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四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1 09:28

第十四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无根谤学处第八之二

尔时薄伽梵命实力子曰。汝闻斯语不。白佛言。我闻薄伽梵。我闻苏揭多。佛言。实力子其事如何。实力子白佛言。世尊。我之虚实唯佛所知。佛言。实力子。于此时中勿作是说。应作是言。若实言实。若虚言虚。实力子曰。我不曾忆薄伽梵。我不曾忆苏揭多。尔时具寿罗怙罗。于世尊后执扇扇佛。时罗怙罗白佛言。世尊。彼实力子何劳见问。现见友女苾刍尼亲在佛前。云实力子共为恶行犯波罗市迦。兄弟二人面证言实。佛告罗怙罗。我今问汝随汝意答。罗怙罗。若苾刍尼来至我所作如是说。大德。圣者罗怙罗作不轨事。共我行不净行犯波罗市迦。时友地苾刍即便证云。实尔薄伽梵实尔苏揭多。如妹所说我等先知。罗怙罗。我闻是语即问汝云。其事虚实汝云何答。罗怙罗白佛言。世尊。大德。若忆云忆。若不忆云不忆。世尊告曰。汝且痴人能云不忆。何怪实力子清净苾刍。实无罪过云不忆耶。尔时世尊告诸苾刍。如实力子实无罪过。汝等应知。友女苾刍尼自言犯罪。应当灭摈。其友地二苾刍应可详审善问其事。汝如何见何处见。以何因缘往见其事。

尔时世尊作是语已。即便入室寂定而住。时诸苾刍见佛寂定。便共忆持实力子是清净人。友女苾刍尼以其自言共为摈斥。友地二苾刍审问其事。汝如何见何处见。以何因缘往见其事。时诸苾刍具问之。时彼二苾刍作如是说。诸具寿。彼实力子。我不见犯不净行法波罗市迦。然由具寿实力子乃至三日与我粗恶食。气力衰羸极相恼乱。我以欲嗔痴怖故作是说。其具寿实力子。实是清净无有过咎。不作不净行不犯波罗市迦。尔时世尊。于晡后时从静处起。于苾刍众中就座而坐。时诸苾刍白佛言。世尊。我等诸苾刍。见佛世尊入室寂定。便共忆持实力子是清净人。友女苾刍尼由其自言已令灭摈。友地二苾刍审问其事。汝如何见何处见。以何因缘而见其事。我等具问之。时彼二苾刍作如是说。诸具寿彼实力子。我不见犯不净行法得波罗市迦。然由具寿实力子乃至三日与我食次。令食恶食气力衰羸极相恼乱。我以欲嗔痴怖故作是说。其具寿实力子。实是清净无有过咎。不作不净行不犯波罗市迦。尔时世尊。闻是说已告诸苾刍曰。云何彼二痴人。为少饮食因缘作故妄语毁谤清净苾刍。世尊即于尔时说伽他曰。

若人故妄语违越于实法

不惧于后世无有恶不造

宁吞热铁丸猛焰烧身遍

不以破戒口啖彼信心食

当尔之时。于虚空中有诸天众。说伽他曰。

实力超三有尚招于毁谤

是故有智人不应乐生死

段食真可厌苦中最为极

犹如食子肉增长诸烦恼

如何汝今知清净苾刍实不犯罪。以无根波罗市迦法而见谤毁。尔时世尊以此因缘广说如前。乃至告友地苾刍曰。汝二痴人知清净苾刍实不犯罪。以无根波罗市迦法行谤毁耶。彼二白佛。实尔世尊。佛以种种呵责。汝所为非。非清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告诸苾刍曰。应知有三种人定堕泥犁狱。云何为三。若人自行破戒劝他破戒。此谓初人定堕泥犁狱。若人自行不净行。于清净苾刍以无根波罗市迦法而谤毁之。此是第二人定堕泥犁狱。若人作如是见作如是语。言欲是净。言欲是妙。欲可受用。欲无过失。于恶欲境极生爱着。此是第三人定堕泥犁狱。世尊尔时说伽他曰。

若人生世中口常出刀剑

由此恶说故常斩于自身

若赞于恶人毁谤贤善者

由口生众过定不受安乐

犹如博弈人失财是小过

于他清净者谤毁成大愆

经于百千岁堕在肉胞狱

复于此狱中更受四万岁

若以恶心语谤毁于善人

由斯恶业缘当堕于地狱

尔时世尊作呵责已。告诸苾刍曰我观十利。广说如前。乃至我于毗奈耶中。为诸声闻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怀嗔不舍。故于清净苾刍以无根波罗市迦法谤。欲坏彼净行。后于异时若问若不问。知此事是无根谤。彼苾刍由嗔恚故。作是语者僧伽伐尸沙。

若复苾刍者。谓是友地苾刍。若更有余如斯流类。怀嗔者。谓情生忿怒。言不舍者。谓嗔恚不息。清净。苾刍者。谓实力子。无犯者。谓不犯其事。以无根者。谓无三根。见根闻根疑根。波罗市迦法者。于四事中随说其一。法者。已如前说。谤者。说不实事。欲坏彼行者。欲损彼人清净学处。彼于异时者。谓是别时。若问若不问者。谓说谤已情生悔恨不由他问。知此事无根谤。谤者诤也。诤有四种诤。谓斗诤非言诤犯诤事诤。由嗔故作是语者。正出谤辞。僧伽伐尸沙者。已如前说。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谤清净苾刍十事成犯。五事无犯。云何为十。谓不见其事不闻不疑。便作如是虚诳想。实无见等妄言我有见闻疑。作是说时得僧伽伐尸沙。或闻而忘。或疑而忘。作如是解。作如是想。云我闻疑不忘。作是说时得僧伽伐尸沙。或闻而信。或闻不信。而言我见。或闻而疑。或闻不疑。或但自疑。而云我见。作是说时得僧伽伐尸沙。是谓十事成犯。云何五事无犯。谓彼不见不闻不疑。有见等解。有见等想。作如是语。我见闻疑者无犯。或闻而忘。或疑而忘。有闻疑想而言闻等。亦无有犯。如谤清净人时。十事成犯五事无犯。若谤清净似不清净人。亦复如是。若谤不清净人。十一事成犯六事无犯。云何十一。谓不见不闻不疑。作如是解。作如是想。实无见等妄言我有见闻疑。作如是说时得僧伽伐尸沙。或见而忘。或闻而忘。或疑而忘。作如是解。作如是想。而云见闻疑不忘。作是说时得僧伽伐尸沙。或闻而信。或闻不信。而言我见。或闻而疑。或闻不疑。或但自疑而云我见。作是说时得僧伽伐尸沙。是谓十一成犯。云何六事无犯。谓彼不见不闻不疑。有见等解。有见闻等想。作如是说。我见闻疑者无犯。或见而忘。或闻而忘。或疑而忘。有见等解。有见等想。而言见闻等亦皆无犯。是谓六事无犯。若谤似清净人。十一事成犯六事无犯。亦复如是。时诸苾刍悉皆有疑。为除疑故白佛言。世尊大德。具寿实力子曾作何业。由彼业故。招异熟果生富贵家。多饶财宝受用丰足。舍俗依佛而为出家。断诸烦恼证阿罗汉。分房舍中说为第一。虽得胜果而被谤讟。

佛告诸苾刍。汝等善听。我当为汝说彼因缘。诸苾刍若自作业。必不于外地水火风四大之处果报成熟。但于自己蕴界处中善恶之业果报成熟。即说颂曰。

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诸苾刍于过去世。一聚落中有大商主。名曰渔人。时彼商主赍持货物。共诸商人将诣大海欲求珍宝。尔时世间无佛出世。有独觉圣者。现于世间拯恤贫贱。常受粗鄙饮食卧具。当时唯此为胜福田。时彼独觉投此商主人间游行。于其夜中入火光定。时警夜人见其光已。报商主曰。仁今知不。此之苾刍圣行成就。我于夜中见如火聚放大光明。是时商主闻已深敬。便诣其所礼双足已作如是白。圣者求食我愿求福。幸于商旅受我微供。食已随去。时彼默然受其请食。相随渐次至大海边。商主问言。圣者。我今商旅欲入海中。仁随去不。独觉报言。贤首。汝为妻子欲入大海求诸珍货。我何所为而共入耶。是时商主设彼食已。以新妙氎而奉上之。时彼大德但现神通而不说法。为欲怜愍彼商主故。犹如鹅王飞腾空界。身出水火现大神通。凡夫之类若见神变。速即归心如崩大树。遥礼彼足发誓愿言。我于如是真实福田所设供养。此业所招异熟之果。愿我当得生富贵家。当得如是殊胜威德。当得奉事胜此大师。汝等当知。彼时渔人即实力子是。由昔供养独觉圣人发大誓愿。今得生在胜富贵家受用丰足。于我法中出家离俗。断诸烦恼证阿罗汉。我为大师胜彼百千俱胝。独觉能承事我不生厌背。又诸苾刍。此实力子虽得阿罗汉果。然而尚遭恶言毁谤。我今当说。汝等善听。诸苾刍。过去世时。于一村中有大长者。于同类族娶女为妻。得意相亲欢乐而住。虽经多岁竟无男女。遂便以手支颊心怀忧叹。我今舍内多有珍财竟无绍嗣。我身没后定被官收。其妇见之即便问曰。圣子。何意支颊长思似带忧色。报言。贤首。我今舍中多有财物现无子息。如其没后并被官收。既有此缘宁不愁悒。其妻报曰。若由我过无男女者。君今宜可更娶余妻令有子息。报言。贤首。若人家内有二妻者。乃至麨浆亦不得饮。常于室中纷纭斗诤。妇报夫曰。君可求来。若彼颜状与妹同者。我作妹想看之。若与女相似者。我作女心瞻视。时于异村有一长者。娶妇未久便诞二男复生一女。后于异时长者夫妇并皆命过。时前长者为求妇故。至彼二兄之处求娶其妹。彼便嫁与。世间法尔得新弃故。时彼长者心亲后妻。时彼前妇见其亲密心生嫉妒。未经多日前妻有娠。白其夫曰。君之后妻情有异念。其夫告曰。贤首。汝生恶意。妇便默然。遂于后时诞一男子。长至五岁智慧分明。所有语言咸悉依实。时人遂名为实语者。其母便念。我虽生子然而夫主尚爱后妻。我今作何方便令使离别。白其夫曰。君于后妻虽极爱念。彼于君所无贞素心。其夫报曰。贤首。汝复生恶意。妇便默然。别设方计告其子曰。汝岂不知妇人苦事。子白母曰。我不曾知。即告子曰。谓是嫉妒。子报母曰。此非善事。便语子曰。我欲于汝异母彰露恶名。汝当为证。子白母曰。为实为虚。母言。是虚。子云。世人共知我为实语。岂可随母所说口出妄言。母曰。于我腹中怀汝九月。于此小事汝不见从。设为作证无劳口说。父若问汝但可点头。其子孝顺不违母心。遂便许可。母于异时告其夫曰。君之爱妇共他男子行邪恶事。夫云。贤首。汝复生恶意。妇曰。君若不信应问实语。父作是念。我此童儿世人共许是实语者。岂于我所而作妄语。必无斯事。时彼童儿去父不远游戏而住。其父唤来置于膝上。而问之曰。汝知异母与他男子行恶事耶。但女人情伪不学而知。即便以手掩其子口。而告之曰。彼是汝母不须言说。若事实者但可点头。彼即点头。当尔之时口出臭气。便于四远恶声流布。彼非实语是妄语人。于异母边证其虚事。实语之名即便隐没。时人皆唤为妄语者。其父见已告后妻曰。汝行恶行不应住此。便驱令出。既被逐已往二兄处。兄问之曰。汝何意来。妹报兄曰。我被夫主之所斥逐。汝有何过。抂我行私。汝若行私不应住此。我实无私但由实语所证。彼是妄语非实语者。兄曰。如何得知。若不信者。宜当为问近住邻人。时彼二兄私问邻伍。诸人皆云。彼无恶行。时彼兄弟知清白已情怀恨恼。后于异时忽有独觉圣者。因行乞食来至其家。即便请食。食已其女忆所谤事发邪恶愿。如我今日被汝谤讟。于未来世假令汝得阿罗汉果。我亦谤汝终不相舍。时彼二兄见而问曰。汝发何愿。具以其事答彼二兄。兄曰。我于彼时为尔兄弟共证其事。佛告诸苾刍。汝意云何。勿生异念。彼时实语即实力子是。彼异母者即友女苾刍尼是。彼时二兄即友地二苾刍是。实力子由其昔日恶谤母故。于多千岁在奈落迦受烧煮苦。彼余残业于五百生中常遭恶谤。虽于今日获阿罗汉仍被恶谤。汝诸苾刍。由此应知。纯黑之业得纯黑报。纯白之业得纯白报。黑白杂业得黑白杂报。汝等当离纯黑杂业勤修白品。汝诸苾刍。当如是学。汝诸苾刍。其实力子。先作何业于分衣人中最为第一。汝等应听。乃往过去。于此贤劫人寿二万岁时。有迦摄波佛出现于世。十号具足。时实力子于彼佛教舍俗出家。至尽形寿勤修梵行。而于胜果竟无所获。于命终时即便发愿。我于迦摄波佛最上福田教法之中出家舍俗。于殊胜果竟无所获。如佛所记。于未来世人寿百岁时。有摩纳薄迦必当成佛。我于彼教当为出家。断诸烦恼证阿罗汉。如我今日邬波驮耶。于迦摄波佛弟子之中。分僧卧具最为第一。我于来世释迦牟尼无上正觉弟子之中。分僧卧具亦为第一。由愿力故。于我法中分僧卧具亦最第一。汝诸苾刍。应如是学。

假根谤学处第九

尔时佛在王舍城羯阑铎迦池竹林中住。时具寿实力子在鹫峰山。去此不远有石砌池。于其池岸。是实力子昼日游处。时莲花色苾刍尼。因具寿大目连善知识故。得于善说法律而为出家。断诸烦恼成阿罗汉。彼便数数诣世尊所。恭敬供养及余耆宿尊德苾刍。于具寿实力子特生尊敬。由实力子不惮劳苦。遂舍寂静等持妙乐。如法为僧作授事人分房舍卧具。后于他日是莲花色苾刍尼。礼世尊已次更参觐诸大德僧。因至实力子所申礼拜已。为听法故在一面坐。时友地二苾刍。与实力子前世怨结。友地二人多得粪扫衣。遂生是念。我于何处当洗此衣。遂便即往石砌池边欲浣衣服。既至彼已遂见二鹿饮池水已。作不净行行淫欲事。是时大兄告其弟曰。弟今见此实力子共莲花色苾刍尼。作不净行行淫欲法。我等宜往告诸苾刍。弟报兄曰。妹尼前已为我等故被众摈斥。我今岂欲俱受摈耶。兄报弟曰。前是虚说。今是实陈。汝岂不见实力子共莲花色尼作不净行行淫欲耶。弟便默然。兄弟俱往告诸苾刍曰。世间之人谁是可信。我今兄弟共见实力子与莲花色尼作淫欲事。时诸苾刍闻是语已。告友地曰。具寿。汝今一向弃人天路。意专趣入三恶道中。此实力子证阿罗汉。居八解脱得上人法现大神通。云何汝今以异分事波罗市迦法。而谤讟之彼二答曰。实非我过是眼过失。宜挑两目。诸苾刍曰。如世尊说。应须详审善问其事。何所见何相见何处见。汝等二人因何事往而得见之。时诸苾刍既勘问已。二人遂即具以上事告诸苾刍。时诸苾刍有少欲者。并共讥嫌呵责其事。如何汝今知清净苾刍实无有犯。便以异分波罗市迦法而谤毁之。时诸苾刍以此因缘具白世尊。尔时世尊。即以此缘集苾刍众。广如前说。乃至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怀嗔不舍。故于清净苾刍以异非分波罗市迦法谤。欲坏彼净行。后于异时若问若不问。知此是异非分事。以少相似法而为毁谤。彼苾刍。由嗔恚故。作是语者僧伽伐尸沙。若复苾刍者谓友地二人也。复更有余如是流类。怀嗔者谓先有忿恨不舍。故者嗔心不歇也。于彼清净无犯苾刍者。谓不曾犯他胜之罪。异非分事者。异谓涅槃。乖生死故。谓四波罗市迦法非是其分。波罗市迦者。于此四中随以一事而谤于彼。谤者诬说其事。坏彼净行者。意欲令其亏失净行。乃至得僧伽伐尸沙。广如前说。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见彼苾刍犯四波罗市迦时。作无犯想。作无犯解。作无犯忍。可便作是语。见彼苾刍犯波罗市迦。作是说时得僧伽伐尸沙。

若苾刍见彼苾刍犯波罗市迦时。作僧伽伐尸沙想。作如是解如是忍。可便作是语。见彼苾刍犯波罗市迦。作是说时得僧伽伐尸沙。若苾刍见彼苾刍犯波罗市迦时。作波逸底迦想。作如是解如是忍。可便作是语。见彼苾刍犯波罗市迦。作是说时得僧伽伐尸沙。若苾刍见彼苾刍犯波罗市迦时。作波罗底提舍尼想。作如是解如是忍。可便作是语。见彼苾刍犯波罗市迦。作是说时得僧伽伐尸沙。若苾刍见彼苾刍犯波罗市迦时。作突色讫里多想作如是解。如是忍。可便作是语。见彼苾刍犯波罗市迦。作是说时得僧伽伐尸沙。若苾刍见彼苾刍犯僧伽伐尸沙时。作无犯想。作无犯解。作无犯忍。可便作是语。见彼苾刍犯波罗市迦。作是语时得僧伽伐尸沙。如是乃至见犯突色讫里多。各有五番。应如广说如上。无犯者。谓如实说最初犯罪。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破僧违谏学处第十之一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羯阑铎迦池竹林中住。时遭俭岁乞食难得。时诸苾刍得神通者往赡部林。由此林故得赡部洲名。既至彼林取赡部果。色香味具盛满钵已。持之而归自得充足。有余分布与诸苾刍。或复有余苾刍。去此林不远。有频罗果林劫毕他果庵摩洛迦果。同前持归共余分食。或有苾刍往东毗提诃。或往西瞿陀尼。或北俱卢洲。取自然香稻。同前持归共余分食。或往四大王众天。或往三十三天。取天妙食。同前持归共余分食。或往余方丰乐之处。取其好食同前共分。时提婆达多作如是念。今遭俭岁乞食难得。时诸苾刍得神通者往赡部林。广如前说。乃至取其好食同前共分。我若获得神通力者。亦能如前取归共食。寻便思念。谁能有力教我神通。我今宜应往世尊所咨问其事。随有所说我当受持。时提婆达多于晡后时从静处起。往世尊所。礼佛足已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唯愿为我说神通事。尔时世尊。知提婆达多生邪恶念。告曰。汝可先净尸罗勤修定慧。于神通事方可修习。时提婆达多作如是念。世尊不肯为我说神通事。便即致敬辞佛而去。便往诣彼阿若憍陈如所。共言谈已而白之曰。唯愿上座为我解说神通之事。时具寿阿若憍陈如。即观佛心见佛知提婆达多欲生恶念。遂告提婆达多曰。汝可于色如理观察方获神通。并余胜德。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时提婆达多便作是念。上座阿若憍陈如亦不为我说神通事。便舍之而去。复往诣彼马胜苾刍跋陀罗婆涩波大名称圆满无垢牛王妙臂。如是乃至五百上座。皆诣其所请神通法。是时五百上座苾刍。皆观佛心见佛知提婆达多欲生恶念。亦复各各观诸上座苾刍之心知提婆达多欲生恶念。便告提婆达多曰。汝可于色如理观察方获神通。并余胜德。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时提婆达多作如是念。斯等五百上座苾刍。皆不为我说神通法。岂非诸人先作言契。曾无有一教我神通。时提婆达多复作是念。谁能为我说神通法。是时具寿十力迦摄波。在王舍城鹰窟中住。时提婆达多便生此念。十力迦摄波性无谄诳所言真实。是我家弟阿难陀邬波驮耶。彼能为我说神通法。作是念已。即便往诣十力迦摄波处。礼其足已在一面立。白言。上座。愿为我说神通道法。时具寿十力迦摄波。不观佛心及诸上座。不知提婆达多欲起恶邪之念。便为提婆达多说神通法。时提婆达多初夜后夜警策修习。于后夜分依世俗道获初静虑。即发神通。转一为多。转多为一。或现或隐。山石壁障身皆通过。不能为碍犹如虚空。入地如水履水如地。在虚空中跏趺而坐。犹如飞鸟。或时以手摩扪日月。时提婆达多具斯德已便作是念。今诸苾刍乞食难得。我为先往赡部林中。取香美果自食分余。为往东西北洲。四大王众。三十三天及以诸处。同前取已分布余人。为当先化摩揭陀主。彼受化已不劳辛苦能伏多人。复生是念。此未生怨太子父亡之后。当为国王有大自在。我今宜应先化此人。不劳艰苦能伏多人。时提婆达多即便化作上妙象身。从太子后门安详而入。从前大门出。从前大门入。从后门出。或作上马同前出入。或作苾刍剃除须发。披僧伽胝手中持钵同前出入。时未生怨太子作如是念。此是提婆达多现神变事。时提婆达多遂即变身为童儿形。具诸璎珞便向太子怀中宛转而住。是时太子遂捉童儿抱持呜唼。便以洟唾内其口中。时提婆达多为贪利养。缠绕心故遂咽其唾。是时太子因斯发起恶邪之心。作如是念。奇哉提婆达多。比佛大师其德殊胜。转深信敬欲申供养。是时太子于旦暮二时。每恒从以五百宝车。往提婆达多所而为礼敬。每于食时奉五百釜上妙饮食。时提婆达多为上首。五百苾刍受斯供养。时有众多苾刍。于晨朝时入王舍城次行乞食。闻提婆达多自受如是胜妙供养。未生怨太子于旦暮二时。每恒从以五百宝车。往提婆达多所而申礼敬。每于食时以五百釜上妙饮食而供养之。提婆达多为其上首。与五百诸苾刍受斯供养。时诸苾刍闻是事已。还至本处饭食讫。于食后时收举衣钵。洗足已往世尊所。礼佛双足在一面坐。时诸苾刍白佛言。世尊。我诸苾刍。于晨朝时入城乞食。闻提婆达多乃至与五百苾刍受斯供养。具陈其事。世尊告曰。汝诸苾刍勿爱乐彼提婆达多受斯供养。何以故。提婆达多今被供养之所杀害。如芭蕉着子如竹苇生实。如骡怀妊皆自害躯。提婆达多亦复如是。受他供养必自害身。汝诸苾刍。若提婆达多得利养时。此之痴人能于长夜受无利益苦恼之事。是故汝诸苾刍。勿当希求名闻利养。设得之者心勿贪着。尔时世尊。说伽他曰。

芭蕉若结子竹苇生其实

如骡怀妊时斯皆还自害

利养及名闻愚人所爱乐

能坏众善法如剑斫人头

时诸苾刍闻佛说已奉持而去。

尔时提婆达多既得如是恭敬供养。即便发起邪恶之念。世尊今者年衰老耄。为诸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教授劳倦。今可以诸大众付嘱于我。令我教授我当秉执。世尊宜应少为思虑。受现法乐寂静而住。提婆达多才生此念神通即失。神通虽失然不自知。尔时有一迦俱陀苾刍。是佛弟子。曾于佛边善修净行学四梵住。于欲除欲多修习已。命终之后生处梵宫。时具寿大目连在江豚山恐畏林住。时迦俱陀以天眼观。见提婆达多神通退失。如是知已。犹如壮士屈伸臂顷。于梵宫没诣恐畏林。至具寿大目连所。礼双足已而白之曰。大德知不。提婆达多为贪利养缠结心故。便起如是邪恶之念。来白佛言。世尊今者年衰老耄。为诸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教授劳倦。今可以诸大众付嘱于我。令我教授我当秉执。世尊。宜应少为思虑。受现法乐寂静而住。

时提婆达多才生此念神通即失。善哉大德目连。应往佛所具白其事。时大目连默许其说。时迦俱陀梵天。知其许已隐而不现。时大目连梵天去后。即如其事而入胜定。犹如壮士屈伸臂顷。于恐畏林没至竹林中。诣世尊所。礼佛足已在一面坐。时大目连以彼梵天所告之语具白世尊。尔时世尊告大目连曰。汝岂不先知提婆达多有邪恶心。梵天于后来相告语。大德。我已先知梵天后告。尔时世尊共大目连。于此中间别说余事。时提婆达多共其四伴。一高迦梨迦。二褰荼达骠。三羯吒谟洛迦底洒。四三没达罗达多。来诣佛所。尔时世尊遥见提婆达多来。告大目连曰。汝当善护其言。天授将至。此之痴人亲在我前自陈已大。时大目连礼佛足已即便入定。譬如壮士屈伸臂顷。于竹林没往恐畏林。是时天授至佛所已。顶礼佛足在一面立。而白佛言。世尊今者年衰老耄。为诸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教授劳倦。今可以诸大众付嘱于我。令我教授我当秉执。世尊宜应少为思虑。受现法乐寂静而住。世尊告曰。汝之痴人。如舍利子大目连。我尚不以苾刍僧伽而见付嘱。况汝痴人食人洟唾。而相付嘱。是时天授便作斯念。世尊赞叹舍利子大目连。唤我为痴人死尸食唾愚人。此是天授。初于佛所起杀害心作不忍意。我是提婆达多。便三振头舍佛而去。尔时具寿阿难陀。在世尊后执扇扇佛。尔时世尊知天授去已。告阿难陀曰。汝今可诣羯阑铎迦池近竹林所。但是苾刍皆令集在常食堂中。阿难陀奉佛教已。即便往诣竹林中。随近所有苾刍皆令集在常食堂中已。往世尊所白佛言。世尊。近竹林中所有苾刍。悉皆令集愿佛知时。

End

黄念祖:宝树遍国 第十四卷

宝树遍国 第十四卷黄念祖老居士【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四卷

卷第十四:《净行品》导读此品由智首菩萨启问,文殊师利以偈颂来回答法义。前品已解释所疑所困,所谓解行并重,因此在这一品就以清净妙行为要旨,以使依理而入,随事而行,以达理事圆融,才不会虚费多闻而无益。既说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四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四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法嗣第一世一人见录。南岳石头希迁大师。第二世二十一人。南岳石头希迁大师法嗣二十一人。一十三人见录。荆州天皇寺道悟禅师。京兆尸利禅师。邓州丹霞山天然禅师。潭州招提寺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四卷

五灯会元 第十四卷◎曹洞宗青原下七世○洞山延禅师法嗣△上蓝庆禅师瑞州上蓝院庆禅师,初游方,问雪峰:如何是雪峰的的意?峰以杖子敲师头,师应诺。峰大笑。师后承洞山印解,开法上蓝。僧问:如何是上蓝无刃剑?师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四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四卷○赵州(従谂)真际禅师语录之余师上堂,示众云: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不问即无烦恼。实际理地什么处着。一心不生,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四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四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法语上示张持满朝奉克勤自出峡止讷堂。唯念兹在兹。相从者多不告倦。所谓利他乃自利也。要须根本明彻理地精至纯一无杂。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若踏王脉。诸天捧华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四卷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四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黄德用请普说。师云。邵武高士黄端夫。信向佛乘知有此事。捐家财起庵一所。以圜悟揭名。屡有书来乞。分杨岐一枝佛法去。彼为众生作大利益。云门不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四卷

祖堂集 第十四卷祖堂卷十四马祖江西马祖嗣让禅师,在江西。师讳道一,汉州十方县人也。姓马,于罗汉寺出家。自让开心眼,来化南昌。每谓众曰:汝今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是故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传上乘一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四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四卷神鼎諲禅师禅师洪諲者、襄水人也。传失其氏、[或云生於扈氏。]隐于衡岳之三生藏。有湘阴男子、邦称右族。来游福严、即諲室。见諲气貌闲靖、一钵挂壁。莫能亲疏之、倾爱之忘去。谓曰、师宁甘长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