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四卷 弘明集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8 06:54

第十四卷 弘明集

竺道爽撽太山文 释智静撽魔文 释宝林破魔露布文 释僧祐弘明论后序。

竺道爽撽太山文

沙门竺道爽。敢告太山东岳神府及都录使者。盖玄元创判二仪始分。上置璇玑则助之以三光。下设后土则镇之以五岳。阴阳布化于八方。万物诞生于其中。是以太山据青龙之域。衡霍处诸阳之仪。华阳显零班之境。恒茷列幽武之宾。嵩峙皇川之中。镇四渎之所坟。此皆禀气运实无邪之秽。神道自然崇正不伪。因天之覆顺地之载。敦朴方直澹然玄净。进道四运之端。退履五教之精。内韬通微之资。外朗道德之明。上达虚无下育苍生。含德潜通无遐不彻。游步九崖翱翔玄阙。故能形无正始呼吸阴阳。握揽乾坤推步八荒。夫东岳者。龙春之初清阳之气。育动萌生王父之位。南箕北斗中星九天。东王西母无极先君。乘气凤翔去此幽玄。澄于太素不在人间。荡消众秽其道自然。而何妖祥之鬼魍魉之精。假东岳之道。托山居之灵。因游魂之狂诈。惑俗人之愚情。雕匠神典伪立神形。本无所记末无所经。外有害生之毒气。内则百鬼之流行。昼则谷饭成其势。夜则众邪处其庭。此皆狼蛇之群鬼。枭蟒之虚声。自三皇创基传载于今。历代所崇未睹斯响也。故零征记曰。夫神正者则潜曜幽昧。上腾高象下戏玄阙。逍遥云影龙翔八极。风兴雨施化若雷电。行厨不设百味自然。含慈秉素泽润苍生。恩过二养惠若朝阳。应天而食不害众命。此乃灵翔之妙节。清虚之神道。若神不正者则干于万物。因时托响传惑俗听。成祅散朴激动人心。倾财极杀断截众命。枉害中年俎其骨肉。精神离迸痛伤元气。东岳之神岂此之谓也。故枕中诫曰。含气蠢蠕百虫勿婴。无食鸟卵中有神灵。天元受命地庭有形。祖禀二仪焉可害生。此皆逆理违道本经。群民含慈顺天不杀。况害猪羊而饮其血。以此推之。其非神也。

又五岳真神则精之候。上法琁玑下承乾坤。禀道清虚无音无响。敬之不以欢。慢之不以戚。千誉万毁神无增损。而汝矫称假托生人因虚动气杀害在口。顺之则赐恩。违之则有祸。进退谄伪永无贤轨。毁辱真神。非其道也。故黄罗子经玄中记曰。夫自称山岳神者必是蟒蛇。自称江海神者必是鼋鼍鱼鳖。自称天地父母神者必是猫狸野兽。自称将军神者必是熊罴虎豹。自称仕人神者必是猿猴[狂-王 加]玃。自称宅舍神者必是犬羊猪犊。门户井窖破器之属。鬼魅假形皆称为神。惊恐万姓。淫鬼之气。此皆经之所载。传之明验也。自汝妖祥渐踰六载。招来四远靡不响应。送疾而往者如小水归海。获死而还者哀呼盈路。重者先亡便云算尽。轻者易降自称其福。若使重患难济则汝无恩。中容之疾非汝所救。二者无效。焉可奉事。乃令群民投心归命。既无良医善药。非散发之能降。经旬历月曾无影报。以此推之。有何证验。又国大元桓王及封锡。六国之懿节。三台之辅光。赞皇家黎无慈悦。天祸谬加体婴微疾。谓汝之只能感灵德。故宣德信命诣汝神殿。献荐三牲加赠珍异。若汝圣道通干致妙者。何不上启九皇下咨后土。参集百灵显彰妙术。使国良辅消疾获安。既无响应。乃奄薨遐。验此虚妄焉足奉哉。

又昔太山石立社移神灵降象遐声万代。此则乾坤之所感。显为时瑞。汝托称其圣。既不能兴云致雨以表神德。图妖邪以损真道。正使汝能因盘动箸举杯尽酒。犹为鬼幻。非为真正。况无其征有何神也。又太山者则阎罗王之统。其土幽昧与世异灵。都录使者降同神行。定本命于皇记。察都籍于天曹。群恶无细不舍。纤善小而无遗。总集魂灵非生人应府矣。而何弊鬼诈称斯旨。横恣人间欺殆万端。蓬林之树乌鹊之野。翕动远近列于祠典。聚会男女树俗之心。秽气外衅枭声远布。毒钟王境为害滋甚。夫云雾蔽天群邪翳正。自汝妖异多所伤害。吾虽末流备阶三服。每览经传而睹斯孽。推古验今。邪不处正。吾将荡秽光扬圣道。告到严钩魅党还游冢墓。餐果饮泉足生之路。既令群民绝倾财之困。鸟兽无罗网之卒。若复顾恋望餐不去者。吾将宣集毗沙神王和罗子等。授以金刚屯真师勇武秋霜陵动三千威猛难当。曜戈明剑拟则摧山。降龙伏魔靡不稽颡。汝是小鬼敢触三光。鹄毛入炭鱼行镬汤。倾江灭火朝露见阳。吾念仁慈愍汝所行。占此危殆虑即伤心。速在吾前复汝本形。长归万里沧浪海边。勿复稽留。明顺奉行。

檄魔文(释智静)

释智静。顿首顿首明将军轮下。相与玄涂殊津人天一统。宗师虽异三界大同。每规良会申展曩积。而标榜未冥所以致隔。今法王御世十方思顺。灵网方申纮纲弥纽。大通有期高会在近。不任翘想并书喻意耳。

夫时塞有通否终则泰。千圣相寻群师迭袭。昔我皇祖本原天王体化应符龙飞初域。仗权形以附万邦。奋惠柯以覆六合。威荡四邪扫清三有。方当抗宏纲于八区。緪灵网于宇宙。夷静七荒宁一九土。而冥宗不吊真容凝静。重明寝晖虚舟覆浪。故令蚁邪番兴枭见暴起。噎染真涂尘惑清众。虐钟苍生毒流万劫。怀道有情异心同忿。我法王承运应期理乱。上承高胄下托群心。秉天旗以笼三千。握圣图以隆大业。云起四宫鸾翔天竺。降神迦维为时城堑。绥抚黎元善安卿士。奖导群情慰喻有疾。严慧柯于胸中。被神甲于身外。愍十八之无辜。哀三空之路绝。志匡大荒必平多难。百域千邦高伏风化。承君不忌重迷自覆。深摄愚怀故守伪见。狼据欲天鸱鸣神阙。叛涣疆场抗距灵节。谓大位可登弘规可改。览兹二三遂为叹息。昔大通统世群方影附。有伪痴天魔不遵正节。干忤圣听陈扰神虑。领卒塞虚。权形万变。精甲照曦霜戈拂域。灵鼓竞兴响冲方外。矫步陆梁自谓强盛。王师一奋群邪殄丧。众迷革心望风影伏。况君单将骁然介士无方众不成旅。而欲违背陵虐华邑。篡夺灵权腾邈最胜。以为忝真可不谬乎。今释迦统世。道隆先劫。妙化荡荡神罗远御。智士雍雍云算盖世。武夫龙跳控弦万队。协略应真奇谋超拔。故命使持节前锋大将军阎浮都督归义侯萨陀。独禀天奇蒙尘玄镜。神高须弥猛气笼世。善武经文忠着皇阙。领众四十万亿扬鏕首路。使持节威远大将军四天都督忉利公。导师武胜标群文超。纮谋妙思绝尘心栖梦表。忧时忘身志必匡世。领众百万亿鸾飞天衢。使持节征魔大将军六天都督兜率王解脱月。妙思虚玄高步尘表。略并童真功侔九地。悼愍三涂忿若纵害。援剑慷慨龙回思奋。领众四百万亿云回天门。使持节通微大将军七天都督四禅王金刚藏。朗质映晖金颜遐烛。恩过九锡力倾山海。右眄则蒙氾飞波。左顾则扶桑落曜。德无不照威无不伏。领众七百万亿虎眄须弥。使持节镇域大将军九天都督八住王大维摩诘。奇算不思法柯远振。体含神姿权喻万变。呼吸则九服云从。叱咤则十方风靡。哀彼下民无辜酸楚。领众九百万亿饮马虚津。使持节览后大将军十三天都督小千诸军事九住王大文殊。承胄遐元形晖三界。胤自紫宫神高体大。应适千涂玄算万计。群动感于一身。众虑静于一念。深抱慈悲情兼四摄。领众若尘翱翔斯土。使持节匡教大将军录魔诸军事群邪校尉中千王观世音。智略渊深慧柯远振。明达四通朗鉴三固。或托迹群邪曜奇锋起。或权形二九息彼涂炭。挥手则铁围摧岩。嘘气则浮云颓崿。能为万方不请之友。领众不思仗戈虎啸。使持节布化大将军三界都督补处王大慈氏。妙质纵网天姿标杰。体踰金刚心笼尘表。猛气冲云慧柯远奋。无生转于胸中。权智应于事外。志有所规无往不就。威恩双行真俗并设。领众八万四千严警待命。勇出之徒充溢大千。金刚之士弥塞八极。咸思助征席卷六合。乘诸度之宝轩。守八正之修路。跨六通之灵马。控虚宗之神辔。弯四禅之劲弓。放权见之利箭。鸣骥桓桓轻步矫矫。奉命圣庭曾无有阙。贵郎导师胜子五百。幽鉴天命来投王化。圣上开衿感气归顺。皆授名爵封赏列土。功侔旧臣声盖万域。而君何心横生异计偃蹇荒边规固常位。毒害勃于苍生。灾祸流于永劫。可不哀哉。可不谬哉。君昔因时为物所惑。狂迷君心投危外窜。百行一愆贤达常失久。谓君觉知返愚归罪象魏束身抽簪同游群隽。以道自欢荣名终始。如何摄愚守谬偷安邪位。托痴山以自高。恃见林以游息。耽六欲之秽尘。玩邪迷以怡性。建憍慢之高幢。引无明之凶阵。阔步荒涂轻弄神器。盗篡天宫抗衡日月。恐不果哉。举手而映三光。把土以填巨海。虽拟心虚标事之难就。将军殖福玄津原承弥远。华貌暐然群情属目。望责之基易登。由来之功可惜。君可反往修来翻然归顺谢过朱门。以道齐好家国并存。君臣同显身名获安。晓目达观眷属晏然。可不美哉。今王师克举十方翘辔。手提法罗齐舞群圣。道柯曜于前驱。灵鼓振于后队。神钟一叩十方倾覆。海浪飞波陆原涌沸。于斯之时。须弥笼于一尘。天地回于一车。无动安于左衿。妙乐曜于右手。神力若斯。岂可当也。我法王体道仁慈不忍便袭。权停诸军暂壹灵辔。临路遣书庶回迷驾。君可早定良图面缚归阙。委命皇庭逍遥玄境。隆名内晖游形外寄。上方即任非君而谁。夫惠尚识机明贵免祸。穷而知反。君子所美。斯乃转祸之高秋。取功之良节。昔夏桀无道殷王致伐。商纣首乱周武建师。此即古今之蓍龟将军之明诫。相与虽乖于当年。风流宜同于道味。人天崎岖何足致隔。想便霍然随书致命。所以窃痛其辞委曲往文者。不欲令兰芳夏凋修柯摧颖。深致思言。善自量算。无使君身倾筐三趣。莫令六天鞠生稊稗。造颖眄目助怀惕然。临路遣书诸情多愦。言不藉意。

破魔露布文(释宝林作)

贤劫大千微尘年。五浊鼎沸朔。现寿百龄日。使持节都督恒沙世界诸军事征魔大将军净州刺史十地王臣金刚藏。使持节都督八万波罗蜜诸军事破结将军领魔蛮校尉大司马梵州刺史八地公臣解脱月等。稽首和南上。

圣朝尚书。谨案夫六合同曜灵之鉴。群流归百谷之王。万化均于空玄。众奇宗于一智。斯盖理有宗极之统。物无殊趣之会。是以如来越重昏而孤兴。蔚勤功于旷劫。曜三涂之高明。拔洪痴于始造。穷圣德之区奥。究无生之虚致。览物化之枢机。握宏德之统纽。至若英姿挺特神光赫奕。虽复千晖并照固已绝矣。身殊万状而非众。体合至妙而不一。应出五道而非生。示入形止而非灭。希夷恍惚无名无像。莫测其深靡知其广。应群感而不劳。周万动而常静。历恒沙以倏忽。抚八荒于俄倾。两仪颓陷而不夷。力负潜移而不易。吸大火而不燋。怀洪流而不溺。乾坤不足以语其德。文玄不足以明其道。巨包六合。不可以称其大。妙入无间不可以名其小。尔乃亭毒苍生化兼始母。无欲无为而无不为。翱翔于应变之涂。逍遥于有无之表。挺达群圣之端。恬澹涅槃之域。二乘韬思于重忘之致。十住息虑于动静之机。梵王咨嗟以归德。帝释伏膺而厌位。其为圣也。亦已极矣。于是应定光之遐记。验大通之图录。出五道而龙兴。超帝皇以命世。道王三界德被十方。畿甸恒沙都邑大千。偃九定之闲室。登七觉之云观。濯八解之清池。游总持之广苑。尔乃居慈悲之殿。处空同之坐。衮龙众好天官顶相。左辅弥勒之流。右弼文殊之匹。前歌大方之雅颂。后舞四摄之銮拂。卫以八住体虚匹士。侍以四果卓落通仙。三台唯圣六府唯贤。尔乃宣教姬孔。宰守虞唐。扬威汤武。州牧三皇。其为化也。坦八正之平衢。开三乘之通津。列无为之妙宅。济大苦于劳尘。杜三恶之奸路。启欢乐于天人。爵以果任之位。禄以甘露之餐。功巨者赏以净土之封。勋小者指以化城之安。此乃超百王之洪业。太平之至始也。五趣宦身之清朝。四生士位之宗极。而群迷遇崄背真弥旷。欣濡沫之近足。忘江湖于远全。故魔王波旬植愚根于旷始。积迷心于妄境。泛三染之洪波。入邪见之稠林。至乃窃弄神器假伪冒真。夸王天宫分列岳土。制命六天纵肆偏威。内以三公诸毒卿相九结。外以军将六师戎卒四兵。内行跋扈不忌皇宪。自萤光争晖天照。故乃顷者抗行神威扬兵道树。震雷公霹雳之声。列担山吐火之众。又持世致惑于静室。波仑悲号于都肆。斯皆痴狂纵暴亏于圣节。作乱中夏为日久矣。圣皇悼昏俗之聋瞽。悲弱丧以增怀。将总群邪以齐见。会九流而同津。于是命将大势之徒。简卒金刚之类。茹金嚼铁之夫。冲冰蹈火之士。勇卒尘沙骁雄亿万。星流风发龙腾魔境。置军万全之策。逼寇必死之野。而魔贼不祗敢执蛮荆之蠢尔。抗宗糩之逋傲。建麾于自憍之地。结固于云迷之崄。傍唐重复侠叠鳞次。且其形势也。则痴山嶆[山*敖]固其前。爱水浩汗张于后。邪林蔚荟蒙其左。痴涧渊玄带其右。尘劳之卒豺视于交境。六师之将虎步于长逵。望若云起蔽天雾塞六合。其为盛也。开辟罕有。臣等于是承圣朝之遐威。出超图之奇略。盖以高算之笼。弥以玄策之围。精骑千重步卒万匝。游师翳野屯塞要害。使前将军檀那望悭麾以直进。后军毗耶蹴懈卒于其后。禅那略游骑于其左。尸罗防密奸于其右。外军沤和浪骑队于平原之上。走短兵于诘屈之下。陈虎旅而高骧。设危机于幽伏。中军般若握玄枢之妙鉴。把战胜之奇术。控亿兆之雄将。拥尘沙之劲卒。于是众军响应万涂竞进。感动六合声震天地。雄夫奋威。浪奔白刃之光夺于曦曜。法鼓之音乱于雷震。勤马[起-巳 參][起-巳 覃]以腾掷。迅象飞控以驰驱。禅弓烟举而云兴。慧箭雨洒以流虚。鞭以假名之策。蹴入无有之原。研以师子之吼。刺以苦空之音。挥干将而乱斩。动戈矛而竞捷。横尘尸以被野。流劳血于长川。崩痴山之磋峨。竭爱水之洪流。穷僭于诸见之窟。挫高于七慢之樔。于是魔贼进无抗鳞之用。退无悕脱之隐。虑尽路穷回遑靡据。魔王面缚于麾庭。群将送命于军门。诸天电卷以归化。迷徒风驰于初晖。皇威扫荡其犹太阳之扑晨。霜注洪流以灭火。故使万世之逋寇土崩于崇朝。中华之昔难肃清于俄顷。斯诚圣皇神会之奇功。旷代着世之休烈虽昔殷汤建云功于夏郊。周武扫清氛于商野。斯乃上古之雄奇。岂以得齐于圣勋。臣辄奉宣皇猷绥慰初附。安以空同之宅。充以八解之流。防以戒善之礼。习以六度之风。耆年者悟其即真于新唱。弱丧者始闻归与之音。夫应天顺罚春秋之道。兴功定乱先王所美。元恶以宾只从圣宪。六合同明廓清宇内。玄风遐扇率土怀庆。朝有康哉之歌。野有乐郊之咏。功高道大非见所表。圣虑幽深非言能宣。粗条皇威奇算之方。又列众军龙骧之势。电驿星驰谨露布以闻。臣等诚惶以挕

End

黄念祖:宝树遍国 第十四卷

宝树遍国 第十四卷黄念祖老居士【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四卷

卷第十四:《净行品》导读此品由智首菩萨启问,文殊师利以偈颂来回答法义。前品已解释所疑所困,所谓解行并重,因此在这一品就以清净妙行为要旨,以使依理而入,随事而行,以达理事圆融,才不会虚费多闻而无益。既说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四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四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法嗣第一世一人见录。南岳石头希迁大师。第二世二十一人。南岳石头希迁大师法嗣二十一人。一十三人见录。荆州天皇寺道悟禅师。京兆尸利禅师。邓州丹霞山天然禅师。潭州招提寺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四卷

五灯会元 第十四卷◎曹洞宗青原下七世○洞山延禅师法嗣△上蓝庆禅师瑞州上蓝院庆禅师,初游方,问雪峰:如何是雪峰的的意?峰以杖子敲师头,师应诺。峰大笑。师后承洞山印解,开法上蓝。僧问:如何是上蓝无刃剑?师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四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四卷○赵州(従谂)真际禅师语录之余师上堂,示众云: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不问即无烦恼。实际理地什么处着。一心不生,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四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四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法语上示张持满朝奉克勤自出峡止讷堂。唯念兹在兹。相从者多不告倦。所谓利他乃自利也。要须根本明彻理地精至纯一无杂。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若踏王脉。诸天捧华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四卷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四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黄德用请普说。师云。邵武高士黄端夫。信向佛乘知有此事。捐家财起庵一所。以圜悟揭名。屡有书来乞。分杨岐一枝佛法去。彼为众生作大利益。云门不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四卷

祖堂集 第十四卷祖堂卷十四马祖江西马祖嗣让禅师,在江西。师讳道一,汉州十方县人也。姓马,于罗汉寺出家。自让开心眼,来化南昌。每谓众曰:汝今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是故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传上乘一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四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四卷神鼎諲禅师禅师洪諲者、襄水人也。传失其氏、[或云生於扈氏。]隐于衡岳之三生藏。有湘阴男子、邦称右族。来游福严、即諲室。见諲气貌闲靖、一钵挂壁。莫能亲疏之、倾爱之忘去。谓曰、师宁甘长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