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三卷 别译杂阿含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30 10:48

第十三卷 别译杂阿含经

(二五六)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皆当勤修善行。渐渐增长。如月初生。时有比丘。初始受戒。渐修惭愧。善持威仪。往返人间。柔和恭顺。不为佷戾。能制身心。如明眼人。避深空井及山峻岸。比丘亦尔。如月初生渐渐增长。善行日新。佛复告诸比丘。今此会中。迦葉比丘。勤修善行。如月初生渐渐增长。渐修惭愧。往返人间。能制身心。柔和恭顺。终不佷戾。如明眼人。能避深井。远离峻谷。迦葉比丘。亦复如是。佛告比丘。何等比丘与法相应。堪至诸家。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来则是诸法根本。诸法之导法所依凭。善哉世尊。愿为我等。敷演斯义。我等闻已。至心受持。佛复告诸比丘。谛听谛听。至心忆念。若有比丘。无所染着。不爱缚家。不生增减。心无嫌恨。亦不嫉妒。见他利养。心生欢喜。见他施彼亦不忿恨。于修福者咸皆随喜。又不自赞己有德行。诸所言说恒为一切见余比丘。同至他家。终不讥毁。于自他所心无高下。若诸比丘。能修善心。如向所说。乃名随顺。如法周旋往返人间。尔时世尊。于虚空中。而自运手。告诸比丘。今我此手。不着于空。不缚于空。无有嫌隙。亦无嗔恚。此手宁有缚着增减已不。诸比丘。即白佛言。世尊。此空中手无缚无著。无有增减。佛告比丘。如是如是。若有比丘。心无缚着。如空运手。乃可出入往返诸家。不生增减。不生懊恼。亦不嫉妒。见他利养。心生欢喜。见他布施不与于己亦不忿恨。见修福者普皆随喜。乃至心无高下。佛告比丘。迦葉比丘。亦复如是。往返人间心无缚着。乃至心无高下。佛复空中第二运手。告诸比丘。如上所说。乃至迦葉比丘。亦复如是。佛告比丘。云何比丘。出入诸家为人说法。云何得名清净说法。云何名为不清净说。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来则是诸法根本。法之所导。法所依凭。善哉世尊。愿为敷演。我等闻已。至心受持。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至心忆念。若有比丘。为人说法。作如是念。我为彼人而说于法。当令彼人信敬于我。能多与我饮食衣服病瘦医药。若作是说者。是名不净。若有比丘。为人说法。欲令听者证解佛法。除现在苦。离诸热恼。不择时节。导示善趣。为其显现。乃至能令知者自知。不从他教。难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能令听者闻其所说。如法修行。为令听者于长夜中得法得义得利得安。如是说者。名为清净慈悲之说。怜愍利益欲使正法得久住故。如是说法名为清净。是故比丘。应作是念。为人说法。当作是学。第三亦如上所说。迦葉比丘。能如是说。为令听者证解佛法。乃至欲令正法得久住故。怜愍利益作如是说。是名清净。称可佛法。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五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佛告诸比丘。若有比丘。将欲往诣于檀越家。先作是念。若有所施。当速与我勿令迟晚。至心施我。莫不至诚。愿使多得。勿令寡少。惠我精细。勿得粗涩。若作是念。决定意者。往檀越家。檀越虽与。不至心施。不恭敬与虽施饮食。不令丰足。与其粗涩。不与精细。设有施与。迟缓不速。而此比丘。不称意故。羞耻愁忧生损减心。而此比丘。应作是念。至檀越舍。彼非己家。云何而得称遂其心。何故生念。欲令檀越速施不迟。乃至精细不用粗涩。若作是念。设无所得。心不悔恨。离于增减。无有怨嫌。设彼檀越少有所施。不至心与。迟晚不速。乃至与粗。不与精细。如是比丘。心不嫌恨。亦不愧耻。心无增减。迦葉比丘。作如是心。至檀越所。斯非己家。云何而得。自称其意。望彼至心速施不迟。乃至精细。莫得粗涩。迦葉比丘。作如是念。至檀越家。虽不得施。都无惭耻。心不损减。是故比丘。应作是心。至于他家。不应生念。速施于我。乃至精细。是故汝等。当作是学。如迦葉比丘往檀越家。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五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摩诃迦葉。在彼舍卫旧园林中毗舍佉讲堂。时尊者摩诃迦葉。即于其夜。从定而起。从定起已。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佛告迦葉。汝当教授诸比丘等。指道教照禅定之法。为说法要。何以故。我恒教授是比丘等。汝亦应尔。我常为诸比丘。说于法要。汝亦应尔。迦葉白佛。是诸比丘。不能受语。难可教授。佛告迦葉。汝于今者。以何因缘。不为说法。迦葉复白佛言。今二比丘。一是阿难共行弟子。名曰难荼。二是目连弟子。名阿毗浮。是二弟子。互诤胜负。各自称言。我知见胜。我所说胜。互共相引。欲决知见及以言说。为我说妙。为汝说妙。为我句义具足。为汝句义具足。尔时阿难。侍于世尊。以扇扇佛。尔时阿难。语迦葉言。止止尊者。听我忏悔。如此比丘。新入佛法。愚无智慧。未有所解。尊者迦葉。语阿难言。尔止阿难。汝莫僧中作偏党语。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可往唤彼二比丘。时彼比丘。奉教往唤语二比丘言。世尊唤汝。时二比丘。承佛敕命。即往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立。尔时世尊。告二比丘。汝等二人。实作是语。我读诵多我所知多我所说言句偈不阙。欲决胜负。为有是不。时二比丘白佛言。实尔世尊。佛复告言。汝若解我所说修多罗祇夜授记说偈优他那尼他那伊帝目多伽本生毗佛略未曾有优波提舍本事是十二部。汝若读诵。令通利者。是等经中。为有胜负以不。时二比丘白佛言。世尊。是十二部。实无是说。佛复告二比丘言。说十二部经。为欲除灭诤讼胜负。汝今云何作如是说。汝等愚人。作如是解。我岂可有如是说耶。若生诤讼。此非佛法。又复不应出家之法。我佛法中。终不如是我胜汝负。乃至我所说法句义具足。汝之所说句义不足。如是诤讼。实非我说。汝二比丘。如斯之事。汝应作不。时二比丘。即礼佛足。白佛言。我等闻佛所说。自知有过。实如婴愚。无所知解。作不应作。所作不善。乃共相决种种胜负。实有是过。唯愿世尊。怜愍我故。听许忏悔。佛言。知汝诚心殷重忏悔。汝实婴愚。无所知解。所作不善。不如佛教。非出家法。乃诤胜负。各云多知。乃至我所言说句义具足。汝不具足。如是胜负。实不应作。吾今受汝诚心忏悔。使汝善法增长无有退失。何以故。若能至心。实知有罪然后忏悔。后莫复作。如是忏者。善法增长。无有退失。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顶礼而去。

(二五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摩诃迦葉。住旧园林毗舍佉讲堂中。时尊者迦葉。于日没时。从禅定起。往至佛所。礼佛足已。在一面坐。佛告迦葉。汝可教授诸比丘等。当为说法。所以者何。我恒教授。汝亦应尔。我常为诸比丘说法。汝亦应尔。迦葉白佛。是诸比丘。难可教授。不能受语。佛告迦葉。汝于今者。见何因缘。而不为说。迦葉对曰。若不信者。退失善法。便生懈怠。无有惭愧。愚痴无智。贪着他物。有恚害心。睡盖所覆。掉动不停。于法疑惑。深着我见。具于烦恼垢污之心。喜嗔失念。无暂定。有如是等种种不善恶法。决定具有。如斯等人。尚无少善。况复增进善法。无有退失。若复有人。具于信心。不退善法。精进不倦。能修惭愧。有智之人。具行善法。无有贪想。远离嗔嫌。除睡眠盖。心不掉动。无有疑惑。不着身见。心净无染。不喜嗔恚。能住心念。具于禅定。善法不退。若有具上种种善法。我尚不说彼人善法停住。况不增长。如斯等人。于日夜中。善法增长。佛告迦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若不信者。退失善法。乃至如斯等人。尚无少善。况复增长。若复有人。具信心者。不退善法。乃至我尚不说彼人善法停住。况不增长。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摩诃迦葉。住旧园林毗舍佉讲堂。时尊者迦葉。于日没时。从禅定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佛告迦葉。汝可教授诸比丘等。为其说法。所以者何。我常教授。汝亦应尔。我常为彼而说法要。汝亦应尔。迦葉白佛言。世尊是诸比丘。不能受语。难可教授。佛告迦葉。汝何以故。而不教授为其说法。迦葉对曰。世尊是法根本。是法之导。法所依凭。善哉世尊。愿为敷演。我闻语已。至心受持。佛告迦葉。汝今善听。受持忆念。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迦葉白佛。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迦葉。昔有比丘。自修阿练若行。赞叹修阿练若行者。自行乞食。着粪扫衣。赞叹乞食着粪扫衣者。少欲知足。常乐空闲寂静之处。勤修精进。心不驰散。恒乐禅定。自尽诸漏。赞尽漏者。以是之故。一切比丘。咸来亲近。而问讯之。而此比丘。语诸来者。善来比丘。可就此座。汝名为何。是谁弟子。履行贤良。应沙门法。夫出家者。宜应如汝作于沙门。若见汝者。学汝所为。不久必当获于己利。新学比丘。睹斯事已。而作是念。彼有比丘。共相恭敬。我今亦当习学其行。自修阿练若行。赞叹修阿练若行者。自行乞食。着粪扫衣。赞叹乞食着粪扫衣者。少欲知足。常乐空闲寂静之处。勤修精进。心不驰散。恒乐禅定。自尽诸漏。赞尽漏者。以是之故。一切比丘。咸来亲近。安慰问讯。而此比丘。语诸来者。善来比丘。可就此坐。汝名为何。是谁弟子。履行贤良。应沙门法。出家之人。宜应如汝。作于沙门。若见汝者。学汝所为。不久必当获己义利。诸新学者。若生是念。长夜利益。得义得乐。名自济拔。能令正法得久住世。是人进趣。终不退没。佛告迦葉。若有比丘。生则有福。初始出家。多得利养。衣服汤药。床敷敷卧具。四事丰饶。复有比丘。见是比丘。亲近谈语。安慰问讯。时此比丘。语彼比丘。汝名何等。是谁弟子。生则有福。多得利养。衣服汤药。床敷卧具。四事丰饶。若有比丘。亲近汝者。四事不乏。若有新学比丘。睹斯事已。应作是念。彼有生福比丘。共相恭敬。我今亦当修如是行。衣服卧具。饮食汤药。四事供养。亦常丰饶。若新学比丘。作如是意。学如是事已是名长夜衰耗。都无利益及以利乐。非沙门法。受诸苦恼。名自轻毁。梵行不立。没于淤泥。为恶所欺。具于结使。数受诸有。名生热恼。获得苦报。必当受于生老病死。时大迦葉。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六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摩诃迦葉。住旧园林毗舍佉讲堂。时大迦葉。于日没时。从禅定起。往至佛所。顶礼佛足。却坐一面。尔时世尊。告迦葉言。汝今朽老。年既衰迈。着此商那粪扫纳衣。垢腻厚重。汝今还可诣于僧中。食于僧食。檀越施衣。裁割坏色。而以着之。迦葉白佛言世尊。而此纳衣是我久服。我亦赞叹着纳衣者。云何可舍。佛告迦葉。汝见着纳衣者。有何义利。长夜服玩。自行阿练若行。赞叹阿练若行者。自行乞食。赞叹乞食者。迦葉白佛言。世尊。我见纳衣者。有二种利。于现在世。安乐而住。未来之世。为诸比丘。作照明法。为后世人之所习学。后世人辈。当发是意。昔佛在世。大德比丘。久修梵行。善乐佛法。深达法式。少欲知足。自行阿练若行。赞叹阿练若行者。着粪扫衣。赞叹着彼粪扫衣者。次行乞食。赞叹乞食者。未来世人。多生此心。欣慕斯法。为作救拔。义利安乐。佛赞迦葉。善哉善哉。汝若如是。于长夜中。怜愍世间。利益弘多。为作救济。义利安乐。若有沙门及婆罗门。毁头陀者。是等即为毁呰于我。若有赞叹头陀功德。是等即为赞叹于我。所以者何。我以种种因缘无数方便。赞叹头陀所得功德。安立头陀。赞叹头陀。诸行中胜。汝从今日已后。常应自行阿练若行。赞叹能行阿练若行者。时大迦葉。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六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摩诃迦葉。在于边远。草敷而住。衣被弊坏。染色变脱。须发亦长。来诣佛所。尔时世尊。大众围绕。而为说法。时诸比丘。见迦葉已。皆生是念。彼尊者。不知出家所有威仪。衣色变秽。须发亦长。威仪不具。尔时世尊。知诸比丘心之所念。为欲令彼生钦尚故。遥见迦葉。即语之言。善来迦葉。寻分半座。命令共坐。我当思惟。汝先出家。我后出家。是故命汝。与尔分座摩诃迦葉。闻斯教已。即怀惶悚。便起合掌。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是我大师。我是弟子。云何与师同共同坐。第二第三。亦作是言。佛告迦葉。实如汝言。我是汝师。汝是弟子。即命迦葉。汝可于彼所应坐处。于中而坐。时尊者迦葉。即奉佛教。敷座而坐。尔时世尊。为欲令彼诸比丘等。益增厌恶。自呵责故。为欲赞叹摩诃迦葉功德尊重与佛齐故。告诸比丘。我修离欲之定。入于初禅。作意思惟。迦葉比丘。亦欲离恶不善。有觉有观。入于初禅。亦复昼夜。欲入初禅二禅三禅。及第四禅。亦复如是。我若发心欲入慈心。无嫌怨心。无恼心。遍广心。善修无量。于其东方。作如是心。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作是心。我于昼夜。欲修是心。摩诃迦葉。亦复如是。欲入慈心。无嫌怨心。无恼心。遍广心。善修无量。于其东方。作如是心。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作是心。我若修于悲喜舍心。我于昼夜。常入此心。摩诃迦葉。亦复如是。于昼夜中。常入此心。我欲灭除恼坏。却于色想。除若干想。入无边虚空。亦欲昼夜常入此定。识处不用处。非想非非想处。亦复如是。我亦欲入神通等定。能以一身。作无量身。以无量身。还作一身。我欲观察诸方上下。入于石壁。无有障碍。犹如虚空。坐卧空中。如彼雁王。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至梵天。手扪日月。若我昼夜欲修是定。迦葉比丘。亦复如是。欲入于彼神通等定。能以一身。作无量身。以无量身。还为一身。观察四方四维上下。能以此身。入于石壁。无有障阂犹如虚空。坐卧空中。如彼雁王。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至梵天。手扪日月。亦欲昼夜常入此定。天眼天耳。及他心智。宿命漏尽。亦复如是。尔时世尊。我彼无量大众之中。称赞迦葉功德。尊重如是。种种与己齐等。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End

黄念祖:寿众无量 第十三卷

寿众无量 第十三卷黄念祖老居士【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佛对阿难说:无量寿佛命有多久,没有方法能说,不可以称量,不可以计算,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三卷

卷第十三:《光明觉品》导读世尊从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的境界是此品全部的内容。世尊以此不可思议光明遍照此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的各种万法万界也在此光明中显现。此光明又照至过此世界十佛土,乃至过十亿世界的百亿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三卷○赵州(従谂)真际禅师语录并行状师即南泉门人也。俗姓郝氏,本曹州郝乡人也,讳従狱。镇府有塔记云:师得七百甲子欤。值武王微沐,避地伏崃,木食草衣,僧仪不易。师初随本师行脚到南泉。本师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三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三卷怀让禅师及曹溪别出共七十七人。怀让第七世。郢州芭蕉山慧清禅师法嗣四人二人见录。郢州兴阳清让禅师。洪州幽谷山法满禅师。郢州兴阳义深禅师芭蕉山第二世住遇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吉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三卷

五灯会元 第十三卷◎青原下四世○云岩晟禅师法嗣△洞山良价禅师瑞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会稽俞氏子。幼岁従师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师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其师骇然异之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三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三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小参六高邮乾明受敕。住金山龙游寺。当晚小参。僧问。明历历露堂堂。因什么乾坤收不得。师云。金刚手里八棱棒。进云。忽若一唤便回。还当得活也无。师云。鹙子目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三卷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三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师到雪峰值建菩提会请普说。问话毕乃云。菩提宿将坐重围。劫外时闻木马嘶。寸刃不施魔胆碎。望风先已竖降旗。雪峰法窟真歇场中。人人怀报佛报祖之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三卷

祖堂集 第十三卷祖堂卷十三招庆招庆和尚嗣长庆,在泉州,师讳道匡。汉国朝州人也。姓李。入闽,参见怡山,密契心源。后以泉州王太尉请转法轮,闽王赐紫号法因大师矣。师上堂,良久云:大众谛听,与你真正举扬,还委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三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三卷福昌善禅师禅师名惟善、不知何许人。住荆南福昌寺。嗣明教宽禅师。为人敬严、秘重法道。初住持时、屋庐十馀间。残僧数辈。善晨香夕灯、升座说法、如临千众。禅林受用、所宜有者、咸修备之。客至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