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四卷 瑜伽师地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6-28 10:08

第十四卷 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二

已说二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三种。谓依十相三门三种及与三根。于诸有情发起邪行。能令有情堕诸恶趣。言十相者。谓坏生命。财物。妻妾。若坏实义。善友。赞美。所为事业。若意三浊。谓执受他财欲为己有。欲令他遭所不爱事。诽谤真实。所有恶见。言三门者。一作业毁坏门。二意乐毁坏门。三方便毁坏门。于十相中。前之七种。作业毁坏。其次二种。意乐毁坏。最后一种。方便毁坏。所谓恶见。由恶见故。羞耻慈悲离诸恶行。悉皆毁坏。无有羞耻。无有慈悲。广造众恶。言三种者。一身所作。二语所作。三意所作。言三根者。一为自饶益相。二为损害他相。三于他颠倒相。谓于非法而作法想。于不应作作应作想。坚执现行。

复有三法。能令有情不护诸根。一于依止中邪法种子。二于诸境界取不正相。三于私隐处不正思惟。如是三种。当知即是欲贪嗔恚。及与害品。依四处所。发生三种不正寻思。谓于自己利等四种白品法处。为欲获得。或为不失。生欲寻思。于能障彼怨中二品有情处所。生恚寻思。于亲友品有情处所。生害寻思。所以者何。若亲友品。或时违犯于彼不生全断灭欲。唯有轻微苦楚方便训罚之欲。与此相违。所有白品。如应当知。略有四种内法种子。遍摄一切诸法种子。一世间种子。二出世种子。三不清净种子。四清净种子。世间种子者。谓欲色无色界系诸行种子。出世种子者。谓能证三乘及三乘果。八圣道等清净种子。不清净种子者。谓欲界系诸行种子。清净种子复有二种。一世间净。二出世间净。色无色系诸行种子名世间净。能证三乘及三乘果。八圣道等所有种子名出世净。

复有三种从因所生有漏法因。若于此中。不如正理修方便者。能生诸苦。若能如理修方便者。于苦于因。能知能断。谓于欲界系法。染污希求。于色无色界系法亦尔。又有三种诸烦恼趣。令诸有情流转生死。谓于胜欲。发意悕求。名初烦恼趣。于色无色界胜自体中。发意悕求。名第二烦恼趣。于邪解脱。发意悕求。名第三烦恼趣。又有三种诸有情类。欲为根本作业方便。一为得胜欲。二为得胜自体。三为证胜解脱道。又有三种诸有情类。于三界中。摄受自体诸行威势。一牵引威势。二能得威势。三成满威势。牵引威势者。谓能引之业。能得威势者。谓健达缚正现在前。成满威势者。谓住于此受净不净诸业异熟。又有三种无明蕴。诸有情类住无明者。由此因缘。能生三世自体差别。谓于过去世前际等无知。能生现在自体。于现在世前际等无知。能生未来自体。于未来世前际等无知。即于未来能生后后当来自体。又有三种未究竟圣。共诸异生生死灾患。若有于彼深厌怖者。当速断除三种憍逸。修习现法涅槃方便。一无病衰退。二少年衰退。三寿命衰退。其有智者。应观未来如是三事定当随逐。又有三种有情之类。贪嗔痴缚所依处所身分差别。能急系缚诸有情类。闭在大苦生死牢狱。一能饶益。二能损害。三者平等。二种俱离。又有三处所生诸苦。遍摄有情所有众苦。一合会所生苦。二乖离所生苦。三平等相续苦。初由损害位和合故。第二由饶益位变坏故。第三于一切位相续而转。粗重所摄诸行所生。唯众贤圣觉之为苦。非诸异生。又有三种心高举法。违害欲求沙门果证修方便者预流果支。能障沙门令不得证。一者以己校量于他。谓我为胜心生高举。二者以己校量于他。谓我相似心生高举。三者以己挍量于他。谓我为劣心生高举。

复有三种种子。当知能生一切诸行。一已与果。二未与果。三果正现前。又有三种诸行言说所依处所。谓去来今。又有三相。能摄一切色法自相。谓显形作用。安立眼识所取之色。于自处所障碍余色。行住安立根色。若一切境界色。当知一切总有十色及定地色。若得净定为引变化修方便者所有诸色。当知是内化心境界。亦是未满变化心果。又有三种为诸烦恼所随逐心。一诸异生心。二未满学心。三已满学心。又有三种听闻法者。一于法于义不能受持。二唯能领受不能任持。三能受能持。又有三法是修行者观身语意无常性观趣入上首。一者入出息。二者寻伺。三者想思。又有三种尊胜应受敬养。一年齿增上。二族姓增上。三功德增上。又有三种住定不定因。二是定因。一不定因。一恶趣定因。谓无间业。二善趣涅槃定因。谓无漏有为法。三不定因。谓所余法。又有三法。为令圣教得久住故。展转举罪。一者现见身语现行违犯学处。二从他闻。三以余相比度了知。又诸如来自说具足三不护德。为显外道诸师内怀众恶自称一切智者实非一切智者。又欲令彼于如来所发起真实一切智信。

复有三种邪执所生大火所起有情烧恼。一贪爱烧恼。二愁忧烧恼。三颠倒烧恼。又有三火。为化乐福邪事外火。胜解有情示无虚诳所应事火。虽实非火假立火名。一者父母。二者妻子。三者真实应供福田。又有三种为诸乐欲增上生者所说真实增上生道。一者布施。得大财富。二者持戒。得住善趣。三者修定。远离苦受。得生一向无有恼害乐世界中。又有三种。诸受欲者。劣中胜欲。观待诸欲所生乐故。一多用功力依缘诸欲。谓现前住所有诸欲。二少用功力依心诸欲。谓乐化天所有诸欲。三极少功力依心诸欲。谓他化天所有诸欲。又有三种。超过诸欲劣中胜乐。一有寻伺喜。二无寻伺喜。三离喜之乐。又有三种。觉悟所知。能令三乘出离众苦。一从他闻音种类。二内正思惟种类。三长时修习止观种类。又有三种。觉悟所知。一者具缚。二不具缚。三全无缚。又有三种所应作事。修观行者。由此三事增上力故。修习信等一切善法。一者永断见道所断诸烦恼已。证预流果。二者永断修道所断诸烦恼已。渐次证得一来不还阿罗汉果。三者证得阿罗汉已。现法乐住。又由三分照了一切所知境界。增上力故。建立三眼。一者肉眼。能照显露无有障碍有见诸色。二者天眼。能照显露不显露。有障无障有见诸色。三者慧眼。照一切种若色非色所有诸法。又有三法。能害现行烦恼怨敌。一者信顺善友。二者不与在家出家诸众杂住。三者内正作意觉悟所知真实道理。

复有三种正教诫方便。能展转证后后所证。及得涅槃。一于尸罗正教诫方便。二于心住正教诫方便。三于觉悟所知真实道理正教诫方便。如正教诫方便有三种。当知数习正教诫方便亦尔。又于正教诫方便。现修习时。由三种法得安隐住。一者空无愿无相灭尽等至。二者四静虑。三者四无量。又略有三种心一境性。能令证得如实智见。一于意言中种种差别所缘行相。二意言无间种种差别所缘行相。三超度意言专注一境无种种无差别所缘行相。又有三处。能善摄受于恶邪处妄计尊胜及处中庸所化有情。引入圣教。一现己所有最胜神通。二于他所有染净诸行。遮止开许。三宣说妙法正教正诫。又有三净。为欲断除乐净外道以外事水暂除外垢。自谓已得第一清净。所起邪慢故建立此三。第一义净不净处生超越因故。又有三种牟尼。为欲断除持牟尼戒诸外道等。暂息语言。自谓已得真实寂静所起邪执故。又为显说无倒牟尼故。建立三种真实牟尼。即是圣所爱戒所摄身语二业。及无漏心。又有三法。能令处远离者断除现行不正寻思。谓由他所诽毁自所诽毁。退失大利增上力故。所起愧惭。及与爱敬。又依道及道果。当知有三种最胜无上。谓无常智。苦智。无我智。乐速通等四种行迹。一切世间出世间。有学无学。时解脱不动心解脱。最胜无上。修观行者。先得其智。由此智故。为断烦恼。次修行迹。修行迹已。心得解脱。又有三明。当知为显于前后中际。断常二边邪执。现法涅槃愚痴。沙门婆罗门无明性故。建立三明。已说三种佛教所应知处。

次说四种。谓有四法。能摄一切所知及智。谓身及闻思修增上念住。以为依止。缘身境慧。如身及缘身境慧。当知受心法。及缘受心法境慧亦尔。复有差别。谓四种缚。一执取缚。二领受缚。三了别缚。四执着缚。当知心于身。由执取缚所缚。于受。由内领受缚所缚。于色等境界相。由了别缚所缚。即于所说身等。由贪嗔等大小烦恼执着缚所缚。对治如是四种缚故。立四念住。又有四种。欲勤为先。观察过患及与对治。以为依止。能断现行诸不善法。及断彼系。能得善法。及能增长。又有四种为欲住心。为得胜定。修方便者。心住如意。能生长门。一乐出离欲。二受持读诵。悔过精进。三能取贤善定相之心。四住空闲处。观察诸法。又有四种心定心住。一有寻有伺有喜心住。二无寻无伺有喜心住。三无寻无伺离喜心住。四舍念清净超度一切苦乐心住。又有四种所知真实。染污清净二品别故。建立四种。若能了知。善了知者。能断见修所断一切烦恼。一染污品果真实。二彼品因真实。三清净品果真实。四彼品因真实。又有四种想为先戏论缚。一于小欲中想为先戏论缚。二于大色中想为先戏论缚。三于无量空识无边处想为先戏论缚。四于无所有处想为先戏论缚。又有四法。于诸有情对治恚害。不乐欲贪。善修习时。能生大福。能趣离欲。一慈。二悲。三喜。四舍。又有四法。超过色界。令成远分。谓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又有四种。为令解脱速得圆满。勤修行者圣解脱欲胜任持法。为断四爱。增上力故。谓为衣服饮食卧具少有所求。无作无乱。时无虚度。勤修方便。心离散乱。乐断烦恼。乐修正道。又有四种修习道果诸烦恼断。一见所断烦恼断。二修所断下分结上中品断。三即此无余断。四上分结无余断。

复有四种。证预流支。能令行者于佛圣教及善趣中毕竟不动。谓于大师所。真觉所生无动心净。如于大师所。当知于所证法及为证法修证行者所亦尔。如是三种。名心清净。第四一种。名色清净。圣所爱戒所摄故。前之三种令于圣教无有动摇。最后一种。令于善趣无有动摇。又有四种证预流支。一于说法师及教授者。能善承事无所违犯。二无倒听闻师所说法及教授法。三于所闻法。能正思惟。及善通达。四成办所修。又有四智。摄一切智。一唯无漏。于诸法中能现见智。二一向无漏。于诸法中非现见智。三一向有漏。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世间智。四通有漏无漏。他心差别智。又有四种。于转还品真实能取智。能尽诸漏。一转品果真实智。二转品因真实智。三还品果真实智。四还品因真实智。又有四法。能令信者为断烦恼修正方便。一相续殷重作用精进。二正知行念。三奢摩他。四毗钵舍那又有四种。能通达法。能尽上漏所依足迹。谓为得圣道。修有漏慧。既得道已。缺诸烦恼。及缺诸事无余。永断诸烦恼事。如所得道。转更修习。又有四法。展转相应。有行有缘和合而转。同一缘转。谓受想行识。又有四护。能令已入佛圣教者爱乐圣教。一者命护。二者力护。三者心烦恼护。四者正方便护。又有四种。能得正见无倒义行所依处所。由前三种。行时清净。由后一种。住时清净。谓守根门者。于诸境界。不顺不违。为守根门。念增上力。正智而行。住远离者。心无染污。专注一缘。又由四行。当知能证明及解脱。由念眼慧。能证于明。又由身故。能证不动及时解脱。

复有四法。能为广大种种差别诸所造色生起依止。一者坚性二者湿性。三者暖性。四者轻等动性。又有四法。能持已生诸有情类。令得久住及能摄益。寻求有者。摄事分中。当广分别。又有四种。于生死中。诸识流转所依足迹。谓于诸色见已趣向。由贪爱故。取为所缘。所依境界。俱有建立。如于诸色。于受想行。当知亦尔。又诸苾刍。顾恋现法身命。为依止故。而于衣服饮食卧具。生希求爱。顾恋后法身命。为依止故。而于后有。生悕求爱。愚于涅槃。为依止故。而于无有。生悕求爱。如是略有四种悕求之爱。谓依服爱。饮食爱。卧具爱。有无有爱。又有四法。能令有情现行造作所不应作。谓随顺可爱事。违逆不可爱事。怖畏强敌。其心颠倒。愚于现法及后法果。又有四种请问记论。能断所疑。能悟未悟。又能任持胜决择力。谓于法实相。应一向记。于诸有情业果异熟。应分别记。于隐密说。非一向问应诘问记。于不如理应当置记。于此问中。云何名记。谓记彼问言。佛世尊于斯不记。又有四种惠舍。或清净或不清净。三种清净。谓唯自身戒见具足。或复唯他戒见具足。或自及他戒见具足。一不清净。谓自及他戒见二种俱不具足。其清净者。当生善趣资产丰饶。不清净者。当生恶趣资产无匮。又有四种摄众方便。能正摄化一切大众。一饶益方便二摄受方便。三引导方便。四修治方便。又有四种。从业所生诸有情类。于彼彼趣生依止门。一由业及卵[穀-禾 卵]。二由业及胎膜。三由业及润污。四唯由业。又彼彼处受生有情有四种死。一者由自故死。谓於戏忘意忿天中而受生者。二由他故死。谓于羯罗蓝。頞部昙。闭尸。键南。母腹中者。三俱由故死。谓在欲界所余有情。四俱不由故死。谓色无色界有顶为后所有有情。复有四清净道。一非功用根圆满。亦非喜乐圆满。二功用根圆满。非喜乐圆满。三喜乐圆满。非功用根圆满。四喜乐圆满。亦功用根圆满。又有四清净道。一背恶说法及毗奈耶。二向善说法及毗奈耶。三资粮道。四清净道。此中最初。谓如有一于外道见及引无义苦切行中。心不爱乐。亦不忍可。第二。谓如有一于蕴界处缘起处非处等诸善巧中。爱乐忍可。又能堪忍寒热等苦。第三。谓净尸罗守根门等。诸善资粮所摄正法。第四。谓奢摩他毗钵舍那断诸烦恼。现法乐住。又有四种学增上心方便。谓未离欲者。为得不还果。或不还果依未至定求现法乐住。又为令他断诸恶法及往善趣。又为自己断诸烦恼得胜决择。又有二业四相差别。谓转所摄业差别有三。还所摄业。总立一种。当知初业一向能感不可爱果恶趣异熟。第二业一向能感可爱乐果色无色界异熟。第三业能感爱非爱果欲界天人异熟。第四业能断前三业。又有四种诸有情类增上勤务。一乐而非利益。二利益而非乐。三亦乐亦利益。四非乐非利益。又有四门。起诸烦恼。能令有情与生等苦和合不离。一染着诸欲门。二染着色无色等至门。三外道诸见门。四住此法中未得眼者无智门。又修圣道令此四门所生众苦速得离系。如能令有情与苦和合。能令顺流取后有业。难可解说。当知亦尔。复有四种补特伽罗。当知遍摄一切补特伽罗。一者异生。二者未离欲有学。三者已离欲有学。四者超萨迦耶见一切无学。又有四种补特伽罗。一自住律仪。不能为他宣说正法。二自不住律仪。而能为他宣说正法。三俱能作。四俱不能作。又有四种补特伽罗。一族姓卑下。现行白法。二族姓尊高。现行恶法。三族姓卑下。现行恶法。四族姓尊高。现行白法。此中最初现法有苦非于后法。第二后法有苦非于现法。第三二世俱苦。第四二世俱乐。又有四种补特伽罗。一以苦自任。不任于他而生非福。谓受外道自苦戒者。二以苦任他不任于自而生非福。谓随有一不律仪者。三以苦俱任。而生非福。谓诸国王及祠祀主马祠祀等。四不以苦任。于自他而生大福。谓住静虑者。及离诸恶补特伽罗。又略有四种语失。一不实。二乖离三毁德。四无义。兴此相违。当知即是四种语德。又略有四种非圣妄语。谓于见不见颠倒而说。于闻不闻。于觉不觉。于知不知。当知亦尔。与此相违。当知即是贤圣谛语。

已说四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五种。谓有五种诸欲贪品粗重。随逐流转杂染所摄行聚。一所依所缘自性行聚。二能领纳自性行聚。三能分别言说分位。取诸法相自性行聚。四能作用自性行聚。五能了别自性行聚。此五相违。当知即是离欲贪品粗重还灭清净所摄自性行聚。又有五种受用欲者所爱境界。诸乐欲者常所追求。常所受用。诸背欲者恒正观察。谓色声香味触。当知此中依所追求所寻思所染着事。有四种爱乐。谓未来所爱乐事。即所追求。过去所爱乐事。即所寻思。现在所爱乐事。即所染着。此复二种。一所爱乐事。二从彼所生所爱乐受。又有五种有情所得受爱非爱业果异熟自体。谓天人那落迦傍生鬼趣。又有五种失利养因行。亦是背涅槃因行。谓若于是处受用利养。若从彼得。若所得物。若所为得。若如是得。于此诸处。心生吝惜。又有五法。令修行者先毁净戒多闻。后亏止观善轭。谓于诸欲中。心生爱染。于能觉发忆念教授教诫者所。心生嗔恚。未受尸罗。令其不受。虽先受得。后令弃舍。或使穿穴。耽着惛睡。恒不寂静。染污追悔。常怀疑惑。于所闻法。不能领受。虽初领受。寻即忘失。虽不忘失。不证决定。又有二种下分。谓见道是修道下分。欲界是色无色界下分。约此二种下分。说五下分结。依初下分。说萨迦耶见戒禁取疑。依第二下分。说贪欲嗔恚。又有二种上分。谓色界及无色界。依此二种上分。说五上分结。或有无差别结。谓色贪无色贪。或有有差别结。谓爱上静虑者掉。慢上静虑者慢。无明上静虑者无明。又为五种不信敬所执持者。心不调柔。不能生长诸善根本。谓于大师所说正法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正觉发者。正教授者。正教诫者。同梵行所。无有信敬。又有五种为断烦恼正精进障。一者耽着等至及生。二者耽着利养恭敬。三者放逸。四者恶慧。五者其心下劣。或增上慢。

复有不能堪忍补特伽罗。于他怨敌所。起五种邪行。谓不堪忍者。于他怨敌。先起嗔心怨嫌意乐。于彼亲友。乐欲破坏。常欲令彼发生忧苦广作一切不饶益事。坏自所受清净尸罗。由身语意多行恶行。由此五种恶邪行故。能感后世还来此中三种等流过患。一种现法等流过患。一种后法异熟过患。谓此生中多诸怨敌。亲友乖离。由他发起种种忧苦。不可爱事。恒现在前。临命终时。多生忧悔。命终已后。颠坠恶趣。与此相违。能堪忍者。于他怨敌。发起五种正行。由此所感胜利差别。如应当知。又有五法。能生现法后法一切忧苦。一亲属灭亡。二所有财宝非理丧失。三疾病缘身。此三能生现法忧苦。四毁犯尸罗。五毁谤一切。诸恶邪见。此二能生后法忧苦。与此相违五法。当知能生现法后法所有喜乐。又阿罗汉。虽现追求供身财物亦常受用。而能超度三邪追求二邪受用。谓能超过杀生偷盗妄语所引三邪追求。亦能超过妻妾畜积二邪受用。又修断者。成就五法。随其所欲。于诸善品。方便修行。亦能速证究竟通慧。一者于所修断。猛利乐欲。如教奉行。二者于自所有如实发露。三者身力康强。四者相续无间修方便中其心勇锐。五者成就通达止举舍相时分智慧。又有五种。能圆满解脱。厌离所对治法。谓于诸法中。有三种愚。以为依止。起三颠倒。三种愚者。一时节愚。二分位愚。三自性愚。三颠倒者。一于无常计常颠倒。二者于苦计乐颠倒。三于无我计我颠倒。及规求利养。希望寿命。为治如是五所治法。起五取相。谓于诸行。取无常相。亦取苦相。于诸法中。取无我相。于饮食中。取恶逆相。于其命根。取中夭相。又有五种修定修智二胜行者。正心解脱生长之门。定胜行者。因闻依谛圣言论故。正解法义。如因听闻因广大音。读诵经典。因为他人。开阐妙义。在空闲处。审谛思惟。正解法义。当知亦尔。智胜行者。于上品乱贪欲。对治无倒思惟。又有五种修观行者意乐方便悉皆具足。谓于涅槃菩提。起猛利信解。名意乐具足。无间殷重。修习正智。而行奢摩他毗钵舍那。名方便具足。又有五法。令诸有情受爱非爱业果异熟。烦恼身心。具摄众苦。谓苦乐忧喜舍。又由成就如前所说意乐方便。悉皆具足不退转故。令观行者。堪能速证圣谛现观。亦善安住诸胜善品。又有五种离欲界欲。未尽余结学生差别。一住中有。便能究竟得般涅槃。二于初静虑。初受生已。得般涅槃。三受生已后。少用功力。圣道现前。得般涅槃。四多用功力。圣道现前。得般涅槃。五或色界边际。乃至。色究竟得般涅槃。或无色界边际。乃至。有顶方能究竟得般涅槃。又有五种杂修第四静虑果得不还者生地差别。一下品静虑果生地。二中品静虑果生地。三上品静虑果生地。四上胜品静虑果生地。五上极品静虑果生地。又有五种修观行者观察作意。能令三界烦恼永断究竟决定。谓虽深厚忆念分别思惟欲相。于诸欲中。仍不趣入。任运舍心。于离欲相。率尔思惟。便能任运其心趣入。如于欲离欲相如是。于恚无恚相。害无害相。色等至生相。无色等至生相。及涅槃相。当知亦尔。已说五种佛教所应知处。

次说六种。谓依六相。宣说八种有情事差别。为令堕在我及有情命者见等众生趣入无我故。谓我所依事差别。境界事差别。自性事差别。受用因事差别。受用事差别。随说事差别。作用事差别。希望事差别。于如是等事差别中。未善纯熟修观行者。便谓有我。依眼等根。于色等境。由触及受。种种受用。有如是名。如是种。如是姓。如是食等。于自于他。随起言说。造作一切法非法行。于可爱事。希望和合。久住增益。于非爱事。悕望不合。不住捐减。若于如是事差别中。已善纯熟修观行者。尔时妄计皆不得生。又于宝学有六轻懱能令善法或未得退。或已得退。舍佛圣教。乃至微信。亦皆退失。谓于佛法僧宝。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由恶友故。于增上心慧。令得邪僻教诫教授。由恶语故。全无所得。彼由邪僻及无所得故。退失一切所有善法。与此相违。当知即是白品六法。又有情心。与不如理作意俱行。于色等境。有六种贪所依处平等分位。如贪所依处平等分位。如是嗔所依处不平等分位。痴所依处非平等。非不平等分位。当知亦尔。又有六种最极清净。转自所依。第一究竟。无间无缺。无有染污。恒平等住。谓若行若住。于眼所识色乃至意所识法中。恒平等住。又有六法。是诸色根及所依处。随其所应之所依止。无有障碍。引导安养。于彼彼生自在而转。谓四大种。空界识界。如是识界。能于现在。积集任持福非福业。能引当来爱非爱果。亦能执持识所依止五种色根及所依处。令不烂坏。又由现法后后所生识自在力。令诸有情于善不善无记业中。差别而转。

复有三处诸修行者难可超越。一者超越欲贪恚害不乐所摄下界。二者超越一切行相现行。三者超越有顶。超越此三难超越处。当知由六种无上对治。四无量是初对治。无相心三摩地是第二对治。我慢永尽是第三对治。永害如是所对治故。诸三摩地皆悉成满。善修对治故。害所对治。令彼决定不复现行。已断我慢者。终不为彼我。为究竟为不究竟。如是疑惑缠扰其心。当知有疑惑者。必不离我慢。若离我慢。必无疑惑。又有六种诤根本处。一展转相违。作不如意。二覆藏诸恶。三于等类中剩受利养。执为己有。四于衣服等。更相欺诳。五违越学处。六于法于义颠倒执着。又有六法。能断如是诤根本处。慈心所发身语意业。能断初二。同受利养。能断三四。同趣尸罗。能断第五。同趣正见。能断第六。又有六法。能摄一切诸修行者威德究竟。谓神境。天耳。宿住。他心。生死智通。能摄威德。漏尽智通。能摄究竟。又于圣谛未得现观补特伽罗。略有六种能障谛现观法。谓如前说。三种愚痴增上力故。起三颠倒。规求利养。悕望寿命。此中差别者。于顺恶见恶闻恶说恶分别处法中。喜乐恶见恶闻恶说恶分别事。如是喜乐。于未得圣谛现观异生心。最能漂动。极为障碍。非于圣者。是故说此在明分中。非在解脱成熟分中。对治如是能障碍法。当知即是六种正取相。谓如前说五种取相。及一切世间不可乐取相。又有二种具足随念六行差别。能令心没诸修行者。正策其心。令生欢喜。谓归依具足随念。有三种行。证具足随念。有三种行。于佛法僧随念之行。名归依随念。于趣涅槃行。趣资财行。趣生天行。随念之行。名证随念。又有六法。于善说法毗奈耶中。立为无上。不与一切诸外道共。谓见大师。闻正法。得净信。随学一切所有学处。于大师所。起随念行。谓佛世尊。是正等觉者。能说一切法。乃至广说。又于大师。以身语行。承事供养。又有六法。能令为尽贪爱修观行者。决定证知我于今者犹有贪爱。非无贪爱。谓于色境乃至法境。系摄其心。又六因缘故。应知诸业是实可依。非种家姓是实可依。谓下劣种性补特伽罗。亦生不善。往于恶趣。亦生善业。往于善趣。亦于现法能般涅槃。贵胜种姓三种亦尔。已说六种佛教所应知处。

次说七种。谓有七法。能于诸谛。如实觉了。圆满解脱。谓毗钵舍那品有三。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奢摩他品亦有三。一安。二三摩地。三舍。念通二品。又由根故。果故。解脱故。建立七种补特伽罗。于向道中。依钝根利根故。建立随信随法行。于果道中。即此二种名信解脱见到。定障解脱。非烦恼障解脱故。建立身证。烦恼障解脱。非定障解脱故。建立慧解脱。定障烦恼障俱解脱故。建立俱分解脱。又三因缘七种行故。令修行者心得内定心正一缘。谓趣入。安住。摄受因缘。若世间正见。了知定有施与等行及此为依。了知居家迫迮。居家尘染等行。出离所引正思惟。名趣入因缘。既趣入已。受持正语正业正命。名安住因缘。于趣入因缘。安住因缘。及后方便作意随行中。所有正精进正念。名摄受因缘。又诸世间乐求财者。为得乐故。虽乐积集一切凡财。而未能得七种圣财所生之乐。谓与信俱行清净之乐。生于善趣所起之乐。顾自妙好不行诸恶。无有追悔所生之乐。顾他诽毁不行诸恶。无有追悔所生之乐。于法于义正解俱行所生之乐。后世资财无所匮乏所生之乐。于胜义谛如实觉悟所生之乐。诸如是等无量无边无罪之乐。乐求积集世间财者。皆所未得。惟得现法资财无匮所生有罪妄想之乐。又有七种魔惑品力。一憎嫉圣教。二现行能往恶趣恶行。三乐习不顾自妙好障法。四乐习不顾他诽毁障法。五于善不善。有罪无罪。若劣若胜。若黑若白。及广分别缘起法中。不能解了。六悭垢弊心。积集众具。七智慧陜劣。愚痴增广。若能降伏如是七种魔惑品力。当知即是圣法律中信等七力。又有七种第一义法涅槃所对治法。能令正法衰退隐没。如是七法三衰损摄。谓受用衰损。增上意乐衰损。方便衰损。于衣服等。乐求妙好。乐欲多求。及彼所起种种受用。名受用衰损。于道及道果涅槃。心不信解。名增上意乐衰损。懈怠。失念。心乱。恶慧。名方便衰损。受用衰损。是贪不善根品类。意乐方便衰损。是痴不善根品类。与此相违。当知即是白品七法。又有七种第一义法涅槃品法。能令正法无退久住。一闻所成慧。二思所成慧。三修所成慧。四不为恶缘侵损依止。五正求财法。六无增上慢。七于可供养不可供养补特伽罗。能善简择此可供养此不可供养。此中由闻慧故。于未了义能正解了。由思慧故。于未善决定义能善思惟。由修慧故。断诸烦恼。由无恶缘侵损依止故。堪能修断正求财法故。速证通慧。无增上慢故。于下品所证。不生喜足。能善拣择补特伽罗故。于诸世智大福者等。不乐亲近。亦不供养。唯乐亲近供养少欲者等。又有七种诸有情类受生处所。于彼处所受生有情。诸识现前相续而住。于三界中唯除恶趣。无想有情。及非想非非想处。由恶趣中极可厌故。不立识住。无想有情。一向转识不现行故。不立识住。非想非非想处。行与不行不决定故。不立识住。身异类故。名种种身。想异类故。名种种想。当知与此相违。名一种身一种想。梵世已下。身形异类。所生身形种种色相有差别故。于梵世中。初受生时。彼诸梵众。咸作是念。我等皆是大梵所生。尔时梵王亦作是念。是诸梵众皆吾所生。如是彼想非有异类。第二静虑已上一切诸天。身光等照故。名一种身。光音天众先后生者。由睹梵世猛焰烧然。尔时便有怖不怖想。是故于彼有异类想。又诸有情有七种粗重。遍摄一切烦恼品粗重。谓劣界贪嗔品粗重。中界妙界贪品粗重。劣中妙界慢无明见疑品粗重。又于外道恶说法律中。当知有七种过失。谓解过失。行过失。依止过失。思惟过失。功用过失。增上心过失。增上慧过失。彼诸外道虽少于法听闻受持。而常随顺四颠倒故。凡兴言论。专为毁他免脱征难。为胜利故。其所生解。皆有过失。所受禁戒。邪范邪命所摄受故。不能令自得出离故。亦有过失。所事师友。唯能宣说颠倒道故。亦有过失。所有思惟。邪求出离损坏心故。亦有过失。所有功用。离方便故。亦有过失。彼增上心。忘念爱慢及与无明疑上静虑之所摄故。亦有过失。彼增上慧。六十二见所损坏故。亦有过失。与此相违。当知善说法律中。亦有七种无过失事。又有七法。令诸苾刍所起违犯诤事止息。余如摄事分中。当说当知。此中有七种违犯诤事。一开悟现前犯诤事。二开悟过去失念犯诤事。三开悟不自在犯诤事。四寻思犯诤事。五决择犯诤事。六自悔犯诤事。七忍愧建立二众展转举罪诤事。

End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黄念祖:宝树遍国 第十四卷

宝树遍国 第十四卷黄念祖老居士【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云何瑜伽师地

云何瑜伽师地◎ 弥勒菩萨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柁南曰: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

瑜伽焰口召请文

瑜伽焰口召请文◎ 苏 轼《焰口召请文》是佛门法会《瑜伽焰口》中施食饿鬼时念诵的。召请文中召请的对象有前王后伯、英雄将帅、文臣宰辅、文人举子、缁衣释子、玄门道士、他乡客旅、阵亡兵卒、血湖产难、冥顽悖逆、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三部分 瑜伽菩萨戒开遮持犯表

一、犯众多犯、犯染污起、犯非染污起:1、所谓犯众多犯,即犯众多恶作(身业)或恶说(口业)(即又名突吉罗),因有四十多条,故云众多。2、此四十多条中,有的叫犯染污起(也叫染违犯,翻重垢,应向人忏。)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玄二、别辨七戒7 黄一、难行戒3 宇一、征云何菩萨难行戒?宇二、标当知此戒略有三种。宇三、释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酉五、定度(即静虑品)4 戌一、征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戌二、列2 亥一、嗢柁南嗢柁南曰:自性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巳六、修正四依2 午一、征云何菩萨修正四依?午二、释2 未一、辨四相2 申一、辨4 酉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巳十五、四种法嗢柁南4 午一、标复有四种法嗢柁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午二、征何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辛二、次相等摄8 壬一、真实诸菩萨相(即相品)4 癸一、征起云何真实诸菩萨相?癸二、标列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辰三、增上戒住2 巳一、问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巳二、答2 午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五子二、四无色蕴2丑一、结前生后如是已思择色蕴。我次当说名所摄四无色蕴随所应建立相。丑二、正广显示10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壬七、地品3 癸一、总名建立4 子一、标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寅二、总辨2 卯一、标列2 辰一、嗢柁南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辩。嗢柁南曰:自性与分别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三辛二、表无表业2 壬一、表业2 癸一、辨差别2 子一、征复次,云何表业?子二、释2 丑一、标列谓略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四丑五、识蕴2 寅一、征复次,云何识蕴差别?寅二、释2 卯一、标列此亦五种应知。一、由安住故;二、由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甲二、摄决择分4 乙一、结前显后如是已说本地,次说诸地决择善巧。由此决择善巧为依,于一切地善能问答。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二癸二、等无间缘2 子一、征复次,云何等无间缘?子二、释2 丑一、标说义谓此诸心心所无间,彼诸心心所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六癸二、诸蕴分位2 子一、略标列问:诸蕴分位有几种?答:有多种。谓得、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广说如前。广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二、有寻有伺等三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决择。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我今当说。丁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七辛五、处非处善巧3 壬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我今当说。壬二、决择一切3 癸一、举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壬三、广分别2 癸一、长行释2 子一、释差别7 丑一、烦恼发业2 寅一、问问:贪等十烦恼几能发业?几不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闻所成慧地丙七、闻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无心地决择。闻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2 戊一、闻依止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子三、轻重2 丑一、举杀生4 寅一、标复次,由五因缘,杀生成重。寅二、征何等为五?寅三、列一、由意乐,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修所成慧地丙九、修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思所成慧地决择。修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标释一切2 戊一、总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丙三、三摩呬多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三摩呬多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戊二、引经说3己一、决择诸王德失差别2庚一、出爱王白佛2辛一、述因缘3壬一、由观察2癸一、于过失复次,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庚二、相违2 辛一、能障趣入2 壬一、正出障法复有五种定相违法。一、毁犯禁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戊二、总显相摄2 己一、长行3 庚一、三处所摄2 辛一、别辨相2 壬一、略摄3 癸一、标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三、有寻有伺等三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意地。云何有寻有伺地?云何无寻唯伺地?云何无寻无伺地?丁二、总别标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本地分者:略说此论总有五分。瑜伽师地论释云: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午二、色界复次,于色界中初静虑地受生诸天,即受彼地离生喜乐。于色界中初静虑地至离生喜乐者:谓从欲界最初上进,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癸六、宿作因论4 子一、标计2 丑一、所计2 寅一、指广说宿作因论者,谓[1]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二酉二、一切种子识3 戌一、种类分别5 亥一、明具阙2 天一、具一切种复次,此一切种子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子皆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七戌八、爱差别3 亥一、欲爱欲爱云何?谓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亥二、色爱色爱云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己四、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2 庚一、征复次,云何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庚二、释2 辛一、嗢柁南嗢柁南曰:执因中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三壬二、傍辨彼义2 癸一、引释诸经11 子一、乐空闲等3 丑一、牒经言复次,如世尊言:汝等苾刍,当乐空闲,勤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五己五、杂染施设建立2 庚一、征复次,云何杂染施设建立?庚二、释2 辛一、显杂染4 壬一、标谓由三种杂染应知。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三子八、八种2 丑一、结前正显已说七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八种。丑二、别广宣说9 寅一、三种修摄圣道差别2 卯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六寅五、业门2 卯一、征复次,业门云何?卯二、释2 辰一、标列二种此略有二种。一、与果门,二、损益门。辰二、随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一丙四、三摩呬多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有寻有伺等三。云何三摩呬多地?丁二、标列随释2 戊一、标列2 己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二辛三、修习所缘诸相作意2 壬一、征复次,云何修习所缘诸相作意?壬二、释2 癸一、能作四事3 子一、标谓即于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一丙八、思所成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闻所成地。云何思所成地?丁二、略标广辨2 戊一、标列当知略说由三种相。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二子三、三种2 丑一、结前正显已说二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三种。丑二、别广宣说40 寅一、发起邪行令堕恶趣2 卯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丙九、修所成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思所成地。云何修所成地?丁二、标释一切3 戊一、标列2 己一、四处摄3 庚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三卯六、胜类2 辰一、举颂言2 巳一、问谁奖胜类生 及开出离道 于何住何学 不惧后世死巳二、答戒慧自熏修 具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二未三、远离懈怠放逸2 申一、总显义应发勤精进,常坚固勇猛,恒修不放逸,五支善安住者:此颂显示由被甲、方便、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种性地品第一丙十、声闻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修所成地。云何声闻地?丁二、正广分别2 戊一、总标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四卯六、善语2辰一、举颂言贤圣尝[1]说最善语爱非不爱语第二谛非不谛语第三法非非法语第四辰二、长行释2巳一、