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三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1 10:30

第十三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第三门别门总摄颂曰。

三衣及衣架河边造寺檐

拭面拭身巾寺座刀应畜

第三门第一子摄颂曰。

三衣条叶量床脚拂游尘

行处着[毯-炎 瞿]毹杵石须听畜

缘在室罗伐城。如佛所说苾刍应畜割截支伐罗。时诸苾刍即便割截。长条短条不能相似。以缘白佛。佛言长条短条不应参差。割截应须齐割。彼复不知云何齐割。佛言长条短条应随其量。可取竹片量截长短方定。

缘处同前。时诸苾刍作支伐罗。叶不相似便不端正。以缘白佛。佛言若作衣时叶应相似。苾刍不知云何相似。佛言可取竹片量叶宽狭。然后裁之。佛言应量叶者。时诸苾刍作叶极大。佛言不应大作。然叶相有三。谓大中小。大宽四指或如乌张足。小宽二指或如母指面。此内名中。诸苾刍于不净地缝刺其衣遂便垢污。佛言应以牛粪净拭其地。作曼茶罗待干净已。于上作衣。佛言作曼茶罗者。然牛粪难得。佛言应以水洒其地净扫置衣。

缘处同前。时诸苾刍作尖床脚遂便损地。佛言不应尖利应可平作。然犹致损。佛言应作糠袋置床脚下。或破帛缠里。

缘处同前。有婆罗门因出城外行游疲极。食时既至入逝多林。见其食处敷妙褥座置好饮食。见生希有发信敬心。即脱上帔敷上座坐处出门而去。后于异时衣便垢腻。其知事人敷之下座。彼婆罗门后因他事。来至寺中行诣食处。于上座所不见其衣。巡次遍观见敷下座。彼作是念。我衣新物又是贵价。因何今日秽污若斯。且待片时察其何故。乃见知事安置座已捉衣拂地。彼见如是知其污缘。告知事曰。此之小事仁不解耶。先当洒水次扫令净然后敷座。由不解故致损我衣。起嫌耻心舍之而去。苾刍以缘白佛。佛言每于食处应先洒水次扫令净。然后敷座方成应法。时知事人于尘土座上。敷其座褥遂多垢污。招过同前。佛言先可拂拭床座。次敷毡褥。苾刍不知以何拂拭。佛言应以一衣用拂床座。时彼知事拂以好衣。佛言应用故衣。其知事者拂以故衣。不久破碎即皆弃掷。佛言不应即弃。裂为细片系在杖头用拂床座。经久无堪遂还弃掷。佛言虽不堪用不应弃掷。应剉和泥及和牛粪。用填柱孔或涂墙隙。欲令施主福利久增。

缘处同前。时有年少苾刍。随于一处而作经行。彼经行时令地损坏。时有长者入寺遍观。至经行处便作是念。地尚如此圣者之足其状若何。作是念已问言圣者。谁令此地有损坏耶。苾刍报曰。此即是我经行之处。长者报曰。地既如此足如之何。幸当举足我试观足。即便举示其皮并穿长者见已起悲念心报言圣者。我有[毯-炎 瞿]毹。欲为敷设在上经行于足无损。答言长者。佛未听许。彼言圣者。仁之大师。性怀慈念此定应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我今听彼精勤警策经行。苾刍应畜[毯-炎 瞿]毹随意无犯。还告长者彼即为敷。苾刍便受多时足蹋。遂为两叚各在一边。长者后来见其狼籍。问言圣者。因何[毯-炎 瞿]毹零落至此。若见破处何不缝治。苾刍以缘白佛。佛言长者所说斯实善哉。见有破处即可缝治或以物补。若其碎破不堪修理。应可和泥或和牛粪。于经行处而为涂拭。能令施主增长福田。

缘处同前。有苾刍病往医人处报言贤首。我有如是病为处方药。彼言圣者。服如是药当得平复。即为处方还归住处。料理药时须得杵石。便诣余家暂借充用。彼人便与磨药既了以石相还。答言圣者。此即相遗随意将归。答曰佛未听畜。若如是者可置地去。苾刍以缘白佛。佛言我今听畜杵石并轴。他若施时随意应受。

第三门第二子摄颂曰。

衣架及灯笼勿使虫伤损

热开三面舍可记难陀身

缘在室罗。伐城苾刍随处而安衣服。便多垢腻被虫蚁穿。苾刍以缘白佛。佛言不应随处而置衣服。当作衣架。苾刍即便穿壁安衣令壁损坏。佛言不得穿壁。初造寺时应出木坎上置衣竿。时诸苾刍房内置竿檐前不作。佛言檐前亦作。勿令阙事。

缘处同前。佛言应作衣架者。兰若苾刍求竹无处佛言应将葛蔓横系置衣。或葛亦无。佛言以绳为笐(户浪反)

缘处同前。如世尊言夜闇诵经者。彼诵经时有蛇来至。少年见已惊忙大唤。唱言长脊长脊。凡夫苾刍悉皆惊怖。遂令听者因斯废阙。以缘白佛。佛言当可然灯以诵经典。苾刍夏月然灯损虫。佛言应作灯笼。苾刍不知云何应作。佛言应以竹片为笼薄叠遮障。此若难求用云母片。此更难得应作百目瓶。苾刍不解如何当作。佛言令瓦师作如灯笼形傍边多穿小孔瓦师难求。佛言应用瓶瓨打去其底傍穿百目。置灯盏已向下而合。若孔有虫入应以纸绢及薄物而掩盖之。

缘处同前。时当盛暑苾刍苦热。身体萎黄病瘦无力。尔时世尊知而故问具寿阿难陀曰。何故诸苾刍身体萎黄病瘦无力。时阿难陀具以事白。佛言应作招凉舍。苾刍不知如何当作。佛言应近寺外为三面舍。三边筑墙架作偏敞疏彻来风。不同于寺四面有壁。苾刍即便于内安墙外置行柱。佛言中安行柱。复不开窗还遭热闷。佛言置窗。彼着窗时或太高下。佛言应与床齐。有诸鸟雀来入房中。佛言应置窗棂勿令得入。风雨飘洒。应安窗扇。苾刍食时闭门室闇。佛言食时开门。苾刍热时于自房内。但着下裙及僧脚崎。随情读诵并为说法作衣服等。于四威仪悉皆无犯。

缘处同前。尔时世尊既与难陀。剃发出家并受近圆已。将诣香山及三十三天至捺落迦。周旋观察还逝多林。诸客苾刍未识难陀。见彼身作金色具三十相周匝庄严。有老苾刍见时谓是如来便起迎接。既识知已方生悔心。苾刍以缘白佛。佛言于难陀衣应为记验。若更有此人亦为记识。此是正觉此是余人。

第三门第三子摄颂曰。

河边制齿木罗怙遣出门

合诃不合诃二行应与服

缘在室罗伐城。时胜慧河边诸苾刍辈。以善方便策励勤修。断尽诸惑证阿罗汉果。时诸苾刍威仪庠序所为审谛。能使众人敬信深重。尔时世尊告诸苾刍。胜慧河边苾刍住处近彼村坊。所有人众获大善利。时具寿阿难陀闻世尊语即解其义。由近大师久为侍者。或听其言或时睹相皆即解了。若世尊欲得见者说赞美言尊者了已。便寄信报河边苾刍。诸具寿世尊赞叹。意欲相见仁等可来。彼既闻已更相告语。佛于我等为赞叹言。事须相见当欲如何。一人报云。更何所作我等当去。遂不观察所应作事。若不观者虽阿罗汉不能预知。复共议云去为善事。即告诸苾刍曰。仁等当知。世尊大师赞叹我等。意欲相见今者可去。诸苾刍曰。若如是者我等同行。即共相随涉路而去。渐渐游行至室罗伐。旧住诸苾刍出迎慰问。便于寺外有大喧声。世尊闻已知而故问阿难陀曰。寺外何故有大喧声。阿难陀曰。胜慧河边诸苾刍众。皆共来至停在寺外。寺内诸人咸出迎接。更相问讯致此喧声。于时世尊告阿难陀曰。汝今宜往告胜慧河边诸苾刍众。皆可还去勿住于此。于时尊者承佛教已。诣苾刍所告言具寿当知。世尊有教。仁等还去勿住于此。时彼闻已执持衣钵游适人间。佛告诸苾刍曰。诸有村坊所居之处。若有胜慧河边苾刍住者。近彼村坊所有人众获大善利。阿难陀闻复还寄信。苾刍重来如是至三。诸苾刍执持衣钵复往人间。尔时世尊复告诸苾刍曰。胜慧河边苾刍住处人皆获利时阿难陀闻佛频赞复令信报。彼诸苾刍共相谓曰。具寿何故世尊赞叹我辈欲得相见。频往佛所令我还来。应由我等普告多人致令遣去。我今宜可不告诸人默然而去。时诸苾刍。密持衣钵。诣世尊所礼佛双足退坐一面。佛告具寿阿难陀曰。汝今可觅闲房静处。为我及彼胜慧河边诸苾刍辈敷置座褥。尊者奉教安置既了。还至佛所白言大德。我于一处敷设已了唯佛知时。是时世尊往胜慧河边苾刍住处。即于门外洗双足已。于一房中就座而坐。加趺端身住现前念。时诸苾刍亦各洗足。入房而坐住现前念。尔时世尊便入初定。河边诸苾刍亦入初定。世尊从初定出。入第二定第三第四定。次入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次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其河边苾刍亦复如是。随佛世尊出入诸定。世尊从非想非非想定出。入无所有定。诸苾刍亦从非想非非想定出。入无所有定。乃至入至初定。诸苾刍亦复如是入至初定。世尊念曰我入初定诸苾刍亦入初定。我乃至入非想非非想定诸苾刍亦入此定。我复从非想非非想定出入乃至初定。诸苾刍亦皆同我。我今应可作余相状而入初定。便非独觉声闻所行之境。作是念已即入其定。时诸苾刍共相谓曰。仁等当知。大师世尊住于自定。我等亦可自定而住便入自定。尔时世尊至天明已即从定出。大众皆集。佛于众中就座而坐。时具寿阿难陀从座而起。整衣服露右肩礼双足。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德世尊。频频赞叹胜慧河边诸苾刍等意欲相见。彼诸苾刍皆来至此不蒙问及。佛言阿难陀。我已共彼诸人语讫。依圣语圣法律共相安慰。阿难陀白佛言未审。云何名为圣语法律共相慰问。阿难陀。如我共诸苾刍。皆于门外洗双足已。随次入房就座而坐。各并端身住现前念。我入初定河边诸苾刍等亦入初定。我从初定出。入第二定第三第四定。次入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次入非想非非想处定。河边诸苾刍等亦复如是。随我出入诸定。我从非想非非想定出。入无所有处定。我复乃至入初定。是诸苾刍亦复如是。入至初定。阿难陀我作是念。我今应可作余相状而入初定。便非独觉声闻所行之境。作是念已即入其定。时河边苾刍自相谓曰。大师世尊住于自定。我等亦可自定而住。阿难陀。此谓圣语圣法律共相安慰。我作如是相安慰已。阿难陀白佛言。善哉大德。圣语圣法律共相安慰。极善世尊。圣语圣法律共相安慰。世尊既与河边诸苾刍。以圣语圣法律共安慰已。其声普遍四远诸人共相谓曰。佛共河边诸苾刍辈。以圣语圣法律而相安慰。既闻此事诸长者婆罗门皆来礼拜河边苾刍。此诸苾刍即为长者婆罗门。宣说法要口出臭气。时彼诸人左右顾眄。共相谓曰。此之臭气从何而来。诸苾刍曰。此之臭气从我口出。白言圣者。岂可日日不嚼齿木耶。答曰不嚼。彼曰何故。诸苾刍曰。佛未听许。答曰圣者。若不嚼齿木得清净耶。时诸苾刍默然无对。以缘白佛。佛言彼婆罗门长者。所作讥耻正合其仪。我于余处已教苾刍嚼其齿木。而汝不知。是故我今制诸苾刍应嚼齿木。何以故。嚼齿木者有五胜利。云何为五。一者能除黄热。二者能去痰癊。三者口无臭气。四者能餐饮食。五者眼目明净。佛制苾刍每嚼齿木。时一年少苾刍于显露处而嚼短条。世尊至彼苾刍见佛深生羞耻。云何不应对世尊前。吐出齿木即便吞咽遂鲠喉中。诸佛常法无忘失念。尔时世尊便舒无量百千功德所生左手旋环万字。能除怖畏善施安隐。捉少年头。屈右手指内彼口中。钩其齿木与血俱出。世尊告曰。汝何所为。苾刍以事白佛。佛作是念。在显露处嚼齿木者有如是过。告诸苾刍曰。有一少年于显露处。嚼短齿木有是过生。故诸苾刍于显露处。不嚼齿木亦非短条。苾刍违者得越法罪。如佛所言。苾刍不应于显露处坐嚼齿木者。时有少年苾刍。于老者前坐嚼齿木。佛言不应尔。有三种事可于屏隐处。谓大小便及嚼齿木。佛言不将短条充齿木者。时诸六众便用长条以充齿木。诸苾刍见共生嫌耻。报言具寿。汝等岂可执杖戏耶。答曰佛教洗口云何是戏。汝岂不见嚼短齿木几将命终。蒙佛救护得存余寿。岂可汝等于我衣钵有希愿耶。令我早亡共为羯磨。然长齿木有利益处。一得然釜煮饭。二得鞭打小师。彼闻皆默以缘白佛。佛言苾刍不应长条将充齿木。嚼长条者得越法罪。苾刍不知齿木长短。佛言此有三种谓长中短。长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内名中。佛言应在屏处嚼齿木者。时有老病羸弱。不能行就隐屏之处。佛言病人应可畜洗口盆。苾刍便用随宜瓦盆安在房内。脚触便倾水流污地。佛言洗口之盆形如象迹。时有苾刍求盆无处。佛言应就水窦边嚼齿木。苾刍远嚼不近窦口。佛言应可近边方一肘地。佛教嚼齿木时。苾刍不知刮舌其口仍臭。佛言嚼齿木已。当须刮舌。苾刍不知用何刮舌。佛言应畜刮舌篦。佛听畜篦。六众苾刍便以金银琉璃玻璃宝作。诸婆罗门长者见已。问言圣者。此是何物。答曰贤首。世尊令我用刮舌篦。彼言岂汝沙门释子贪欲乐耶。六众默然。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有四种刮舌篦。苾刍应畜。云何为四。谓是铜铁鋀石赤铜。时诸苾刍便即利作刮舌伤损。佛言不应利作。然此四难求。佛言应劈齿木屈以刮舌。苾刍劈破便用刮舌作疮。佛言劈齿木已两片相揩。去上签刺然可用之。苾刍嚼齿木已不知作声默尔而弃。遂便堕在护寺天神头上彼生嫌耻。佛言不得默弃应可作声。若不作声者得越法罪。苾刍唯于齿木一事作声而弃。大小行时涕唾吐利及吐水等。所有弃掷皆不作声。佛言凡有如是所弃之事皆须作声。大师既制恒嚼齿木。苾刍道行卒求难得遂不敢食。佛言不应断食。若无齿木。应用澡豆土屑及干牛粪。以水三遍净潄。随意餐食勿复生疑。

缘处同前。时具寿舍利子有二求寂。一是准陀。二罗怙罗。后于异时。尊者舍利子欲往人间。告二弟子曰。我欲人间随意游适。汝等二人为住为去。准陀白言。邬波驮耶我愿随逐。罗怙罗曰。邬波驮耶我住于此。舍利子言。若如是者以汝付谁。答言以我付嘱尊者邬陀夷。我依彼住。报言罗怙罗。彼是恶人恐行非法。答曰。邬波驮耶。我事如父彼何为恶。即便付与行趣人间。才去之后邬陀夷告罗怙罗曰。汝来作如是如是事。答言不作。邬陀夷嗔言痴物。此尚不作余何肯为。罗怙罗言。仁岂是我亲教师及轨范师耶。邬陀夷转更嗔盛。遂扼其项推出寺门。便于门外啼泣而住。时大世主苾刍尼与五百门人。来礼佛足见其啼泣问言。圣者罗怙罗何故啼泣。报言乔答弥。大德邬陀夷手扼我项推令出寺。彼作是念。我今不应弃佛之子而向余处。即共门徒围绕而立。次有憍萨罗主胜光大王。拟入园中敬礼佛足。见罗怙罗同前问答。王作是念。我今不应弃佛之子。及以佛母而向余处。即围绕而立。次有给孤长者。亦入园中敬礼佛足。见罗怙罗同前问答。长者作念。我今不应弃佛之子。及以佛母国主大王而向余处。即围绕而住。是时门外大众云集致有嚣声。世尊大师知而故问。具寿阿难陀曰。何故门外多人聚集有大喧声。尊者阿难陀。具以上事敬白世尊。佛告阿难陀实有苾刍驱他苾刍令出寺耶。答言大德。实有此事。佛告阿难陀苾刍但于已房可得为主。非于寺内不应驱他。苾刍令出寺外。违者得越法罪。世尊。既制不驱苾刍令出寺外。时诸苾刍于弟子门人皆不敢诃责。遂慢法式不肯奉行。佛言应须诃责。苾刍不知云何诃责。佛言。有五种诃法。一者不共语。二者不教授。三者不同受用。四者遮其善事。五者不与依止。言不共语者。谓不共言语所有问答。言不教授者。于利害事皆不教诏。言不同受用者。所有供承皆不应受。衣食及法亦不交通。言遮善事者所有修行善品胜事皆不令作。言不与依止者。谓绝师徒相依止事不共同房。如佛所言应诃责者。苾刍于事不为简择即便诃责。佛言不应随事即为诃责。若有五法方合诃之。云何为五。一者不信。二者懈怠。三者恶口。四者情无羞耻。五者近恶知识。时诸苾刍具此五法方始诃责。若不具五即不诃责。佛言五法之中随有一时即须诃责。诃弟子时诸余苾刍遂相摄受。佛言若被亲教师轨范师诃责之时。余人摄受作离间意。是破僧方便得窣吐罗罪。佛言不应摄受。时诸苾刍皆不容许。因此难调更不恭敬。或有出国或有还俗。佛言应令苾刍教其改悔生恭敬心。彼即令其不善巧者。至彼人边。告言具寿汝亲教师唤乞欢喜。彼更高慢。佛言应令善巧苾刍教令改悔深起殷心。时彼本师见来收谢。便不简别即相容舍。彼于善品不能增进。复有少年因斯归俗。佛言具五种法应作忏摩。一者有信心。二者发精进。三者生恭敬。四者口出美言。五者近善知识。佛言于此五中随有多少亦可忏摩。然诸苾刍不合诃责而诃责者得越法罪。应合诃责而不诃责亦越法罪。不合容舍而容舍者得越法罪。应合容舍而不容舍亦越法罪。

若有于前黑品五法。随一现行心无恭敬应可驱出。若知彼怀有慈顺者应可恕之。若具五黑法者即可驱出。若不驱者得越法罪。佛言驱出。即露体驱出。佛言不应露体令去。若是求寂应与水罗君持。及上下二衣然后令去。若是近圆或拟近圆者。应与六物驱其出寺。皆不得露体令去(六物者三衣坐具水罗君持君持有二谓是净触)

第三门第四子摄颂曰。

造寺安檐网广陈扫地处

求法说二童热时应造舍

缘在室罗伐城。如佛所言树下卧具者。清净易得。苾刍依此而为出家并受近圆成苾刍性。若得长利别房楼阁悉皆得受。苾刍造寺不安基阶及以前檐。佛言先安基阶可与膝齐。上置厚版立柱于上。斗枅梁栋准次而安。上布平版版上布甎。于上复以碎甎和泥。极须鞕筑上安盐石灰泥。一重既尔余皆类知。前安栏楯横牵钉柱勿令堕落。时诸苾刍或于此食。有鸟雀来共相恼乱。应安罗网。不知以何为网。佛言有五种网。谓麻纻芒茅及楮皮等。虽作得网不解安置。佛言于网四角安小铁镮。方便挂举勿令雨烂。后于此食鸟尚入者。以物遮掩食了还开。苾刍食时犬来前住希觅残食。苾刍不与望断命终。苾刍白佛。佛言凡啖食时为施畜生留一抄食。时兰若苾刍所出饮食。唯与野干遮余乌鸟。乌便嗔恨作乌音声告贼帅曰。林中苾刍多有金宝。贼解乌语至苾刍所从其索金。报言我无即便打骂。苾刍曰。咄哉丈夫何因打我。答言汝多有金何不相与。苾刍曰。我居林野何处得金愿勿枉打。贼曰汝定有金若不见与定断汝命。苾刍曰有嗔我者妄作此言。定是我怨幸当实报。贼曰乌向我道。苾刍曰由彼怀恨。问曰何故。苾刍具说上事。贼帅言圣者若不具言。我定枉杀知已便放。苾刍白佛。佛言苾刍局心行施有此过生。由此应知留食之时。普施群生勿拘一类可于饭上以水浇湿。饼须细擘散之于地。随意当食不应遮止。若遮止者得越法罪。苾刍造房天雨之时。傍入檐下水流漫损。佛言应作悬障遮。苾刍不知云何作障。佛言用版。彼便遍遮遂令处暗。佛言不应遍遮可留明处版求难得。佛言蘧蒢席等权用遮障。既遭雨湿虫蚁便生。佛言夏雨时安余时应去。

End

黄念祖:寿众无量 第十三卷

寿众无量 第十三卷黄念祖老居士【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佛对阿难说:无量寿佛命有多久,没有方法能说,不可以称量,不可以计算,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三卷

卷第十三:《光明觉品》导读世尊从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的境界是此品全部的内容。世尊以此不可思议光明遍照此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的各种万法万界也在此光明中显现。此光明又照至过此世界十佛土,乃至过十亿世界的百亿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三卷○赵州(従谂)真际禅师语录并行状师即南泉门人也。俗姓郝氏,本曹州郝乡人也,讳従狱。镇府有塔记云:师得七百甲子欤。值武王微沐,避地伏崃,木食草衣,僧仪不易。师初随本师行脚到南泉。本师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三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三卷怀让禅师及曹溪别出共七十七人。怀让第七世。郢州芭蕉山慧清禅师法嗣四人二人见录。郢州兴阳清让禅师。洪州幽谷山法满禅师。郢州兴阳义深禅师芭蕉山第二世住遇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吉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三卷

五灯会元 第十三卷◎青原下四世○云岩晟禅师法嗣△洞山良价禅师瑞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会稽俞氏子。幼岁従师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师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其师骇然异之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三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三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小参六高邮乾明受敕。住金山龙游寺。当晚小参。僧问。明历历露堂堂。因什么乾坤收不得。师云。金刚手里八棱棒。进云。忽若一唤便回。还当得活也无。师云。鹙子目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三卷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三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师到雪峰值建菩提会请普说。问话毕乃云。菩提宿将坐重围。劫外时闻木马嘶。寸刃不施魔胆碎。望风先已竖降旗。雪峰法窟真歇场中。人人怀报佛报祖之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三卷

祖堂集 第十三卷祖堂卷十三招庆招庆和尚嗣长庆,在泉州,师讳道匡。汉国朝州人也。姓李。入闽,参见怡山,密契心源。后以泉州王太尉请转法轮,闽王赐紫号法因大师矣。师上堂,良久云:大众谛听,与你真正举扬,还委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三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三卷福昌善禅师禅师名惟善、不知何许人。住荆南福昌寺。嗣明教宽禅师。为人敬严、秘重法道。初住持时、屋庐十馀间。残僧数辈。善晨香夕灯、升座说法、如临千众。禅林受用、所宜有者、咸修备之。客至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