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七卷 佛本行集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5 12:43

第十七卷 佛本行集经

舍宫出家品第二十一之二

尔时车匿既闻太子如是语已。自心思惟。圣子今者。决欲出家。不肯住也。如是念已。故发大声大言大语。问太子言。望使宫人觉知。太子圣子。恒常知诸时节所作之事。常依顺时。今是何时。而唤索马。圣子若欲往诣园林观看善地游戏之者。此非其时。何用马为。圣子今日无有怨仇。复无违逆反叛之人。四方安静。复无有人扰攘离乱。边疆一切无有逃亡。外方邻邦亦无侵夺。欲共圣子斗战之者。圣子覆盖一切大地。唯一无二。今何假须马王干陟。圣子今日此处宫内。诸婇女等。共相围绕。欢娱受乐。犹如天主欢喜园中。释提桓因。共诸天女。周匝围绕。圣子亦然。在此宫内。宝床上坐。何用于马。但愿安心。于此百千婇女之中。听作音声娱乐而住。是时车匿。口如是言。又复以手。拔诸婇女头发令寤。又以脚蹋彼婇女身。但彼婇女不觉不知。以上诸天神通力故尔时太子心内生疑畏众人觉。私密细声。以于此偈。告车匿言。

同生车匿汝当知我观宫内如冢墓

亦似蛆虫穴无异如与罗刹同共居

东西南北狼籍眠又类受胎初泡水

车匿我见五欲苦心意不愿在此宫

若游诸方我不喜以见老病及死尸

车匿速将干陟来我今决欲出家去

尔时车匿。闻于太子如是言已。犹如猛兽着于毒箭。生大苦恼。大声而哭。白太子言。圣子。今可舍诸尊乎。太子报言。善生车匿。我今欲求胜上之处。宁舍现前诸尊亲族。勿令未来我及眷属入于死命鬼口之中。更为车匿而说偈言。

我当求于涅槃故宁舍亲族向出家

未来死鬼劫夺人命一入口悉食尽

尔时车匿重闻太子如是言已。复更殷勤白太子言。大圣太子。一切世人谓言。太子决定得作大转轮王。云何欲舍太子。又断车匿此言。咄汝车匿。莫如是语。我昔在于兜率天上。胜于此处。曾作天王。悉领于彼三十三天。我于是时。犹不乐于彼处之乐。何以故。以见生死无常患故。况复今日此人间乎。少时在于此人境界。多有患浊。处此王位。虽复治世。暂时自在。而不得离病死之怖。但世间中。有死命鬼治世之处。彼之诸王即不能得自在安乐。车匿复更报太子言。大圣太子。虽复太子不用世位。但净饭王今已年老。太子盛壮。勿令大王心生苦恼。太子报言。善生车匿。我今于此大父王边。心生爱敬。如父爱我。我倍爱父。大王奇特。敬爱亲族。我亦不欲舍诸亲族。我于亲眷亦复不作诸余异心。但我大畏。大怖大惊。诸有之中。受生死苦。今日欲求解脱法故。而暂舍离所爱重亲当来世中。能愍救护诸眷属故。又未来世不相离故。

尔时车匿白太子言。大圣太子心决定耶。要须舍俗求出家乎。太子报言。善生车匿。我已立要。车匿又言。为何事故。太子答言。我见世间无常过故。意欲专求彼胜处耳。车匿复问。以何缘故。觅彼胜处。太子答言。若使世间。无生无死。无老无病。无爱别离。无怨憎会。得王位已。受诸功德。无有无常。境界真实。一生人中。无有浊秽。若如是者。可令我于此处心乐。汝善车匿。莫违我心。我已敕汝。急速被带我同日生马王干陟。车匿白言。如太子敕。不敢有违。其车匿闻太子如是敕语言已。亦识太子深心之意。亦复先知净饭王敕严制禁重。但以诸天神力加故。发心欲取干陟将来太子之前。而有偈说。

车匿以天神力加忍违大王敕命制

兼以菩萨昔愿满发意遂取马庄严

尔时车匿即至厩中。于槽枥上。搦取干陟。即以纯金。作迦毗遮。七宝庄严。串于马口。牵出离槽。别系余橛。刮刷其背。先以柔软轻细之物。履于脊上以金所成七宝庄严鞍鞯而被。上覆金网。如是具足被带马已。即牵将向太子之前。是时干陟同生马王。遥见太子身力壮故。遍体欢喜。出大鸣声。时其干陟马王。吼唤出声之时。闻半由旬。时首陀会。一切诸天。以神力故。令此马声隐没不闻。恐畏有人障碍太子不得出家。

是时太子。欢喜踊跃。遍满其体。即以右手。柔软网缦。手指犹如莲花叶。赤色如紫矿。摩拭马王脊背之上而敕语言。汝同日生干陟马王。我今欲求甘露之法。汝须努力。如是善行。勿令有人作我障碍。汝善干陟。斗战之时。尚出死力。欲胜他故。今日与我。善为佐助。求出世乐。世间之乐。暂时欢喜。不久还失。生大忧恼。为法出力。此事甚难。我今欲为一切世间求解脱故。出家修道。汝善努力。出勇猛筋。捷疾而行。我今出家。为诸世间及汝等辈。作大利益。

尔时太子正念立地。发大弘愿。作如是言。此我最后在家乘也。我从今去。更不复乘如是之乘。发誓愿已。控[革*必]即乘干陟马上。乘已重语干陟马言。汝干陟马。努力负我。最后负荷。我今为诸天人世间。作利益故。发心出家。太子亦坐干陟马王鞍上之时。一切无量阿修罗众。迦娄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罗刹众。毗舍遮地居诸天。及首陀会。乃至阿迦腻吒天等。随逐干陟马王而行。是时诸天手持白盖。复以种种诸宝庄严盖柄周匝。以诸众宝真珠罗网。悬于其上。其网目间。悉悬金铃。擎持以覆太子之上。是时太子乘干陟马。渐向宫门。干陟行时。蹄足声闻一俱卢奢。首陀会天。以神通力。隐彼鸣声。不令远闻。畏有障碍太子出家。

是时太子出家之时。其虚空中。有一夜叉。名曰钵足。彼钵足等诸夜叉众。在虚空中。各以手承马之四足。安徐而行。太子初欲发足出家。有一天子。唱如是言。愿善吉利大法船师。今欲度脱无量众生于烦恼海。复有一天。唱如是言。愿无障碍大圣世尊。今欲出家渡生死海。

是时太子语车匿言。善生车匿。汝今可在我前而行示现我道。出宫内门。彼门关钥。欲开之时。其声闻于一拘卢奢。非人至门开彼关钥。其开之时。首陀会天。以神通力。隐蔽彼声。不令人闻。恐畏太子出家之时有诸障碍。是时车匿。白太子言。大圣太子。宫门已开。太子报言。门已开也。决定我心所愿求利。必当得成。无有疑虑。

尔时车匿白太子言。大圣太子。希有甚奇。此之宫门。以前开时。大用气力。而方得开。圣子今者至已即开。大圣太子。亦至门边。譬如猛风吹彼云队开散两边。是时太子。从内宫门。出于外已。作是唱言。此我最后出于宫门。从今已去。当更不出。

尔时太子。从宫出已。安庠而至毗耶啰门。其门边有一夜叉将。名曰善入。共其五百夜叉眷属。既见太子安庠徐步向门而来。见已各各共相谓言。今此悉达大圣太子。夜半非时。来向门下。我等今者欲为彼不。时夜叉众各相谓言。我等可为太子开门。随彼称意。东西行动。脱彼如心所愿成就。得甘露道。既自证已。复为天人世间。当得作大利益。是时善入夜叉之将。急疾开彼毗耶啰门。其门已前开闭之时。其声鸣彻。至半由旬。时净居天。以神通力。隐蔽门声。不使诸人得闻其响。恐为太子作出家障。

太子从此迦毗罗城毗耶啰门。初出之时。彼门所有守门诸将。或有执捉关钥之者。彼等诸人。或着睡眠。不觉太子出彼宫时。或复是彼诸夜叉神之所迷惑。或是诸天神力迷惑。所有最慎。善持更人。彼等一切悉重睡眠。不觉人出。

尔时欲界魔王波旬。见于太子初出家时。为欲恐怖于太子故。以神通力。化作诸声。所谓虚空出现大云。云中复更出大雷声。及霹雳声。更复化作诸大水河。吹于大石。出没奔流。太子之前。复作大山。其山高峻。现大崖岸。又复化作大猛火聚。炎赫炽然。

尔时净居诸天。以神通力。隐彼大云。雷电霹雳一切诸声。及彼大山。河石高峻。崖岸猛火。皆令不现。将彼魔王波旬。掷着无量百千由旬之外。勿使障碍太子出家。

尔时太子从城门出。至外边已。回身观看迦毗罗城。出师子吼。唱如是言。我今宁自掷弃身形。堕大石崖。饮诸毒药。而取命终。亦不饮食。若我未得随心愿求度脱众生于生死海。我终不入迦毗罗城。其诸天闻太子如是师子吼声。皆悉随喜。

尔时太子出此师子吼声之时。所有守护迦毗罗城。诸鬼神等。或守城门。或守墙壁。或守敌楼。皆悉大唱如是之言。如是如是。愿如太子所出师子无畏吼声。成就满足。以欢喜心。各举两手。语大子言。大勇健儿。出已回观迦毗罗城。

是时太子闻此言已。不惊不怖。以欢喜心。身毛皆竖。更作是言。此城我今终不回入。若我得于甘露之句诸圣所叹。已断生死烦恼之流。证涅槃道。然后乃入。太子城外。出此师子吼言要誓。证彼真实真如菩提。然后还来入城教化。出此声处。在后诸人造作于塔。名曰太子出师子吼。而彼处所有一最大尼拘陀树。彼树有神。其神以偈语太子言。

若人欲伐于树木要必当尽其根本

如斫物头须断绝渡水宜令达彼岸

言语一竟不得虚作怨亦讫莫复喜

尔时太子以偈报彼护树神言。

雪山处所可动移海水或使其枯竭

虚空可令崩落地我吐言语终不虚

尔时净居诸天而说偈言。

此处今出大药王当治众生烦恼毒

若有被爱箭所射此匠今悉能拔除

此处今出大医尊善治一切众生患

若人有老病死疹此设疗治悉能愈

此处今出大智炬烛彼颠倒痴众生

所在愚瞑黑闇中即皆睹见大光照

此处今出大显赫能为世间作大明

以智圆满慧眼光普照十方诸境界

此处今出大船师当度未度众生类

牢装方便智舟楫济度无量亿天人

此处今出大商主欲教一切度大碛

所有迷惑无量众示导令从正路行

此处今出是大王世间法王无上王

建立法幢大法相令知是法及非法

此处今出是大导能伏一切诸世间

其未调伏诸天人一切当能善调伏

此处今出是大王出世法主无上王

当转微妙大法轮摧伏一切诸外道

此处今出是大觉当觉世间未觉者

其有被诸烦恼缠能断一切缚令脱

此处今出大帝幢当雨无边大法雨

十力具足世无双能降一切诸外道

此处今乘大白象得度无明远广碛

执持利智金刚杵当破外道一切邪

此处令出大梵王怜愍世间一切众

为利愚騃众生辈当鸣大法钟螺鼓

此处今出是大龙当雨世间大法雨

润益三界诸众生除其热恼诸邪病

尔时净居诸天说此偈已。即口称言。南无尊者大丈夫身。礼拜太子。随太子行。时净居天各随先业果报所得微妙之身。威德勇猛。志力精进。难作已作。为于太子。放身光明。灭除暗瞑。显示道路。譬如重云日从中出放大光明。如是如是。净居诸天从其身体放诸光明。为于太子。示现道路。亦复如是。

尔时欲界诸天子等。皆各化作端正可喜摩那婆身。在太子前引导太子平坦道路。

大梵天王共诸梵众眷属围绕。在于太子右边而行。

忉利天王共诸释众三十三天眷属围绕。在于太子左边而行。

四大天王各以种种微妙璎珞。庄严其身。以妙天冠庄严其首。垂诸璎珞。复共无量乾闼婆众鸠槃茶众诸龙夜叉。无量百千。左右围绕。身带种种坚牢铠甲。手执弓箭。或执利剑。或执长刀。或执铁棒。或执矛戟。或执三叉。执槊执钩。擎持排楯。在太子前。引导而行。语太子言。大圣太子。从于此道。速行莫住。上虚空中。复有无量无边诸天百千亿众。欢喜踊跃。遍满其身。不能自胜。将天水陆所生之花。散太子上。并及旃檀诸妙沉水多伽罗等天诸末香。自余更有种种杂香。散太子上。复有涂香末香烧香。太子行时。各各手持散太子上。以用供养于太子故。

尔时太子宫内所有婇女睡寤。忽然唱言。不见太子。不见太子。耶输陀罗既睹卧床。独自一身。不见太子。而大唱叫作如是言。呜呼呜呼。我等今被圣子诳逗。即大叫唤。以身投地。把撮尘土。以散头上。又举两手。自拔发毛。拗折打破身诸璎珞。以扑于地。以手指爪。攫裂四支。身体皮肉。所著衣服。皆悉掣毁。举声大哭。出于种种酸楚痛言。又以诸余种种苦恼逼切。萦缠自身支体。

尔时宫内婇女侍人。奏净饭王。作如是言大王当知今夜睡寤不见太子。其当马人既失干陟。亦复咨奏净饭王言。大王当知今夜厩上亦复不见马王干陟。时净饭王闻此语已。大声叫唤而口唱言。呜呼呜呼。我所爱子。如是唱已。闷绝倒地。傍臣手持栴檀冷水以洒其上。少时还稣。复其本心。然后召唤防守城将。而敕之言。卿等速疾庄严四兵善着铠甲速求太子令知所在时彼防卫守城将军。闻王如是严重敕己。从宫内出。遍告诸余大征将言。汝等诸将。各各当知。净饭大王。有如是敕。所在境界。百官大臣。其有受食我封禄者或有依我而活命者。如是人辈皆悉集聚。速疾分头行求太子。若得见者。善言慰喻。勿听住彼山林磎谷。迎将回还。

尔时百官诸群臣等。闻彼防卫守城将军如是言已。即时各于迦毗罗城内外衢道。振铃告言。汝等一切所有臣民。食于净饭大王国土封禄之者。及依大王而活命者。诸臣百官悉皆速出迦毗罗城。为求太子。若得见者。慰喻教回。还入宫中。

尔时释种诸臣百官。并及一切迦毗罗城所居人民。其有食禄。及不食者。皆从城出。行求太子。

尔时守城太臣。遍告所行诸人如是言已。渐次至于太子当马大臣之家。告彼当马臣如是言。净饭王敕速求太子。出城而行彼大臣言。我当太子所居之处。而不得行。时彼守城大臣。重更语如是言。净饭大王如是严敕。所有太子。侍卫左右。悉皆禁缚。彼当马臣如是报言。仁者若欲缚于我者。且先自缚汝之所有眷属妻儿兄弟姐妹姑姨舅氏。合皆禁缚。时彼城内大众人民。皆悉出求太子而行。

尔时太子以诸天神威力障故。求觅太子。不能得见。

剃发染衣品第二十二之一

尔时太子从迦毗罗城门出已。敕其车匿作如是言。谓汝车匿。我今语汝。汝于我前。引导直向罗摩村行。是时车匿白太子言。如太子敕。不敢有违。引前直向罗摩村边。其马干陟。轻便行疾。举足安隐。从夜半行。至明星出。行十二由旬摩诃僧祇师如是言马半夜行。十二由旬。或复诸师作如是言。从夜半起。至明星出。行百由旬。至一聚落。名弥尼迦。至日出时。到跋伽婆仙人居处。到彼处已。问车匿言。谓汝车匿。此何处所。尔时车匿报太子言。大圣太子。此之处所。去罗摩村。势不遥远。

尔时太子见此树林。乃往仙人所居之处。并诸鸟兽。流水井泉。池渠河等。知其车匿及马干陟行来已乏。告车匿言。汝善车匿。今若知时。宜于此处。停下歇息。是时太子从其马王干陟而下。口如是称大弘誓愿。此今是我最后所乘所下处也。此今是我最后所乘所下处也。是时太子下干陟讫。以美言语慰喻车匿。作如是言。车匿。世有仆使。其心虽复孝向大家。而无自由。复有仆使。心虽自由。而无孝顺。复有仆使。心不孝顺。兼且无力。复有仆使。而心孝顺。复有大力。善生车匿。如汝今日希有希得。恭敬孝顺。好心向我。复有大力。车匿。我今向汝。亦大欢喜。以如是业。汝于我边。心大孝顺。大爱敬我。如是爱我。汝今事我。不求利故。凡世间事。富贵之人。还有爱着。而求事他。汝今事我。其义不然。世又有人。见富贵时。而欲事他。为求物故。亦见贫贱。即复偝舍。汝今不然。而说偈言。

畜儿为立家事父答养育

为利营田作皆以求报为

尔时车匿闻此偈已。问太子言。大圣太子。凡是奴仆。向富贵人。所有诸事。欲发心作不能一一借问所以。但我今日。既见圣子来入此山。是故敢欲咨问圣子。以何缘故。发如是心。而来至此。是时太子。报车匿言。汝善车匿。我欲语汝。汝今亦复何须用知。车匿复言。大圣太子。我虽是贱。交与圣子。同日而生。是圣子奴。随顺圣子。不违逆意。是时太子语车匿言。汝善车匿。我今语汝。汝能作不。其车匿言。大圣太子。我今既是圣子奴仆。亲事圣子。何敢不作。

太子复言。汝善车匿。我今弃舍圣王之位。不以其余畏怖他故。唯求解脱。离系缚故。车匿。我今不取如是王位。而心欢喜。车匿。一切王位。是大恐怖。我今内心。如是明见。车匿。我见出家。有如是利故。割断彼来入山林。莫复更为生死所拘。我今欲求解脱生死。汝善车匿。今可回还将马干陟归向王宫。我今出家。心意已决。而说偈言。

不复更假多言语识知我意爱汝心

我以割舍亲爱来汝今速将干陟去

尔时车匿白太子言。大圣太子。凡人出家。见四种事。然后舍离。云何为四。或身年老。或复带病。或时孤独。或无资财。而圣子今此四种中。现无有一。又复圣子。初生之时。一切解相婆罗门等。有能占观诸巧智人。多读经书善解众论。昔曾授记。如此童子。必当得作转轮圣王。统四天下。作大地主。具足七宝。彼七宝者。所谓轮宝珠宝。象宝马宝。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如是复生一千圣子。悉皆勇健。能破他怨。彼转轮王统此大地一切海等。如法降伏。而得治化。圣子。若得金轮宝时。此宝天成非人所作。端正可喜。于虚空中。在前而行。王当乘空。逐彼宝轮。诸亲族等。左右围绕。从空飞行。是时身当转轮王位。受大功德。是时圣子。以明月珠摩尼之宝。于夜暗时。照七由旬。其地周匝。而得光明。是时圣子。如是无量。受王位乐。大圣太子。仁今若乘白象之时。其象七支。皆拄于地。其六白牙。皆悉以金装挍镂饰。被金鞍鞯鞦[革*必]隐起。以金璎珞严服其上。复以罗网而弥覆之。具足神通。飞腾自在。乘是象已。亦堪能行遍此大地。圣子是时。受彼王位。甚大快乐。

又复圣子。若当来世。乘彼马王。而其马王。遍体绀青。头乌黑色。[騣-凶 (鬯-匕)]尾甚长。被金鞍鞯。镂宝鞦[革*必]。纯金缨珞。庄严其身。以金网罗。弥覆其上。彼马神通。自在无碍。善能飞跃虚空而行。若欲行时。圣子乘上。行此大地。周匝能遍。圣子尔时受是王位。甚大快乐。

又复圣子。若当来世。得女宝时。眼目端正。面首可怜。行步安庠最胜最妙。犹天玉女。当自出现。圣子尔时具足而受。自恣五欲。转轮王位甚大丰乐。

又复圣子。若当来世。得主藏宝。彼主藏臣。得天眼故。能从地出金银藏等一切诸宝。将与圣子。尔时当受五欲具足功德。

又复圣子。若当来世。得主兵宝。其主兵臣。善巧多智。聪明利根闲解便能领四兵众。一念之顷。知太子心。皆悉能令着于铠甲。一切具足。无所乏少。部分将往诣圣子边。随意而用。圣子尔时受其王位。甚大快乐。

又复圣子。若当来世。具得如是七种之宝。当于尔时此间大地。并诸四海。一切山河。及林泉等。无有不属。其诸怨敌。一切天下。悉来归降。既降伏周。无处有畏。无处有疑。一切人民。悉各丰足。无有不宾。险难之处。亦不须用。刀杖兵戈。如法而行。既如法行。治化天下。尔时太子。受圣王位。快乐无极。

尔时太子。闻如是等诸语言已。还复报问于车匿言。汝善车匿。其相师等。诸婆罗门。唯有如是授于我记。为复更有余授记乎。是时车匿。报太子言。更有其余别授记事。太子问言。是何授记。车匿答言。彼诸相师婆罗门等。复授记言。此之童子。若舍王位而出家者。必定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菩提已。即转无上微妙法轮。

尔时太子语车匿言。谓汝车匿。慎莫妄语。应须真实。当于彼时。阿私陀仙。一向授记。此之童子。必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向授记。我当转于无上法轮。是时车匿。闻是语已。心惊战怖身毛遍竖。白太子言。大圣太子。能忆如是授记语乎。此记释等诸眷属辈。私窃而闻。勿令圣子得知此记。恐畏圣子发菩提心。是时太子语车匿言。车匿。我昔从彼兜率天下。入于母胎。及在胎中。所有诸事。我心忆持。犹尚不忘。况复生已。授我记忘终无是理。车匿。诸天复语我如是言。仁者太子。速疾出家。必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菩提已。决定转于无上法轮。车匿。是故我知决定当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决定当转无上法轮。车匿。我今实言向汝而说。车匿。我今宁被刀割身肉。宁食毒死。宁入大火。宁投大崖。宁自刭死。我今终不未得免离生死之法。而还向家。何以故。如是世间五欲境界。皆悉无常。不久停住。是破坏法。

End

黄念祖:泉池功德 第十七卷

泉池功德 第十七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洁。具八功德。】本品是讲泉池的功德。上品中所说的讲堂,在其左右是泉池交流。开头这两句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十七卷 第四十九章 色界四禅十八天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七卷 第四十九章 色界四禅十八天内容提要:十八天名字: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福生天、福爱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七卷

卷第十七:《梵行品》导读本品是由正念天子发问如何修梵行以成就无上正觉,而由法慧菩萨回答所构成。刚开始出家的菩萨,究竟要如何修清净的梵行,才能迅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呢?法慧菩萨说,要对十种法来观察其是否为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七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七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法嗣第五世二十六人。袁州洞山良价禅师法嗣二十六人一十八人见录。洪州云居山道膺禅师。抚州曹山本寂禅师。洞山第二世道全禅师。湖南龙牙山居遁禅师。京兆华严寺休静禅师。京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七卷

五灯会元 第十七卷◎临济宗南岳下十一世○石霜圆禅师法嗣△黄龙慧南禅师隆兴府黄龙慧南禅师,信州章氏子。依泐潭澄禅师,分座接物,名振诸方。偶同云峰悦禅师游西山,夜话云门法道。峰曰:澄公虽是云门之后,法道异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七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七卷○云门(文偃)匡真禅师广录中 (门人明识大师赐紫守坚集)△垂示代语师因不安。云:打草鞋行脚去。无对。师云:汝问,我与汝道。僧便问:和尚什么处去?师云:四维上下对机设教去。代前语云: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七卷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七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礼侍者断七请普说。僧问。和尚室中道。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遂以坐具打地一下云。学人为蛇画足。却请和尚头上安头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七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七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拈古中举。德山小参示众云。老僧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时有僧出礼拜。山便打。僧云。某甲话也未问。因甚打某甲。山云。尔甚处人。僧云。新罗人。山云。未跨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七卷

祖堂集 第十七卷祖堂卷十七大慈大慈和尚嗣百丈,在抚州。师讳寰中。有僧辞,师问:什摩处去?对云江西去。师云:将取老僧去,得摩?对云非但和尚,更有过于和尚者,不能得将去。后有人举似洞山,洞山云:但道得。师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七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七卷浮山远禅师禅师名法远、郑圃田人也。出于王氏。年十九、游并州。见三交嵩禅师、求出世法。嵩曰、汝当剃落。堕三宝数、乃可受法。远曰、法有僧俗乎。嵩曰、与其为俗、曷若为僧。僧则能续佛寿命故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