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六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2 10:42

第十六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

与贼同行学处第五十五

缘处同前。有一苾刍。于王舍城夏安居竟。时有商人欲向室罗伐城。此之商人是偷税者。苾刍不知。共相随去偷道而行。遂便捡获俱缚将来。广说乃至世尊告言。我观十利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与贼商旅共同道行。乃至一村间者。波逸底迦。

余义如上。与贼者。谓破坏村坊及偷关税。同道行者。谓迥远处共为伴侣。乃至一村间得波逸底迦。若以贼为防援。引导人者同行无犯。或迷失道。彼来指示者。虽同道去。此亦无犯。

坏生地学处第五十六

缘处同前。时六众苾刍。自手掘地。或教人掘。俗旅见讥。乃至以缘白佛。佛集苾刍。以种种方便。赞叹持戒少欲知足。诃责多欲。告言。我观十利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自手掘地。若教人掘者。波逸底迦。

余义如上。自他同前。地者有其二种。谓生地非生地。云何生地。谓性是生地。或因发掘于三月中经天大雨是名生地。若无雨者经六月后方名为生。释罪如上。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尼掘损生地得堕罪。若非生地得恶作罪。若举地皮时。若与地性相连者。波逸底迦。若不相连者。得恶作罪。若尼钉橛者。波逸底迦。若拔橛者得恶作罪。若尼辄画地者得恶作罪。若轻为记数者无犯。若牛粪着地而发起者得恶作罪。若但取牛粪者无犯。若尼崩河岸时损生地者波逸底迦。若有璺裂而崩堕者得恶作罪。若尼摇动河池中泥者得恶作罪。若瓨在泥处而擎起者得恶作罪。若墙上钉杙者波逸底迦。若牛粪着墙发举者得恶作罪。若推墙壁与湿性相连者得波逸底迦。若有璺裂者得恶作罪。若画壁得恶作罪。若作记数想者无犯。若墙上生青衣损动者得恶作罪。若掘石地石少土多者得波逸底迦罪。若土少者得恶作罪。若纯石者无犯。若掘砂地砂少土多者得波逸底迦。若砂多者得恶作罪。若纯砂者无犯。若营作苾刍尼欲定基时。得好星候吉辰。无有净人。应自以橛钉地。欲记疆界深四指者。无犯。

过四月索食学处第五十七

缘在劫比罗城。时释迦大名。请佛及僧三月饮食供养。并及一切所须之物不令有阙。时六众于三月中常啖好食皆如医教。三月既了尚从厨人索好美味。大名讥嫌。受他请了非分强索。以缘白佛。佛言。勿复从施主强为乞索因生忿恼。广说先缘。乃至种种诃责。告诸苾刍。我观十利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有四月请须时应受。若过受者波逸底迦。

如是制已。时胜光大王。请佛及僧三月供养。时有苾刍施主复请。佛言我今随开。若别别请者应受无犯。复有客来不被王请遂行乞食。王因见之。问言。我请。众僧何因乞食。答言。我不受请。王曰。我今更请食。佛言。若更请者应受。乃至殷勤重请。王请食了而行乞食。王复常请。佛言。若常请者亦应受。世尊赞叹持戒少欲。诃责多欲。告诸苾刍曰。前是创制今更随开。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有四月请须时应受。若过受者。除余时波逸底迦。余时者。谓别请更请殷勤请常请。此是时。

余义如上。四月者。谓齐四月。请受者。请许其事。若过者。请过期限。除余时者。谓别请时。即是不同余人。更请。谓数数更请。殷勤请者。谓更殷勤尽心而请。常请者。谓是长时延请。此是时者。谓随开时。释罪如上。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尼他请粗食从索美好。索时恶作。食便堕罪。若他与好食从索粗者。索时恶作。食时无犯。如与乳等时。便从索酪等。索时恶作。食时堕罪。若病者无犯。若巡家乞食。主人见已持食而出。尼情悕者应告彼曰。更不须饭。若返问言。圣者更何所须者。此即是请。随所须者当就觅之。无犯。

遮传教学处第五十八

缘在王舍城。世尊法尔。若制二部共学处时。即二部僧伽。并皆须集此之学处。是二部共有。然尼众不集。佛告具寿阿难陀。汝可语朱荼半托迦。汝当持此学处诣苾刍尼众而为宣告。彼奉佛教已。便往尼寺欲宣佛教。于其中路见六众问是何学处。即为陈说。若复苾刍尼。有四月请须时应受。若过受者。除余时波逸底迦。乃至此是时。既为说已。六众报曰。汝是愚痴。不分明不善好。岂用汝言。我若见余善闲三藏者。当随彼言受行学处。作是骂已遂便舍去。又至十二众尼处。彼亦作非法言。余众苾刍苾刍尼。闻已欢喜顶受奉行。广说乃至世尊问实诃责。告言。我观十利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闻诸苾刍尼作如是语。具寿。仁当习行如是学处。彼作是语。我实不能用汝愚痴不分明不善解者。所说之言受行学处。我若见余善闲三藏。当随彼言而受行者。波逸底迦。若彼苾刍尼实欲求解者。当问三藏。此是时。

余义如上。具寿仁今当习如是学处者。谓是所传学处。不能用汝愚痴等者。谓思其恶思说其恶说。作其恶作。名之为愚。若不持经律论。名之为痴。若于三藏不了其义。名不分明。若于三藏不善决择。名不善解。余文易知。乃至释罪皆如上说。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尼告余尼。作如是语。仁可习行如是学处。彼便报云。我不能用汝语。便以愚等四事。一一说时皆得堕罪。若彼前人是实愚等。说时无犯。

默听斗诤学处第五十九

缘在室罗伐城。时十七众。见六众中有命过者。邬陀夷依大众住。时十七众忆先被欺。于食堂中共为筹议。欲与邬波难陀作舍置羯磨。彼便诣其窗所侧耳而听。即入堂中苦为克责。如是十七众在处议论。皆往窃听共为斗乱。广说乃至世尊诃责告言。我观十利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知余苾刍尼评论事生。求过纷扰诤竞而住。默然往彼听其所说。作如是念。我欲听已当令斗乱。以此为缘者。波逸底迦。

余义如上。言评论事者。谓初见不可意事始作评论。言求过者。谓求觅过愆更相道说。纷扰者。谓情不含忍发举其事。诤竞者。以此诤事入斗诤门。自结朋党共相扶扇。斗诤而住默而听者。谓窃听其言随彼所说。斗乱者。欲令纷竞不止息也。释罪如上。此中犯相。若尼在于阁共为议论。有余苾刍尼升阁之时。应蹈阶道作声。或謦欬或弹指。若不作如是事升阁之时。但闻言声未解其义。得恶作罪。若解言义便得堕罪。广说如前。乃至门屋轻重之罪。随事应知。若经行处若静林中。亦准事应识。若随路行时共为筹议。苾刍尼后来。所有行法皆准升阁应知。若不作者得罪轻重如上。若先无仇隙。偶尔闻之。或复听已。欲令斗诤方便殄息者。无犯。

不与欲默然起去学处第六十

缘处同前。时邬陀夷断诸结惑。广如上说。乃至十七众共为筹议。集苾刍众已诣上座前。作如是白。我今有所诘问。乃至欲与邬波难陀作舍置羯磨。难陀闻已遂生怖惧。默而起去。广说乃至世尊诃责告言。我观十利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知众如法评论事时。默然从座起去者。波逸底迦。

如是制已。时诸苾刍尼久在众中。其看病人及授事人。事有废阙。由此为缘。佛更听许。若有缘者应嘱授去。世尊赞叹持戒。乃至广说。前是创制此是随开。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知众如法评论事时。默然从座起去。有苾刍尼不嘱授者。除余缘故波逸底迦。

余义如上。众谓佛弟子。如法评论者。谓是如法单白白二白四羯磨。默然从座起去者。谓出势分外。不嘱授者。有尼不语知而去。释罪同前。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尼。知众有如法事言论决择。有尼不嘱授。默然从座而起去者。乃至言声所及处来。得恶作罪。舍此处时。得根本罪。

第七摄颂曰。

不恭敬饮食入聚往余家

明相摄耳筒床足绵敷具

不恭敬学处第六十一

缘在王舍城。时有二苾刍。知诸苾刍集食堂中欲殄诤事。一顺众命。一便违教不赴众所。以缘白佛。佛以此缘同前诃责。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不恭敬者。波逸底迦。

余义如上。不恭敬者。其有二种。一谓大众。二是别人。于此二处不恭敬时。皆得堕罪。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尼知大众集评论事时唤令赴集。而不来者便得堕罪。唤住不住遣去不去。遣取卧具而不肯取。不遣取时即便强取。遣诣房等。事皆同此。违众教时皆得堕罪。若尼见亲教轨范二师。作如是语。唤来不来乃至房等事。违别人教时皆得恶作。若依道理而白知者非不恭敬。此皆无犯。

饮酒学处第六十二

缘在室罗伐城。有一长者名曰浮图。大富多财衣食丰足。娶妻未久诞生一女。颜貌端正人所爱乐。至年长大。娉与给孤独长者男为妻。后诞一息。父见欢喜。唱言。善来善来。时诸亲族因与立名。号曰善来。由此孩儿薄福力故。所有家产日就消亡。父母俱丧。时诸人众见其如此。遂号恶来。与乞丐人共为半侣。以乞活命。广说乃至修青处观影像现前。世尊复为演说法要示教利喜。便证见谛。出家离俗修持梵行。发大勇猛守坚固心。于初后夜思惟忘倦。断除结惑证阿罗汉果。说伽他曰。

昔于诸佛所但持瓦铁身

今闻世尊教转作真金体

我于生死中更不受后有

奉持无漏法安趣涅槃城

若人乐珍宝及生天解脱

当近善知识所欲皆随意

时不信敬者便生嫌议。沙门乔答摩。贫贱愚人皆度出家以为走使。世尊为欲发起善来德故。令调毒龙。乃至龙受三归并五学处。佛告诸苾刍。我诸弟子声闻之中降伏毒龙。善来第一。时收摩罗山远近诸人婆罗门等。见伏毒龙众无恼害。时有婆罗门。奉请善来。以上妙饮食至诚供养令饱食已。欲使善来食速消化。便以少许饮象之酒置饮浆中。善来不知。饮此浆已醉卧于地。诸佛世尊于一切时得不忘念。便于善来卧处化为草庵。盖覆其身不令人见。告诸苾刍曰。汝等当观善来所作。于江猪山处降伏庵婆毒龙。岂复今时能调小蟹。汝诸苾刍若饮酒者有斯大失。即以无量百千网鞔轮相福德殊胜庄严王手。摩善来顶。告言善来。何不观察受斯困顿。尔时善来得少醒悟。随从佛后至逝多林。佛洗足已。于如常座就之而坐。告诸苾刍曰。汝等当观。诸饮酒者有斯过失。赞叹持戒。广说乃至我观十利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饮诸酒者。波逸底迦。

余义如上。言诸酒者。谓米麴酒。或以根茎皮叶花果相和成酒。此等诸酒饮时令人惛醉。饮者谓吞咽。释罪如前。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尼饮诸酒时能令人醉。波逸底迦。若不醉人饮。得恶作罪。若尼见彼诸酒。有酒色酒气酒味。若能醉者波逸底迦。若不醉者得三恶作。若尼饮诸酒时。有酒色酒气。若能醉者波逸底迦。若不醉者得二恶作。若尼饮诸酒时。但有酒色。若能醉者随罪。若不醉者得一恶作。若食酒糟醉者堕罪。若不醉者得恶作罪。若尼食诸根茎叶花果能醉人者。皆得恶作。

佛告诸苾刍苾刍尼。汝等若以我为师者凡是诸酒不应自饮。亦不与人。乃至不以茅端渧酒而着口中。若故违者得越法罪。若苾刍尼饮醋之时。有酒色者。饮之无犯。若饮熟煮酒者。此亦无犯。若是医人令含酒。或涂身者。无犯。

非时入聚落不嘱授苾刍尼学处第六十三

缘处同前。时有余处婆罗门。来此城中娶妇同居。未经多时诞生一女。年渐长大。共诸童女。往逝多林至寺门前。时邬陀夷。见此女人颜容姿媚。遂起染心。即摩触彼身鸣唼其口。是时童女欲行非法。邬陀夷不然其事。女怀嗔忿。遂以指甲自爴身形。既还家已告其父曰。邬陀夷损我童女。其父即告五百婆罗门。各怀嗔忿共集一处。欲打邬陀夷。时五百人即至其所俱共牵曳。乃至移足亦不能令动。世尊知已作如是念。此是最后教诫邬陀夷事。佛衰其力令无所堪。诸婆罗门见其力弱。即共熟打几将至死。曳至王门。时王于高楼上昼日而睡。佛以神力令王惊觉。广说乃至胜鬘夫人告令改悔。闻斯责已发勇猛心。未久之间。众惑皆断证阿罗汉果。广度人民。世尊记为教化人中最为第一。后因夜入他舍。非理被杀弃粪聚中。尔时世尊至住处已。告诸苾刍。此由非时行。招斯大过。广说乃至我观十利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非时入聚落者。波逸底迦。如是制已。诸苾刍尼有看病人。不得非时入村。遂阙瞻视。知僧事者僧事废阙。以事白佛。佛言。有苾刍尼者嘱授应去。应告彼曰。具寿存念。我有看病因缘。或为众事。须非时入聚落。白具寿知。彼答云。奥箄迦时。有苾刍于俗舍内先寄衣钵。其舍非时忽然火起。即便往取行至中路忆不嘱授。遂即回还。衣钵烧尽。佛言。除因缘故。前是创制。今更随开。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非时入聚落。不嘱授余苾刍尼。除因缘故波逸底迦。

余义如上。非时者。有二分齐。谓从过午至明相未出。聚落义如上。入者。谓至村门。余苾刍尼者。谓于其处既有苾刍尼而不告语。除时因缘者。谓有难缘。余义如上。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尼。于非时非时想疑。得根本罪。于时作非时想疑。得恶作罪。余二无犯。余有昔因缘。同苾刍说。

受食前食后请学处第六十四

缘处同前。时此城中有一长者。大富多财受用丰足。时邬陀夷。因乞食至其舍。为说法要。施食之人获五功德。谓长命色力安乐词辩。长者闻已持食奉施。深心欢喜顶礼其足。归依三宝受五学处。时邬陀夷。复于他日至长者家。长者白言。我请佛僧就舍而食仁可早来。即于晨朝至长者宅。报曰。我有缘事暂至余家。我若未来不须行食。佛将大众诣长者家。时诸苾刍报长者曰。应唱随意。长者报曰。圣者。我为大众设斯座褥。佛言。此即便是唱随意讫宜应就坐。时邬陀夷。时欲将过方至行食。诸苾刍辈。有啖少许有不食者。佛为长者说施颂已。从座而去。邬波难陀。即于此住不往寺中。当时是十五日众僧长净不来赴集。复无持欲人。众皆久坐妨废法事。求觅不得令众疲劳。广说乃至我观十利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受食家请。食前食后行诣余家者。波逸底迦。

如是制已。时有看病知僧事者同前过起。佛闻此已。告曰。前是创制今复随开。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受食家请。食前食后行诣余家。不嘱授者。除因缘故波逸底迦。

余义如上。食家请者。谓他请唤。食前者。谓是午前。若出行时过二家者。便得堕罪。食后者。谓过午已后。若出行时过三家者。便得堕罪。不嘱授者。谓不报人。应嘱施主云。我往某处。或嘱苾刍尼云。向某处。结罪如上。此中犯相。若受食家请。食前行过二家。食后行过三家。不嘱授得堕罪。若不以此苾刍尼为先首而请唤者。无犯。

入王宫学处第六十五

缘处同前。时邬陀夷不知机变。夜闻兵马铃铎之响。即便惊觉作如是念。岂非王众有事他行。即于未明作天明想。执持衣钵入王宫中。胜鬘夫人闻已。迎接敬受经教。再三反覆犹未天明。宫人讥议。王虽敬信情无间然。苾刍不识时机中宵而至。王未藏宝及诸宝类。而便造次辄到宫门。广说乃至佛以此缘。告诸苾刍苾刍尼。入王宫者有十种过失。广说具如大苾刍律。乃至我观十利。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明相未出。刹帝利灌顶王未藏宝及宝类。若入过宫门阃者。波逸底迦。

如是制已。复于异时。王请佛僧。世尊不去。令舍利子与众俱行。既至王门不敢辄入。王命令进。舍利子作念。世尊制戒。不许辄入宫门。今得王教复不许违。佛以此缘或容开许。即入宫内还至佛所。述如上事。佛告舍利子。善哉。我未开许汝已知时。汝等当知。前是创制今更随开。为诸弟子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明相未出。刹帝利灌顶王未藏宝及宝类。若入过宫门阃者。除余缘故。波逸底迦。

余义如上。明相未出者。谓天未晓。有三种相。王及宝等并如余说。宫门阃者。有三种别。谓城门王门宫门。过者。谓举足越。除余缘故者。除得胜法如舍利子等。释罪如上。此中犯相。若尼未晓未晓想及疑。越城门者。得恶作罪。晓未晓想疑。亦得恶作。王门亦尔。若越宫门想疑本罪。次二恶作。后二句无犯。若王妃及太子大臣唤。亦无犯。

诈言不知学处第六十六

缘处同前。佛言。半月半月应说波罗底木叉戒。奉教而说。六众听戒之时。作如是语。我今始知是法在戒经中说。诸苾刍曰。仁等比来岂不闻耶。答曰。岂可我等唯听说此更无余事。乃至世尊诃责。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半月半月说戒经时。作如是语。具寿。我今始知是法戒经中说。诸苾刍尼。知是苾刍尼若二若三同作长净。况复过此。应语彼言。具寿。非不知故得免其罪。汝所犯罪应如法说悔。当劝喻言。具寿。此法希奇难可逢遇。汝说戒时。不恭敬。不住心。不殷重。不作意。不一想。不摄耳。不策念。而听法者。波逸底迦。

余义如上。说戒经时者。谓从八他胜乃至七灭诤法。相次而说诠其要义。我今始知等者。谓六众与余苾刍屡同听戒。而彼故言我不知者。意欲令他心生忧悔故諠恼时众。诸苾刍当劝喻言等者。明不恭敬等有所亏失故。此中犯相者。尼见说八他胜时如是乃至二十一残罪七灭诤法。作如是说者。一一说时皆得堕罪。若实不了知如愚痴人者。说实无犯。

作针筒学处第六十七

缘处同前。有一工人名曰达摩。善牙骨作。先于外道心生敬信。因来寺中而听法要。弃彼伪教契想真宗。念曰。然我家贫难修福业。宜可自励役己惠人。白诸苾刍苾刍尼曰。我善牙作及骨。若须针筒我当施手为造。时彼工入因致贫困。衣不掩形食不充口。外道见问。汝于先时家道丰赡。今依剃发遂致贫穷。以此察之孰为胜友。广说乃至世尊诃责。告诸苾刍。我观十利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用骨牙角作针筒。成者应打碎。波逸底迦。

余义如上。其骨牙角如事可知。有二种针筒。一筒二管。若用骨牙角作者二皆不许。若自若他并不应作。若成者即应打碎。其罪说悔。其所对人应问云。尔针筒打碎未。若不问者得恶作罪。问已方悔。尼应用竹[竺-二 韋]为筒。或毡片等以安其针。时可数看勿令生垢。此皆无犯。

作过量床学处第六十八

缘处同前。时有苾刍。人间游行至逝多林间。日暮门闭。即于门屋下坐。短脚床洗足敛身入定。有蛇爱冷在床前住。见苾刍垂头。遂螫其额。因即身亡生三十三天。广说乃至以事白佛。佛言。不应下小床上而为寝卧。亦不应床前洗足。违者得越法罪。时六众闻是制已。遂作高床。脚长七肘缘梯上下。俗旅讥嫌。世尊诃责告诸苾刍。我观十利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作大小床足。应高佛八指。若过作者应截去。波逸底迦。

如是制已。时邬陀夷身形长大。坐彼床时颏拄着膝。佛言。此更随开。除入梐木。若过者应截去。波逸底迦。

余义如上。作大小床者。谓自作使人造。此大床及小座时应高佛八指者。佛谓大师。此之八指长中人一肘。除入梐木者。除床脚入梐木此非是量。若过作者。谓量若过应截去。堕罪应说悔。此中犯相。若为僧作。若自为作。过八指量者应截去。其罪说除。对说罪者。应可问言。床脚截未。若不问者得恶作罪。其罪不应说悔。若依量作者无犯。

用草木绵贮床学处第六十九

缘处同前。时邬波难陀分得大床。以木绵贮安儭而卧。有年老者来。合与卧具时。便去儭物以散木绵。令其寝息。身衣总白。以缘白佛。佛言。我观十利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以木绵等。贮僧床座者应撤去。彼逸底迦。

余义如上。言贮物者有五种。一苫末梨。二荻苫。三頞迦。四蒲薹。五羊毛。若尼以五种物自贮教人贮。皆得堕罪。此中犯者。苾刍尼。若僧私床座。以木绵等而散贮者。皆得堕罪。絮应撤去罪应说悔。余并同前。

过量作尼师但那学处第七十

缘处同前。如世尊说。若受用僧伽卧具及余人物乃至私物。应用儭身替。不识其量遂便大作。小者弃掷或嫌长短。广说乃至世尊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作尼师但那当应量作。是中量者。长佛二张手。广一张手半。若过作者波逸底迦。如是制已。时吐罗尼身形长大。每至卧时。为护卧具故于其足边以诸树叶而为儭替。乃至佛言。此复重开。长中更增一张手。若过作者应截去。波逸底迦。

余义如上。尼师但那者。谓敷具也。若自作使人皆悉同犯。应量者如文可知。若佛一张手。当中人三张手。总长九张手。合有四肘半。广一张手半者。当中人四张手。复有六指。若不依此量而过作者。物应截去罪应说悔。余问答等并如上说。

第八摄颂曰。

覆疮佛衣量蒜剃洗手拍

自煮食水洒生草弃墙外

作覆疮衣学处第七十一

缘处同前。如世尊说。作覆疮衣。苾刍及尼。不知当云何作其量。过大或时太小。乃至世尊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尼。作覆疮衣当应量作。是中量者。长佛四张手。广二张手。若过作者应截去。波逸底迦。

余义如上。覆疮衣者。谓覆身疮疥也。其佛张手及有过截。并说罪等广如上说。

同佛衣量作衣学处第七十二

缘处同前。时邬波难陀。与佛等量作衣。但披一边余聚肩上。佛以此缘告诸苾刍。我观十利为二部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同佛衣量作衣。或复过者。波逸底迦。是中佛衣量者。长佛十张手。广六张手。此是佛衣量。

余义如上。佛衣者。大师衣也。长佛十张手。当中人三十张手有十五肘。广六者。当十八张手有九肘。或复过此皆犯堕罪。广如上说。

End

黄念祖:堂舍楼观 第十六卷

堂舍楼观 第十六卷黄念祖老居士【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无量寿国中说法的讲堂、修法的精舍,以及一切楼观栏楯(观音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十六卷 第四十七章 鬼变畜生 畜复成人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六卷 第四十七章 鬼变畜生 畜复成人内容提要:贪心俱成鬼道,酬完鬼道宿债生畜生道,酬毕畜生道宿债复归人道。这些人,都是由于他们无始来颠倒妄想,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受尘劳扰乱

观辉居士:第十六卷 第四十四章 情想多寡 分生六道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六卷 第四十四章 情想多寡 分生六道内容提要:佛说此经名目。阿难请佛开示微细沈惑。佛告诉阿难,众生临命终时,情分下沉,想分飞升,依情想多寡,分别生于六道。原文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

观辉居士:第十六卷 第四十六章 六种恶报 从六根出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六卷 第四十六章 六种恶报 从六根出内容提要:任一根所造业报而招的恶果,都能与六根交感,下堕地狱。依众生造业多寡轻重,分别堕入阿鼻地狱、八无间狱、十八地狱、三十六地狱、一百零八地狱。

观辉居士:第十六卷 第四十八章 仙道与欲界天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六卷 第四十八章 仙道与欲界天内容提要:十种仙:地行仙、飞行仙、游行仙、空行仙、天行仙、通行仙、道行仙、照行仙、精行仙、绝行仙、这些都是在人间修炼身心之人,虽不修大乘正觉,但都可以修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六卷

卷第十六:《升须弥山顶品》导读此品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而上升须弥,向帝释殿,所以才有品名如此。世尊将从此品起到《明法品》共六品中说十住之法。前面以在人间地上的普光明殿中说十信之心。须弥义为妙高,所以世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六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六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第五世七十二人。朗州德山宣鉴禅师法嗣九人六人见录。鄂州岩头全豁禅师。福州雪峰义存禅师。天台瑞龙院慧恭禅师。泉州瓦棺和尚。襄州高亭简禅师。洪州感潭资国和尚。德山鹅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六卷

五灯会元 第十六卷◎云门宗青原下十世下○雪窦显禅师法嗣△天衣义怀禅师越州天衣义怀禅师,永嘉乐清陈氏子也。世以渔为业。母梦星殒于屋,乃孕。及产,尤多吉祥。儿时坐船尾,父得鱼付师贯之。师不忍,乃私投江中。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六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六卷○云门(文偃)匡真禅师广录中 (门人明识大师赐紫守坚集)△室中语要师示众云:尽十方世界乾坤大地。以拄杖一画百杂碎。三乘十二分教达磨西来。放过即不可。若不放过。不消一喝。师示众云:西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六卷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六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傅经干请普说。师云。经干道友。妙喜初不相识。去岁经由衡阳。特来相访。一见便如故人。盖为信得此段大事因缘及。何以故。岂不见。华严会上智首菩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六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六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法语下示宗觉大师佛语心为宗。宗通说亦通。既谓之宗门。岂可支离去本逐末随言语机境作窠。窟要须径截超证透出心性玄妙胜净境界。直彻绵密稳当向上大解脱大休大歇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六卷

祖堂集 第十六卷祖堂卷十六南泉南泉和尚嗣马大师,在池州。师讳普愿,姓王,新郑人也。母孕之时,不喜荤血。至德二年,投密县大隗山大慧禅师受业,后参大寂,密掌灵符。池阳宣城廉使陆亘请下礼事,大弘真教。师每上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六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六卷广慧琏禅师禅师名元琏者闽人也。得法於首山念禅师。住汝州广慧寺。琏褊颅广颡、瞻视凝远。望见令人意消。尝谓众曰、我在先师会中。见举竹篦子问省驴汉曰。唤作篦子即触。不唤作篦子即背、作么生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