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三卷 贤愚因缘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9 08:04

第十三卷 贤愚因缘经

五百雁闻佛法生天品第六十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奈国。尔时世尊。于林泽中。为天人四辈之类。演说妙法。时虚空中。有五百群雁。闻佛音声。深心爱乐。盘桓回翔。寻欲来下至世尊所。时有猎师。张施罗网。五百群雁。堕彼网中。为猎师所杀。生忉利天。父母膝上。忽然生长。如八岁儿。身体端严。颜貌无比。光相明净。喻若金山。便自念言。我以何因。生此天中。天人心聪神解。即识宿命。缘爱法声。果报生天。当报其恩。即共同时。持天花香。下阎浮提波罗捺国。至世尊所。天光明曜。犹宝树林。一时曲身。体世尊足。合掌白言。我蒙世尊说法音声。生在妙处。愿重矜愍。开示道要。尔时世尊。便为演说四谛妙法。天人开悟。得须陀洹果。即还天上。不堕三涂。随缘七生。得尽诸漏。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昨夜有天光明照曜。礼敬世尊。不知其缘。愿见告示。佛告阿难。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世尊昨日。在林泽中。为天世人四辈之众。敷演妙法。有五百群雁。爱敬法声。心悦欣庆。即共飞来。欲至我所。堕猎师网中。于时猎师。即取杀之。因此善心。生忉利天。自识宿命。故来报恩。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踊跃。叹未曾有。而作是言。如来出世。实为奇妙。陶演法雨。莫不蒙润。乃至禽鸟。犹闻法声。获福乃尔。岂况于人信心受持。计其果报。过踰于彼。百千万倍。不可为比。佛告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说。如来出世。多所润益。普雨甘露。侵润群生。以是之故。当共一心信敬佛法。尔时阿难。及诸众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坚誓师子缘品第六十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尔时提婆达多。恒怀恶心。向于世尊。欲害如来。自称为佛。教阿阇世。害父为王。新佛新王。治理天下。不亦快乎。王子信用。便杀其父。自立为王。是时世人。咸怀恶心。于诸比丘。恶不欲见。时诸比丘。入城乞食。人民忿恚。咸不与语。空钵而出。还到山中。白世尊言。提婆达多。作不善事。使诸四辈。各兴恶心。向于沙门。尔时世尊告阿难言。若有众生。起于恶心。向诸沙门。着染衣人。当知是人。则便恶心。向于过去诸佛辟支佛阿罗汉。向于未来诸佛辟支佛阿罗汉。现在诸佛辟支佛阿罗汉。以发恶心向于三世诸贤圣故。便获无量罪业果报。所以者何。染色之服。皆是三世贤圣标式。其有众生。剃除须发。着染衣者。当知是人。不久当得解脱一切诸苦。获无漏智。为诸众生。作大救护。若有众生。能发信心。向于出家着染衣人。获福难量。佛告阿难。我由往昔。于诸出家着染衣人。深生信心。敬戴之故。致得成佛。阿难白佛言。世尊。往昔深心。敬染衣人。其事云何。愿乐欲闻。佛告阿难。善听当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阿难。古昔无量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曰提毗。总领八万四千诸小国王。世无佛法。有辟支佛。在于山间林中。坐禅行道飞腾变化。福度众生时诸野兽。咸来亲附。有一师子。名号[跳-兆 茶]迦罗毗(晋言坚誓)。躯体金色。光相明显焕然明裂。食果啖草。不害群生。是时猎师。剃头着袈裟。内佩弓箭。行于泽中。见有师子。甚怀欢喜。而心念言。我今大利。得见此兽。可杀取皮。以用上王。足得脱贫。是时师子。适值睡眠。猎师便以毒箭射之。师子惊觉。即欲驰害。见着袈裟。便自念言。如此之人。在世不久。必得解脱。离诸苦厄。所以者何。此染衣者。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圣人标相。我若害之。则为恶心趣向三世诸贤圣人。如是思惟。害意还息。毒箭两行。令在不久。便说偈言。

耶罗罗婆奢沙娑呵

说此语时。天地大动。无云而雨。诸天惋惕。即以天眼。下观世间。见于猎师杀菩萨师子。于虚空中。雨诸天花。供养其尸。是时猎师。剥师子皮。持至于家。以奉国王提毗。求索赏募。时王念言。经书有云。若有畜兽身金色相。必是菩萨大士之人。我今云何资赏此人。若与赏者。便为共此杀害无异。是时猎师。素穷求哀。国王矜愍。与少财物。问猎师言。师子死时。有何瑞应。答言。口说八字。天地普动。无云而雨。天降诸花。尔时国王。闻是语已。悲喜交集。信心益猛。即召诸臣耆旧智人。令解是义。时诸人众。都不能解。空林泽中。有一仙人。字奢摩。字义俱闲。仙人聪明。哲达贯练。使还白王。王即请来。仙人于时。具为大王解说其义。耶罗罗。其义唯剃头着染衣。当于生死疾得解脱。婆奢沙。云剃头着染衣者。皆是贤圣之相。近于涅槃。娑呵。云剃头着染衣者。当为一切诸天世人所见敬仰。于时仙人。解是语已。提毗欢喜。即召八万四千小王。悉集一处。作七宝高车。张师子皮。表示一切。悉共敬戴。烧香散花。而以供养。极尽忠心。后复打金作棺。盛师子皮。以用起塔。尔时人民。缘是善心。寿终之后。皆得生天。佛告阿难及四部众。尔时师子。由发善心向染衣人。十亿万劫。作转轮圣王。给足众生。广殖福业。致得成佛。尔时号[跳-兆 茶]迦毗罗者。岂异人乎。今我身是也。时国王提毗。缘供养师子皮故。十万亿劫。天上人中。尊贵第一。修诸善本。今弥勒菩萨是。时仙人者。今舍利弗是。时猎师者。今提婆达多是。尔时四众。从佛闻说过去因缘。心怀欢喜。深自惋悼悲叹而言。我等愚痴。不识明哲。生起恶心。唯愿如来。怜愍愚痴。听悔前罪。世尊弘慈。因为说法四谛微妙。随其宿缘。皆获诸果。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者。有发无上正真道意者。是时阿难四部之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梵志施佛纳衣得受记缘品第六十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将侍者阿难。入城分卫。世尊身上所著之衣。有少穿坏。将欲以化应度众生。乞食周讫。欲还所止。有一婆罗门。来至佛所。为佛作礼。睹佛容颜光相殊特。见佛身衣有少破坏。心存惠施。割省家中。得少白[(畾/且)*毛]。持用施佛。唯愿如来。当持此[(畾/且)*毛]以用补衣。佛即受之。时婆罗门。见佛受已。心情欢喜。倍加踊跃。佛哀此人。即与授决。于当来世二阿僧祇百劫之中。当得作佛。神通相好。十号具足。佛授记已欢喜而去。国中豪贤长者居士。咸兴此心。云何世尊。受彼少施。酬以大报。作是念已。各为如来。破损好[(畾/且)*毛]。作种种衣。持用奉佛。阿难问佛。世尊先昔造何善行。能令一切奉施衣服。愿佛为说。令得开解。世尊告曰。谛听着心。当为汝说过去因缘。阿难曰诺。我当善听。佛告阿难乃往过去无量无数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毗钵尸。出现于世。与其徒众九万人俱。彼时有王。名曰槃头。有一大臣。请佛及僧。三月供养。佛即许可。既蒙可已。还至其家。办具所须。时槃头王。亦欲供养佛及众僧。往至佛所。而白佛言。贪得如来及比丘僧三月供养。佛告槃头。吾先已受彼大臣请。大人之法。不宜中违。王即还宫。告其臣曰。佛处我国。吾欲供养。云卿已请。今可避我。我供养讫。卿乃请之。臣答王言。若使大王保我身命。复保如来常住于此。复令国土常安无灾。若使能保此诸事者。我乃息意。放王先请。王自念言。斯事叵办。复更晓曰。卿请一日。我复一日。臣便可之。更互设会。各满所愿。尔时大臣。为彼如来。办具三衣。皆悉丰足。复为九万诸比丘众。作七条衣。人与一领。阿难当知。尔时大臣。以上衣服。施佛及僧供养之者。岂异人乎。则我身是。我乃世世。殖福无厌。今悉自得。终不唐捐。时阿难等。闻说是已。欢喜勤修。造诸福业。心怀踊跃。顶戴奉行。

佛始起慈心缘品第六十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诸比丘。夏安居竟。往至佛所。礼敬问讯。佛以慈心。慰喻抚恤。汝等住彼。得无苦耶。慈心矜笃。极怀怜愍。阿难见之。而白佛言。世尊。慈愍垂矜特隆。不审世尊。发如是心。为远近耶。佛告阿难。若欲知之。当为汝说。过去久远。不可称计阿僧祇劫。有二罪人。共在地狱。卒驱之。使挽铁车。剥取其皮。用作车鞅。复以铁棒。打令奔走。东西驰骋。无有休息。时彼一人。筋力鲜薄。狱卒逼之。躃地便起。疲极困乏。绝死复苏。彼共对者。见其困苦。兴发慈心。怜愍此人。顾白狱卒。唯愿听我躬代是人。独挽此车。狱卒嗔恚。以棒打之。应时即死。生忉利天。阿难当知。尔时狱中慈心人者。我身是也。我乃尔时。于彼地狱受罪之时。初发如是慈矜之心。于一切人。未曾退舍。至于今日。故乐修行慈愍一切。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顶生王缘品第六十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见诸比丘。贪于饰好。着于名利。多畜盈长。积聚无厌。佛见此已。为诸比丘说贪利害。夫贪欲者。现损身命。终归三涂。受苦无量。所以然者。吾自忆念过去世时。由于贪故。而便堕落。受诸苦恼。

尔时阿难。长跪叉手。前白佛言。世尊。过去由于贪故。而便堕落。其事云何。世尊告曰。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王。名瞿萨离。典斯天下八万四千小国。有二万夫人婇女。一万大臣。时王顶上欻生一疱。其形如茧。净洁清彻。亦不疼痛。后转转大。乃至如瓠便劈看之。得一童子。甚为端正。头发绀青。身紫金色。即召相师。占相吉凶。相师占已。便答王言。此儿有德。雄姿奇特。必为圣王。统临四域。因为立字。名文陀竭(晋言顶生)。年已长大。英德遂着。王以一国。用封给之。大王后时。被病困笃。诸小王辈。皆来瞻省。不能自免。遂便薨背。诸附庸王共诣顶生。而咸启曰。大王已崩。愿嗣国位。顶生答言。若吾有福应为王者。要令四天及尊帝释。来相迎授。尔乃登祚。立誓已竟。四天即下。各捉宝瓶。盛满香汤。以灌其顶。时天帝释。复持宝冠。来为着之。然后称扬诸王复劝当诣大国王所治处。顶生复言。若我有福应为王者。国当就我。我不就国。立誓适竟。大国之中所有宫殿。园林浴池。悉来就王。金轮。象马。玉女。神珠。典藏。典兵。悉亦应集。君四天下。为转轮王。巡行国界。见诸人民。垦地耕种。王问臣吏。此诸群生。欲作何等。便答王言。有形之类。由食得存。是以种谷。欲以济命。王立誓言。若我有福应为王者。当有自然。百味饮食。充饱一切。使无饥渴。作愿已竟。寻有饮食。王更出游。见诸人民。纺绩经织。王复问言。作此用为。诸人对曰。食已自然。无以严身。是故纺织用作服饰。王复立誓。若我有福应为王者。当有妙衣自然而出。赈给万民。使无穷乏。作愿已竟。应时诸树悉生种种异色妙服。一切人民。求得无尽。王更出游。见诸群黎。修治乐器。王因问之。作此何为。诸人报言。衣食既充。乏于音乐。所以治此。欲用自娱。王复立誓。若我有福应为王者。众妙乐器。当自然至。作愿适竟。应时诸树。若干种种伎乐。悬在其枝。若有须者。取而鼓之。音声和畅。其有闻者。无不欢预。王德至重。万善臻集。天雨七宝。遍诸国界。王问诸臣。此谁之德。诸臣对曰。此是王德。亦国民福。王复立誓。若是民福。宝当普雨。若独我德齐雨宫内。作愿适竟。余处悉断。唯雨宫里。七日七夜。其顶生王。于阎浮提。五欲自娱。经八万四千岁。时有夜叉。踊出殿前。高声唱言。东方有国。名弗婆提。其中丰乐。快善无比。大王可往游观彼界。王则允可。意欲巡行。金轮复转。蹑虚而进。群臣七宝。皆悉随从。既至彼土。诸小王等。尽来朝贺。王于彼国。五欲自恣。经八亿岁。夜叉复唱。西方有国。名瞿耶尼。亦复快乐。王可至彼。王即允然。往游其土。食福受乐经十四亿岁。夜叉复唱北方有国。名郁单曰。其土安丰。人民炽盛。王可到彼。王即往诣。留止其中。上妙五欲。极情恣意。经十八亿岁。夜叉复唱。有四天王处其乐难量。王可游之。王与群臣及四种兵。乘虚而上。四天遥见。甚怀恐怖。即合兵众。出外拒之。竟不奈何。还归所止。顶生于中。优游受乐。经数十亿岁。意中复念。欲升忉利。即与群众。蹈虚登上。时有五百仙人。住在须弥山腹。王之象马屎尿下落。污仙人身。诸仙相问。何缘有此。中有智者。告众人言。吾闻顶生王。欲上三十三天。必是象马失此不净。仙人忿恨。便结神咒。令顶生王及其人众。悉住不转。王复知之。即立誓愿。若我有福。斯诸仙人。悉皆当来承供所为。王德弘博。能有感致五百仙人。尽到王边。扶轮御马。共至天上。未至之顷。遥睹天城。名曰快见。其色皦白。高显殊特。此快见城。有千二百门。诸天怖畏。悉闭诸门。着三重铁关。顶生兵众。直趣不疑。王即取贝吹之。张弓扣弹千二百门。一时皆开。帝释寻出。与共相见。因请入宫。与共分坐。天帝人王。貌类一种。其初见者。不能分别。唯以视眴迟疾。知其异耳。王于天上。受五欲乐。尽三十六帝。末后帝释。是大迦葉。时阿修罗王。兴军上天。与帝释斗。帝释不如。退军入城。顶生复出。吹贝扣弓。阿修罗王。即时崩坠。顶生自念。我力如是。无有等者。今与帝释。共坐何为。不如害之。独霸为快。恶心已生。寻即堕落。当本殿前。委顿欲死诸人来问。若后世人。问顶生王云何命终。何以报之。王对之曰。若有此问。便可答之。顶生王者。由贪而死。统领四域。四十亿岁。七日雨宝。及在二天。而无厌足。故致坠落。是故比丘。夫利养者。实为大患。当思远离深求道真。阿难白佛。此顶生王。宿殖何福。而获如此无量大报。佛告之曰。乃往过去。不可计劫。时世有佛。号曰弗沙。与其徒众。游化世间。时婆罗门子。适欲娶妇。手把大豆。当用散妇。是其曩世。俗家之礼。于道值佛。心意欢喜。即持此豆。奉散于佛。四粒入钵。一粒住顶。由此因缘。受无极福。四粒入钵。王四天下。一粒在顶。受乐二天。尔时诸弟子。闻佛所说。有得初果二果三果及阿罗汉者。不可称数。受持佛语。欢喜奉行。

苏曼女十子缘品第六十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须达长者。末下小女。字曰苏曼。面首端正。容貌最妙。其父怜爱。特于诸子。若游行时。每将共去。于是长者。将至佛所。其女见佛。情倍欣踊。愿得好香。涂佛住室。斯女手中。有宾婆果。佛从索之。奉教便与。佛寻于上。书香种稷。还以与之。女共其父。还归城里。便行推买种种妙香。如佛所须。持诣祇洹。躬自捣磨。日日如是。于时持叉尸利国王。遣其一儿。使到舍卫。初适他土广行观看。渐渐展转。复至精舍。见苏曼女在中磨香。爱其姿容。欲得为妻。即往入城。启波斯匿王。云有此女。可适我意。愿王见赐。勿违我志。王问之曰。是谁家女。答言。是须达许。王言。卿自从索。吾不能知。复重启王。王若相听。当自求之。王言可尔。彼国王儿。发遣子弟。车乘众物。先归本国。唯留一象及己在后。往至祇洹。搏苏曼女。累骑而去。须达闻之。遣人追逐。象走驶速。不能及逮。即达本土。便用为妇。后遂怀妊。生卵十枚。卵后开敷。有十男儿。形貌姝好。与人有异。年遂长大。勇健非凡。然喜畋猎。伤害物命。其母矜愍。教使莫尔。诸子白母。射猎之事。最为快乐。母今相遮。将为见憎。母复告言。吾爱汝等。是以因制。若当憎汝。终无此言。所以者何。夫杀生之罪。当入地狱。受诸苦恼。数千万岁。常为鹿头羊头兔头诸禽兽头阿傍狱卒之所猎射。无央数岁。虽思解脱。其何由乎。诸子白母。如母所说。为自出心。从他边闻。母复告言。吾昔从佛。闻如此事。儿复问母。佛者何人。幸愿具宣。母告诸子。卿不闻乎。迦维罗卫净饭王子。形相炳着。应为圣王。厌老病死。出家学道。愿行成就。得无上果。巨身丈六。相好无比。三明六通。遐鉴无外。前知无穷。却知无极。观知三世。如掌中珠。诸子闻之。心内欣然。因更问母。佛今近远。为可见不。母便答言。今在舍卫。诸子启母。求往觐佛。母即听之。诸子同时。共诣舍卫。其祖须达。见之情悦。倍加爱念。将至祇洹。奉觐如来。诸子见佛。姿好形貌。踰前所闻。数千万倍。五情欣喜。不能自胜。佛因随宜。为说妙法。十人俱时。得法眼净。便复白佛。求索出家。佛问之曰。汝父母听不。答言未咨。佛言。父母未听。不得染化。须达复言。斯是我孙。我得自在。我今放之。于理亦可。佛便允然。听使为道。须发自落。法衣在身。便成沙门。精勤大业。尽得罗汉。斯十比丘。甚相钦敬。行则俱进。住在同处国中人民。莫不宗戴。阿难白佛。此十比丘。有何福庆。生在贵家。容貌奇特。遭值世尊。尽于苦际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有毗婆尸佛。出现于世。教化毕讫。而般涅槃。分布舍利。起无量塔。时有一塔。朽故崩坏。有一老母。而修治之。有年少十人。偶行睹见。问老母曰。何所施为。老母语言。斯是尊塔。功德弥弘。是以修补。欲望善果。年少欢喜。助共兴功。所作已竟。誓为母子。其十年少。愿共同生。从是已来。九十一劫。天上人中。恒为俱生。受福快乐。常有三事。胜于余人。一者形体端正。二者众所敬爱。三者恒得长寿。经尔许时。不堕三涂。今遇我世。沐浴清化。诸尘垢尽。咸逮应真。欲知尔时老母者。今苏曼女是。尔时十年少者。今十罗汉是。佛说此时。其在大会。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发大乘意逮不退者。信受佛语。欢喜奉行。

婆世踬缘品第六十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于时此国有豪富长者。名尸利踬。其家大富。七宝盈溢。其妇怀妊。月满生男。形容严妙。世之少双。父母喜庆。深用自幸。便请相师。令占吉凶。相师占已。语其二亲。斯子福德。荣焕宗族。长者益欢情在无量。因复劝请。便为立字。相师问曰。从有此儿。有何瑞应。长者报曰。其母本来。讷口钝辞。既怀此儿。谈语巧妙。踰倍于常。便为作字。号婆世踬。年岁已大。聪才邈群。与其等辈。游行观看。见那罗伎家。有一女子。面貌清洁。晖容希偶。心便染着。欲得娉娶。归启父母。愿为求索。父母告言。吾是贵姓。彼是凡贱。高卑非匹。如何为婚子情深爱。不能自释。重更启言。莫问门户。但论其身。幸垂顾愍。哀为我求。若不如志。便自殒命。父母从之。遣人往求。彼家报言。君是大姓。我是小人。素非畴偶。何缘得尔。其儿殷勤。情犹不息。复更遣信。重从索之。彼家答言。若能如我。习种种术。歌舞戏笑。悉令备知。及于王前。试使得中。然后乃当共作婚姻。儿惑其色。不耻鄙事。即诣彼家。学习戏艺。数时之间。皆已成就。是时国王。集诸那罗。上幢投窗。空中索走。如是种种。众多戏事。时长者子。亦往王边。次应现伎。上索而走。索走既竟。王脱不见。复敕更上。奉命为之。气力渐劣。中道欲堕。心中惶懅。无所归依。尊者目连。陵虚至边。而告之曰。如卿今日。宁全身命。出家学道。为宁堕地娶彼女耶。寻报之言。愿自存济。不用女也。目连即时。于虚空中。化作平地。其人见已。情怖便止。因地而下。得全身首。既蒙安隐。喜不自胜。随逐目连。往诣世尊。礼拜供养。佛于是时。广说妙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出要最快。心意畅解。便得初果。因复白佛。愿得出家。奉修正法。世尊听之。须发自落。法衣在身。便成沙门。比丘。专精禅思。遵修正业。诸漏得尽。成阿罗汉。慧命阿难。前白佛言。婆世踬沙门。往昔之时。与彼女子。有何因缘。心染惑着。几致危没。复共目连。造何善因。今蒙其恩。而获宁济。复何因缘。自致应真。佛告阿难。乃往过去无量之劫。波罗奈国。有大长者。初生一子。端正无比。当于是时。其家有人。从海中来。赍一鸟卵。用奉长者。长者纳受。经少时间。其卵便剖。出一鸟鶵。毛羽光润。长者爱之。与子使弄。渐渐长大。互相怀念。时长者子。骑鸟背上。鸟便担飞。处处游观。情既满厌。还归其舍。日日如是。经历多时。其长者子。闻他国王作那罗戏。便乘斯鸟。往至彼间。来下观看。鸟住树上。偶见王女。情便染爱。其时遣信。腾说情状。王女然可。便与共交。作事不密。为王所知。遣人推捕。寻时获得。缚束其身。而当斩戮。长者子言。诸君何为。劳力杀我。听我上树自投而死。诸人听许。便起攀枝而上。乘骑其鸟。翔虚而去。因此鸟故。得延寿命。佛告阿难。彼时长者子。今婆世踬是。尔时王女者。今伎家女是。尔时鸟者。则目连是。过去世时。惑色致困。由鸟得济。今复贪色。垂当死亡。由目连故。致得安隐。其婆世踬。所说聪辩。成无漏者。乃往过去。波罗奈国。有一居士。见辟支佛。来从乞饭。居士即时。以食施与。因复劝请。令说经法。其辟支佛。辞云不能。掷钵虚空。腾踊而逝。居士念曰。斯人神力。变化无方。然其不能敷宣道化。愿我后生。遭值圣尊。胜于此士。巨亿万倍。演散法义。无穷无尽。令我身者。亦获果证。由此因缘。今世聪明。逮罗汉果。佛说是时。莫不欢喜。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有种缘觉善根者。发菩萨心者。皆信佛语。顶戴奉行。

优波鞠提品第六十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此国有一梵志。字阿巴鞠提。聪明广学。采古达今。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因复启曰。若我出家。智慧辩才。与舍利弗等者。情则甘乐。若当不如便自归家。佛寻答曰。卿不如也。时彼梵志。止不作道。还归其舍。世尊于后。告众会言。我灭度已。一百岁中。此婆罗门。而当深化。逮成六通。智慧高远。教化众生。其数如尘。佛涅槃时。告阿难言。我灭度后。一切经藏。悉付嘱汝。汝当受持广使流布。世尊既灭。阿难持法。阿难后时。复欲舍身。告弟子耶贳羁言。我去世后。所有典要。汝当护持。因复告曰。波罗奈国。当有居士字为鞠提。此人有子。名优波鞠提。卿好求索。度用为道。卿若寿终。以法付之。阿难灭已。此耶贳羁。奉持佛法。游化世间。所度甚多。复至波罗奈。往造居士。与共相识。数数往来。其彼居士。生一男儿。字阿巴鞠提。年在幼稚。于时耶贳羁。往从索之。欲使为道。其父答曰。始有一子。当绍门户。不可尔也。若后更生。便用相给。后复生男。字难陀鞠提。时耶贳羁。复往从索。其父报言。大子营外。次子营内。于其家居。乃可兴隆。情中恋惜。未能相许。若后更有。信当奉惠。此耶贳羁。是阿罗汉。三明具足。能知人根。观此二儿。与道无缘。亦自息意。不殷勤求。时彼居士复更生男。颜貌端妙。形相殊特。时耶贳羁。复往从索。其父报曰。儿今犹小。未能奉事。又复家贫。无以饷送。且欲停之。须大当与。年渐长大。才器益盛。父付财物。居肆贩卖。时耶贳羁。往到其边。而为说法。教使系念。以白黑石子。用当筹算。善念下白。恶念下黑。优婆鞠提。奉受其教。善恶之念。辄投石子。初黑偏多。白者甚少。渐渐修习。白黑正等。系念不止。更无黑石。纯有白者。善念已盛。逮得初果。时彼城中。有淫女人。遣婢持钱。往从买花。优波鞠提。心性质直。饶与其花。不令有恨。婢赍花归。淫女甚怪。问其婢言。前日买花。用钱一种。往何以少。今何以多。将无前时相欺减乎。婢答之言。今日花主。慈仁守礼。平等相与。所以饶获。又复其人。形体殊妙。大家若见。复不有恨。淫女闻之。遣言请唤。优波鞠提。自抑不往。又复延召。终不从命。于时淫女。与王家儿。而共交通。贪其衣服。众宝所成。利兴义衰。杀而藏之。王家搜觅。于其舍得。寻取淫女。斩截手足。劓其耳鼻。悬于高标。竖置塳间。虽荷此苦。然未命终。优波鞠提。往到其所。淫女谓言。往者端正。不肯相见。今日形残。何所看乎。寻即对曰。吾不爱色。而来至此。用相怜故。来到此耳。因为宣说四非常法。是身不净苦空无我。一一谛察。有何可恃。愚惑之徒。妄生染想。淫女闻法。逮法眼净。优波鞠提。成阿那舍。时耶世羁。复从居士。索此少年。用作沙弥。奉教持与将至精舍。授其十戒。年满二十。便授具足。白四羯磨竟。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皆悉满具。言辞巧妙。所演无穷。便集众人。欲为说法。时魔波旬。于会处所。而雨金钱。众人竞拾。竟不闻法。于第二日。复集大众。魔雨花鬘。以乱众心。于第三日。复更集大众。魔王便化作一大象。绀琉璃色。口有六牙。其一牙上。有七浴池。其浴池中。有七莲花。一一莲花上。有七玉女。斯诸玉女。皆作伎乐。其象优游徐步会侧。众人顾目。情不在法。于第四日。复集大众。魔王复化作一女人。端正美妙。侍立尊后。众人注目。忽忘法事。于时尊者。寻化其女。令作白骨。众人见已乃专听法。得道者众。尊者本来。有一狗子。日日于耳。窃为说法。其狗命终。生第六天与魔波旬。共坐一床。魔王思惟。此天大德。乃与我等。为从何没。而来生此。寻观察之。知从狗身。彼沙门者。相辱乃尔。遥伺尊者入禅定时。持一宝冠。着其头上。既从定起。觉顶有冠。寻便思察。知魔所为。即以神力。感魔使来。化其狗尸。令似彿饰。而告魔言。汝遗我冠。深谢来意。今以彿饰。用相酬赠。魔王受已。便还天上。而见所著。乃是死狗。心中厌恶。而欲去之。尽其神力。不能令却。复诣帝释。求除不净。帝释报言。其作此者。斯人能舍。非是吾力之所任却。魔王复去。广问诸天乃至梵天。向之喜言。愿除兹秽。各答如初。非力所办。事不获已。来诣尊者。而谓言曰。佛实大德。慈心无边。诸声闻辈。诚为凶忌。何以验之。我乃昔日。将诸魔兵凡十八亿。攻围菩萨。欲败其道。犹怀慈悲。不以为怨。我今小触。相困乃尔。尊者答言。理实如是。佛之于我。百千万倍。不可为喻。如须弥山比彼芥子。如大海水方于牛迹。如师子王喻于野干。大小之形。实不相及。尊者语魔。吾生末世。不见如来。闻汝神力能化作佛。试为一现。我欲观之。魔王答言。我今化现。慎莫为礼。对曰不礼。是时魔王。化身作佛。躯体丈六。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赫弈。踰倍日月。尊者欣悦。便前稽首。魔还复形。语尊者言。向云不礼。今作礼何。尊者答言。我自礼佛。不礼于汝。魔复谢曰。唯愿矜愍。却此死狗。尊者告曰。汝起慈心。拥护群生。则此死狗。变成宝饰。若怀恶意。则作狗尸。魔以畏故。恒发善想。是时尊者。成道已后。所化众生。得四果者。一人一筹。筹长四寸。如此之筹。满于一房。房高六丈。纵广亦尔。于是众人白尊者言。尊者福德。实为弘博。化度群萌。不可称数。尊者告曰。吾为畜生时。亦化众生。使得圣果。何况今日。众会白言。不审先世。所度云何。尊者告曰。乃往过去。波罗奈国。有一仙山。五百辟支佛。止住其中。时有猕猴。日来供养。奉觐仪容。诸辟支佛。后尽涅盘。复有五百梵志。续在中止。诸梵志等。或事日月。或复事火。事日月者。翘脚向之。其事火者。朝夕燃之。时彼猕猴。见其翘脚。便取挽下。见其燃火。便取灭之。猕猴于时。端坐思惟。诸梵志见。自相谓言。此猕猴者。将为我曹示兹威仪。寻各整身。谛察真理。心意开解。尽得辟支佛道。彼猕猴者。我身是也。众会复白。以何因缘。受猕猴身。尊者告曰。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有毗婆尸佛。出现于世。有诸比丘。在波罗奈仙山中住。时有应真。登上山巅。放脚轻疾。有一年少道人。而作是言。彼行飘速。正似猕猴。由此因缘。五百世中。常作猕猴。以是之故。凡在四辈。应自护口勿妄出言。尊者优波鞠提。说此法时。一切大会。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种缘觉善根者。发大乘心逮不退者。不可称计。信受其教。欢喜奉行。

汪水中虫缘品第六十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尔时城边。有一汪水。污泥不净。多诸粪秽。屎尿臭处。国中人民。凡鄙之类。恒以瑕秽。投归其中。有一大虫。其形像蛇。加有四足。于其汪水。东西驰走。或没或出。经历年载。常处其中。受苦无量。尔时世尊。将诸比丘。前后围绕。至彼坑所。问诸比丘。汝等颇识此虫宿缘所造行不。时诸比丘。咸皆思量。无有能知斯所造行。俱共白佛。皆云不知。时佛告曰。汝等当听。吾当为汝说斯所造行。过去有佛。名毗婆尸。出现于世。教化已周。迁神涅槃。彼佛法中。有十万比丘。净修梵行。闲居乐静。依于一山。其山左右。有好林树。华果茂盛蓊郁无比。其诸树间。流泉浴池。清凉可乐。时诸比丘。依慕住止。遵善行道。勤修不懈。悉具初果。乃至四果。无有凡夫。时有五百估客。共相合集。欲入大海。发引径路。经由此山。见诸比丘克心精勤。内怀欣敬。思欲设供。时诸贾客。共相合率。往请众僧。求索供养。值诸檀越。各各已请。日日相次。竟不从意。即诣众僧。辞入大海。设我等众。安隐来还。当设供养。愿哀见许。时僧默然。允可受请。众贾入海。大获珍宝。平安还至。到众僧所。选众妙宝最上价者。用施众僧。规俟饮食。若食多者。随意用之。于时众僧受其宝物。持用付授僧摩摩帝。于后众僧。食具向尽。从其求索。尔时珍宝。当用续食。时摩摩帝。答众僧言。贾客前时。自与我宝。何缘乃索。上座维那。语摩摩帝。檀越前时。以宝施僧。令汝举之。今僧食尽。当用裨佐。时摩摩帝。嗔恚而言。汝曹啖屎。此宝是我所有。何缘乃索。时彼众僧。见摩摩帝已起恶意。即便散去。由其欺僧恶口骂故。身坏命终。堕阿鼻狱。身常宛转沸屎之中。历九十二劫。乃从狱出。今复堕此屎尿池中。经历年岁。未得解脱所以者何。过去有佛。名曰尸弃。将诸比丘。临过此坑。示诸弟子。为说本末。复次有佛。名曰随叶。亦复将从诸比丘众。往到其所。说其因缘。从此命终。还入地狱。经历数万亿岁。其后命终复生是中。次复有佛。名曰拘留秦。亦共徒众。围绕至此坑。垂示诸比丘。说其本末。次名拘那含牟尼佛。亦共弟子。来至此坑。次迦葉佛。亦来至此。咸为弟子。说其因缘。次第七佛。我释迦牟尼。今示汝等因缘本末。观视其虫。如是一切。贤劫当来诸佛。各各皆尔。将诸弟子。到其坑所。指示其虫。说其曩昔所造因缘。时诸比丘。闻佛所说。心惊毛竖。共相敕厉。慎护身口意业。信受佛语。欢喜奉行。

沙弥均提缘品第六十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舍利弗。昼夜三时。恒以天眼。观视世间。谁应度者。辄往度之。尔时有诸估客。欲诣他国。其诸商人。共将一狗。至于中路。众贾顿息。伺人不看。闲静之时。狗便盗取众贾人肉。于时众人即怀嗔恚。便共打狗。而折其脚。弃置空野。舍之而去。时舍利弗。遥以天眼。见此狗身。挛躃在地。饥饿困笃。悬命垂死。着衣持钵。入城乞食。得已持出飞至狗所。慈心怜愍。以食施与。狗得其食。济活余命。心甚欢喜。倍加踊跃。时舍利弗。即为其狗。具足解说微妙之法。狗便命终。生舍卫国婆罗门家。时舍利弗。独行乞食。婆罗门见。而问之言。尊者独行。无沙弥耶。舍利弗言。我无沙弥。闻卿有子。当用见与。婆罗门言。我有一子字曰均提。年既孩幼。不任使令。比前长大。当用相与。时舍利弗。闻彼语已。即戢在心。还至祇洹至年七岁。复来求之。时婆罗门。即以其儿。付舍利弗。令使出家。时舍利弗。便受其儿。将至祇洹。听为沙弥。渐为具说种种妙法。心意开解。得阿罗汉。六通清彻。功德悉备。时均提沙弥。始得道已。自以智力。观过去世。本造何行。来受此形。得遭圣师。而获果证。观见前身。作一饿狗。蒙我和上舍利弗恩。今得人身。并获道果。欣心内发。而自念言。我蒙师恩。得脱诸苦。今当尽身供给所须。永作沙弥。不受大戒。尔时阿难。而白佛言。不审此人。曩昔之时。兴何恶行。受此狗身。造何善根。而得解脱。佛告阿难。乃往过去迦葉佛时。有诸比丘。集在一处时年少比丘。音声清雅。善巧赞呗。人所乐听。有一比丘。年高耆老。音声浊钝。不能经呗。每自出声。而自娱乐其老比丘。已得罗汉。沙门功德。皆悉具足。于时年少妙音比丘。见老沙门音声钝浊。自恃好声。而呵之言。今汝长老。声如狗吠。轻呵已竟。时老比丘。便呼年少。汝识我不。年少答言。我大识汝。是迦葉佛时比丘。上座答曰。我今已得阿罗汉道。沙门仪式。悉具足矣。时年少比丘。闻其所说。心惊毛竖。惶怖自责。即于其前。忏悔过咎。时老比丘。即听忏悔。由其恶言。五百世中。常受狗身。由其出家持净戒故。今得见我。蒙得解脱。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信受。顶戴奉行。

End

无业禅师悟道因缘

明 尧汾州(今山西汾阳)无业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商州(陕西商洛)上洛人,欲姓杜。其母李氏怀他之前,有一次做梦,听到空中有个声音问她:寄居得否?她答应了,醒来后不久就怀孕了。无业禅师诞生的那天晚上

因缘乞丐

李英棣京都的清晨,天蒙蒙的将亮未亮,在西本愿寺的本堂阶下跪着一位年约四十岁的乞丐。天亮后,西本愿寺的大门开启,乞丐静静的合掌念佛,直到早课结束。白天,他在西六条的新町乞食,每当有人施舍食物给他时,他便

善会禅师悟道因缘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夹山善会禅师,船子德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廖,广州人。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广泛听习经论,对戒定慧三学颇能通达。后住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讲经示众,因听道吾禅师之劝告,前往秀州(

余弘律之因缘

◎ 弘 一弘律因缘初出家时,即读《梵网合注》。续读《灵峰宗论》,乃发起学律之愿。受戒时,随时参读《传戒正范》及《毗尼事义集要》。庚申之春,自日本请得古版《南山灵芝》三大部,计八十余册。辛酉之春,始编《

珍惜因缘

◎ 圣严从禅的立场来解释,生命是时间加上空间的活动,在时间的过程之中移动,在空间的范围之内变化,时间加空间,觉得有个我的存在,这就是生命。因此,生命似乎是一桩不可捉摸的事,其实不然。生命是一个事实,它

刘经臣居士悟道因缘

◎ 法 宝签判(官职名)刘经臣居士,智海本逸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兴朝。少年时以才高俊逸,登上仕途。当时他对佛法并不相信。三十二岁时,刘经臣偶然与东林照觉常总禅师相识,相谈甚欢。在常总禅师的启迪下,刘

恶行莫做!佛说筋骨节酸痛的因缘

佛陀不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他有血肉之躯,跟你我一样,必须经历生、老、病、死的人生历程。当然,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多处,其中之一就是当他经历以上的过程时,他没有烦恼,他不会像凡夫一样哀嚎痛哭,不会忧伤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李炳南:未证真如应慎因缘

学重行解相应。解而不行,说食数宝;行而不解,多入歧途;两俱有过。今修净者;但曰念佛,求生西方,只知向果上攀缘,至于所念,如法与否,慢不加察。是于因力缘力,反而忽之,宁非不知务本耶?经曰:因地不真,果招

黄念祖:寿众无量 第十三卷

寿众无量 第十三卷黄念祖老居士【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佛对阿难说:无量寿佛命有多久,没有方法能说,不可以称量,不可以计算,

李炳南:李老居士的学佛因缘

区区学佛因缘,自幼受家庭熏习,但以种种关系,其间若断若续,一直到三十岁以后,才可说是有信仰。此是沾了苏州弘化社的光;因以前所读之经无非是《金刚》、《楞严》、《法华》、《圆觉》之类。其实是囫囵吞枣,望文

李炳南:李炳南居士的皈依因缘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反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爆发,西北军攻占了莒城,中央军来援,把莒县县城包围起来。莒县监狱官李炳南被围困在城中,时间长达半年。路过的部队占据民房,勒索民饷

李炳南: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

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答:佛陀十号,并非姓氏之称,乃就其德能之大而显者,定有十种称颂耳。如今称赞人曰,某公吾兄先生,是三号焉。曰某公某长是良吏是正人是国家之柱石,是五称焉。中国以前之封号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许美中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迁居河南巩县。杜甫早年研习儒学,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吴越齐赵,过了十年左右裘怀清狂的生活。三十五岁以后到长安求官,不第。后两次献赋,

宿世因缘

宿 世 因 缘◎ 莲大士窥基的父亲尉迟宗,是唐代左金吾将军。母亲裴氏夫人因梦见掌中有月轮吞下而怀孕。据说窥基呱呱坠地时,红光满室,全家人都很惊喜,唯有他父亲深感不安,不知此子将来会面临怎样的人生道路。

本焕老和尚:念佛要有福德因缘

首座和尚、班首师父、各位执事、各位护法居士:你们各位来问我本焕小和尚,天天不过堂,为什么今天来过堂?我现在倚老卖老,虽然我倚老卖老,但我不比大家起的迟,我可以告诉大家,我每天四点就起床,一直诵经到七点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修慧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缘作基础

净慧法师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是如何觉悟的。佛就是觉,《六祖坛经》上讲,迷即众生,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一念觉即佛。生佛之间,只是一字之差。看似简单,可是真要觉,却不是那么容易,这中间要克服种种困难

一切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

一切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静波法师交织爱与恨,是劫还是缘?一切也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有缘则聚,无缘则散。轮回,皆缘由爱恨情仇,父母儿女夫妻朋友,皆不出要债还债报恩讨怨。所谓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虽然

贤愚寿夭,富贵贫贱,皆可自作主宰

印光大师【原文】修德有顺有逆。顺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极而彻证,证而了无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远。修极而永堕恶道,堕而了无所失。了此则愚者可贤,贤者可愚,寿者可夭,夭者可寿。富贵贫贱,及与子孙之蕃衍灭绝

天下事皆有因缘

◎ 印 光【原文】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坏之人,其实际之权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现缘也。明乎此,则乐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矣。汝独不知身为人子,

出家在家因缘不同切莫强求

静波法师《维摩诘经方便品》中说: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居士也有自己的妻子,但是他又去修梵行、离欲。你说那是不是功夫呢?绝对是功夫。我要再重复一遍曾经说的一句话:放下不是放弃,随缘不是随便。所以,在家

要有八种因缘,才能得到莲花化身

宣化上人谈到莲花化身,不是那么容易的,要修很多人所不能修的苦行,要有八种的因缘,才能得到莲花化身。第一种,至失命不说他过:不要说是小事情,甚至于把生命丢了,你也不讲他人的过错。即使只要辩说: 啊!那事

因缘

现在有一句流行的话:向钱看。钱,有那么重要吗?除了向钱看,世间上可看的东西太多了,有的人喜欢看山,有的人喜欢看水,有的人喜欢看书,有的人喜欢看人;也有人喜欢看各种表演、喜欢看各种奇人妙事,喜欢看电视、

胡小林:随缘,但不要自己制造因缘

等待因缘,不要自己制造因缘,自己制造的因缘往往是不好的,不是有个故事吗?说一个乌龟从海边出来了,从海边那个洞里头出来,出来以后一个小孩看见了,一个小孩看见这乌龟以后,他觉得天上有老鹰,因为老鹰吃海龟,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证严法师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因缘来时,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好好把握因缘,佛在

改变命运要修福修慧从因缘果报上来改变

惟觉法师福报代表这一生当中的经济环境,有福报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顺利;没有福德,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困境,经常一筹莫展,所以福报的熏修很重要。中国有句俗话,大树底下好遮荫。一棵树枝叶茂密,树荫愈大,就能容纳许

学佛要懂因缘敢承担

◎ 梦 参地藏菩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说:如果不至心,虽念我的名号,等于没有念;听到我的名号,不名为闻,也等于没有听到。这个含义就是你跟地藏菩萨这个因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听到名号,你没有什么信乐心,

佛教的十二因缘

佛教的十二因缘◎ 葛兆光人生都是痛苦的,仿佛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循环流转的苦难历程,从生到死,从死到生,处于生生不息的轮回之中的众生,好像没有办法逃出这种苦难的缠绕,这一生如此,下一生也如此。有人就说,西

把握因缘,带动良善社会风气

证严法师年轻人,是社会未来的希望。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已经成立十年了,十多年前,很多慈青还是不解世事的大学生,现在已经在社会各个角落承担不同的职业,扮演不同的人生角色。还有的一路深造,从硕士进修到博士,

皈依三宝而生天的因缘

皈依三宝而生天的因缘◎ 北魏吉伽夜 【经文】尔时。舍卫国须达长者以十万两金雇人。使皈依佛。时有一婢闻长者语。即皈依佛。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于是往集善法堂。帝释以偈而问言。汝宿有何福。得生于天中。光

我认识金山活佛的因缘

我认识金山活佛的因缘乐观法师一提到金山活佛,马上就好像有一个蹲蹲跄跄蹢蹢躂躂类似济公活佛那副神情形状的影子映现在我的面前,我同这位带着神奇气氛的人物首次接触见面,那是在民国十七年的夏天,一个偶然的因缘

诸法皆是因缘和合

诸法皆是因缘和合◎ 果 如该怎么修行才能出苦离苦呢?首先,要知道一切皆是因缘和合的假有,并没有真实的存在。但是,因为自己还没办法体认、亲证这个的道理,所以仍要借假修行,等到你修到了净除妄念、妄觉、妄分

因缘所生法

因 缘 所 生 法◎ 梁启超一般人多以佛教为谈玄家,在后此各派佛学诚有此倾向,原始佛教却不然。释迦是一位最注重实践的人。当时哲学界最时髦的问题如世界有始无始,有边无边,身体与生命是一是二,如未死或不死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3、我的学佛因缘

3、我的学佛因缘徐恒志(一九五三年八月)我原籍是浙江镇海,父亲治儒学,能文艺,秉性明达、慈厚,常常济人的贫苦,解人的危急,曾以薪水收入,节衣缩食赡养族中鳏寡老少的生活几十年。在饱经忧患、阅历沧桑之后,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净 慧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七天的时间,转瞬之间就过去了。时间是迁流的,世事是无常的,人生也是短暂的,这都说明了世间一切事物的有限性。另外一方面,我们人的妄想、人的欲望却

一日禅:顺境逆境皆是因缘

人生数十年,顺境逆境皆是常事。顺境使人顺悦的同时,亦容易让人懈怠;逆境则相反,虽容易让人倍觉焦躁痛苦,可一旦坚忍跨过,则更上一个台阶。所以当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心里定要坚定信念,与其自怨自艾,更不如将

于凌波:十二因缘观

十二因缘观于凌波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除了三法印和四圣谛外,尚有十二缘起论。十二缘起论就是十二因缘观,在第六章第四节中已有过介绍。但前面介绍的只是十二缘起的流转门,尚有后一半还灭门未介绍出来。所谓十二缘

于凌波:杨仁山的学佛因缘及其对近代佛教的影响

在清季宣统末年中秋节过后的第二天,南京城廷龄巷的金陵刻经处内,客厅中有许多人在开会。他们都是南京佛学研究会和金陵刻经处的人员,开会的目的,是要选出一位新会长。老会长卧病在床,病情日重,昕以授意他们选出

一次五台山,因缘五百年!

在很多人眼中一直以为五台山只是一座山的名字没想到是有五座山峰其最高峰──叶斗峰海拔3058米为华北地区的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美称五台山因其五座主峰峰顶平缓有如垒土之台而得名五座台顶上分别供奉着文殊菩萨

界诠法师的学佛出家因缘

文/界诠法师我是五九年出生的,六零年闹饥荒,六零、六一、六二连续三年都闹饥荒,以后也都吃不饱,有得吃但是吃不饱。一直到八五年我去北京读书的时候还是吃不饱。为什么吃不饱呢?粮食是限量供应的。现在小孩子会

明海大和尚:随顺因缘的背后 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

我们坚持初发心特别是坚持发菩提心是非常不容易的。佛法里有许多故事讲到坚持菩提心不退的不容易,其中一个故事讲释迦牟尼佛座下的比丘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在很久以前就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要修菩萨行就要修

慈悲的因缘到了 你自然也会素食

念佛之人为什么要吃常素呢?由于念佛一法是大乘佛法,修菩萨道圆成佛果。成佛的种子是什么呢?是慈悲心、大慈悲心,本着慈悲心的因缘,我们要吃常素,不能伤害众生。一是为了圆修佛果的目的、慈悲心的培植,我们要吃

韩清净:十义量 因缘业果义第六

因缘业果义第六已辩善巧,今次当说因缘业果是诸善巧所依处故。云何因缘业果?谓若有法能顺益彼即说此为彼因,若此与彼为生起依即说此为彼缘,若能造作说名为业,若所成办说名为果。此中一一复有差别,谓有十因、四缘

雪漠:因缘的波光中藏着解脱的秘密

因缘的波光中藏着解脱的秘密相续迁流化,灭灭又生生。如水翻泡沫,似波光盈盈。当你注意观察自己的生活和身边一切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规律,什么规律呢?就是你无法从中找到任何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也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世尊与燃灯佛的因缘

以前有个提和卫国,国王名叫灯盛,他有一位神奇的儿子,出生之时身边一切光明照彻,犹如明灯,因此被称为燃灯太子(锭光太子)。国王灯盛在临终之时将政务托付给了锭光太子,太子明白世事无常的道理,根本无心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