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三卷 四分律藏 - 乾隆大藏经
2025-06-30 06:26

第十三卷 四分律藏

初分之十三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尊者难陀。为众僧所差教授比丘尼。教授比丘尼已默然而住。尔时大爱道语言。尊者难陀。我等欲得闻法。愿更与我等说。尔时尊者难陀。与说法已默然而住。大爱道复重请言。我等欲得闻法愿与我等说。时尊者难陀好音声为说法。听者乐闻遂至日暮。时比丘尼。出只桓精舍往舍卫城。城门已闭不得入门。即便依门外城堑中宿。晨旦门开在前入城。时诸长者见已皆言。沙门释子无有惭耻无清净行。自称言我修正法。如是有何正法。汝等皆观此比丘尼。竟夜与比丘共宿昼便放还。诸比丘闻已。众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言。云何难陀。与比丘尼教诫乃至日暮。使诸长者嫌责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尊者难陀。汝实与比丘尼教诫至日暮耶。答曰实尔。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难陀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难陀与比丘尼说法教诫乃至日暮耶。呵责已告诸比丘。此难陀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为僧差教授比丘尼乃至日暮者波逸提。比丘义如上。僧者一教授一羯磨。教授者众僧中差白二羯磨。彼比丘众僧所差教授比丘尼。应乃至日未暮当还。若比丘教授比丘尼乃至日暮者波逸提。除教授若受经若诵经若问若以余事乃至日暮突吉罗。除比丘尼已若为余妇女诵经若受经若问若以余事至日暮突吉罗。若日暮日暮想波逸提。日暮疑突吉罗。日暮不日暮想突吉罗。不日暮日暮想突吉罗。不日暮疑突吉罗。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不犯者。教授比丘尼日未暮便休。除妇女已若为余人若教诵经受经若问若以余事不犯。若船济处说法比丘尼听。若与贾客共行夜说法。若至比丘尼寺中说法。若说戒日来在众中请教授人值说法便听无犯。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二十二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比丘尼闻教授师来半由旬迎。安处房舍办粥若饮食床座具洗浴处。尔时六群比丘作是念。彼诸比丘不差我等教授比丘尼。生嫉妒心言。彼诸比丘教授比丘尼无有真实。但为饮食故教授比丘尼诵经受经若问。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云何作如是语。诸比丘不差我等教授比丘尼。便生嫉妒心彼诸比丘教授比丘尼无有真实。但为饮食故教授比丘尼若诵经受经若问。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乃作是言。彼诸比丘不差我等教授比丘尼。便生嫉妒心。彼诸比丘教授比丘尼无有真实。但为饮食故教授比丘尼若诵经受经若问。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语诸比丘作如是语。比丘为饮食故教授比丘尼者波逸提。比丘义如上。彼比丘作是言。诸比丘为饮食故教授比丘尼。为饮食故教诵经受经若问。说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罗。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不犯者。其事实尔。为饮食供养故教授比丘尼。为饮食故教诵经受经若问。若戏笑语独处语梦中语。欲说此乃错说彼无犯。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二十三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舍卫城中有一乞食比丘威仪具足。时有比丘尼见便生善心。数请彼比丘。比丘不受。后于异时只桓众僧分衣物。此比丘持衣分出只桓门。彼比丘尼方来入只桓。彼比丘念言。此比丘尼数数请我而我不受。我今宁可持此衣分用请彼。彼必不取足以相遗。时此比丘语比丘尼言。大妹。此衣是我分。须者可取。时比丘尼辄便受之。此比丘嫌责比丘尼言。我数数向人说言。彼比丘尼数请我。以钵中遗余与我而我不取。我作如是念。彼比丘尼数数请我。以钵中遗余与我而我不取。我今宁可持此衣分与彼比丘尼。彼必不受足以相遗。而彼便受之。尔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彼比丘言。云何比丘。与比丘尼衣不舍而请他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集比丘僧呵责彼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与比丘尼衣不舍而请他。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比丘尼衣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其中有比丘畏慎不敢与亲里比丘尼衣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与亲里比丘尼衣。若与非亲里比丘尼衣者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尔时只桓中二部僧共分衣物。比丘衣分比丘尼得。比丘尼衣分比丘得。时比丘尼所得衣持来诣僧伽蓝中。白诸比丘。大德。持此衣共贸易耶。比丘答言诸妹。我曹不得与非亲里比丘尼衣。尔时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若贸易听与非亲里比丘尼衣。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与非亲里比丘尼衣除贸易波逸提。比丘义如上说。非亲里者如上说。亲里者亦如上。衣者有十种如上说。贸易者。以衣易衣。以衣易非衣。以非衣易衣。针贸刀若缕线下至药一片。若比丘与非亲里比丘尼衣。除贸易波逸提。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不犯者。与亲里尼。衣共相贸易与塔与佛与僧无犯。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二十四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比丘尼欲作僧伽梨。以作衣故来至僧伽蓝中。语尊者迦留陀夷。大德。我持此衣财欲作僧伽梨。愿尊者与我作。迦留陀夷报言。我不能作。问言。何故不与我作。报言。汝等喜数来相催促故不能作。比丘尼报言。我不数来相催随作竟与我。迦留陀夷报言可尔。时比丘尼授衣与之而去。迦留陀夷善知作衣法。即与裁之作男女行淫欲像。时比丘尼来至僧伽蓝中。问迦留陀夷言。大德。为我成衣未耶。答言衣已成。比丘尼言。衣若成者今可见与。时迦留陀夷即襞衣授与之。语言大妹。当知此衣不得妄解披看亦莫示人若白时到当着此衣在比丘尼僧后行。时比丘尼如其教。亦不披衣看复不语人知。后于异时白时到。即着此衣。在比丘尼僧后行。诸居士见皆共讥笑。或拍手相向。或打木或啸。或高声大笑言。汝等看此比丘尼所著衣。汝等看此比丘尼所著衣。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见已语此比丘尼言大妹。速脱襞此衣。即便襞之着肩上。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食后还僧伽蓝中。语彼比丘尼言。取汝向者衣来我欲看之。即持出示之。问言。谁与汝作此衣。报言是迦留陀夷作。语言何不披看持示同学耶。缝割好不牢不。时比丘尼以迦留陀夷所敕事具向说之。时比丘尼众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迦留陀夷。云何与比丘尼乃作如是衣。尔时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即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迦留陀夷言。汝实与比丘尼作如是衣耶。答曰实尔。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迦留陀夷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乃与比丘尼作如是衣耶。呵责迦留陀夷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比丘尼作衣者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时诸比丘畏慎。不敢与亲里比丘尼作衣。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比丘与亲里比丘尼作衣。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与非亲里比丘尼作衣者波逸提。比丘义如上。非亲里亲里者如上。衣者有十种亦如上。若彼比丘与非亲里比丘尼作衣。随刀截多少波逸提。随一缝一针亦波逸提。若复披看牵挽熨治以手摩扪。若捉角头挽方正安帖。若缘若索綖若续綖。一切突吉罗。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不犯者。与亲里比丘尼作。与僧作若为塔。若借着浣染治还主无犯。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二十五竟)。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迦留陀夷颜貌端正。偷兰难陀比丘尼亦复颜貌端正。与人有异。迦留陀夷有欲意于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亦有欲意于迦留陀夷尔时迦留陀夷。清旦着衣持钵。往至偷兰难陀所。在门外共一处坐。时诸居士见已皆共嫌之。各自相谓言。汝等观此二人共坐。犹如夫妇亦如鸳鸯。尔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迦留陀夷云何与偷兰难陀比丘尼在门外共一处坐耶。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迦留陀夷言。汝实与偷兰难陀比丘尼在门外共一处坐耶。答曰实尔。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迦留陀夷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与偷兰难陀比丘尼共在门外一处坐耶。呵责迦留陀夷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比丘尼在屏处坐者波逸提。比丘义如上。一处者一是比丘一是比丘尼。屏障处者。见屏处闻屏处。见屏处者。若尘若雾若烟云若黑闇不见也。闻屏处者。乃至不闻常语声。障者。若树若墙若篱若衣若复以余物障。若比丘独在屏处与比丘尼坐者波逸提。若盲而不聋聋而不盲突吉罗。立住者突吉罗。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不犯者。若比丘有伴。若有智人有二不盲不聋不聋不盲。若行过卒倒地。若病转侧。若为力势所持。若被系闭。若命难梵行难无犯。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二十六竟)。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六群比丘。与六群比丘尼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诸居士见皆共嫌之。沙门。释子无有惭愧不修梵行。外自称言。我修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与比丘尼人间游行。若有所欲便下道。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与六群比丘尼共人间游行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与六群比丘尼共在拘萨罗人间游行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比丘尼共行。从一村乃至一村间者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时诸比丘不先与比丘尼共期。卒道路相遇畏慎不敢共行。佛言。若不共期无犯。自今已去应如是说戒若比丘与比丘尼共期。同一道行乃至一村间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尔时众多比丘。从舍卫国欲至毗舍离。时众多比丘尼。亦从舍卫国欲至毗舍离。诸比丘尼问比丘言。大德。欲何所至耶。诸比丘报言。我欲至毗舍离。比丘尼言。大德。我亦欲往。诸比丘报言。大妹。若欲往者当在前。我等在后。若我等在前大妹在后何以故世尊制戒不得与比丘尼同道行。诸比丘尼言。大德。是我等上尊。应在前我等在后。时诸比丘尼在后。为贼所劫失衣钵。诸比丘以此事具白世尊。世尊言。自今已去若与贾客行若疑畏怖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与比丘尼期同一道行。从一村乃至一村除异时波逸提。异时者。与贾客行若疑畏怖时。是谓异时比丘义如上。期者。言共去至某村某城某国土。有疑处者。疑有贼劫盗。恐怖者。恐有贼劫盗。道者村间有分齐行处是。若比丘与比丘尼期同一道行。乃至村间分齐处。随众多界多少一一波逸提。非村若空处。行乃至十。里波逸提。若减一村若减十里突吉罗。若多村间同一界行突吉罗。方便欲去共期庄严一切突吉罗。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不犯者。不共期大伴行疑恐怖处。若往彼得安隐。若为力势者所持。若被系若命难梵行难无犯。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二十七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六群比丘。与六群比丘尼共乘船上水下水。时诸居士见皆共嫌之。自相谓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不修梵行。外自称言我修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与比丘尼共乘船上水下水。若有所欲时便住船岸边随意。尔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云何与六群比丘尼共乘船上水下水。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与六群比丘尼共乘船上水下水。世尊呵责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比丘尼共乘船上水下水者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尔时诸比丘不期而畏慎。佛言。不期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与比丘尼共期同。一船上水下水者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尔时有众多比丘。欲渡恒水从此岸至彼岸。尔时众多比丘尼。亦欲渡恒水从此岸。至彼岸诸比丘尼往问言大德。欲何所至耶。比丘报言。我等欲渡恒水。比丘尼言。可得共伴渡不。诸比丘报言。诸妹在前我等在后。若不尔者。诸妹在后我等在前。何以故。世尊制戒不得与比丘尼同一船渡水。是故不得。比丘尼白言。大德是我等所尊。则应在前我等在后。尔时夏月天大暴雨。江水泛涨船到彼岸。未还之间日已暮。诸比丘尼即在岸边宿。夜遇恶贼劫夺。尔时诸比丘往白佛。佛言。直渡至彼岸者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与比丘尼共期同乘一船上水下水除直渡者波逸提比丘义如上。共期亦如上。船者如上所说。若比丘与比丘尼共期同一船上水下水。除直渡若入船里波逸提。若一脚在船上一脚在地。若方便欲入而不入。若共期庄严一切突吉罗。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不犯者。不共期。若直渡彼岸。若入船船师失济上水下水。若往彼岸不得安隐。或为力势者所持。或被系或命难梵行难无犯。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二十八竟)。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舍卫城中有一居士。请舍利弗目连与饭食。彼即于夜办具种种美食。明日露地敷好坐具已白时到。尔时偷兰难陀比丘尼。先是居士家比丘尼。时偷兰难陀。明旦着衣持钵诣彼居士家。见居士在露地敷众多好坐具见已。即问居士言。居士敷此众多坐具欲请诸比丘耶。答言欲请。比丘尼即问言。请何等比丘耶。报言。我请舍利弗目连。比丘尼语言。居士所请者尽是下贱人。若先语我者我当为居士请龙中之龙。居士问言。何者是龙中之龙。比丘尼答言。尊者提婆达三闻陀罗达骞驮罗达婆瞿婆离迦留罗提舍是。言语之顷舍利弗目连已至。比丘尼见已语居士言。龙中之龙已至。居士即语比丘尼言。汝向者言下贱人。今云何言龙中之龙耶。自今已去勿复来往我家。尔时居士白舍利弗目连坐即就座而坐。时居士出种种甘美饮食供养。食已除去食器。头面礼足已更取小床在一面坐。白言。我欲得闻法。时舍利弗目连。为说种种微妙法劝令欢喜。与说法已从坐而去。还至僧伽蓝中。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世尊知而故问舍利弗目连言。汝等今日受请食为得充足不耶。舍利弗目连白佛言。食虽充足。我于居士家。亦是下贱。亦是龙中之龙。佛问言。何故耶。尔时舍利弗目连。以此因缘具白世尊言。是提婆达遣部党比丘尼。为作劝化供养彼受饮食。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提婆达部党比丘言。汝等实遣比丘尼往叹誉劝化檀越得食不。对曰实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提婆达部党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遣比丘尼劝化檀越受彼食耶。呵责提婆达部党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遣比丘尼劝化得食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尔时诸比丘。不知有劝化无劝化。然后乃知。或有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疑者。先不知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知比丘尼教化得食者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尔时罗阅城中有大长者。是梨师达亲友知识。彼作是言。若大德梨师达来至罗阅城者。我等当为梨师达初至故供养众僧。长者家比丘尼闻此语默然在怀。于异时尊者梨师达来入罗阅城。尔时比丘尼闻尊者梨师达来入城。便往语长者言。欲知不。梨师达已来入罗阅城。长者即遣信至僧伽蓝中请之。明日清旦愿尊屈意。并及众僧受我食。尔时长者。即其夜办具种种甘美饮食。清旦往白时到。尔时诸比丘。着衣持钵往诣长者家就座而坐。时长者往诣梨师达所语言。正为尊者故饭食众僧。时梨师达问长者言。云何知我来至此也。长者报言。家所供养比丘尼见语。梨师达语长者言。若实尔者。我不应食此食。长者报言。我亦不从此比丘尼语设此食。我先有誓愿。若梨师达来者。我设饭食供养众僧。梨师达复语长者言。虽有此语我亦不应食此食。时梨师达即止不食。尔时诸比丘具白世尊。世尊告言。若檀越先意者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知比丘尼赞叹教化因缘得食食。除檀越先有意者波逸提。比丘义如上。教化者。阿练若乞食人着粪扫衣作余食法不食一坐食一抟食冢间露地坐树下坐常坐随。坐持三衣赞偈多闻法师持律坐禅也。食者。从旦至中得食。彼比丘知比丘尼教化得食。食咽咽波逸提。除此饭食已。教化得余衬体衣灯油涂脚油一切突吉罗。知教化教化想波逸提。教化疑突吉罗。不教化教化想突吉罗。不教化疑突吉罗。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不犯者。若不知若檀越先意。若教化无教化想。若比丘尼自作。若檀越令比丘尼经营。若不故教化而乞食与无犯。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二十九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毗舍离嫁女与舍卫国人。后与姑共诤还诣本国。尔时阿那律。从舍卫国欲至毗舍离国。时彼妇女问尊者阿那律言。尊者欲至何处耶。答言。我欲至毗舍离。妇女即言。可见将去不。答言可尔。尔时尊者阿那律。便与此妇女同一道行。尔时妇女夫主先行不在。后日还家不见其妇。即问母言。我妇为所在耶。其母报言与我斗竟便逃走去不知所在。尔时夫主速疾往逐之。于道路得妇。将诣阿那律所语言。何故将我妇逃走耶。时阿那律答言。止止莫作此语。我等不尔。长者语言。云何言不尔。汝今现与同道行。其妇语夫主言。我与此尊者行如兄弟相逐无他过恶。夫主报言。此人今日将汝逃走。岂可不作此言耶。尔时其人即打阿那律垂断命根。尔时尊者阿那律。即下道在一静处结加趺坐。直身正意系念在前入火光三昧。时长者见已便生善心。长者念言。若此阿那律从三昧起者。我当礼拜忏悔。时尊者阿那律从三昧觉已。长者即便忏悔。唯愿大德。受我忏悔。阿那律受其忏悔。尔时长者礼足已在一面坐。尔时阿那律。为长者说种种微妙法令发欢喜心。与说法已即从坐起而去。尔时阿那律食已。往到僧伽蓝中。以此因缘具向诸比丘说。尔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阿那律。云何阿那律。独与妇女共一道行。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即集比丘僧。知而故问阿那律言。汝实共妇女同一道行耶。答言实尔。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阿那律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汝今云何与妇人共同一道行耶。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阿那律已告诸比丘。此阿那律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妇女同一道行。乃至村间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时诸比丘不共期道路相遇。有畏慎不敢共行。佛言不期不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与妇女共期同一道行。乃至村间波逸提。比丘义如上。妇女者如上说。共期者亦如上说。道者亦如上说。若比丘与妇女共期同一道行。乃至村间。随众多界分齐一一波逸提。若无村若空处行十里波逸提。若减一。村减十里突吉罗。若村里一界共行者突吉罗。若方便欲行而不行。若共期庄严而不去一切突吉罗。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不犯者。先不共期事须往彼得安隐。若为力势所持。若被系闭。若命难若梵行难无犯。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三十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拘萨罗国有无住处村。有居士为比丘作住处。常供给饮食。若在此住者当听一食。尔时有六群比丘。欲往拘萨罗国无住处村。至彼住处经一宿得美好饮食。故复住第二宿复得美好饮食。彼六群比丘作如是念。我所以游行者正为食耳。今者已得彼于此住处数数食。时诸居士皆共讥嫌。此沙门释子无有厌足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于此住处数数受食。正似我曹常为此沙门释子供给饮食。我本为周给一宿住者耳。尔时诸比丘闻已。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六群比丘。于此住处数数受食。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于此住处数数受食。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一住处食应受一食。若过一食者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尔时舍利弗在拘萨罗国游行。诣此无住处村住一宿。明日清旦得好食。舍利弗于彼得病。念言。世尊制戒比丘一宿处应一食。若过者波逸提。即扶病而去。病遂增动。尔时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病比丘过受食。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施一食处无病比丘应一食。若过受者波逸提。比丘义如上。住处者在中一宿食者。乃至时食。病者离彼村增剧者是。若无病比丘。于彼一宿处过受食咽咽波逸提。除食已更受余衬身衣灯油涂脚油尽突吉罗。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不犯者。一宿受食病过受食。若诸居士请大德住我当与食。我等为沙门释子故设此宿处供给饮食。若不得沙门释子亦当与余人耳。若檀越次第请食。若儿若女若妹及儿妇次第请食无犯。或今日受此人食。或明日乃受彼人食。或水瀑涨道路涩难。若有贼盗虎狼师子。或为力势者所持。或被系闭。或命难梵行难过一食者无犯。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三十一竟)。

End

黄念祖:寿众无量 第十三卷

寿众无量 第十三卷黄念祖老居士【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佛对阿难说:无量寿佛命有多久,没有方法能说,不可以称量,不可以计算,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

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一 种子本文第二讲第二节,讲过万法唯识,其中说到,识是一种功能,功能未起现行时,不称识而称为种子; 种子起现行时,不占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功能发生作用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唯识哲学有两条定理:第一阿赖耶识是万物的本源,人生的本源;第二识的作用是绝待的不是对待的,就是识自身的见分了别相分①。将这两条定理连到一起来说,便是人生与万物决不是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六章 识有四分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六章 识有四分这唯识哲学所说的,不仅是在觉了以后认识一切事理的本质,除识以外无他物。即使在凡夫的思想作为上也仅是自己识的了别,与一切事理的本质毫不相干。为了解释识的了别作用究竟如何?所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三卷

卷第十三:《光明觉品》导读世尊从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的境界是此品全部的内容。世尊以此不可思议光明遍照此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的各种万法万界也在此光明中显现。此光明又照至过此世界十佛土,乃至过十亿世界的百亿

阿赖耶识的功能有哪四分

阿赖耶识的功能分为四分: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证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自证分自证分是未破无始无明而犹迷的佛性。即使佛性虽然在迷,但终究能够证道,即自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三卷○赵州(従谂)真际禅师语录并行状师即南泉门人也。俗姓郝氏,本曹州郝乡人也,讳従狱。镇府有塔记云:师得七百甲子欤。值武王微沐,避地伏崃,木食草衣,僧仪不易。师初随本师行脚到南泉。本师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三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三卷怀让禅师及曹溪别出共七十七人。怀让第七世。郢州芭蕉山慧清禅师法嗣四人二人见录。郢州兴阳清让禅师。洪州幽谷山法满禅师。郢州兴阳义深禅师芭蕉山第二世住遇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吉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三卷

五灯会元 第十三卷◎青原下四世○云岩晟禅师法嗣△洞山良价禅师瑞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会稽俞氏子。幼岁従师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师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其师骇然异之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三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三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小参六高邮乾明受敕。住金山龙游寺。当晚小参。僧问。明历历露堂堂。因什么乾坤收不得。师云。金刚手里八棱棒。进云。忽若一唤便回。还当得活也无。师云。鹙子目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三卷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三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师到雪峰值建菩提会请普说。问话毕乃云。菩提宿将坐重围。劫外时闻木马嘶。寸刃不施魔胆碎。望风先已竖降旗。雪峰法窟真歇场中。人人怀报佛报祖之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三卷

祖堂集 第十三卷祖堂卷十三招庆招庆和尚嗣长庆,在泉州,师讳道匡。汉国朝州人也。姓李。入闽,参见怡山,密契心源。后以泉州王太尉请转法轮,闽王赐紫号法因大师矣。师上堂,良久云:大众谛听,与你真正举扬,还委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三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三卷福昌善禅师禅师名惟善、不知何许人。住荆南福昌寺。嗣明教宽禅师。为人敬严、秘重法道。初住持时、屋庐十馀间。残僧数辈。善晨香夕灯、升座说法、如临千众。禅林受用、所宜有者、咸修备之。客至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