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六卷 杂阿含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9 11:50

第十六卷 杂阿含经

杂因诵第三品之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思惟世间而思惟。

尔时,世尊知诸比丘心之所念,往诣食堂,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间思惟。所以者何?世间思惟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觉,不顺涅槃。汝等当正思惟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所以者何?如此思惟则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

过去世时,有一士夫出王舍城,于拘絺罗池侧正坐,思惟世间思惟。当思惟时,见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无量无数,皆悉入于一藕孔中。见已作是念:我狂失性,世间所无,而今见之。尔时,去池不远,更有大众一处聚集。时,彼士夫诣大众所语言:诸人,我今发狂!我今失性!世间所无,而我今见。如上广说。时,彼大众皆谓士夫狂发失性,世间所无,而彼见之。

佛告比丘:然彼士夫非狂失性,所见真实。所以者何?尔时,去拘絺罗池不远,有诸天、阿修罗兴四种军,战于空中。时,诸天得胜,阿修罗军败,退入彼池一藕孔中。是故,比丘,汝等慎莫思惟世间。所以者何?世间思惟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觉,非正向涅槃。当思惟四圣谛。何等为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或谓世间有常,或谓世间无常、世间有常无常、世间非有常非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有边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是命是身、命异身异,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有无、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尔时,世尊一处坐禅,以天耳闻诸比丘集于食堂论议之声;闻已,往诣食堂,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比丘众多聚集,何所言说?

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众多比丘集此食堂,作如是论:或说有常,或说无常。如上广说。

佛告比丘:汝等莫作如是论议。所以者何?如此论者,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非正向涅槃。汝等比丘应如是论议: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所以者何?如是论议,是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或有贪觉觉者,或瞋觉觉者,或害觉觉者。

尔时,世尊知诸比丘心之所念,往诣食堂,敷坐具于众前坐,告诸比丘:汝等莫起贪觉觉,莫起恚觉觉,莫起害觉觉。所以者何?此诸觉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不向涅槃。汝等当起苦圣谛觉、苦集圣谛觉、苦灭圣谛觉、苦灭道迹圣谛觉。所以者何?此四圣谛觉,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向于涅槃。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当勤方便,起增上欲,正智正念,精进修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如上广说,差别者:起亲里觉、国土人民觉、不死觉。乃至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或论王事、贼事、斗战事、钱财事、衣被事、饮食事、男女事、世间言语事、事业事、诸海中事。

尔时,世尊于禅定中,以天耳闻诸比丘论说之声,即从座起,往诣食堂,敷坐具于众前坐,告诸比丘:汝等比丘众多聚集,为何所说?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于此聚集,或论说王事。如上广说。

佛告比丘:汝等莫作是论,论说王事,乃至不向涅槃。若论说者,应当论说:此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所以者何?此四圣谛以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说:我知法、律,汝等不知我所说成就,我等所说与理合;汝等所说不成就,不与理合,应前说者则在后说,应后说者则在前说,而共诤论言。我论是汝等不如,能答者当答。

尔时,世尊于禅定中,以天耳闻诸比丘诤论之声,如是广说,乃至于四圣谛无间等者,当勤起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波斯匿王、频婆娑罗王,何者大力?何者大富?

尔时,世尊于禅定中,以天耳闻诸比丘论说之声,即从座起,往诣食堂,敷坐具于众前坐,问诸比丘:汝等何所论说?

时,诸比丘即以上事具白世尊。

佛告比丘:汝等用说诸王大力、大富为?汝等比丘,莫作是论。所以者何?此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不向涅槃。汝等当说:此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所以者何?此四圣谛是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汝等宿命作何等业?为何工巧?以何自活?

尔时,世尊于禅定中,以天耳闻诸比丘论说之声,即从座起,往诣食堂,敷坐具于众前坐,问诸比丘:汝说何等?

时,诸比丘以上所说具白世尊。

佛告比丘:汝等比丘,莫作是说宿命所作。所以者何?此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不向涅槃。汝等比丘,当共论说:此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所以者何?此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是故,比丘,依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说论:某甲檀越作粗疏食,我等食已,无味无力。我等不如舍彼粗食,而行乞食。所以者何?比丘乞食时得好食,又见好色,时闻好声,多人所识,亦得衣被、卧具、医药。

尔时,世尊于禅定中,以天耳闻诸比丘论说之声,即诣食堂,如是广说,乃至正向涅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持我所说四圣谛不?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正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唯然,世尊所说四圣谛,我悉受持。

佛告比丘:汝云何受持四圣谛?

比丘白佛言:世尊说言,此是苦圣谛,我即受持;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如是,世尊说四圣谛,我即受持。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我说苦圣谛,汝真实受持;我说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汝真实受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持我所说四圣谛不?

时,有比丘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为佛作礼,合掌白佛:唯然,世尊所说四圣谛,我悉受持。

佛告比丘:汝云何持我所说四圣谛?

比丘白佛言:世尊说苦圣谛,我悉受持。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是圣所谛,是名苦圣谛。世尊说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是圣所谛,是为世尊说四圣谛,我悉受持。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真实持我所说四圣谛,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是名比丘真实持我四圣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持我所说四圣谛不?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唯然,世尊所说四圣谛,我悉持之。云何四谛?世尊说苦圣谛,我悉持之;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我悉持之。

佛告彼比丘:善哉!善哉!如我所说四圣谛,汝悉持之。诸比丘,若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如沙门瞿昙所说苦圣谛,我当舍,更立苦圣谛者,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我今当舍,更立余四圣谛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于佛有疑者,则于苦圣谛有疑,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则有疑惑;若于法、僧有疑者,则于苦圣谛疑惑,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疑惑。若于佛不疑惑者,则于苦圣谛不疑惑,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疑惑;若于法、僧不疑惑者,则于苦圣谛不疑惑,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疑惑。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有疑者,则于佛有疑,于法、僧有疑;若于集、灭、道疑者,则于佛有疑,于法、僧有疑。若于苦圣谛无疑者,则于佛无疑,于法、僧无疑;于集灭道圣谛无疑者,则于佛无疑,于法、僧无疑。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共行至深险岩。

诸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至深险岩,敷座而坐,周匝观察深险岩已,告诸比丘:此岩极大深险。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世尊,此极深险,然复有一极深险极险于此,甚可怖畏者不?

佛知其意,即告言:如是,比丘,此极深险,然复有大深险险于此者,甚可怖畏,谓诸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彼于生本诸行乐著,于老、病、死、忧、悲、恼苦生本诸行乐著,而作是行,老、病、死、忧、悲、恼苦行,转增长故,堕于生深险之处;堕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深险之处。如是,比丘,此则大深险险于此者。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大热地狱,若众生生于彼中,一向与烔燃。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如世尊说,此则大热。世尊,唯此大热,复有大热过于此者,甚可怖畏,无有过上。

如是,比丘,此则大热,亦更有大热过于此者,甚可怖畏,无有过上。何等为更有大热,甚可怖畏,过于此者?谓沙门、婆罗门此苦圣谛不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如是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大热炽然,是名比丘大热烧燃,甚可怖畏,无有过者。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大暗地狱,彼诸众生生彼中者,不见自身分。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世尊,此则大暗。唯此大暗,复更有余大暗,甚可怖畏,过于此不?

佛告比丘:如是,更有大暗,甚可怖畏,过于此者,谓沙门、婆罗门于四圣谛不如实知,乃至堕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大暗之中。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日游行,照诸世界,乃至千日、千月,照千世界、千须弥山、千弗婆提、千阎浮提、千拘耶尼、千郁单越、千四天王、千三十三天、千炎魔天、千兜率天、千化乐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名小千世界。此千世界,中间暗冥,日月光照,有大德力,而彼不见。其有众生,生彼中者,不见自身分。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是大暗冥,复更有余大暗冥处过于此耶?

佛告比丘:有大暗冥过于此者,谓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乃至堕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大暗冥中,是名比丘有大暗冥过于世界中间暗冥。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从小千世界数满至千,是名中千世界。于是中千世界,中间暗冥,如前所说,乃至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力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从中千世界数满至千,是名三千大千世界。世界中间暗冥之处,日月游行,普照世界,而彼不见,乃至堕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大暗冥中。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四圣谛。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是名四圣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当说,如是有、如是当知,亦如上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勤禅思,正方便起,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禅思,内寂其心成就已,如实显现。云何如实显现?谓此苦圣谛如实显现,此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显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无量三摩提,专心正念。所以者何?修无量三摩提,专心正念已,如是如实显现。云何如实显现?谓此苦圣谛如实显现,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显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如人掷杖于虚空中,寻即还堕,或根著地,或腹著地,或头著地。如是,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不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或堕地狱,或堕畜生,或堕饿鬼。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人掷杖置虚空中,其必还堕,或堕净地,或堕不净地。如是,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以不如实知故,或生善趣,或生恶趣。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譬如五节相续轮,大力士夫令速旋转。如是,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不如实知,此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轮回五趣,而速旋转,或堕地狱,或堕畜生,或堕饿鬼,或人,或天,还堕恶道,长夜轮转。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来、应、等正觉增上说法,谓四圣谛,开示、施设、建立、分别、散说、显现、表露。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等为黠慧?为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为不知耶?

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说,于四圣谛如实知者,此为黠慧。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者,是则黠慧。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须达长者往诣佛所,稽首佛足,于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此四圣谛为渐次无间等?为一顿无间等?

佛告长者:此四圣谛渐次无间,非顿无间等。

佛告长者:若有说言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于彼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此说不应。所以者何?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犹如有人,两细树叶连合为器,盛水持行,无有是处。如是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

譬如有人,取莲华叶连合为器,盛水游行,斯有是处。如是,长者,于苦圣谛无间等已,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斯有是处。是故,长者,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须达长者所问,有异比丘问,亦如是说,唯譬有差别:如有四登阶道,升于殿堂。若有说言不登初阶,而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升堂殿者,无有是处。所以者何?要由初阶,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得升殿堂。如是,比丘,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

譬如,比丘,若有人言:以四阶道升于殿堂,要由初阶,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得升殿堂。应作是说。所以者何?要由初阶,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得升于殿堂,有是处故。如是,比丘,若言于苦圣谛无间等已,然后次第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应作是说。所以者何?若于苦圣谛无间等已,然后次第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有是处故。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异比丘问,阿难所问,亦如是说,唯譬差别。

佛告阿难:譬如四磴梯升于殿堂。若有说言不由初磴,而登第二、第三、第四磴升殿堂者,无有是处。如是,阿难,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此不应说。所以者何?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

譬如,阿难,由四磴梯升于殿堂。若有人言要由初磴,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磴升殿堂者,此所应说。所以者何?要由初磴,然后次磴第二、第三、第四磴升殿堂者,有是处故。如是,阿难,于苦圣谛无间等已,然后次第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斯有是处。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大地草木,悉取为锵,贯大海中,一切水虫悉能贯不?

比丘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大海诸虫,种种形类,或极细不可贯,或极大不可贯。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众生界无数无量。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手执土石,问诸比丘:于意云何?此手中土石为多?彼大雪山士石为多?

比丘白佛言:世尊手中土石,甚少少耳;雪山土石甚多无量,百千巨亿,算数譬类不可为比。

佛告比丘:其诸众生于苦圣谛如实知者,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者,如我手中所执土石;其诸众生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者,如彼雪山土石,其数无量。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湖池,深广五十由旬,其水盈满。若有士夫以发以毛,或以指端渧彼湖水,乃至再三。云何,比丘,如彼士夫所渧水多?湖池水多?

比丘白佛:如彼士夫毛发指端再三渧水,甚少少耳;彼湖大水,其量无数,乃至算数譬类不可为比。

佛告比丘:如大湖水,甚多无量,如是多闻圣弟子具足见谛,得圣道果,断诸苦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余不尽者,如彼士夫发毛指端所渧之水。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闻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大湖水譬,如是萨罗多吒迦、恒伽、耶符那、萨罗游、伊罗跋提、摩醯,及四大海,其譬亦如上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手捉团土,大如梨果,告诸比丘:云何,比丘,我手中此团土为多?大雪山中土石为多?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手中团土,少少耳;彼雪山王,其土石甚多,百千亿那由他,乃至算数譬类不得为比。

佛告诸比丘:如我所捉团土,如是,众生于苦圣谛如实知,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识、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者,亦复如是。如大雪山王土石者,如是,众生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者,亦复如是。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雪山王,如是尼民陀罗山、毗那多迦山、马耳山、善见山、佉提罗迦山、伊沙陀罗山、由揵陀罗山、须弥山王,及大地土石,亦复如是。如梨果,如是阿摩勒迦果、跋陀罗果、迦罗迦果、豆果乃至蒜子譬,亦复如是。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以爪甲擎土已,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我爪甲上土为多?此大地土多?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甲上土,甚少少耳;此大地土甚多无量,乃至算数譬类不可为比。

佛告比丘:如甲上土者,若诸众生,形可见者,亦复如是。其形微细,不可见者,如大地土。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学无间等。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陆地,如是水性亦尔。

如甲上土,如是众生、人道者,亦复如是;如大地土,如是非人亦尔。

如甲上土,如是生中国者亦尔;如大地土,如是生边地者亦尔。

如甲上土;如是成就圣慧眼者,亦复如是;如大地士,如是不成就圣慧眼者亦尔。

如甲上土,如是众生知此法、律者,亦复如是;如大地土,如是众生不知法、律者亦尔。如知,如是等知,普知,正想、正觉、正解,法无间等亦如是。

如甲上土,如是众生知有父母亦尔;如大地土,如是众生不知有父母亦尔。

如甲上土,如是知有沙门、婆罗门家之尊长,作所应作作福,此世他世畏罪行施,受斋持戒亦尔;如大地土,不知有沙门、婆罗门家之尊长,作所应作作福,此世他世畏罪行施,受斋持戒,亦如是说。

如甲上土,如是众生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亦尔;如大地土,如是众生不持诸戒者亦尔。如是离贪、恚、邪见,及不离贪、恚、邪见,亦如是说。

如甲上土,如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大地土,如是不持五戒者亦尔。

如甲上土,如是众生持八戒者亦如是;如大地土,如是众生不持八戒者亦尔。

如甲上土,如是众生持十善者亦如是;如大地土,如是众生不持十善者亦如是。

如甲上土,如是众生从地狱命终,生人中者亦如是;如大地土,如是众生从地狱命终,还生地狱者亦如是。如地狱,如是畜生、饿鬼亦尔。

如甲上土,如是众生从地狱命终,生天上者亦如是;如大地土,如是众生从地狱命终,还生地狱者亦如是。如地狱,如是畜生、饿鬼亦尔。

如甲上土,如是众生人道中没,还生人道中者亦如是;如大地土,其诸众生从人道中没,生地狱中者亦如是。如地狱,如是畜生、饿鬼亦尔。

如甲上土,其诸众生从天命终,还生天上者亦如是;如大地土,其诸众生天上没,生地狱中者亦如是。如地狱,畜生、饿鬼亦如是。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本未闻法时,得正思惟此苦圣谛,正见已生;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正见已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已生,如是今生、当生亦如是。

如生,如是起、习、近修、多修、触、作证亦如是。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眼药丸,深广一由旬。若有士夫取此药丸,界界安置,能速令尽于彼界,界不得其边,当知诸界,其数无量。是故,比丘,当善界学,善种种界,当如是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狐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云何众生常与界俱?谓众生行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善心时俱善界俱,胜心时与胜界俱,鄙心时与鄙界俱。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善种种界!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广说如上。差别者,即说偈言:

常会故常生,相离生则断。

如人执小木,而入于巨海,

人木则俱没,懈怠俱亦然,

当离于懈怠,卑劣之精进。

贤圣不懈怠,安住于远离,

殷勤精进禅,超度生死流。

胶漆得其素,火得风炽然,

珂乳则同色,众生与界俱,

相似共和合,增长亦复然。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云何与界俱?谓众生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善心时与善界俱,鄙心时与鄙界俱,胜心时与胜界俱。时,尊者憍陈如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上座多闻大德,出家已久,具修梵行。复有尊者大迦葉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头陀苦行,不畜遗余。尊者舍利弗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大智辩才。时,尊者大目揵连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神通大力。时,阿那律陀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天眼明彻。时,尊者二十亿耳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勇猛精进,专勤修行者。时,尊者陀骠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能为大众修供具者。时,尊者优波离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通达律行。时,尊者富楼那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皆是辩才善说法者。时,尊者迦旃延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多闻总持。时,尊者罗睺罗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善持律行。时,提婆达多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习众恶行。是名比丘常与界俱,与界和合。是故,诸比丘,当善分别种种诸界。

佛说是经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如上广说巳,即说偈言:

常会故常生,相离生则断。

如人执小木,而入于巨海,

人木则俱没,懈怠俱亦然,

当离于懈怠,卑劣之精进。

贤圣不懈怠,安住于远离,

殷勤精进禅,超度生死流。

胶漆得其素,火得风炽然,

珂乳则同色,众生与界俱,

相似共和合,增长亦复然。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如是广说,乃至:胜心生时与胜界俱,鄙心生时与鄙界俱,杀生时与杀界俱,盗淫、妄语、饮酒心时,与饮酒界俱;不杀生时与不杀界俱,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与不饮酒界俱。是故,诸比丘,当善分别种种界。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不信时与不信界俱;犯戒时与犯彼界俱,无惭无愧时与无惭无愧界俱;信心时与信界俱,持戒时与持戒界俱,惭愧心时与惭愧界俱。是故,诸比丘,当善分别种种诸界。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信、不信,如是精进、不精进,失念、不失念,正受、不正受,多闻、少闻,悭者、施者,恶慧、善慧,难养、易养,难满、易满,多欲、少欲,知足、不知足,摄受、不摄受界俱,如上经,如是广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种种诸界。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为种种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是名种种界。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爱。云何种种界?谓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是名种种界。

云何缘种种界生种种触,乃至云何缘种种受生种种爱?谓缘眼界生眼触,缘眼触生眼触生受,缘眼触生受生眼触生爱;耳、鼻、舌、身、意界缘生意触,缘意触生意触生受,缘意触生受生意触生爱。

诸比丘,非缘种种爱生种种受,非缘种种受生种种触,非缘种种触生种种界;要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爱,是名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爱。云何种种界?谓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是名种种界。

云何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爱?谓缘眼界生眼触,非缘眼触生眼界,但缘眼界生眼触;缘眼触生眼受,非缘眼受生眼触,但缘眼触生眼受;缘眼受生眼爱,非缘眼爱生眼受,缘眼受生眼爱。如是耳、鼻、舌、身、意界缘生意触,非缘意触生意界,但缘意界生意触;缘意触生意受,非缘意受生意触,但缘意触生意受;缘意受生为爱,非缘意爱生意受,但缘意受生意爱。

是故,比丘,非缘种种爱生种种受,非缘种种受生种种触,非缘种种触生种种界;但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爱,是名比丘当善分别种种界。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欲,缘种种欲生种种觉,缘种种觉生种种热,缘种种热生种种求。

云何种种界?谓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

云何缘种种界生种种触,乃至缘种种热生种种求?谓缘眼界生眼触,缘眼触生眼受,缘眼受生眼想,缘眼想生眼欲,缘眼欲生眼觉,缘眼觉生眼热,缘眼热生眼求。如是耳、鼻、舌、身、意界缘生意触,缘意触生意受,缘意受生意想,缘意想生意觉,缘意觉生意热,缘意热生意求,是名比丘缘种种界故生种种触,乃至缘种种热生种种求。

比丘,非缘种种求生种种热,非缘种种热生种种觉,非缘种种觉生种种想,非缘种种想生种种受,非缘种种受生种种触,非缘种种触生种种界;但缘种种界生种种触,乃至缘种种热生种种求。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End

黄念祖:堂舍楼观 第十六卷

堂舍楼观 第十六卷黄念祖老居士【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无量寿国中说法的讲堂、修法的精舍,以及一切楼观栏楯(观音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十六卷 第四十七章 鬼变畜生 畜复成人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六卷 第四十七章 鬼变畜生 畜复成人内容提要:贪心俱成鬼道,酬完鬼道宿债生畜生道,酬毕畜生道宿债复归人道。这些人,都是由于他们无始来颠倒妄想,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受尘劳扰乱

观辉居士:第十六卷 第四十四章 情想多寡 分生六道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六卷 第四十四章 情想多寡 分生六道内容提要:佛说此经名目。阿难请佛开示微细沈惑。佛告诉阿难,众生临命终时,情分下沉,想分飞升,依情想多寡,分别生于六道。原文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

观辉居士:第十六卷 第四十六章 六种恶报 从六根出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六卷 第四十六章 六种恶报 从六根出内容提要:任一根所造业报而招的恶果,都能与六根交感,下堕地狱。依众生造业多寡轻重,分别堕入阿鼻地狱、八无间狱、十八地狱、三十六地狱、一百零八地狱。

观辉居士:第十六卷 第四十八章 仙道与欲界天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六卷 第四十八章 仙道与欲界天内容提要:十种仙:地行仙、飞行仙、游行仙、空行仙、天行仙、通行仙、道行仙、照行仙、精行仙、绝行仙、这些都是在人间修炼身心之人,虽不修大乘正觉,但都可以修

林崇安:《杂阿含经》的探索

《阿含经》,又称作《阿笈摩》,是由《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及《增一阿含经》所构成。此中,以《杂阿含经》为根本,将佛陀所教导的一切事(蕴、处、缘起、食、谛、界、四念住等)间厕结集在内。《

林崇安:《杂阿含经》经文的厘正初探

一、前言今日想探索佛教的根本思想,自然要依据当年释迦牟尼佛(约西元前565-486)所教导的经典。但是这些经典在长期下传的过程中,从初期的背诵,中期的书之文字,到后期的译成他国文字,难免有所出入,因此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六卷

卷第十六:《升须弥山顶品》导读此品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而上升须弥,向帝释殿,所以才有品名如此。世尊将从此品起到《明法品》共六品中说十住之法。前面以在人间地上的普光明殿中说十信之心。须弥义为妙高,所以世

蔡惠明: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慧学

一、什么是增上慧学?慧学又称坟上慧学,亦即智慧。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与解脱。唯识论卷九载:云何为慧?于所观性,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谓观得失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六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六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第五世七十二人。朗州德山宣鉴禅师法嗣九人六人见录。鄂州岩头全豁禅师。福州雪峰义存禅师。天台瑞龙院慧恭禅师。泉州瓦棺和尚。襄州高亭简禅师。洪州感潭资国和尚。德山鹅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六卷

五灯会元 第十六卷◎云门宗青原下十世下○雪窦显禅师法嗣△天衣义怀禅师越州天衣义怀禅师,永嘉乐清陈氏子也。世以渔为业。母梦星殒于屋,乃孕。及产,尤多吉祥。儿时坐船尾,父得鱼付师贯之。师不忍,乃私投江中。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六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六卷○云门(文偃)匡真禅师广录中 (门人明识大师赐紫守坚集)△室中语要师示众云:尽十方世界乾坤大地。以拄杖一画百杂碎。三乘十二分教达磨西来。放过即不可。若不放过。不消一喝。师示众云:西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六卷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六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傅经干请普说。师云。经干道友。妙喜初不相识。去岁经由衡阳。特来相访。一见便如故人。盖为信得此段大事因缘及。何以故。岂不见。华严会上智首菩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六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六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法语下示宗觉大师佛语心为宗。宗通说亦通。既谓之宗门。岂可支离去本逐末随言语机境作窠。窟要须径截超证透出心性玄妙胜净境界。直彻绵密稳当向上大解脱大休大歇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六卷

祖堂集 第十六卷祖堂卷十六南泉南泉和尚嗣马大师,在池州。师讳普愿,姓王,新郑人也。母孕之时,不喜荤血。至德二年,投密县大隗山大慧禅师受业,后参大寂,密掌灵符。池阳宣城廉使陆亘请下礼事,大弘真教。师每上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六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六卷广慧琏禅师禅师名元琏者闽人也。得法於首山念禅师。住汝州广慧寺。琏褊颅广颡、瞻视凝远。望见令人意消。尝谓众曰、我在先师会中。见举竹篦子问省驴汉曰。唤作篦子即触。不唤作篦子即背、作么生

佛教居士:郭守仁:《杂阿含经》的精神与内涵

四阿含代表著世尊住世时之身行言教的记录,使后世学佛者得以亲近一位伟大觉悟者的智慧与胸怀,做为自己向上提升之典范。《杂阿含经》,四阿含之一;世尊于双树林般涅槃之后,其五百大弟子结集于七叶窟,由阿难尊者口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