升须弥山顶品》导读此品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而上升须弥,向帝释殿,所以才有品名如此。世尊将从此品起到《明法品》共六品中说十住之法。前面以在人间地上的普光明殿中说十信之心。须弥义为妙高,所以世

洪修平: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

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洪修平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虽时有争论,有时这种争论还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但三教融合的总趋势却始终不变,三教一致、三教合一的呼声也不断出现,唐宋之际更是形成了绵延上千年之久、成为

高僧是指什么

高僧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为对佛门比丘之尊称。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亲自赴峨眉山、五台山等地传播佛教,将佛法传到了汉地,是最早在汉地弘

中国历史上著名高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

近百年来中国有哪些得道高僧

虚云法师虚云法师,堪称近现代最具传奇色彩的高僧。1840年生,1959年圆寂,世寿120岁(学者胡适对此有争议)。“历经四朝五帝”,五帝是指: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是指:大清、太平天国、

对我国佛教发展影响比较大高僧

1.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

中国有一位传奇高僧寿命高达290岁

有一本作品叫《历代高僧生卒年表》,这部年表明确记载:“慧昭,男,526年生,815年卒,终年290岁。”当然这条数据也是来自佛教史籍,比如《宋高僧传》。《宋高僧传》之中有慧昭法师的详细资料,我们不妨了

高僧传

《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是南朝梁僧慧皎撰佛教史书。共十四卷。类传体。所载僧人,从东汉永平十年(67)至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四百五十三年间,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分为十门:译经、义解

高僧介绍: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高僧介绍:生根活佛

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是西藏雍仲本教与宁玛巴教两大教派的伏藏法王,“密宗”和“大圆满”传承中最早期的六位上部大师之一,也是“密宗”和“大圆满”传承的第五代法王。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

方立天: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方立天圆瑛法师(18781953)在1942年给北平佛教学院师生赠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又在抗日战争时期

近代中国证得阿罗汉之果位的一位传奇高僧

广钦老和尚是一位久负盛名的高僧大德,据传老和尚已经证得大阿罗汉果位。实在是中国的一位国宝级别的人物。广钦老和尚曾经长期住山修行,住山洞,吃野果,喝山泉,一心修行佛法,两耳不闻世事,修行证量很高。广钦老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丈雪通醉

丈雪通醉禅师,俗姓李,四川内江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阴历10月15日。父名李梅,母姚氏,皆以耕织为业,生活贫苦。禅师幼年气质矜持,成年后性情宽厚沉静。六岁时(1616年),即被笃信三宝的父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圆悟克勤大师

禅宗临济一脉,自晚唐义玄大师(787--867)创立后,六传至北宋石霜楚圆,分为杨岐方会(992-1069和黄龙慧南(1002-1049)两派。其中杨岐方会一派,后成为临济正宗。可以说临济宗后期的历史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破山海明

朱明一代,临济宗盛行。迨至中叶,出了一位法龙门象笑岩德宝大师(1512-1581年,字月心),他自幼出家,受戒后便南北弘法,游方传教,以禅道接引诸方学者,晚年定居北京柳巷精舍。史称明末四高僧中的三位云

禅宗文化:禅宗高僧南泉普愿禅师

南泉普愿禅师(748―834)是马祖道一的弟子,他与百丈怀海、西堂智藏被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禅师是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人,俗姓王,自幼仰慕佛法。他是中国禅宗史上一位有着广泛影响的人物。普愿于唐至德二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六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六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第五世七十二人。朗州德山宣鉴禅师法嗣九人六人见录。鄂州岩头全豁禅师。福州雪峰义存禅师。天台瑞龙院慧恭禅师。泉州瓦棺和尚。襄州高亭简禅师。洪州感潭资国和尚。德山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