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三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2 09:32

第十三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佛在劫比罗城尼瞿陀园中。当度五百释子及邬波离时。诸苾刍咸皆有疑。以缘白佛。此邬波离。昔作何业为王剃士。尔时佛告诸苾刍。往昔国王。有一剃头人。有辟支佛来立门前。语彼人曰。善男子。与我剃头当获善果。彼剃头人有一外甥。其舅告曰。我为王使。汝可于后当为此人如法而剃如国王一种。时彼外甥闻舅是言。即自思惟。遣与此人如法剃头。必应多得功德。作是念已即便谛念。为辟支佛如法剃头。时辟支佛复思念云。彼人与我如法剃头。我当护助必令此人多获利益。时辟支佛作是念已。即腾虚空变现种种神变。彼人见已甚生希有。合掌礼敬五体投地。便发愿云。我今既与此人剃头。如国王相似。愿我来生于世世中。常得与诸国王剃头。如我舅无异。佛告诸苾刍。彼时外甥者。今邬波离是。由于先世与辟支佛剃头发愿故。今与王为剃头人。

尔时佛复告诸苾刍。此邬波离。于先世时复有余愿。我今说之。汝等谛听。往昔村中有一长者。取得一妻生于二男。彼时国王。有一剃头人。与此长者共为亲友。彼剃头人甚有财宝。无有男女。常私念云。我今多诸财物。而无子息。一旦终没无可委付。必被国王尽取将去。时彼长者。见剃头人愁忧不乐。即便问曰。汝今云何愁忧如此。时剃头人即如上答。长者告曰。我有二子。今将小者与汝为子。作是议已。便取小儿以为其子。后时长者遇病命终。长者太子。与诸童儿共相嬉戏。因或斗骂。诸童子言。汝非族姓。何以故。汝弟见为剃头家子。尔时此儿。既被斯言愁悴不乐。便私念云。若我小弟不与剃头家为子者。我今云何被他毁辱。我今应当收夺取弟。作是念已即夺弟归。时剃头人心怀懊恼。便集其家剃头种类。告彼众曰。我养彼儿经多年岁。今夺将去。我诸眷属自今以后。勿与此家作剃头人。时彼兄弟不得剃头。发毛爪甲皆悉长丑。国王忽见即便问曰。汝今云何发毛爪甲作许长丑。时彼兄弟答国王言。王剃头人制诸种类。令于我家勿为剃头。王重问曰。彼有何故。时彼兄弟具说前事。国王闻已即便告言。父与他儿不合更夺。既奉王教。即便将弟与彼为儿。后兄议曰。由弟与彼剃头为子。恒令我等被他毁辱。我今应当杀去我弟。必免斯语。时有人闻。往剃头家告其弟曰。汝兄等议。恐辱种族。当欲杀汝。宜善防护。弟闻是语已告剃头人曰。兄今欲来杀我。今宜放我出家学诸仙道。剃头人念。我若苦留此儿不许出家。必被他杀。我今不如放令出家。父既念已告其儿曰。我今放汝出家。汝得仙法将归教我。子便白曰。善哉奉命。尔时其子即往山林仙人住处。寻诸仙人了不相见。即自端坐系念思惟。便证辟支佛果。既证果已即便念云。我先与义父共言誓曰。若得善法归来相教。作是念已即往父所。到已腾空作诸神变。其父见已心甚欢喜。合掌发愿。令我世世常与国王作剃头人。时剃头人于后值五辟支佛。皆发斯愿。令我世世为诸国王作剃头人。复于四生值佛世尊。亦发斯愿。佛告诸苾刍。彼剃头人者。今邬波离是。由先世时发斯愿故。今为国王作剃头人。

复次诸苾刍。复作是疑。邬波离作何福业。证阿罗汉持律第一。佛言。其邬波离复有因缘。汝等善听。我今为说。乃往过昔于贤劫中人寿二万岁。有佛世尊出现于世。号曰迦摄波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时佛有一弟子。是阿罗汉持律为最。时邬波离为彼弟子。终身梵行不获果利。临终之时而发誓愿。我所持戒福业善根。愿我当来释迦牟尼如来出现世时。与彼世尊作持律弟子。如我邬波驮耶无异。其弟子者。即邬波离是。为先发愿故。今获斯果。是故苾刍。黑业黑业报。白业白业报。杂业杂业报。应舍二业继修白业。乃至广说如前。

尔时世尊在菩提树下。降伏三十六俱胝魔军。证得无上正遍知觉。时魔即往劫比罗城于虚空中。告净饭王及诸宫人群臣百姓曰。沙门乔答摩今夜已死。时净饭王闻之。心怀懊恼闷绝擗地。及诸宫人群臣百姓亦皆如是悲泣懊恼。时净居天观察下方。乃见斯事即下空中。告迦比罗城国王人众曰。乔答摩不死。今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遍知道。时净饭王及宫人国臣。忽闻此言踊跃欢喜。当此之时。甘露饭王诞生一子。以诸众人欢喜日生故。因号此儿。名曰阿难陀。既生此儿。置八乳母共养育之。时甘露王召诸相师。遣占此儿。相师报曰。今汝此儿。当与释迦牟尼佛亲为侍者。时甘露王既闻此言。便作是念。今我此子宜加守护。不应令释迦牟尼佛见。后时佛来至于劫比罗城其王即将此子藏避于广严城中。待佛去已还将归来。世尊常法。于一切众生。心无不见无有不知。此事于妄语戒中及十八头鱼中说并同。乃至世尊作如是念。此阿难陀童子逮最后身。合于我法中而得出家为亲侍者。我所说法皆能领受。更无遗失。我涅槃后成罗汉果。为度阿难陀故。须入劫比罗城甘露王宫。令彼王宫城人不知我来。世尊作此念已。即作神通。并苾刍僧伽围绕。入甘露王宫。如法而坐。其王闻佛到来宫内。即将阿难陀童子藏隐一房中。佛知是已即作神力。令彼房门自然开辟。其阿难陀。先至佛所礼世尊足。即便把拂在佛背后。侍立扇佛。其甘露王后来。礼世尊足已却坐一面。佛即为王说种种微妙法已。即从坐去。其阿难陀童子。先业因缘故。还随佛去。其王及夫人婇女眷属。撮留阿难陀童子。亦不能留得住。佛即告王及夫人等。此阿难陀童子是最后身。汝等亦不能留。宜应听去。王即启佛。若当如此。世尊且放归家。我当如法发遣。佛言。如是听汝。时甘露王。即使诸内外一切亲族及请沙门婆罗门等。设食供养。乃至贫穷下贱乞人。皆施钱财衣服。阿难陀童子。于其会中别诸亲族。身着璎珞乘七宝庄严象。多将侍卫前后围绕。往尼拘律陀林中。至劫比罗城门。所乘之象见池中有诸妙莲花。其象即往池边。以鼻卷取莲华。其占相师占相此事。白甘露王曰。阿难陀童子今出游学。一闻于耳不忘于心。时阿难陀到尼拘林。从象而下步诣佛所。顶礼恭敬在一面坐。佛告十力迦葉。汝应与此大欢喜童子如法度之。十力迦葉既奉佛命。即便度之为受具戒。尔时世尊。从劫比罗城。往王舍城竹林园中。时阿难陀背上生一小疮。佛令侍缚迦治之。即依佛教。为阿难陀治。是时世尊坐师子座。为诸大众广说法要。具寿阿难陀亦在此会听法。侍缚迦作是念云。我治阿难陀疮。今正是时。何以故。听法心至。割截不知痛故。作是念已。便取妙药傅其疮上。疮既熟已。以刀割之出其脓血。复以妙膏傅上。因即除差。然作此法时。阿难陀以听法故。了然不觉。佛说法已。侍缚迦白世尊曰。我于听法坐中治阿难陀疮。割截针决。阿难陀以听法故。皆不觉知。具寿阿难陀报曰。我为听佛法故。假令割截我身碎如油麻。都不觉痛。是时能治医王。见斯事已生希有心。时诸苾刍咸皆有疑。请世尊曰。大德。尊者欢喜曾作何业。遂于背上生痈疮耶。佛告诸苾刍。欢喜先业汝今应听。广说如前。乃至说伽他曰。

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乃往古昔。于一边国。名鸡罗吒。有王治化。当时无佛。唯有独觉出现世间。时有独觉圣者。为乞食故。至此城中诣国王宅。王见生嗔。便以弹丸打其脊背。时彼尊者降自贡高。知彼非器舍之而去。诸苾刍。昔时王者。即欢喜是。由以嗔心以弹打辟支佛故。五百生中常于背上受恶疮报。今末后身余报如是。苾刍。若作黑白杂业当受其报。广说如前。具寿欢喜有常法。若与如来真身相随行者。其心则常恭敬。若与如来化身行者。其心则少恭敬。时有一长者。请如来及诸苾刍。于其家中设诸供养。尔时世尊。至时着衣持钵。与诸苾刍前后围绕。赴长者供。饭食讫还来本处。苾刍问阿难陀曰。汝于今日随如来赴供。为随真佛。为随化佛。阿难陀报曰。我于今日。与佛世尊相随往彼。非化身也。诸苾刍曰。以何知之。阿难陀曰。我若与真佛行者。心自恭敬内怀惭愧。若与化佛行者。则不如此。诸苾刍递相报曰。此阿难陀甚为希有。能知真身化身差别诸相贵贱等类。于是远近咸知阿难陀善别诸相。尔时世尊。从王舍城往室罗筏城。至誓多林中住。具寿阿难陀。着衣持钵入室罗筏城乞食。时有一婆罗门。于中路逢阿难陀。作是念云。我先闻此沙门乔答摩弟子善能占相。今应试之。为解不解。便问阿难陀曰。今此路傍胜叶波林。凡有几叶。阿难陀报曰。有如许百如许千如许万如许拘胝。报已便去。时彼婆罗门。即于林中取一把叶数之。知有七百七十七叶。弃之林外默然而住。时阿难陀乞食已。复还归来由于旧路。彼婆罗门问曰。圣者。今此林中凡有几叶。报曰。前者有如许百千万拘胝。今者欠七百七十七叶。时婆罗门闻此报已。叹甚希有善解算数。时诸苾刍闻已生疑白佛言。世尊。此具寿阿难陀。先种何业善能占相算数。佛告诸苾刍。昔种福业广说如前。乃至说伽他曰。

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佛告诸苾刍。往昔世时。波罗痆斯城中有一婆罗门。取得一妻生得一子。生至二十一日。会诸亲族设诸饮食。因为此儿立名号。曰大白。年渐长大游行人间。学六万颂算数之法。善得明了。复教他人算数之法。由此因故。五百生世明了。亦教他人。今最后身得此通达。时具寿阿难陀。复于一时。往波斯匿王宫中。胜军见来。欢喜顶礼在一面坐。白尊者曰。我从生已来自然业感。常有一银娑罗香粳米饭二头熟雉一枚甘蔗。每以食时从空而下入银盘中唯一头雉常落地上不落盘中。时具寿欢喜。既闻斯言甚生希有。还至僧坊以告诸人。时诸苾刍咸以此缘往白世尊。佛告诸苾刍。往昔此波罗痆斯城有一长者。多诸珍宝及多田庄。于其庄上。送新粳米。及送死雉并甘蔗等。世间常法。若佛不出于世。当有辟支佛现教化。时有一辟支佛巡门乞食。至长者家入其门内。长者见彼威仪端正言辞柔软。心生欢喜。便将新粳米饭及炙雉二头并甘蔗一枚。以施独觉。时彼独觉以钵受之。甘蔗与饭及以一雉。得入钵中。一雉落地。由此业因受斯果报。时彼长者。今胜军王是。于无量百千世。生于天上受诸快乐。受天报已。复生人间作王。感斯胜事。是故汝等。若欲供养僧食。应勤施与。勿令落地。时胜军王闻佛世尊记说往昔之事。心生欢喜。于佛法僧起大信心。独坐一处作是思念。由我前生供养辟支佛故。获如是报。我应广设佛法僧等。必于来世受大利益。作是念已。占事人奏曰。明日阿难陀应合得缠头赏位及灌顶位。王闻此言默然不语。具寿阿难陀。于其夜中。额上忽然生一恶疮。经一宿已王遂闻之。即便生念。供养有德之人获福无量。我亲供养。作此念已即敕天下。所有名医咸集朝所。阿难陀有病。卿等往治。诸医奉诏。适阿难陀所。便自选择得一好手。遂即下针刺去恶血。王自执持千辐轮伞。盖阿难陀上。刺血了已更傅好药。王自以帛缠阿难陀首。当日疮差王遂礼拜辞阿难陀去。众僧见此事已咸生疑惑。便白佛言。大德世尊。阿难陀。过去作何福业。今感国王亲自承事。佛言。此阿难陀昔种福事。广说如前。佛告诸苾刍。往昔波罗痆斯城有一医师。时有辟支佛病。往医师所。彼医即便尽心恭敬。白辟支佛言。尊者。所须衣食一切医药。我总供奉之。必至病差。如言奉事乃至病除。佛言。诸苾刍。尔时医师者。今阿难陀是。由昔供养病辟支佛故。无量世中生天受福。五百生中常于人间受胜果报。一切国王及婆罗门诸宰贵等亲自供养。今最后身。感胜军王亲执伞盖。万乘之主屈驾承事。如前广说。

尔时世尊。从室罗筏城往婆罗城。渐渐游行至于城外。到一村住。其村名曰婆罗门村。大声闻众围绕世尊。不远而住。所谓上坐阿若憍陈那。具寿马胜。具寿贤子。长气苾刍。大名苾刍。耶舍苾刍。圆满苾刍。无垢苾刍。牛王苾刍。妙臂苾刍。具寿舍利弗。具寿大目揵连。具寿大迦葉波。具寿俱絺罗。具寿劫宾那。阿尼楼陀。难地迦。金卑罗。住婆罗村住。妙枕苾刍及阿难陀等。无量苾刍大声闻众。于日午后来诣佛所。顶礼佛足次第而坐。尔时世尊告诸苾刍。吾今年迈气势渐微。为诸四众说法无力。

佛在波罗痆斯城婆罗门村中间。是时舍利子大目揵连。劝请阿难陀与佛作侍者。阿难陀一依尊者教。佛即赞叹阿难陀。是时苾刍众咸皆生疑。即白佛言。阿难陀修何福业。今为佛作叔伯堂弟。复作侍者。聪明智慧听闻佛语。更无忘失。佛告苾刍。汝等当知。阿难陀自作是业。广说如前。

佛告诸苾刍。往昔过去时。波罗痆斯城有王。名曰日曜。于其国中作王。制礼令其人人丰乐安宁。无诸衰难。国王于后妃生一子。三七日中唤诸臣佐。朝集设会为子立名臣佐白王王名日曜。子合立名。号大日曜。其子渐长。策为太子。于后王妃更生一子。群臣立名。号为日智。其王太子。每常思念心乐出家。每见父王。或行非法或依国法。太子见是事已。遂即念言。我今于后受王国位。行如是法。即堕地狱无有出时。作是念已往诣王所。跪拜礼毕白父王言。我今愿欲出家。愿王垂慈放我令去。时彼父王告其子曰。有诸仙人外道。事火事天苦行持戒。作如此业。唯求来世生国王家身为王子受诸快乐。汝今此身见受果报。如何舍乐愿行苦事。尔时太子复白王言。听我出家。王知其意不求世乐遂许出家。时彼太子得王放已。即入山中仙人住处出家修道。父王即册其弟日智绍太子位。时日曜太子。既至山中系念思惟。证独觉果。于后时中。身染疾患周旋消散。还至婆罗痆斯城。诸人见已而白王言。日曜太子。入山修道证独觉果。今来城内。王既闻已即迎日曜。礼其足已白言。大仙。汝须衣食我求福德。今请大仙住我园林。随时安置所须之物。我当供给。时彼独觉默然受请。王见受请。即敕日智太子。侍养独觉供给所须。时独觉仙。即于定中观见日智太子。却后七日当舍其命。告太子曰。弟今何故不求出家。弟言。我愿出家。独觉告曰。白父王知。日智太子往父王所白言。我愿出家。愿王听许。王闻此言。遂生忿怒告太子曰。汝兄日曜今已出家。我终没后须有继嗣。今不放汝。时彼独觉闻王不放其弟。即诣王所。说伽他曰。

日曜放日智令随我出家

出家最胜事诸佛所赞叹

父王白言。大仙当知。汝已出家。我之国法须有绍继。唯有日智令知国位。在家修福其事足。得何用出家。时彼独觉。复说伽他曰。

王先别思此事复别却后七日

日智命终

王问独觉。日智太子却后七日必不活耶。答言。如是。王言。若如是者放令出家。太子出家已。发善心供养独觉。彼独觉患风。手执饭钵掉动不安。其太子见。遂将金钏以承其钵。钵遂不动。太子观已欢喜。发如是愿。我今听法亦复如是。法入我心更不倾动。往时独觉未得果证。为弟日智。常说圆满微妙胜法。今得证果更不说法。日智见已白独觉言。汝未出家恒常说法。何因获果遂即默然。独觉报言。我实不说法。日智问曰。谁合说法。独觉报云。汝知应正等觉出世之时。当说种种圆满妙法。太子闻此。发如是愿愿以此善根。未来之世与佛作弟。又得出家亲承供养。闻法领记获大总持。尔时辟支迦谓其弟曰。却后七日汝当报终。常守此心莫令忘失。七日既满未得果证。垂将告谢。重发誓言。如前所愿。尔时佛告诸苾刍曰。时辟支弟。今阿难陀是。缘过去世供养辟支迦。当发愿言。未来世中与佛作弟。亲承供养多闻总持。所以今时为我毗季聪明第一。若水注瓶时。诸苾刍咸皆有疑。即白佛言。其阿难陀。过去行何善业。今蒙世尊于大众中叹美称扬聪明莫比。总持强记领受无遗。佛告诸苾刍。阿难陀往昔自修善业。广说如前。

佛告诸苾刍。往昔之时于贤劫中。于时有情寿二万岁。有佛世尊。号迦摄波。出现于世。在波罗痆斯城仙人堕处施鹿林中。佛有一弟子。多闻不忘聪明第一。彼有弟子。从出家来常修梵行。乃至命终不获圣果。临终之时一心发愿。所作善根。愿当来之世。与释迦如来为亲侍弟子。如今无异。于弟子之中聪明第一。愿释迦如来与我授记。如彼无异。汝诸苾刍。彼弟子者。今阿难陀是。以先世善心发愿力故。今于我弟子中聪明第一。诸苾刍。若作黑白杂染业者。各获其报。汝等应舍杂染黑业。常修白业。

佛在王舍城竹林迦兰铎迦园中。有五百苾刍围绕世尊。皆是阿罗汉。唯提婆达多未得圣果。尔时国土饥荒。人民无食乞求难得。众中有神通苾刍。即腾虚空或下赡部林中。取香美赡部之果。满钵充足还至本处。供养四众自亦饱足。或往蜜罗林。下迦比陀林。或下甘露园。或下阿犁勒林。取香美之果。满钵充足还至本处。供养四众自亦充足。或有苾刍神通自在。即腾虚空往北俱卢洲。取自然粳米香美之者。满钵充足还至本处。供养四众自亦饱足。或有苾刍神通自在。虚空游行往至余国。乞种种美妙饮食。乃至满钵广说如前。或有苾刍。以神通力往四天王所。或往三十三天中。取天厨精妙饮食。满钵充足。乃至广说如前。尔时提婆达多。见诸苾刍有如此神通取诸果食。作如是念。此国土饥荒。人民无食等。广说如前。乃至三十三天取天厨饮食。四众充足自亦饱足。我若有神通。即腾虚空下赡部林中。取香美赡部果。满钵充足。我亦供养四众自亦饱足。广说如前。乃至三十三天。取天厨饮食。四众充足自亦饱足。谁有与我力得见圣道。依彼教力我得神通。作是念已。从坐而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而立一面。提婆达多白世尊曰。唯愿慈悲。教我圣道令得神通。尔时世尊。知提婆达多起罪逆心已。告提婆达多。汝应受增戒中勤心修习。即得神通。乃至增心增智。应受心中当勤修习。即得神通及得余法。时提婆达多闻此语已。作如是念。世尊不肯教我神通法道。作是念已从座而起。往诣具寿阿若憍陈如所。到已问阿若憍陈如曰。上座。唯愿慈悲。教我圣道令得神通。尔时阿若憍陈如。观佛知提婆达多起罪逆心。观已告提婆达多曰。汝应增色心中勤习。即得神通及得余法。提婆达多闻此语已。作如是念。此上坐亦不肯教我神通道法。即往诣马胜贤子禅气大名圆满无垢牛王眼妙臂乃至五百上坐边去。到已问曰。上坐慈悲。教我圣道令得神通。尔时妙臂等五百苾刍。咸观佛意知提婆达多起罪逆心。观已告提婆达多曰。汝应增色心中勤习。即得神通及得余法。乃至受想行识。汝应增意心中勤习。即得神通及诸余法。时提婆达多闻此语已。作如是念。此五百上座等。亦不肯教我圣道神通。欲似此五百上座。先共世尊平章。不许教我圣道。何以故。今见佛等五百上座。不肯教圣道神通。复念。如是何有能教我圣道神通。当时十力迦摄波。在王舍城先尼迦窟中。我诣彼处。彼上座直心无谄。及我弟阿难陀。亲教彼十力上座。能教我圣道神通。提婆达多念已。即往诣十力迦摄所。顶礼双足于一边立。作如是语。上座十力迦摄慈悲。教我圣道神通。尔时十力迦葉。不观佛意及五百上座圣众意。亦不知提婆达多发生如是逆心。以不观故。即教提婆达多圣道神通。是时提婆达多。于初夜后夜修习善业而住。依止初禅得获神通。即以神力。一身变作多身。多身合为一身。或现或隐。以智见力故。能如是现。复于山石墙壁。通过无碍如于虚空。于大地出没。犹如水中。在于虚空中结跏趺坐。犹如在地。或腾虚空犹如飞鸟。或在地手扪日月。提婆达多得神通已。作如是念。我得如是神通。作诸变相神通亦得。诣赡部林中取香美果。满钵充足供养四众。自亦饱足广说如前。乃至三十三天取天厨食。亦供养四众自亦充足。复更思念。此摩揭陀国中谁人最胜。我当归伏。因彼人故。令一切人皆恭敬我。复更思念。此国太子阿阇世。父王亡后太子为王。我应降伏。我若降得阿阇世太子。令一切人皆恭敬我。作此念已。往诣阿阇世所。即现神相化为白象。即入大门从小门出。或入小门从大门出已。自现其身更入大门。变为骏马从小门出已。自现其身欲入小门。即为牛王从大门出已。即真身现如法。持钵诣阿阇世所。即变其身犹如小儿。身衣金璎坐太子膝上。乍起乍坐流转徘徊。太子知是提婆达多神通之相。或捇虮Щ蚺幕蛭亍1阃倏谥小L崞糯锒唷R怨┭??嫣靶墓省<囱势渫佟J卑㈥^世起颠倒心。作如是念。此提婆达多胜佛神通。时提婆达多自现真身。是时太子。心生恭敬便即顶礼。及诸供养将五百宝车送。提婆达多出。时阿阇世还至本处。每日两回参提婆达多。及承事供养。时太子遣立五百大铛作诸饮食。送至提婆达多以为供养。时提婆达多收取自食。及五百苾刍围绕共食。时苾刍于王舍城晨朝乞食。闻如是语。此提婆达多。得太子种种利供养。日日二时恒日不绝。及五百车辂宝车承事供养。及五百铛作诸饮食而为供养。及将自食五百苾刍围绕而食。诸苾刍闻此事已。次第乞食还至本处。依法食讫。收衣钵洗足已。往佛所顶礼佛足次第而坐。而白佛言。大德。我等晨朝入王舍城乞食。闻提婆达多从阿阇世太子所多得利养。广说如上。乃至五百苾刍围绕坐共食。佛告诸苾刍。时提婆达多受此利益供养。犹此自害及以兼害。何以故。诸苾刍。譬如芭蕉出果便即枯死。犹此自害。提婆达多。受此利养亦复如是。譬如竹苇若出花果便即枯死。如骡怀妊有子便死。诸苾刍。提婆达多。受此利益亦复如是。诸苾刍。提婆达多若受利养得。彼无智提婆达多。日夜长受恶名苦恼无利。得如是报。汝等苾刍应如是知。

尔时提婆达多广得利养。遂起贪心更不希求。起颠倒心别生忆念。世尊今既年老力弱。今为四众说法劳苦。世尊不如与我四众。我自教示而为说法。世尊当可宴寂而坐。修习善法常住安乐。是时提婆达多起此念已。即失神通。自不觉知我失神通。尔时迦俱罗苾刍。习四无畏除贪念心。死生梵天。即见提婆达多遂失神通。是提婆达多亦不自知。尔时大目揵连。在揭伽国胶鱼山恐怖鹿林中。彼迦俱罗梵天子。从彼天没。如屈申臂顷。往目连处。顶礼双足却住一面。作如是语。大德目连。今可知。提婆达多为利养故。遂起贪心更复希求。起颠倒心别生忆念。世尊今既年老力弱。今为四众说法疲倦劳苦。世尊不如与我四众。我自教示亦为说法。世尊当可宴寂而坐。证习善法常住安乐。是时提婆达多起此念心。即失神通。自不觉知我失神通。大德大目揵连。起慈悲心往诣佛所。说提婆达多如上缘起。乃至失其神通自不觉知。尔时大目揵连。从梵天子默然受语。尔时迦俱罗天子。知目连受已。心生欢喜。顶礼目连双足。忽然不现。尔时大目干连。见梵天去。便即入如是定。从胶鱼山没。即于王舍城迦兰铎迦竹林园中踊现。诣世尊所顶礼双足却住一面。尔时大目干连。所受迦俱罗天子言语。皆悉咨白。是时世尊告目连曰。汝先知提婆达多如上事耶。为复报汝始知。时目揵连白言。世尊。我先旧知。尔时世尊。共目揵连说是语时。提婆达多共四苾刍。一名迦利迦。二名褰荼达骠。三名羯吒谟洛迦底沙。四名三没罗达多。共此四人同诣佛所。世尊遥见提婆达多等来。告目连曰。且止莫语。彼无智提婆达多等来。此无智人今对我前。如上之事。定当自说亦自赞叹。尔时大目揵连礼佛双足。入如是定从竹林没。往胶鱼山至本处已。如法而坐。

尔时提婆达多诣世尊所。顶礼双足却住一面。而白佛言。世尊。今既年老力弱。为四众说法劳苦。世尊不如与我徒众。我自教示而为说法。世尊当可宴寂而坐。修习善法常住安乐。世尊报曰。如我舍利弗大目揵连。弟子中尊聪明智慧梵行神通证罗汉果。我今尚自不以苾刍僧伽而见付嘱。岂可况汝无智痴人食唾者乎。是时提婆达多闻此语已。作如是念。世尊今者赞叹舍利子目连等。憎嫌于我。骂云无智食唾者乎。于时提婆达多。于世尊处。遂起七种逆心。

End

黄念祖:寿众无量 第十三卷

寿众无量 第十三卷黄念祖老居士【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佛对阿难说:无量寿佛命有多久,没有方法能说,不可以称量,不可以计算,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三卷

卷第十三:《光明觉品》导读世尊从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的境界是此品全部的内容。世尊以此不可思议光明遍照此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的各种万法万界也在此光明中显现。此光明又照至过此世界十佛土,乃至过十亿世界的百亿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三卷○赵州(従谂)真际禅师语录并行状师即南泉门人也。俗姓郝氏,本曹州郝乡人也,讳従狱。镇府有塔记云:师得七百甲子欤。值武王微沐,避地伏崃,木食草衣,僧仪不易。师初随本师行脚到南泉。本师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三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三卷怀让禅师及曹溪别出共七十七人。怀让第七世。郢州芭蕉山慧清禅师法嗣四人二人见录。郢州兴阳清让禅师。洪州幽谷山法满禅师。郢州兴阳义深禅师芭蕉山第二世住遇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吉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三卷

五灯会元 第十三卷◎青原下四世○云岩晟禅师法嗣△洞山良价禅师瑞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会稽俞氏子。幼岁従师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师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其师骇然异之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三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三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小参六高邮乾明受敕。住金山龙游寺。当晚小参。僧问。明历历露堂堂。因什么乾坤收不得。师云。金刚手里八棱棒。进云。忽若一唤便回。还当得活也无。师云。鹙子目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三卷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三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师到雪峰值建菩提会请普说。问话毕乃云。菩提宿将坐重围。劫外时闻木马嘶。寸刃不施魔胆碎。望风先已竖降旗。雪峰法窟真歇场中。人人怀报佛报祖之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三卷

祖堂集 第十三卷祖堂卷十三招庆招庆和尚嗣长庆,在泉州,师讳道匡。汉国朝州人也。姓李。入闽,参见怡山,密契心源。后以泉州王太尉请转法轮,闽王赐紫号法因大师矣。师上堂,良久云:大众谛听,与你真正举扬,还委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三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三卷福昌善禅师禅师名惟善、不知何许人。住荆南福昌寺。嗣明教宽禅师。为人敬严、秘重法道。初住持时、屋庐十馀间。残僧数辈。善晨香夕灯、升座说法、如临千众。禅林受用、所宜有者、咸修备之。客至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