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七卷 经律异相 - 乾隆大藏经
2025-06-23 09:14

第十七卷 经律异相(声闻无学僧部第十二之五)

僧大不纳其妻出家山泽贼害得道一 金天前生与妇共以水物施僧今身得井出物如意二 阿娑陀为尼所悟得道度于商主三 修罗陀在胎令母性温和精进得道四 差摩因疾说法心得解脱五 拘提六反退定害身取证六 摩诃卢惜义招钝改悔得道七 槃特诵扫忘彗诵彗忘扫八 朱梨槃特诵一偈能解其义又以神力授钵九 鸯崛鬘暴害人民遇佛出家得罗汉道十 蜜婆和吒罗汉等有习气十一 兄弟争财请佛解竞为说往事便得四果第十二 常给事众僧饮食衣服得道十三 见罗刹出家得道十四 有人避灾出家见佛成道十五 罗汉与象先身共为兄弟行善不同十六 五百盲儿崎岖见佛眼明悟道十七 旃陀罗儿被佛慈化悟道十八 猎师舍家学道事十九

僧大不纳其妻出家山泽贼害得道第一

舍卫国人名曰厉。其家大富。年已老耄绝无继嗣。祷祀日月天神无不必修。终不能得。自念祈请无益。宝财消散产业不修。疾病相仍灾害首尾。奴婢死亡六畜不孳。为妖[薛/女]神师所迷。云当有福而祸重至。由盲人吞毒谓为良药。庶有瘳损遂丧其身。吾既杀生祠祀当入地狱。而望天祚岂不惑哉。世有佛道高操之圣。学得仙者名曰应真。净如琉璃精进存想乃睹之耳。奉斯道者唯守靖寞。无欲无求以斯为乐。现世得安终生天上。置吾常供养佛三尊。经涉一载妇遇生男。字曰佛大。后复生男。字曰僧大。厉训二子。示以圣道。僧大禀性慈孝仁爱万物。奉佛法戒亲近沙门。清净知足二亲爱之。厉卧疾着床。即呼长子涕泣诫之。夫生有死持戒者安犯戒者危。僧大尚小仁孝清白。方以累汝言竟便没故。后频告数启其兄欲作沙门。其国法欲得妇。其言欲作沙门。佛大即为娉妻。索贤家女字快见。光华炜炜端正少双。妇归升堂兄会宾客九族欣然。兄于众前谓其弟曰。当今之日肯作沙门乎。僧大答曰。实我宿愿。兄戏之曰。可从尔志。弟心欢喜为兄作礼即便入山。见一沙门。年少端正独处树下。问曰。贤者何缘行作沙门。其人已得应真之道。豫知去来无数劫事。谓僧大曰。佛说人好淫泆。如持炬火逆风而行。其焰稍却不置炬者火烧其手。犹乌衔肉。鹰鹯追夺。乌不置肉灾及躯命。吾以是故行作沙门。又如蜜涂利刀。小儿贪甜以舌舐之。有截舌之患。淫泆之人苟快愚心。不惟其后。有烧身之害。如蛾贪火色投入于灯。体见烧煮将何克获。为淫惑者不别善恶。远贤亲愚日就流冥。亡国灭众死入地狱。恶着罪成悔将何逮(喻多不能备载)如是譬类。僧大顿首足下。愿去世浊履清净道。奉沙门戒以为荣福。师曰小待。僧大曰。意欲入山禅寂。师曰。处山泽者当学星宿。明知候时常当储待水火麨蜜。所以然者。盗贼之求水火糗蜜。夜半向晨。问当解之。给贼所欲违其意者。贼辄杀人。僧大曰诺。敬奉慈教。却乃入山。其兄念曰。弟作沙门终不畜妻。快见端正心甚悦之。起从快见取琴弹之。歌淫泆之曲曰。煌煌郁金生于野。过时不采花见弃捐。曼尔丰炽华色惟新。与我同欢。快见觉欲为乱。以歌答之曰。巍巍我师天人之尊。门徒清洁谥曰沙门。观真为圣淫为畜伦。我受严戒不事二君。终不淫生宁就寸分。佛大作情悲之曲委靡之辞。宿心加尔故因良媒问名。诣师占相良时。惨惨惕惕。惧尔不来。既睹尔颜我心怡怡。今不合欢岂徒费哉。斯誓为定淑女何疑。快见惶灼。歌答之曰。佛设礼仪尊卑有叙。叔妻即子。婿伯即父。我亲奉戒日有隆举。真与圣齐淫正。虫鼠。噫乎伯子乌。为斯语。兄心贪迷。快见知其意甚不可转移。快见又歌曰。夫人处世当远二事不孝淫乱行违佛戒。天及贤者。笺其自异。佛大歌曰。尔之容色燡燡灼然。普天美女岂有此尔颜。我心相悦故踰大山。快见自念。此人欲我悖狂之乱。沮致大难。请说身中恶露不净。尔乃却耳。快见重曰。仁贪我躯躯有何好。头有九骨合为髑髅。如是具说诸不净。佛大自念。汝念其婿何肯听我。我杀弟者尔乃随耳。即行募求数为贼者。前与语曰。宁知我家所畜六籍奴子逃作沙门今在山中。贼曰识之。佛大即出金银与之。尔杀奴子疾取其头。及身上衣所持法服。足下履屣皆以将还。吾复重赐卿等金银。贼大喜曰。从吾取足即去入山。到其弟所呼曰。沙门汝疾出来。其弟出曰。诸君何求。吾有水火糗蜜可食。夜时已半。贼曰。不求水火。糗蜜不问。卿时欲得汝头持走之耳。其弟闻之。即大惶怖涕泣而曰。吾非长者诸候子也。舍俗为道与世无诤。学道日浅未获沟港杀吾何益。贼曰。来为汝首。其弟语贼曰。欲得宝者吾与兄书令惠卿宝。贼曰。子兄令我今来杀子。弟曰吾今死矣。由斯妇也。师前戒我。人与淫居。如持炬火逆风而行。若不舍之火将烧手。日冥即如师戒涕泣。从贼乞一岁活。贼曰。急取头去。其弟重曰。愿莫即见杀。先断我一髀置吾前也。贼断一髀置于其前。弟遭此痛。天来其侧曰。慎勿恐怖。牢持汝心。汝前世时入畜生中。人所屠割称卖汝肉非一世矣。地狱饿鬼汝皆更之。苦痛以来非适今也。僧大白天。请报我师。天即语师曰。贼欲杀之。汝弟子为人悲泣求哀欲得相见。师即飞往为说法曰。天地须弥尚灭。海有消竭七日有坏。天下有风其名惟蓝。惟蓝一起山山相搏斯风有灭。况汝小躯何足数也。但当念佛。佛常自言。盛必有衰合会有离荣位难保。身亦如之。僧大便得沟港道。复断一髀。重念师戒。复得频来道。贼断左手复念师戒。得不还道。贼断右手。复念师戒得应真道。即不畏三恶道。生死自在无所复畏。僧大曰。取树皮来。即为剥树皮与之。僧大取枝以为笔。自刺身血书树皮曰。大兄起居随时安善。二亲在时以吾累兄。兄不承之违废亲教。以女色故骨肉相残。违亲慈教为不孝也。残杀人命为不仁也。杀一畜生其罪不少。况杀应真五不中止。今吾善游寂寞从此长别。努力努力愿崇真道。申颈长二尺。语诸贼曰。子断吾头。由截泥头也。吾恐汝等堕地狱中。贼前断头。取身上衣杖蓰及钵。持与兄所兄以金银重谢贼。兄取弟头为作假身。以头着上以衣衣之。杖钵及蓰皆着其傍。谓快见曰。汝婿来归可问讯之。快见大喜走至其所。见下目坐以为思道。妻不敢呼具作美食。须念道觉当饭之。日中不觉。妻因前日今已中恐过时也。怪其不应。牵衣头脱身皆分散。妻躄踊呼曰。子竟坐我致见残贼。哀愤呼天肝心崩裂。血从口出奄忽而逝。戒行清白难污如空。树心圣范难动如地。真净行高难及如天。其未终时诸天咨嗟。迎其魂灵处忉利天。忍须臾之顷。获天上难尽之荣。兄入禅室。视弟头身分散。妇吐血亡。呼曰。咄咄。吾为逆天所作酷裂乃致于此。即至贼所问。弟临没将有遗言乎。贼以书见之。辞喻凄恻读竟五内咽塞涕泣交横。吾违尊亲临亡慈教。骨肉相残。又杀应真。感隔而死。死入地狱。王及臣民莫不涕泣。叹述清德殡葬其弟。四辇立塔。天龙鬼神侧塞空中。散华烧香无不哽咽。及别大快见。国人哀恸。歌叹其德(出佛大僧大经)

金天前生与妇共以水物施僧今身得井出物如意第二

舍卫国有一长者。其家大富。生一男儿。身体金色。相师占省见其奇相。即为立字。字修越那提婆(梁言金天)其生之日。家中自然出一井水。纵广八尺。汲用其水能称人意。一切所须如心即出。儿年转大才艺博通。长者爱之。未敢逆意。而作是念。我子端正容貌无伦。要当推求选择名女。金容妙体。类我儿者当往求之。即募诸贾周遍求之。时阎婆国有大长者。方生一女。字修跋那波婆苏(梁言光明)端正非凡身体金色。初生之日。亦有自然八尺井水。其井所出称适人意。时彼长者。亦自念言。我女端正。要得贤士。如我女比乃当嫁与。尔时女名远布舍卫。金天名称复闻女家。时二长者各怀欢喜。求为婚姻。娶妇既竟。还至舍卫。时金天家便设上供。请佛及僧供养。一日佛受其请。为长者及金天夫妇。广宣妙法。皆获须陀洹。佛还精舍。金天与妇。白父母求索出家。父母听许。俱往佛所。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堕法衣着身便成沙门。渐渐教化悉成罗汉。佛言。过去毗婆尸佛灭后。遗法在世。有诸比丘游行教化到一村落。有诸人民豪贤长者。见众僧至各竞供养。时有夫妻二人。贫饿困乏。每自惟念。我父在时财宝积满。今者我身贫困极甚。何其苦耶。尔时虽富不遭斯等圣众之僧。今既得值无钱供养。怆然而啼。妇见夫啼而语婿言。今汝可往至本舍中。于故藏内推觅钱宝当用供养。夫如妇言。至故藏内得一金钱。于时其妇有一明镜。即共同心以用布施。买一新瓶盛满净水。以此金钱着瓶水中。以钱着上。持至僧所。至心布施。于时众僧即为受之。各各取水而用洗钵。复有取水而饮之者。时彼夫妇。欢喜情悦遇疾命终。生忉利天。时贫人者。此金天夫妇是也(出贤愚经第五卷)

阿娑陀为尼所悟得道度于商主第三

有天护商主。往陆求那国。常乐布施。于佛生信。欲先入海。若安隐还。我当于佛法中作五年大会。天人国内无不闻知。时有一阿罗汉比丘尼。同往彼国。思惟观察。知天护得安隐还作五年大会。请一万八千比丘。皆阿罗汉。学人倍多。凡夫无数。即见上座名阿娑陀。乃是凡夫甚能精进。入僧伽蓝从次作礼。谓上座曰。大德甚不端严。上座心自思惟。云何以我为不端严。即自观身见须发长。即唤年少剃除须发。比丘尼由言不端严。上座更唤年少浣染衣服。尼复至僧伽蓝。故言不端严。上座嗔曰。我已剃须发及浣染衣竟。云何谓我不端严耶。比丘尼言。佛法以得四果为庄严。大德闻商主天护作师子吼五年大会不。答言闻。大德是凡夫为第一上座。在罗汉众中先受供养。是庄严不。大德方悟啼泣懊恼。比丘尼言。何故啼泣。答言。姊妹。我今已老无可堪任。比丘尼言。如来法可见无有于时节。大德可往那哆婆哆寺。就优波笈多比丘。此比丘佛之所记。我弟子中教化第一。时长老比丘至。优波笈多出而迎之语言。大德。洗足消息。答言。我未洗足。欲见优波笈多。时优波笈多弟子曰。大德。此即是优波笈多。来迎大德。即大欢喜便自洗足。优波笈多即教化之。为觅檀越。洗浴饮食种种供养。语维那言。今有得二解脱比丘入坐禅处。乃至一万八千阿罗汉悉入禅处。是时比丘入第一禅坐处坐。时优波笈多入火光三昧。如是一万八千阿罗汉。悉入火光三昧。比丘见之心生欢喜。优波笈多教化说法。比丘精进思惟得阿罗汉果。还其本国。阿罗汉比丘尼。往僧伽蓝礼拜说言。今日大德庄严。答曰。姊妹力也。及五年大会。天护问上座。世尊种种说法。上座所说而无有异。上座答言。于过去世九十一劫。我等为商主入海采宝。誓取满舶。还阎浮提。时遇大风吹舶堕沙海。我等为毗婆尸佛。聚沙为塔以珍宝物而供养之。时有诸天示我道路言。克后七日有大水来。当泛汝舶入阎浮提。及至七日。果如天言。以此沙塔因缘。经九十一劫不堕恶道。今得阿罗汉果。汝今能供养。尔许多人于三宝所。我说咒愿生死苦无穷。汝今可出家。天护奉旨即为沙门。得阿罗汉道(出阿育王经第九卷)

修罗陀在胎令母性温和精进得道第四

巴连弗国有商主。名曰须陀那。中阴众生来入母胎。即令其母质直温和。无诸邪想。夫以问师。师答曰。怀良善子。后生一儿。名曰修罗陀。年渐长大。求欲出家。父母即听。勤行精进。证罗汉果(出阿含经第二十五卷)

差摩因疾说法心得解脱第五

差摩比丘身得重病。受大苦痛。陀娑比丘为瞻病者。时诸上座令陀娑比丘。为病者说五受阴法。往反至再。差摩比丘语陀娑比丘。何烦令汝驱驰往反。汝取杖来我自扶杖。诣彼上座。彼上座遥见差摩扶杖而来。自为敷座命令就坐。更为具说往古谈论。差摩比丘即便说法。时彼上座。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差摩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出差摩比丘喻重病经)

拘提六反退定害身取证第六

昔佛在舍卫国。弟子拘提。于罗汉果六反退还。至第七头。自觉身证。复恐退还。即求利剑自害其命。是时魔波旬。求比丘神为生何处。而不能知。即往问佛。世尊告曰。拘提比丘已取灭度。神识处空与空合体。弊魔闻已心兴郁毒。举身自投青莲池浴。池水涌沸水性皆终。以此因缘诸比丘等。皆勤精进恐复退还(出说拘提比丘经)

摩诃卢惜义招钝改悔得道第七

昔有一国。名多摩罗。去城七里有精舍。五百沙门常处其中。赞经行道。有一长老比丘。名摩诃卢。为人闇塞。五百道人传共教之。数年之中不得一偈。众共轻之。不将会同常守精舍。敕令扫除。后日国王请诸道人。入宫供养。摩诃卢比丘自念言。我生世间闇塞如此。不知一偈人所薄贱。用是活为。即持绳至后园中大树下。欲自绞死。佛以道眼遥见如是。化作树神半身人现。而呵之曰。咄比丘。何为作此。摩诃卢即具陈辛苦。化神呵曰。勿得作是。且听我言。往迦葉佛时。卿作三藏沙门。有五百弟子。自以多智轻慢众人。吝惜经义初不训诲。是以世世所生诸根闇钝。但当自责何为自贱。于是世尊即现光像为说妙偈。时摩诃卢稽首佛足。思惟偈义即入定意。寻在佛前得罗汉道。自识宿命无数世事。三藏众经即贯在心。佛语摩诃卢。着衣持钵就王宫食。在五百道人上坐。此诸道人是卿先世五百弟子。还为说法令得道迹。并使国王明信罪福。即便受教。入王宫里。坐于上坐。众人心恚怪其所以。各护王意不敢呼遣。念其愚冥不晓达嚫。心为之疲。王便下食手自斟酌。摩诃卢即为达嚫。音如雷震清辞两下。坐上道人惊怖自悔。皆得罗汉。为王说法莫不解悟。群臣百官。皆得须陀洹(出法句经譬喻第一卷)

槃特诵扫忘彗诵彗忘扫第八

朱梨槃特兄曰。汝若不能持戒还作白衣。槃特诣祇洹门泣泪。佛告之曰。汝何故悲。以兄言答。佛言。勿怖。我成无上士正觉。不由汝兄。手牵槃特。诣静室教执扫彗令诵。槃特诵扫忘彗诵彗忘扫。乃经数日扫彗复名除垢。槃特思念。灰土瓦石若除即清净也。结缚是垢。智慧能除。我今以智慧彗扫。除诸结结缚(出增一阿含经第一卷)

朱利槃特诵一偈能解其义又以神力授钵第九

佛在舍卫国。有一比丘字槃特。新作出家禀性闇塞。佛令五百罗汉日日教之。三年之中不得一偈。国中四辈知其愚冥。佛愍伤之。即呼着前。授与一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槃特感佛慈恩。欢喜心开诵偈上口。佛告之曰。汝今年老方得一偈。人皆知之。不足为奇。今当为汝解说其义。一心身三口四意三所由。观其所起察其所灭。三界五道轮转不息。由之升天。由之堕渊由之得道。泥洹自然。分别为说无量妙法。[火*霍]然心开得罗汉道。时有五百比丘尼。别有精舍。佛曰遣一比丘为说经法。明日槃特次应当行。诸尼闻之。皆豫含笑。明日来者我等当逆说其偈。令之惭愧无所一言。明日槃特往。诸尼大小皆出作礼相视而笑。坐毕下食。食已澡漱。请令说法。槃特即上高座。自惭鄙曰。薄德下才。未为沙门。顽钝有素。所学不多。唯知一偈。粗识其义。当为敷说。愿各静听。诸年少比丘尼欲逆说偈。口不能开。惊怖自责稽首悔过。槃特即如佛所说。一一分别。身意所由。罪福内外升天得道。凝神断想入定之法。即时诸尼闻其说。甚怪其异一心欢喜。皆得罗汉道。后日国王波斯匿。请佛及僧于正殿会。佛欲现槃特威神。与钵令持随后而行。门士识之留不听入。卿为沙门一偈不了。受请何为。吾是俗人。犹尚知偈。岂况沙门。无有智慧。施卿无益。不须入门。槃特即住门外。佛坐殿上。行水已毕。槃特擎钵申臂遥以授佛。王及群臣夫人太子。众会四辈。见臂来入不见其形怪而问佛。是何人臂。佛言。是贤者槃特比丘臂也。王曰得道。向吾使持钵。门士不听来入。是以申臂授吾钵耳。即便请入威神倍常。王白佛言。闻尊者槃特本性愚钝。方知一偈。何缘得道。佛告王曰。学不必多行之为上。贤者槃特解一偈义。精理入神。身口意寂净如天金。人虽多学不行徒丧识想。有何益哉。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虽诵千章句义不正不如一要

闻可灭意虽诵千言不义何益

不如一义闻行可度虽多诵经

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同闻此偈。二百比丘得罗汉道。王及群臣夫人太子。莫不欢喜(出法句经第一卷)

鸯崛鬘暴害人民遇佛出家得罗汉道第十

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众多比丘。到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闻王波斯匿宫门外有众多人民。各携手啼哭唤呼。便作是说。于此国土有大恶贼。名鸯崛鬘。杀害人民暴虐无慈。村落居止不得宁息。杀害人民各取一指用作华鬘。以是故名曰鸯崛鬘。愿王当降伏此人。比丘食已。诣佛世尊具陈上事。佛便往彼。时有众人。担薪负草。及耕田人。有行路人。蹈世尊所。语世尊言。沙门莫从此道行。所以然者。此道中有鸯崛鬘。杀害人民无有慈心。于众生城郭村落皆为彼人所害。彼既杀人。以指作华鬘。惧娆世尊。时佛世尊遂更前进。时鸯崛鬘遥见世尊来。见已便作是念。今此沙门独来无伴。我当杀之。时鸯崛鬘。即拔腰剑往至佛所。世尊遥见便复道还。时鸯崛鬘走逐世尊后。尽其力势欲及世尊。然不能及。时鸯崛鬘便作是念。我走能逮象。亦能及马。亦能及车亦能及暴恶牛。亦能及人。然此沙门行亦不疾。然尽其力势不能令及。时鸯崛鬘遥语世尊言。住住沙门。世尊告曰。我久自住。然汝不住。时鸯崛鬘便作是念。我行恶行。即舍腰剑。五体归命。求为沙门受具足戒。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堕犹如剃头。彼所著衣化成袈裟。佛为说法成阿罗汉。时王波斯匿集四部兵。出舍卫城。欲往杀彼贼鸯崛鬘。先过世尊具向佛说。世尊告曰。若今王见鸯崛鬘。剃除须发着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王取云何。王报言。若取当问讯礼敬无有害心。然彼凶恶无有慈心。安能修行沙门之行。时鸯崛鬘去佛不远。结跏趺坐直身正意系念在前。时佛举手示鸯崛鬘处。时波斯匿见鸯崛鬘已。便怀恐怖衣毛皆竖。佛言勿怖。自到彼所当与王语。时波斯匿王。便往至鸯崛鬘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立。时波斯匿王问鸯崛鬘言。尊者鸯崛鬘。今名何等。鸯崛鬘答言。大王我名伽瞿。母名蔓多耶尼。王报言。汝善自勉进。我今尽形寿。供养尊者伽瞿。衣被饭食病瘦医药床卧具无所吝惜。常当以法拥护。时波斯匿王。头面礼足绕三匝。诣世尊所白言。世尊不降伏者。能降伏之(出增一阿含第十九卷)

蜜婆和吒等有习气第十一

有人虽断一切烦恼。身口中亦有烦恼相。凡人见闻则起不清净心。如蜜婆和吒阿罗汉。五百世在猕猴中。今虽得道犹腾跳树木。愚人见之即生轻慢。又毕陵伽婆蹉阿罗汉。五百世生婆罗门中。习轻蔑心。今虽得道。犹语恒水神言。小婢止流。恒神嗔恚。诣佛陈诉。佛教忏悔。犹称小婢。佛无如是事。如一婆罗门恶口。一时以五百事骂佛佛无愠色。婆罗门心乃欢喜。即复一时以五百善事赞叹于佛。亦无喜色。当知佛烦恼习气尽。故好恶无异(出大智论第八十四卷)

兄弟争财请佛解竞为说往事便得四果第十二

佛在罗阅只竹园中。时有大姓子兄弟四人。父母早亡共争居财。见舍利弗欢喜问言。愿为说此后不复争。舍利弗言。善哉。吾有大师佛于三界最尊。尔等随我。还到佛所。必当得解。随舍利弗还。佛遥见四人笑出五色光。四人礼佛白言。吾等愚痴。愿佛解说。令不复争。昔有国王。号曰惟娄。身体有疾。迎医往视。合药应用师子乳。王即募。得之者分土封之。并妻以小女。时有贫人启言。能得王即听许。其人巧点先寻师子所在。乃杀羊蒲桃酒数斛。往到其山。伺师子出行。便杀羊。并蒲桃酒着其住处。师子见酒肉即便饮食大醉而卧。前捉取乳欢喜而还。未达本国。暮宿聚落。有一罗汉宿。与此人同追师子。经历险道。体极眠卧。都无所知。道人睹其身中六识。各自诤功。足神言。赖因我行到此得乳。手神复言。赖我手捉取。目神复言。赖我见之。耳神复言。赖我闻王求乳将尔等来。舌神即言。汝等空以竞诤。此功是我有。今杀活在我耳。此人赍乳诣王所。白言。今已得师子乳在外。王言。是非但进之。王适见乳。舌即言。此非师子乳。但驴乳耳。王闻大怒言。我使汝取师子乳。乃以驴乳。即欲杀之。时共宿道人。即以神足。到王前报言。此信是师子乳。我时与是人共宿聚中。见其身中。六体共争其功勤。舌言。我当反尔等。今果如此。王但以乳合药。其病必愈。王即信阿罗汉言。用乳合药以女妻之。并封拜如本约。道人告王言。一人体识自相反戾。况于他人乎。时取乳者。得道人恩。求作沙门。意解得罗汉道。时王亦欢喜受五戒。得须陀洹道。四人闻是意解。便随佛乞为比丘。佛默然以手摩其头。发堕袈裟着身。结解垢除。阿难曰。此四人本何功德。今闻经便解。疾得阿罗汉。佛言。昔摩父佛时。舍利弗为比丘。此四人为贾客。共以一袈裟上舍利弗。舍利弗咒愿。令君等后世早得度脱。今从舍利弗而得解脱(出惟娄王师子乳譬喻经)

常给事众僧饮食衣服得道第十三

有一男子。于正法出家。能为给事。所至寺诸比丘等。令其给事。后转疲极。自思惟言。谁能为我说法教化。闻摩偷罗国。有优波笈多。是佛所记。能于后弟子中最为第一。往为作礼合掌说言。大德。大作佛事为我说法。优波笈多言。能随我教当为说法。答曰能。问曰。那多婆哆寺。众僧有几。汝更给事众僧。答曰。有一万八千阿罗汉。学人一倍。精进凡夫无数。时彼比丘。即为一切众僧。而作给事。令一切僧专修道业。时给事比丘早起。着衣持钵入摩偷罗国。有一长者朝出相逢。长者念言。我未曾见。而今见之头面礼足。问言。大德。所从远近有何事来。答言。从东国来。至优波笈多处。为欲闻法。而优波笈多令我为僧给事。我今不知摩偷罗国人谁精进谁不精进者。长者曰。汝今不须思惟是事。我当代汝给事众僧一切饮食衣服医药。我悉给与比丘与长者。共取饮食等。供养众僧。三月安居时比丘因此供养修获道果。

见罗刹出家得道第十四

摩偷罗国。有一男子。启其父母求欲出家。往优波笈多所。恭敬作礼白言。大德。我得作比丘不。优波笈多见其于身。为爱所缚。语言善来。我当与汝出家。欢喜礼足。乞先暂还家。于路思惟。我若至家。或有留难。夕于中道宿一神庙(大智论云空舍)优波笈多作二罗刹。一持死尸。一则空手。俱入庙中。互言我得。共诤不决。而问此人。谁将尸来。此人思惟。不得妄语。如实语之。空来之鬼即牵其臂向口欲食。将尸之鬼助其分解。劣相免脱。如此良久遂至日出。经二日后还至笈多所。出家为道。精进勤修。得阿罗汉果(出阿育王经第九卷又出大智论第十二卷)

有人避灾出家见佛成道第十五

昔有众人。在江水侧。为水所害。人民无复齐限。其中得解脱万中有一。于深水得解脱人。往至佛所。求为沙门。佛便然可听在道末。内不思惟谓离困厄。佛为说法劝令行道。时彼比丘内自惭愧。解知一切万物无常。心开意解淡然无想。即于佛前。成阿罗汉(出说为沙门经)

罗汉与象先身兄弟行善不同第十六

迦葉佛时。兄弟二人。俱为沙门。兄持戒坐禅一心求道。而不布施。弟布施修福。而喜破戒。兄从释迦出家得罗汉道。衣裳不充食常不饱。弟生象中。为象多力。能却怨敌。国王所爱。金银珍宝璎珞其身。封数百户邑。供给此象。随其所须。时兄比丘值世大俭。游行乞食七日不得。末后得少粗食。劣得存命。先知此象是前世弟。便往诣象。手捉象耳。而语之言。我昔与汝俱有罪也。象思比丘语。即识宿命。见前世因缘。愁忧不食。象子怖惧。便往白王。象不饮食。不知何意。王问象子。先无有人犯此象不。象子答曰。无他异人。唯一沙门来至象边。须臾便去。王即遣人觅得沙门。问言。至我象边何道。沙门答曰。语象。我与汝俱有罪耳。沙门向王具说如上。王意便悟。即放沙门。令还所止(出杂譬喻经第四卷)

五百盲儿崎岖见佛眼明悟道第十七

毗舍离国。有五百盲人。乞丐自活。时闻佛出世。睹见之者。癃残百病皆蒙除愈。贫施衣食。愁忧苦厄。悉能解免。盲人共议。我等罪积苦毒特兼。若当遇佛必见救济。便共行乞。人各令得金钱一枚。以用雇人足得达彼。行乞经时人获一钱。左右唤人谁将我等到舍卫者。金钱五百雇其劳苦。时有一人来。共相可以钱与之。语诸盲人。展转相牵。自在前导。将至摩竭。弃诸盲人。置空泽中。盲人不知为在何国。互相捉手践踏他田。伤碎苗谷。田主见之盛发嗔怒。语痛与手。乞儿求哀具说上事。长者愍之。令一使人将诣舍卫。适达彼国。又闻世尊已向摩竭提国。使人将向摩竭国。盲人钦佛系心欲见。肉眼虽闭心眼已睹。欢喜发心不觉疲劳。已至摩竭。复闻世尊已还舍卫。如是追逐凡经七返。尔时如来观诸盲人善根已熟。便住待之。佛光触身。应时两目即得开明。乃见如来四众围绕。身色晃昱如紫金山。前诣佛所五体投地。为佛作礼。异口同音。共白佛言。唯愿垂矜。听在道次。佛曰。善来比丘。须发自堕法衣在身。重为说法。得阿罗汉(出贤愚经第六卷)

旃陀罗儿被佛慈化悟道第十八

舍卫城里。有一旃陀罗儿(贤愚经云尼提)除粪自活。尔时世尊入城分卫。次至彼家。客除粪者即避余巷。如来逆之。其人自念。吾担粪不净。今日何由得觐世尊。复诣一泽。佛遥唤曰。吾为汝来。其人报曰。不敢亲近。不审世尊何所教诫。乃能慈愍与罪人语。世尊告曰。欲度卿为沙门。其人白佛。地狱畜生亦得为道乎。佛言。吾今出世。正为罪苦。手执其人。上升虚空。至恒水侧。沐浴身体。复至祇洹。敕诸比丘。度为沙门。其人劝励精勤日新。未经旬日便得须陀洹果。至罗汉果。六通清彻涌没自由。诣大方石当中央坐补纳故衣。王闻佛度旃陀罗儿。念佛出释种豪族姓家。左右弟子皆出四姓。来入宫室。受供信施。五体投地。接足而礼。今闻如来度旃陀罗。云何礼敬。吾今当往责数如来。未到之顷。见前比丘坐大方石。有五百净居天围绕礼觐。王前语曰。烦白世尊。波斯匿王欲觐世尊。比丘闻已即没石中。从精舍出具以白佛。佛言知时。比丘还从石涌出。语王。如来有教。先问此比丘云何得入是刚[革*卬]石。涌没自由。前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前白佛言。向者比丘。为名何等。有此神力。佛告王曰。此是客除粪人。尔时世尊以此因缘便说二偈。犹如秽污恶。地田沟深坑。生香洁莲华。云何大王有目之士。当取此华不。王言。世尊。华极香洁。当取庄饰秽污。观母胎于彼胎中生功德华。时王白佛。彼人快得善利。不可思议。自今以始。请此比丘。供养四事(出旃陀罗儿经)

猎师舍家学道事第十九

昔佛在摩竭国。甘梨园中。城北石室窟中。有众多猎师。入山游猎。广施罗网。杀鹿无数。复还上山。时有一鹿。堕彼弶中。大声唤呼。猎师闻已。各各驰奔。自还堕弶。伤害人民。不可称数。虽复不死被疮极重。痛不可言。各相扶持。劣乃到舍。求诸膏药。以拊其疮。室家五亲各迎尸丧。归还耶旬之。其中被疮众生。自知疮差。厌患游猎。宿缘应度。种诸善本。便自舍家学道作沙门。尔时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众生。前后围绕。而为说法。尔时世尊。为彼众生。欲拔其根修立功德。示现教戒。永离生死常处福堂。于大众中。而说此偈。

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

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

时彼猎者虽为沙门。不自觉知。如来今日。证明我等。定为猎师。内自惭愧。自省本过。在闲静处。思惟止观。系意不乱。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出家学道修无上梵行。自身作证而自娱乐。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生死。如实知之。尔时诸比丘。皆得阿罗汉。六通清彻。无所挂碍。是故说此偈。

能觉知是者爱苦共生有

无欲无有想比丘专念度(出猎师舍家学道经)

End

黄念祖:泉池功德 第十七卷

泉池功德 第十七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洁。具八功德。】本品是讲泉池的功德。上品中所说的讲堂,在其左右是泉池交流。开头这两句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十七卷 第四十九章 色界四禅十八天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七卷 第四十九章 色界四禅十八天内容提要:十八天名字: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福生天、福爱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七卷

卷第十七:《梵行品》导读本品是由正念天子发问如何修梵行以成就无上正觉,而由法慧菩萨回答所构成。刚开始出家的菩萨,究竟要如何修清净的梵行,才能迅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呢?法慧菩萨说,要对十种法来观察其是否为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七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七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法嗣第五世二十六人。袁州洞山良价禅师法嗣二十六人一十八人见录。洪州云居山道膺禅师。抚州曹山本寂禅师。洞山第二世道全禅师。湖南龙牙山居遁禅师。京兆华严寺休静禅师。京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七卷

五灯会元 第十七卷◎临济宗南岳下十一世○石霜圆禅师法嗣△黄龙慧南禅师隆兴府黄龙慧南禅师,信州章氏子。依泐潭澄禅师,分座接物,名振诸方。偶同云峰悦禅师游西山,夜话云门法道。峰曰:澄公虽是云门之后,法道异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七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七卷○云门(文偃)匡真禅师广录中 (门人明识大师赐紫守坚集)△垂示代语师因不安。云:打草鞋行脚去。无对。师云:汝问,我与汝道。僧便问:和尚什么处去?师云:四维上下对机设教去。代前语云: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七卷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七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礼侍者断七请普说。僧问。和尚室中道。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遂以坐具打地一下云。学人为蛇画足。却请和尚头上安头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七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七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拈古中举。德山小参示众云。老僧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时有僧出礼拜。山便打。僧云。某甲话也未问。因甚打某甲。山云。尔甚处人。僧云。新罗人。山云。未跨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七卷

祖堂集 第十七卷祖堂卷十七大慈大慈和尚嗣百丈,在抚州。师讳寰中。有僧辞,师问:什摩处去?对云江西去。师云:将取老僧去,得摩?对云非但和尚,更有过于和尚者,不能得将去。后有人举似洞山,洞山云:但道得。师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七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七卷浮山远禅师禅师名法远、郑圃田人也。出于王氏。年十九、游并州。见三交嵩禅师、求出世法。嵩曰、汝当剃落。堕三宝数、乃可受法。远曰、法有僧俗乎。嵩曰、与其为俗、曷若为僧。僧则能续佛寿命故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